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两汉28位皇帝,为何只有四分之一皇帝拥有庙号

news.xixik.com   2020-10-28 19:29:16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西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强盛帝国,“强汉盛唐”直至今天都被国人津津乐道。然而,在西汉的12位皇帝(不算汉前少帝、汉后少帝和孺子婴)中,只有刘邦、刘恒、刘彻和刘询4个皇帝有庙号,其他的9位帝王没有庙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庙号,是对皇帝的称呼之一。庙号起源于商朝,后世子孙把已经去世的先人放到庙里面进行供奉。不过并不是说所有君主都有资格享受后世供奉的,只有那些对国家贡献特别大,值得后世祭祀的君主才能放进庙里面,他们才有资格有庙号。唐朝之前,一个王朝最多只有七个君主有资格有庙号,这个是规定。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不少王朝还是打破了这个规个皇帝矩。但有个王朝非常厉害,这个王朝严格遵守这个规定,它就是汉朝。两汉四百多年,一共28个皇帝,只有7个庙号,一个都不超标。

西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强盛帝国,“强汉盛唐”直至今天都被国人津津乐道。然而,在西汉的12位皇帝(不算汉前少帝、汉后少帝和孺子婴)中,只有刘邦、刘恒、刘彻和刘询4个皇帝有庙号,其他的9位帝王没有庙号。东汉只有3个皇帝有庙号,综两汉28个皇帝总共只有7个庙号,也就是说只有1/4的皇帝有庙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汉朝时期皇帝庙号的有关制度。

中国历史朝代表

上图_ 商时期全图

庙号和汉朝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根据商朝规定,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远祭祀的国王,就值得上庙号。商朝时期,庙号只有三种:创立基业的国王庙号“太”,功高盖世的国王庙号为“高”,中兴之主的庙号为“中”。比如商王武丁,其登基后加强王权,征战四方,巩固国家统一,其妻子妇好率领商军打败了土方、巴方的军队,为保卫国家安全立下了不朽功勋。由于武丁的贡献非常突出,武丁去世后的商王就给其上庙号为“高”,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定,后世称呼武丁为“高宗”。

周朝国王没有沿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周文王”“周武王”都是谥号。春秋战国到秦朝历朝历代的国王都没有庙号。直至汉朝才重新恢复庙号制度。

上图_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即周文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这标志着西汉建立。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一共存在210年,从汉太祖刘邦到孺子婴,一共有15位皇帝。公元25年,自诩为西汉皇室成员的刘秀称帝,继续使用汉的国号,被视为西汉的延续。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东汉灭亡。东汉一共存在196年,历经13个皇帝。两汉加起来共有406年,28个皇帝。虽然汉朝的皇帝比较多,作为庙号的重启者,汉朝对于庙号的使用非常严格,如果不是有特别重大的功绩,皇帝一般没有庙号,而不像后来的朝代庙号泛滥。

汉朝对皇帝上庙号是非常慎重的,大部分汉朝皇帝没有庙号,只有开国皇帝和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皇帝才有庙号。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经过刘秀亲自确认的西汉有庙号的皇帝一共就4个人,刘邦,太祖高皇帝。刘恒,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中宗孝宣皇帝。

从汉朝的发展历史上看,这4位皇帝都对汉朝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前面说了,庙号是在君主去世后才有的。一般都是根据君主的生平才决定是否给他们庙号,贡献大的才有。所以很多君主都想在死后能获得庙号。两汉一共28个皇帝,里面的明君确实不少。不过即使有再多的明君,也只有7人有资格有庙号。我们今天看一下两汉有庙号的七个皇帝,以及他们有哪些贡献。

西汉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庙号:太祖。

开国之君,光这个功绩就没有皇帝能比得上,开国之君的庙号一般是某祖,所以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这个庙号是汉景帝上的。

汉文帝孝文皇帝刘恒,庙号:太宗。

汉文帝刘恒的庙号是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上的,刘启上庙号时,不仅给他父亲刘恒上的,还给他爷爷刘邦也上了,刘恒是开启文景之治的皇帝,同时也是西汉自吕氏乱政之后,再次由刘氏重掌政权的开始,同时刘启给刘恒上庙号,也有确实正统的意思,因为刘邦之后的皇帝是他的嫡长子刘盈,刘恒即位后,皇位已经从刘盈一系转到了刘恒一系,所以刘启也有显示正统的意思,包括后面的皇帝都是刘恒与刘启的后代。

汉武帝孝武皇帝刘彻,庙号:世宗。

汉武帝刘彻的庙号是汉宣帝刘询上的,汉武帝的功绩摆在那里,开疆拓土,打败匈奴,收复南越,开辟汉四郡,是西汉历史上功绩最高的皇帝,没有之一,汉武帝肯定是有庙号的,但汉宣帝给汉武帝上庙号,也有当年汉景帝给汉文帝上庙号的意思,因为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是当年太子刘据的孙子,但他接的是汉昭帝的班,汉昭帝是汉武帝的小儿子,所以为了证明正统,他也应该给汉武帝上庙号。

汉宣帝孝宣皇帝刘询,庙号:中宗。

汉宣帝的庙号是王莽上的,汉宣帝时期,西汉帝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匈奴彻底失去了与汉朝作对的实力,刘询的功绩也能上庙号,虽然是王莽上的,但是后来经过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认可,到了东汉仍然适用庙号,况且光武帝刘秀还认汉宣帝为祖父。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庙号:世祖。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功绩自然不必说,所以也有庙号。

汉明帝孝明皇帝刘庄,庙号:显宗。明章之治的开创者,重新开通西域都护府。

汉章帝孝章皇帝刘炟,庙号:肃宗。明章之治的继承者,东汉历史上最后一位明君。

两汉还有些皇帝本来有庙号的,但由于没有突出的功绩,被后人给免除了庙号的,比如西汉的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平帝刘衎,这三位皇帝原本有庙号的,但被后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给取消了,因为这三位皇帝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反而是昏庸无能之辈。

庙号到了东汉,就开始泛滥,没有西汉初年把控得那么严格,东汉称得上有功绩的明君就只有前三位皇帝,但是,后来的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也有庙号的,到了东汉晚期汉献帝时期,文学家蔡邕上书汉献帝,建议把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四帝庙号给撤了,汉献帝同意了,所以东汉就只有三个皇帝有庙号了。

因为庙号是后世皇帝来用祭祀祖先的名称,两汉有24位皇帝,有庙号的只有7位,还不到三分之一,祖先太多了,名称也就多了,后世皇帝祭祀起来也挺费力的,所以只保留那些真正有功绩的皇帝,打个比方,汉献帝如果要祭祀祖先,他就得祭祀7个祖庙,从西汉高皇帝刘邦开始,一直到东汉章帝刘炟,一个一个祭祀过去。

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怎么没庙号?

其实,西汉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功绩的明君就是汉景帝,按照功绩来说,汉景帝完全称得上拥有庙号,汉景帝的功绩有:继承并发扬了文景之治,平定了七国之乱,并且还选了刘彻这个排行第十的儿子作为太子,才成就了后来的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为何汉景帝没有庙号呢?

如果汉景帝有庙号,那一定是他后面的皇帝来上的,汉景帝之后的皇帝有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再后来的皇帝就不说了,太昏庸,最主要应该就是汉武帝没有给他父亲上庙号,汉昭帝太年轻就去世了,汉宣帝给汉武帝上了庙号,那汉武帝为什么没有给他父亲上庙号呢?

一是因为西汉当时的庙号还有很珍贵,汉武帝时期,有庙号的只有刘邦和刘恒,当时上庙号的原则是:祖有功而宗有德。汉景帝如果有庙号当然是宗,宗讲的是德,德就是仁德的意思,汉景帝在当时的”德“完全是比不上他的父亲汉文帝的,汉文帝一生宽容平和,仁厚低调,以德服人,并且还亲自给母亲薄太后尝药,作为皇帝来说,汉文帝在皇帝算得上有名的有德皇帝。

汉景帝自小就暴躁,年轻时就用棋盘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太子,后来又引发了西汉历史上最大的藩王叛乱--七国之乱,还在七国之乱进行当中时,腰斩了御史大夫晁错,这样的行为都算不上德,所以也就评不上了。

二是汉景帝的运气真的不好。他是前面的皇帝,如果再往后一点,他就鹤立鸡群了,因为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皇帝越往后越昏庸,而且越往后庙号就没有那么严格了,比如东汉皇帝,只要不是小皇帝或者早死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庙号,只是被刘协给废除了,如果汉景帝上了庙号,肯定会保留,因为汉景帝毕竟还是有些作为的。

三是站在汉武帝的立场来看,他的作为超过了他的父亲汉景帝,相比较而言,汉景帝不如汉文帝,也不如汉武帝,当然不方便上庙号,而汉武帝首先希望的是后世给自己上一个庙号,能够被子孙后代祭祀,而不是给汉景帝上庙号,所以就没有上,汉武帝当了54年皇帝都没有给汉景帝上庙号,后来早逝的汉昭帝也没有上,而汉宣帝则忙着给汉武帝这个曾爷爷上庙号,也没有上,所以汉景帝就没有庙号。

西汉12位皇帝,只有刘邦刘恒刘彻刘询4位皇帝有庙号

上图_ 汉高祖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推翻暴秦的刘邦——汉太祖

汉太祖刘邦,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在位7年。估计很多人会认为我写错了,应该是汉高祖刘邦。事实上,刘邦的庙号就是太祖,他的谥号为高,所以也叫太祖高皇帝。时间久了之后,大家直接叫汉高祖。庙号里面却是存在太祖,比如唐高祖李渊,但高祖和太祖之间悬殊非常大,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太祖的档次要比高祖高得多。而刘邦的庙号就是高档次的太祖。对于刘邦庙号的由来大家肯定没有质疑,他是西汉的开国之君,应该有自己的庙号,这是铁律。开国之君的庙号就应该是祖,而他自己又是白手起家,叫太祖也理所应当。至于刘邦的功绩就不用多介绍了,很多人也都比较熟悉。不过光是建立西汉这一条也就足够了。刘邦的划时代贡献在于:顺应民心,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建立汉家天下,为大汉帝国的强盛奠定坚实的基础。说简单点,得民心的刘邦就是汉朝盛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更为重要的是,刘邦继承了秦朝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的合理制度,并让中央集权继续向下延续。如果没有刘邦,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可能会消失,中国历史将走向另外的方向。

上图_ 秦朝版图

刘邦的突出贡献有以下几点:

首先,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刘邦确立“以道家为治国思想,以儒法结合为治国策略”的西汉治国路线。

由于秦始皇时期连年沉重的赋税徭役,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影响,西汉初期民众的生活极其贫穷。刘邦吸取秦亡教训,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为汉朝初期的治国思想。但在具体的治国策略上,刘邦采用儒法结合的策略,一方面以儒家“爱民”倡导的做法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对民众的剥削。另一方面,刘邦制定的法律吸收了秦朝法律和法家思想中合理的地方,为汉朝治国建立起一整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儒法结合”成功地撑起了大汉帝国150年的盛世江山。

上图_ 西汉前期形势

其次,在政治上,刘邦巩固皇权,采取清理诸侯王、安抚功臣良将等一系列办法,消除国内的不稳定因素。

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的苛政重税和繁重的徭役,西汉初期的税收才十五税一。刘邦还鼓励打完仗的退役士兵回家种地,稳定农业。鼓励民众生育人口,为发展农业提供劳动力。在文化方面,刘邦在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国家图书馆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刘邦抬高儒学地位,并在公元前195年以帝王的身份亲自祭拜孔子。刘邦尊孔祭孔的举动,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将儒家作为国家指导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贡献不仅影响了汉朝的走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因此,有光复刘汉盛世之心,崇尚儒道治国的光武帝刘秀就最终给汉高祖刘邦上了“太祖”的庙号,以表彰刘邦的贡献。

上图_ 汉太宗,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

汉太宗刘恒、刘彻和刘询的贡献

开国之君刘邦得到庙号无可厚非,刘邦之后的皇帝——刘恒、刘彻和刘询,他们的贡献在哪里,以至于让刘秀给他们3位皇帝上了庙号呢?

先来说刘恒,刘恒能得到庙号,其原因在于:刘恒是拯救汉朝江山社稷的一代英主,是汉朝走向强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掌舵人。

汉惠帝刘盈时期,吕后专权。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吕后继承并延续了刘邦在位时期的治国思路。然而,吕后私心较重。虽然吕后本人没有将汉朝取而代之的想法,但吕后杀掉刘邦几个儿子,残忍杀害戚夫人,大封诸吕为王等做法,早已引起了刘氏贵族和汉朝老臣的不满。吕后不想将汉朝取而代之,但吕后一族的某些人确实有把汉朝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在吕后去世后,刘姓皇族和老臣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铲除吕家势力,并拥戴刘邦仅存2个儿子中的年龄较长者,代王刘恒登基。在汉帝国江山走在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正是刘恒的登基稳住了局势,将汉帝国国祚得以延续。

上图_ 吕后篡权

刘恒登基后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治国策略,其在政治上改革司法、减轻刑罚,采纳贾谊《治安策》的部分做法,削弱诸侯国实力。在经济上,刘恒进一步减轻赋税劳役,西汉时期的田赋从十五税一减到刘恒时期的三十税一。算赋从每年120钱减少到每年40钱,劳役从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刘恒还鼓励民间采矿,增加民众收入。在对外关系上,刘恒和匈奴等周边民族和睦相处,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看一下刘恒在位期间的贡献能发现,他确实值得拥有这个庙号。他即位之前,国家刚经历诸吕之乱,西汉处于十字路口上。刘恒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国家走向中兴。对待匈奴,他继续使用和亲的手段,保持边界稳定。他对汉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完全配得上太宗的庙号。

后人对评价文景之治评价很高,但殊不知,刘恒是汉朝稳定发展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开拓者,更是汉朝经济发展走向强大,不可或缺的重要掌舵人。

上图_ 刘彻(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汉武帝

再来说说汉世宗刘彻。汉武帝刘彻的贡献很多,但汉武帝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利用秦始皇的大一统治国思路和策略,让汉帝国成为了繁荣富强的盛世帝国,汉朝的对外影响在武帝时期达到了巅峰!

从具体做法上看,刘彻对内树立起儒家的绝对权威,颁布推恩令彻底削弱诸侯国,设立内朝制度限制丞相,设立刺史制度加强监察,这些做法都和秦始皇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几乎一脉相承。在经济上,刘彻改革币制,设立五铢钱,更是影响了中国货币发展的直接走向。

在对外方面,刘彻频繁对匈奴用兵,征战大宛出兵朝鲜,开拓汉朝版图,建立盖世奇功。刘彻还派出张骞两次通西域,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辐射欧亚大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彻在晚年认识到自己的执政错误,下《罪己诏》自我反省,让国家又一次走向了正轨。正因为刘彻开创盛世,又在晚年反思自己的错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下《罪己诏》的皇帝,想恢复汉朝盛世的汉光武帝刘秀就确认了刘彻的庙号。

上图_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

最后再说说汉中宗刘询。刘彻去世后,汉昭帝刘弗陵和霍光一起按照刘彻晚年《罪己诏》的精神,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治理国家。然而,还没等到西汉走向第二个盛世,刘弗陵就去世了。由于汉废帝刘贺不符合霍光的“胃口”,霍光就拥立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登基帝位。

刘询登基后励精图治,其在政治上严惩贪腐,改革司法,任用贤良官员。在军事上,刘询彻底让匈奴服输,又打败西羌,建立西域都护府。在经济上,刘询设立的常平仓制度成为缓和阶级矛盾,符合民众利益的重要粮仓。经过刘询的努力,汉朝重现武帝盛世,刘询在文治武功上创造了和其曾祖父汉武帝一样的丰功伟绩。正因为如此,汉光武帝刘秀确认了刘询的庙号中宗。中宗在庙号里面有中兴意思,一般都是给那些把王朝转危为安的帝王,如果我们了解刘询的状况,就知道他确实是一个把西汉转危为安的君主。汉武帝在位后期,由于比较昏庸,而且常年对外征战的原因,导致民生凋敝。整个西汉当时处于灭亡的边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询在霍光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刘询登基之后,前几年都是霍光掌握大权,霍光去世后,刘询大权独揽。在他的统治下,西汉王朝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富足、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也得到改善。连汉武帝都没有平定的匈奴,在刘询统治期间也被击败。总的来说在刘询统治期间,西汉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因此也称这段时间为孝宣中兴。不管怎么说,中宗这个庙号,给刘询是再合适不过了。

上图_ 孝堂山画像石,左侧的匈奴战士被右侧的汉军碾压(胡汉战争拓片)

总而言之,刘邦是开国之君,为汉帝国盛世打下坚实基础,刘恒是西汉走向盛世的重要掌舵者,刘彻和刘询两位皇帝亲手开创了汉帝国历史上令后人骄傲的两大盛世,文治武功交相呼应,这4位做出重要贡献的西汉帝王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12位帝王中获得庙号的4个帝王。

东汉16位皇帝,只有刘秀刘庄刘炟3位皇帝有庙号

汉世祖刘秀

汉世祖刘秀也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前面说的四个皇帝都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从刘秀开始说的都是东汉皇帝。讲汉世宗刘彻的时候说过,世有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意思。“世祖”的“世”也有传承并光大的意思。不过这后面的“祖”是开国之君的意思。在庙号里,这相当于他重新打了一遍天下。这样看的话刘秀也完全符合这个意思。毕竟东汉是他一手建立的,庙号为祖也没什么不妥。当然,他不仅庙号和刘彻相似,谥号也非常像。刘彻的谥号是“汉武帝”,刘秀的谥号是“汉光武帝”。说白了都是武,军事上的贡献都非常大。由于一个王朝不能有两个谥号一样的人,所以才给了他加了个光。

抛开刘秀的其他功劳不谈,光是重建汉朝这件事,也足以让他有资格拥有世祖这个庙号。

汉显宗刘庄

汉显宗刘庄,谥号孝明帝。他是刘秀的儿子,东汉第二位皇帝。纵观刘庄的一生,我们能发现他做的事和一个人非常像,就是汉太宗刘恒。刘庄继位之后,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富足。在军事上,他命令班超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重新掌控西域。不仅如此,他还把佛教引入中国,这对我国文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如果东汉的刘秀庙号叫汉太祖的话,刘庄的庙号绝对应该是太宗,他做的一切都比较符合太宗庙号的要求。不过谁叫他们是东汉呢,西汉已经有太宗了。所以他只能叫其他庙号,这样就选了显宗。显在庙号中有发扬光大的意思,意思是把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说白了和世宗意思差不多。而刘庄的一生也确实符合显宗的要求。

汉肃宗刘炟

汉肃宗刘炟的谥号为汉章帝。他是东汉第三个有庙号的皇帝,也是东汉最后一个有庙号的皇帝。因为西汉已经有四个皇帝有庙号了,排到他正好是第七个,所以他是最后一个。汉章帝的功绩和他父亲汉明帝差不多,在位期间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也算的上是明君。而他的庙号之所以为肃,个人认为和谥号有一定的关系。开篇的时候我们就说了,商朝时期只有七个庙号,这七个庙号里根本没有肃宗。后世的很多庙号都是从谥号里选出来的,而“肃”这个字在谥法里的解释为“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能执妇道曰肃;好德不怠曰肃”。通俗的讲就是勤政爱民。

从刘炟的政绩上看,他拥有这个庙号也没什么问题。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明君,毕竟东汉的明君比较少。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这就是两汉的七个有庙号的皇帝。庙号里规定只能有7个,汉朝就只有七个,真的是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当然,也并不是说汉朝人讲游戏规则。前面说了,庙号是帝王死后后人决定给不给上,由于庙号都是好的,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祖先能有庙号。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想给自己的祖宗上庙号。两汉最初的庙号也根本不是七个,后来才变成七个的。

西汉最初有七个皇帝有庙号,除了上面四个,汉元帝庙号为高宗、汉成帝庙号为统宗、汉平帝的庙号为元宗。而后面这三个在东汉时期都被废除了庙号。东汉之所以废除他们庙号很简单,第一是他们贡献太小,不配拥有庙号。第二是东汉都说自己是继承西汉的了,如果西汉有七个庙号的话,就意味着东汉没有一个庙号,那刘秀肯定不乐意。所以刘秀移走了三个,留三个名额给东汉。去掉刘秀自己的一个,东汉后面的皇帝只有两个名额了。

东汉最初虽然只有两个名额,但皇帝也没有遵守。除了上面三个皇帝有庙号,汉和帝的庙号为穆宗、汉安帝的庙号为恭宗、汉顺帝庙号为敬宗、汉桓帝庙号为威宗。加起来也是七个,不过后世觉得这四个皇帝确实不怎么样,再加上他们和西汉是一起的,名额加起来只有七个,所以都给废除了。

也正是如此,两汉皇帝加起来庙号才没有超标。虽然两汉其他皇帝也有过皇帝,但大家承认的却只有这七个。所以,汉朝皇帝庙号含金量才高。汉朝之后的王朝,庙号越来越乱。从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庙号开始烂大街了。这也导致了庙号越来越不值钱。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