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创办于1912年,停办于1949年。中国大学成立之初定名为“国民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于1912年仿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创办的,国民政府拨款84500两白银为开办费,孙中山先生自任校董。一些国民党军政要员都先后担任过学校的职务: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曾任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等曾任董事长。像中国大学这样,以国家的名字来命名、由众多政府要员来操办的学校,是非常少见的,也可以看出这所大学在当时不凡的社会地位。
大学始创
国民大学于民国二年(1912年)4月13日正式成立,租用北京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为校址。宋教仁先生被推选为第一任校长。1913年3月20日,就在学校将要开学时,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并于22日去世。于是改由校董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由彭允彝代行校长职务。
校园内景
黄兴继任校长后,为学校题写了“国民大学”校名。1913年4月,国民大学正式开学,初设四大部:大学部,下设文、法、商三科;专门部,下设法、商两科;法政别科部;附属中学部。并设有教务、总务、庶务、会计等机构。
更名“中国大学”
1914年1月,国民大学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合并,改称中国公学大学部。1917年3月5日,经董事会决定,将校名改为“中国大学”。此时,在校学生已达到1000余人。原校舍狭小,很难适应事业的发展,经校长与校董事多方努力,于1925年6月买下二龙路口袋胡同郑王府房产。同年9月,除附属中学部外,均迁至新校址开学,原在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的旧址成为中国大学预科。1921年起,由王正廷任中国大学校长。1925年,逢孙中山抱病到京,委托汪精卫到学校演讲。1930年,中国大学停办大学预科,改为中国大学附属中学。同年11月,学校改称中国学院。
中大校门
红色基因
中国大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一直走在前列,以李大钊、李达、吴承仕、杨秀峰等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教授”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出了以李兆麟、白乙化、董毓华、段君毅、张致祥、任仲夷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英雄和国家栋梁。
李大钊与王正廷等在中大合影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大学师生打出校旗走上街头,参加游行。
中大学生参加五四运动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该校建立了组织,冯雪峰、齐燕铭、吴承仕、曹靖华、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宋汝棼、黎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开展过地下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大学辽宁籍学生曾组织了抗战救国团,9月21日,中国大学召开反日救国大会。中国大学学生李兆麟从此奔赴抗日前线,他与杨靖宇、周保中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三位著名将领。这一时期,李达、吕振羽、蓝公武、管彤、鲁方明等一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在校内或写文章或作讲演,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了《文史》双月刊,《盍旦》半月刊,载文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
东北抗联将领李兆麟
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最早来到新华门请愿。12月16日,北平举行抗日大游行,董毓华和其他同学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一二·九”运动图片,就是依据当时现场拍的照片绘制的。
中国人办中国大学
1936年10月,曾任北平市首任市长的何其巩任中国大学校长,直至1946年10月。何其巩任职的十年是中国大学一段十分艰难却又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其执掌中国大学期间,何其巩坚持中国人办中国大学,拒绝日伪经费援助,自筹经费,延聘爱国学者执教。
任中大校长时期的何其巩
北平沦陷期间,许多失学的河北、东北三省的学生都插入中国大学学习,在校生最多时达3000多人。1943年,学校设立文、理、法三个学院、四个学系、一个研究院,并修订了组织大纲。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教育。何其巩扩充了中国大学图书馆,并在馆内正厅的墙壁上亲书“读古今中外之书志其大者,以国家民族之任勉我学人”楹联;还自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选文百篇,包括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在内,要学生精读。
1937年8月后,留居平津各大专院校的一批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日伪合作的教师,纷纷被何其巩聘到中国大学任教。中国大学拒绝敌人资助,坚持“我们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学”“为教育而教育”的办学方针,获得沦陷区爱国知识界的支持。
1941年美日宣战后,又有一些大学停办,燕京大学的齐思和、胡鲁声、张东荪、严孟群、袁贤能、李汝祺,协和医学院的裴文中、冯兰州、臧玉淦、徐希帆、谢少文等名教授均到中国大学执教。其他如清华大学的褚圣麟、刘明越,北大的俞平伯、蔡镏生、严东生,北平师范大学的陆宗达、王桐龄,天津南开大学的温公颐、翁独健、王之相、唐纪翔、孟昭威、孙人和、邸维周、王静如等,他们拒绝到有丰厚待遇的日伪主办的学校任职,宁肯以微薄工薪应聘到中国大学任教。
抗战开始,何其巩肩负在敌占区造就青年的重任,坚持做到:“董事会及学校一切机构无变动;不受奴化支配,拒绝日伪分子,优待忠贞人士;学生自由讲习,并运送抗日后方;学校证件,从未加盖过伪印;对参加抗日地下工作者,分别掩护。”
1949年3月,中国大学等北平7所私立大学停办,此后,中国大学附中改名新生中学,1952年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孙中山先生说:“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为了真共和,孙中山亲手创建中国大学和黄埔军校,共同培育革命人才,一文一武,一北一南,是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不朽丰碑!国民党故老相传“先有中大,后有黄埔”,事实确是如此,培养文职人才的国民大学,比之后建立的培养武职人才的黄埔军校的历史要早11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