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刘邦称作“汉高祖”大概是最普遍的历史常识了。在网络很多人追问这些问题:汉高祖是庙号还是谥号?汉高祖年号庙号谥号?汉高祖是庙号吗?汉高祖的庙号?汉高祖刘邦的庙号?汉高祖谥号?汉高祖是谥号吗?对于历史略知一二的人,觉得“汉高祖”不是刘邦的庙号就是谥号了。毕竟这是从古叫到今的,古人也都这么叫。
比如元曲《哨遍·高祖还乡》就写“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比如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向刘备表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这里,诸葛亮也用“高祖”来指代刘邦这位西汉开国皇帝。
汉太祖和汉高祖哪个正确?
我们叫刘邦“汉高祖”虽叫到了今天,但是这个叫法其实是错误的。事实上,刘邦的庙号从来都不叫“汉高祖”,而是叫做“汉太祖”,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叫错了刘邦的庙号,从而把这个错误的叫法流传到了今天。那么后世在称呼刘邦的时候,往往称之为“高祖”或者“汉高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邦,庙号汉太祖,谥号汉高帝,所以汉高祖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反倒像“庙号+谥号”的合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刘邦在秦朝时期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再者之后,刘邦又击败强大的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刘邦创建的汉朝是封建社会唯一超过400年的王朝。著名史学家汤恩比认为,汉太祖刘邦创建的大汉帝国,可以和恺撒创建的罗马帝国相媲美。
这还要从庙号的起源说起。庙号制度源于商朝,在商朝的时候,商朝国王为了祭祀先王,发明了庙号和谥号制度。但到了周朝后,周朝废弃了庙号制度,只使用谥号,“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名字就是周朝的谥号。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觉得自己丰功至伟,臣子和后代子孙都没资格拿庙号和谥号评价自己,因此干脆将庙号和谥号都弃之不用。到这时候,庙号制度自周朝取消后,已经中断了近一千年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又重新恢复了庙号。不过,由于庙号的使用已经中断了一千年之久,商朝又太过久远,其庙号制度资料不存,根本无从参考,所以汉朝使用庙号如同盲人摸象,只能自己摸索着再重搞一套。于是,汉朝自己又重新建立起一套庙号制度,但由于是这个制度是新建的,因此还处在初期阶段,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大家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用怎么叫,所以到这问题就来了。
刘邦死后,根据汉朝建立的庙号制度,刘邦是白手起家,其江山是靠自己打下来的,所以,汉朝廷将刘邦的庙号定为了“太祖”,谥号定为了“高皇帝”(其实谥法里也没“高”这个字,是刘邦的大臣们为了表示刘邦建立汉朝劳苦功高,故意为刘邦量身定制的),也就是说,刘邦的庙号应该叫“汉太祖”,谥号叫“汉高帝”,而根本不是我们现在称呼的“汉高祖”,那既然这个称呼不是汉朝起的,那又是从哪来的呢?
其实,“汉高祖”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而是“庙号+谥号”的合称。具体来说,“汉太祖”是刘邦的庙号,“高皇帝”,“汉高祖”则是刘邦“庙号+谥号”的合称。那么,“汉高祖”的说法是谁发明的呢?
这就得问司马迁老人家了。原来,由于汉朝初建庙号制度,对史书中如何称呼皇帝并无具体规范,所以司马迁老人家写《史记》的时候,为了方便书写,在《史记·高祖本纪》将刘邦庙号与谥号的全称“太祖高皇帝”简化成了“高祖”三个字,等于是自己给刘邦创造了一个新称号——高祖。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为什么要用“高祖”来称呼刘邦呢?因为在汉朝时期,人们往往用谥号,而不是用庙号来称呼一位皇帝,比如后来的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都是用谥号来称呼的,而这两位皇帝的庙号分别为“世宗”、“世祖”。而在隋朝之后,人们主要用庙号或者年号来称呼皇帝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等。
附上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原文,以正视听: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对于司马迁来说,也记载了汉太祖刘邦的称呼,表明其因为功劳最高,所以谥号高皇帝。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迁之后,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将原《史记》的“高祖本纪”换成“高帝纪”。但是,对于后人来说,一是受《史记》影响,二是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尊敬,也就延续了汉高祖这一称呼。
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谥号是汉高帝,而不是后世习惯称呼的汉高祖。
于是,随着《史记》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后世就把“汉高祖”这个称呼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刘邦的正确庙号“汉太祖”却反而没人知道了。
当然,“汉高祖”三字确实很容易造成误解。因为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而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所以很多人才会误以为“高祖”就是刘邦的庙号。再加上确实有不少皇帝的庙号就是“高祖”,比如唐高祖李渊,所以这误会就更深了。
经过嘻嘻网历史朝代编辑组的解释,了解了“汉高祖”三个字的来历之后,大家就应该可以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好了,搞明白刘邦庙号,谥号分别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还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庙号的皇帝。虽然庙号起源于商朝,但周朝和秦朝却没有沿用,所以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于是,刘邦便成为了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庙号的皇帝。
分清楚庙号和谥号
刘邦的正确称呼:汉太祖、高皇帝;
两者不同,一般不会混称;
以清康熙帝为例,康熙庙号“圣祖”[清圣祖],谥号“仁皇帝”;没有“清仁祖”这种讲法;
之所以现代人会把刘邦的庙号和谥号混在一块儿,是司马迁时称其为高祖[在《史记》中],一流传开来,后人就都那么叫了,反正也顺;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解释:X祖,X宗是庙号;X帝是谥号;
【庙号】:
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起源于商朝,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到秦朝被废止,汉朝又重新出现,但极为慎重,与谥号不同;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庙号是皇帝死后奉祀时的名号,用“祖”或“宗”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中的“太宗”,明太祖朱元璋的“太祖”,就是比较常见的“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会采用“太祖”这一庙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开国皇帝的基业和祖先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出生于世家大族,或者江山基本上祖先打下来的话,往往会自己采用“高祖”的庙号,而将“太祖”的庙号追封给祖先,这样比起来太祖比高祖高级点。比如魏高祖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但是,其父亲曹操是魏太祖。
刘恒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即耳熟能详的“汉文帝”]
少皇帝刘恭、 少皇帝刘弘、 皇帝刘贺、 元皇帝刘是、 成皇帝刘骜、 哀皇帝刘欣、 平皇帝刘衍、 皇帝刘婴 这几个皇帝就是没有庙号的。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基本每个皇帝都有谥号,像大家熟知的“文景之治”、“宣元之治”用的都是皇帝的谥号。
刘邦花絮
汉高祖其实不叫“刘邦”,叫“刘季”?
刘邦的家庭成员:一个父亲,两个母亲,三个兄弟。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就是如今江苏丰县一带。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父亲被称为刘太公,母亲被称为刘媪,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刘大爷和刘大妈,都不是名字,而是下层社会的俗称。到刘邦做了皇帝,可能旧名不文雅,反不如用刘大爷、刘大妈来得亲切。刘大妈过世得早,刘太公沾了刘邦的光,加封为太上皇,一直活到高帝十年才去世。
刘太公在乡镇上算得上是家境殷实、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为人豁达,睦邻乡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刘太公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刘伯,二儿子叫刘仲,三儿子叫刘季,另有一个小儿子叫刘交,与三位哥哥不同母亲,家庭和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因为刘邦原来没有名字,季属于家里排行。至于刘邦这个名字,《史记》、《汉书》里都没有记载过,有人认为这个名字可能根本没有存在过,只是后人起的;也有人认为存在过,是刘邦后来自己为了有个正式的名字而起的。
古代兄弟的排名,常用的是伯、仲、叔、季,刘邦兄弟中没有“叔”,有可能原来有老三刘叔,只是早年夭折,刘季就成了老三。
刘太公就是一个农民家庭,虽然不至于饿肚子,但也属于底层。先秦到秦代,贵族平民的区分相当明显,底层农民,没有用名字的地方,很多也就根本没有像样的名字。比如刘邦的父母,其实也都没有名字。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意思就是刘大爷(网上所谓刘邦之父名煓,不见于正史)刘邦的母亲叫刘媪,意思就是刘大妈。听着两个名字,哪里是像样的人名啊,也就是乡里乡亲这么叫而已。
刘邦兄弟三个,分别叫做刘伯、刘仲、刘季。古代男子排行,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兄弟三人的名字其实就是刘老大、刘老二、刘小。刘邦原名就是刘家最小的孩子而已。(另外刘太公还和外室有个儿子刘交,这是庶出,跟三兄弟不长在一起,所以不排在内)
也就是说,刘邦早期是一直顶着刘季(刘小)这个名字。从他做亭长,到起兵反秦。至于刘邦这个名字,估计是他有了一定地位以后总要有个正式一点的名字。可能是做了汉王以后,也可能是做了皇帝之后,就不可考证了。
另外一种说法,由于《史记》、《汉书》这些正史都没有记载过“刘邦”这个名字。有人认为这个可能是汉代后人所起,刘邦活着时根本没用过,一直都只用“刘季”。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从刘邦给儿子们起名字也透着随意,长子刘肥(估计就是长得胖),三子刘如意(就是喜欢),七子刘长(估计长得长)。所以感觉刘邦自己一直没有一个正式名字也没什么奇怪的。
大哥刘伯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勤劳耕作,家境不错,很得刘太公的喜爱,可惜死得早,留下了大嫂和儿子刘信单独生活。青年时期的刘邦不务正业,经常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到大嫂家蹭饭吃,次数多了,难免惹大嫂讨厌。某天,大嫂故意使坏,说家里已经吃完,没食物了,然而刘邦看到锅里还有饭菜,自此以后,刘邦怨恨大嫂,再不来往了。
刘邦做了皇帝后,对其他亲戚都有王侯的封赏,唯独对大嫂家里没有表示。后来,刘太公看不过去,一番劝解后,刘邦拗不过亲情,追封大哥刘伯为武哀侯,封其子刘信为羹颉侯。
二哥刘仲与大哥刘伯是同一类人,刘伯死后,刘太公将刘家的希望寄托在刘仲身上。刘邦起兵后,刘仲没有跟随出去,一直留在老家伺候刘太公,大概后来也同刘太公、吕后一起被项羽扣押做了人质,后来楚汉和谈之后,才被释放。
刘邦当上皇帝后,刘仲改名为刘喜,被封为代王,镇守北地。然而,刘仲实在不是做国王的料,没多久匈奴打来,他就弃城而逃到长安。经过赦免,降为合阳侯,安稳在领地上过日子。刘仲虽然碌碌无为,但其子刘濞却不错,就是汉景帝时期的吴王,掀起了七国之乱。
幼弟刘交,有字称“游”,他与三位哥哥不同母亲,大概是刘媪死后,刘太公续娶的妻子。从刘交的名字不俗,也有字号来看,他的母亲应该有一定文化。刘交年轻时广泛交友游,好书法,多才艺,与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同在大学者浮丘伯的门下学习,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才散去。刘交比刘邦年轻得多,死于汉文帝元年。
兄弟四人中,刘交与刘邦习性相近,刘邦起兵后,刘交一直跟随身旁,出出进进充当联络内外的机要秘书,最为亲密,刘邦当了皇帝后,刘交被封为楚王。饱暖思淫欲富后寻祖宗 京东刘强东或是刘交后代。
刘邦称帝前 人们为何称他为沛公?
自从吕雉到莽莽森森的芒砀山中寻到丈夫刘邦后,刘邦也感激于妻子的艰难苦楚,就在群山中找了一个幽谷,辟地筑室,暂时安居于此,也免了妻儿的奔波劳顿和相思之苦。
当时,陈胜起兵举事不久,东征西讨,烽火燎原,各地起义呈风起云涌之势。而在秦治下的郡县,很多当地百姓杀掉郡守县令,以响应陈胜义军。而陈胜起兵的蕲县,与沛县相距不远,沛县令既怕百姓举事杀己,又怕陈胜提兵来袭,便有心向陈胜主动投降,因此他找来萧何和曹参商议。
萧何曹参觉得不妥,说您作为秦吏,代国守城,若降盗贼,如何服众?搞得不好还会激起兵变。还不如招集在外逃亡之士,增添兵甲,加强守备,此为上策。县令觉得在理,依计而行。萧何又建议说,刘邦素有人望,如果赦免其罪,召回使用,刘邦定然感激不尽,则足能以一挡百。县令觉得也有道理,就安排攀哙,让他出面去召回刘邦。
为何选攀哙?原来,攀哙与刘邦是姨夫关系,也即连襟,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樊哙也是沛县人,出身贫苦家庭,早年以屠狗为业,刘邦好酒也好狗肉,经常到樊哙那吃蹭吃,久而久之,两人成了狐朋狗友。樊哙当然知道刘邦去处,便径直往芒砀山,在刘邦的安乐窝找到他,转达了县令赦免他,并请他回去守土卫家之意。刘邦在此半年多,正不知接下来如何是好,县令正好给他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何乐而不归?他便带着之前的壮士和在此收纳的英雄近百人,一路滔滔就往沛县赶。
队伍刚至中途,却见萧何与曹参一路跌跌撞撞奔来,问何故?萧何说,开始我二人本来想请你回来,共图大事,也做通了县令的工作,不想后来县令有所觉察,怀疑我们叫你回来会夺城杀令,他便让人关闭城门,全城追捕我二人,将要诛杀。我二人赶紧爬出城墙,闻风而逃,一路寻你们而来了,现在已到了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不如索性拿下沛县。
刘邦一听,正中下怀,一路往沛县走,一路商量讨论。到达城门下,城门紧闭,萧何建议说,城中百姓,不服县令者众多,不如投书入城,劝那些好事者杀掉县令,揭竿而起。于是,萧何写下一书曰:“天下苦秦久矣。(又是这一句)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意思是如今诸侯并起,肯定要来攻击沛县,不如杀掉县令,改立子弟中有威望者,以响应诸侯,则能保证家人平安。
刘邦看后说,写得好。他把信绑在箭上,到城下喊道,城上各位兄弟,请阅此信,可保全城老小。说毕,把箭射到城楼上。守卒们纷纷取信来读,一传十十传百,守卒们和城中父老对刘邦的话深信不疑,他们一窝蜂跑到县衙,竟然把县令真的给做了,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刘邦队伍进城。
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沛县,可见开张大吉。不过,这一大帮人,总得有个头。大家推荐就邦为沛令。刘邦谦虚地说,今天下大乱,英雄辈出,如果稍稍处置不当,便会前功尽弃。举大事,在下能力有限,还是请大家另择高人吧。又有人推荐萧何与曹参,他们均推辞,力举刘邦。刘邦还想推辞,有人在人群中喊话说,刘季你就别推辞了,我们占卜过,只有跟着你,才能成大事,得富贵。刘邦遂不再推辞。
于是,大家推举刘邦为头,立为沛公。然后,选择良辰吉日,沛公举行就职仪式,祭祀黄帝、蚩尤,特制赤色旗帜,杀牲祭旗,挂满全城。作完就职演讲后,刘邦封萧何为丞,曹参为中涓(内侍),樊哙为舍人,夏侯婴为太仆,任敖为门客。封官完毕,刘邦又在沛县及周围招兵买马,收兵二三千人,安排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众文武,集结兵马,进攻胡陵、方与二县。然而,出兵不久,刘邦母亲病故,刘邦便召回众人,回到丰乡,先守孝,再说。这一年,刘邦四十八岁。
刘邦为何不追封父亲为皇帝?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登基之后,一般都会追封自己的父亲,甚至是祖父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孝心。例如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将自己父亲、曾祖父等等,追封了好几代,一直追封到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追封已故父亲朱五四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但是刘邦登基之后,只是将自己的父亲尊为太上皇,死后也没有追封皇帝封号。因此很多人认为,刘邦与父亲刘太公关系不好,也有人说刘邦一点都不孝顺,真都是这样吗?
刘邦因为读书不多,说话又比较粗野,还和樊哙这样杀狗的人成为朋友,当时的乡邻们都把他定为成混混。名声不佳,家里也没钱,这样刘邦是老大不小了,都没能娶上老婆,但是朋友倒是结交了一群,但都是一些当地人认为的“地痞无赖”。朋友多了,花销自然也多,他的那点收入自然是不够花,于是刘邦每到没钱的时侯,就去嫂子家蹭饭,为此经常受到嫂子的冷嘲热讽。刘邦也因为这些做派,经常遭受父亲的打骂,可他却依旧不知悔改,刘太公经常大骂他“无赖”,说他半点不像刘家的的孩子。史记中记载刘邦确实不是刘太公的儿子。记载中,刘邦的母亲在河边睡着了,“梦与神遇”。之后天色突变,空中电闪雷鸣,刘太公担心妻子,便出来寻找,找到河边,看见有一条蛟龙伏在妻子身上。王氏回家后不久便怀孕,生下了刘邦。当然这些都是杜撰的,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不凡之子,必异其生”,古代帝王贵胄都是如此。
不管传说中刘邦是谁的种,但刘太公肯定是最清楚他只是的凡人,还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坏小子,刘太公的心中当时想到,肯定是自己这个儿子,这一辈子算是废了。当时的刘太公万万没想到,就是他嫌弃的无赖之徒,后来竟成就了一番伟业,最终还开创了大汉王朝,成为一代伟大的帝王。
刘邦和父亲的感情究竟如何,也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在彭城之战,刘邦率领56万大军,去围攻项羽的3万楚军,结果刘邦的56万大军在半天之内,就遭到了全军覆没。刘邦率领家属和小股部队逃跑,因嫌弃自己坐的马车跑的太慢,就将父亲和老婆吕雉扔下马车,又多次将儿子刘盈和女儿刘乐扔下马车,被夏侯婴拼命捡回来,才躲过一劫。
刘邦没有后顾之忧,很顺利的逃跑了。而父亲和吕雉被项羽抓获,但是项羽是正人君子,不屑于用阴谋,只用阳谋,所以就将刘邦父亲和吕雉送给刘邦了。究竟是刘邦无情无义,对父亲大不孝,还是刘邦看穿了项羽的为人,故意而为之,就有很大的争议了。有人讽刺本来就不是亲爹,刘季是龙和他妈苟合生出来的。
刘邦击败了项羽后,登基称帝,改国号汉。刘太公也被接入宫中。刘邦碍于封建的孝道,每五天朝拜太公一次,按照一般人家父子相见的礼节。过了一段时间,太公的家令便对太公说:“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地上不应有两个君主。皇上是你的儿子,但他也是整个天下的主人;在家你是父亲,但对皇帝你却是臣子。你让天下之主来参拜臣子,那皇帝的威严又怎么遍行天下?”太公听后觉得这个家令说的很有道理,便牢记心中。后来刘邦再去朝见太公时,刘太公就抱着扫帚,面对门口倒退着走,像奴仆一样迎接主人。刘邦看到后,急忙下车搀扶,问:“为何如此?”太公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能为我而乱了天下的规矩!”究竟时该遵守“君臣之礼”还是“父子之礼”刘邦也犯难了。但后来刘邦想到了一个办法,尊奉刘太公为太上皇帝,名义上地位上高于刘邦,但不得干政。于是皇家的君臣父子、伦理纲常问题就解决了,后来这个办法一直被延用。
公元前197年,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帝刘太公崩于栎阳宫,享年75岁。他前半生平平淡淡,后半生因为儿子卷入了权力纷争之中。还曾为人们留下了“分一杯羹”的典故,分一杯羹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与刘邦对峙下去对自己不利,便抓了刘邦的父亲,并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但令项羽万万想不到的是刘邦听到消息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你杀了我们的父亲炖成肉羹,就分一杯羹给我吧。出身贵族的项羽,恐怕一生都不能理解,出身贫苦的刘邦身上的这种“无赖”精神。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很多人认为,刘邦是个冷血,不顾亲情的人。
后来刘邦称帝之后,每隔五天,就要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并且像普通父子一样行礼。刘太公感觉自己的儿子对自己行礼并没什么。但是管家却提醒他,他的儿子是天子,他是人臣,不能让皇帝行礼。因此刘邦再去看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就再门口迎接刘邦。刘邦因此封刘太公为太上皇,继续以父子礼仪相见。中国国历史上有很多太上皇,至于坐上太上皇的原因是各种各样,有的是无可奈何;有的是功成身退;也有的是纯属好逸恶劳……刘煓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做过皇帝的太上皇。
正史有关太公于刘邦发迹前和被尊为太上皇之后的记载极缺乏,晋代小说式文献《西京杂记》有则故事说道太公当上太上皇以后移居长安深宫一直闷闷不乐。刘邦询问的结果才知道太公“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新丰城),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意思是太上皇迁移长安,居住深宫,凄怆不乐。汉高祖暗自通过左右探问其故,因太上皇平生所好,皆为屠夫商贩的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踢球,以此为乐。如今皆都缺无这些,故而不乐。高祖便营建新丰,移迁诸多故人充实那里,太上皇方才喜悦。所以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之故。
刘邦给年仅80岁的刘煓找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妃子和宫女陪侍,但是太上皇闷闷不乐。刘邦又给父亲在郊外盖了一座新丰城,将老家的部分邻居迁过来一起住,布局和家乡农村的几乎一摸一样,还喂有鸡鸭鹅,这次太上皇刘煓就高兴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刘邦让老人安度晚年,也是大孝。
后来刘太公去世之后,封号仍然没有改变,没被追封为皇帝,也没有庙号。生前不封为皇帝可以理解,毕竟刘邦才是皇帝,但是死后理应追封,因此很多人认为刘邦对自己对父亲不孝。其实不是,刘邦之所以不追封自己的父亲,只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只是一介平民,于国无功,不应该得到封号。刘邦父亲刘煓是太上皇,但是死后没有被追封,原因就是这个天下是刘邦取得,如果被追封那么后世子孙将会降低对于刘邦的崇拜。而且,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曾为人君后来成为太上皇者,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由此可见,刘邦并不是不孝,只是公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