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300年属广西,600年属广东,为何最终单独建省?海南是怎么脱离广东成为海南省的?
海南建省
海南拥有许多个“省份之最”:中国最年轻省份(1988年成立)、陆地面积最小省份(3.54万平方公里)、行政面积最大省份(算上海域约203万平方公里,新疆为166万平方公里),同时还是建省“最曲折”的省份。
▲海南省地图
海南建省的讨论由来已久,从清末便开始提出。
在海南举人潘存的建省方案影响下,两广总督张之洞于1887年上奏设省。直到1988年,一百零一年后,海南才实现“百年梦”。
一样是海岛,台湾在1885年提交设省方案,同年便设省。在建省方案提出之前,海南的行政归属稳定,三百年属广西,六百年属广东。
▲1936年广东省地图,海南岛在左上角框中
那么,海南在这九百年间为什么没有设省基础,清末到新中国的100年间,设省历程又是如此曲折?
▲海南风景图
一、秦朝纳入到宋两广分家
岭南在先秦时期属百越部族之地,海南岛土著部族也是百越的一支,因耳朵肥大,被古书称为“儋耳人”,为黎族先民。儋耳人在海南北部平原一带建立“儋耳国”。
▲百越民族的分布
海南在汉朝被正式纳入行政管理。
海南沿海地势低平,中南部有以五指山为主的山地丘陵。在海南岛北部平原、与雷州半岛相望的地方与内地交通更便利。
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趁着南越国发生内乱,命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领十万汉军跨过南岭,一举消灭了南越国。在消灭南越国的同时,汉武帝还把海南岛纳入了大汉王朝的版图。
之后汉王朝在海南岛上了设置了儋耳郡和珠崖郡两个郡,两郡治下共计十六个县。伴随着郡县的设置,大批汉人开始登陆海南岛,并在此定居。今日的海南,依旧有纪念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宗祠。
汉朝以来的岭南移民主要定居在东部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岭南西南部山区多,移民较少前往。孤悬海外、黎族占据优势的海南岛,更是位列移民目的地的末位。
汉朝在海南岛的移民仅2万人,主要分布珠崖和儋耳两郡。
▲海南岛地形图
但由于汉朝官吏横征暴敛,加上岛上黎汉之间的矛盾频发,岛上的黎族人经常起兵反抗西汉王朝的统治。汉王朝为了镇压黎族人的起义,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到了汉元帝时期,整个大汉王朝的国力已经走向下坡,加上当时关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大汉朝廷急需把有限的财力用于赈灾,因此汉元帝采纳贾捐的建议,不再派兵镇守海南,撤销海南岛上的儋耳郡和珠崖郡两个郡及其治下的十六个县。从此,海南岛脱离了大汉王朝的管辖。
汉到唐之间的东汉、东吴、两晋、宋、齐六朝各个政权都忙着逐鹿中原,无心管辖边疆。对海南均采取遥领统治,即任命管理海南的官员只挂个职名,并不亲往任职。并没有在海南岛上建立实际的统治机构。
到了梁朝时期,岭南的冼夫人凭借自己和丈夫冯宝家族的威望压服了海南岛上的黎族人。冼夫人借此向当时的梁朝皇帝上书,请求恢复朝廷在海南岛的建制。梁朝皇帝接受了冼夫人的提议,在海南岛上设置崖州,归广州刺史统辖。
从此中央王朝正式恢复了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隋朝统一后,对海南的行政区划进行改革。隋朝将海南岛划分成珠崖郡、临振郡和儋耳郡三个独立的一级行政区,三郡共统辖十二个县。
唐朝统一后,全国分十个道,岭南地区设岭南道。从整体上看,岭南道西南部和海南岛移民少,土著部族多,当时居住海南的汉人仅有7万人左右。
海南岛和岭南道西部名义上归唐朝统治,又对海南岛上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到了唐朝中期,形成了琼州、崖州、儋州、振州、万安所以及位于黎族聚居区的忠州六个行政区,这六个行政区往下共设有二十一个县。但在百年间一直是被黎族和壮族占领,两地实际上是独立状态。八世纪初,唐朝军队才重新占领这些地区。
行政区的增加,说明了唐朝时期海南汉人的增加,同时也说明唐朝对于海南岛控制程度的加强,甚至在五指山的黎族聚居区都设置有行政区。
▲唐朝岭南道
唐朝末年,岭南道的民族分布已经出现“东部汉人,西南壮黎”的特点。为方便管理,唐朝在861年将岭南道分成西道和东道,前者的行政区划包含今广西地区,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岭南西道治所设在更接近土著部族聚集区的邕州(南宁)而不是发达程度更高的桂州(桂林),也是加强控制土著部族的需要。
唐朝对于海南岛的行政建制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今天海南省的琼山、文昌、临高、澄迈、临水等地名,正是源于唐朝对海南岛的行政区划设置。
驰名中外的文昌鸡,《文昌县志》载,文昌鸡约在1600年随大陆移民引入文昌。
虽然唐宋时期已经有大批汉人移民海南,汉人的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黎族人。但当时的中央王朝并不重视海南岛的建设,只是把海南岛当作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一直到明朝建立后,中原王朝才真正开始重视海南的建设和发展。
宋朝行政区划延续唐制,岭南西道和岭南东道分别称为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是为广西和广东的前身,海南开始三百年隶属广西的历史。
▲宋朝的两广区划
二、分家到改属广东
宋朝时期,大陆与海南的联系开始加强。海南设“一州三军”,琼州因靠近雷州半岛,和内陆来往方便,成为海南最高行政机构,其他州改为军事行政性质的“军”。
▲宋朝海南的“一州三军”
宋朝发达的海上贸易也促进了海南和内地的联系。
福建广东等地的商人前往南海各国进行贸易时,海南不仅是最后的补给站,其出产的槟榔也销往福建和广东。海南每年征收的槟榔税就占据总税收的一半。
但是放在全国看来,海南甚至是广南西路都是落后状态,广南西路的人口和商税总额都仅排第二十二(北宋有23个路),海南也没有设立市舶进行正式的中外贸易。
总的来说,宋代的海南依旧是荒蛮落后、官员流放之地。但是随着元朝的统一和移民南迁,海南的移民人数上升到17万,“平原汉人、山岛黎民”的分布格局逐渐显现。
▲宋元两朝海南户口数量
明朝沿海海盗猖獗。元朝和地方割据的残余势力,还有日本倭寇,流窜海洋,经常上岸骚扰。
为了加强对海南岛的管理,平定海盗、巩固国防,1370年,朱元璋把原属广西的海南和雷州半岛划归以汉族为主体的广东,广东拥有整个东南沿海的海岸线。并在岛内实行府、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其中琼州府为全岛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全岛三州十三县。琼州也升级为琼州府,领崖州、儋州、万州,在后来的600年间海南一直隶属广东。
▲明朝布政司区划图
以宋元的海运贸易为基础,明朝移民的激增和管理的加强促进海南港口的发展,当时的商业外贸港口达到20多个,其中琼州府海口一带更是“帆樯之聚,犹如立竹”。
港口和海运反过来又促进海南岛与大陆的联系,移民利用发达的海运交通,从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来到海南。明朝中后期海南的移民增加到47万,沿海地区全部用于开垦屯田。
清朝的全国人口达到四亿,沿海的福建因境内多山少田,在人口压力下多次移民人地矛盾更缓和的两广和海南。
福建人在清末已经成为海南最大的汉族民系。虽然大部分人在海南定居,最终成为海南人,但福建闽南话(海南话)直到今天依旧是海南主要方言之一。
▲闽语系的分布范围
1835年,海南移民人口上升到260万。移民分布由最初的北部平原到向岛的两端延伸,在南部合拢,形成“汉人居四周,黎人居中心”的格局。
然而,移民的大幅增长激化岛上汉黎的人地矛盾和权力争夺。
明清时期的“黎乱”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海瑞等明朝官员曾主张修路设县、兴学教化,在中部山区开通十字道路,联结沿海州县,促进海南发展,缓和矛盾。
即使明清时期在海南兴办学校和修筑道路,但只是修建在沿海汉人集中的地方。海南的开发依旧深入不到中部山区。汉区也时常处于土著叛乱的威胁,并不具备设省条件,最大也只能成立一个军管性质的政区。
19世纪,随着西方外敌入侵,海南逐渐具备设省条件。
▲北部平原为汉人,南部山区为黎民
三、清末到海南特别行政区
清朝中前期,游牧传统的统治者对孤立海外的海南和台湾两岛并无太大关注。海南设琼州府,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以“一岛一府”进行消极治理。
闭关锁国政策下,清朝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苏云台山等地方设置海关。广东在海南设琼州关口纳税,归粤海关管辖。
▲清朝福建省全图
19世纪开始,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在陆上侵略中国,还从海上对中国侵略。
法国殖民越南,一路向北进抵中国西南,英国、日本先后入侵台湾。海南与台湾一时间成为直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第一线,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提出:“盖闽中之有台湾,犹粤中之有琼州也。”
1874年,日本攻占台湾,逼迫清朝承认琉球改属日本。同年,沈葆桢(台湾海防钦差大臣)上奏请求在台湾开山修建十字交通网,以求发展和巩固国防。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舰不仅在海南耀武扬威,还北上进攻台湾。中法战争结束后,刘铭传(福建巡抚)提出台湾脱离福建,单独建省。
▲中法战争形势图,法军曾进攻福建和台湾
在边疆局势和朝廷重臣的催促中,台湾于1885年建省,由刘铭传任台湾首任巡抚。
建省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朝廷的支持,在信息交流不畅、海洋愈发重要的时代,建省意味着对附近海域的控制,以海洋作为战略缓冲地带。
与台湾相比,海南虽然也被列强环绕,但还未被强行登陆,因此紧迫性不如台湾。
中法战争之后,一些官员也重视海南地位。冯子材(钦廉防务督办)在1886年开始对海南岛进行十字交通网的建设(比台湾晚起步十年),1887年张之洞(两广总督)巡视海南防务,海南举人潘存向张之洞提交海南建省方案(就是被近代史学界公认的“海南建省第一人”),张之洞于是上奏朝廷请求设立海南省,以开发和巩固国防。
张之洞是第一个以朝廷督抚的身份提出海南建省建议。
▲今天的海南省交通图,十字公路贯穿全岛
此时的清朝已经是内外交困,台湾建省之后无力顾及更远的海南。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台湾建省才十年就被割让。与此同时,清朝内部陷入权力斗争,十几年后就灭亡,海南最早的建省机会也就丢失了。
民国建立初期,边疆地区分离运动和列强的觊觎促使孙中山多次提出海南建“广南省”的设想,还成立海南建省促进会向国会提交方案。
然而,讨袁运动、护法运动、陈炯明兵变等事件一次次让孙中山的建省方案搁置。
袁思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统治海南的是粤军邓本殷一部,他不仅在海口进行“省会建设”,修路开矿,还把势力扩充到广东南路八属(廉州、雷州、高州一带的行政名称)。
▲廉州、雷州、高州地区
1925年,邓本殷希望以海南得到开发的“既成事实”来说服北洋政府设广南省。北洋政府正想借孙中山逝世的机会推翻广州国民政府,但并没有设广南省,而是设广东南路八属特区。
当时全国还有察哈尔、绥远、热河、川边四个特区。特区由中央直属,性质是军政合一,共同点都是边疆少数部族聚集区且汉移民日渐增多,有纳入内地建制的需要,也称为“准省”。
北洋政府不仅考虑到军阀割省独立的隐患,也考虑到海南为黎族聚集地且处于南方边疆,与内地省份性质不同。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击败邓本殷,废特区,改海南为琼崖行政公署,复归广东省管辖。
▲1934年广东设立九个督察区,海南是第九督察区
广南八属特区成立时间不长,却是海南设立特区的先河,此后主政海南的历任官员积极主张设特区开发。
到1937年,海南已经建成环岛省道和连接各县的公路,黎族聚集区设立保亭、乐东、白沙三县纳入户籍管理(今黎族自治县),财政、交通、教育等方面也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海南正逐步具备设区建省的条件。
但由于日本在1939年侵占海南,国民政府对海南的一切开发计划被迫终止。
日本利用经营台湾四十年的经验,开始在海南大规模建设糖厂、汽车制造厂、开发农林渔牧业等,希望把海南建设成为“第二台湾”,打造成侵略东南亚的基地之一。
▲日军侵略海南
二战结束两岛重回祖国,台湾继续设省,海南也在积极筹划设特区。
国民政府利用之前开发海南的各项计划和日本占领海南期间留下的工业设施为基础,在1949年1月正式将海南设为全国唯一一个特别行政区,直接隶属于行政院,脱离广东,预备设省。
此外,国民政府还派出军舰接收南海诸岛。为了使古代的南海领土范围具体化,国民政府重新审定南海诸岛并颁布《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明确标示南海诸岛名称和11条断续线。
海南特别行政区除了海南岛,还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群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海域。
▲如今的南海范围
1949年10月,解放军南下解放两广后,就开始轰轰烈烈的海南岛战役。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同年,新中国在海南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继续归属广东。
可以看出,自清末至民国,开发边疆和御敌于海成为海南建省的主要推动力。受制于时局动荡和国力衰弱,海南也一次次与建省无缘。
▲1949年海南岛
四、正式设省
19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解放,为了统一调度国民经济,省级行政区划由民国的35个省减少到29个省,1959年再减少到22个省。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 从53个省级行政区到34个
在大趋势下,海南继续归属广东。行政区划上,北部汉人聚集地设海南行政公署,中南部少数民族聚集地设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后改自治州)。
50-70年代的冷战时期,海南在南海防御能独当一面。美国在越南和台海地区都布置有军队,时刻威胁着中国沿海。
海南不仅要严防国民党特务的渗透,还要随时准备歼灭侵犯南海的美国军机和南越军队。广东省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县级),由海南直接领导。
▲1957年海南行政区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排头兵,创办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积累一定经验后,主政广东的官员针对海南粮食不能自给、群众普遍生活贫困等问题,多次表示要加大对海南的建设力度。
行政区划管辖上,广东包括陆地和南海的范围,体量范围巨大。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着眼海洋,单靠广东管理不便。
当时海南已经在南海管理上起到自主作用,如果建省,将会减少广东压力,同时表示中国对南海的进一步重视。而在设立经济特区上,又能吸引投资和政策优惠,带动海南经济发展。
84年到87年,海南行政区划进行一系列变动,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为副省级,三亚和海口升级为地级市。
▲海南省全图
1988年4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行政区划包括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广东省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也归属海南省管辖。
海南岛还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的省级经济特区。从1887年海南设省方案第一次提出,101年后,海南设省终于实现。
中国不仅仅着眼于海南岛,还将目光放在更广大的南海海域。
2012年,海南撤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建立三沙地级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三沙市的设立将进一步实现南海管理的精细化。
三沙市包括280多个岛、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礁滩,散在南海上,东西相距900千米,南北长达1800千米,陆海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三沙市陆地面积约20多平方千米(2021年),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2020年,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西沙区管辖西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代管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驻永兴岛。南沙区管辖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驻永暑礁。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是海南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海南的GDP
海南设省是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的,大部分都因为政局动荡、国力衰弱而搁置或放弃。一百年后,海南不但实现脱离广东设省,成为旅游胜地,还逐步对广大南海海域进行有效管理。
海南从一个荒蛮海岛变成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体现的是中国海权意识的兴起,陆上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结合,以及国力的兴盛。
随着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建设方案》的出台,海南作为中国首个自由贸易港,即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海南自由贸易港文昌国际航天城概念图
海南建省一波三折
海南是中国最年轻的省。海南,作为中国第2大岛,因陆地面积太小了,被历朝历代当做广东的一部分进行治理。在历史上与广西和广东历史上的分分合合,那么问题来了,海南是如何一步一步,脱离广东独立建省的?
中国进入近代后,深受列强的欺辱。185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规定琼州为通商口岸。列强势力第1次大规模涌进海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3次法越战争(1883年~1884年)期间,两广总督张树声见法国对海南虎视眈眈,便上书光绪皇帝,务必做好海南的防务工作,以防法军入侵。
中法战争时,海南虽在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积极筹备下,安然度过了危机,但仍面临着法军的不断挑衅。
最重要的是,海南作为广东省下面的一个行政区,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防卫。军事方面,海南军队归属广东省节制,这在战时将严重制约海南当地驻军的作战部署。
因此,要想让海南的经济和防务有更好的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脱离广东,独立建省。因为海南在地理位置上,决定了它更加适合独立发展,脱离广东省,是它最好的选择。
1885年,福建省下面的行政区台湾,升格为省,这给海南建省带了一个好头。
在发生第3次法越战争的时候,为了让海南的经济和防护有更好的发展不会被法国占领,在当时单独建省就是最好的选择。1887年,海南人潘存就上书光绪帝的意思,第一次提出海南应独立建省,才能更好的最大化的利用自身资源。后来在发生各种战乱才被一步一步在决定下来,随后,张之洞和岑春煊也上书清廷,提出海南应独立建省。可是,当时的清政府饱受列强的欺辱,大有灭亡之势,哪有空理会这些东西。于是,海南建省的建议搁置了下来。
于是,海南建省的建议搁置了下来。
直到1912年9月,孙中山给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上了《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后,才再次提出海南建省的建议。
1913年7月,随着二次倒袁革命的爆发,这个建议最终也不了了之。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担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期间,又一次提出要将海南脱离广东,独立建省。为此,他还将做了不少规划,并将海南建省后的名字,命名为“广南省”。随着陈炯明的叛乱,这次计划也毫无结果。
蒋介石统一中国后,海南建省的呼声再一次响起。1931年,孙中山的儿子孙科提了一个议案:将海南改为特别区,但没下文。1936年,陈诚建议海南应成立特区。随后,国府还真的就此展开了有关海南设特区的讨论,并制定了一些方案。当然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事又没结果了。
抗战胜利后,国府决定重启抗战之前海南设特区的计划。1947年3月,国府通过设立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的决议,并于4月撤销了广东省政府主席琼崖办公处。次年,国府正式通过成立海南特别行政区的决议。
1949年4月,海南特别行政区成立。这是海南第1次成为省级行政区。不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个省级行政区没过多久便被撤销,海南重新归于广东治理。等到下次建省时,已经是1988年了。
1950年5月,海南宣告解放,原来的省级行政区被撤销,所管辖地区重新并入广东省。1951年,海南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设行政公署,驻琼山。1955年3月,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国家有意将海南再次独立建省,建立省级经济特区。
1984年10月,中央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一个副省级行政区,也是为其以后建省做好充分的准备。1987年,中央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
终于1988年4月的时候,中央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财政司才建立了“海南省”,正所谓“一波三折”。
海南省是我国最年轻的省,曾经它也只是广东省的一个管辖范围,在中国近代时期,它才渐渐的脱离广东,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省,因为都知道中国近代史是我们中国人的屈辱历史,那时饱受列强的欺辱,在这样一个国家危难存亡的时候,海南人自身也发现,因为作为广东省下面的一个行政区,在对待法国的不断挑衅时,却还要听从远在广东省那边行政区的总指挥,严重的限制了海南地区进一步的发展和防御,因为海南本来他作为一个独立的海岛拥有优越的港口条件,各个方面来说,它都完全可以自己成为一个省,自己发展。
而刚巧,那时台湾也已经升格为了省,于是这样更是给海南给足了勇气,于是海南人潘存就上书给朝廷,给朝廷提了这样一个意见,后来张之洞和岑春煊,两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上书给了朝廷,但是这件事却被搁置了,后来孙中山也向袁世凯提出这样的事情,又被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蒋介石统一中国之后,抗日战争又全面爆发,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才在1949年的时候才将海南建立成了特别行政区,直到后来改革开放,为了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海南才被正式的确立为独立的省。
所以说,海南省成省的过程也所谓是波折不断。
其他类似问题
海南为何会从广东剥离独立建省?
海南省是在哪一年和广东省分离的?
为什么海南要脱离广东独立建省?
海南为什么会单独建省?
为什么海南会从广东分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省?
海南以前一直是省,还是以前是广东省后来才划分的?
海南是什么时候成为独立一个省的?
1988年海南为什么独立建省?
现在的海南是我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
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南都不受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在新中国建立后,更是长期处于广东省的管辖之下,被着力打造成一个“军事岛屿”,承担着国防的重任。
那么,海南是如何脱离广东独立建省的?又为什么要让海南独立建省?
海南
一直不太受重视的海南
海南省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其陆地面积只有3.54万平方公里,虽说是与台湾差不多大,但认真比较起来,还是比台湾小一点,甚至还没有青海省的“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面积大。
而且,海南岛常年孤悬海外、交通不便,虽然早在汉武帝时期,我国就已经在海南设置郡县,但实际上居住在海南的汉人很少,这里长期以来都是作为“流放地”来使用的,像是苏轼就曾被流放到海南岛。
直到明朝时期,我国开始重视起同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海南岛才真正受到重视。从那时开始,海南岛开始划归给广东省管辖,成为了广东省最南部的一个地区。
随着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在海南岛居住的汉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海南岛
有数据统计显示,明清两朝从其他地区迁往海南的人口超过240万,给海南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为海南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过,随着西方殖民者来到东方、南海周边国家陆续沦为殖民地,海南岛也就成为了我国海防前线的阵地之一。
在清政府时期,张之洞就已经认识到了海南是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的屏障之一,他大力加强了海南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海防建设,例如,在海南岛上修建了12条大路等等。
这些建设在客观上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海南省的规划奠定了基础。
海南岛
在历史上,首个提出海南独立建省的人是海南人潘存,他在1887年就提出了独立建省的观点,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海南的地理优势、抵御外敌。
但由于当时清政府乃至整个中国都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战乱频发,根本顾不上海南独立建省的事情,因此,直到新中国成立,海南都没能独立建省,只是成立了一个“特别行政区”。
在1950年海南解放后,原本的海南特别行政区也被撤销,海南岛再次并入广东省管辖。同时,中央政府也看到了海南位于海防前线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当时正处于冷战的国际背景之下,海南岛上所有的建设都是以保卫国防为第一目的的。
这里长期以来都不进行重工业建设,只以农业经济为核心,辅之以微型轻工业的发展,所以,海南岛的发展一直十分缓慢。
海南解放
数据显示,从1952年到1987年,海南岛的农业产值从2.57亿增加了26.83亿;工业产值则从0.42亿增加到了19.2亿。
当时,由于广东到海南岛只能通过轮渡,交通十分不便,海南岛的整体面貌甚至比不上内地的农村地区,在全国都在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时候,这样一个海南岛显然是跟不上中国经济的脚步的。
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1980年时,邓公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建设海南岛的专项座谈会,开启了海南岛发展的新时代。
邓小平
用20年将海南建设得和台湾一样
1980年夏天,国务院对海南岛解放30年来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将海南岛与台湾岛进行比较,指出海南岛面积与台湾岛相近,是我国的热带宝岛,提升了海南岛的开发建设价值。
1983年,中央再次提出要加快海南岛的建设,并指出这有利于巩固南海国防、促进台湾回归、加强民族团结,这再次推动了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那之后,无数大学生涌入海南,加入到海南的建设之中。曾经,海南是大学生眼里的“下放地”,谁要是被分配到海南,甚至还会哭上一夜;
可现在,海南是“开放地”,除了荔枝、火龙果、菠萝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港口建设也同步启动。海南的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事实也确实如此。
海南岛
1984年元月,邓公到南方视察经济特区的开放和发展情况,并提出可以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实施某些特别的开放政策。
随后,邓公就说出了那句给海南岛的建设带来巨大影响的话: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是很大的胜利。
在这一方针的支持下,海南撤销行政公署,建立“海南行政区”,虽然此时的海南仍属于广东管辖,但实际上却已经开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邓小平
只是问题也同样存在,一方面,海南仍只是一个行政区,其下还有黎族、苗族自治州,再下面又有县,行政层次繁多,管理体制不顺,对于海南的发展形成了掣肘;另外一方面,海南的开放力度还不够大,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不够。
后来,有港商提出将海南岛辟为特别行政区,以自由港的办法管理,由港商进行投资开发。
但国家认为这个方案符合“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模式,国内既难以接受,海南的基础设施也不健全,不具有可行性,就要求谷牧同志研究新的海南发展方案。
最终,海南岛独立建省、撤销自治州、省直接领导县,再将整个海南岛办成经济特区的方案终于被提上了舞台。
一国两制
对此,邓公也表示完全赞同,还高兴地表示,海南岛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已经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确如邓公所说,因为海南岛的石碌铁矿储量有将近4亿吨,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还是低硫低磷微锰的优质矿,光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就开采了近400万吨,供给到全国60多个钢铁厂使用。
另外,南海的三大油田,其中两个就在海南岛附近,开发海南岛,还可以利用天然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南海油田
独立建省,建成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挂牌成立,并将海南设立为经济特区,这成为了我国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不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海南省能够办成经济特区,并顺利发展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一起“汽车倒卖事件”。
曾任海南省省长的刘剑锋在回忆起这个事件时曾经说,在深圳等地的经济特区建设完成后,海南省也有了一些特殊的政策,包括进出口优惠政策。可当时,海南才刚刚发展起来,整个发展情况有些“混乱”。
从1984年到1985年这一年多时间里,海南省利用炒卖外汇、滥借贷款等错误的做法,先后批准进口了超过8.9万辆汽车,还进口了大量电视机、摩托车等物品进行倒卖,以换取经济发展。
虽然此事影响恶劣,但也同样给当地上了一堂“宝贵”的市场经济课,加速了海南的改革开放进程。
就如同刘剑锋所言,虽然海南省办经济特区的事情,在“汽车倒卖事件”末期就已经提出来了,最终这件事也没有影响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但海南从中吸取了巨大的教训,在此后的发展中也少走了一些弯路。
1988年,邓公还特地针对海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开了座谈会,并派出专家到海南实地考察,写出了一份《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报告。
邓小平
根据调研内容,邓公亲自拍板了海南省“工业为主,农业、贸易、旅游并举”的发展大策,这项核心政策一直影响至今。
在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之后,以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策略的只有海南省,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邓公的眼光一直是卓越的。
我们知道,海南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过房产泡沫破灭的危机,海南省花了很长时间才彻底清理了那场危机留下来的烂尾楼,收拾好了残局。
海南
这也说明了,海南因为自身环境的封闭性,房地产发展潜能有限,无法真正带动海南经济发展,而在其他方面,海南的发展也有些“后劲不足”,只有旅游业成为了如今海南经济发展的强悍支柱。
实际上,邓公还曾针对海南提出了对标“亚洲四小龙”以及东南亚航运市场的宏大构想,不过,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对于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放过了这个对外开放的绝佳机会。
幸好,在2018年海南省办特区30周年之际,海南又有好消息传来,那就是海南岛将建成“自由贸易试验区”。
海南
这让海南成为了全国唯一在全省范围内建设自贸港的省份,也让海南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新名片。
这意味着,海南将抓住新时代的机遇,继续扩大开放,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实现曾经那个对标“亚洲四小龙”的宏大梦想。
虽然,现在的海南在经济方面仍然没能追上台湾,但随着海南的进一步开放、利用外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全省经济的企稳回升,相信海南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海南日报,《大特区论坛:邓小平十分关注海南的开发建设》
中国青年报,《中国最大经济特区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