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词往往有些派生的意思,隐喻的意思,便如“万邦来朝”这个词若不是环球时报解释了一下,恐怕我也没往那么复杂的地方想。所以偶开始发挥自己专业检索的特长,先后检索了多种电子字典和词典,包括电子版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居然都没有查到这个词。不死心,又查了印刷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于是,不指望在工具书中找到现成的词语解释了,转而去查文献中使用这个词的情况。结果找到12种图书名或章节名中用到该词的情况,一本用在书名上,是李云泉著《万邦来朝 朝贡制度史论》,其他是在图书章节名中用到该词,如:从万邦来朝到互派使节:清廷派出驻外公使、 万邦来朝——盛唐博采广纳的宏大气魄、 万邦来朝之交往片断、 颂友谊万邦来朝、 万邦来朝,李世民成了天可汗、 体味“万邦来朝”的盛景, 等等,另有二十多篇期刊文献在摘要中用到这个词,其中发表在 “文史参考” 2011年第3期上的一篇《难于逾越的“天朝上国”思想堡垒》的文章,基本上所持立场与环球时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图书或期刊上使用这个词还是把它作为一个描述性的中性词在用的。
不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 “万邦来朝” 这个词其实是从 “万国来朝” 而来,“万国来朝” 是可以从一些字典词典里查到的,大致的解释是:“万:概数,多;朝:朝贡,朝拜。很多国家来朝拜”。 对这个词的出处,大多数词典都用了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 但其实该词最早的出处应该是《隋书·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说实在的,无论是 “万邦来朝” 还是 “万国来朝”, 仅从字面上看,应该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描述一个许多国家前来朝贡的场景,当然有那么点高高在上,得意洋洋的味道。
饿死事小,面子事大。对于绷面子这件事情,我们中国人一向都是非常专业的。
公元605年,即位不久的隋炀帝动用了两百万民力,在十个月内建成了奢华无比的东都洛阳。为了营造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隋炀帝邀请了西域诸国、吐谷浑、突厥各部落首领来洛阳开“峰会”。
胡人千里迢迢的来,当然不能让人家看“隋朝梦”治下的寒碜。按照隋炀帝的要求,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被开辟成露天大戏场,五万名乐工在这里通宵达旦表演各种节目,持续了半个月。东都的市场被整饬一新,连卖菜的店铺里都要铺上地毯。胡人免费吃喝取拿,不收分文,朝廷私下买单。为了亮瞎胡人们的钛合金狗眼,隋炀帝还命令用丝绸将路旁的树木缠起来,赤裸裸地炫富。但是偏偏有一些不能愉快做朋友的胡人心直口快,问陪同的隋朝官员:“你们国家我看有很多屌丝连衣服都穿不上,为什么不用这些丝绸给他们做衣服?”官员竟无言以对。
隋炀帝弑父杀兄,不合法的权力来源亟需一些合法的证明,所以想要显摆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能不能绷住面子就很难说。我们只知道他no zuo no die,死得很快。
比起隋炀帝绷面子,明朝的皇帝们才是有始有终,发扬光大。明王朝一向以恢复华夏的功业自居,自认上国,万物皆备于我,外交上明确奉行“厚往薄来”。朱元璋专门定调,“贡奉之物不必过厚,存其诚敬可也。”只要你承认正宗,自然有厚礼相送。比如朝鲜使臣前来,用几根人参的代价,换回“白金二千两、文绮表里二百匹、纱罗绒锦五十匹、马二十匹”,这种人傻钱多、一本万利的买卖,当然必须要打破头去争取。朝鲜思密达们觉得要求三年一贡的周期太长了,积极要求一年一贡,琉球国甚至因为争取不到一年一贡的最惠国待遇大为烦恼。更离谱的是小日本,各个诸侯竞相排除朝贡使团来捞钱,1532年大内氏和细川氏派出的使臣在宁波相遇,为了争夺朝贡的排位,大打出手,朝贡俨然已经成为你死我活的大生意。
外国使团真金白银,满载而归,大明朝皇帝的面子倒是足了,苦了的管财政的户部。有一段时间被掏空了,发不出官员们的工资,只能把东南亚各国进贡来的苏木、胡椒等不值钱的特产抵扣工资,也不知道明朝的公仆们天天用苏木煮饭,吃胡椒度日是个什么状态。
但这种朝贡外交和49年后的援外比起来又只能是小巫见大巫。1961年,面对“人相食”的惨况,撑不住的从加拿大紧急进口了一批粮食。但恰好“老朋友”阿尔巴尼亚前来求援,没点东西给,这“全球共运领袖”的梦想谁来应和?于是运送那一批救命粮食的货船在海上就掉头直奔了阿尔巴尼亚。阿方代表希地对中方说:“在中国,我们看到了饥荒。可是,我们要什么中国就给什么……我感到很惭愧。”这有什么惭愧呢,古巴的切格瓦拉同样在大饥荒的1960年访华,慷慨的给了6000万美元的“贷款”,周恩来还特别提醒格瓦拉,这钱“可以经过谈判不还”。这是什么样的精神——不来中国借钱的那些二货,能不惭愧吗。实际上当时慷慨馈赠的国家还有:柬埔寨、尼泊尔、缅甸、马里、乌干达等等,合计22国,先后拿走40.28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960年稻谷全国统购平均价格每百斤才不到7块钱。如果用来买粮食救同胞,按当时国际粮价的水平,救活那饿死三千万人绰绰有余。
图:这头猪得多么的政治正确,从哪个地方运过来的,得以被美国第一夫人欣赏。
图集:
1972年尼克松访华,历史的老剧本又增加了很多新内容。为了不让万恶的美帝窥探情报,所有机关、学校等单位要延长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时间,未经特殊批准,任何人不得在8点钟前下班或放学回家。于是,出现了美帝车队经过北京时大街上空无一人的情景。同时,为了展现物美价廉的社会主义,有司专门从全国调来了大量的鸡鸭鱼肉蛋菜,一律半价,堆满了商场往日空空的货架,群众们被要求穿上新衣服排队买菜。美帝去儿童医院参观,所有躺在床上儿童都换上新衣服,新玩具,连医生护士都换上新白大褂,让美帝见识一下生病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情。听说尼克松要参观长城后,为了避免大雪影响美帝观瞻的热情,北京出动了100多辆洒水车,80万群众连夜扫雪,从钓鱼台一直扫到烽火台。尼克松对大雪一夜之间就消失极为震惊,惭愧的对中方人员说,这事儿在美国他办不到……
但即便剧本写得如此之周详,还是有群众演员因为没有看过《演员的自我修养》,导致出现了破绽。比如零下几度的天气,长城路边“下象棋”的“村民”过于紧张,以至于美帝大部队经过,竟然紧张得不敢抬头打招呼……在十三陵,居然有穿着新毛衣的孩子们拿着极为罕见的相机互相拍照,腰里还揣着收音机!这尼玛的道具简直跟冯小刚电影的广告植入一样,都有点不符合剧情需要了,尼克松夫人也觉得不可思议,尼克松说了一句:给我们看的……周恩来得知后面子终于没绷住,跟尼克松说,“我们有些部门就是喜欢搞点形式主义”——虽然说扫雪是他布置的。这也从侧面说明,绷面子这种事情其实跟拍电影一样,是技术性极高的工作,对于表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要求丝毫不能放松。
当然,和停工停产,限行断奶比起来,似乎当群众演员也不是太坏的事情。都是死跑龙套的,受点苦累,理所当然。
实际上说到底,古今中外,外交成效如何,无外乎实力和道义。有力有道,天下王之;有力无道,天下叛之。有道终有礼,无道终无力。所谓的面子,都是人给的。万邦来朝的迷梦,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皇帝新衣。那些绷出来的面子——不管你是把丝绸缠在树上还是蓝色抹在天上,终究不过是徒增笑柄,贻笑万年。
别把外国人不当人
尼克松回忆录里说当年首次访华,中国人那种“一定要在外国人面前争气”的心理曾让北京出动几十万人扫雪,一直扫到了长城上。还组织大批化着浓妆,明明是冬天可穿的特少的孩子(大概是演出服)沿街假装做游戏,那个画面一定相当诡异。最可笑的是由党信得过的同志扮演市民,在街边假装打扑克。结果尼克松走了过去跟他们打招呼,为了好好完成革命任务,这四个同志竟然继续打扑克,对他理都不理,这股子粗鲁劲把美国人吓呆了,闹到最后所有的滑稽戏,不得不由周恩来亲自向美国客人们道歉。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部分负责外事工作的同志依旧不把外国人当人,而是当成皇帝,最好的给他们吃,最宽的路给他们走,市民们要全躲在家里,三环沿线住户最好别洗衣服晾衣服,否则狙击手可能将你爆头,听着耳熟吗?过去皇上来了要净水泼街,臣子们要人人躲避,实在遇上了要跪地不许抬头偷窥,否则就拉出去砍头。封建余孽也该清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