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台州各地元宵节过地和全国不一样
然而虽然台州各县市比较“独立”,但依然还是有着分不开的历史关联,比如只有台州地区的元宵节是正月十四、中秋节是八月十六。
因为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此正月十五得名元宵。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传统意义上,过完元宵,才算是“完整地过完年”。
元宵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但是台州的元宵节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以正月十四为节。在台州,流传着许多关于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如“孝子说”、“战事说” 、“筑城说”。传说到底真实与否,已然无从考证。然而吃糟羹、守财神、赏花灯、猜灯谜等古老的元宵习俗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然而在宁波、台州、舟山,温州一带很长时间以来是在阴历八月十六过中秋节的,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宁波、台州、舟山,温州八月十六的习俗据有关资料记载,典故有二:
一是传说在南宋宁宗时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弥远,是明州(今宁波)人。他权势日盛,专权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热爱故土。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今杭州)赶回宁波,与亲属团聚,与民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有一年的中秋节前夕,史弥远因处理朝廷公务迟了一天,骑马急急赶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于赶路,马又失蹄,坐骑受伤,只好回宿绍兴。等到第二天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史弥远心中非常苦恼。因为年年中秋,都如期赶到,今年中秋迟了一天,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从早思盼到夜晚,还不见史弥远回来,就一直未过中秋,等着他回来。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弥远赶到,才一起欢欢喜喜,共庆中秋佳节。从此以后,明州(当时舟山也属明州府)百姓就把每年阴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的风俗,改为八月十六日。一直从南宋延续到现在。
二是与元末明初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方国珍有关。方国珍是台州黄岩人,世以浮海贩盐为业。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在全国首举义旗起兵反元,与随后揭竿而起的各路义军一道,为推翻元朝的统治作出过重大贡献。方国珍起义后,曾长期割据温、台、甬三地,兴建浙东三府儒学,兴水利,严刑法,使人民安居乐业。史称其“保境安民”,百姓感其恩。方国珍还是个孝子,因其老母每逢初一、十五必吃素,他特地将正月十五元宵节提前一天,改为正月十四;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延后一天,改为八月十六。这样,老母就能同大家一起欢度节日,什么猪油汤团、火腿月饼统统可以照吃不误。于是,在他统治下的温、台、甬三地,人们就都在八月十六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过中秋节了。
关于这个习俗的传说有很多种。
秦鸣雷孝子改节
明代临海城关秦鸣雷,生弥月丧母,五龄丧父,出嗣于伯父秦文,未几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继母)杨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
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鸣雷27岁中进士,廷试对策,阁臣进呈拟第三,时方明世宗祈雨郊坛,看其名,大喜,亲擢第一,为状元。
饮水思源,秦鸣雷对伯母极为尊敬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特将元宵提前一天。
戚继光抗倭三说
计谋说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戚将军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从此,元宵改为十四。
爱民说
相传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带兵进驻临海桃渚城。解粮官张里道将军来帐前禀报,说大批军粮第二天上午才能解到,而库里的粮食当晚已不够用,请示能否向城里百姓借粮。
戚继光说桃渚城里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而且为了支援戚家军已经省吃俭用了,怎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让张里道回去再想办法。
张里道想来想去,想出了一顿饭两顿吃的办法,他带领士兵把剩下的粮食磨成粉,兑水熬成糊状,再加入各种蔬菜、肉类、豆制品和调味品,制成味道不错的糟羹。当晚和第二天早上,全部将士都吃这种糟羹。
消息传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动,为纪念此事就把元宵改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为元宵的传统食品。
剿敌说
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入侵的倭寇。倭寇无船出海,只得往内地逃窜。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像丧家犬一样到处乱窜,有的躲进桔林,有的藏身民房。
戚继光率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燃烛,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每片桔林,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
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并在房前屋后、桔橘内外点灯燃烛,后来相沿成俗。
唐初筑城
唐初台州(临海)常遭海盗烧抢,当时刺史尉迟缭(又说大将尉迟恭)发动士兵筑城防盗。
开工时,正值民间闹元宵,海盗趋机在台州湾登陆。尉迟刺史得知后,一面派兵剿盗,一面加紧筑城。当晚,风雪交加,造城进度很慢。百姓们聚在一起商议,烧些什么食物夜里送去慰劳筑城的将士呢?有人说送酒菜去,吃了可以御寒。可尉迟刺史规定,兵士不许饮酒。另一个人想出好办法:用带糟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又好吃又御寒。果然,将士们喝了糟羹,周身发热,不怕严寒,干活更有劲,筑城进度大大加快。
从此,每年正月十四吃糟羹的风俗,便在台州流传下来。
方国珍改节
元末黄岩人方国珍起事,占领了台州、庆元(今宁波)、温州三路,为防朱元璋军队趁元宵节前来偷袭,便把元宵节提早了一天。
关于台州元宵的传说,据小编所了解的,就有20余种之多,孰真孰伪,莫衷一是。但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八月十六是中秋”的习俗却在台州流传至今。
为什么台州中秋节在八月十六?
不仅仅是台州,其实浙东甬、台、温三地都是十六过中秋节。
为何“十六”过中秋?
“鄮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清朝诗人袁钧所著的《鄮北杂诗》描绘的就是旧时宁波人过中秋的场景。
中秋并非地方性节庆,为何全国大部分地方都以八月十五为中秋,为何甬台温三地却“作兴”八月十六为中秋呢?
一、与丞相史浩有关
在南宋时期,鄞人丞相史浩的母亲爱看龙舟,每年在她农历八月十六生日的那天,史家都要在月湖赛龙舟,以博欢心。而每年过中秋,史浩只能向皇帝请一天假。于是史浩想了个办法,把明州(宁波)的中秋推迟一天,这样既陪皇帝过中秋,又能从临安(杭州)返回老家孝敬父母,忠孝两全。百善孝为先,明州百姓本来就以史浩丞相为荣,因此纷纷仿效改在农历八月十六那天过中秋节。袁钧在《鄮北杂诗》中提到的“鄮峰”,就是史浩的雅号;而他还在《鄮北杂诗》附记中提到,“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其中,史忠定是史浩的别称。秦鸣雷状元为母亲改中秋应该来自于此故事讹传。
第一个版本的传说:史浩是因为母亲的生日刚好在八月十六,便将中秋节改在这一天。
第二个版本的传说:史浩在杭州为官。年年中秋,他都要回家和家人团聚。有一次,因为马掌掉了,无法赶路,他只能在绍兴住一夜,第二天再回家。谁知到家时,家人还在等他回来过节。为避免赶路太急,于是人们便将之后的中秋节都往后延了一天。
而定海县以前隶属宁波,不少舟山人是从宁波搬迁而来,所以,舟山也是农历八月十六过中秋。
另外,浙江沿海民间流传初一、十五为鬼日,故以十六为节日。清光绪《黄岩县志》载,日期尾数三、六、九是赶集的日子,便于购备过节物品,故把中秋改为八月十六。
二、与元末明初方国珍有关
元末方国珍首举义旗起兵反元,曾长期割据庆元(宁波)、台州、温州三路。和其他群雄不同,他没有野心,不反皇帝,而且不发动战事扩张地盘争做皇帝。最早其实是有点海盗性质的出身,打劫货船和税粮,因为他原来就是在贩盐打渔的。朱元璋进军庆元后,也没打多久投降了。他纵横浙东沿海的近20 年时间里,主要是割据沿海的庆元、台州、温州和绍兴的一部分,势力范围止步于曹娥江东岸。他在浙东期间,修城池、兴水利、实田均赋、兴学宫、抗楼保民。浙东在元末还算是安居乐业,史称其“保境安民”。方国珍由此得到了明朝的极大赞誉,如宋濂在为他撰写的《神道碑铭》中称他“盖公以豪杰之姿,庇安三路六州十一县之民”;就连朱元璋也赞他“卿能庇民, 联数嘉叹。”他在元末群雄中,结局也是最好的,得到了善终。不过据说干得还行,宁波还挖出过《方国珍德政碑》。
相传,方国珍是个孝子,其母初一十五要吃素,所以将一些节日改了日子可以和大家一起吃荤的节令美食,所以就把中秋推迟了一天。(感受到了火腿月饼、鲜肉月饼的求生欲!)
也有相传,方国珍要起义反元,他有兄弟几人约定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动手,结果海上风暴耽误了一天,所以就起义日子和中秋节一起改了日子。
与上条类似的还有,说方国珍在外起义,恰逢中秋,迟迟未归,家里人和乡里乡亲就等着他八月十六凯旋才过中秋。
民国《鄞县通志》 里则说:“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己生日改之。见桃源志。”
相比前面其他传说,方国珍统治造成“八月十六过中秋”的可能性较大。一则方国珍统治范围恰好是“八月十六过中秋”习俗的流传地;二则方国珍民意基础较好,官方、民间都对其评价都甚高。
三、与越王勾践有关
传说越王勾践十分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生日(八月十六)祝寿,下令将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这样,将母亲生日和团圆节合而为一,母寿自然倍添光彩。
四、宋高宗避难说
据乾隆年间王椷笔记《秋灯丛话·风俗独异》记述:“慈溪以八月十六为中秋,一传宋高宗南渡,金兵追迫,值中秋,避匿其地,居民不忍宴赏,改期次日,遂延以成俗。”
宁波镇海还有更详细的故事。当初宋高宗(人称“小康王”)听说金兵已驻长江沿线的消息,逃离建康(南京),后逃到镇海澥浦一带海滩躲避,由于楼船庞大,吃水深,无法在滩涂靠岸,郑氏就用泥马将宋高宗自楼船经过泥涂送至自己家中,宋高宗于是留宿郑宅,这就是后来“泥马渡康王”传说的来历。
宋高宗为什么在南渡时,不住在镇海县城官衙内,而定居在澥浦民宅呢?据《宝庆四明志·宋高宗车驾幸》记载:“建炎三年十二月车驾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镇海)县,县为金虏所焚,上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当时镇海县城已被金兵所焚,几成废墟,宋高宗无法在镇海城居住。
据说,宋高宗赵构楼船到曲汇塘郑家时,恰好是八月十五这一天,当地百姓不忍心在皇帝逃难到达的这天过中秋节,就将中秋节推迟到第二天。宁波民谣道:“泥马渡康王,中秋曲塘藏。十五不成圆,十六月更朗。”从此,800多年来,澥浦、龙山一带百姓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便沿袭下来了,并渐渐成了浙东中秋的习俗。赵构的感恩:“十里红妆”宁波万工轿的前世传说
这个传说存在的问题,跟前面版本也是类似。故事发生地是在明州,为何台州、温州会被影响呢?既然温台被影响,为何临近的越州不被影响呢?
五、戚继光抗倭说
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倭寇意欲八月十五过中秋节时偷袭,戚继光得知后决定设下埋伏,十五晚,倭寇中计,戚继光部大胜,军民于是在第二天夜晚也就是十六夜,同庆抗倭胜利,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总是推迟一天,循例八月十六为中秋节。然而根据历史记载,戚继光没有同时领导宁、台、温军事,且没有发生过倭寇同时入侵三府的事情。所以,也是不可能的。
六、朱元璋起义说
元朝末年,朱元璋准备联合各路起义军反元,但元朝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令属下把写有起义时间、地点的小纸条裹入月饼馅子,派人分头传递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没想到由于路途遥远,起义信号传到宁波已是八月十六了,朱元璋的军队早已攻下了元大都,并建立了大明政权。起义成功了,百姓团圆了。朱元璋派大将朱祖亮来浙东任明州知府,传达朱元璋的口谕:将起兵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后人为纪念起义信号传到宁波这一天,就流传八月十六吃月饼的习俗。又因为八月十六月儿圆圆,故有在这一时间合家团圆的习俗。
台州也有类似的版本。传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元朝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没想到由于路途遥远,信使走到台州,来不及当夜行动,只好等到八月十六日。当朱元璋将八月十五起义日定为中秋节,台州的中秋节索性也按起义日就定为八月十六。
朱元璋并非是第一个起事的元末群雄;况且起事时,刘伯温还没被强请去当军师。这个传说太戏曲化。
其实八月十六过中秋挺科学
浙江沿海究竟为何要八月十六过中秋,恐怕难定权威说法,但从天文学上来看,浙东的此种民俗倒契合科学。
不管怎么演变,中国的中秋节始终绕不开月亮,起初是中秋祭月,之后变成赏月,古人发现,秋高气爽,月亮分外明亮,而八月天气宜人,桂香扑鼻,八月的月圆之夜是赏月最佳时机。
可是,八月的月亮最圆的夜晚并不一定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依据最近的天文学统计,2006年至2010年,月亮最圆是在农历八月十六或八月十七,2011年至2013年,月亮最圆是在农历八月十五,2014年至2020年,月亮最圆是在农历八月十六或八月十七。
台州各地广为流传的传统元宵习俗各不一样
临海:正月十四 家家做糟羹
台州人元宵节不吃汤圆,要吃羹,尤其临海、三门、天台一带。一般是正月十四吃咸的糟羹,正月十五吃甜的糟羹。甜咸糟羹,主料都是山粉,即番薯粉。而且配料都丰富多样,可以随心所欲,杂以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佐料调制而成的咸味的糊状食品。甜羹里面加入了葡萄干、红枣、冬瓜糖、荸荠、枸杞、酒酿蛋花等,还可以加入一点自己喜欢的水果。每年正月十四,台州人在看过花灯之后都要吃糟羹,这一天吃的一般都是咸糟羹,正月十五则吃甜糟羹,寓意先咸后甜,生活越过越甜美。
据了解,在椒江、黄岩一带也有元宵吃糟羹、山粉糊的习俗。
台州的元宵节除了糟羹,扁食也是不能错过的美食!在临海、天台等地,都有元宵节吃扁食的习俗。扁食由麦粉制成,形如元宝,馅料呈丁状,通常为猪肉、豆腐干、茭白、虾皮等。可以蒸、煎、煮,味道都不错!
正月十五全国各地都在吃汤圆,在台州自然也少不了汤圆的影子。个头小的玲珑巧致,个头大的白白嫩嫩的,里面装着香喷喷的芝麻馅,它不仅外形吸引人,香滑清甜的味道更让人回味无穷。
肉汤圆在某些地方也是寻常食物,鲜肉馅、菜肉馅、虾肉馅任君选择。
酒酿圆在台州还是很常见的~果料为馅,滚包糯米粉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而成。酒酿味浓甜润,圆子较糯,馅甜香,一般为饭后甜点~
黄岩:十四夜“间间亮” 十五夜“放橘灯”
旧时,每到正月十四晚上,黄岩城里家家户户点上灯火,挂上当地特色的橘篮灯、橘花灯、凤凰橘灯。而城外每片橘林都点上红烛,远远看去,整个黄岩万灯竞放。同时橘乡百姓还耍起舞狮、舞龙、花鼓、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这种风俗称为“间间亮”,据说起源于明朝,与戚继光抗倭有关。在路桥也有同样的风俗。
中共建政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黄岩城外的澄江上还都要举行“放橘灯”的活动。据《黄岩县志》记载,这种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每到正月十五,黄岩城里的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澄江两岸坐满了看“灯”人,临时摆的小摊聚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仙居:一年只煮一次咸酸粥
仙居人对咸酸粥有着深深的眷恋,醇香、醇鲜、绵滑的咸酸粥是一种永远的诱惑,永远想念的味道,哪怕再忙,哪怕再远,到了元宵节都会设法回乡,来寻找这份热乎乎的乡愁。
“咸酸”是仙居方言的音译,其实一点都不酸。类似菜泡饭,但更为讲究,粥里放入咸猪肉骨头、咸墨鱼干、豆腐干、芋头、蚕豆、玉米粒、芥菜等等,还可放入红枣、赤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定。
一般来说,一年只煮一次咸酸粥,家里会用一口大锅熬煮,可以吃上好几天。街头小摊倒是很少卖,要想吃上这美味的咸酸粥,就得“自力更生”了。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一大锅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咸酸粥打造了仙居人的元宵盛宴。
天台:家家户户要吃“糊辣沸”
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吃“糊辣沸”闹元宵的习俗,是天台的一大特色。
那糊辣沸又是怎样一种食品呢?“糊辣沸”是一种用米粉或山粉调成的咸羹,菜肴全部切成小方块,主料选用精肉、冬笋、荸荠、香干、油泡、花生米、川豆、菠菜等等,也有加上猪耳朵、黑木耳、烘鲞的,再调配上一点辣椒粉,烧煮得热气腾腾,既能开胃和中,又富有营养。现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家庭主妇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调配进桂圆肉、红枣、苹果片、莲子,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现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家庭主妇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调配进桂圆肉、红枣、苹果片、莲子,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吃“糊辣沸”要开着门吃,意思是欢迎客人品尝。旧时天台城乡,就是这样一家一家轮着吃,品评比较各家主妇的厨艺高低,也借以增进邻里之间感情。
“糊辣沸”据说是“糊懒废”的谐音。意思是正月已经过去一半,吃了它,应该把糊涂和懒惰去掉,振作精神,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劳作。
三门:午吃“麦焦”晚吃糟羹
三门人过元宵,一般是中午吃“麦焦”,晚上吃糟羹。且要比比谁家烧的滋味好吃。最有意思的是,元宵节晚上,三门人吃糟羹是全免费的,什么人都可以到另一个家去吃一碗鲜美的糟羹,且主人都以来自己家吃糟羹人多为自豪。
元宵节晚上,上一年结婚的新娘子,还得烧几锅甜糟羹,民间称之为“新娘糟羹”,以表示日子过得甜甜美美。“娘糟羹”必须由新媳妇亲手做,然后放鞭炮请全村的人来吃,如果味道好,大家吃得高兴了,那么这位新媳妇就基本确立了在这个村的地位了。如果做得不好,大家背后就会絮絮叨叨。
麦焦在三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重大的节日都有它的影子,元宵节也是不例外~他们的麦焦和我们椒黄路这些地区的口感也有所不同,饼皮偏厚,外边要用油再煎一遍~(天台、仙居等地的麦焦也是如此)
麦焦蕴含团圆之意,在圆如满月的粉皮中放置米面、萝卜丝、蛋皮、土豆丝、豆芽、芹菜、肉丝、笋丝、香干丝、香菇等,包裹成竹筒状,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在锅中煎至金黄后食用。
玉环:西台鱼灯演绎渔乡风情
每逢春节,玉环岛上处处鼓乐喧天,各种灯舞纷呈。在诸如龙灯、马灯、狮子等兽形灯舞之外,但海边人还是偏爱“西台鱼灯”。
西台鱼灯有两队,分别在前台、后台两地,并各有其特点。前台的鱼灯表现上比较奔放、浑实,场面也较开阔、宽松;而后台的鱼灯则比较细腻、灵活,活动幅面也较小,故而也适合女子舞跳和在舞台上表演。舞灯人各执一具鱼灯,分成两个顺序对应的队列。随着轻松热烈的吹打乐声,各队列中的海豚先行亮相清场,然后由龙珠导引,敖龙登场,各种鱼灯尾随而出。
温岭:“扛台阁”唱文艺主角
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元宵节的“抓财神”、“抓打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动不一样,这些活动仅在正月十五进行,而扛台阁这一活动可以延至正月廿几甚至是二月初。
台阁是将一张方桌、一张长桌拼在一起,反过来桌脚朝天,用各种彩纸、彩布、彩花扎成彩架,成为一个漂亮的小戏台,上面挂着雪亮的汽灯和相应的戏剧场景,里面有几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化装成诸如《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等戏剧造型,由十几个年轻力壮、热心群众性文娱活动的渔民抬着,紧跟着锣鼓和火,随着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走街串巷,遍游各村。热情好客的渔区人民,还会以观赏台阁的名义,邀请一些远地村庄的亲属来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