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汉大一统王朝形成以后, “正统”问题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个王朝是否是“正统”,决定了其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历朝历代的正统之争中,宋、辽、金三朝的“正统”争议, 尤为引人注目。
朝代顺序表中的“唐宋元明清”,为什么辽金没有位列其中?
宋朝疆域最大的时候比辽金小,为什么还能列入正统的朝代列表?
历史朝代顺序表为何是唐宋元明清, 而不是唐金元明清?金为啥排不上号?
宋辽金其实属于一个时代,当时宋朝并没有做到一统天下的局面,因为宋朝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比其他两个朝代时间长,所以就选择了宋朝。
因为在人们心中宋朝是继唐朝以后的正统王朝,而且辽和金都没有宋朝存在的时间长久。
朝代顺序表中“唐宋元明清”之所以没有辽和金在里面,是由于它们只是历史的一个过渡,对后面时代影响不是很大。在朝代的顺序表当中,只有那些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或者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朝代才能够留在其中。一些小国或者是时间不是很长的朝代,直接会被忽略掉。
就比如说我们的宋朝他就不一样了,对于时代的影响力是十分大的。在宋朝的时候,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上面的一些策略都飞速的得到提升,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朝代。历史上的地位是辽金二朝远远不能相比的。所以很多的历史学家在列朝代顺序表的时候,就没有将辽和金列入其中。
辽国之后就是宋朝了,但是有一些不合理,因为我们的北宋成立于晚辽。拿辽朝和宋朝相比的话,我们的北宋曾经大统一过中国,占据了很多的土地。从中国史学传统观念来看的话,宋朝这个王朝篡改了前朝的历史,所以他能够留在朝代顺序表当中。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留下来的史料。我们的辽和金朝两国留下来的相关文献寥寥无几,朝廷中的一些制度礼乐都非常的陈旧。但是北宋就不一样,他们不仅为国家开疆扩土,而且还撰写了许多的史书。方便供给后世参考和学习,有了大量的史料之后,我们才可以在历史上承认这个朝代的重要意义。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中国朝代歌和顺口溜其实很多,如“夏朝开头接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传两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但是往往忽略了“辽金”等国,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造成的。
⑴既然是朝代顺口溜,其实就是为了“记忆”,而记忆是为了考试,所以这类顺口溜一般都要记住相对重点的知识点,因此缺乏对非重点知识点的内容记载。这种情况几乎适用所有文科类知识点记忆类顺口溜。换句话说,此类朝代顺口溜跟真正历史没有直接关联,他们更多是为了解决“考试”的问题。
⑵无论是南北宋,还是辽金都没有“大一统”中华大地,而且这几家最终都没有统一全国,并且全部被大元朝给灭了,这就为后人出了一个难题到底这一历史时期谁才是“正统”。大元朝建国之后,忽必烈时期就开始讨论谁为正统,到底是独尊南北宋,还是将南北宋对辽金对峙定位为南北朝,一直没有结论,始终搁置。不过,从大元朝将南北宋、辽、金分别修了史书来看,就形成了三个正统王朝。
三个正统王朝到底谁做主呢?这也使得后人极为困惑,但是根据宋、辽、金三家的享国时间来看,南北宋享国319年,而辽享国209年、金享国120年,很显然用宋为主,可以方便叙事,不会出现断层,所以就出现了三个正统王朝,却以大宋为主的局面。
总之,之所以出现以大宋为主的情况,并不是辽、金不属于正统王朝,而是因为大宋享国时间较长,方便于史学家记载历史,而且容易建立相应的事件追叙线索,方便后人查看此类内容,“简单明了”也符合史学家的追求,所以出现了大宋为主的局面。
宋朝不是中国正统,占据中原的辽金才是正统吗?
有观点认为,宋朝不是中国正统,辽金才是。
从小我们就学习中国历史的“唐宋元明清”,但是仔细看这段文字,这个“宋”字,和“唐元明清”四代能并列吗?
“唐元明清”四代统治的疆域(至少是名义上统治的)基本上覆盖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可是宋代仅在北宋时期最北统治到河北一带,而且除唐外时期短,到了南宋时期就偏居于江南了。
事实上,当时真正的中央王朝,是发源于我东北地区的辽,金两代。辽代时期不仅统治东北全境,而且还统治着蒙古,女真各部,更是把当时的宋代两个皇帝带走,使当时的宋国成为我东北辽国的一个番邦属国。
而如到了金代,宋国的皇帝要自称“儿皇帝”,称我东北金国的皇帝为“父皇帝”。这样的从属非常清楚,如果把东北和江南同样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话,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习认定宋国代表中央政府呢?这明白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当然这个观点被人批评属于认地,不认人的。假如美国人占据了中原,那么也认为美国人才是中华正统,中国人不是么?难道某段时间还要认莫斯科为正统?
就好比魏蜀吴你说谁是正统?宋只是准正统,因为是汉人政权,因为地处中央。类似的有时人们也用魏来代表三国(……无论魏晋……)
100个辽国金国加在一起也没有一个东京汴梁创造的财富多,东京汴梁的财富是当时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正统不是靠疆域面积算的,其一必须是汉文化,继承中华文明的衣钵;其二是强大的经济文化力量。即便是宋朝被灭,其文化力量也足以让那些蛮夷俯首称臣!
思路正确,宋是继承汉文化的,辽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汉化,他只是学习汉文明,不是继承汉文明,辽金汉化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今天学英语也是为了发展,而不是为了继承美利坚正统。
二十五史是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二十五部史书。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用本纪、列传、表、志等统一的体裁的编写。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记》是通史之外,其余皆为断代史。
中原就是个鱼饵,就是用来钓鱼的。尔等化外之地,看我大中原好看好吃都想入主中原。呵~~入主中原OK没问题,两手欢迎不行再加两个脚总够了吧,天下没有只能你入主中原,不准中原反抗的吧。所以你来我家当主人,行没问题,那等我翻身了,把你家并入我家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现在哭啊闹啊的心不平了,那去怪你祖宗去刨坟鞭尸去吧。入主中原的时候杀我民族杀的爽吧,以后还账的时候看起来好象更愉快。所以中国的版图就是这样被先民一代代用血筑起来了。
我就不扯什么文化经济地盘了,个人认为,辽金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但我只问楼主一句,辽灭亡了,金灭亡了,宋还在,你说谁是正统?
乾隆帝认为宋朝是正统,而辽金则不是
乾隆四十六年,围绕着杨维桢《正统辨》的评价问题,曾发生过一场意味深长的争论。《四库全书》中所收《辍耕录》,因载有杨维桢《正统辨》,故深为馆臣所忌,文渊阁本书前提要云:“第三卷中载杨维桢《正统辨》二千六百余言,大旨欲以元承南宋之统,而排斥辽金。考隋先代周,继乃平陈,未闻唐宋诸儒谓隋承陈不承周也。持论殊为纰谬。……今删除此条,用昭公义焉。”90高宗在看到这篇提要后,专门写了一篇上谕来理论这个问题。他认为四库馆臣的正统论“似是而非”,并谓杨维桢《正统辨》“欲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持论颇正,不得谓之纰谬”。且看他是如何解释的:
夫正统者,继前统受新命也。东晋以后,宋、齐、梁、陈虽江左偏安,而所承者晋之正统,其时若拓跋魏氏地大势强,北齐、北周继之,亦较南朝为甚,而中华正统不得不属之宋、齐、梁、陈者,其所承之统正也。至隋则平陈以后,混一区宇,始得为大一统。……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
这段话把高宗的正统观表达得再透彻不过了。高宗非常清楚馆臣所忌讳的是什么,可他并不讳言本朝的异族出身,因为他对清王朝的正统性另有说法:“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非所承继,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
显然,到了乾隆时代,清朝统治者的正统观念已经发生蜕变,他们从北方民族王朝的立场彻底转向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立场;所以在高宗看来,清朝与辽、金这些北族王朝之间既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也没有任何共同点,清王朝的正统乃是来自于中原王朝。于是高宗谕令馆臣,不但《辍耕录》中所载杨维桢《正统辨》不必删除,而且还应将此文补入杨氏《东维子集》,并让馆臣把他的这篇上谕分别抄录于《辍耕录》和《东维子集》卷首。
其实早在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就已对宋辽金正统问题发表过明确见解:“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这段话出自他的一首题为《题〈大金德运图说〉》的诗序中,92可能不大为人所知,故四库馆臣在涉及到辽金史事时仍不免心存忌讳。自乾隆四十六年以后,高宗多次向臣下公开表达他的上述观点。是年十月,他在抽查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时,指出《契丹国志》“体例书法讹谬”的问题:“大书辽帝纪元于上,而以宋祖建隆等年号分注于下,尤为纰谬。夫梁、唐、晋、汉、周僭乱之主,享国日浅,且或称臣、称儿、称孙于辽,分注纪元尚可。若北宋则中原一统,岂得以《春秋》分国之例,概予分注于北辽之下?”《契丹国志》帝纪部分原是以辽朝纪年为纲,而将北宋年号分注其下,高宗因主张正统在宋不在辽,故对这种体例极为不满,于是命馆臣将《契丹国志》一书撤出来加以改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高宗在为改译辽金元三史所作的序中,再次明确否定辽金王朝的正统性:“夫辽、金虽称帝,究属偏安。”
在如何看待宋辽金正统的问题上,清高宗与明代士人可谓殊途而同归。明人之所以对宋辽金正闰耿耿于怀,主要是受其华夷观念的主宰,他们强调的是“严夷夏之大防”;而清高宗之所以要否定辽金正统,则主要是缘于他的文化立场,他自认代表华夏正统,信仰的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信条。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朝统治者的正统观念缺乏深入的了解,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立场必定是倾向于辽金元这些北族王朝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如金毓黻先生谓《四库全书》将《宋史质》和《宋史新编》列入存目,乃是因为这两部书“尊宋统、抑辽金,大触清廷之忌,意甚显然”,这个断语就似是而非。因为清高宗同样也是“尊宋统、抑辽金”的,他不喜欢的只是明人那种狭隘的华夷观念罢了。
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凡是列入中国正史系列的史书所代表的朝代,均被视为正统。章炳麟曾指出,“正史云云,又有当论述者,正统之说是也。《隋志》于正史之外,别有霸史,以霸匹正,则正言正统,霸言僭伪割据也。” 学界虽然对何为正史之说存在一些不同认识,但对凡是列入中国正史系列的各个朝代的史书,即是对该政权具有正统性的承认的观点则没有异义。
中国古代自从司马迁撰成《史记》、班固撰成《汉书》以后,就逐步形成了所谓的中国“正史”之说,《史记》、《汉书》、《后汉书》被称作“前三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唐代增入《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形成“十三史”,宋代又增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十七史”,到了明代嘉靖时期又增入《辽史》、《宋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对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予以承认。
明代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说的形成,是从嘉靖时期国子监刊行“二十一史”开始的。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分别由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刊行“二十一史”,世称“南监本”和“北监本”。关于明朝国子监刊行“二十一史”的情况,清人顾炎武曾做过论述,他说:“宋时止有十七史,今则并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一史。但辽金二史,向无刻本。南北齐梁陈周书,人间传者亦罕。故前人引书多用南北史及通鉴,而不及诸书。亦不复釆辽金者,以行世之本少也。嘉靖初,南京国子监祭酒张邦奇等,请校刻史书。欲差官购索民间古本,部议恐滋烦扰。上命将监中十七史旧板考对修补,仍取广东宋史板付监。辽金二史无板者,购求善本翻刻。十一年七月成,祭酒林文俊等表进。至万历中,北监又刻十三经、二十一史,其板视南稍工,而士大夫遂家有其书,历代之事粲然于人间。” 顾氏称明朝南京国子监校刻“二十一史”,始于嘉靖初年,完成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没有说明起始的具体时间。据成书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南雍志》记载,“嘉靖七年(1528年),锦衣卫间住千户沈麟奏准校勘史书,礼部议以祭酒张邦奇、司业江汝璧博学有闻,才猷亦裕,行文使逐一考对修补,以备传布” ,又载“嘉靖七年奉敕校正补刊,至十年(1531年)乃完,奏请令工部刷印” 。因辽金二史无板,乃“于吴下(苏州)购得辽金二史,亦行刊刻”,并称辽金二史均于“嘉靖七年刊”行 。查《明世宗实录》,确实于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条下记载“初,锦衣卫千户沈麟奉请命官校勘历代史书,刊布天下。上嘉其志,下礼部议。至是,尚书方献夫等言史书多残缺,必翻刻而后可垂示久远,若五代以上诸史惟宋板为工,多蓄于江南富民之家,宜命官购索,付之梓。上曰:翻刻书籍,虽系右文之事,但差官购索民间古板,未免骚扰,反滋奸弊,姑已之。第令南京礼工二部,将南京国子监所存旧板,用心翻阅修补,以便传布。”是知,嘉靖皇帝确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下令校刊“二十一史”等书。现中华书局、北京图书馆均藏有卷首刻“大明南京国子祭酒臣张邦奇司业臣江汝璧奉旨校刊”,版心上方刻有“嘉靖八年(1529)刊”字样的《辽史》和《金史》 ,与《南雍志》所载嘉靖七年(1528年)刊《辽史》和《金史》相差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刻“二十一史”,其中《金史》匡高21、4公分,宽15、5公分,10行22字,细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钤有“西条邸图书记”、“正德六丙申”印,正德是明武宗年号,如果不是其钤印有误的话,则在世宗嘉靖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辽史》和《金史》印本,大约是嘉靖七年是世宗正式下令校刊“二十一史”的时间,而锦衣卫千户沈麟等人请求校勘史书的时间也就是说有关校刊“二十一史”的动议或许会更早一些。但不管怎么说,到了嘉靖七年(1528年)之时,有关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说已经形成,恐怕不会有什么问题。到了万历时期,南京国子监又重新补版印刷了“南监二十一史”,同时,北京国子监也“奏请重刊二十一史” ,并获得万历皇帝的批准,于是,北京国子监又以“南监二十一史”为底本重新校勘了“二十一史”并进行印刷,史称“北监二十一史”。“南监二十一史”和“北监二十一史”合称监本“二十一史”。监本“二十一史”在崇祯年间又重新进行了校订和印刷。
嘉靖时期由南京国子监负责校刊“二十一史”之时,正是一些士人试图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而主张重修宋史的高潮时期。而明朝政府则不怕费时费力,将需要购求善本和重新雕版的《辽史》、《金史》列入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中,足以说明那时的官方包括一些大臣和文人并不赞成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不然,他们完全可以将《辽史》和《金史》排除在中国正史系列之外,像元朝曾先之和明朝梁孟寅、安都那样,只校刊“十八史”或“十九史” 。或用重新编撰的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宋史》来取代辽宋 史,均可产生否认辽金正统地位的功效。如果说嘉靖时期校刊“南监二十一史”之时还没有人撰写出一部能够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宋史》的话,那么,到万历时期重新校刊“南监二十一史”和刊行“北监二十一史”之时,王洙的《宋史质》、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等颠覆“宋辽 史的正统体系”而以宋为正统的著作早已问世 ,万历皇帝完全可以用其中的某一种书取代辽宋 史,只印十九史,或者在“二十一史”之外增入某一种否定辽金正统的著作,形成“二十二史”等,也可以起到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功效。刘浦江说史学大师金毓黻曾期许于“取柯书(指柯维骐《宋史新编》)列于正史,而称为《新宋史》。柯劭忞之《新元史》,藉政府之力得入正史,则维骐之作,何为而不得列入正史?前后二柯,互相辉映,吾知终必有实现之一日也。” 刘浦江引用此段文字是想说明金毓黻期许于将柯维骐《宋史新编》列入正史,以便说明金毓黻具有否认辽金正统性的思想,那么,我们将这段话反过来说,就应该是没有将柯维骐《宋史新编》列入正史无疑就是对辽金正统的一种承认。我们都知道,柯维骐《宋史新编》未能列入正史,始作俑者应该是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这也说明嘉靖和万历时期并没有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意图。
嘉靖皇帝将辽宋 史列入中国正史“二十一史”系列,表明他对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承认,这从他怒毁安都《十九史节定》也能看出来。
关于嘉靖怒毁安都《十九史节定》之事,《明史》和《明实录》等书均未记载,徐学聚《国朝典汇》作了简略记述,谓:嘉靖十三年(1534年)六月“太康县儒士安都撰《十九史节略》四百七十卷 ,剽迁、固之失, 正蜀汉之统, 斥武后之奸, 明充昭之弑, 六朝惟存本号,朱温特去尊称, 削艺祖以国名, 附辽金于宋纪。至是成,进呈。上曰:‘历代史书已有定论,何得掇拾妄议!’部议‘焚其书’,从之。” 明人王圻《续文献通考》收有安都上奏其书时所上奏文、嘉靖皇帝谕旨和夏言所上驳奏之文。称安都撰写《十九史节定》一书,对前朝诸史有关“正统”归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主要是反对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这从他所定的书名将《辽史》和《金史》排除在中国正史之外就能看出来。嘉靖皇帝看了安都所上奏文以后,怒批曰:“历代史书已有正定,安都这厮,掇拾妄议,礼部参看了来说。”礼部奉旨经过讨论以后,由礼部尚书夏言撰写了一篇反驳安都的奏文,表达了礼部对安都《十九史节定》一书的意见。夏言在这篇驳奏之文中针对安都有关“附辽金于宋纪”的书法,指出“辽金附记,通鉴已然” ,明确表示,在正统问题上,同意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其实,司马光《资治通鉴》只将五代与辽并列记述了辽初的史事,并没有记述两宋与辽金的史事,但司马光在记述魏晋十六国史事时,曾表达了他对历史上有关“正闰”之说的看法,他说,“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 即认为在政权分立割据之时,不必区分正统与非正统,对待各个政权应该像对待“古之列国”一样,也应该承认这些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司马光在这里明确表达了分裂时期的各个政权如果确立“正统”的话就都是“正统”,如果不确立“正统”的话就都不是“正统”的思想。夏言在批驳安都的观点时也认为魏晋十六国之时“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而欲摈抑史传,模拟圣经,谬妄滋甚。纲目大收甲子,分注年号,各无轻重,不相主客,其得折中之宜乎。”认为在政权分立割据之时,应该“各无轻重,不相主客”,这种思想与司马光的有关政权分立割据之时不必区分正统与非正统的思想是一致的,表明夏言并没有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夏言在所上奏文之后,建议对安都“相应惩治,用警将来”。嘉靖皇帝看了夏言的驳奏之文以后,特令法司“从重拟罪”,并毁其书 ,说明嘉靖皇帝赞成夏言等礼部官员的观点,也没有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意图。
最后决定宋辽金“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近20年来,辽金史研究同许多学术领域一样十分活跃,发表论著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关于辽金史研究的具体成果与进展,已如前面所述。从宏观上看,也有很大改观。
一是辽金史在中国通中编纂中地位的变化。元人修辽金宋三史前,关于正闰问题争论了几十年,最后决定宋辽金“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在史书编纂史上是一个进步。然而在后来的五六百年间,一些史学家却由此有所倒退,斥辽金史为不足观。直至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通史著作大都将辽金附于宋代部分之后而顺便述及。近一二十年来,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6册首先将辽、西夏、金史与两宋分别立章叙述,确立了辽、西夏、金史在通史中应有的地位。此后,邓广铭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辽宋西夏金史》也是按朝代编次的。
二是如何评价辽金两朝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辽金两代流传下来的史料较少,传统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辽金史研究薄弱等原因,导致对辽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人们往往是更多地看到契丹女真及辽金两朝的破坏作用,而无视或轻视其成就与贡献。这种认识,不符合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实际。近几十年来,研究者更新观念,深入开展研究,在这方面提出若干新见,已为学术界所认同。如陈述多次强调辽金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是又一次北朝(见1982年8月30日《光明日报》)。
三是辽金史研究队伍的形成与壮大。六七十年代以前,专门从事辽金史研究者甚少,而近20年来一批中青年史学工作者走入辽金史研究的行列,形成一支数量可观的研究队伍。而且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研究课题有所侧重,相对集中,为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基础。
不过也应看到,虽然辽金史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同有些断代史研究相比仍显薄弱。功力深厚的专家和堪称力作的成果不多。辽金史中还有不少领域有待开拓和深入探讨,辽金史研究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如何把辽金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纵横比较,三史兼治。不能孤立地治辽金史,而应把它置于中国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并与同时期的五代、两宋联系起来研究。特别是宋辽 史兼治,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同。早在40年代,金毓黻论治本期史的方法时即指出,“治本期史,惟有三史兼治,乃能相得益彰”(见《宋辽金史》,氏出版社,1974年),这是不刊之言。
二、减少低层次重复,开拓新领域。近一二十年辽金史论著,特别是文章数量大增,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其中有相当比重属于低层次重复,有的甚至低于已经发表过的同类文章的水准。对于别人论过的题目要有所前进或驳难,否则便失去存在的价值。同时还应努力开拓新课题,关注新领域。
三、充分利用和继续扩大史料资源。治辽金史者深为史料不足而苦恼,因而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尤显必要,诸如碑刻、考古、诗文、行程录等,对研究制度、生活等都有很大价值。至于宋元人的大量笔记、文集和史籍中有关辽金史料,如能充分利用,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将有所改观。
四、调整知识结构,开展多学科研究。为了把辽金史研究引向深入,许多课题除了需要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之外,还要借助其他学科如学、文化人类学、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尤应成为中青年学者努力的方向。
辽被金灭,其族群跑到新疆中亚,建立西辽,西辽后来又被蒙古人给灭了,蒙宋合力灭金,鉴于金人秃顶留辫习俗,幸存者应该不多,西夏党项最悲催,基本被成吉思汗族灭,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雄主,在历史大乱,国破家亡下,基本上百不存一,融入汉人中的可说是少之又少,元朝时带来的色目人,因为驻军各地要道,现在是到处开花,差不多有两千万回族了。
首先、掠走北宋两个皇帝的不是辽国 而是灭了辽国后崛起的女真大金国
其次 辽朝虽然国土辽阔 但是没有占据中原 所以辽国即使最鼎盛时期 也不能代表中国主体
第三、女真大金国的意义很大、灭了北宋后、海陵王强行迁都北京、大金朝还占据中原河南大部 , 所以说大金国可以说是代表中国主体政权(占据中原才可代表中国)
第四、北京在大金国定都前、一直是地方首府 是在大金国一统中原、成为中国主体政权后、北京才第一次成为中国首都、
第五、而且大金国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行省制度、后来被元朝继承、一直延续到现在。
臣服的话在官方交往的文书里面就不能自称皇帝,比如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官方交往文书中西夏君主不能称皇帝,而宋辽,宋金都是互相承认对方为皇帝的。
中国 顾名思义 占据中原的政权才能代表中国,北宋定都于开封 自然代表那时候的中国。
而南宋时期 失去中原 自然不能代表中国 那个时候占据中原的是女真金国/定都于北京 代表中国 也是让北京第一次成为中国帝都。现今的行省制度就是女真大金国发明的 推广到北方大半个中国 /到了大元/才开始推广到全国 沿用到今天。
所以有南宋,也是北宋不作为造成的。就像一个大家族,刚开始给大哥当家,不顶笼,就只有给老二干。谁知道原来老三才是个心狠手黑的家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家业不想败,要靠狠角色撑着。
北宋是正统这点历史学家一致公认的,是唯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而且还是中华文化的顶峰。妳再牛逼也没有历史学家说得话有影响力和公信力。
南宋虽然被金打败,但是毕竟没有王国,而且金也无力攻宋,只能议和。南宋也无力北伐攻金,所以也只能议和。
宋朝这么开明的朝代不是正统,难道只会杀人屠城劫掠的野蛮人是正统?
宋辽都不是正统,唐朝才是,至于金国,一边凉快去,背叛大辽的叛匪有个毛的资格称正统。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地带不想去抢,反而要跨越万里翰海、高寒地带、乌拉尔山脉去灭欧洲野人,成吉思汗是脑袋进水了。
宋从来都没有对辽金称过儿皇帝,即使皇帝被虏去了,这边文人换一个就是。儿皇帝是后汉石敬塘留下的烂滩子,宋接手时就没了燕云十六州,先天不足。
宋朝可能不是武功最好的,从太宗之后,真宗开始,基本上都经发展经济为主,对内休生养息,武功是差了点,他们有中国历代皇朝最仁慈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当时北宋北有辽,西有西夏,基本上就是三足鼎立态势,谁也不敢对谁对武,不然就是腹背受敌,即使如此,神宗也灭了西夏。西夏本来就是宋国的附属,不过是后来叛变了。
小时候听岳飞传,总觉得金是坏蛋,但是历史上,其实金一直都想一统天下,干出秦皇汉武的功绩,可惜志大才疏,我认为中原大地上的金辽西夏宋都是正统王朝。西方列强现在就是再挑拨离间,也说不出什么,他们现在是围绕新、藏做文章。
同是来源于中原的宋被奉为正统,南唐则被认为割据势力。宋灭南唐、吴越被颂扬为正义行动,金、辽南下则被认做侵略。为何同样的中原地区的金(姑且说金是东北来的),辽(总是正儿八经的中原国家)不被认可,反而认可南宋、北宋呢?
中原大地上的金辽西夏宋都是正统王朝,只是因为宋朝有宋词大量流行所以才是文化正统,其他都是割据政权。
中国是一个文化认同民族,宋朝有宋词大量流行所以才是文化正统,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而其他没有,所以西夏,大理国,辽金,蒙古,吐蕃都成了割据政权。
同样的,元朝有散曲和杂剧流传于后世,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所以成了中国正统。明朝和清朝的小说同样是。认同元朝,清朝,辽金,西夏是中国不仅仅是关乎民族关系,也关乎中国的文化传承还有中国的领土完整。孙中山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华侨观念,不是中国传统的正统观念。
辽金为什么不列入正史?
伪命题。《辽史》和《金史》都列入正史了。
1、《辽史》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
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1124年~1218年)。
2、《金史》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开始编撰,至第二年(1344年)十一月成书。全书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
记载了上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166年的历史。
《辽史》《金史》皆属于正史,为何很少承认那是中国的朝代呢?
学历史的时候就常说“唐宋元明清”,大家都觉得很顺口。等到后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才知道在这同一期还存在着辽和金。辽和金在元朝时也被确立为正统政权,元朝丞相脱脱还为两朝著书,《辽史》、《金史》还成为了二十四部正史之一,那么辽和金为什么没有被编入年代顺序表呢?
这主要是从历史的延续性上来说的。宋辽金三国,宋朝的时间最长,延续了319年,形成于唐朝灭亡后的分裂时期,结束于元朝成立之后。北宋虽然成立的时间晚于辽国,但是它大体统一了中国,但是如果说历史先记辽然后再接上宋朝,显然有些不太合理。辽国灭亡之后,金成立了。但是金并没有承认对辽的继承,所以辽和金又是两段单独的历史。两者前不着唐朝灭亡,后来接不上元代的成立,这是它们不能成为主流历史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来看一下宋朝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它很符合这个特点。它不仅仅是大体统一了中国,而且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使中国进入了一段长期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虽然出现了南宋这个比较偏安的时期,但是南宋一直撑到了元朝成立才灭亡。所以说两宋时期贯穿了整个大分裂时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宋朝的文化来说,它作为主流叙事历史也是具有优势的,虽然辽金的汉化文明很高明,但是却远远比不上宋朝。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文化风格有所转变,但是却没有出现断层。著名的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位,书法出现了苏黄米芾四位著名的书法家,绘画风格也继承发展了唐代的风格,以形写神。宋代在五代十国的《旧唐书》之后又做了《新唐书》,这无疑承认了宋代对唐代的继承,宋朝是当时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继承性的主流王朝。
虽然宋辽金有着差不多的历史和相似的文化传统。但是无论是从历史的延续性、继承性,还是文化上来看,宋朝都是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的选择。结束了前朝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的历史,继而消亡于元朝的铁蹄之下,文化上也有自己的突出成就。所以它成为主流的、正统的历史叙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00多年西夏王朝为何不放入正史,而辽金却成为正统,记载于史册
在我国西北地区,这里曾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党项族建立的王朝,西夏。这个国家当时存在了三百年,领土面积两万多里,可是我们的史书中却没有一本西夏史,也就是说,在史料中我们并没有将他作为正统王朝。
我们的历史传承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后朝要给前朝写历史,意思就是我继承你的统治,从此之后我就是正统,同时要从前朝历史中吸取灭亡经验教训。当年西夏与宋朝存在于一个时代,元朝建立后史官为前朝修史,整理出了辽史、宋史、金史,这就说明只有这三个在元朝人眼中才是正统吗,而西夏则被编在外国史中。
他虽然没有被列入我国正统的二十四史中,但他所产生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中是无法磨灭的,唐朝末年党项族就已经建立起藩镇,直到他被蒙古族消灭经历了350年历史,若是按照建国算起,他存在了300年,而正统王朝两宋一共才320年,辽存在210年,金国120年。而据说清朝年间曾有个土司在四川存在,他们很可能是西夏皇族后代,要这么说,西夏这个王朝存在时间就非常可怕了。
西夏的拓跋氏族就是当年的皇族,有人认为他们是羌族分支,也有人说他们是鲜卑分支,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辽金史是一种说法,宋史旧唐书又是一种说法,这就导致史学家们也多年争论,却没办法下真正结论。
若追根溯源,党项族叫做拓跋,可是偏偏鲜卑也叫拓跋,而这两个民族又不是一个地方诞生的,党项来自于青藏高原,他们是羌人的分支,西晋灭亡后边疆少数民族进入北方地区,变成15个政权,五个少数民族就是匈奴、羌、鲜卑、羯、氐,这就是有名的五胡乱华。但是在党项族建国后自称鲜卑后人,但年他们同宋朝建交时使者说他们是拓跋氏后人,国力衰微时才到了西夏这个地界,而根据史料我们一般对于此说法也处于默认态度。
但是根据研究确认为他们是羌人后代,认为现在的一些史料可能是当年他们有所修改,目的就是抬高自己出生,实际上他们就是羌人一支。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的历史,除了通过很多文物之外,更有文字典籍的帮助,而史书更是最直观了解古代历史的一部分,虽然说史书也不可全信,但相对来说的确是更加权威一些。而史书里面非常有名的就是“二十四史”了,那你知道二十四史里面都是哪些史书吗?而且有一点非常奇怪,二十四史里连辽史金史都有,为什么却没有西夏史呢?为何西夏没有史书流传?
为什么没有西夏史
有人这样形容西夏:“它,鹰一样崛起,又鹰一样消失。”
西夏,犹如一颗神秘彗星匆匆而过,不仅党项人去向成为谜团,而且西夏历史也是一片空白,消失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在世界历史上极为罕见。在二十四史中,有辽史金史宋史,却唯独没有西夏史。在有着数千年修史传统的中国,为何元朝没有编修西夏史?
西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国,而是当时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强国!
公元982年,西夏王朝的奠基人李继迁叛宋,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到1227年灭亡时,享国祚200余年,比北宋、辽国、金国寿命要长。
西夏最强盛的时候,“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疆域包括今天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地“方二万余里”。
西夏极度好战,立国200余年中与周边国家经常打仗:与宋朝重大战役有15次,与辽国打过2次重大战争,与金国大小战争约25次,与蒙古重要战争至少8次(灭亡前20年)。
西夏常备军约70余万,但因为西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战时“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以行”,因此专家推算西夏人口在300余万人。
一个持续200余年、国土辽阔、战斗力强悍的国家,怎么也有资格享受单独立史,为何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
关于这一问题,流传最广的一个传闻是: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人有关,蒙古铁骑为了报复,将西夏人屠杀一空,元朝建立之后,自然延续这一仇恨,就没有给西夏立史。
1227年,成吉思汗率兵围困西夏都城兴庆府,半年之后,城内粮尽援绝,西夏末帝李睍只能投降。但就在这时,成吉思汗病危,不久后病逝在六盘山,死前留下三条遗憾:一是指定继承人窝阔台,二是命人隐瞒自己的死讯,使西夏贵族前来投降,然后赶尽杀绝,三是提出灭联宋灭金的策略。
西夏末帝李睍投降之后,随行西夏宗族、大臣等全部被处死,但蒙古方面很快将屠杀扩大化,在兴庆府屠杀了三天三夜,城中百姓被屠一空。不仅兴庆府,后来这种屠杀行为很快蔓延到西夏全国。
由于蒙古人将成吉思汗之死,归咎于西夏人,所以元朝建立之后,就拒绝为西夏人修史,想要彻底毁灭西夏,以慰成吉思汗在天之灵。
但,这一说法有点幼稚,完全抹杀了忽必烈的好大喜功或雄才大略。蒙哥大汗死于钓鱼城下,忽必烈最终没有屠城为之报仇,后来还相对宽容的对待南宋投降(相比于金国);蒙古与金国仇恨更大,两者之间大战多次,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对于宋金,元朝可都编修了《宋史》、《金史》。
一,蒙古人对党项人的屠杀,导致大量认识西夏文字的贵族死亡,大量官方档案被毁(蒙古人烧杀抢掠,可不会像萧何一样收集档案),活着的党项贵族也只有隐姓埋名,党项族也因此神秘消失。
二,1227年西夏灭亡,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元朝建立,中国相隔了半个世纪,蒙古之前对西夏的灭绝政策,导致忽必烈根本找不到了解西夏历史的人和足够的西夏史料。
三,西夏不用汉文,只用西夏文。西夏文结构仿汉字而制,但笔画很繁冗很不友好,决定了只有少数西夏人掌握。等到元朝建立时,几乎已经无人能够读懂有限的西夏档案。如此,又如何修史?
当然,可能还存在其他问题,比如西夏自身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上文说了,西夏好战,这个国家的历史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战争,战争,还是战争。一个好战的国家,可能本身就对历史记载不屑一顾,后人想要修史,自然难以找到足够的史料。
没有西夏史,其实也是一个正常现象。
北方民族往往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曾经的匈奴、突厥等,又有什么详尽的历史可言?多数历史都是中原王朝记载下来的。即便辽国、金国,都是文化上的汉化之后,比如辽国初建就设有“监修国史”,金国与辽国差不多,最终保留了大量资料(辽金档案往往都有汉文版本),才有后来的《辽史》(元朝编修)、《金史》,否则也会与西夏一样。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计3217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这个问题表述有点点问题,辽国和金国肯定不是现在的中国的,但同样不用怀疑的是,辽金当然是中国历史,辽人和金人当然也是中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如此说,原因如下:
一、《辽史》、《金史》是二十五史之二
其实,能不能入二十五史,是官方认证的重要标准。凡是在二十五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就都是华夏历史的一部分,也就是被承认的正统王朝,它当然就是华夏历史,是中国历史。
《宋史》、《辽史》、《金史》都是二十五史中一部,如果辽金不算中国史,那么你是否认数千年来华夏正统史书的认定标准。要解决这个疙瘩,除非有人能重新设定一个被全中国人所认定的新标准,否则,这个问题就是个铁案,即辽金史毫无疑问就属于中国历史。
二、夷狄也就是后世所言的少数民族,统治华夏的历史一点不比汉人短
实际上,今天之所以能有这个争议,原因只是因为今天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所以才有了这样的问题存在。
但凡事以汉为尊,排斥其他族群,甚至掉入日本人的满蒙非中国论,这个坑挖的就有点大。
不信,我们可以来盘点一下。
先秦时期,汉族都没形成,现在一般以华夏族代称,但这是一个后人的称呼。炎黄之前,是没有主体民族的。其后,夏可以称为继承炎黄主体,算是华夏族的前身;而商就不是。商实际上是东夷的一份子,这其实也是现在在韩国颇为流行的“韩国统治中国”这一说法的肇因,因为韩国人的祖先广义上和商都属于东夷的一部分。
周发端于西戎。商周都发端于夷狄,是不是要把他们都开除出华夏?
秦祖先飞廉来自于商,主体来自于西戎,如何解释?
就是汉,我们今天这个主体民族,其实继承的并不是炎黄为主体的华夏,而是发端于“南蛮”,因为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是楚人,即所谓的“南蛮”。好,汉族我们本身不纠缠。
接着看。两晋是汉人的王朝。可二十五史中同时代有多部正史的,还有南北朝。《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再加上《南史》、《北史》,都是正史。其中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都是鲜卑人政权,别纠缠北齐,即高欢高氏父子统治下的北齐。高欢世代居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生活习俗完全是鲜卑化的。更不说其他的诸如前秦后秦前燕南燕等一大堆,其实都是胡人所统治。这里是200多年。
随后就是隋唐,而隋唐都脱胎于鲜卑化的关陇贵族,即宇文氏的武川镇军事贵族,杨坚本身就是鲜卑化的汉人,其皇后独孤伽罗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唐也是如此,关陇贵族高官,李渊的妈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一代贤后长孙皇后是鲜卑人,请问你怎么去把他们摘出来?更不用说一堆的少数民族名将高仙芝黑齿常之阿史那社尔哥舒翰等等等等。
好,不说隋唐。
五代十国的五代,后唐后晋都是沙陀人,也是列入正史的,《五代史》。
然后就是辽金,这里暂且不论。
在这之后,元、清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这么一算,不说全国,至少北方大部分时间都是少数民族统治,如果你把辽金开除,那这些少数民族入主的朝代,都需要开除,那中国历史就千疮百孔了。
我们这里来一个结论:汉人统治区有朝代更迭,草原一样有朝代更迭。只不过唐宋元明清被称为朝代,而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被当成了族名而已。实际上,那些也不过是草原的朝代更迭而已。任何一个部落强大,它所代表的部落名就成了草原共主,就成了草原的朝代名。
而我之所以说,如果开除这些少数民族入主的朝代,中国历史就千疮百孔,原因是你的思维狭隘了。如果你把中国的历史理解为来自草原森林的游牧渔猎民族和来自农耕地区的汉族为了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而彼此冲突融合的历史,那么你就不会有辽金究竟属不属于中国历史的迷惑了。
三、辽金的自我认同
辽金对自我的认同从来没有混淆过,他们和宋争的只是正统而已。所以他们自称“北朝”,而对宋成为南朝,国书往来也是如此。
而且其政权的一切都是按照华夏传统来的。比如尊崇儒学,开科举,后朝修前朝史等,自我认同为华夏帝王,如何不是华夏一份子呢?
比如大名鼎鼎的海陵王,一面荒淫残暴,另一面却是才华横溢,时人称赞他的诗词“一吟一咏,冠绝当时”,是苏轼苏大胡子的铁杆粉丝,今有数首诗词流传。
现录一首,大家欣赏欣赏:
鹊桥仙 待月
完颜亮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
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
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他不是中国之人,那么各位正统的汉人自问这样的词,你写的出来么?反正我写不出来。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九年。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 。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
辽末,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 。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 。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 。
辽朝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
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
关于契丹首次改国号为"辽"的时间,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种说法 。关于辽改国号的次数,一般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见解,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契丹,至辽道宗时复改国号为辽 。从众多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时,已经俨然以中国自居了 。
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也就是说,辽曾改国号达18次之多 。"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有学者研究"辽"与契丹语"辽"的内涵,强调辽"双国号制"的意义。也有学者主张主张契丹是改"晋"为"大辽",而非改"契丹"为"大辽" 。
辽朝先后形成五京制度。五京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但只有上京和开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辽宋澶渊之盟后的极盛期,中京政治作用虽然加强,但仍没有改变上京首都的地位。
辽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之后,为了解除辽国的威胁,夺回幽云十六州,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曾有好几次北伐辽国,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而辽国也曾多次大举南下,不过最后也是无终而果。到了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宋辽两国达成了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送给辽国岁币岁绢,两国边境以白沟河为边界。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从此罢兵互市,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再也没有爆发过战事。
澶渊之盟后将近一百年,才到了天龙八部所说的历史时期。当时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人,虽然算不上什么明君圣主,但是对汉文化非常的倾慕,而且诗词造诣在辽国来讲是数一数二的,曾有题《黄菊赋》一诗:“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虽然比不上名家诗词,但作为少数民族皇帝来讲,已经够得上是出类拔萃了。
据史籍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曾用大量白银铸造了一尊佛像,并亲自刻下一行文字:“愿世世代代生中国”。有一年,北宋兵卒越境射杀了一个辽国人,耶律洪基不仅没发怒,还致信给当时在位的宋神宗,表明两国互守承诺、百年修好的愿望。后来,耶律洪基在驾崩之前,还不忘告诫继位的孙子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说:“南朝(北宋)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总之,在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时期,不仅没有兴兵攻打过北宋,而且两国邦交还非常地友好。天龙八部中所说的辽国屡次进犯,完全是一种艺术虚构罢了。
四、外国人认可
俄罗斯老毛子那边,至今中国的称呼还是“契丹”,其影响力流传至今。
其实日本人也认可。日本人之所以如此说,说什么满蒙非中国论,其实目的就是干扰某些人的思维,为其侵华张目。其实真正的意思是,“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它的意思只是,满蒙非中华,东北也就是满洲,内外蒙乃至华北,就可以分出去了。
但是日本人之所以被目为侵略,原因则是它的目标与辽金都不一样。辽金元清都是要争夺华夏正统,它以华夏正统为荣。而日本人的目标是什么?以天皇的万世一表来取代华夏文化,推行日语教育,它是要毁掉你安身立命的根基。不要上当啊。
辽朝和金朝在其统治时期曾经努力树立自身的正统性。辽朝前期,以外国自居,没有正统观念。到了辽兴宗以后,辽国汉化加深,开始试图树立自身的正统。辽国宣称的正统理论为:“辽国正统来自后晋,因为辽军南下曾夺得后晋的传国玉玺,因此辽国能承后晋之统,为北朝,宋为南朝,两者并立为正统。”此后,辽国在对北宋的国书中,不再自称“契丹”,而是自称“北朝大辽国”,以强调自身正统性。对于辽朝的正统论, 宋朝人是不屑一顾的。欧阳修《新五代史》便将辽朝打入《四夷附录》。
金朝前期,也无正统观念。到了金海陵王完颜亮时期,金国才开始意识到争正统的重要性,此时金国内部有两种观点:一、承认辽是正统,金为辽国继承者,从而金国继承了辽的正统;二、否认辽是正统,认为宋的正统在靖康之变后已经转移给金。经过几十年的内部斗争,最终第二种观点占了上风,金章宗彻底否认了辽的正统性,称“辽据一偏, 宋有中原, 是正统在宋”,并因此停止修《辽史》。
到了元朝,辽、宋、金的正统性问题争论进入高潮。此中存在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独尊宋为正统;二、将辽金与宋视为南北朝,两者并列为正统。宋辽金正统问题在蒙元是一个敏感问题, 因为其决定了蒙元王朝的正统究竟是来自于宋还是来自于辽金? 这实际上是蒙元站在中原王朝立场上还是北族王朝立场上的问题。
这一场争论持续了几十年,迟迟没有结论,直到元朝末期的至正三年 ( 1343年),丞相脱脱最终采纳了第一种观点,下令“三国各与正统, 各系其年号”。于是元朝便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并列为正史。但脱脱的命令并没有终止争论,以南方士大夫为主的群体坚持独尊宋朝正统的立场,其中最著名的为杨维桢,他写了《正统辩》一文,坚持应独尊宋统,而元朝则继承宋的正统。到了至正十年 ( 1350年),以重新建构宋辽金正统体系为目的的《通鉴续编》编成,此书以宋为正统,辽金都附属于宋。
到了明朝,士大夫们对于宋辽金三史并立的状态无法容忍,从而掀起了一场重修宋辽金史,独尊宋朝正统的运动。正统年间,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叙请求重修宋史,他认为“宋辽金三史成于前元至正间, 当时秉国大臣皆辽金族类, 不以正统归宋, 遂分裂为三, 而以辽金加于宋首, 不惬人心, 不协公论。”正统皇帝便下诏他负责修撰,结果由于周叙早逝而未能修成。
弘治年间, 吴县杨循吉重修宋辽金三史,“谓完颜氏乃中国之雠, 罪恶之首, 必先从事, 渐及辽、宋。”他修成了《辽小史》和《金小史》, 通过贬辽金为“小史”,来树立宋的正统。到了清朝修《四库全书》时, 这两部书因贬抑辽金,均被列为禁书。
嘉靖年间是明人重修宋史的高峰期。王洙《宋史质》、柯维骐《宋史新编》均完成于此时。此后,直到明末,包括归有光,顾炎武,汤显祖等知名文人在内的十余人也都进行过重修宋史的努力。嘉靖十五年, 朝廷也曾下诏重修宋史, 明世宗命严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主持此事, 但不久严嵩离朝, 此事不了了之。
在明朝士人修成的几种宋史中, 以王洙《宋史质》和柯维骐《宋史新编》影响最大, 这两部书代表了明朝人的正统观念。《宋史质》坚持“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立场,把辽金列入“夷服”,称“先王严五服之制, 所以谨华夷之辨也。元人合辽、金、宋为三史, 且以外国名, 非制也, 兹黜之。”
《宋史质》的正统观念是不仅辽、金不是正统,并且元也不是正统,明朝应直接继承宋朝的正统。辽、金和西夏一样,均列为附属于宋的夷狄外国。《宋史质》的这种华夷观念在清朝曾被骂为“丧心病狂”,《四库全书》称:“是编因《宋史》而重修之, 自以臆见, 别创义例。大旨欲以明继宋, 非惟辽、金两朝皆列于外国, 即元一代年号亦尽削之。而于宋益王之末, 即以明太祖之高祖追称德祖元皇帝者承宋统。荒唐悖谬, 缕指难穷。自有史籍以来,未有病狂丧心如此人者。其书可焚,其板可斧。”
《宋史新编》的主旨与《宋史质》非常相似, 该书开篇详细阐释了作者的宋辽金正统观:“宋接帝王正统, 契丹、女真相继起西北,与宋抗衡, 虽各建号,享国二百年, 不过如西夏元昊之属, 均为边夷……庶几春秋外夷狄之义”。
宋辽金正统问题的讨论体现了明朝士大夫的华夷之辩观念,在当时,这个问题的结论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朝代的定义
朝代的定义: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
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天下共主者才敢称朝,而古人认为称朝与称朝前是不一样的,所以秦朝统一後称”朝”了,而秦还未称朝前就是秦国,春秋战国诸国也没有称朝,当时唯一的朝是周王室;西汉亦同,刘邦虽早已是汉王,但在称朝前并不被认为是汉朝的一部分。
夏商周也跟秦汉的状况一样,他们在还没称朝前虽已是独立政权,但因为还没成为天下共主也没称朝,所以夏商周三朝的历史都只从推翻前朝成为共主後开始算。在魏晋南北朝开始,不管是否统一天下都敢称朝了。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因此”朝”就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但国在中国古代有时指”朝”,有时指”诸侯国”,有时指”周边小国”)。
”朝代”则是後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最明显的就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一个”朝”(国家),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国家)为划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