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原本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的瑰丽想象,今天这美丽的诗文已经变为现实。
摩天大楼代表了什么?
一个城市的天际线?当然,毕竟是博取眼球的顶尖地标建筑。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是,君不见多少大楼因为经济危机而成为了烂尾楼。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高楼很少,但就在近十年,中国的摩天大楼数量暴增606.12%,截止2017年6月,中国已建成200米以上摩天大楼847座。算上在建的、已经完成土地拍卖、设计招标即将开工的,未来十年内中国的摩天大楼数量将突破千座。
为什么大城市这么热衷造摩天大楼?
摩天大楼造价昂贵、工程浩大时间久,不敢轻易建造。但随着大城市发展地价越来越贵,寸土寸金,摩天大楼的性价比就出来了。
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为例,容积率高达10+,占地面积(算上周围绿地)才4万平米,每平米成本3万,如果换算成容积率5的150米高建筑群,占地面积扩大一倍,想想陆家嘴的地价……摩天大楼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从人类文明史角度,世界最高建筑是世界文明的标志,它经历了从非洲到欧洲再从欧洲到美洲的变迁,曾造就了“汽车代表更快,摩天大楼代表更高”的美国创业精神。如今摩天大楼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或预示着世界经济重心的再一次转移。
世界第一高迪拜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ower),高828米,楼层总数162层。
全球摩天大楼Top10:①哈利法塔,迪拜;②上海中心大厦,上海;③皇家钟塔酒店,麦加;④高银金融117大厦 ,天津;⑤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深圳;⑥乐天超级塔,首尔;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 ,纽约;⑧广州东塔,广州;⑨台北101,台北;⑩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在世界前十建成的摩天大楼中,中国独占6座。
关于建筑,自古以来都是一种“美学”,视为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欧洲的大教堂人类一直不曾放弃向天空延伸的努力如今遍布全球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就是最好的证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标新立异的建筑物也都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在建造高楼大厦,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自然是没有让外界失望。
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一般的存在,故标榜中国“建筑狂魔”的称号。
住建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其中指出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各地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应进行消防、抗震、节能等专项论证和严格审查,未通过论证、审查或复核的不得建设。因为受到了高度的限制,所以也没有办法超过目前中国最高的大楼上海中心大厦——632米共有127层。在2008年的时候,上海中心大厦正式开始了主楼桩基的建设,而直至2016年之后,上海中心大厦才正式向公众开放。对于这样一栋摩天大楼的建筑来说,近十年的工期也代表着该工程的难度,要比普通的大楼建设要高上很多。
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在历史进程中,“第一高楼”的纪录也在一直不断被刷新,这既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等科技的进步,也是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截至2021年,位居中国前三位的高楼分别是632.5米的上海中心大厦,599.1米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以及597米的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597米,世界第七高楼,结构高度为596.5米,尚未竣工)。。
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中国内地第一高楼,他们是怎样变迁的?其实梳理中国内地第一高楼的变迁史,70年来其实就是三个城市间的角逐。
高楼,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切片,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设计理念的变迁,也是一个城市兴衰的缩影。
1949年,中国的第一高楼是83.8米高的上海国际饭店,这一记录从1934年便开始了。
1934年的时候,中国出现的第一高楼是上海国际饭店(Park Hotel),它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1934年-1967年),也是上海当年华人经营之最高档豪华的饭店。上海国际饭店的高度只有83.8米,总共有24层,地处繁华的南京西路170号。
上海国际饭店到现在可以说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饭店,也是当时亚洲的最高建筑。在上世纪30年代刚建成时,便得到了“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直到1952年)。上海国际饭店建於1932年-1934年,由四行储蓄会投资建造,面对当时的上海跑马厅,由匈牙利籍著名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ns Edward Hudec,1893年-1958年)设计,建筑风格完全是当时美国艺术装饰主义摩天楼风格,外墙使用深褐色面砖,竖线条处理,顶部层层收进。采用了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但地基只有1176平方米。
1968年的时候,上海国际饭店第一高楼的位置被86.51米高的广州宾馆取代。广州宾馆终于打破了上海国际饭店这个尘封34年的记录,成为六七十年代最大的辉煌。楼高27层的广州宾馆,现在看来是很矮。广州宾馆坐落于广州市中心的海珠广场,南临珠江,北依越秀山,羊城之美,被它尽收眼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城市,几乎没有什么高楼,广州宾馆横空出世,一度以中国第一高楼名声而蜚声四方,成为当时广州的地标建筑。
到1976年的时候,高楼的修建技术更进一步,高度上首次突破100米,让120米高的34层的广州白云宾馆成为了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1976年-1984年)。白云宾馆肩负着历史重任,当时为扩大对外贸易,适应广交会的需求而建,是当时最知名的五星级酒店。它的设计在当时是走在全国的最前面,连北京、上海的建筑师都来取经,现在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80年代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成为当时中国人最向往的地方。1985年,第一高楼就花落深圳,160米高共53层的深圳国贸大厦坐落于如今的罗湖商业区高层建筑群中心地段,标志着深圳这个新兴城市的崛起。深圳国贸大厦成为中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素有"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1985年-1990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直到现在依旧是深圳的地标之一。
步入90年代后,中国的城市高楼开始慢慢越来越多了,不少城市都建超高层了。1991年的时候,广州又修建出了200.18米高的广东国际大厦,这一栋有63层楼的大楼成为了中国的第一高楼(1991年-1995年)。广东国际大厦成为当时内地楼层最多,高度最高的大厦。它也让我们的天际线突破了200米。时隔6年,广州将面子找了回来。
1996年的时候就更厉害了,中国在高楼上的修建高度首次突破300米,修建了383.95米的深圳地王大厦,成为了中国第一高楼(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重点工程之一,听"地王"之名,就知道它的价格不菲。当年它的中标价格超过1.4亿美元,创下了深圳的地价之最,故因此而得名。
然而深圳地王大厦的记录仅仅保持了一年,1997年的时候,广州又拿回了他们第一高楼的位置,修建出了391米高的广州中信大厦,位于寸土寸金的天河北路,繁华无量。广州中信大厦成为全国第一(1997年-1998年),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大厦。
1999年,我国第一高楼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上海,并开启上海霸榜模式。420.5米高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刷新了中国建筑的新高度(1999年-2007年)。上海金茂大厦荣获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首奖。
金茂大厦也和中国之前的那些高楼一样并没有在第一的位置上待很久,进2000年后,高楼大厦真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但是毫无疑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笑到了最后。在2008年的时候就被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取代第一(2008年-2014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竣工于2008年,地上101层,地下3层,高度达到492米,超过台北101,不算天线高度,成为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不过,很多人并不叫环球金融中心,而是叫它“开瓶器”。
201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都以超高层大楼为目标,500米600米以上的高楼纷纷落成。2016年上海中心大厦全部完工,共119层,总高为632米,仅次于迪拜塔,成为全球第二高楼。现在的上海中心大厦依旧是中国第一高楼(2016年~),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但是由于中国有了限高令,所以现在也有很多高楼都在修建,但是这些大楼的高度都不会再高于上海中心大厦了,可以说上海中心大厦保住了中国第一高楼的位置。
那么你是否发现了从最初到现在中国高楼的变迁史其实就是上海广州和深圳三座城市的角逐。
中国70年以来,一座座高楼在中国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建筑也见证着时代更替之间祖国的沧桑变化。
中国的第一高度始终在刷新,从上海国际饭店到上海中心大厦,从83.8米到632米,和大家一起回望,70年来的“中国第一高楼”。
1、上海国际饭店
高度:83.8米
时间:1934年建成
1934年落成的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饭店地处繁华的南京西路,楼高83.8米,共24层,其中地下2层,建筑为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
上海国际饭店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
1945年,飞虎队的科吉斯中士在上海国际饭店顶上眺望上海的城市面貌。队员们获得特许登上当时上海的摩天大楼——上海国际饭店。艾伦·拉森 图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彩色中国:战火纷飞下的淳朴美好 跨越70年的重逢:飞虎队员和中国小女孩的故事
历史上的上海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常客。2016年9月,上海国际饭店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广州宾馆
高度:86.51米
时间:1968年建成
广州宾馆建成于1968年,总楼高27层,高86.51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广州宾馆是全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宾馆,酒店配备两台子弹型观光电梯直达25楼,是当时广州最高的观光电梯。观光电梯正面罩上弧扇形玻璃,视野幅度达120度,珠江美景、羊城新貌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广州宾馆坐落于市中心环境秀丽的海珠广场,南临珠江,北依越秀山。宾馆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高86.51米,共27层。广州宾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68年~1976年间)曾一度以楼高冠全国而蜚声四方, 作为全国的最高建筑,广州宾馆曾被誉为“中华第一楼”。亦是广州城的地标性建筑,1989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三星级涉外饭店。
3、广州白云宾馆
高度:120米
时间:1976年建成
1972年,为扩大对外贸易,适应交易会的需要,中央决定在广州兴建白云宾馆。
1976年,白云宾馆建成,原定建32层,最终建了34层(包括地下室一层)。宾馆楼高120米,建筑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客房718间,是中国首幢高度超过100米的高楼。
广州白云宾馆位于广州环市东路,是广州最知名的五星级酒店之一。2017年12月,白云宾馆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1976年年初,投资2000万的白云宾馆基本完工。楼高120米,共34层,为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1976年6月1日,白云宾馆正式开业。
1983年,酒店向大众开放。于是,约亲朋好友来这里喝茶成为广州人“豪气一把”的表现。时至今日,到白云宾馆喝茶,仍然是老广州人的“爱好”。
4、深圳国贸大厦
高度:160米
时间:1985年建成
深圳国贸大厦全称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是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实施物业管理的综合性多功能超高层建筑。
国贸大厦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中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素有“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
从1982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共37个月即竣工。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创造了建筑史上的新记录。这也就是传说中的“深圳速度”的出处了。
5、广东国际大厦
高度:200.18米
时间:1991年建成
广东国际大厦,也称作“广东国际大酒店”,动工于1987年,建成于1991年,曾经一度是1990年代期间中国大陆楼层最多、高度最高的大厦。
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主楼高200.18米。因主楼共63层,俗称“63层”。广东国际大厦曾经一度是1990年代期间中国大陆楼层最多、高度最高的大厦。整个工程造价高达6亿元~7亿元。作为当时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全国最赚钱的五星级酒店之一,广东国际大厦旗下酒店辉煌了一段时间,曾接待过众多国家元首、外国政要及社会名流。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6、深圳地王大厦
高度:383.95米
时间:1996年建成
深圳地王大厦,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又称信兴广场深圳地王商业大厦,建筑方案由美国华人建筑设计师张国言设计, 是一座集办公、商业于一体的超高层综合性建筑组群,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的重点工程。大厦于1996年3月竣工,是深圳特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耸立起来的一座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物。
“地王”之名,来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地价。1992年,深圳市政府向国内外企业公开拍卖,香港一家公司以1.4亿多美元的高价一举中标,创下了当时深圳的地价之王 ,地王商业大厦由此而得名。深圳地王大厦高69层,总高度383.95米,大厦顶层观光项目“深港之窗”,是亚洲第一个高层主题性观光游览项目。在此可以俯览深圳市容,远眺香港市容。
7、广州中信大厦
高度:391米
时间:1997年建成
广州中信大厦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繁华地段的中信广场,占地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在1997年建成时是国内最高建筑。主楼是一栋高达391米的摩天大厦,其后边有两座高达38层的副楼。两栋副楼的对称性设计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感。同时作为一座国际式公寓,其内部采用酒店式设计。公寓的入堂大厅高达10余米,临近仰视十分壮观。
8、上海金茂大厦
高度:420.5米
时间:1999年建成
刚建成的金茂大厦显得有些寂寞……
上海金茂大厦,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超高层,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主楼88层,高度420.5米,约有20万平方米,建筑外观属塔型建筑。金茂大厦高耸入云,一柱擎天,曾经是上海的第一“峰”,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十分具有标志性。大厦共88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420.5米, 工程1994年5月10日正式开工,1998年8月28日竣工,1999年3月19日开业。
对中国的超高层建筑发展史来说,1999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1999年8月28日,上海浦东的首座超高层建筑——上海金茂大厦建成,并刷新中国建筑新高度。
金茂大厦与中国吉祥数字“8”有极深渊源:地址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8号,竣工在8月,建筑外墙分段以“8”为模数,大厦结构上采用8根巨型立柱连接核心筒,以双正方形交叠为基础的8边形为建筑主体平面,同时,大厦的总楼层数也达到了88层。
9、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高度:492米
时间:2008年建成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总建筑面积381600平方米,拥有地上101层、地下3层 ,楼高492米,外观为正方形柱体。2008年竣工时,为中国第一高楼,并获得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评为“年度最佳高层建筑”,2009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观光厅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高观光厅”称号。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高度:599米
建成年份:2017
平安金融中心最初的设计高度为660米,含一条高60米的天线,原本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但大楼主体快封顶时却被迫修改设计降低高度,天线被从中移除,原因是原本的高度可能会影响附近航线安全。大楼的116层观光厅位于距地面541米高处,可以一览深圳全景,在天气晴朗时可以远眺香港岛。
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
高度:597米
建成年份:未投入使用
高银金融117大厦未建成,此为效果图
高银金融117大厦位于天津市西青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因为共有117层而得名。该楼高597米,封顶年份为2019年。可以说,它是全国高楼中比较“年轻”的一位。
相对全国其它高楼来说,高银金融117的位置相对偏僻一些,在它的周围,只有它的附楼,还有一些商房等。所以,颇有一番鹤立鸡群的喜感。原来,不只高手是寂寞的,高楼也是寂寞的嘛。
高银金融117实际上呈现锥状,顶部是一个钻石形态的结构体,跟其它高楼一样,里面设有观光厅,可以上去登高望远。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突破500米的高楼之一。
广州塔(小蛮腰)
高度:596米
建成年份:2010
广州塔(广州新电视塔)是广州市最高的建筑物,俗称“小蛮腰”,也是中国最高和世界第二高电视广播塔和观光塔,在世界仅次于634米的东京晴空塔。全球第二高的电视塔: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
塔的顶部是一条长长的天线,如果不计天线,广州塔的屋顶高度是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合计总高度600米 。
广州塔在顶层和屋顶,以及天线基座有一系列观景台,包括最高的位于距离地面488米处的露天观景平台。
10、上海中心大厦
高度:632米
时间:2015年建成
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第一座600米以上建筑,也是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
上海中心大厦既是“中国第一高”也是“亚洲第一高楼”,全楼高632米, 由地上118层主楼、5层裙楼和5层地下室组成,其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总重量约80万吨。上海中心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与金茂大厦经典隽永的塔形和环球金融中心简洁明快的立体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建于2015年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的地标式摩天大楼。其与附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金茂大厦(420.5米)鼎足而立,成为中国CBD的样板建筑群。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9层,总高为632米。整个建筑设计呈现“龙型”,与长江水系“龙型”形成双龙意象。
上海中心大厦产权是并不是属于私人的,而是属于国资的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所有的。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5日,由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三方股东股权比例分别为51%、45%、4%。专门负责“上海中心”项目的开发、建设及运营。
回眸新中国成立70年,从上海国际饭店到上海中心大厦,从83.8米到632米,不断刷新记录的摩天楼,承载着建筑人的记忆,也见证着建筑业的历史。每座耀眼夺目的大楼的背后都凝结着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心血。
这70年,上海、广州、深圳三城“第一高楼”轮换也折射出三城在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机遇与时代背景。
对于整个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来说,上海中心大厦的出现都给了我们强大的动力。对于中国人来说,摩天大厦的出现,也给了坚实的底气。
70年风雨历程,从1949年83.8米高的上海国际饭店,到如今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它见证了我们成为"基建狂魔"的奇迹。
上海、广州和深圳三城,关于第一高楼的角逐,也折射出经济发展的特殊机遇和时代背景。
这些中国的第一高楼,在每个时代有自己的辉煌篇章,当然,上海是大赢家,有3栋高楼让人记忆深刻。如果让你选择一栋最喜欢的,你会喜欢哪栋呢?
不断刷新记录的摩天楼,承载着建筑人的记忆,也见证着建筑业的历史。
未来的中国最高点将会在什么地方出现?
我们拭目以待!
香港三座最高的大厦,第一高楼不到500米
香港是中国最早建高楼的城市,也是高楼最多的城市,密密麻麻的高楼让人感到震撼,不过,香港的最高楼都没有超过500米,而内地超高层越建越高,向600米、700米进军。
香港岛北侧湾仔到中环一公里多的地段,堪称全世界高楼大厦最密集的地区。
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动工,1989年建成,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楼。
香港第三高的大厦中环广场大厦就是位于这一带了,香港中环广场大厦于1993年建成,高374米,78层,在90年代,中环广场夺走了中银大厦“第一高”的桂冠。
2003年香港第二高的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建成,楼高420米、88层,外表由1.1万块玻璃幕墙组成,在顶层设计皇冠式和象牙形装饰,是恒基集团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总部所在地。国金二期成为香港财富象征,是港岛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香港第一高楼就是环球贸易广场,位于九龙一带,于2011年落成,与国际金融中心隔维多利亚湾相望。楼层的水平高度达490米,实际高度则为484米,共118层,大楼在100楼设有观景层,游客可在高处欣赏维多利亚港景色。这座新的“巨人”超过国际金融中心二期,成为香港的新地标。
香港十大摩天大厦
1 西九龙的环球贸易广场,高484米
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高415米
3 中环地标:中环广场,高374米
4 香港经典高楼:中国银行大厦,高365米
5 中环中心,高346米
6 以香港著名女富豪龚如心命名的如心广场大楼,高319米
7 港岛东中心,高308米
8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总部大楼,高283米
9 西九龙的天玺大厦,高270米
10 朗豪坊,高255米
摩天大厦世界位次
1、王国塔:位于沙特城市吉达,规划建设3280英尺,高1008米,王国塔能否再创人类建筑史纪录引人瞩目,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
2、阿联酋“迪拜哈利法塔”:阿联酋的“迪拜塔”于 2010年1月4日竣工,它的高度为828米。
3、武汉绿地中心:高636米,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核心区,2011年7月份动工。2018年,因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空域管制和限高问题被要求停工整改,项目主塔最终被“削顶”至500米,目前许可建设高度为475米。
4、东京晴空塔:总高度634米,2012年5月建成。
5、上海中心大厦:大厦的主楼共有127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约在2014年竣工完成。
6、麦加皇家钟塔饭店:601米,共95层。2012年竣工。
7、天津高银117大厦:于2008年9月开工,2015年封顶。建成后高度为597米,地上117层。
8、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厦:总高度592.5米,主体高度555.5米。2017年竣工完成。
9、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电视塔:高553.4米,自从在1976年落成后,该塔一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纪录为最高的建筑物,直至被哈利法塔(迪拜塔)超越为止。
10、纽约新世界贸易中心(自由塔):高541米,一号楼于2013年竣工。
11、莫斯科电视塔:1967年建成,高540米。
12、广州珠江新城双塔之东塔:总高度530米,于2015年初竣工。
13、北京中国尊(中信总部):总高度为528米。2013年7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0日地下结构全面封顶;2015年9月结构高度突破100米,2016年3月突破200米,同年8月18日突破300米,11月9日突破400米,2017年6月突破500米,8月18日,中国尊塔冠钢结构吊装完成,外框106层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北京第一高楼结构顺利实现封顶!8月21上午10:55时,中国尊结构工程全面封顶,高度528米!
14、台北101大楼:建筑高度508米,101层。曾是世界第一高楼,保持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2010年1月4日迪拜塔的建成(828米)使得台北101退居世界第二高楼。
15、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设计建筑高度492米,已于2008年竣工。
16、香港环球贸易广场:高度484米 ,118层。
17、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1995年建成。
18、重庆嘉陵帆影:高468米,总计99层。2017年6月建成。
19、吉隆坡双塔大楼: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美芝律,高451.9米,共88层。
20、长沙国际金融中心T1:高452米,2017年建成。
21、南京紫峰大厦:建筑高度451米,竣工日期2010年9月28日。
22、西尔斯大厦(威利斯广场):位于美国芝加哥,高442米,108层(加上天线后高度为527米)。
23、纽约帝国大厦:1931年建成,高381米。后在1951年安装天线后高度为443米。
24、京基100中心广场:位于深圳,总高度441.8米,共98层,已于2011年2月23日主体封顶。
25、武汉中心大厦:高438米,2015年封顶。地上88层,地下4层。
26、广州珠江新城双塔之西塔:设计高度为437米,在2009年竣工。
27、芝加哥川普大厦:高度为423米,地上98层。于2010年建成。
28、吉隆坡塔:高421米,1995年建成。
29、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高420.5米,88层。
30、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位于香港中环,高412米,共88层。
高楼3大“后遗症”
第一、超高层“烂尾”现象时有发生。伴随越来越多的城市掀起了超高层建筑热,超高层建造的门槛越来越低,再加上建设周期长,对开发商的资金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一些城市都出现了因为资金不足或者质量不合格等原因的超高层停工现象,然后最后“烂尾”或者被“瘦身”。
第二、空置率较高,运营并不顺利。在高层、超高层建筑越建越多的同时,运营其实并不顺利,空置率高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根据戴德梁行数据显示, 2020年一季度深圳写字楼空置率为24.6%,环比上升2.6%,位居四大一线城市之首,同期上海的空置率为21%, 北京是13.8%,广州为5.2%。虽然空置率走高,但租金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调趋势。
第三、维修难度大,安全系数相对较低。对于超高层来说,不仅维修难度大,维修成本也非常昂贵。除此之外,世界上最高的消防云梯只有130米,对于动辄三四百米,五六百米的超高层来说,安全系数也相对较低。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含施工、结构、机电、消防等]
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
难点1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到变形协调作用。
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简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设计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琐,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如果采用钢梁与钢承混凝土楼板共同作用,简称MST组合梁,只要计算正确,配筋合理,栓钉可靠,则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20%左右,而且不需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
垂直交通设计
难点2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设计需平衡采光、节能、易于维护、减少公摊、不同业态核心筒上下统一等多方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
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
1.内核式:中央核心筒布局
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结构方面,随着筒体结构概念的出现、高度的增加,也希望能有一个刚度更强的筒来承受剪力和抗扭。
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
这种“内核”空间构成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以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和造价相对低廉的优势,很快便成为高层建筑中最为流行的空间布局形式。
尽管中央核心筒式布局的筒体周围的房间需要人工采光和机械通风,总会多少给人带来不适感,但“内核”式的布局形式及其变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大多数著名的超高层写字楼建筑也都采用这种形式。但是作为超高层住宅建筑,这种内核式的布局存在着诸多不便利之处。
2.外核式:双侧外核心筒布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
第一次变革主要还是出于造型上的需要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如 70 年代前后出现的“双核”构成模式。双侧外核心筒的布局,不仅有利于避难疏散,而且也使高层建筑的外观造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和日建设计设计的日本“IBM 本社大楼”等等就是当年风行一时的双侧外核设计手法的代表。
3.多核式:分散多个外核布局
第二次变革最先对核心筒提出革命性建议的是设备专业,他们认为随着建筑设备的日趋增多和越来越复杂,如果把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从核心筒中分离出来,可能会更有利于管理和维修。而80 年代以后,智能化建筑的普及和电信设施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在高层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讯设备,甚至许多建筑在竣工之后,仍然频繁地改造布线系统和增添新设备。智能化办公楼中的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以及中继装置等,每层都必须设置三处以上才算合理。这样,建筑上为了满足机电设备经常变动的需要,便开始将“核”分散化,分置多处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
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边,则无疑也会对结构抗震有利。同时,这种分散的多个外核的空间构成模式,也正好适用于新兴的巨型框架结构,使这种结构体系中的巨型支撑柱具有了使用功能。其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丹下健三设计的日本“东京都新都厅”。
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核的移动、垂直交通、服务性房间和管道井分散到建筑的周边,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变化也是极具革命性的。它不但适应了其它专业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避难疏散,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和使高层建筑的底部获得解放。这种空间构成模式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先进性,很快便被推崇技术表现的欧洲建筑师们所发现,并创造性地应用在他们的作品之中。罗杰斯设计的英国“伦敦劳埃德大厦”、88木街办公楼和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等等即是分散式核心筒的杰作,它们从内部的空间构成到外部立面,均与中央核心筒式的高层建筑大相经庭。
此外,在规模较小的高层建筑中,近年来还出现一种核与主要使用空间分离化的现象,垂直交通、服务性用房和设备管道井均分别独立,与建筑主体分开。主要使用空间更加完整,四面对外,核与主要使用空间之间以连廊相接。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核的刚度较大,而主体较柔,两部分各自分别工作,既受力合理又相对经济。当然,连接部分的设计是这类高层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不过这种设计方式给建筑外观带来的变化,已引起了建筑师们的关注,并很快在欧洲和日本流行起来。德国的汉诺威建筑博览会管理办公楼、埃森RWE公司办公楼,以及日本东京的东急南大井大楼和大阪的凯恩斯本部办公楼。
核与主要使用空间分散和分离还可以使楼梯间、卫生间等直接对外自然采光通风,既节约能源,又省去消防所需的加压送风设备,更符合低能耗,可循环的现代设计原则。因此,近几年强调生态、节能的高层建筑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设计的高层建筑,不但楼梯、卫生间等全部对外,而且电梯筒壁还被刻意用来遮挡日晒,可谓“分散外核空间构成模式的生态设计方式”。“吉隆坡广场大厦”及其最新设计的“新加坡展览大厦”就都反映出这一设计特征。而另一位欧洲的建筑师赫尔佐格设计的前述之德国汉诺威建筑博览会管理办公楼,也以其生态观念赢得了众口称赞。
电梯
难点3
在超高层建筑中,快速、高效、平稳的垂直服务是难点之一。
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对其数量的配置、控制方式及有关参数的选定将不仅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一次投资(一般电梯投资约占建筑物总投资的10%左右),而且还将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经营服务质量。在建筑物内,恰当地选用电梯的台数、容量、运行速度、控制方式非常重要,而建筑物内的电梯一经选定和安装使用就几乎成了永久的事实,以后若想增加或改型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在设计开始时对电梯的配置应予以充分重视。
现代超高层建筑大都超过60层,建筑内人口流动大,纵向交通主要依赖电梯,有效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电梯的关键是运用各种局部电梯进行服务,并把局部区域电梯系统组织起来。通往这些局部区域,通过由地面始发站至局部区域的空中候梯厅之间的快速穿梭电梯进行服务,乘客到达空中候梯厅后再换乘区间电梯。为了能够将乘客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达目的地,一般以建筑每30~35层为一局部区域。
由于超高层建筑采用多梯系统,应采用微机电梯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时地处理大量信息,判断各站台的呼叫信息和各电梯的位置、方向、开闭状态、轿厢内呼叫等各种状态,以提高运送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超建筑的经济效益。
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
难点4
作为超高层建筑,安全性必然是供电系统设计所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其次是供电可靠性。配电系统的设计上,需考虑多回路供电及备用发电机组的配置。因超高建筑的高度,变配电房可以考虑设置在塔楼中部的楼层,以减少低压配电的损耗。备用柴油发电机设置于地库层,供电电压采用10千伏输出,再经变压器降压至低压配电,保证配电至塔楼的高层。
在超高层建筑的配电系统上,供电距离、电缆的长度、电缆大小的适当调整以及安装时的施工工艺也是难题之一。由于超高层面积大、楼层多,自然会出现远距离供电的问题,因此后备电源可考虑采用高压发电机来发电,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超高层建筑遇到强风时,可能会出现左右晃动。由于超高层建筑物会有一定的摇摆度,在上升主干线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将电缆连接铜母线槽配电,以减低超高层建筑物在摇摆时对铜母线槽接驳组件位置的拉扯压力,减少发生故障及维修的机会,也相对地增加了主干系统的寿命。
建成后业主的使用方便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在电气设备的空间安排方面要有可调整的空间。作为超高楼,楼层多,机电方面的设备自然也多,为了让业主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在排布电缆和竖井方面要尽量减少转换竖井和缩小竖井等所占用的空间,以便提供出更多的空间给业主使用。
消防
难点5
消防难点:超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构造和功能要求,致使其内部火灾荷载大,火势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救援难度大,形成重大火灾的隐患大。如2009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址的附属文化中心大火,造成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消防设计要点:防火-控火-耐火
防火,建筑工程中使用防火材料、防火构件、防火配件,装修工程中采用不燃、难燃性建筑材料,易燃易爆场所强化通风,设置防爆电气,使用不发火地面等。
控火,一是把火灾控制在初始阶段,包括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进行早期探测和初期扑救;二是把火灾控制在较小范围,在建筑物平面和竖向划分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在建筑物之间留有适当防火安全距离,切断火灾蔓延途径,减小成灾面积,便于实施救援。
耐火,加强建筑结构构件的耐火稳定性,使其在火灾中不致失效。
测量
难点6
超高层建筑,一般由超高层塔楼和多层地下室组成,工程测量难度大,施工测量如果失误,造成的损失会非常严重,并且难以弥补和修复,因此工程测量是超高层建筑的重点、难点。
侧向风影响
难点7
高层、超高层建筑要承受侧向的风力,一般说,在正常的风压状态下,距地面高度为10m处,如风速为5m/s,那么在90m的高空,风速可达到15m/s。若高达300-400m,风力将更加强大,即风速达到30m/s以上时,摩天大楼产生的晃动将十分剧烈。对大楼的这种晃动,首先要考虑它对电梯的影响,电梯被视为超高层建筑的“生命线”。当电梯高速运行的同时,如果大楼的晃动超过一定尺寸,电梯的钢缆就会因时紧时松的受力不均受到伤害,并造成危险。
烟囱效应
难点8
冬天,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由于低层(特别是一层大堂)和地下室的冷空气窜入电梯井,经烟囱效应形成强大气流,造成电梯关不上门。而且会将底层的一些气味带到高层,如厨房的气味、油烟味等,此时如在底层或地下室有电焊操作或燃气泄漏就可能将火源随气流带到高层,极端危险。同时,由于电梯轿厢与井壁间的缝隙很小,在电梯移动时,气流的摩擦会产生啸叫,这种现象在金茂大厦也有出现。目前,这是个国际性难题,目前尚未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管理维护问题
难点9
一些超高层大楼都曾出现过断电、跑水等事故。从管理上看除了做好预案,防止事故发生和做好备用系统以外,一旦事故出现,如何抢救,是否有一位掌握全局、了解本系统一切 细枝末节的人十分重要。上海金茂大厦的管理层就曾对没有一位掌握该建筑14000多个阀门 的人感到十分遗憾。 擦玻璃也成了管理这些庞然大物的一个麻烦。金茂大厦的幕墙有10.l8万平方米,据说两架擦窗机连续工作,一年才能把所有的玻璃擦一遍,而且,由于建 筑外形凹凸起伏太大,檐部又挑出很多,有的地方达3m以上,擦玻璃相当困难。
施工难点
难点10
1.超高层基础采用深基础。由于建筑高,体量大,支撑高层的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础,持力层嵌入微风化岩层。
2.超高层地下室深度大、层数多、面积大。一是要满足建 筑功能方面的要求,比如人防面积、停车位数量 等;二是要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问题。
3.超高层结构形式多为混合型。如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全钢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施工简便、工期短、结构性能好且大大节约建筑材料,目前已成为超高层建筑群最为实用和主要的结构形式。
4.超高层装饰工程装饰富于变化,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要 求高。超高层建筑的装饰工程的安全性功能尤其 重要,抗风压,风、水、气的密闭性要求高。
5.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工 程量大,要求精度高。
6.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量采用。
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在施工中应当采取如下对策:
1.施工技术必须有新突破
超高层建筑绝不仅简单是建筑楼层数量上的叠加、施工的延长,而在施工技术方面必须注入新的元素,必须有新突破。
(1)深基础施工技术。根据地质条件,深基础一般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冲(钻)孔灌注桩,预制混凝土管桩或预制钢管桩,为一种或两种同时采用。对于施工总承包来说,按照设计的桩类型进行施工,主要考虑的是技术能力、设备能力、安全和质量控制能力。工程总承包项目就需要考虑成本因素以及获得这些能力的难易程度。
(2)大基坑土方开挖和支护技术。按照我国 现行的政策和建筑本身的需要,超高层建筑必然有一个超大、超深的地下室结构部分,这部分工程施工的最大难点在于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超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的主要路段,场地狭窄,周围环境复杂而且重要。土方开挖的方案至少应该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a.进出土路线的选择
b.挖运土方设备数量和性能的选择以及进退场安排
c.最后土方的挖、运的具体措施
d.基坑支护技术的优化和周围环境建(构)筑物以及基坑边坡的变形监测
e.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乃至桩基础施工的配合。
2.施工组织要有新思维
超高层建筑的竖向跨度非常大,在施工组织 中首要解决垂直运输效率的问题。利用有限的机 械设备解决庞大的人员、材料的上下,做到有序并且有效。
(1)合理配置大型机械设备。要核算现场人员流量,在施工高峰期有多少人需要乘电梯到达现场,全部输送完需要多少时间。结合工期计划,核算和分析需要使用人货电梯运输的原材料、周转材料、成品、半成品的总用量以及周转率要求,核算工作时间。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塔吊,人、货电梯的规格型号和数量;选择混凝土输送泵的性能和数量。在实际中,超过150m的建筑应考虑布置一台高速施工电梯和一台普通施工电梯,分别服务不同的施工区域。应选用一次泵送到位的混凝土输送泵,油泵和电泵均要配备。塔吊的性能和布置不仅要满足钢筋、模板、钢管等材料运输,而且必须考虑钢结构件的吊装和安装需要。慎密规划,紧贴实际,科学统筹大型机械平面布置。分析现场条件和地理位置情况,按照最短运输路径和最大运输能力的原则,进行大型机械平面布置。快速提升架和施工电梯首要考虑楼层内的运输路线;塔吊要考虑安装和拆除的便利、覆盖面积和附墙的可行性。
(2)既要合理而不富余的配置机械,就必然存在机械使用的冲突问题,机械的使用计划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各工种、工序现场作业的先后顺序要预先安排并强制执行。体现在垂直运输设备的使用安排计划上,每个人、每一件物都要清楚自己的运输时间、顺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调节设备的使用频率,提高使用效率。
(3)采取技术措施,减少对垂直运输的依赖。钢筋网片的使用,机械接头的使用,大模板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作业人员和操作设备的需求,从而减少垂直运输的压力。
3.施工质量要求高
以建筑总高度允许偏差值来说,超高层建筑的质量要求已经与普通建筑有了差别,特别体现 在结构的安全性能和建筑功能要求上。超高层建筑承受的风压非常大,对气密性、水密性有很高要求,玻璃或幕墙的三性检验报告不可缺少。装饰工程中,外墙粘贴砖的施工质量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安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应从技术、工艺上予以解决。外墙的防水工程应从材料的选用、工艺试验、过程质量监督等方面严格把关。
4.文明安全施工管理与普通建筑的不同
超高层文明安全施工管理与普通建筑施工有许多的不同。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的立体交叉施工。必须设立安全分隔区和防火分隔区。脚手架的搭设、拆除方案必须经过审批、落实和检查。另外,大型设备要有安全保护措施等等。总之文明安全施工应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5.必须在楼层内设置简易厕所
由于超高层建筑施工人员集中,生活区、生产区布置井然并保持日常检查做到有效控制。
国家发改委: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7月12日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