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董事长肖钢在《中国日报》发表英文署名文章呼吁加强影子银行监管---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日前,中行董事长肖钢在《中国日报》发表英文署名文章,呼吁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他认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肖钢指出,影子银行大致可以描述为一个涉及实体的信用中介系统,且其活动超出常规银行系统。在发达国家,最大的影子银行玩家通常是对冲基金、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在中国,"影子银行"通常表现为理财产品、地下金融和表外借贷的形式。中信银行再曝理财诈骗案 上百人4000万血本无归
过去五年,理财产品便从仅仅几百种迅速增长为超过2万种。"中国的影子银行部门已经成为未来几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来源。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理财产品的质量和透明度。"
文章具体分析称,大多数的理财产品期限不足一年,有些仅为数周甚至数天。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来偿还到期产品。当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就没法继续下去。不过,投资者总是相信这些正规银行不会倒闭,总是可以取回他们的钱。
记者了解到,正如肖钢所言,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理财产品的期限都不超过1年。银率网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9月份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产品2490款,其中1至3个月产品发行1434款,占比53%;超过1年的长期产品只有60款,占比只有2.4%。
尽管存在种种隐忧,但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还算稳健。银率网数据显示,9月共有2595款产品到期,其中1855款产品披露了到期产品数据。在披露到期收益数据的1855款产品中,1830款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达标率为98.7%,只有25款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几年,除了少数与股票等挂钩的高风险理财产品出现过零收益或负收益,其他理财产品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
银行理财的三大疑问
肖钢称银行理财产品蕴含较大风险,尤其是“资金池”运作的产品采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产品的兑付,本质上是“骗局”
“庞氏骗局”———这么重的词从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口里说出,别有震撼效果。上周五,肖钢在《中国日报》撰文讨论“影子银行”问题,指出银行业的财富管理(以理财产品为主)蕴含较大风险,尤其是“资金池”运作的产品,银行采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产品的兑付,本质上是“骗局”。
肖钢认为,当前老百姓普遍认为银行不会倒,买了理财产品,钱是可以拿回来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突然停止买入甚至赎回理财产品,就可能出现兑付问题,银行的声誉也将蒙羞”。
1 遮遮掩掩“资金池”
当你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你多半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说明:“该产品所募集的资金有30%至50%投资于债券市场,10%投资于货币基金市场,40%至60%投资于债权类信托。”
真的如此吗?对于“资金池”类型的产品,这说明并不靠谱:投资者的钱全部汇集在一个“池子”里,由这个“池子”统一购买各类资产。由于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的产品募资混在一起,谁也说不清你的钱投到了哪里。
巧妙之处是,银行不断发行短期限产品,使池子里总是“蓄”着一笔资金,可以投资回报更高的长期资产。当中的收益差额就成为银行的利润。甚至在投资无回报的情况下,只要不断有新的投资者加入,到期产品就能得到兑付。“这本质上是一种庞氏骗局。”中行董事长肖钢撰文表示。
为此,“资金池”模式广受诟病,银行业内亦讳言。肖钢称,如果投资者突然停止买入甚至提前赎回,“资金池”一下“抽干”,就可能出现兑付问题。
2 银监会曾要求严管
“资产池”产品多为超短期,原因是滚存的资金期限越短,资金成本越低。去年9月,银监会要求银行暂停发行投向“资金池”模式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要求实现单一产品单独核算,并要求实现更多的信息披露。
此后一年里,超短期产品发行量骤减,但规模却没有减下来———奥秘是“变身”。
普益财富报告显示,今年9月,76家银行在境内共发行2251只个人理财产品,比8月减少274款。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普益研究员方瑞表示,主要原因是监管层叫停1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银行转而发行“开放式”产品。开放式产品多以7天或14天为一个投资周期,到期不赎回则自动进入下一周期。
这样一来,超短期产品就变成“期限不固定”的产品,依然可以支持“资金池”的运作。
3 律师:银行有义务明确对账
业内人士指出,“资金池”产品除了“期限错配”,还存在两大问题:
首先是单个产品的成本、风险无法核算,投资者并不了解所承担的风险有多少。甚至连产品兑付时获取的收益是来自投资收益还是银行内部的利益划转,都搞不清楚。
其次,“资金池”统一投资、统一收益,这收益如何在不同产品间分配?A产品投资者分得多、B产品投资者分得少,银行有操作的空间。
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认为,“资金池”很难认定为违法。“这个概念是银行自己造的,法律上没有”。
但他认为,银行有明确对账的义务。“投资者的钱进不进‘资金池’,不是问题;但如果事先承诺了投资的比例,银行必须定期向投资者披露”。
银行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吗?
“庞氏骗局”这么严重的词从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口里说出,特别有震撼效果。上周五,肖钢在《中国日报》撰文讨论“影子银行”问题,指出银行业的财富管理(以理财产品为主)蕴含较大风险,尤其是“资金池”运作的产品,银行采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产品的兑付,本质上是“骗局”,“如果某种情况下,投资者突然停止买入甚至赎回理财产品,就可能出现兑付问题”。肖钢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觉得,银行人自爆家丑实在罕见。更多人则关注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蕴含的风险。
支持:借新债还旧债模式等同庞氏骗局
XuejiaLu:短期理财背后的资金运作究竟如何,银行方面从未给予过正式且清晰的回复,为了考核,为了财报,银行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巧妙地设计合适的产品,但背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说这是Ponzi scheme一点都不为过。
云高天阔:现在数量众多的资金进入了如银行理财、保险、私募、储蓄或通过信托或担保公司或民间借贷的形式涌向高利贷市场。虽然20%~30%的年息拿着高兴,但绝大多数高利贷等同于庞氏骗局,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本息,一旦借不到钱,本金都收不回来。
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投放给城投债和信托产品,收益率在8%~10%。城投债大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投资建设高速公路(大多在西部偏远地区)、廉租房等公益项目,很难有收益,基本上没有正现金流。所谓信托产品,基本上是给房地产公司输血,由于房地产公司很多都无法支撑,只耗血不造血,拆东墙补西墙,面临崩盘,银行坏账风险甚高。因此,资产不能覆盖全部债务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称之为“庞氏骗局”是恰当准确的。
实际息差比想象的大,打个比方,现在银行存款有1000万,但是死期存款能有一半吗?活期存款利息0.5%不到,就算银行存款活期死期各一半,那么相应的利率也仅为2个点左右。实际大众把钱存银行,本质就是帮银行赚钱……外国银行不好做,是因为外国存款利率很低;外国银行业之所以羡慕中国同行,原因就在于此。比如美国的银行,在美国吸储来中国放贷,幸福莫大于此。
银行可投某城投债5年需资金100万年利息8%。于是银行发行一个30天的理财产品总额50万年收益3%,再发行一个60天的理财产品总额也是50万年收益3.1%。当第一个30天快到期的时候,银行又发行一个60天总额50万年收益3.1%的理财,且提前募集。于是银行每月发行一个为期60天的短期理财来投资该项目。如果第2个或第3个...60天的短期理财没有人买了,银行这个5年的城投债产品的资金链就有可能断了!
反对:银行理财只是利率市场化变种
治阳:庞氏骗局是所有金融业的灵魂,凡是采用资金池模式的都是庞氏骗局。美国国债、中国社保是最大的庞氏骗局,商业保险更不用说,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资金池,肖钢却只说银行理财产品是“某种”庞氏骗局,近期报道说信托也在做资金池引起监管注意。券商资管也将开始做资金池——从资管分级新政开始。
明日-印象:各种打着分红理财名义的保险产品也是庞氏骗局的变种,区别在于保险公司有保证金,规模庞大,所以这个庞氏骗局能长久的玩下去。但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则不是,因为其是利率市场化的变种,其成本是抬高利率。
围观: 凡是资金去向不明都是隐患
第三方理财苏慧:当“资产池”模式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节节攀高,当外界看不清池子里的资金到底如何流动,当“短钱长投”成为基础盈利手段,当银行拍着胸脯保证不存在单笔交易的收益风险时,黑箱子里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否正孕育着一场系统性风险?
投资人士曾子晨:之前没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只知道卖的很火,从投资者角度看,我觉得去向不明是一隐患,另外也不要过于相信银行的这个不倒的招牌,当市场上的产品预期收益看高,到期收益低于预期时,更要格外注意。往坏想可以认为这是庞氏骗局。(理财天天谈、主持人 佛山日报记者 张婷)
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