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编看到《三湘都市报》发了篇熊文《当年削尖脑袋“赴港生子” 如今他们肠子悔青》,该文是综合南方都市报、法制周末的,拼凑痕迹甚是明显,地方性媒体沦落到如此境地实在令人感慨。针对文中赴港生子和赴美生子的政策论述,特采访了知名的赴美生子达人——Ada出生在美国,让Ada爸针对此文为广大读者解答,以正视听。下文红色注释为Ada爸评论。
当年削尖脑袋抢到了香港的身份,谁能料到,换来的不是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相反,他们的孩子从五六岁起便要面对人生的艰辛与尴尬。
“赴港生子”曾蕴含了年轻家长们的无限热望,然而剧本没有朝预设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港出生的婴儿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们本应处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却早早尝到“边缘人”的滋味。
幸福变辛酸“双非”婴儿前途未卜“去香港生孩子,说实话我现在很后悔。”再过一年多,深圳人曾娜(化名)在香港生下的女儿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当下面临的尴尬是:跨境,孩子从六七岁起就得每天五小时耗在路上;不跨境,私立学校的学费承受不起,而且离家近的私立学校已经明确不收“双非”儿童,“今年过完年一家人都在愁这个事”。
曾娜的烦恼不是个案。2001年,庄丰源案在香港终审判决,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自此十年间超过20万“双非”婴儿在港出生;直到2012年4月和2013年1月,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分别无限期停止接收非香港本地孕妇预约分娩,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才被完全禁止。如今,即使是2012年最后一批出生的“双非”宝宝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当初,父母为他们想尽办法获得的香港身份,让他们最先感受到的却是上学的艰辛与尴尬。
Ada出生在美国:分明是个案还说不是个案,把赴港生子里几个穷屌丝拉出来,证明绝大多数富人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对么?赴港生子主流本身是中产家庭,又不是这种难民家庭为主流,玩什么悲情?这类文章文章为了暗示:“中国户口好,好生在中国好”编起故事来也是尽力了。
5小时的上学路
家住深圳,幼儿园在香港
虽然是上幼儿园下午班,但家住深圳布吉的刘女士却每天9点就要开始准备女儿的上学事宜。经过多次“实验”计算,她总结了一条最优路径:10点从小区出发,换乘两次地铁耗时1.5个小时到达福田口岸,半小时等跨境保姆车、过关,再坐车半小时到达元朗幼儿园,刚好赶上一点钟第一堂课;全程来回五个小时,但好处是不会塞车、不会迟到。而自从3岁的女儿开始跨境念幼儿园后,刘女士便辞去了工作,“中午12点才能空下来,下午3点又要出发来关口接,没有公司会让你只工作三个小时。”
每天上午11点,福田口岸几百平方米的大厅挤满了穿着幼儿园校服的孩子,他们都排队等待过关上学。大部分年龄小到话都说不连贯,有的正在吃家长喂的面包或饼干,“因为下午班幼儿园不提供午饭,我一般让孩子早上在家多吃点,书包里装点零食,晚上6点到家再吃。其实很担心她会发育不良。”保姆车马上到,刘女士慌忙把饼干收拾起来。
Ada出生在美国:得,整一个难民的节奏。把故事编地要多惨有多惨,香港那是免费教育怎么不说了呢?
语言、资质有差距 难融入香港学校
相比之下,家住西丽的肖女士比较“狠心”。她儿子不到七岁,但从三岁多起,便每天早上5点起床,赶到香港去上8点的早课。一家人也讨论过让孩子回来上学的问题,“但我们住的附近没有私立学校,南山的学校学费又太贵”。肖女士决定让孩子继续留在香港念小学。
因为两个孩子在深港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内学习,功课上怎么帮孩子一直也困扰着肖女士。别的家庭一般大的可以辅导小的做功课,但弟弟因为是用繁体中文和英文,姐姐完全帮不上手;加上家里又不说粤语,儿子学校的老师多次提醒肖女士,孩子在沟通能力上与香港本地生相比还是有差距;香港小学阶段一般下午4点放学后都会有各种兴趣班,但儿子因为要赶跨境校车回深便参加不了,久而久之在香港也难以融入。
Ada出生在美国:孩子的语言适应能力是很强的,语言不应该是问题。很多在美国的华人,就是在家里说中文,孩子在学校说英文,也没听说什么沟通成问题,难以融入。把一个自身家庭条件太差的特例拿来说有意思吗?
家长心声
想放弃香港身份却没有返回机制
孩子的教育成为困扰家庭的最大问题,刘女士表示,“早知道这样,我说什么都不会去香港生的”。与刘女士的后悔一样,有不少家长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建立返回机制,如果孩子能回深圳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放弃香港身份也是愿意的。
Ada出生在美国:香港的身份怎么不能放弃?问题是你们愿意放弃吗?另外这些人为何连上公立学校都不成呢?只要父母有学区房怎么会有上不了学?
延伸阅读
跨境生子,收益很远麻烦很近
2013年,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热映,将赴美产子这一敏感话题搬上荧幕,并被网友戏称为“美国月子中心纪录片”。“从那时候开始,在中国飞美国的飞机上,经常会出现5个以上的中国孕妇。”胡娜(化名)回忆道。2013年末,利用一张旅游签证去了美国。这项耗时3个月、花费近20万元的“投资”,回报给她的是一个拥有美国护照的女儿。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也面临着教育的问题。要么凭孩子的中国旅行证为孩子办理国内居住地的户口,取得中国国籍,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要么继续让孩子持有美国护照而不办理户口,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Cherry无法进入国内公立学校。
Ada出生在美国:记者连户口和国籍的概念都没搞清楚,就来班门弄斧了。持中国旅行证回中国大陆的孩子就具有中国国籍,中国旅行证上写着:“持有此证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先根据中国国籍法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才能上户口。而不是上了户口才具有中国国籍。否则中国1300万黑户(没户口)的不是中国人?是外星人?还是不是人?
据了解,多家国际学校只招收因工作调动原因而被外派到中国的外籍父母的孩子。而像Cherry一样的孩子,虽是美国国籍,但由于父母仍是中国人,所以大多并不符合国际学校招收学生的入学标准。虽然长远看来收益很大,但眼前的问题也相当棘手。(综合南方都市报、法制周末)
Ada出生在美国:自从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后,似乎谁都知道赴美生子了,很多人略知皮毛如此义愤填膺抨击赴港生子,赴美生子的弊端也是醉了,还在“出生在美国是绿卡”的伪命题上继续扯蛋绿卡在境外三个月失效……最后还来句“宁可办投资移民”自以为高贵,敢问赴美生子那三五十万人民币凑得齐不?另外键盘党之所以是键盘党永远都是我亲戚,我朋友,我朋友……自己啥也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