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精彩贴图 > 正文

温州老照片:温州变化最大的30年被他拍下了!

news.xixik.com   2021/1/9 19:36:28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摄影师萧云集便用摄影这一手段记录下温州从1980年至今30多年的变迁,也记录下这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经济的改头换面。

2000年,广西南宁,春节期间正在做生意的温州女老板。

「编者按」

中国历史朝代表

关于温州,我们能想到很多: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民营经济的先发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温州话被称为最难懂的方言等等。摄影师萧云集便用摄影这一手段记录下温州从1980年至今30多年的变迁,也记录下这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经济的改头换面。

「摄影师简介」

萧云集,1962年出生,苍南县人。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浙江省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新闻宣传工作评审专家、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文化与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文澜艺苑副院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工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温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苍南县文化馆研究馆员。

/

「前言」

我生活在温州,这里是我艺术植根的土壤,如何把握、表现温州的本质,这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难题。我想,如果能够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观察和认识生活那是很不容易的。我两度在温州媒体兼职,每天步行去上班,不断地在步行中体验、认识、抓拍。我希望记录下这样的影像,它们不可以创造,而且永远不在,这是我对纪实摄影的新认识。我重新思考摄影是什么,我惊奇地发现,那种刻意追求画面完美的照片现在不再吸引我,倒是以前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随意性的记录,现在有许多东西耐人寻味。因而,我力图在摄影中寻找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许多特定的,往往会被忽视的却又能永恒的东西,这是否就是纪实摄影需要寻找的本质?

1980年,泰顺农村赶集的农民。

1983年,苍南河道。苍南建县初期,江南地区公路很少,交通主要依靠水运,图为布满国外“引进”的“水葫芦”的江南河道。

1983年,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土制改进的纺织机械用于家庭生产。

1983年,温州洞头县的渔家妇女手工拉丝。其生产方式从手工作坊发展为后来的机械化大工厂,其产品从供应本乡本土逐渐面对全国乃至世界市场。

1984年,温州市区的木勺巷。这里是温州地区最早开放的自由市场,标志着温州“资本主义泛滥” 的开端 。

1984年,苍南金乡塑片作坊 。苍南金乡人的“第一桶金”是从印饭菜票开始的。

1984年,苍南县城灵溪车站售票处。交通不发达,县级车站售票处是这样的简陋和拥挤不堪,线路和车次也很少,但是这样仍挡不住渴望外出经商的人们脚步。

1984年,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委书记陈定模和同事们研究龙港新城的建设。

1984年,苍南县国庆节游园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已不复存。

1985年,跋山涉水的的货郎担。散布在全国走村串巷的温州人当是温州产业集群的发端,某个或某些个体生意人发现了某种产品市场信息,并将之带回原籍,诱发出成品制造企业乃至一个产业集群。他们是“能长出一片森林的第一粒树种”。

1985年,温州人自己生产的电猫。

1985年夏天,苍南农村青年掀起了一阵学习吉他的热潮。

1986年,温州街头。温州女孩的服装一直很有个性,就算吃不饱也不能亏待了衣着,走在街上绝不用担心“撞衫”,困难时期如此,改革开放初期就更是如此。

1986年,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水乡,船上婚嫁的彩礼。

1987年,私营的运输企业。温州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不等国家,但靠政策。只要政策允许,温州人早早就办起了私人运输公司,开通了夕发朝至的国内长途客运班线。

1988年,个体客运。温州私营运输业开始都是挂着集体招牌营运,私营企业是否允许存在还是个问题。一直到了1987年8月18日,温州市政府颁发《温州市挂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这个当时全国最早的一个地方性挂户经营管理规定才让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1989年,三轮卡车还是温州农村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1991年,温州街巷中的“菲亚特”车流。

1991年,山村的“时美理发店”。

1992年,钱库的标牌生产。这是专业生产政权、大型企业徽标的小厂。这种徽标每一个市县用量并不大,但全国的市场累积起来就十分可观。市场的累积靠的就是遍布于全国的温州销售员们。

1992年,温州的电器小作坊。很多壮大起来的企业都是从此起步的。

1992年,温州乡下稀奇古怪的展览。

1992年,温州周岙农村,骑摩托的女青年。

1993年,“土模特”在农村街头“站台”促销。

1993年,金乡家庭工厂大量使用来自贫困山区的童工,以获取廉价的劳动力。

1993年,温州龙港的大排档。到大排档吃饭在龙港渐成时尚。因为农民城的人气旺、生意忙、手中钱也多了。

1994年,钱库镇幼儿园的接送车。

1993年,温州青年的婚礼。穿婚纱、用“桑塔纳”轿车接新娘已经是挺高的“档次”。

1994年,苍南县钱库镇箱包生产。箱包是该镇的主导产品。

1994年,温州一美术设计室。包装产业的集群、商品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包装设计也有了高要求。大量的美术设计室就在这样的居民住宅环境中应运而生。

1994年10月5日,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举行建镇十周年庆祝活动。年轻的王均瑶在家乡龙港和尚未富裕的乡亲们一起观看节目。

1994年10月5日,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举行建镇10周年庆祝活动,王均瑶包飞机在空中抛洒彩带助兴。

1994年,温州,打手机的乡妹子。

1995年3月,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一家工厂中的童工。

1995年,温州市苍南莒溪镇田寮村小学,这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的。

1995年,温州乡村教堂。温州人素有“中国犹太人”之称,温州人口680万,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有60万人,全市教堂1100余座,绝大多数是在文革之后建成或重建的。因此,温州又被国外媒体叫作“中国的耶路撒冷”。

1996年10月,温州“最后的菲亚特”。温州最后一辆 “菲亚特”出租车(浙C/T2812)的最后营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辆车被博物馆收藏,取而代之的是桑塔纳、红旗、富康等轿车。

1997年8月,温州三信国际电器董事长陈志贤和他亲手设计的三信大楼。

1998年2月,泰顺泗溪农村的老屋上仍依稀可见 “要斗私批修”的标语。从1978年算起,整整二十年过去,温州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斗私批修”,肚子空空的荒唐仍然令人不胜感慨!

1998年,温州乡村的《泰坦尼克号》电影宣传车。

1999年,桥头纽扣市场(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扩展到了“北京温州村”。

2000年,苍南县龙港镇劳动力中心市场。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开始,这里就人潮涌动。每天有大批来自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的劳务人员到农民城求职。

2000年4月,在金温铁路沿线上兜售食物、招徕生意的温州人。温州人的经商头脑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钱赚,他们就不在乎体力与脑力的付出,也不在意经商的环境如何,更不在谋生的路上面带羞涩。只要有机会,任何时候他们都不会放弃。

2000年,广西南宁,春节期间正在做生意的温州女老板。

2001年,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古宅里的新工厂。

2002年2月,英国BBC在温州采访。英国广播公司(BBC)《通往富裕之路》摄制组,2000年2月来到中国温州,拍摄正泰集团南存辉的人生传奇。他们认为,中国是个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是这部电视片的重要内容。而南存辉的故事,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象征和最有力的注解。

2003年,温州市永嘉县里湾潭村老支书金昌盛。这是一个只有52户人家的小山村,1973年因为江青在材料上批示,莫名其妙地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全国典型,谢晋、茹志鹃三度光临,准备拍摄电影《苍山记》;里湾潭村书记金昌盛参加农业部会议,紧接着在陈永贵副总理讲话后作报告……老支书金昌盛回忆过去,无限感慨。

2003年,温州国际轻工业博览会。柳市劣质电器、杭州烧鞋事件,都刺激了温商对质量的关注,逼使温州产品向质量立市发展。温州民营企业经过“凤凰涅槃”终于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

2004年,上海均瑶国际广场,王均瑶生前的办公室。2002年的10月份, 王均瑶用3.5亿元资金收购了上海地处繁华的徐家汇一个烂尾楼,在投入了5.5亿元资金和一年的建设之后,第一个以民营企业名称冠名的总高119米,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甲级写字楼“上海均瑶国际广场”工程竣工。成为均瑶集团进军上海地产界的开端。后来他因常年劳累过度患病,2005年在上海逝世。

2006 年4月,无锡金泰国际广场开幕。无锡金泰国际广场由温州泰顺企业家吴学程投资逾十亿建造。国内象这样的投资规模建设,可以说到处都有温州人的身影。

2008年,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企业家叶文贵和他的混合动力实验轿车。

/

「我们的对话」

轮:为何会用30年之久的时间来记录温州人以及温州的变迁?

萧:一开始也是无意的,当时在文化馆是干部,以前没电视台、报纸,我们承担着摄影记者的职责,全国都这样,浙江特别明显。80年代严打,枪毙犯人都得去拍,还有党代会、人代会,所以涉及面比较广。拍摄时还需要自己去采访,当时对摄影师要求高,不能光拍照片,不写文章,到后来很多摄影记者根本不写文章,都是文字记者来配文。我是从来喜欢自己写文章的,自己配图说。很多人看不起摄影人,总觉得他们只是会拍照,没什么文化,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摄影人是综合性的。

轮:之后又是怎么持续下去的?

萧:有一次朱建民老师说你拍的很好,但你拍的很少,所以我觉得要不断地拍。有些人去村庄就找那几个角度,拍完就走了,我觉得去一次不够,又去了一次,又有新感觉,还是有很多东西可拍的,这也是我认识问题的角度,生活里的东西永远都拍不完的。后来有意识地去记录,为了拍摄我还到温州去兼职,我就是拍自己感兴趣的,实际就是拍温州人的生活。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旁观者的角度,当局者迷,很多人对生活习空见惯,找不到亮点,没有办法观察身边的东西,所以为什么文革拍的最好的是外国人 ,他们很冷静,是旁观者,好像我们今天看朝鲜一样。

轮:令你印象最深的照片或人是哪些?

萧:有一个画面。早上去工作时我要跨过好几个街区,所以有机会观察温州市井生活,比如说我在吃早餐时,有两个大老爷们抬着两个马桶在街上走。温州那时旧城改造,没有抽水马桶,只有老马桶,人们要去倒粪便,大老爷们抬着马桶在走,小姑娘很时尚地骑着飞达自行车笑嘻嘻地过来,这都是那个年代的印记。

1997年10月,温州,最后的马桶。

温州旧城改造后,本来有一些很漂亮的河道,后来把它填了,变成马路了。今天你到温州已经看不到了,温州本来和威尼斯一样,有很多水道,现在都没了。

1997年,温州最后的水巷,如今温州银泰所在地。

还有一个是温州特色。温州人很好玩,他们很重视红头文件,怎么重视呢,用白铁皮把整个文件喷在广告牌上,立在田间地头,印着温州市委几号文件,这个很好玩,我在其他地方没看到过,所以我当时把它拍下来。

1997年,温州田间的红头文件。温州人一向十分重视“红头文件”,因为它是温州人的“定心丸”,也是“行动指南”。盖有政府特大巨印的“办公室”发的“红头文件”,矗立在田间地头。也是在宣示政府的规则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轮:你是出了一本书叫《温州活路》吗?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萧:对,这组照片也在《温州活路》里,书名是颜文斗先生定的,当时我听到这个题目还有点不舒服,觉得怎么这么直白,怪怪的。后来我一想挺好的,因为温州人戏谑地说自己在偏远的是地方死路一条,温州话的死和水的发音是一样的,温州是水乡,说自己是水路一条,那就是死路一条,后来温州在改革开放中找到活路了,我说这很好。这就是温州活路的由来。

《温州活路》

轮:中国在80年代初开始流行彩色照片,你的照片到后来彩色的居多,你如何看待彩色照和黑白照?

萧:我那时装两个胶卷,一卷黑白,一卷彩色。我83年开始拍彩色,当时彩色照片刚开始流行,舍不得买胶卷,我记得第一次买彩色胶卷还被领导批评,说你怎么不请示就去买彩色,这个现在想想也是很有趣的。但黑白的保存时间长,有它自身的魅力,所以我比较喜欢用黑白。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温州老照片 温州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