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中国历史上贡献很大,攻灭陈国一统天下,结束了西晋灭亡之后接近三百年的分裂,设立三省六部和所以实行科举,影响了中国未来一千多年的历史,同时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迎来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有必要了解下,真实全面的隋文帝。
隋高祖
开国皇帝一般都是称祖,比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但是为什么隋朝的开国皇帝是隋文帝呢,这是因为对他们称呼名号不同,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都是庙号,隋文帝这个是谥号,隋文帝如果也称庙号的话就是隋高祖。
出生成长于寺庙中
根据《隋书高祖本纪》记载,隋文帝出生于541年六月十三日夜,在冯翊般若寺出生,当时紫气弥漫厅堂,有位尼姑说杨坚来历特别,不能在凡俗中喂养,从此就由尼姑抚养杨坚。
般若寺和金塔寺遗址,寺位于县城北门偏东,即现在的城关中学和城关粮站内。1987年,城关中学修建教学楼时,在两米深处曾发现过石佛头像。据《大荔县志》记载,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六月癸丑(初三)夜,杨坚降生于武乡般若寺(今大荔县城关中学),佛门净地非养儿育女之地,神尼智山便将杨坚带至城内一陋巷(即今大荔城内龙窝巷)抚养,。杨坚成帝以后,当地人把这个巷称做龙窝巷,一直延续至今。
杨坚的父亲北周的大将,所以十五岁的时候杨坚就被授予车骑大将军,封为成纪县公,十六岁升为表记大将军,加授开府。父亲去世之后又继承了隋国功的爵位,这也是为什么,隋文帝称帝之后定国号为隋。
皇亲国戚
周武帝时期,周武帝和杨坚成了亲家,杨坚也从此成为了北周的皇亲国戚,地位更加显赫,后来杨坚的女婿周宣帝继位,周宣帝比较有意思,别人都只有一位皇后,他立了五位,其中一位就是杨坚的女儿,所以这个时期杨坚的地位更加稳定了。
禅让外孙帝位
周宣帝不知道是不是老婆多,还是身体不好,反正二十二岁就去世了,579年,7岁的儿子宇文阐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周静帝。宣帝死后,静帝为宣帝穿孝服,服孝期间国家大事交给杨坚处理,百官都臣服他的管理,这件事助长了杨坚的野心。仅仅过了两年,杨坚就通过外戚的身份左大丞相成功掌握了大权,成了北周政府的总经理,紧接着处死了北周的五位亲王,击败政敌,成为了北周的大股东,剩下要做的就是办过户手续了。
按照辈分,周静帝是杨坚的外孙,但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生母为天大皇后朱满月,并非杨坚女儿杨丽华,而杨丽华只剩下一个女儿,所以两人没有血缘关系。杨坚不是宇文阐的外公,但独孤皇后收宇文阐母亲朱满月为义女,由此宇文阐理所当然的应该叫杨坚外公。所以宇文阐是杨坚的外公,但不是他的亲外公。再说了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何况还不是亲的,手续还是要办一下的,先是允许佩剑上殿,然后赏赐 九锡之礼,剩下的最后一关就是禅让了,而且还得谦让三次才行(杨坚:本来不想当皇帝你们非选我 就勉为其难下),581年杨坚成功的做了皇帝,定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公元541-604年)。
在581年的时候宇文阐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杨坚,而自己则搬到了别宫中居住,这也是他走投无路之下才做出的事情,杨坚先是将他封为了介国公,同时也按照北周的制度承诺给他一些领土,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任何的行动。就是在此之后杨坚觉得宇文阐的存在始终是个威胁,于是在建立了隋朝之后派出自己的心腹,在暗中害死了宇文阐,在他死去之后杨坚还假装十分地惊讶,并且用非常隆重的仪式祭奠了他,所以说宇文阐是死在杨坚的手中的。
隋文帝晚年和前期判若两人
隋文帝有着统一南北的伟大功绩,有着建立封建制度的卓越功勋,有着开创开皇之治的历史作为,可谓一个优秀的皇帝。但是,在这些辉煌的功绩的背后,他也有着平庸鄙陋的一面---猜忌、喜怒无常、迷信佛教等。
最然在统治的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隋文帝知人善任,让其手下的大臣们放手去做。但由于他自己是代周篡位的,因此他十分的注意加强专制统治,对于一些功勋卓著的文官武将又保持警惕,密切注意他们的言行,唯恐这些人走自己的道路,颠覆杨家天下。杨坚经常派人四处查访,一旦发现犯错者,都会对其进行严厉处罚。
有一次,刑部侍郎穿了一条红裤子上朝,说这样可以官运亨通。但是文帝看到之后,把穿红理解成辟邪,上朝穿辟邪的衣服也就是说把皇帝看成了邪,于是马上下令推出去斩首。到了他的晚年,曾经帮助他建立统治的一些功臣或遭杀戮,或被废弃,其实这些功臣们并没有什么过错,只不过成了杨坚猜疑的牺牲品罢了。
杨坚除了猜疑心很重,也非常迷信。对于佛道、符瑞、阴阳五行及各种鬼怪,杨坚都十分崇信。他让原来的和尚、道士重操旧业,并在各地营建佛寺,修筑佛像。在他的影响下,佛教在北周武帝之后再一次兴盛起来。此外,杨坚喜欢大兴土木。即位的第二年,他就下令在旧城西北新都城,命名大兴宫。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杨坚又命杨素在歧州营造仁寿宫,为赶工期,数万民工累死。
杨坚的行为,使他失去了大批可利用的朝臣,同时也招来了许多小人。虽然在他的晚年,隋朝还处于繁盛的时期,但潜在的危险已经露出端倪。后来,又由于选错了继承人,他开创的大好江山也被葬送。
隋文帝杨坚不悦诗书,废除学校
《隋书高祖纪》结语称杨圣“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诗书是指学家经典《诗》、《书》、《易》、《礼》、《乐》(早己亡佚)、《春秋》,在当时也包括史书类典籍在内,泛指文史类典籍而言。杨坚的不说诗书,是说他对古代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和史部书籍很不感兴趣,而这些典籍自两汉以来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治国安民的理论与经验所在,奉为治国安民的法宝。唐代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在他即皇帝位以前,就于武德四年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延四方文学士”,以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等18人为文学馆学士,李世民本人也于“朝调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
武德九年九月甲子日,李世民于显德殿即皇帝位,同月便设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姚思摩、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権政事,或至夜分乃要。”李世民开设文学馆、弘文馆,延请学士,于听政之余同他们讨论前言往行,商政事,表明他对“学术”的重视。很显然,李世民是把学术作为治国安民的理论武器的。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以前对儒生和儒家经典是很轻视的。
《史记》记载了不少这类的事例。直到刘邦做了皇帝,陆贾时常在刘邦面前称道《诗》、《书》,被刘邦大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邦被驳得无话可说,便令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于是“粗述存亡之征,凡著二十篇。每奏一篇,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陆贾传》)。刘邦对儒家经在态度上的根本转变,使得他在汉王朝的制度建设中,“虽日不暇给,规弘远矣。”(《汉书高帝纪》)西汉王朝因此而享国二百余年。
杨坚的“不悦诗书”,造成了他的“素无学术”。杨坚这个人素质中的种种缺欠,当然各有其形成的环境与条件,几乎又都不同程度同他的不悦诗书、素无学术有着重要的关系。作为开国皇帝,称帝前在个人修养的上种种缺欠,是可以通过学习治国安民理论来加以弥补,并收到可观的成效。杨坚却没有这样做。《隋书高帝纪》的结语和史臣评论,列举了杨坚的种种缺欠。这些缺欠的根源,在于他的天性沉猜和素无学术。从认识论上看,造成杨坚个人素质上种种缺欠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不学无术。废除学校,是杨坚素无学术的表现之一。隋文帝杨坚于即位之初,颇为重视振兴学校。
为实现国家对各级学校的有效管理,他创设国子寺,令其从太常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国家教育部门的最高行政机构,于传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之外,又创立了书学、算学和律学,形成了所谓“六学”系统,并出现了“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的盛况。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隋文帝在他去世的前三年,即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乙丑日,却下达了如下一道诏书: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子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痒序,开进仕之路,伫贤之人。化有名,空度罗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隋书高帝纪》)
诏书颁发后,隋文帝下令“国子学惟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校并废”。事实上,全国的各级学校一律被废除,国家级学校的六学之中,只有国子学中保留70名学生而已。隋文帝的诏书虽然承认儒学和学校对于兴德教、移风易俗,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但竟以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为理由,下令废除各级学校。纵使当时各级学校的学生不合乎规格,其原因并不在于设置学校过多,而是办学不利,应从办学措施上加以总结和改进。所谓的“今宜从简”,实际上等于废除各级学校。隋文帝“废除学校”的理由,不过是因废食的愚蠢之举。
这种在中国封建时代仅见的愚蠢举措,同他的不悦诗书、素无学术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他“好为小数,不达大体”的表现之一。可以想象,当隋文帝下达这道废除学校的诏书时,他何尝不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举措,他不是已经在诏书中指出在校学生的“徒有名录”和各级学校“多而未精”的弊病吗?然而,隋文帝的这一因废食之类的理由以及他下达这道诏书时的心情,同他即皇帝位后施行“好为小数,不达大体”的种种举措时的心情,大致是相同的。试看,隋文帝又何尝不为他的“好为小数”自鸣得意呢!
杨坚明明是一线皇帝,为何只有二线影响力?
公元601年,天下太平无事。
整个东方世界,只有两件八卦可记。一件是,高丽僧人把口红传到了日本。另一件是,隋文帝杨坚被老婆气得离家出走。
这一年,60岁的老皇帝把持不住,临幸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宫女。事情被老妻独孤皇后发现,结果小宫女被活活打死。
听到这个血腥的消息,杨坚龙颜大怒。然后,骑上一匹马,往帝都城北方向驰去,一直到了山谷间二十余里,仍不回头。看样子是连皇帝都不想做了。
大臣们一时都慌了,高颎、杨素一路追赶,终于在山谷里追上了,堵住去路,苦苦劝谏。
杨坚委屈得要命:“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意思是,睡个小三都不行,活着还有什么劲儿。
高颎劝道,陛下身系家国社稷,怎能因一妇人而看轻天下?
似乎一想起天下百姓,杨坚飙升的荷尔蒙就消退了。他怒气渐消,据说发呆到下半夜就返回宫中,继续做那个“不得自由”的皇帝。
1
古代史官写东西总是惜墨如金,特别是关于帝王生平的篇章,把丰功伟绩写完,文章也该收尾了。但凡八卦花边无关宏旨,一概略过。
杨坚被老婆欺负这件事,竟然被记了下来,还写得忒详细。史官不可能一秒变狗仔队,所以八卦被写下来,肯定有非八卦的意义。
这个非八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现在通行的解释,说杨坚是个专一的男人,独孤皇后是个凶残的妒妇吗?
一切明摆着的东西,叫表象,不叫意义。意义至少要深一点。
这个八卦有两点值得思考:一、为什么大臣一劝谏,杨坚就听?是说他是个从谏如流的好皇帝吗?二、杨坚为什么感慨自己的皇帝做得不自由?是说他受外部约束或自我约束甚严,不敢任性吗?
2
杨坚这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比较弱,有点被低估了。如果皇帝也像演员有划线的话,杨坚可能会被划入二线皇帝的序列,地位和知名度远低于嬴政、朱元璋甚至李世民这些一线皇帝。
但他明明有一线的实力啊。
不说他开创的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影响了中国历史多少年,这些在他那里,都算小目标。
更大的目标都被他实现了。
隋朝建国才两年多,就打败了头号强敌突厥。乘着这股气势,杨坚心中勾画了一幅世界性帝国的蓝图。
中国上一次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还是在汉武帝征讨匈奴胜利之后,到杨坚在位时,已经600多年过去了。
即便从西晋失落后,中原政权被周边民族政权狂虐算起,到此时,也接近300年了。
这数百年间,没有一个大国构建起政治与文化双重约束的权威体系,导致各民族、国家间交相征伐,弱肉强食。到头来,受苦受难的,还是各政权治下的百姓。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重新崛起并不是东方世界的威胁,而是普通民众的福音。
因此,隋朝伊始的隋唐两代被称为中华第二帝国,是继秦汉之后崛起的新帝国时期。
作为中华第二帝国的肇建者,杨坚不是伟人,不是一线,那么谁是伟人,谁是一线?
3
每一个开创伟大功业的皇帝,在私德、作风或手段上总会留下争议。比如嬴政、朱元璋的口碑都不好,都以残暴出名。
伟人饱受诟病,似乎是历史的常态。但杨坚又似乎是历史的例外。
是杨坚这个人特别好,既雄才大略,又不凶残狭隘吗?
不是。是他比其他伟人高明了一丢丢,善于给人营造好印象。
他要搞什么大新闻,都不会以朕的名义进行,而是无限扩大民意的基础,以人民、臣下的名义行事。
搞得好像就连他登上帝位也是被逼的。
581年正月,杨坚让人替周静帝写好退位禅让诏书,然后送到他的王府。杨坚假意推辞再三,最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拥戴,穿上皇帝的龙袍,登上心仪已久的宝座。
这种体面的夺位方式,在臣下的劝进中,淡化了权力转移的残酷性。
统一全国后,杨坚知道,以自己的功业在历史上绝对排得上号了,得搞点什么仪式来匹配这不世的功业才行。
大臣溜须拍马惯了,皇帝放个屁都秒懂他想表达什么,于是恭维隋文帝德配天地,再造太平盛世,鼓动他封禅泰山,树碑立传。
杨坚却欲擒故纵,严词拒绝,说凭我这点德行,还不配封禅泰山哩。以后谁也不准提“封禅”两个字。
哇,真的是一代明君,多么谦虚,多么自省,堪比尧舜啊。
然后,他真的不提“封禅”,换了个词儿“东狩”,还是去了一趟泰山。理由是经不住大臣们的一再劝告啊!
被独孤皇后气得离家出走那一次,也是要大臣劝着说“以天下苍生为重”,才觉得找到了台阶,趁势回宫。
你看,这些戏码,君臣配合得多好。
隔着一千多年的时光,我们仿佛都能听见杨坚的内心独白:你们劝我呀,劝我呀,朕从谏如流,会听的。
4
如果说大臣的苦劝与杨坚的听劝是一场约定好的政治秀的话,那么,杨坚说自己“不得自由”则可能是一句真心话。
还在做北周的国丈那会儿,他就权势很大,面临的风险也很大,时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得自由。
他那年少的女婿——北周宣帝,虽然比较昏庸荒淫,但还是能感受到杨坚对自己的威胁,并怀疑皇后就是杨坚安排在自己身边的间谍。
有一次,宣帝心情不好,威胁杨皇后说:“我早就看你爸爸不顺眼了,明天就灭了他。”
几天后,宣帝召杨坚入宫,事先埋伏下刀斧手,下令说杨坚如果有任何心情紧张的表现,就直接做掉他。
杨坚来了,举止自若,毫无异样。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自己当了皇帝后,杨坚也很辛苦。私人生活被独孤皇后困住,不得自由只是一种表象,更深层的是,他被国家政务困住了,大小决定都要自己拿主意,以至于废寝忘食都干不完。他被迫成了一个工作狂,没有私人时间。
这么勤政的好皇帝,难道不应该表扬吗?
别人看不透,但跟他一样同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却把他看得透透的。
李世民曾问大臣萧瑀,杨坚这个皇帝做得怎么样?萧瑀把杨坚大大吹捧了一通,说隋文帝这个人不纵欲,长时间工作,深入基层,吃工作餐,简直是君王勤政的典范。
没想到李世民大摇其头,一点儿都不赞同:“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唯即承顺而已!”
就是说,杨坚对人性悟得太透彻,知道人心叵测,他通过篡夺女婿的皇位建立隋朝,难免怕有人觊觎他的皇位,于是谁也不能相信。
他居高临下,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什么都懂的位置上,不得不事必躬亲。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对于皇帝来说,哪怕十件事判断错了一件,执行下去就是滔天恶浪。
他刚愎自用,格局狭隘,日子久了,旁边的人只拣他喜欢听的说。表面上他能与臣下对谈,实际上什么也听不进去。
说白了,杨坚所谓的“不得自由”,只是权力欲太强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5
早年在北周的惊险经历,一定程度上练就了杨坚的个性。
这就是,当皇帝,城府要深,演技要好。这样才不会被近臣摸透,进而对臣僚进行控制,而不被他们反控制。
历史上那些被大权臣或大阉宦环绕的成年皇帝,基本上性子都太直,喜怒哀乐形于色,很容易就被利用。
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大多数皇帝,都很任性,很率真——我就爱扮大将军打仗,我就喜欢闭门炼仙丹,其他我不管——权臣阉宦就钟意皇帝的直来直去,不怕你有爱好,就怕你没爱好。
这些皇帝在权力控制上的致命弱点在于,不懂得演戏。我虽然喜欢,但我偏说不喜欢;我虽然不喜欢,但我偏要表现得很喜欢。看你们怎么办?
杨坚在这方面,很具天赋。他天生是个好演员。
他的变幻莫测与猜忌严苛,让朝臣根本无法真正熟悉他,窥破他。他可以前一秒对大臣许诺加官进爵,后一秒就在金殿上对其实施杖责,也许只是某句话让他感到不悦,也许只是刚好他心情晴转阴。
他甚至嫌执行杖责的人下手太轻,怀疑他们手下留情,于是下令将行刑者推出去斩首。如此一来,行刑者无不狠如虎狼,故常有人当堂死于杖下。
然后他又突然表演仁慈,让人把木棍从金殿上撤走。
过了段时间,他又想打人,遂假装忘了这事,吼一句:谁特么把棍子拿走的?
更可怕的是,他热衷于搞钓鱼执法,经常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贿,发现有人受贿了,直接处以极刑。
他对老百姓也经常飙演技,时而宽厚得可以跟民众同行同吃,时而又荒唐到连民间大点的船只都要没收,理由是大船可能被用来藏匿奸党。
总之,杨坚一直在揣摩一件事,那就是怎么演好皇帝这个角色,最好是演绝了,直接拿个影帝。
6
杨坚一生最成功与最失败的戏,是同一场戏。
在这场戏里,他表演节俭。
节俭到什么程度?他吃饭不过一肉,旧衣服缝缝补补照穿,车子破旧了也不换,大臣进献绫罗绸缎,当场烧掉,节俭到把自己感动得哭了的程度。
他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家人亲属节俭。太子杨勇适度奢侈了一把,直接被他黄牌警告,后来被罚下场,撸掉太子身份,与这次警告也有点关系。
他不仅要求家人亲属节俭,还要求百官节俭。其实也不用要求,大臣们一看皇帝好这口,都“自觉”地节俭起来。你想啊,皇帝对自己这么狠,大臣们能对自己仁慈吗?还不是一个个苦修演技,不把自己弄得跟半个月揭不开锅似的,就不要混影视圈了。
他在本人节俭的同时,也舍不得让老百姓过上较为富足舒服的日子,紧紧守着国家的财富,死活不让肥水外流。所以,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还是过着紧巴巴的苦日子,没能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在关中百姓遭遇灾荒、生活难以为继时,他仍不肯开仓赈灾,而是任凭一队队饥民艰难地踏上逐粮洛阳的苦旅。
难怪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看杨坚不爽,一语道破:“隋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用来要求自己叫节俭,用来要求别人就叫吝啬。更不要说还上纲上线,上到法律层面。穿得好看了,杀;吃得太好了,打……这样的社会是可怕的。你只要查清楚人家的实际收入够不够得上他的消费力,有没有贪污腐败搞非法创收,就可以了。不要用法律与道德去制约一个人的消费习惯。
事实上,奢侈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阶梯。一个没有消费欲望,没有炫富追求的社会,迟早会陷入发展的困境。不追求奢侈,也就不崇尚打拼,这个社会终将处于一种低端的发展状态。
7
更何况,杨坚的节俭是演出来的。
一个皇帝,明明可以锦衣玉食,但他偏要粗食布衣,这固然很好,然而相对于他手中的帝国,这点节约的偏好,只能算是小节俭。是否够得上大节俭,要从他治国的大项目才能看出来。
杨坚即位第二年,开始营建新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十几年后,又营建仁寿宫,征调民夫数十万平山填谷。新宫用了两年建成,蔚为壮观,一点都看不出节俭的模样。这期间,为了赶工,上万民夫劳累而死,不见杨坚有何反思。
穿穿破衣服、坐坐旧车子,这样的节俭跟耗费巨资、累死成千上万百姓的大工程比起来,简直虚伪得让人作呕。
结果,伪节俭的杨坚正是在节俭这件事上遭遇了算计。
他的二儿子杨广觊觎皇位,跟父亲互飙演技,把自己装得跟劳模一样能干,跟乞丐一样节俭。
结果,这个浑身都是戏的戏精,顺利骗过了老影帝的眼睛,成功继位。
然后做了史上最奢糜的一件事——把整个帝国败光了。
杨坚的确是个伟人,但他并没有例外。伟人有的功绩,他有。伟人有的毛病,他也有。
读历史,不能用他的毛病去否定他的功绩,但也不能用他的功绩去美化他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