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旗效应”从何而来?
““聚旗效应”(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米勒(John Muell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指出,每逢重大危机,美国总统的支持率就会迅速上升。这样的危机必须满足3个条件:国际性;直接涉及美国或美国总统;关注度高。
研究战争和冲突的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刊文称,关于形成“聚旗效应”的原因,学术界有两个说法:其一,危急时刻,美国公众将总统视为民族团结的焦点;其二,反对党在危机中如果选择支持总统,媒体就鲜有报道政治冲突,从而使公众认为总统表现良好。在这两个说法中,前者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政治学教授马修·鲍姆(Matthew A. Baum)发现,“聚旗效应”的根源在于独立派人士,而且当国家陷入分裂或经济恶化时,“聚旗效应”会更加明显。
“聚旗效应”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任内也发生过。2011年5月,“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美国军方击毙。奥巴马当时的支持率上升了7个百分点。
美国学术期刊《政治杂志》指出,政治界针对“聚旗效应”有所质疑,担心总统制造一场国际危机,分散民众对国内事务的注意力,防止国内问题对其支持率造成冲击。
很多人有疑问,随着美国疫情越来越严重,而特朗普政府应对疫情行动迟缓,延误时机,为什么他的支持率不降反升呢?
盖洛普民调显示,特朗普所属的共和党支持者有92%认可特朗普,支持率上升了1个百分点;民主党支持特朗普的比例上升了6个百分点,达到近14%;更为重要的中间派独立人士对特朗普的支持率更上升了8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性的43%。
民调机构盖洛普(Gallup)3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从3月初至下旬,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率从44%升至49%,达到任期内最高点。60%的美国民众认可特朗普抗击疫情的表现。民调机构YouGov的最新数据也公布出相似的结果。
根据美国晨间咨询公司(Morning Consult)最新调查,自世卫组织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首脑的支持率都在攀升,升幅不一。当地时间3月27日,英首相约翰逊确诊感染新冠肺炎,随后居家隔离并坚持远程办公,指导防疫工作。“Number Cruncher Politics”的最新民调显示,72%的英国选民对约翰逊的表现感到满意。这是自1997年托尼·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以来,历任英首相中支持率最高的一次。
这种现象和美国独特的聚旗效应十分吻合,聚旗效应是指:在涉及对外的重大国家和民族危机面前,美国领导人的国内支持率通常会急速增长。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942年珍珠港事件,罗斯福的支持率从72%上升到90%。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的支持率从60%上升到75%。
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卡特的支持率从28%上升到58%。
2001年911事件,布什的支持率从不到50%一度上升到86%。
民众在遇到重大危机时,总是希望出现一位强势的领导人来带领大家走出阴霾。特朗普曾经做过真人秀主持人,善于哗众取宠,混淆视听,行事风格风特立独行,受到很多民众追捧。为了博得底层支持,特朗普甚至在3月26日的白宫发布会上,催大家回去工作,还花式给出复工理由:大家想工作了,死亡率很低了,回去工作吧……更一度把病毒贴上“中国”标签,来迎合国内的民粹思潮。
潮水退后才知道谁在裸泳,疫情带来的阵痛终将过去,然而疫情过后特朗普又该如何应对更加撕裂的美国社会?也许他还没考虑到这些,毕竟能否连任还是未知数。
《日本经济新闻》3月31日刊文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措施或将左右美国大选结果。文章称,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持续蔓延,多项舆论调查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率均创下就任以来的新高。但参照每逢国家危急时刻美国总统支持率均会上升的惯例,此次疫情对于特朗普民望的提振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党派之间的严重撕裂使特朗普难以争取到在野党的支持。为在11月的大选中成功连任,特朗普政府的冒险执政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