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和回鹘是什么关系
回鹘(hú)就是回纥(hé) ,由回纥(uygher)改名而来。回鹘(拼音:huí hú;维吾尔文:Uighur/Uigur)又作回纥,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分布于新疆,另外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也有散居。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鹘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天宝三载(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推翻了后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744年—840年),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以外蒙古鄂尔浑河河畔为核心,势力进入天山地区和中亚,居民以游牧为主。788年,回纥改名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奴隶制社会,人逐水草而居,其政权组织沿用突厥汗国制度。回鹘人通行回鹘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回鹘人最初使用突厥文字,后来使用回鹘文,也使用汉文。
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回鹘一度作为突厥汗国的臣属。突厥汗国强盛时,回纥部落臣服突厥。743年,回纥汗国灭突厥,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840年,回鹘汗国瓦解,居住在漠北的回鹘部落大部分南下华北,其余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和天山一带的回鹘结合,还有部分回鹘部落依附黠戛斯。
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纥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其后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
回鹘是铁勒诸部的一支,敕勒是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大车,又被称为高车。这些部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北魏时,铁勒一部袁纥游牧于伊犁河、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处于突厥汗国奴役之下。隋朝称韦纥,隋大业元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
回纥汗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和唐王朝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
历代史书上的“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蒙古汗国以后,回鹘泽称“畏吾尔”、8世纪改回纥为“回鹘”。蒙古汗国以后,回鹘泽称“畏吾尔”、“畏兀儿”。民国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定为“维 吾尔”,沿用至今。
回鹘是什么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回鹘的祖先是突厥吗?突厥和回鹘族什么关系?
古代回鹘和现代维吾尔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漫长历史中,蒙古高原上先后存在过四个游牧民族政权,它们分别是突厥、薛延陀、回鹘、黠戛斯。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介绍过突厥和薛延陀的历史,这次就来讲讲回鹘的历史。提到回鹘,相信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大家一定对《敕勒歌》不陌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又叫丁零、高车、铁勒,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联盟。敕勒人擅长骑射,勇猛凶悍,是一个战斗力十分强悍的民族。南北朝时期,他们对抗草原霸主柔然汗国,并建立过历史短暂的的高车汗国。突厥汗国崛起,攻灭柔然汗国后,他们不得不臣服于突厥人,为突厥人开疆拓土立下大功。回鹘(回鹘也有很多叫法,但在下文中,笔者为统一叫法,在788年前统称为回纥,在788年后统称为回鹘)和薛延陀正是敕勒中的两个部落。
分裂后的突厥汗国
进入隋唐时期后,强大的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国力大衰,这给铁勒人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于是,铁勒人向突厥人发起挑战,一场旷日持久的草原霸主争夺战就此展开。
回鹘公主
草原霸主
唐太宗贞观年间,从突厥汗国分裂出来,占据蒙古高原,在隋末唐初遥控中原群雄,又在玄武门之变后兵临长安城下,因此盛极一时的东突厥汗国在内争和天灾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俗话说: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兵强马壮的铁勒人不甘心永远臣服于突厥人,便趁乱起兵,加入到反抗突厥人统治的行列中。颉利可汗出动十万大军镇压铁勒人的反抗,回纥首领药葛罗·菩萨率领五千骑兵,在马鬣山迎战突厥大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大捷,威震蒙古高原。
630年,东突厥汗国在唐朝的军事打击下灭亡,回纥的盟友薛延陀接替突厥成为草原霸主,回纥于是臣服于薛延陀。当然,回纥依旧是不甘心永远屈居人下的。仅仅十几年后,回纥便在菩萨之子吐迷度的领导下起兵,对薛延陀发动战争,极大削弱了薛延陀的实力。646年,薛延陀汗国在唐朝的军事打击下,也走向了灭亡。东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在20年内相继灭亡,让蒙古高原出现了权力真空。这时,唐太宗以“天可汗”的身份成为草原霸主,在铁勒诸部设六都督府、七州,置燕然都护府统之。于是乎,吐迷度拥有了新身份——瀚海都督府都督,成了唐朝的官员。
回纥的崛起和草原政权的更迭是蒙古高原部落间不断斗争的产物,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人为干预的因素。
唐太宗深通“以夷制夷”,从敌人内部瓦解敌人的策略。从始至终,回纥都是唐太宗对抗东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的工具,唐太宗绝不允许蒙古高原出现一强独大的局面。薛延陀汗国灭亡后,唐太宗不扶持功劳最大的回纥成为草原霸主,而是设六都督府、七州,用其他部落制衡已经强大起来的回纥,亦是他精心设计出来的结果。
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最有名的是“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但是,这个缅伯高在路上没小心,让白天鹅给飞了,只剩下捏在手里的一根鹅毛。“怎么办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遥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最终,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来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缅伯高,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从此,就有了“千里送鹅毛”的成语。
从此,回纥为唐朝效力,在征讨西突厥、高句丽的战争中作为仆从军跟随唐军作战,为唐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683年,唐高宗驾崩后,突厥人死灰复燃,重新占据蒙古高原,建立起后突厥汗国。回纥和后突厥汗国长期对抗,屡立战功。唐玄宗开元年间,后突厥汗国走向衰落,又是回纥给突厥人带来了致命一击。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攻杀后突厥可汗,自立为可汗,随后,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汗国由此诞生。
刚建国时的回纥/回鹘汗国(图片出自@史图馆)
回纥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经历一百多年的奋斗后,最后如愿所偿,成为了草原霸主。在这个过程中,铁勒和唐朝的合作并不是一直愉快的,不过整体上关系比较和睦。铁勒诸部接受中原文化,大量迁入中原定居,为唐朝贡献了契苾何力、仆固怀恩等战功赫赫的名将。
回纥人成为草原霸主后,和唐朝依旧维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很快,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这种局面。
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攻占长安,重创了唐朝的统治。年老力衰的唐玄宗避难成都,把平定叛乱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儿子唐肃宗。
唐肃宗通过自立为帝的方式上台,他急于收复长安,以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唐肃宗等不及朝廷养精蓄锐,靠自己的力量击败叛军,而是使用了最快捷的方式——寻求外援。一直以来,回纥都是唐朝忠实的盟友,于是,唐肃宗向回纥提出了求援。回纥亦答应出兵,在757年帮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沉重打击了叛军。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援助都不是无偿的。此时,回纥在位的可汗是怀仁可汗之子葛勒可汗,葛勒可汗向唐肃宗提出的条件是:长安和洛阳收复后,土地和百姓归唐朝所有,玉帛和女人归回纥所有。(“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对唐肃宗来说,这是十分令人难堪的条件,然而,唐肃宗苦于唐朝实力衰弱,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了葛勒可汗。
这时,叶护要按约定执行。得广平王李俶(李豫,后来的唐代宗)拜回纥叶护于马前,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叶护吃惊地跳下马,跪下来捧着李豫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的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扎营于水东岸。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李豫,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是华夷之主!”肃宗得知后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李豫整军入京,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豫留在长安,镇守安抚了三天后,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
唐军与回纥大破叛军,叛军严庄与张通儒等人放弃陕郡逃跑,李豫与郭子仪进入陕城,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放弃洛阳败退。等回纥人进入洛阳后,唐肃宗不能失约,洛阳百姓便没有了长安百姓的好运气。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以犒劳他们几个月来的辛苦作战。唐方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停止了劫掠。这给洛阳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两京(长安、洛阳)的相继收复,大大提高了李豫的威望。肃宗返京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进封他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改名豫。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
葛勒可汗援助唐朝平叛,除大发战争财外,还得到了李唐皇室联姻的机会。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葛勒可汗,葛勒可汗亦把自己的妻妹嫁给李唐宗室,这便大大提升了回纥汗国的地位。
“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这句话是唐朝皇帝说给回纥的第二任可汗、英武威远可汗磨延啜的。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李光弼在河东等地大破安史叛军,只要哥舒翰坚守潼关,郭子仪、李光弼就能攻打叛军后方平定叛乱,但是唐玄宗逼哥舒翰出潼关,中了叛军的埋伏,哥舒翰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安史叛军占了长安。为了尽快收复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两个月后, 即至德元年(756)九月,就派遣李承寀、名将仆固怀恩、将军石定番出使回纥,以图借兵。磨延啜可汗也有同唐朝交好、联姻的心愿,于是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承寀。为达到出使的目的,李承寀即纳其女为妃,被唐朝封为毗伽公主。 回纥可汗随即援兵4000以帮助唐朝平叛,李承寀一行人圆满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旧唐书》卷145:及至德元载七月,肃宗于灵武即位。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炖煌王,将军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
这次联姻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回纥先后于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军助唐平叛,收复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唐肃宗为进一步乞回纥援兵,便于758年将自己的女儿宁国公主、荣王李婉的女儿“小宁国公主”嫁给了毗伽公主的父亲磨延啜。
具体的历史细节是这样的:当时,唐肃宗送宁国公主至咸阳磁门驿,公主泣而言曰:“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唐肃宗流涕而还。护送宁国公主的是汉中王李瑀。据《旧唐书》记载,(李)瑀至其牙帐,毗伽阙可汗衣赭黄袍,胡帽,坐于帐中榻上,仪卫甚盛,引瑀立于帐外,谓瑀曰:“王是天可汗何亲?”瑀曰:“是唐天子堂弟。”瑀不拜而立。可汗报曰:“两国主君臣有礼,何得不拜?”瑀曰:“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皆宗室子女,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礼数。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王后),蕃酋欢欣曰:““唐国天子贵重,将真女来。”
李瑀回来,向皇帝报告了情况,称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旧唐书》: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回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上(皇帝)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也许是为了报答这“半子之谊”,据记载,双方马绢交易此后更加繁荣,回鹘人每年拿数万马匹来唐朝贸易,而唐朝总以高出其他民族马匹数位的价格,将其统统收购。在持续80年的马绢贸易中,回纥从回鹘取得了所需要的绢帛,增加了财富,而唐朝则达到了维护边防安全和内部稳定的目的。
美国历史学者韩森在其所著《丝绸之路新史》中就认为,唐朝的高价收购来自于对回鹘当年出兵的“报恩”,理由是当时的唐朝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的马匹,而这恰恰成为唐朝晚期的一大经济负担。据此,韩森得出结论,丝绸之路的最大贸易不是来自商人,而是政府和军队。
在历史上,回鹘人是维吾尔族与裕固族的祖先,如今读来更是有一种别样的民族团结的温暖,很让人感动。
759年,葛勒可汗再次出兵,帮唐军进攻盘踞在相州的叛军,结果遭遇失败。不久,葛勒可汗去世,其子牟羽可汗继位。
回鹘王子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也让回纥改变了对唐朝的态度。怀仁可汗对唐朝尚且心存敬畏之心,葛勒可汗对唐朝的敬畏有所保留,牟羽可汗则是完全不把唐朝放在眼里。
762年,正当唐代宗向回纥求援,对叛军发动进攻时,牟羽可汗接受了叛军提出的条件,准备联合叛军对付唐朝。牟羽可汗对唐朝使者百般刁难,不肯答应援助唐朝,直到自己的岳父仆固怀恩出面,牟羽可汗才决定援助唐朝。牟羽可汗在陕州与唐军会师,一点也不给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后来的唐德宗)面子,把雍王狠狠羞辱了一番,这令唐德宗记恨回纥,以至于几十年不能释怀。
762年底,回纥帮唐军再次收复洛阳,次年,仆固怀恩平定叛乱,结束了安史之乱。然而,唐朝对功臣仆固怀恩充满猜忌,仆固怀恩恼羞成怒,索性发动叛乱。牟羽可汗帮岳父对抗唐朝,多次进攻关中,威胁长安,直到仆固怀恩在765年死后,回纥接受郭子仪的劝说,才与唐朝重归于好。
不过,唐朝为这次和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回纥使者仗势欺人,在长安横行不法,给治安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但是,这与回纥强卖马比,也只是不足挂齿的小问题而已。回纥用本国一匹马换唐朝四十缣,并且以每年数万匹马的出货规模,强迫唐朝购买。回纥的强买强卖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唐朝为此苦不堪言。
780年,牟羽可汗听信“九姓胡”之言,欲进攻唐朝,遭到宰相顿莫贺达干的反对。顿莫贺达干劝说无效后,领兵杀死牟羽可汗,自立为可汗。揭开了回纥汗国统治者内乱的序幕。随后,唐德宗册封顿莫贺达干为武义成功可汗。从公元780年到公元840年间,回纥更迭了10位可汗。在内乱不断的同时,回纥内部又连年自然灾害。
武义成功可汗改变牟羽可汗欺压唐朝的政策,主动向唐朝示好。唐德宗在李泌的劝说下打开心结,也原谅了回纥。从此,回纥和唐朝长期维持和平友好的关系,回纥的历史进入新时代。
鼎盛时期的回纥/回鹘汗国(图片出自@史图馆)
商业帝国
788年,唐德宗李适改“回纥”为“回鹘”。回纥人改名后,气质也变了,他们不再那么野蛮,而是彬彬有礼,更喜欢经商起来。而这其中的秘密便在导致牟羽可汗死于非命的“九姓胡”身上。
所谓“九姓胡”,也就是粟特人。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特别是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泽拉夫善河流域、由沙漠环绕的肥沃河谷当中。粟特人信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特别擅长经商,有人说他们是“东方的犹太人”。自4世纪起,粟特人便活跃在各种文化交融的丝绸之路上,充当着中间商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安禄山即有一半粟特人的血统,而他的名字在粟特语中带有浓浓的宗教气息,是“光明”的意思。
粟特人
早在突厥人称霸草原的6世纪,粟特人便靠着他们擅长经商的本领为突厥可汗开展对外贸易,与欧洲的拜占庭帝国、西亚的萨珊波斯帝国进行商业谈判,把中原的丝绸转卖到欧亚大陆,以赚取巨额差价。及至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西破拜占庭帝国,东灭萨珊波斯帝国,并向粟特人的故乡发动征服战争,粟特人为躲避战争,大量迁徙东亚。
进入8世纪中叶后,阿拉伯帝国攻占粟特人的故乡,对粟特人强制进行宗教同化。与此同时,唐朝受安禄山叛乱的影响,对粟特人由包容到排斥,甚至屠杀。东、西两大帝国不约而同地打压粟特人,极大恶化了粟特人的生存环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粟特人加强了对回鹘人的依赖。
回鹘人在粟特人的影响下,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回鹘人大量修建城市,一方面满足自己定居的需求,一方面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斡耳朵八里城是这些城市中的代表,它是回鹘汗国的牙帐所在地,兴建于751年,后来长期充任回鹘汗国的首都,成为漠北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为抵御黠戛斯人的进攻,回鹘人还在北方边境修建了城堡和城墙。
斡耳朵八里城遗址
回鹘人大掠洛阳时,除带回大量财富外,还带回了摩尼教(明教)。摩尼教主张吃素,戒杀生,是一种融合了拜火教、基督教、佛教等多种元素的宗教。回鹘人把四位信奉摩尼教的粟特人从洛阳带回本国,并尊摩尼教为国教。从此,摩尼教在回鹘汗国广泛传播,这改变了回鹘人的野性,但也削弱了回鹘人的战斗力。
此外,粟特人还为回鹘人创造了文字——回鹘文。于是,回鹘人在粟特人的引导下,成为一个信奉摩尼教,喜欢定居,文明先进,并依靠粟特人进行贸易,以创造财富的民族。这便是武义成功可汗后的历代回鹘可汗与唐朝和平共处的秘密所在。
摩尼经残本
当吐蕃向西域扩张,企图控制丝绸之路时,回鹘一方面为扩张势力,一方面为维护经济命脉,对吐蕃发动了战争。吐蕃和回鹘皆为军事强国,两国互有胜负,国力皆大损。
795年,药葛罗家族的奉诚可汗去世,他没有后代,阿跌家族的骨咄禄成为怀信可汗。阿跌家族的上台加剧了回鹘汗国内部的争权夺利,832年,昭礼可汗被大臣杀害,七年后,其侄子彰信可汗亦被宰相杀害。当阖馺可汗在839年上台,统治回鹘时,回鹘已经是一个人心思乱、天灾不断的国家了。840年,一位回鹘酋长联合黠戛斯人进攻阖馺可汗,攻破斡耳朵八里城,杀死阖馺可汗,回鹘诸部四散逃命,于是,回鹘汗国灭亡。
帝国余波
回鹘汗国灭亡后,回鹘人分成了三支,回鹘各部南下或西迁,其中一支迁至河西走廊,称甘州回纥,是今裕固族祖先;另一支迁至西周(今新疆吐鲁番)、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等地,建立高昌回纥政权,是维吾尔族的祖先;还有的西迁至中亚。
迁往唐朝边境的回鹘人重操旧业,劫掠唐朝边境,遭到唐武宗的军事反击,最终被唐军击败,被迫依靠其他民族生存。不过,这支回鹘人最后还是被黠戛斯人降服了。
迁往河西走廊的回鹘人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迁往西域的回鹘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甘州回鹘汗国和高昌回鹘王国以武力为后盾,对外发展贸易,成为9世纪—11世纪丝绸之路上两个重要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