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产经资讯 > 正文

银行业蓝鲸怪象:中国银行业的“暴利”与改革

news.xixik.com   2012-3-31 9:58:13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过去5年,在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一直都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不仅仅是公司赚得多,银行业的丰厚薪酬和年终奖也同样令其他行业“望尘莫及”。

中国经济周刊3月31日报道 如今的中国银行业,就像一条慵懒的蓝鲸,这是地球上生存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市值全球第一),靠吃食物链底层的磷虾(银行利润70%以上来源于利差)维持自身一百多吨的身体(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13.28万亿元,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

说到底,银行行长应该“不好意思”的并不是高利润,而是银行体制改革不力造成的垄断乱象:金融业务伪创新、对实体经济不作为、服务质量改进难……

老百姓之所以骂银行,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暴利”,而是因为他们的钱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也在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历史朝代表

瑞士实业家乔安在1851年的游记中曾这样描写当时一家位于伦敦的银行:“我于9点前到了银行,被带到柜台前的座位上,5个出纳员在柜台后忙碌着。8点55分,一个银行职员坐在柜台前。我把支票拿在手中递给他看。他一言不发,只是将一个小袋子中的几枚金币放在抽屉里。然后他又拿出一个小铲子,直到9点的钟声响起时,他生硬地问我需要金币还是钞票,在得到答案后,就再也没有理我。”

这是发生在161年前的银行服务,也是一次完美且毫无感情色彩的机械性服务。

161年之后呢?

如果我们把这篇游记中的柜台改为电脑,金币改为人民币,小铲子换做两只手的话,这个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目前中国银行业整体的服务。唯一不同的是,那家伦敦的银行或许在当时还要为自己的利润苦苦支撑,而现在的中国银行业则完全不需要为业务着急。因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利润已经超过了石油行业。

服务跟不上,挣的钱比谁都多,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嫉妒。

作为一家外资银行驻北京办事处的管理层,冼必儒每日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即便如此,他也要比远在英国伦敦总部的同事们要幸运得多。因为在那里,他的同事们要顶着因欧债危机可能被辞退的风险继续苦干实干。但在中国,冼必儒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忧虑,因为他所在的银行由于受益于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业务蒸蒸日上,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利润也不能和中资银行相提并论。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13.28万亿元,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冼必儒在被中国银行业的超高利润折服的同时,也惊诧地发现:这里的银行不需要充分竞争就能获得他不敢想象的高利润,尽管服务水平不高,但客户仍保持忠诚。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冼必儒问道。要想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必须了解中国银行业利润构成的特殊性。事实上,之所以每次在银行业利润数据公布之后,都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反感,原因就是中国银行业目前旱涝保收的利息收入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早已被公众认定是银行暴利的“源泉”。

当下,这种“认定”更像说书人开场时的那一记醒木:提醒你,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也在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当然,也不完全都是坏事,暴利也无形中成为倒逼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动力之一。

暴利是否存在?

实际上,银行能赚钱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之所以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则源于一个人的一句话。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的表述迅速触及公众那根敏感神经。一时间,嘲讽和质疑接踵而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更是公开表示:“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行业。”

银行利润70%以上来源于利差

虽然中国银行业2011年的业绩尚未完全出炉,但目前披露的业绩仍可作参照。《中国经济周刊》获悉,3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设银行”,601939.SH)发布年报称,201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694.39亿元,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1692.5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48%、25.52%;3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下称“农业银行”,601288.SH)2011年的年报显示,全年实现净利润约1220亿元,同比增长28.5%。此前,深圳发展银行(下称“深发展”,000001.SZ)发布2011年度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1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9.94亿~106.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下称“浦发银行”,600000.SH)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72.36亿元,同比增长42.02%;兴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255.1亿元,同比增长37.74%。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利润接近于2010年全年的税后净利润,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营业成本增加2085亿元,人均利润近4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11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但这些企业有8700多万人,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

有人或许会说,2011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必然会推进这些在“温室”中成长的中资银行盈利大增。甚至有银行业人士会认为,不能以2011年的数据就说我们暴利吧。

那我们就看看2007—2010年银行业的表现。《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的统计显示,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4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2009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25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2008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2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7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2007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958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3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1万亿元。

过去5年,在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一直都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

2007—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101%;中间业务普遍在20%以下,大部分都在10%以下。而据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的统计,欧美甚至东盟地区的商业银行,息差占比一般只有50%~60%左右,中间业务则都在20%以上。

2007年,在中国银行业改制逐步进入佳境的时候,利息收入就已接近万亿。当年,利息收入超过1000亿的有4家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2244.65亿元)、建设银行(1927.75亿元)、农业银行(1574.65亿元)、中国银行(1527.45亿元);分别占当年营业收入的88.32%、87.64%、87.85%、84.54%;当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到1396亿元,超过100亿元也同样是工、建、农、中四大国有银行,占当年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3.57%、14.27%、12.85%、15.21%。

如果按照2007年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排名的话,前5位分别为: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到2010年,这一排名变为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兴业银行。

2007—2010年,4年当中,南京银行、中国银行在利息收入这一项下降最快,均为14.47%;而华夏银行则上涨了14.11%。

分析人士认为,南京银行曾在2010年第二季度将大量资产投放到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运用等方面,使得生息资产收益率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从其年报中也可以看出,南京银行的债券业务是该行的特色业务,其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占比从2007年至2010年分别为101.59%、80.53%、87.30%、87.12。虽然有反弹,但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不断减少也在反应其在业务拓展方面做了努力。

而华夏银行在息差占营业收入比重方面则是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78.87%上升至2010年的92.98%,而其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4年来始终处在6%以下。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2万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09年则下降到了1.1万亿。数据显示,这一年间,除去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的息差占比保持上升之外,其余12家银行在利息净收入占比均发生了“回调”现象。

利息收入占比减少在外资银行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则是遇到了实际困难。分析人士认为,当时是由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持续下滑,央行为了解决企业经营困难,下调了银行贷款利率,但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这样的“调控”有“喜”有“愁”,“喜”的是下调中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银根放松有利于银行的信贷业务,“愁”的是单方降低贷款利率减少了银行的利息收入。

安邦咨询研究员杨志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尽管利差水平可能还低于美国银行业,更低于金砖国家,但如此高比率的来源于利差的利润,显示中国银行业缺乏业务创新,躺着吃饭日子过得太舒服,而居民感受到的服务水平问题也很大。

服务还是打劫

中信证券分析师罗盛给《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综合2007—2010年4年间各行业的利润总额可以看出,仅四大国有银行的总利润,就已接近两万亿,而被公众认为是“垄断楷模”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9927亿元,还不足四大国有银行的一半。

不仅仅是公司赚得多,银行业的丰厚薪酬和年终奖也同样令其他行业“望尘莫及”。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在银行工作3年以上的一般工作人员,年终奖大都在8万元左右,加上半年奖、季度奖等,全年奖励性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而供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在这些数值上比大型国有银行还要大。

据万得资讯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职工收入排名第一的为民生银行,人均发放薪酬高达19.07万元;紧随其后的是招商银行,半年收入达到17.89万元;宁波银行、华夏银行分别位列第三、第四,收入均超过16万元。而在16家上市银行中,除了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北京银行没有超过10万元外,其余11家银行上半年人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这些钱本来应该用在哪儿?

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只有9.5%,但中国银行业利润却占到了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从实业获取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

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林立日前称,2011年该行净利润预计增幅达到42.02%,这主要得益于去年信贷规模控制从紧,资金成为稀缺资源,定价能力上升。

2011年,银行议价能力大幅提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了20%~50%。“部分银行甚至将存款作为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在实体经济面临资金困境之时趁火打劫,这怎能不叫实体经济心寒?”北京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卢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认为,银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目前实体经济亏损和银行“暴利”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让人不禁要质问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是否履行到位?

“暴利”何来

不管银行愿不愿意承认暴利,现在看来已无多大意义。关键是,为什么银行利润70%以上来源于利差?高利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高息差”是先天优势

相关数据显示,利息净收入长期以来都是银行高额利润的大头。2011年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这样的政策,确保了银行业3%的利息差,可谓“坐等收钱”。

在现行的利率体制下,银行有了天然庇护,垄断日渐形成。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在利息收入方面,四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而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收入增长则相对突出,除兴业银行增幅27.6%以外,其余银行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华夏、南京、民生三家银行的增幅超过40%。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如果想打破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就需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郭田勇也表示:“既然无法简单给出合理利差的标准,就应完全把利率放开,自动定价,充分竞争才合理。”

也有分析直接指出,存贷款利差能喂肥银行有其先天优势,主要是因为这个利差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给银行较高的利差,银行就能保证赚更多的钱。

中间业务“被动增长”

除去稳赚的“高息差”,还有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通俗的解释就是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和佣金收入,这部分普遍高于“息差”增长的速度,占银行营业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日益成为银行利润重要增长极。

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3204亿元,同比增长44.5%,增速明显超过利息净收入。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共计1076项,其中226项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在银行业服务项目中,个人业务服务项目共276项,其中个人有偿服务项目共196项。

据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孟勤国披露的《银行卡收费不当问题调查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长近10倍。

“中间业务的高速增长并不能真实反映出银行在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努力,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监管层对信贷规模的控制。”罗盛坦言,近两年,由于监管层对信贷规模的严控态度一直未有变化,为了能够达到“收益持续增长”的目标,银行只能被迫调转方向,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希望这一部分收益能够持续支撑银行业绩的“靓丽表现”。

“这样被动增长的中间业务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短期行为,它非但不能改变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单一的现状,还会给银行一种错觉:缺钱就可以在各种收费项目上做文章。”罗盛称,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中间业务服务为本的内涵,靠吃息差的银行盈利模式很难终结。

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能够成为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但在国内银行业,这三大业务并未真正理清主次,尤其是对发展中间业务的态度尚不明确。

“你说它是市场化经营,可以给个人提供很多实惠的中间服务,但很多银行都是国有控股,觉得普通百姓不是他们的主要客户。当出现问题时,银行表面要看监管层的眼色,但自身还是以垄断企业自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两头食利的“金融创新”

上市银行“两头食利”:一方面通过压低储户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存钱的老百姓“收税”;另一方面银行还发明出“手续费”、“财务顾问费”等“中间业务”,对老百姓进行变相盘剥,这种“金融创新”能力想必已远超西方银行业。

“这说明上市银行的暴利并非来自它们的管理和创新,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罗盛坦言。

应该说,银行业从世纪初被外界认为已经从“理论上破产”到今天年度资本收益率达到20%,表现是不错的。“从绝对指标上看,年度资本收益率达到20%并非暴利,但相对于金融危机转型下企业艰难的经营环境,称当下的银行暴利也并不过分,反差太过于强烈。”罗盛认为。

“市场骂银行的实质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平。”杨志荣坦言,银行业的高利润由来已久。资本收益率6年来行走在15%~21%的上升通道中。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05年底的0.7%和15.6%,更于2011年底达到1.28%和20.4%。

银行业体制改革未完成

“没有约束的扩张不是有效扩张,没有约束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其署名文章中直指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存在的痼疾,在他看来,“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网点多不等于服务优,一些银行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回潮和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

监管者的无奈不言而喻。尚福林坦言,通过改革,银行业曾改变了单纯的“存款考核”,强化综合效益管理,但近年来又开始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曾经被精简了的机构、缩短了的管理链条,近年来又开始增机构、抢地盘。

扩张下的两大隐患

银行“暴利”仅仅是一个表象,来自中国银行业扩张下的系统问题才是问题的实质。尤其在最近几年,无论是银行监管还是货币调控,都在遭受着来自各界的质疑。在2011年,与银行信贷投放大增相对比,实体经济的表现则是“一地鸡毛”。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副主任尹龙在一次会议上称,“一方面信贷投放额很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几乎拿不到银行的贷款,整个社会必然缺钱。”

在信贷资源稀缺下,银行业的经营思路也逐步由“以量补价”向如今的“以价补量”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暴露出银行的“为富不仁”。银行高速扩张正在给金融体系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认为,资产扩张至少造成了两大隐忧:对资本的极度消耗,银行资产质量和拨备压力的激增。

“银行的利润高了,就会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银行体系,尤其是一些产业资本流向银行系统;而另一方面,银行在信贷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就可能通过一些渠道将资金投向信托或者其他虚拟经济领域,‘以钱炒钱’。”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研究部门负责人分析称,这样的发展路径“基本就和实体经济没什么关联了”。

以量补价与以价补量

以量补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息差减少的困境,因此他们就加快放贷,直接导致信贷膨胀,也即是以放贷量的增加来补充息差减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以价补量:提高贷款价格(执行利率)来弥补贷款投放总量的不足。

高利润不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追逐过高的利润也会影响银行自身的指标。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环比三季度双升,结束了2008年四季度来的连续季度双降势头。分机构来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了上升,幅度从2.7%至14.8%不等。

不要垄断要竞争

现在来看,对于未来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方向,认为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只需机制改革显然是不准确的。

“因为金融空白村镇还有1/4,高达1600多个;民间金融尚未阳光化,导致民间借贷风波时而泛滥;利率市场化未推动银行改善服务和业务创新;信贷衍生工具不开放尚不能为银行创新业务服务;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银行业尚无法走向国际市场竞争。”安邦咨询研究员杨志荣坦言,实际上,机制改革都是跟着业务创新走的,业务创新不充分,机制改革也不可能到位。

“说到底是竞争还不彻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吴念鲁坦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需要打破国有金融企业的垄断。市场竞争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从而使商业银行源自信贷业务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也逐渐减小。

一家国有银行研究部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的问题是要解决垄断,现在对银行牌照控制已经事实上形成了银行的垄断地位。而只要这种地位存在,利于市场化非但不能把贷款利息降下来,甚至可能在银行间“默契配合”下把贷款价格推得更高。

在杨志荣看来,未来银行业的改革路线图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工行行长杨凯生也欢迎中小银行参与市场为大型商业银行补充。实际上,与其让民间资本隔离在体制之外无法监管还不如让其进入银行业,反而更有利于监管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此一来,金融空白村镇也可实现全覆盖,而这正是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参与的。当下政策过于谨慎,到2011年底三年规划村镇银行达到1027家实际只完成70%。

第二步,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否则很可能会加强现有银行谈判地位导致利差更为畸形),促进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逐步释放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让银行得以发展贷款业务之外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第四步,支持银行业走出去,结合中国商品出口和海外投资向海外释放过剩的货币,继而填补欧洲银行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外银行盈利模式对比

现实地看,目前中国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收入结构上差距明显,利息收入几乎是国内商业银行收入和盈利的唯一来源,而国际一流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和表外业务。美国花旗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花旗银行带来了80%的利润。相比之下,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平均起来还不到10%。中国商业银行表面上看起来中间业务品种很多,但实际上主要是一般性代理收付业务、跟单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与贸易密切相关的业务,品种单一。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投资银行业务、金融衍生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收入占比越来越高。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刚刚起步,由于国内金融体制仍处于分业监管以及法律法规的限制、现行商业银行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的制约、专业人才的缺乏,真正能够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并不多,实际上仅仅是财务顾问方面的业务。但显然,投资银行业务应该是中间业务收入最大的增长点,是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商业银行为了迎接全球性竞争和混业经营挑战所采取的战略性步骤。

评论:令人纠结的中国银行业

3 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2月份的CPI,同比上涨3.2%,有人据此作出存款终于结束20多个月负利率状态的结论。

但是接着有媒体列出了这样的账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全年,我国CPI比上年上涨5.4%;而最近一次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即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换句话说就是,1万元存一年定期,会“缩水”190 元。

截至2011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照此计算,35.2万亿当年就“缩”6600多亿!这是第一个“钱数”。

由此,笔者联想起不久前披露的另一个“钱数”——2011年,中国银行业全行业利润总额为10412亿元。一边是上万亿的丰厚利润,一边是6600多亿的巨额“亏空”,再加上银行令人羡慕的高福利和某银行行长“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了”的“坦诚告白”,真是让人不纠结都难。

至于“中国银行业的大量利润来自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其利差收入占其利润总额近80%,而这些利差收入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目前的政策保护所引致的结果”的说法是否准确,给银行戴“暴利”帽子合不合适,一般百姓没兴趣也没能力细究。

大家只认准一条就够了,那就是银行靠高利差“切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奶酪”。于是对银行“暴利”的声讨浪潮,由此而起。

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了对“暴利”说法的异议,认为用词“恐怕有些过分”。他指出,银行业系统今年恐怕还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还有一定的缺口。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去年银行业的利润状况确实是不错的。

周行长还提醒,对银行业的利润,大家要注意观察,可能有多种因素,其中有一种因素是存在很大的周期性。大家知道,西方金融危机出现以来,有很多银行由于自身的问题,特别是资本不足的问题,导致他们现在不怎么活跃,也不怎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也表明,过去有些看着盈利很好的银行现在怎么情况这么糟糕呢,这和经济周期的关系比较大。

客观说,周行长这番专业性的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同样属于业内人士的声音引起的“共鸣”可能更强些。

有报道说,包括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日前在谈到银行业“暴利”之时也表示,银行业赚取的利润“并不合理”。

至于普通老百姓,则更看重的是事实。回顾本轮席卷全球经济危机的轨迹可以看到,最先“发病”的是美国金融机构,继而是实体经济,进而波及民生,欧洲也大致如此;而我国却不大一样,率先受到强烈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接着是物价攀升、就业困难影响百姓生活,而银行却似乎一直置身事外、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是我们的金融体制已经尽善尽美,成为具有超强免疫力的全球楷模了吗?恐怕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只能是见仁见智了。中国与世界处在同一个经济周期,为啥中国银行业就能一家独乐?

把近年房地产异常疯狂、中小企业融资艰难、部分地区民间高利贷异常活跃等等问题统统归罪于银行,并不公平。

但2011年,存款的百姓资产“缩水”了6600多亿,银行赚了超过10000 亿,却很难做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一巨大反差,令人纠结,引发非议,更应催人深思。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该不该继续深化?这一重要领域的现实利益格局,该不该进行调整,又应该如何调整?

中国四大银行日赚十几亿 公众为啥不服气?

图:中国五大银行日赚18亿

近日,随着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2011年业绩报告的相继出炉,各大银行在去年都赚得盆满钵满,四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达到6301.67亿元,相当于每天赚17.26亿元,继续引领中国上市公司最赚钱的行业。然而,在当前实体经济增速下滑,各行业利润普遍下降的背景下,银行业却保持利润高增长,使近期围绕“银行暴利”的讨论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息差信贷规模致高利润

银行业是否存在暴利争论声未息,四大银行最近公布的业绩数据无疑成为银行业惊人盈利能力的最好证明。作为“全球最赚钱银行”,工商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2084亿元,较上年增长25.6%,蝉联冠军;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去年净利润为1694.39亿元,增速达25.48%;中国银行排名第三,实现净利润130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1%;相对利润最少的农业银行,增幅却是四行中最大,同比增长28.5%,并且净利润达1219.56亿元。

银行业的高利润从何而来?仔细分析四大银行的年报不难发现,利息差仍是银行业最大收入,占其总利润比例的七八成,是其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农行对利差业务的依赖程度最高,实现利息净收入3071.99亿元,同比增长26.86%,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1.3%。建行工行利息收入占比分别达到76.70%和77.08%,即使是利息收入占比最小的中行也达到了69.5%。

“息差和信贷规模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我国银行业的高盈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在分析银行业高利润时表示,虽然我国的净息差水平不是世界最高,但是,由于银行信贷在我国的资金配置中占主导地位,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银行的收入是息差乘以信贷投放的规模,因此造成当前银行业高盈利。

辩称并非暴利引发质疑

面对如此巨大的利润,难怪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感叹:“银行业利润太高了,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引发公众对银行存在暴利的普遍质疑自然也不奇怪。然而,在年报业绩发布之后,几大国有银行却异口同声否认银行存在暴利,引发公众质疑。

建行副行长庞秀生表示,银行日赚几个亿,好像就是暴利,其实这反映的是经营规模的大小,与利润薄厚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农行行长张云也认为,应该从银行不同周期的利润变化、获得利润的方式、利润成长因素以及银行利润与同业的利润率等方面来看待,通过数据说话,可得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观点。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暴利这个词在这里更多的带有感情色彩。”郭田勇认为,这是公众对存款负利率、对垄断、对服务的不满,而非一个简单的数量界定。在一个较大的市场经济体内,比较行业的利润高低,不是看资产收益率,也不是看利润增长率,最科学的是比较当期净资产收益率,即资本利得。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2004—2010年,中国银行业资本利得在15%—20%间,远高于老百姓一直诟病的石油、烟草等垄断行业;而2011年资本利得超过20%,只略低于烟草但仍然高于石油。

破除垄断开放市场竞争

事实上,去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调控政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许多企业出现亏损,通胀加剧,居民购买力不断下降。但银行却利用紧缩之机直接提高或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收取各种费用,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受到广泛质疑。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反差巨大,争议自然会出现。”郭田勇表示,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内,行业利润率最终会向社会平均利润率靠拢。而一个行业的利润率较长时间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或是技术壁垒,或是行政壁垒。我国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体现为管理层面的机构审批、准入门槛,由此带来的“暴利”存在明显不公,导致寻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其二,价格管制,且管制定价偏高。目前我国银行还没有获得直接的定价权,但央行管制利率为银行保留了足够的保护利差。

“虽然中国金融业改革成效显著,但仍需深化,要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并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金融领域重点改革。”郭田勇建议,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未来银行业准入门槛有必要进一步降低,包括温州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也将在此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在前期试点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未来更大幅度地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中小银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业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