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电影《妖猫传》大火。影片里的取景地点,是在日本。导演说,日本的“唐风”比中国更浓厚。
影片里的主角唐朝李隆基的杨贵妃,是个混血美女。导演说,要尊重原著作者,杨贵妃本来就是有半个胡人血统的混血美女。
……
《妖猫传》原著小说为《沙门空海》,作者梦枕貘,日本人。
是吗?杨贵妃真有胡人血统?
杨贵妃出生于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古老家族,在汉朝,特别是东汉杨震时期,已经成为了名门望族,跟几代王朝上层联姻,其中包括西晋武帝的杨后,即在隋唐建立之前地位相当高。弘农杨氏到了日本人嘴里,怎么就有了“胡人血统”呢?
其实,日本人说杨贵妃有胡人血统并不新鲜。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日本人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有胡人血统了。这个日本人是个右翼分子,名字叫做金井之忠,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反复证明李唐皇帝不是汉人,而是胡人。金井之忠连自己本国的历史还弄不明白,怎么有精力研究起中国李唐王室的身世来了?
世界上没有无来由的爱,也没有无来由的恨,更没有无来由的办事情。
任何人在干任何事,必定有其理由和原因,或是光明正大,或是包藏祸心。
唐太宗在世时,就有妖僧造谣说李唐皇室是胡种,之所以要这么说,是他反对唐太宗崇道抑佛。
犬儒学者余秋雨写《一个王朝的背影》也瞎说唐太宗是胡种,之所以要这么说,是为了粉饰康熙,不惜无中生有地诬蔑把唐太宗。
金井之忠写《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反复证明唐太宗是胡人,其居心何在?
结合当时日寇侵华的时代背景,则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现在,很多爱国网友喜欢拿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中的一条记载说事。
该条记载称:“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意思是说,日本人喜欢把漂亮的妇女用船运载到中国,遇到中国男子就要而主动献身,目的是借种(度种),以改良日本人种。
日本人其实并不反感中国人的这种说法,相反,还很喜欢的。
因为,在金井之忠写《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胡诌唐太宗是胡人的同时,许多日本人也在宣传日本人源自徐福的故事。
二者结合,无非是在为其肮脏的共荣言论造势。
作为迎击,中国许多有有识之士纷纷撰文辟谣驳斥。
大家形成共识:“《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欲利用此种历史之曲解,摧毁吾国民族主义之思想,国人不察,附和盲从,渐至认为民族英雄唐太宗非中国人!不仅惊奇炫异,莫此为甚,且影响所及,殊有造成一种自卑心理之虞。先君目睹史实,振聋发聩,遂根据史籍,引举实物证据,以判断是非而明真相,则贡献岂限于史学方面哉?”
朱希祖《驳李唐为胡姓说》、《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称:“民族之所以悠久,国家之所以绵延,全赖国史为之魂魄。中国在宋末曾灭于元,不百年而复,在明末又灭于清,不三百年而复,盖吾族自有其历史,决不甘屈服于他族之下。是故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亡国而国史不亡,则自有复国之日。”
成本俊1935年《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写道:“汉族之衰微,国威之不振,于是扫荡群雄,拯斯民于水火,大张挞伐,扬国威于域外,则有待于民族英雄唐太宗之崛起焉。”
柳克述主编《青年模范丛书》,李旭特撰《知识青年从军之先例李世民》写:“推崇功业,数典不忘,我们岂能忘掉李世民!”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有人为了迎合所谓的民族大融合说,还有人不断宣扬李世民是胡人的论断,甚至隋朝隋文帝杨坚也不能幸免。
这些人还振振有词地说,杨坚本姓“普六茹”,李渊、李世民本姓“大野”。甚至,还有人拿宋人笔记中唐太宗“虬须壮冠,人号髭圣”的形象说事,说李世民生有络腮胡须,而且胡须上翘,“虬须上可挂一弓”,必是胡种。
殊不知,杨、李两家姓“普六茹”、姓“大野”的历史,不过才短短十来年。
那是西魏宇文泰为了从精神文化入手完成统一大业,试图把关中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让随他西征的中原将士放弃了原来的祖籍,把籍贯都改成了关中或陇西,并还给他们改了姓氏。没奈何,当时杨坚的父亲杨忠和李渊的父亲李昞只好把姓氏改了。但是,据《隋书·高祖本纪》记载,杨坚在北周后期掌实权的时候,下令“已前赐姓,皆复其旧”;《旧唐书·高祖本纪》也记载说“至隋文帝(在北周)作相,还复本姓”。
最后,还是借用朱希祖指责那些别有用心者捏造唐太宗胡人论的谣言的目的,其实是“诬辱之尤,淆乱种族,颠倒史实,杀国民自强之心,助耽耽者以张目”!
以此敬请国人清醒自律,不要稀里糊涂地上了假历史的当。
李世民复姓“大野”,杨坚复姓“普六茹”的误会
追溯杨、李两家的家史,特别是他们祖先改姓的那段往事。
而这段有趣的历史,要从鲜卑族的南迁说起。
一、鲜卑人的改姓与赐姓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通过移民或战争等方式迁居中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一旦完成内迁,紧接着就要面临民族融合的问题。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原本世代居住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趁机开始陆续南迁到了黄河流域,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吐谷浑等。
而他们也都先后建立了自己政权,比如慕容氏的燕国,拓跋氏的北魏等等。这里,我们重点说说北魏。他们的汉化最为成功。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统一北方,成为中原霸主。孝文帝即位后,又将首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以便推行他的汉化改革政策。而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改汉姓!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于与汉人通婚、杂居的需要,号召把鲜卑的复姓改成单姓,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则,把“拓跋宏”改为了“元宏”。
据历史学者统计,在这场“改姓运动”中,鲜卑有史可考的120姓,仅有吐谷浑氏、贺若氏、那氏、庾氏、宇文氏、慕容氏6个姓没有改,其他全部被改为了汉姓。今天的“那氏”、“庾氏”可以考证一下,自己是否有鲜卑血统呢?
孝文帝的改革虽然使得胡汉之间的界线开始逐渐消弭,但却给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由于孝文帝的盲目汉化,造成的结果就是北魏走向衰落,三四十年后,北魏分裂。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到东西两魏,都实行了鲜卑化的策略,虽然汉化潮流是历史大趋势,但也不可能太过激烈。孝文帝太激烈,北魏衰落,毕竟北魏是以胡人为主,汉化之下,胡人地位受到影响了。实际上,到北魏末年,鲜卑化也渐渐成为一股潮流,恢复旧姓的人,不可计数。
不同的是,东魏的高氏大肆推行鲜卑化,不很愿意接受汉化,西魏的宇文氏是接受汉化,也推行鲜卑化。宇文泰的做法是赐姓复姓,最典型的是赐姓。赐姓的对象大多都是有功的将领。而被赐姓者,是以汉族大臣居多,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汉姓,所以被赐之姓就是皇室们的胡姓了。而杨李两家当时的“掌门人”杨忠和李虎,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赐姓的。
《周书》记载:
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赐姓复姓+府兵制,最起码姓氏上来看,都是胡姓,这样一来,士兵的战斗力如何?凝聚力如何?借此,宇文氏的影响加大,而西魏皇家拓拔氏的影响则降低。这就是以宇文泰为首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辉煌与衰落:主导政局数百年庞然大物
二、杨忠和李虎改名
杨忠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汉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后来被尊为隋太祖。
杨忠原来是北魏军人,后来因武艺高强、战功赫赫,被封随国公。在西魏恭帝时,他还被赐姓为胡姓“普六茹”,也就是说他原本是一个汉人,却被赐了一个鲜卑族的姓氏。
《北史》:“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
李虎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被尊为唐太祖。
李虎出身显赫,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的五世孙。需要说明的是,西凉虽然是十六国之一,但却是由汉人建立的国度。
跟杨忠一样,李虎在西魏时期同样因战功被赐胡姓“大野”。
《旧唐书》:“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所以,因为西魏皇室的赐姓,杨忠也可以叫“普六茹忠”,李虎也可以叫“大野虎”。而作为他们的后代,按道理讲,杨坚是可以叫“普六茹坚”的,而李渊可以叫“大野渊”,李世民也可以是“大野世民”。从这段历史上看,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妥。
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之后,聘杨坚的女儿为皇太子妃,并且对杨坚越发礼重。齐王对宇文邕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请早除之。
内史王轨突然说: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从《隋书》引用的两段话来看,这种赐姓行为,也是被广泛认可的。杨坚在北周的时候,确实被称作“普六茹坚”,李渊也不例外啊。
不过,为什么这种叫法后来并没有成真呢?
四、恢复汉姓
在西魏时,杨忠和李虎皆被赐予“胡姓”,但到了北周末年和隋朝初年,所有原来被赐姓者,皆被要求改为了原姓。
赐姓复姓正式被终止要到公元180年。这年十二月,北周末代皇帝静帝下诏书:
《周书》:“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隋书》:“己前赐姓者,皆复其旧。”
至于改回原姓的原因,当然很好理解:当年这些被赐姓者,大多本就是汉人。
当西魏灭亡、北周衰落之时,因为时过境迁、时移世易,他们就没有必要再跟着姓“胡姓”了,而是要恢复自己本来的汉姓。特别是彼时已经手握重权的杨坚,随时都能篡夺帝位,肯定是要把自己本来的姓给改回来的。
侧面说明杨坚要称帝了。果然,第二年,杨坚称帝。
所以,《旧唐书》中说: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
隋朝建立,自然而然李世民当然不是叫“大野世民”了。
所以,在历史上也就没有出现“普六茹坚”和“大野渊”、“大野世民”,这种叫法,实际上是对于杨、李两家改姓这段历史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