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唐代之太子,实皆是已指定而不牢固之皇位继承者。”这是陈寅格大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的权威论断。李渊并非嫡长子 为何父亲死后能继承唐国公爵位?
隋唐史大家胡戟先生也指出:“唐代的储位十分的不稳定,在储位上出事的占太子总数的30%,这说明了政治斗争的严酷性,有些太子一脚踏进东宫的时候,另一只脚已经踏上了断头台。”
唐朝有32位皇太子(含皇太弟、皇太叔),列历朝之最,19位继承皇位,其他13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唐高祖:李建成(618—626)、李世民【唐太宗】(626)
唐太宗:李承乾(626—643)、李治【唐高宗】(643—649)
唐高宗:李忠(652—656)、李弘(656—675)、李贤(675—680)、李哲(即李显)【唐中宗】(680—683) 李旦[唐睿宗】((662—716)
唐中宗:李重照(即李重润)(682—684,高宗时为皇太孙)
唐睿宗:李成器(即李宪)(684—690)
武则天:李旦【唐睿宗】(690—698,为皇嗣)、李显【唐中宗】(698—705)
唐中宗:李重俊(706—707)
唐睿宗:李隆基【唐玄宗】(710—712)
唐玄宗:李瑛(714—737)、李亨【唐肃宗】(738—756)
唐肃宗:李豫【唐代宗】(758—762)
唐代宗:李适【唐德宗】(764—779)
唐德宗:李诵【唐顺宗】(779—805)
唐顺宗:李纯【唐宪宗】(805)
唐宪宗:李宁(809—811)、李恒【唐穆宗】(812—820)
唐穆宗:李湛【唐敬宗】(822—824)
唐文宗:李永(832—838)、李成美(唐敬宗子)(839—840)、李炎【唐武宗】(840,为皇太弟)
唐武宗:李忱【唐宣宗】(846,为皇太叔)
唐宣宗:李漼【唐懿宗】(859)
唐懿宗:李儇【唐僖宗】(873)
唐僖宗:李晔【唐昭宗】(888,为皇太弟)
唐昭宗:李裕(897—901)、李柷【唐哀帝】(904)
其实不止30%。数据明摆着:唐朝正式当过皇太子的,一共有29位,只有16位成功接班,成功率55%。也就是说,仅仅五成。
换句话说,出事的皇太子有13位,出事率或者说失败率,是45%,远远高于30%。16位以皇太子身份,得以成功接班的幸运儿,分别是
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漼、李儇、李柷。
他们成功接班、登上皇位的方式,也是各有特色、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坐等皇位上门”型、“自己抢皇位”型和“别人帮自己抢皇位”型。
(图)唐朝
有人说了,皇位那可是天下第一的好东西,居然还可以不争不抢,坐等皇位自己上门的?
有,还真有人就是这么好的命。
比如李治。
他早早地就被父皇钦定,在父皇驾崩之后,灵前继位,然后大家服气,大局已定,大赦天下,皆大欢喜。
实际上,李治的能够如此命好,是因为父亲李世民的无奈。
在他之前,嫡长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已被立为皇太子,已抢得先发优势;
嫡四子魏王李泰修书礼贤、声震朝野,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并非嫡出的皇三子吴王李恪文武兼资,李世民都认为“英果类我”,也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相比之下,嫡九子晋王李治,性格宽仁,甚至有些柔弱,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代英主李世民的继承人。
然而先发的李承乾不争气。
他不仅无心上进,也无心治国,而且“与群小亵狎”,种种失德表现最终使得李世民对他失去了信心。
李世民一度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第二个嫡子——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的表现也很好,积极争取父亲的欢心,一度距离皇太子之位非常接近。
然而,自己皇位本就来路不正的李世民,却有一个最大的心病:自己如果选择了李泰,那么将向后世子孙表明,“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将为后代开一个争夺储位的坏头。
换句话说,李世民自己的储位由争夺而来,但他希望到此为止,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再来效法自己,用包括流血在内的手段来争夺储位。
于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正好砸在了看似最不可能继承皇位的李治身上。
(图)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
李治虽然不符合“立长”“立贤”的原则,但他符合“立嫡”原则,他是李世民正妻长孙皇后亲生的第三个嫡子,也是最后一个嫡子。
李世民就算也曾经一度把目光投向吴王李恪身上,但按照“立嫡”的原则,其实他并无多少游移的余地。
所以,李治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由皇太子而成功接班的。
没办法,人家就是命好。
在他之外,包括李治的父亲李世民在内,就没有那样的好命了。
大多数的情况,与李治的情况恰恰相反,不是大家全都服气,而是充满着各种不服、各种阴谋、各种诡计,甚至各种血腥仇杀。
皇太子中,李世民、李隆基、李亨,都是“自己抢皇位”的典型。
他们抢皇位的方式,就是发动政变。
李世民开创了李唐皇室“自己抢皇位”的恶劣先例,也把唐史上的第一个皇太子李建成拉下了马。
李建成并非无能之辈,就算是在李世民夺位之后篡改的史书中,我们也能看出李建成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蛛丝马迹。
而且,即使李建成是笨蛋傻瓜,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只要他没死,李世民作为次子,功劳再大也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
没办法,只有自己抢了。
于是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手下大将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进而软禁、架空父皇李渊,逼迫李渊封自己为皇太子。
当了仅仅两个月的皇太子之后,又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位。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特看不惯李世民这种“自己抢皇位”的做法,在《读通鉴论》中痛批:“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至于自敕直书,而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矣”。王老爷子这是直接骂李世民不是人呐。
(图)唐太宗李世民
李隆基,也是“自己抢皇位”的典型之一。
正常情况下,李隆基基本没有当上皇帝的可能。
首先,他爹李旦只是相王,李旦的哥哥李显此时正是皇帝。
要继承李显的皇位,也是李显众多儿子们的事情,怎么也轮不到李旦来搞什么“兄终弟及”。
既然李旦没戏继位,李隆基身为李显的侄儿,就更没有戏了。
就算李旦有福继位,李隆基也只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
要继承李旦的皇位,也是李隆基大哥、李旦长子李宪的事情,一般也轮不到李隆基这个老三。
没戏,彻底没戏。但没戏不要紧,咱会抢戏。
李隆基抢戏的方式,就是发动政变。而且,还发动了两次。
一次是唐隆政变: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在唐中宗李显被毒死的前提下,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处死李显皇后韦氏集团的骨干成员,把自己的父亲李旦扶上皇位,同时由于哥哥李宪的谦让,也为自己挣得了皇太子之位。
一次是先天政变:两年之后的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昔日唐隆政变的盟友,现在变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杀死太平公主集团的骨干成员,从此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两次政变,李隆基越过继承顺序,为自己抢到了皇位。
自己抢皇位的李隆基,在晚年遭到了报应。
他自己的皇位,又被自己的儿子李亨,抢了。
(图)李隆基
在“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李亨父子逃往蜀地的途中,李亨也发动了一次政变——马嵬驿兵变。
在这次兵变中,压抑已久的李亨终于等到了机会,杀死了政敌宰相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逼得父皇李隆基给自己自由,放自己北上灵武。
在灵武,李亨是标标准准擅自称帝。
正因为李亨擅自称帝,所以在唐史上,公元756年有两个年号。
在李亨七月十二日灵武称帝前,史称“天宝十五载”,在李亨七月十二日灵武称帝后,史称“至德元年”。
在李亨称帝一个多月之后的八月十六日,他的父皇李隆基才发布《明皇令肃宗即位诏》,对他的擅自称帝予以事后追认。
至此,李亨抢皇位,才算基本成功。
其实,本就抢过皇位的李隆基,事后追认李亨的抢皇位行为,只是出于无奈,迫于大局的无奈。
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叛军兵锋正炽之时,在这样穷凶极恶的共同敌人面前,这父子俩已经没有精力内斗了。
一致对外,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对于李亨自己抢皇位的行为,主观上李隆基当然恨不得一刀把他宰了,但李亨此举在客观上却的确有在关中建立平叛中心的作用,李隆基自己呢,因为年龄原因已不可能亲临前线,只好认了。
(图)李亨
“别人帮自己抢皇位”型的皇太子,主要是依靠宦官拥立。
他们是肃宗、代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宦官不仅敢于废立皇帝,甚至敢于谋弑皇帝,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
所以清朝史学家赵翼说:“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在这样猛的宦官专权之下,皇太子甚至皇帝,都基本只是傀儡。
此时,讨论皇太子成功接班的几率,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唐朝的太子有哪些?
唐朝共计289年,其中共有位21太子(注:被宦官拥立的皇帝没有成为太子的不计算在内):
1、李建成:唐朝第一任皇帝唐高祖李渊长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后,被理为太子,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2、李世民:唐朝第一任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后被立为太子,后来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史称唐太宗。
3、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长子,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贞观16年(642年),李承乾图谋造反,后被废,贞观19年(645年)郁郁而终。
4、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太子李承乾被废后,被立为太子,后成为唐朝第三人皇帝,史称唐高宗。
5、李忠:唐高宗李治庶长子,永徽三年(652年),立为太子,显庆元年(656年),被废,改封梁王,麟德元年(664年),李忠被赐死。
6、李弘: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皇太子,上元二年(675年)突然猝死,终年23岁,后被高宗破例追赠为皇帝,谥号“孝敬”。
7、李贤: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后被逼令自尽,终年29岁。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谥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合葬。
8、李显: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后成为唐朝第四任皇帝和第六任皇帝。
9、李重润: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永淳元年(682年),立为皇太孙。684年,唐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后被武则天杀害,死时年仅19岁。
10、李重俊:唐中宗李显第三子,神龙二年(706年)被立为皇太子。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图谋发动兵变失败被部下杀死。
11、李宪:唐睿宗李旦的长子,文明元年(684年),立为皇太子,712年,让出太子之位给唐玄宗李隆基。
12、李瑛:唐玄宗李隆基次子,开元三年(715年)册立为皇太子。开元25年(737年)遭到陷害,被赐死。
13、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时,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
14、李豫: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公元762年即位,史称唐代宗。唐代宗李豫:还是大唐第一个嫡长子继位的皇帝
15、李适: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史称唐德宗。
16、李诵: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779年立为太子。805年继位,史称唐顺宗。
17、李纯: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21年(805年),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史称唐宪宗
18、李宁,唐宪宗李纯长子,809年,册封为太子,812年,病逝,谥号惠昭太子。
19、李恒:唐宪宗李纯第三子,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登基,是为唐穆宗。望子成龙,唐穆宗五个儿子有三个当了皇帝!
20、李儇:唐懿宗李凗第五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武则天除外),873年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后即位,史称唐僖宗。
21、李柷: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天祐元年(904年)被立为为皇太子,后即位,史称唐哀帝。
唐朝的太子和亲王们
1、唐高祖李渊 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被杀,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次子李世民(唐太宗,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2、唐太宗李世民 长子:李承乾(被废,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九子李治(唐高宗,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3、唐高宗李治 长子:李忠(被废,母为宫人刘氏);
五子:李弘(早死,二十四岁,后追尊为孝敬皇帝,母为武则天);
六子:李贤(先被废后被杀,章怀太子,母为武则天);
七子:李显(唐中宗,母为武则天)。
4、唐中宗李显 长子:李重润(早死,十九岁,因私下议论武则天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被赐死,中宗继位后追封为"懿德太子",母为中宗韦皇后);
三子李重俊(中宗立其为太子,因不是韦后所生,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所打压,不得已发动政变,政变失败被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为“节愍太子”)。
5、唐睿宗李旦 长子:李宪(本名李成器,睿宗第一次继位时为太子,后武则天改唐为周,被降为皇孙,玄宗继位追谥为“让皇帝”,母为刘皇后);
次子李捴(本名李成义,母为宫女柳氏,死后被追谥为惠庄太子);
三子:李隆基 (唐玄宗,母为窦德妃,睿宗第二次继位因其在神龙政变中的功劳封为太子);
四子:李琮(本名李隆范,玄宗追谥为“靖德太子”,母为宫人崔氏);
五子:李业(原名李隆业,玄宗追谥为“惠宣太子”,母为德妃王氏)。
6、唐玄宗李隆基 长子,(原名李嗣直,玄宗追谥为”靖德太子”其弟唐肃宗即位后,追谥为奉天皇帝,母为华妃刘氏);
三子:李亨(唐肃宗,原名李玙,母元献杨皇后。) ;
六子: 李琬(原名李嗣玄,玄宗追谥为“靖恭太子”,母为华妃刘氏)。
7、唐肃宗李亨 长子:李豫(唐代宗,初名俶,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十二子:李佋(肃宗追谥为“恭懿太子”,母为废后张氏)。
8、唐代宗李豫 长子:李适[kuò](唐德宗,母为沈皇后);
次子:李邈(代宗追谥为“昭靖太子”母为崔贵妃)。
9、唐德宗李适 长子:李诵(唐顺宗,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
10、唐顺宗李诵 长子:李纯(唐宪宗,母为王皇后)。
11、唐宪宗李纯 长子:李宁(宪宗封其为太子,早死,谥号“惠昭太子”);
三子:李恒(唐穆宗,原名李宥,母为懿安皇后郭氏)。
12、唐穆宗李恒 长子:李湛(唐敬宗,母为恭僖皇后王氏);
六子:李凑(唐文宗追谥为“怀懿太子”’)。
13、唐敬宗李湛 长子:李普(文宗追谥为“悼怀太子”,母为郭贵妃)
五子:李成美(文宗继位后,因自己的儿子全部死去,便立李成美为太子,典册未完成,文宗便驾崩。)
14、唐文宗李昂 长子:李永(文宗时为太子,谥号为“庄恪太子”)。
15、唐武宗李炎(未立)
16、唐宣宗李忱 长子:李漼(唐懿宗,母为元昭皇太后晁氏)
次子:李渼(懿宗追谥为“靖怀太子”)
17、唐懿宗李漼 五子:李儇(唐僖宗,本名李俨,母惠安皇后王氏)
八子:李倚(昭宗追谥为“恭哀太子”)
18、唐僖宗李儇(未立)
19、唐昭宗李晔 长子:李裕(昭宗光华元年(898)十一月,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到了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降德王。)
20、唐昭宗李柷(未立)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太子未登基就死了或被废了的?
唐朝先后废黜了几个太子,都是那些皇帝之子,封号是什么?
唐朝帝王的大子被废的有几人?
唐朝时有个章怀太子是谁?他被废了吗?父母是谁?
唐朝的太子有哪些?
太子杀手——李纲
杨勇、李建成、李承乾三个被废的太子,竟然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李纲,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名臣。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虽不算特别有名,但他的事迹却令人惊叹,有着“太子杀手”之称。
李纲一生经历了北周、隋、唐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先后担任了隋杨坚太子杨勇、唐李渊太子李建成、唐李世民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但是他教导过的这三个太子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废除,导致他获得了“太子杀手”的外号。
首先是隋杨坚太子杨勇。杨勇,隋文帝长子,隋炀帝杨广的同母兄,母亲文献皇后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登基后,立杨勇为皇太子,军国政事皆令杨勇参与决断。有年冬至百官朝见杨勇,而杨勇也高兴他们的祝贺,但隋文帝认为杨勇违反了礼制,杨勇目前的身份只能接受祝贺,不能用朝见,于是下令臣下不得再以朝见礼去见杨勇,并且对杨勇的宠爱日益消减。同时杨勇生性好色,对他的妾侍的待遇与正房不相上下,由此引起了他的母亲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不满,晋王杨广知道母亲对兄长不满便假装自己没有姬妾并且只能和萧妃厮守,从此独孤伽罗更讨厌杨勇,并对杨广德行大加称赞。后来独孤伽罗与杨广向隋文帝进谗言,隋文帝于是贬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隋炀帝即位后假拟文帝诏书,赐死了杨勇。
其次是唐李渊太子李建成。李渊起兵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协助李渊处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并平定了山东。因李建成身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便将在外征战的任务交给了秦王李世民,以此来保证李建成的安全。秦王李世民由于长期在外征战建立战功、掌握权柄,对在朝中安逸的李建成很不服,于是想尽办法取而代之。武德七年(624)秦王府使人诬告太子勾结边将谋反,最后唐高祖以兄弟不睦流放了几位大臣。此后李世民所在的秦王府和李建成所在东宫摩擦不断。李建成恐秦王府强大便借唐高祖之手不断地打击秦王府,故而秦王府剩下的大臣力劝李世民尽快杀掉李建成,逼李渊退位。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兵埋伏于玄武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奉召进宫时在玄武门被李世民射杀。在这场政变中,李建成五个儿子全部被杀,且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
最后是唐太宗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在八岁时便被立为太子,而李世民对他更是寄予厚望。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李承乾压力颇大,各种老臣对他要求很高,比如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大臣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奢华。各大臣对李承乾的激烈批评,使得李世民对他有意见,并且杀了他的“爱宠”。另外李承乾素来腿脚不好,这使他不够自信,而且他的皇位又受到各个兄弟的觊觎。他在贞观十六年(642)起兵造反,后被唐太宗镇压。最终唐太宗下令将其贬为庶人,流放黔州,第二年去世。
李纲教导过的这三个太子最终都因各种原因被废除,虽然这些太子的废除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因为这样的巧合,后世笑称其为“太子杀手”。贞观五年(631),这位历经三朝的老人,授教过三认太子的老臣,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