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清明上河图》放大高清晰版

news.xixik.com   2019-11-3 14:38:5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公元1104年左右,张择端绘就《清明上河图》,九百多年来画卷颠沛流离,几度失落民间,但即便是命途多舛,也挡不住它的光芒。今天我们展开全卷,带你重回北宋汴梁…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全图824位人物,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528公分),绢本设色。

北宋是中国古代最富饶的朝代,宋末人均GDP都有600美元,而同时期的欧洲,人均GDP仅为439美元。说一千道一万,都说宋朝发达,除了文字能证明,还有什么能证明呢?宋朝没有照相机,我们不能通过照片去看那时的发达程度,但我们可以通过画去发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展现了北宋的经济情况。

中国历史朝代表

张择端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长画城郭、桥梁、舟车、市肆,《清明上河图》就充斥了大量的房屋船只,据统计这幅画里面有814人、28艘船、30多栋房屋、170多棵树、60多匹牲畜……虽然画里的人将近1000个,但张择端没有偷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情外貌和衣着打扮,很难从中找到高度雷同的人。

《清明上河图》自从问世以来就命运多舛,张择端将此画送给宋徽宗赵佶,热爱艺术的赵佶看到后欣喜若狂,当即用自创的瘦金体写下“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将画收藏起来,后来靖康之变流落在民间,北宋灭亡之后又分别到过南宋、元朝、明朝、清朝人手上。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准备乘坐飞机将它带到日本,刚到沈阳机场就被苏联人抓住,他在仓皇之下将装有《清明上河图》的皮箱扔到机场附近。

1949年,东北博物馆成立,收到一批从全国各地缴获而来的文物,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从这些画里发现了《清明上河图》,从这以后《清明上河图》才相安无事,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镇馆之宝。

全图“画眼”是读懂关键

全画的最具戏剧性“画眼”,在河中那只客船,是画家张择端埋下的线索,从此着手,才可读懂全画真意。那只船正要穿过桥洞,却没有放下桅杆,眼看就要撞到,船上人才慌忙放倒桅杆。看似一时疏忽,实则有意为之。正由于这一危机,将桥头、两岸数百人目光全都聚集到一处。船上正一片忙乱地降桅杆,岸边也一片大呼小叫,岸上、桥上、所有的人都朝那艘船涌去,汴河两岸,左岸开食店的章七郎,开客店的房敬、力夫刘石头,右岸温家茶食店里端菜的使女雷珠娘,守船的鲁膀子,看茶棚的严老儿,似乎都被同一根绳子牵着,绳子一收,他们就都朝虹桥中央跑去。像是要奔赴一个等待已久的大事情。

隐藏在图中的神秘人物

虹桥上一个中年胖子望着河中高声叫唤,他是开封府左军巡使顾震手下文吏万福,他并不知道这只看似普通的客船,将关系到大宋的生死存亡。他也将跟随顾震一同卷进一场幽深险恶的巨案之中。一个灰衣中年男子正骑着驴上桥,他是京城鱼行的主管,名叫蒋卫,人称“蒋鱼头”。他四处张望,急急寻找着一个人,这个人引发了汴京经济危机。桥南头一个挑着担子的后生,名叫牛小五,正要进城去卖乳酪和鱼,却不知道有人将一件东西藏在了他的箩筐中,这小小的物件将倾动大宋的江山。

此时的北宋帝国,早已阴云密布,金国、辽国虎视眈眈,方腊又在南方造反,臣服多年的高丽国蠢蠢欲动,各方势力剑拔弩张,大军在各地集结,细作、密探、杀手早已埋伏在汴京城内各处,化名魏迁的大辽间谍已经在茶馆里埋伏了两年,扮作商人的西夏间谍李胜正在另一只客船上焦急等侯消息,而高丽密使则混在人群中谋划一场阴谋。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一旦虹桥下方的大事发生,就是北宋帝国灭亡的大幕开启……

《清明上河图》因金国的入侵,汴河上下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的繁华一夕扫尽。然而,没过多久,图中824个人物已生死两隔,他们有的在当日即烟消云散,有的死于后来的战火,还有的活了下来,却也身不由己被卷入汹涌的历史波涛中。

《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日前,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张择端生存时代的关注。

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

《清明上河图》在金代就已经“争相收藏”,所以历代的“山寨版”不在少数。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就是画卷后面杨准的跋文中提到的装裱师傅以仿本偷梁换柱。因为元代统治者的书画鉴赏能力弱于宋、金,这幅画只是放在秘书监内。后来一位装裱师傅用临摹本替换出真迹,将《清明上河图》盗出宫外。

又经两人转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杨准手中。杨准得画后借故还乡,重新装裱此画,并且在画后续写跋文,记载了得画的经过。由此,元代宫廷里的那位装裱师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有近两百年的时间在民间收藏,人们对这幅名作有所耳闻又难得一见,所以揣测摹仿的就更多了起来。

在雍正年间,和硕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曾经得到过与《清明上河图》原作接近的仿品。弘历虽然写诗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鉴赏方面造诣颇深。他觉得那幅画虽然很大气,但前后衔接并不太顺畅,而且细部动态上也有些美中不足。于是决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图》。

他组织了五位画家,对画作进行了临摹创新。新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清晰,色彩艳丽,画面结构和其中某些人物的姿态与原作相近,推测画家们事先是见过与原作相近的摹本的。这幅画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称为“清院本”。

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长出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复杂。而且由于绘制时间离现在比较近,所以色彩也比较艳丽,看着很舒服。可是,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图》绘制完成几十年后,嘉庆皇帝通过抄家获得了张择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图》,嘉庆请来太上皇乾隆,爷儿俩一看就明白了,这才是真货。

不过碍于面子,两人谁也不再提临摹本《清明上河图》的事,好在他们正在给宫廷保存历代书画编辑目录,取名《石渠宝笈》,于是就在张择端真迹画卷的开头盖上“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个印章,算是给了真迹一个正式的名分。所以今天故宫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图》又称为“石渠宝笈三编本”,被专家们认定为张择端原作。

图中所画是春天还是秋天?

从《清明上河图》卷首开始,画面中的树木枝叶稀疏,画中的人穿长袖衣服为主,只有少数劳动者、赶路的人穿短袖,或是把衣服缠在腰间。那么张择端画的到底是初春还是晚秋呢?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意见。

南宋孟元老写了一本《东京梦华录》,回忆徽宗年间汴京的繁华景象。研究者多用《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相对照来寻找答案。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与清明相联系的初春。其理由一是与清明节联系;二是说进城的轿子上插的有花,与《东京梦华录》中关于清明郊外归来“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的记载相符;三是有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四是一部分树木萧条为早春之态。

现在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主张画中所描绘为秋景。理由一是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因为当时汴京城是以烧煤为主,临近冬天才准备烤火用的木炭。《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炉会也”;二是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三是画面中气候还很炎热,街上有卖西瓜的。

还有是画里面拿扇子的人多,宋朝时候的人,春夏秋冬都带扇子。这扇子不是扇风的,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见着熟人了,拿扇子遮一下脸,表明我还有事,您别打招呼。这叫“便面”。但是扇子确实也不能说明它就是秋天。

第三种看法认为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是因为张择端创作的时间历经前后数年,开始画的是春天,画着画着就画到秋天去了。对这个问题要解释一下:根据气象资料,张择端创作此画的北宋末年,刚好赶上了一个气候的暖冷波动。自隋代至北宋,有一个四百余年的温暖期,当时浙江一带尚有甘蔗种植,开封也常常一冬无雪。而至北宋末年,气候又由暖转冷。所以张择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恰恰佐证了这一段的气候变化。

宋徽宗题名《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意思?

这个谜首先涉及“清明”是什么意思。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清明之世”指东汉光武帝年间。当时经过西汉末年的衰落和绿林、赤眉的战乱后,社会逐渐安定,生产恢复,各方面生机勃勃。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兴、太平盛世,那是在自我表扬。当然,就景物描写的清明时节而言,也有一语双关的效果。

“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上”是方位词。当时开封城市人口近百万,一百多万斤的口粮就靠汴河、蔡河进行漕运,把粮食从苏州等主产区运过来。所以说“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条河对于汴京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图上汴河居北,处上位,故称上河。所以这幅画是描绘清明盛世中上河一段的景色,与上坟扫墓没有直接关系。

现存的张择端原作是否完整?

画卷后明代李东阳的跋文中提到:“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还说卷首有徽宗的题字及双龙小印。现在前段已失。于是又有许多专家据此推测《清明上河图》后面还有一段,一直画到皇城以内的金明池。因为明代以来许多仿品确实一直画到金明池。那么,现存的画幅完整吗?

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其一,“长二丈有奇”是指整个卷轴。前面已失的徽宗题字部分加卷后跋文,是符合这一尺寸的。其二,卷后跋文中,多有对画面内容的描述,但无一处提到金明池等宫中景色。其三就是从画面结构上进行分析。如果把画作分成三等分,就会发现它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中线,都有一个中心故事情节。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驴子受惊”,第二部分是“两船碰头”,第三部分是“行人被撞”。

三部分完成后,画面进入了六品以上官员才有的“乌头门”住宅区,想来一是深宅大院,人员不多,二来也容易涉及官员隐私,所以用树枝自上而下地画满,形成分界。画作展示出明显的节奏,有始有终而又意犹未尽。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特别是画卷后面元代杨准的跋文,介绍画面的内容及附后的前代跋文、小诗和我们现在所见是一致的。况且杨准跋文中还一再强调这幅画并没有损毁缺失。

这幅画画的是汴京城的哪一段?

对于这个问题,喜欢较真的日本专家还真的拿当年的开封地图核对过,说是找不到画上的这一段。还有的研究者绘出平面图,把它接到汴京外城的东南角,这样又无端地为汴京城开了一个“东便门”。我认为作者是选取了开封东南的几个观察点,把几个片段剪辑在一起,然后给予艺术加工。

《清明上河图》

公元1104年左右,张择端绘就《清明上河图》,九百多年来画卷颠沛流离,几度失落民间,但即便是命途多舛,也挡不住它的光芒。今天我们展开全卷,带你重回北宋汴梁……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18个《清明上河图》里隐藏的小细节:宋朝一步步凉透的秘密

据说,我国文青最想穿越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政治上,皇帝普遍爱才,锐意改革,官员的收入是历代最高。

经济上,商业发达,服务业昌盛,中产阶级活得有滋有味。

文化上,朝廷重视知识分子,“唐宋八大家”里,宋朝就出了 6 个。宋太祖曾经立下祖训,要求子孙后代不杀文人,所以苏轼再皮,贬到海南岛也就是极限了。

科技方面,沈括写了《梦溪笔谈》,四大发明也在宋朝被改进和应用。

艺术方面,宋朝统治阶层盛产文青,宋太宗写过三百多首曲子,宋徽宗更是书画双绝,常年占据帝王界文艺排行榜的 TOP1 。

徽宗的《芙蓉锦鸡图》

这么一个美好的朝代,覆灭的时候也是惨得不堪入目。

北宋完蛋的时候,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像猪狗一样受尽凌辱,从东京城一路被驱赶到苦寒之地,客死异乡,史称“靖康之耻”。

南宋完蛋的时候,打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宋军阵亡10万,大臣怀抱8岁的幼帝跳海自杀,文武百官和后宫女眷纷纷追随,海上漂满尸体。

曾经无比强大的宋朝,是怎么一步步凉透的?有人说,秘密都在一幅画里。

1

2015 年,故宫建院 90 周年之际,难得地把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全卷展出,掀起不小的轰动。不少人从全国各地连夜赶来,凌晨就在午门前排起长龙,直到 10 个小时之后,才终于挤到《清明上河图》面前,眼睛在玻璃上如饥似渴地贴了两分钟,就被后面的人潮挤走了。

《清明上河图》其实存在 30 多个版本(一说50多个版本),光是北宋张择端名下的就有10几个版本,明代仇英模仿的也有超过 15 个版本。除了大陆之外,台湾藏9个版本,美国藏5个版本,法国藏4个版本,英国、日本、荷兰各藏1个版本,民间不少私人收藏家也号称藏有《清明上河图》真迹。

不知道你家有没有一本《清明上河图》?

2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国都汴梁的世俗风景。

从古到今,大家公认的是,这幅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国画,艺术价值并不太高。

作者张择端是个籍籍无名的画手,有人翻遍宋朝史料,竟从未找到他的名字,是后人确认了他的身份。

而那位酷爱绘画的顶级文青宋徽宗,曾经命令底下人搞了个宣和画谱,收录了当时大概 5000 多幅画,都没有载入这幅《清明上河图》。

虽然宋徽宗为《清明上河图》题了字,但只把它当个小玩意儿,转手送给了自己的舅舅。可见这画在徽宗眼里,算不得入流之作。

徽宗真正的心肝宝贝儿,是同时代的另一幅气势恢宏的写意长卷《千里江山图》,他在题字之后,把它珍重地送给另一个顶级艺术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贪官——蔡京。

《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徽宗人生的最后十年,是在苦寒的黑龙江度过的,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皇室一族受尽凌辱,公主、皇后甚至皇太后都成了金国低级军官的娼妓,不知道那时候的他,是否经常想起千里江山的秀美和国都汴梁的繁华呢?

宋徽宗赵佶

3

 

所以《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名?

首先,中国画最讲究意境,画家最爱画山水、花鸟、静物,再不济也要画文化人面基,反映市井生活的写实风俗画非常少。

其次,《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界画,在作画时要借助界尺来勾勒建筑。

《清明上河图》中的欢门

这种画的缺点就是笔法僵硬呆板,画出来的房屋像建筑施工图。张择端虽然也用界尺,但他只在画长直线的时候用,短直线和连接线坚持用手画。这样,图上的房屋就不枯燥了,有了生活气息。只不过宋朝之后,界画画家越来越少。

但反过来,物以稀为贵,这幅反映北宋城市生活的界画自然愈发独特起来,成了这一类型的鼻祖。

最关键的是,这幅现实主义长卷在作者精巧的布局下,展示出了一种高超的戏剧感。

《清明上河图》长528.7 厘米,宽24.8 厘米。画中约有800多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 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 辆,轿8顶,树木70多棵。放大任意一个局部细细端详,会发现人物阶级不同,衣着不同,神情也大大不同,其间隐藏了海量的细节,还穿插着各种活动,有意思极了。

古人看画的时候,不能长卷铺开一览无遗,要从右往左慢慢浏览,边看、边走、边展开,才会一点一点叠加出信息量:从郊野到虹桥,楼台屋宇层峦叠嶂,三教九流轮番登场,就像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如果给《清明上河图》起一个当代的名字,也许会叫《北宋最后的夜晚》。

 

4

 

故事从一派田园风光开始,郊野、树林、农庄、亭台……第一幕好戏登场了。

一队回家省亲的人马远远走来,队伍最前面,一匹白马受到惊吓脱缰狂奔(前半身残损),两个马夫急忙追赶,人们顿时惊慌起来。

一个老翁急忙招呼孩子躲开,路旁两头黄牛也扭过头来。

白马前方,一头黑驴也受到惊吓发出嘶鸣,坐在店铺里的食客闻声而望,一个拄拐老人慌慌张张想要逃走。

惊马闯进市郊,作为一个铺垫,给长卷定了个焦虑的调子。

5

 

汴京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市郊有座望火楼,这是宋朝首都负责安保的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消防队。

按当时规定,望火楼下要有官屋数间,驻屯军兵数百人,可在这里空无一人,连一个值守消防官兵都没有,人们懈怠地坐在小馆里看热闹,消防系统形同虚设。

小馆隔壁,新鲜热乎的炊饼刚刚出炉,店小二正在给路人打包。

6

 

进城一路,顺着汴河沿岸,餐馆的老板装饰店面,算命先生与过路的行人攀谈,装卸工正在卸船,码头运来即将转往官仓的官粮,但却没有一个官员到场监管,船主们指挥着码头工人,光明正大地把国家的粮食运往私仓。

画面下方,可以看到当时的船只已经用上了能灵活转向的平衡舵,北宋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遥遥领先。

沿河两边都是临岸酒店,大门顶上是飞檐翘首的彩架,显得十分气派。有人准备下船喝酒,有人在船上做饭,有人在饭馆里微醺,有人偷摸着打盹。

7

再往前走,更加热闹,沿岸停满了大小船只,船上的人正在欣赏熙熙攘攘的河景。有艘船的甲板上设置了一个简陋的祭台,上面摆着两碟、两壶、一碗,据说是为了答谢水神保佑船主平安。

最大的这条船看上去很豪华,两面窗架做得精致,还有门楼式样的入口,船身吃水很浅,看上去没怎么装重货,还有一对母女在窗边赏景。

岸边,有人正在和朋友扯淡,勾着脚摇摇晃晃的懒散样子和现在的死宅一模一样;

监工正给扛大包的苦力发竹签,这是自古流传下的计酬方式。苦力们背的大包越多,手里拿到的竹签子越多,日结的工资也越多。

远处的驴车上,是一堆准备要烧毁的书籍。北宋朝廷变法改革,派系的争斗也贯穿始终,新党得势,旧党就被打倒,旧党得势,又疯狂报复新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徽宗时代,正是宠幸新党的时候,新党的党魁蔡京得势后,便下令烧毁苏轼、黄庭坚等旧党文人的书籍,这小小的驴车之上,没准儿就有不少珍贵的大师手记。

8

 

一路前进,河水愈发湍急,岸上的纤夫卯足了力气拉着船索;河道中间,有艘别致的双头摇橹船,大概是因为汴河实在太过繁忙,才设计出这样两边都可以控制方向的船只。

岸边一艘小破船上,一位妇女往河里倒洗衣水,船篷上晾晒着上衣和无裆裤,想来她在水上的漂泊充满艰辛。

 

9

 

顶级文青宋徽宗,最喜欢江浙一带的太湖石,于是耗费巨量的人力物力搞“花石纲”,千里迢迢地把石头从南方运到汴梁,给自己修皇家游乐场——艮岳御园。北宋年间,汴河是国都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对京城起着最主要的滋养作用,每年漕运量是其他河流的10倍以上。

可这汴河流到城门口附近时,水流却突然逆向急转,似乎是船难多发的危险地带。

有人在船上一脸惊恐手指远方,所有人都在望着那个方向,究竟出了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

原来,画面最中心的叠梁拱桥出现了一幕惊险的生死时速,就在河面狭窄,水深流急的地方,几个纤夫埋头拉纤,忘了招呼船工放下桅杆,眼看大船马上就要撞桥了!

拱桥上下的行人大声呼喊,纤夫闻声松开绳索,船工有的掌舵、有的撑篙、有的掷缆绳、有的放桅杆,有的用长杆顶住桥洞,一片纷乱紧张。桥上的吃瓜群众也驻足观看,有 5 个人已经翻过栏杆准备见义勇为,一时间眼花缭乱,鼎沸一片。

 

10

 

桥下险象环生,桥面上更加热闹。

坐轿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官怼上了,两队人互不相让,两家的轿夫与马夫呢,各自做出一副狗仗人势的样子,吵闹不休。

桥面上,卖绳索的、卖鞋的(款式挺多)、卖铁器五金的……把小摊直接摆在交通要道上,明显是占道经营。虹桥本来就窄,路人、挑担工和驮货物的牲口不得不拥挤地穿行,小贩们却安然地在旁边招揽生意,北宋的城市管理约等于无。

有两个袖子分外妖娆的人,他们在古代被叫做“牙行”,也就是现在的中介。穿长袖的衣服,是为了在袖筒里摸彼此的手指头,讨价还价,完成交易。

桥的尽头,一个小贩在向一对父子兜售小玩具,熊孩子抓着爸爸的衣角赖着不肯走,父亲只好问问价格,三人谁也没发现,身后有一辆驴车正在小心翼翼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可车轮止不住地打滑,毛驴趔趄得都变了形,眼看就要撞上他们了。

旁边那架看似简陋的木车,其实是辆运钞车,有两人正在点钱,宋代一贯钱大概是 770 钱,铜钱很重,另外一个人正费力地从屋里往外拿钱。

下面有个拿着两份外卖的“饿了么”小哥。宋朝汴京的餐饮业发达,饭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叫餐业务,和今天一样,懒得出门也可以轻松在家当死宅。

宋朝的发达程度超乎你想象,那时候竟然有了外卖。现在点外卖的人大多是不想做饭的上班族,北宋也一样,《东京梦华录》就说了很多白领级别的人不想做饭就点外卖,“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中国古代像秦汉时期,由于年代太早,古人根本就没什么东西,但宋朝就不一样了,烹饪工具、食材、调味品都发展起来,他们有很多可以选,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就提到了多种可以点的外卖:“鸡羹、猪大骨清羹、煎肉、大熬虾、冻鱼、煎鸭子、醋鲞、素骨头面、煎豆腐、煎茄子……”

现在点完外卖会有专门的外卖小哥送过来,北宋也有送餐的外卖小哥,《清明上河图》还画了一个外卖小哥,这个外卖小哥出现在“脚店”附近,应该是脚店的雇员,脚店可不是什么修脚的店子,而是正儿八经的饭店。

北宋饭店分高中低三档,高等的是“正店”,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豪华饭店,不提供外卖服务。低档的是“分荣”,就跟街上的路边摊一样,可以做外卖。中等的就是“脚店”,脚店的外卖可以让店家送过去,也可以自己来取。

下面可能有人要问了,北宋没有塑料饭盒和电动车,外卖小哥要怎么装饭和送外卖呢?别急,北宋没有塑料饭盒有更环保保温的“温盘”。温盘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薄下厚中间空,从顶部注水孔灌热水用来保持盘中饭菜的温度,等装好之后,外卖小哥再把温盘放进食盒里。

有了饭盒后,下面就来看北宋外卖小哥怎么送餐,他们送一个餐非常不容易,还要坐船去送,湖上经常飘着一些“湖船”,这些船都放着瓜子花生、水果等小零嘴,岸上的人想要买东西招呼一声,船夫就会把船划过来,外卖小哥要过河送外卖,叫一下湖船就可以把他送到送餐地点,只要付一点船费就行。

宋朝几乎全民点外卖,连宋孝宗赵昚也爱点外卖,隆兴年间一次观灯节,赵昚点了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送进宫来,这两道菜很合他口味,他一高兴就打赏了1000文铜钱作小费。

赵昚的父亲赵构也很喜欢点外卖,他有一次微服出访,无意中发现民间的饭菜比御膳房的更好吃,就爱上了民间饭菜,回到宫中便点起外卖,赵昚给他请安时,两个吃货碰到一起又点起外卖,都有: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由于赵构经常点这几家外卖,还把商家老板吃成了有钱人。

“民以食为天”,一张《清明上河图》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国人是有多爱吃,难怪中国外卖业如此发达,原来是遗传自老祖宗!

11

 

马上就要进城了。欢楼之下,挂着十千脚店的招牌(店名取自“新丰美酒斗十千”),方箱广告里面还能点上蜡烛,以便在夜间招揽顾客,这大概是中国最古老的灯箱广告了。

河边一家酒楼,有人饭饱神虚地发呆,有人觥筹交错地应酬,有人喊“服务员,加点儿水”。

这是汴河边的一家茶坊,宋人酷爱喝茶,茶坊就像今天的咖啡馆。宋茶有七大类,白叶茶、柑叶茶、早茶、细叶茶、稽茶、晚茶、丛茶。宋朝茶坊名字特别奇怪,比如:朱骷髅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

 

12

 

这条商业街可热闹,饭馆里挂着今日菜单,算命的在街上帮人占卜,造车匠在路边锤打车轮,远处小吃摊老板好奇地看着热闹。

旁边有个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办事处,胖胖的白马吃饱了躺在地上晒太阳,一个马夫手持缰绳,正在“葛优瘫”。衙门口赖着 9 个办事员,两只公文箱乱放在两边,一副懒散的样子,效率可以说是很低下了。

最上方有个小小的寺院,哼哈二将左右看守,寺庙的大门紧闭,一个孤零零的和尚正从侧门往里看,似乎是鲁智深想借宿一宿。

正下方有家小吃铺,几个平民坐在棚下吃着点心。宋朝的网红小吃店不少,有瓠羹店、川饭店、南食店、闷饭店、分茶店、荤素从食店、馄饨店、糖饼店、油饼店……旁边的店主就在烙饼,外形很像新疆的馕。

现代餐饮业的发祥正是在宋代。耐高温的植物油在当时开始兴盛,于是“炒菜法”慢慢普及。宋朝还头一次出现了“夜宵”,因为北宋取消了“宵禁”,于是大伙儿们晚上过夜生活,一般的店面三更时才休息,而五更时官员们又要开始上朝,早餐行业的服务者们又出来营业了,所以北宋时,汴梁几乎是座不夜城。

接着看,隔壁的花农在向顾客展示花苗,贩卖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趣。大街上,一个小孩受不了大人之间没完没了的 social ,闹着要走。

城外的平桥上,几个书生模样的人闲极无聊,趴在两侧的栏杆上看河中的游鱼。两个小乞丐缠住了几个,正不依不饶地乞讨。桥上的驴车依然吃力地驮着旧党文人的作品,准备拉到郊外去焚烧。

 

13

 

谁能想到,大宋汴梁,堂堂帝都,拥有 100 多万人口的全球超级大都市,城墙竟然四处塌陷,杂草丛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城门前后、城楼上下没有一兵一卒把守。

此刻,几个胡人面孔的歪果仁正牵着几匹骆驼穿行而过,可见当时的北宋已经开展了世界贸易。也有人说,北宋后期,辽金两国刺探军情是家常便饭,这是特地来暗访汴京的奸细。

城楼上,更夫正俯瞰城下,楼中竖着一口大鼓,晨钟暮鼓制度始于唐朝,晨起鸣钟,日落击鼓,这规定了城门的开放时间,也是居民活动的根据。

 

14

 

进城先报税,第一家商铺就是税务所。四个车夫运来一麻包纺织品,却与税务官吵了起来。由于宋徽宗作风奢侈,北宋赋税相当繁琐沉重。这不,里面的人一脸不悦,音量大到路人侧目。这场纠纷,是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的缩影。

城墙左侧的脚下有个美容店,手持刮刀的老人正在给顾客刮脸,物美价廉,不用办卡。

税馆边上,几个傻直男正在比试臂力,旁边是“香汤”大保健,里面有专门的揩背人(搓澡工),苏轼就酷爱搓澡。

正店酒楼,这是汴梁城最时髦、最华贵、最香艳的服务场所,门上挂着红色栀子灯,暗示顾客可以到店里寻开心。宋朝不禁止红灯区,青楼分布于大街小巷,妓女有官妓、私妓之分,北宋末年更是出现了李师师这样的京城名妓,连宋徽宗都想和她进行爱的小冒险。

正店酒楼背后是一片树林,一圈栅栏围着一堆大缸,缸口朝下足足叠了4层,这是店主为酿酒而特意储备的,纵观全图,整个汴梁城嗜酒的人可当真不少。

正点酒楼门口,一个红衣妓女正和情郎勾肩搭背,顺便对过路的轿夫抛个媚眼,想必轿夫的魂儿已经飞了。

15

 

“孙羊店”是一家羊肉铺,羊肉在当时是奢侈品,屠夫在肉案上挥刀砍肉,店内一个小童工正替屠夫磨刀。

肉店前,一位大胡子艺人在说书,一群街头百姓把他团团围住,听得入神,宋朝说书的题材不少,讲历史的、讲财经的、讲侦探的、讲鬼怪的,是当时最普遍的娱乐方式。

16

 

这个用扇子遮脸的动作叫“便面”。在街上遇到不想打招呼的熟人时,就可以用扇子挡住自己的脸,放在今天,大概就是为了掩饰尴尬而玩手机。这在北宋是一种礼貌,适合在公共场合社交恐惧发作的人。

社恐患者旁边是个快递小哥,他头顶货物,右手拿着一个便携式的折叠交脚货架。

城里的书生们在算命卜卦问前程,旁边父亲对着自己学走路的小孩一脸宠溺,旁边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17

 

这里是“赵太丞家”的医铺,图中唯一一处官员的府邸,店主可能是发挥余热的退休御医,官阶至少“六品”以上。店铺左招牌是“太医出丸医肠胃药”,右招牌是“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概是汴梁酒鬼多吧。店里两个妇人正抱着孩子等叫号,想来赵大夫医术高超,儿科也不在话下。

旁边背着包袱的行者正痴痴地往人家大门里望,也许是第一次来汴梁,没出息地多看两眼大户人家的宅院。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18

 

作为一幅著名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看似优美,实则绵里藏针,生活百态中透出一股“药丸”的末世景象。当时的北宋,刚刚爆发过“方腊农民起义”,正是急转直下的历史时期,内外矛盾已相当尖锐,政治、军事、外交均已走入绝地,开明的文治与黑暗的苛政并存,但统治者们仍然是文恬武嬉、粉饰太平。

张择端用这幅不入流的界画,表面描写盛景,实际上曲谏忧国,草灰蛇线地埋着种种危机,反映了北宋末年首都汴梁的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苛捐杂税、效率低下、党政残酷、国库空虚、军备涣散……果不其然,几年之后,金兵南下,大破国都,酿成“靖康之耻”,北宋就这样覆灭了。

一切都像《清明上河图》本身,画面中心是京都的一片繁荣,但画面的尽头,却是一片荒芜啊。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