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上官婉儿墓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出土,震惊了世人,随着上官婉儿墓一起出土的,还有那铭记了历史的墓志铭。
上官婉儿墓墓志盖拓本
上官婉儿墓墓志盖
2022年4月28日,西安,陕西考古博物馆试行开放,上官婉儿墓志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陕西考古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村南,南依中国地理分界线的秦岭。历经10余年建设而成,这也是“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完成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区域10000平方米,4218组,5215件文物,勾勒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基因图谱”。
2022年4月28日,中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面向社会试运行,馆内首次展出唐朝有“巾帼宰相”之名的内舍人上官婉儿的墓志。
上官婉儿的墓志内容补充了她在唐隆政变被杀后,由太平公主礼葬的相关信息。而且考古发现上官婉儿墓室被严重损坏,可能是因为唐玄宗认定她是太平公主一党,进行了“官方毁墓”。
时光穿梭,梦回唐朝,悠美历史。上官婉儿的这一生放现在完全可以是励志大女主了。
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大概是982个字,介绍了她一生的经历。因为上官婉儿在历史当中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因为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之后,她和韦皇后一起被杀,自此之后她在史籍当中基本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这份资料对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以及上官婉儿这个人是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上官婉儿的墓志透露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信息,当时她生前的政治好友,在历史当中也很有名的太平公主,去让睿宗皇帝为上官婉儿建墓葬、书写墓志,也可以看出当时在武周时期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结盟?亲疏关系如何?可以侧面印证史籍当中记载的一些内容。
上官婉儿墓志向公众开放!揭晓了千年前一段隐秘宫斗……
2013年在咸阳发掘的上官婉儿墓志首次展出就引起轰动。982字的墓志铭讲述了这位女诗人、武则天时期的“巾帼宰相”瑰丽传奇的一生。
“我静静站在你的坟前,听风吹过松树,愿千万年后,还有人记得你……”
这是一个古人对另一个古人的悼文,原文是文言文,来自一块墓志铭,“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这两个古人,在盛唐题材的影视剧里常看到:一个是太平公主、一个是上官婉儿。
1300多年后,这块墓志在陕西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被发现。
陕西考古博物馆,上官婉儿的墓志以实物形式,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重达上百公斤,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完整地补录正史缺憾,揭示了一段大唐宫斗机密。
原上官婉儿墓考古领队、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李明认为,“现实生活比文艺作品更为精彩,历史的真相总是吸引着人们去关注,何况是来自繁荣浪漫的唐朝。”
我们邀请李明副院长,掀开历史的帷幕,还原一个盛唐女子的传奇一生……
曾笼罩世界最大帝国天空的三个女人:
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
她无疑是当时最才华横溢的女子,《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她出生于公元664年的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后世称她为唐代女官、诗人、皇妃。
儿时,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廷为婢。
13岁那年,因聪慧善文,她得到武则天重用,封为“内舍人”,从此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在政坛、文坛均有着重要地位。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的深夜,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城内,正酝酿着一场惊天巨变。
宿命中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弄权的中宗韦皇后一党,同时也终结了一代才女——上官婉儿,时年47岁。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为她平反,复封昭容,谥号惠文。
李明副院长说,“在中国7世纪末到8世纪初的30多年里,有三个女人的光辉,笼罩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的天空: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
“正史中直接有关于她的记载,在景云元年六月(710年)她被杀的那一晚,戛然而止了……
“关于上官婉儿的传奇,今天仍旧被历史学家研究和文艺作品改编,被普罗大众所津津乐道。可以说,她是历史名人中的名人。
“在我们这个时代,关于这位历史名人的唯一实物线索——她的墓葬,被发现了。”
洪渎原发现一座神秘大墓
主人到底是谁?
2013年6月,李明所供职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这里进行考古勘探,勘探结果清楚显示:路基正中有一座大型的墓葬。
李明有着近二十年的田野考古发掘经验,以往,他曾经主持发掘了唐玄宗宠臣高力士墓,和隋废太子杨勇墓等高级墓葬。
“斜坡墓道、五个天井、砖券的墓室!根据墓葬形制,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座高等级的唐代墓葬。
“通常,五个天井的墓葬,应该是皇帝同意由朝廷出资建造。反过来讲,这个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就很高贵。
“这个时代的墓葬的墓道或天井,应该有精美的壁画,说明墓葬建造者对墓主人是舍得付出的。”
令李明诧异的是,进一步发掘,墓道东西壁面上,涂刷的却是极薄的白灰浆水。
墓室被毁坏得惨不忍睹,顶部已完全塌掉。
四面砖墙最高处仅余1.3米,墁地砖被揭得一块不剩,原本墓室西部棺床的位置被彻底铲平,墓室里没有一件随葬器物,棺椁也不翼而飞。
“根据这种迹象,我们判断,这十有八九是‘官方毁墓’所造成的破坏。
“在唐代,毁墓是常见的现象,而且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过被官方所毁的墓。最著名的例子,是武则天因徐敬业反叛,而毁其祖父李勣墓,正史有明确记载。史称‘发冢斫棺’之祸。”
与五个天井的高形制比起来,这个唐墓显得是如此的寒酸。
初步的考古勘探,是无法判断墓主人具体是哪位历史人物。事实上,如果考古发掘中不出土墓志,就根本无从判断墓主人是谁。
从初步的发掘来看,这座唐墓形制很高,但陪葬窘迫。墓主人生前身份高贵,但死前遭遇了什么。
那么,他(她)到底是谁?
青石盖板上9个大字 只可能是上官婉儿
“我始终认为,墓志是墓葬中最重要的文物。”
李明认为,“它所占据的是整个墓葬考古信息的绝大部分价值,是一切关于墓葬学术研究的立论基础。用一句俗话来讲,‘看点’就在这方墓志上。”
随着发掘进展,就在人们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清理甬道的时候,队员发现了一方墓志。
李明迅速跑过去,泥土里露出了青石一角,一千多年的泥土积淀,紧紧地粘在上面。
他接过队员手中的工具,像对待婴儿一样轻刷。
历史的尘埃拂去,真身初现端倪:墓志盖用高质量的青石制作,正方形,边长约75厘米,这在唐代墓志中,可以算作大型。
墓志盖面和四侧,线刻着牡丹、忍冬、瑞兽和十二生肖,造型优美、錾刻精细。
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也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继续拂去尘埃,字迹慢慢显现:“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大唐的上官婉儿?现场人们忍不住发出惊叹。
“即便不读墓志,我也知道,它的主人就是上官婉儿,因为唐一代被册为昭容而又姓上官的,只有一个人。”
李明认为,“但是,我要解释的是,在正式场合和学术领域内,对这座墓葬的命名是:唐昭容上官氏墓。”
我们没有直接称其为上官婉儿墓,是因为墓志序文中没有名讳,只说“婕妤姓上官”。
“婉儿”称谓,是两唐书本传中记载的上官昭容的名。
也许“婉儿”只是上官昭容的乳名,她襁褓丧父,和母亲同被没入掖庭为奴,没有正式的名和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唐代的官方文档中,对她的称呼只是“上官氏”。
墓志也没有写上如“婕妤姓上官,讳婉儿”的文字,所以我们作为发掘者,对这座墓葬的正式称呼是“唐昭容上官氏墓”。
当然,方便起见,也可以称呼该墓为(上官婉儿墓),毕竟历史上唐代公众人物,只有一个上官婉儿。
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
应卒逾于星火
这方青石,记载了1300多年前,一个大唐女子匆匆而瑰丽的一生,与正史记载不一样。
李明介绍说,“墓志正文正书982字,措辞工稳,文采华丽,且书、刻俱佳。
“其书法风格用专家的话来说,丰腴流美,符合大唐当时流行的书风。”
墓志序文记载了上官婉儿的籍贯、世系(即父祖三代的名讳、官职、事迹等)、简要生平、死因、享年、葬时葬地等信息,序文后是不长的两段铭。
序文描述上官昭容出身名门(其祖父上官仪曾任唐高宗宰相),自幼聪颖,才能出众,最后在政变中“亡身于仓卒之际”。
墓志文中最关键的话,紧接着皇帝制命出现,“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
这说明,她的墓葬,是唐睿宗下制修建并礼葬的。
上官昭容的礼葬,是太平公主游说唐睿宗的结果,而实际上葬礼的资助者,也正是这位当时说一不二的大唐公主。
李明认为,“根据太平公主的初嫁年代,我们断定她和上官婉儿同龄,同时在皇宫中长大。
“上官婉儿十三岁,就被武则天擢为才人,之后一直在女皇身边做‘秘书’。
“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女儿,两人具备频繁接触的条件。
“其次,两人很可能具有相同政见并相互利用。
“上官婉儿曾与武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
“太平公主很了解上官婉儿的地位与才能,做了很聪明的选择,在政治斗争中,拉拢她作为自己的羽翼。
“可惜的是,时为临淄郡王李隆基,也洞悉这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然他不可能成为唐玄宗。
“在公元710年6月20日政变的那天晚上,李隆基杀入宫中。
“47岁的上官婉儿,执烛火率领宫人迎上去,但被斩于旗下。
“这是正史《资治通鉴》所记录的细节。”
正史所没有收录的,正在这方青石上。
上官婉儿死后,太平公主无疑是最哀伤的。
从两小无猜到战略合作伙伴,在诡谲的宫斗中,这两个大唐女子在那个年代抱团取暖。
上官婉儿死后,她为这个小伙伴写下了至高的赞誉。
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语言,“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挻埴陶铸,合散消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有热心网友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天地有道,人无完人。人的一生一世,聚散祸福相依,就像捏土做陶俑一样,最后定型还是未知数。完美的人,一千年才出一个。”
墓志铭中也有这样的字句,“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
翻成今天的白话文,大致意思:“婉儿,天生聪颖,有天神相助一般。能够在诗书中吸取精华,写的文章犹如织布机织成的锦绣。十三岁就做了才人,思维比龙蛇还敏捷,应对能力比星火还快。”
在那个年代、在世人眼里,这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女性。
墓葬为什么大规模人为毁坏?学界基本认定是唐玄宗李隆基下旨
“我们遍翻史书,也没有关于上官昭容被毁墓的记载。是谁毁了上官婉儿的墓,又是为什么?这难道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吗?”
李明认为,破解太平与上官的联手,使其无法威胁到自己今后的地位,这才是李隆基杀上官婉儿不足为外人道的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太平公主在听闻上官婉儿死讯时的心情。
要知道,上官婉儿当年大兴文学,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文人。
太平公主借拉拢死去的上官婉儿,表明态度,也能让这些人为她效力。
后来的历史故事,大家都清楚: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谋逆被赐死。
太平公主被埋葬在哪里,按照什么级别葬的,历史没有记载。
太平公主死后,已经死去的上官婉儿,作为同党,自然逃不脱继续被欺凌的命运。
在唐睿宗即位之初,她曾经的大靠山武三思,就被“以三思父子俱有逆节,制令斫棺暴尸,平其坟墓”。
宫斗的结局,李隆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他战胜大唐最有势力的两个女人。
随着太平公主香消玉殒,唐代开始进入全盛期,开元盛世已经遥遥在望……
上官婉儿墓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是我们根据考古发掘迹象做出的推断。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墓志的解读,提出了是“唐玄宗因认定上官昭容是太平公主一党而毁其墓”的进一步推断。
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形成了证据链,所以被专家普遍认可。
上官婉儿的尸骨去向
或许会成为永久的谜
在当年的上官婉儿墓考古发掘中,一位资深考古工作者现场发的一条微博,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站在墓穴里凝望上官婉儿的骨骼,浑身发抖,激动。想蹲下去抚摸一下,又作罢了……”
众多网友也跟着激动万分,有人甚至呼吁:根据遗骨,利用现代3D技术,复原婉儿的样貌、身材。
“好想一睹巾帼女相的真容,和影视剧上差距大不大。”
第二天,这条微博被悄悄删除。
作为考古领队的李明介绍,事实上,没有发现棺椁,也没有发现上官婉儿遗骸。
考古队只是发现了一根小骨头,比手掌还小,因时间久远,破坏严重。
没有做鉴定前,不能妄断是人骨。
后来,经过科学评估,结果令人意外:这是牛骨头。但是,牛骨的来源,至今也扑朔迷离。
李明表示,关于上官婉儿的尸骨去向,或许会成为一个永久的谜。
“可以说,上官婉儿墓的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考古取得的信息,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还可以用来探究历史的真相,《春秋》可以有曲笔,但实物是不会说谎的。
“没有记载,要靠手中的证据,去分析判断历史的真实情况,这也正是上官婉儿令人着迷的地方。
95版《武则天》。刘晓庆扮演的武则天
杭州演员茹萍扮演的上官婉儿
“在史料中,上官昭容是否被毁墓没有记载,甚至于连她有没有被埋葬、葬在哪里、谁埋葬了她,统统都没有记载。正史中,直接有关于她的记载,在公元710年6月20日她被杀的那一晚,戛然而止。
“1300年后,当我们再次审视这段历史,才发现有很多令人震惊的秘密,是不为你我所知的……”
上官婉儿墓志铭全文
【志盖】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墓志】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挺埴**,合散消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阳氏之后,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曾祖弘,随(隋)藤(腾)王府记室参军、襄州总管府属、华州长史、会稽郡赞持、尚书比部郎中。与谷城公吐万绪平江南,授通议大夫。学备五车,文穷三变。曳裾入侍,载清长坂之衣冠;仗剑出征,一扫平江之氛祲。
祖仪,皇朝晋府参军、东阁祭酒、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中书令、秦州都督、上柱国、楚国公,食邑三千户。波涛海运,崖岸山高;为木则揉作良弓,为铁则砺成利剑;采摭殚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穷;错综极于烟霞,载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蹑簪笏,谋猷庙堂,以石投水而高视,以梅和羹而独步,官寮府佐,问望相趋;麟阁龙楼,辉光递袭。富不期侈,贵不易交。生有令名,天书满于华屋;没有遗爱,玺诰及于穷泉。
父庭芝,左千牛,周王(李显)府属。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极以侍奉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纳为先,事资喉舌。落落万寻之树,方振国风;昂昂千里之驹,始光人望。属楚国公数奇运否,解印褰裳,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并从流迸,同以忧卒。赠黄门侍郎(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访以荒陬,无复藤城之榇;藏之秘府,空余竹简之书。
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先皇拨乱反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权,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党为臣。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鸠而死,几至颠坠。
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始就痊平。表请退为婕妤,再三方许。暨宫车晏驾,土宇衔哀。政出后宫,思屠害黎庶;事连外戚,欲倾覆宗社。皇太子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违,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
昭容居安以危,处险以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之际。时春秋四十七。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爱造制命,礼葬赠官。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礼也,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
其曰:
巨阀鸿勋,长源远系。冠冕交袭,公侯相继。
爰诞贤明,是光锋锐。宫闱以得,若合符契。【其一】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
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其二】
上官婉儿墓志铭全文翻译
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玄妙的道,天地得到它就化成人形;气的精华,自然得到它就形成人的见识和才能。上天造人,就如同揉和黏土,制作陶范用来铸造器物,道的聚合消散、气的运行停息,往往不能齐备于一人之身。一旦齐备于一人之身,那么他一定是空前绝后、千载难得一个的人才。
婕妤姓上官氏,是陇西上邽人。她的祖先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男子一脉,到了春秋时做了楚国的上官大夫,因此得到上官氏为姓,并代代相传。在女子一脉,到了西汉出了一位汉昭帝的皇后,家族的显贵功勋从此源源不绝。婕妤的曾祖父上官弘,做过前隋滕王杨瓒府上的记室参军﹑襄州总管府属﹑华州长史﹑会稽郡赞持﹑尚书比部郎中。和谷城公吐万绪一起平定南朝,被授予通议大夫。他学识渊博,文风多变。作为隋炀帝的门客入侍,政治上肃清江南的世家大族;持剑出征,军事上扫平了南朝残留的不祥之气。
婕妤的祖父上官仪,是我朝晋王府参军﹑东阁祭酒﹑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中书令﹑秦州都督﹑上柱国﹑楚国公,食邑三千户。 他的文才如海涛汹涌澎湃,他的道德如崖岸高耸。他是可以煣成良弓的木材,是可以磨成利剑的精铁。他博闻强识,哪怕是不入流的书籍也一一读完,使天下几乎无书可读;他文采斐然,笔法多变,如烟霞幻化莫测,成为天下文章宗主。他在官位上平步青云,在朝堂上为君王献谋划策。他为君王谋划时高瞻远瞩,他辅佐君王理政时独当一面。同僚和下属,争着来咨询和探望他;而上官氏的宅第辉煌壮丽,上官氏的荣耀代代相传。他富有却不追求奢侈,显贵却不忘贫贱之交。活着的时候有美名,皇上嘉奖的诏书摆满华丽的屋子;死了之后还能拥有皇上的垂爱,追封他的玺诰下达九泉。
婕妤的父亲上官庭芝,担任左千牛卫,出身是周王的府属。他是人才中的佼佼者,是士大夫中的第一人。他审时度势,在宫中以侍奉皇上为重,所以谨言慎行,不多说一句;在朝堂以讨论国是为先,所以能言善辩,侃侃而谈。他像万寻大树一样孤高,弘扬我朝大国风范;他像千里马一样出类拔萃,声望闻名远近。可惜他受到楚国公不幸命运的牵连,被解除官职,剥夺官服,辞别皇上,逐出京城,父子二人一起被流放,一起在忧惧中辞世。平反之后,朝廷追赠他黄门侍郎﹑天水郡开国公等官爵,食邑三千户。朝廷派人到流放之地寻访他的遗骨,可惜连裹尸的藤席都没有找到。只有他当年写作的诗文,还藏在宫中的秘府。
婕妤,她的美好贤淑得自上天的恩赐,她的贤德明智有赖神明的襄助。她生长在诗书的花园中,随手拾取其中的精华。她以文墨作为织布的机杼,纺织出如锦绣一样精美的诗文。她十三岁就成为才人,书法精妙,精通各家书体,能力出众,急才比流星还迅速。先帝中宗拨乱反正,除旧布新,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继承李唐大统。神龙元年,册封婕妤为昭容。此时韦庶人(韦后)玩弄君权,动摇皇位,指使奸佞之臣接连挑拨,想要先帝立爱女勃逆宫人(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勃逆宫人也暗中谋划,想自立为帝,封贼党为臣子。昭容十分悲伤,极力进谏,迫切地表达自己的忠诚,乞求先帝发布诏令,除掉乱党。先帝心存宽厚,为妻女掩盖罪过。昭容感到事情无法实行,无计可施。于是,昭容首先请求揭发乱党罪行并治罪,但她的话无人理会。然后,昭容请求辞去昭容之位而隐退,先帝阻止她,不允许。再后来,昭容又请求削发出宫为尼,计划最终失败。最后,昭容请求饮鸩自杀,结果几乎葬送性命。
先帝怜惜昭容的才华和能力,聪敏而坚贞(此句的慜,若理解为通“悯”亦可),广求名医挽救昭容奄奄一息的生命。过了好几个月,昭容才慢慢痊愈。昭容上表请求自降为婕妤,再三请求,先帝方才准许。等到先帝驾崩,天下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此时,政令出自后宫,韦庶人想要残害百姓。篡位之事牵涉到韦氏家族,逆党想要颠覆李唐的宗庙社稷。此时皇太子李隆基谨慎地谋划诛逆大计,位跻圣人之列,用上等的智慧挫败逆党的阴谋。既不违背天命,也回应了臣民的愿望。在即将亡国之际挽救了帝王基业,在艰难时世中安定了了帝王之位。昭容身处危难,却泰然自若。姑且在宫中陪侍逆党,以作内应,把自己命运交给天地神明。大难袭来,突然间就被刀剑所杀,在政变的混乱之中死去。享年四十七岁。圣上明察,心中十分悲伤,于是下达敕令,厚葬婕妤并追赠官职。太平公主很悲痛,赠予五百匹绢作为葬仪,派遣使者凭吊祭祀,祭词十分情真意切。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婕妤被埋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一切都依照相应的礼节来执行。随葬的龙龟八卦等物,将和婕妤的如花容颜一起销灭。随葬的乐器,也会和婕妤的尸骨一起下葬。
墓志铭如下:
上官氏是世家大族,功勋卓著,源远流长,名士和高官辈出。上官家族生下的婕妤,发扬家族的卓越才能。她进入宫中任职,真是能力与职位吻合如符契!此为第一首。
婕妤遇难,就像娥皇女英仙逝,像宛委山崩塌,像明珠在旋涡中沉底,像珍贵的和氏璧碎裂。看着婕妤坟前的松树和槚树,静听婕妤坟墓周边的松风之声。千年万年不绝,这是婕妤诗歌的吟诵之声!此为第二首。
上官婉儿墓志首次展出,一段诗大赞其才,她的诗更经典
\
上官婉儿墓志铭
上官婉儿墓志铭拓本
上官婉儿墓志铭共有982个字,其中记录了上官婉儿一生简短的经历,见证了上官婉儿“女宰相”的辉煌历史,更见证了其作为女帝武则天“左右手”的主要事迹。其中包括了她参与的武氏崛起、建立武周和中宗李显复辟李唐江山的经历,而这些“辉煌”的经历,在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后便黯然谢幕了。
在这段历史当中,上官婉儿风华艳艳,才华出众,从而使得她在万人当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成为女皇武则天的得力助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可另一方面,她又在朝政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玩弄权,而且为人放荡不羁,极为滥情,所以自然被人们所诟病,时至今日,人们对她都是争议不断。
在上官婉儿墓地被发掘的过程,发现上官婉儿作为武则时的“巾帼宰相”,其墓室居然被严重损坏,经过考证,这可能是因为唐玄宗认定她是太平公主一党,对其墓进行了“官方毁墓”。不过,幸运的是,上官婉儿的墓志并没有没有被完全毁坏,只有丁点的部分残损,其内容也补充了上官婉儿在唐隆政变后由太平公主礼葬的相关信息。
在上官婉儿的墓志铭上,结尾有太平公主留下的两行诗,这也是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最好的礼赞和哀思。这两行诗如下: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
甫瞻松靡,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翻译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你的西去,正如潇湘之水一时断流,正如宛委之山瞬间倾颓;你的离去,犹如光亮闪闪的宝珠沉于水底深处,犹如价值连城的璧玉撞毁震碎。
我静静地站在你的坟茔之前,如涛声一般的风儿吹过松林,你长眠在此静谧之地,但愿在千万年以后,还有人记得和赞颂你的如山岳一般突兀的才华。”
从太平公主的这两行诗中,可以看出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关系可以说是非比寻常,才会有如此深沉和发自肺腑的哀思与惦念;从太平公主的这两行诗中,我们也看得出来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的才华大为肯定,大为赞赏。那么,上官婉儿到底多有才呢?她又为什么会得到太平公主的盛赞呢?
这短短的两行诗,不足以让我们看出上官婉儿到底多有才,更不足以证明上官婉儿风华绝代,那我们不如深入地了解上官婉儿本人的作品,再来评判,我们也好判断这两行诗中所说的是否言过其实。
那么,上官婉儿的诗词作品在哪里可以看得到呢?唐隆政变以后,虽说李隆基剑杀了上官婉儿,但在其即位以后,他肯定了上官婉儿的才华,于是广征上官婉儿的作品,编成文集二十卷,使得上官婉儿的作品没有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被淹没。而如今,《全唐诗》中也收录了上官婉儿的诗词作品共三十二首。
我们且从从《全唐诗》中采撷一首,来看看其诗歌成就如何,《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这首诗写于初唐时期,首联的“叶下”说明了时间是在深秋时节,树叶凋零飘落,一片萧索之景,“洞庭初”则是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炳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蓣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等几句,表明了女子思念丈夫,盼望丈夫远出早归,切切的思念,让人如同看到了翘首企盼丈夫回来的思妇。第二句中的“万里余”极言外出的丈夫去得越远,而对于在家思念丈夫回来的思妇来说,那种思念就越深,用一句“相思似海深”来形容,却是一点儿也不为过。开篇仅仅十个字,便已经将相思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四句“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中,“被冷”描写了露水凝重的冷秋之夜,因为思念,一人更是难以入眠。 “月落锦屏虚”则写出了“思”与“怨”的心境达到了高潮,一夜无眠,月亮都落下了,天就要亮了,然而仍然毫无睡意。这两句的描写,使得一幅思妇守空闺的画面直击读者眼球,仿佛让人真的看到锦屏中空虚无人,偌大一个闺房之中,孤寂凄冷,那盼夫归来的思妇,一人啜泣到天明。
在颈联的五六句中“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则是使本诗的思愁达到了高潮,进一步加深了全诗当中的“思”与“怨”,也正是因为“思”与“怨”达到了高潮,所以才使得思妇魂飞万里,想象丈夫所在的地方的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想弹奏起那《江南曲》,这《江南曲》又名《江南采莲曲》是采莲时儿女情长的人们嬉戏打闹的曲子,而“莲”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与“怜”同音,意为思念想念之意,可丈夫不在,一个人怎么弹奏呢?可见思念到达了什么样的地步。既然人不在,曲儿唱不成,于是就只有给丈夫写思念的书信了,以表达相思之苦,以诉相思之情。其中的“江南曲”与“蓟北书”正好对仗,可见上官婉儿的笔力与灵巧,真的是力透纸背。
尾联七八句“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两句结束全篇,其中的“无别意”与“久离居”表达了分开的时间长久,从而惆怅无比的相思之意。
一曲完毕,这首诗以一个“思”统领全诗,而“怨”也随其后。我们也从上官婉儿的这首抒情之作《彩书怨》中可以看到,上官婉儿在短短的40字当中,可谓是深情无限,情透纸背,曲尽缠绵,韵味无穷,脱俗清雅,实为上乘之作。
上官婉儿这么有才,那么她的才又来自于哪里呢?个人觉得这其实与个人的家庭与背景是分不开的。据了解,上官婉儿的祖上是西汉的高官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到北周之时,高祖父上官贤任北周的幽州太守。隋朝时,曾祖父上官弘任江都的宫福监,到了大唐,祖父上官仪又做了高宗时的宰相。
公元664年,祖父上官仪因参与高宗了废除武则天的行动,祖父与父亲上官廷芝等一大家人被武则天抄家杀伐,于是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到了掖廷为奴,上官婉儿也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熟读诗书,知晓政事。所以,上官婉儿不仅精通诗文,而且明达政史,聪敏异常。
这次上官婉儿的墓志铭的展示,不仅使上官婉儿一生简短而辉煌的一生得以重见天日,见证了那一段简短的历史,有助于史学家们对上官婉儿生平的研究,使得那一段经历更加接近历史真相,更加接近真实的上官婉儿。而最为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上官婉儿虽然极具争议,但也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
上官婉儿短暂的一生,以及超乎寻常的才华与经历,随着墓志铭的展出而与世人再次见面,使得世人得以再见其不一样的风采,而其中的是非功过,就让它与滔滔的历史长河一起去吧。
因为,我们只能了解历史,解读历史,见证历史,而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无法参与其中,所以,即便是评论,它也已经成为历史。
传统正史和传世野史中婉儿的形象晦暗不明,而借助新公布的出土墓志,婉儿的形象或许可以逐步接近历史真相。
踏上女性参政的历史进程,助力神龙政变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十二月十三,上官仪因为高宗起草废后诏书而被杀,婉儿父亲上官庭芝一同被处死。当时婉儿尚在襁褓之中,随母亲郑氏被关进掖庭为奴婢。
上官家族虽是书香门第,但当时的婉儿根本不可能接受家庭教育。她后来的一身才学,都是在宫中接受系统教育所学。婉儿在武则天时代的地位凸显和中宗时期的强势崛起,既有个人的努力,更有宫廷的培养和历史的进程使然。
中国古代,皇帝与宰相争夺朝政决策权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在宫中组建内朝,通过严重依附皇权的内朝决策,取代宰相外朝决策。在内朝供驱使者,多是皇帝信任的男性文士。武则天以女性身份日月凌空,这就带来内朝决策的身份不便问题。据出土的唐人司马慎微墓志,武则天在载初元年(689)下诏天下“求诸女史”,征求有才学的女性入宫掌管诏敕起草。司马夫人李氏通过这次征召入宫,承担起大量日常文书行政工作,“墨敕制词,多夫人所作”。
征求才女的同时,武则天还在宫中开办教育,培养女性人才。掖庭局和内文学馆都选聘名师担任宫教博士、学士,教授宫人和官奴婢书法、算术、诗词歌赋等技艺。依靠宫廷教育的培养,本就聪慧的婉儿很快不但学有所成,而且“明习吏事,则天爱之”,进入女皇视野。
长安二年(702)六月,李氏在宫中去世。根据历史学者仇鹿鸣推测,婉儿大致从这时接过宫中文稿起草的重担,进而凭借武则天的信重,逐步成为女官集团首领,“百司表奏,多令参决”。
武则天晚年因迟迟不肯传位,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产生权力之争。同时,武则天试图以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为中心打造新的内朝班子,在事实上分割了婉儿参决“百司表奏”的权力,与婉儿等宫中女官集团矛盾渐深。神龙元年(705)正月,李显在张柬之等怂恿下,决定联合弟弟相王、妹妹太平发动政变夺权。
婉儿与太平年岁相仿,同在宫中长大,“共游东壁,同宴北渚”,经常一起游玩宴饮,情如闺蜜。在太平的游说下,婉儿决定代表女官集团站在政变集团这边,对武则天封锁了外朝和禁军异动的消息。正月廿五,政变发生,太子李显和张柬之率军,在婉儿接应下,进入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斩杀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退位,是为神龙政变。
洛阳近年来出土的神龙年间宫中女官墓志中,很多都有“弼谐帝道,复我唐业”“使有唐复命,我皇登极”之语,可以推测这些女官参加了政变。她们的举动肯定不是自发行为,而是在婉儿率领下的集体行动。
传统史料:勾结韦皇后乱政;
墓志:与韦皇后激烈斗争
神龙政变后,李显二次登基重柞,是为中宗。为解决相王、太平和张柬之等政变功臣过于逼迫皇权的问题,中宗一边打压相王、张柬之,一边着手拆散太平与婉儿的政治联盟。中宗竭力拉拢婉儿,将其品阶从才人(正五品)直接提升为九嫔中排名第二位的昭容(正二品)。据学者研究,婉儿曾任的才人、婕妤(正三品)、昭容等,都不是嫔妃,而是和嫔妃同等品级的女官。
婉儿父亲上官庭芝是中宗当年封周王时的旧臣,又和太平交好,故成为各方势力都可以接受的人物。中宗让她“专掌制命,益委任之”,进而“用事于中”,进入宫廷核心决策圈。中宗派婉儿出马拉拢武则天侄子武三思派系。婉儿不辱使命,促使武三思归附中宗,借助武三思的力量帮助中宗解决相王、张柬之等人功高震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中宗皇权。
中宗巩固皇权后,逐步将权力交给武三思、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打理。安乐既是中宗韦皇后爱女,又是武三思儿媳,这一身份激起她要当皇太女的野心。太子李重俊储位不稳,认为这一切都是拜武三思、上官婉儿所赐,遂发动景龙政变,在诛杀武三思后打进皇宫,要求中宗交出婉儿。但婉儿推动中宗策反跟随李重俊兵变的禁军将士,成功平定了政变。
婉儿在政变中虽大难不死,但也心有余悸,开始与韦皇后、安乐公主划清界限,重新归附以相王、太平为首的李唐皇室阵营。根据新公布的墓志,婉儿见韦皇后“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要谋朝篡位;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要拥立安乐当皇太女;“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安乐在朝中结党营私,向中宗“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要求限制韦后和安乐的权力。
中宗听完婉儿的奏请后,不能痛下决心。婉儿“觉事不行,计无所出”,反复考虑后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擿伏而理”,继续揭发韦皇后和安乐的大逆不道言行,中宗不听;二是“辞位而退”,要求辞去昭容官位,退为民女,中宗不许;三是“落发”出家为尼,中宗否决。婉儿万般无奈之下,“饮鸩而死”,几乎命绝,中宗“惜其才用,慜以坚贞”,下令御医不惜任何代价抢救,终于把婉儿从鬼门关前拉回来。
婉儿墓志中的这些记载,与传统史料中她勾结韦皇后乱政的形象迥然不同。有人认为墓志记载婉儿对韦皇后的反抗太过激烈,不足取信。但大多历史学者倾向认为墓志记载是真实的,如仇鹿鸣所言,“上书、自杀、退为婕妤这些基本事实恐难捏造”。
身体恢复后,婉儿再次上表中宗请求自降身份为婕妤,避免因处于核心圈子而在将来的政治斗争中被清算。中宗看到了婉儿的刚烈,“再三方许”。据《景龙文馆记》,婉儿“自通天后,逮景龙前,恒掌宸翰”,执掌诏敕的时间大致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到中宗景龙年前,可知景龙年间后期,婉儿确实不再执掌诏敕,逐步从权力中心引退。
既然支持相王,唐隆政变中
为何被李隆基所杀
景龙四年(710)六月初二,中宗突然驾崩,韦皇后秘不发丧,企图效仿武则天女主登基。太平、婉儿在起草中宗遗诏时,要求推举相王辅政,以制衡韦皇后。不料遗诏正式公布时,关于相王辅政的内容被删除,韦皇后的野心昭然若揭。
这时,相王三子临淄王李隆基瞒住父王,联合姑姑太平,以拥立相王为号召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政变中,婉儿“执烛帅宫人迎之”,并将中宗遗诏初稿呈上,向李隆基展示遗诏中推举相王辅政的内容,以证明自己站在李唐皇室一边。但李隆基不但不领情,反而将婉儿“斩于旗下”。
有学者认为,李隆基杀死婉儿,意在彻底铲除武则天以来的女性干政势力。这确实是李隆基的一层考虑,但更深的一层,恐怕是李隆基看着婉儿,想起了姑姑太平。
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的目的,不止是挽救李唐皇族,更是为了夺取皇位继承权。随着政变的成功,他与姑姑的关系将从同盟者转变为竞争者。在政变中趁乱杀死太平的重要助手兼闺蜜婉儿,必将大幅削弱姑姑的力量,有利于在将来的斗争中占据上风。不管婉儿是否反对韦皇后,是否支持相王辅政,她都必须死,因为她是太平的人。这,才应该是李隆基必须要置婉儿于死地的真正和最重要原因。
身后被睿宗和太平厚葬平反,又被玄宗毁墓诋毁
唐隆政变后,相王二次登基重柞,是为睿宗。鉴于李隆基此时掌握禁军,睿宗和太平公主被迫立其为皇太子。这一时期,朝堂上存在着睿宗、太平和太子三股政治势力。李隆基为夺取最高皇权,从入主东宫时就开始策划逐姑逼父。睿宗遂与太平联合对抗李隆基,其中的重要手段就是为婉儿平反。
景云元年(710)八月,睿宗下诏将婉儿从婕妤追赠为昭容,太平出资为婉儿风光大葬,并派人撰写墓志铭,大书特书婉儿与韦皇后进行激烈斗争的事迹,从根本上改变了时人和后人心中婉儿属于韦皇后一党的政治形象。
也许是为照顾李隆基颜面,墓志中没有写明婉儿被杀的真实情况,只是隐晦地说“亡身于仓卒之际”,但这不妨碍太平私下在民间广泛传播李隆基指使甚至亲手杀死婉儿的真相。婉儿墓志的书写模式极力向人们暗示,李隆基敌我不分,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杀害心系皇室的功臣,如此颠倒黑白之人,怎么有资格做我大唐的太子!且婉儿生前手握称量天下文士大权,是文人心中的精神领袖。太平将婉儿被太子杀死的真相公之于众,将自己与婉儿的闺蜜友谊大白天下,无疑能对李隆基威望构成重大打击,在舆论上形成废黜其太子之位的声势。
景云二年(711)七月二十,睿宗下诏赠婉儿谥号惠文,进一步肯定婉儿功德才华。张说奉睿宗旨意或是经太平授意,撰写《昭容上官氏(神道)碑铭》,将其塑造成文坛领袖、天子良辅。如陆扬先生指出,“若把其中‘昭容’两字替换掉,就完全是唐人书写中用来形容帝国宰相的口吻”。
虽然睿宗和太平通过为婉儿平反等政治手段,极力压制李隆基,但终究无法抗衡其控制的禁军。先天元年(712)八月初三,睿宗在保留军国大事最后决定权的前提下退位为太上皇,李隆基登基,是为玄宗。
不久,玄宗动用禁军杀死太平逼睿宗交权的阴谋暴露,睿宗命玄宗巡视边疆,试图将其调离京城,动用野战军将其废黜,玄宗抗命不从。先天二年(713)七月,太平公主意欲在初四用下毒或兵变手段杀死玄宗。七月初三夜里,提前得知消息的玄宗抢先动手,率禁军诛杀太平公主党羽,随后攻打太上皇,逼得睿宗欲跳楼自尽,又命太平公主自杀。
玄宗逼睿宗交出全部权力、成为真正皇帝后,开始了对婉儿的清算,下令平毁其坟墓。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婉儿墓时,发现墓葬遭到大规模人为破坏的痕迹,印证了玄宗毁墓的史实。玄宗还在官修史书中极力诋毁婉儿,污蔑其祸乱宫闱,刻意削去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斗争的史实,以证明婉儿被杀纯属罪有应得。丑化婉儿就等于否定睿宗太平,就是论证玄宗提前登基和政变夺权的合法性。(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选贤——<资治通鉴>中的用人得失》《大唐二十一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