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奇闻趣事 > 正文

1949年新中国选首都,北京不是首选而是哈尔滨

news.xixik.com   2020/1/31 19:04:26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1949年1月,新中国还没有建立,此时的中国主要领导人还聚集在西柏坡,但是关于国家首都的选择却已经迫在眉头。MZD召集了党内许多领导人一起商议新中国首都的选址,不过令人意外的是,MZD提出的第一个地方竟然是哈尔滨。

一国之首都基本都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历史上一个都城对一个朝代的影响无疑是非常深远的。历史上就有很多人对选择都城的的地址发生了不少争论。比如公元前202年的时候,就有人主张把都城建在洛阳,也有人主张把都城建在关中。这在当时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刘邦也无法选择究竟选择去哪里。好在后来娄敬一锤定音,建都关中。

近代孙中山先生也对都城的选择有论述:“统一十八省之后,可都南京;统一满、蒙、回、藏之后,可都兰州;但要扶持亚洲各弱小民族独立,则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可见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最合适首都的地方为三个,一个是南京,一个是兰州,还有一个则是伊犁。不过这三个都城要求的实力各不相同,南京对实力要求最低,其次兰州,其次伊犁。由于民国的实力一直具有先天性的缺陷,所以最终民国定都南京。

中国历史朝代表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被确立为首都,随后开始了几十年的首都建设,如今北京已然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当初选择首都时,MZD提出的第一个地方并不是北京,你知道是哪个城市吗?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后选定了北京?

与民国时期不同,1949年的时候,以现在的行政区为准,当时还没有解放的有广东、贵州、重庆、广西、云南、四川、海南、西藏。

所以可以供选择首都的地方一共有11个地方。它们分别是北平、哈尔滨、上海、广州、延安、西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和南京。这11座城市在历史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上面,都一定程度可以胜任都城的角色,为何最终选择了北平呢?

1949年1月,新中国还没有建立,此时的中国主要领导人还聚集在西柏坡,但是关于国家首都的选择却已经迫在眉头。MZD召集了党内许多领导人一起商议新中国首都的选址,不过令人意外的是,MZD提出的第一个地方竟然是哈尔滨。

首先,我们来看哈尔滨。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哈尔滨别称冰城,是黑龙江的省会,古代又称上京,曾经是金朝都城。近代一直以来都是东三省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在这里有完整的城市设施,以及政治机构。因为当时哈尔滨是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比全国其他城市都要强,把都城建立在这里,就可以让都城时时刻刻得到最强的工业支持。

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平原的北部地区,属于东北腹地,地形平坦且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又有着丰厚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并且此前日本在东北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建设重工业以及军工企业,完善哈尔滨交通建设。使哈尔滨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甚至还有着“东方的莫斯科之称”。它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也是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其主要原因是哈尔滨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距离很近,方便与苏方进行联系寻求支援和帮助,方便和老大哥交流感情。

MZD曾经非常喜欢欣赏中国地图,在他看来,中国版图宛若一只雄鸡,黑龙江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而哈尔滨,正是围绕着这只天鹅脖颈的珍珠项链。MZD特别重视哈尔滨这块风水宝地。1945年8月,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合力将哈尔滨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解救了出来,于是,中共中央将哈尔滨特批为“特别市”,已经有了将哈尔滨作为新中国首都的打算。

但是哈尔滨同样也有许多缺点,纬度高气温低,特别是冬天,温度气候都不适合南方人居住。其次就是远离海港,位于东北腹地离南方城市较远,不利于控制全国。随着解放军渡江占领南京后,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明显,南方许多城市被解放,哈尔滨就显得过于遥远。二是处在苏联、日本、朝鲜中间,是个危险的地方,所以最终落选。

再看上海。上海的优势是那里的经济非常发达,是国际性大都市,建都那里,都城的经济问题可以很快解决掉。不过上海也有着与哈尔滨一样的缺点,因为它处在中国的最东边,如果建都这里,北方、南方、西方都无法受到足够的影响力辐射;同时当时中国海军脆弱,上海却直接暴露在海洋上,这是危险的,所以最终落选。

接下来是广州,广州曾经被国民政府当作首都,因此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而且这里的人思想特别的开放,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都是改革与发展的急先锋,适于引领全国的经济;同时它相对上海和哈尔滨要安全一些,毕竟它离海洋还有一段距离,而敌人也很难直接来到南海威慑广州。不过它的地理位置太过于靠南,整个大北方都照顾不到,所以最终落选。

延安作为都城其实在当时也很合适。一方面当时它已经被经营了很多年,当地的群众基础很好,大家也都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另一方面,那里与历史上的帝王之都——长安比较接近,处在天下之中,具有统领天下的地理优势;同时当地的经济制度也被发展了起来。但是它毕竟经济还是落后了许多,而且要考虑到其他人士的意见,另外历史又比较短。

贸然定都这里,对国家的影响如何,都是人们无法预测的。所以最终还是落选了。而洛阳是六朝古都,相对除了长安(西安)、延安之外的地方也算是天下之中了,不过它当时的经济比较落后,而且人气也不是特别旺盛——因为清朝的时候那里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近代革命家也很少出自那里,所以选它的人也就比较少了。

开封与洛阳同处河南省,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接近。尤其是还要考虑当时一个情况,抗日战争当作河南省一直是作为争夺的前线的。当时河南省大部分沦陷,只有极少部分地区还掌握着,所以这个地方成为了双方冲突的焦点,因此这里的城市设施破坏的都比较严重,如果定都这里,可能修建都城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重庆地区,在抗日战争当中作为“陪都”。它的优势是明显的,重庆处在中国腹地,可以说在防御上面坚不可摧,敌人很难打到那里;同时,由于国民党在那里经营了不少时间,所以城市设施和经济状况都比较好;而且四川盆地物产很丰富,建都那里都城的物资供应可以有充分的保证。不过历史上的大统一王朝没有在这里建都的。

唯一作为陪都的时候还有全国大片领土的沦陷,所以建都这里从历史经验上来说是不合适的。所以这里最终也落选了。成都与重庆位置接近,历史上有蜀国、成汉等割据势力在那里建都过,物产丰富,防御坚固,物产丰富,但却不是能够统领天下的地方,只适合做割据势力的都城,不适合做大一统势力的都城,所以落选。

南京是国民党旧都,历史上也多次作为都城,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偏安一方的小朝廷,而且国运都不是很长,作为新中国的都城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也落选了。

最后就剩下了两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北平和西安。从历史和地理上面看,无疑西安是比北京更好的选择,这里是汉唐旧都,也是周朝故地,华夏祖地,同时还是天下之中,是真正的“帝王乡”。

而北京只有明朝才开始在这里建都,明朝历史上还有一次被别人打到了都城下面,国运200多年就终结了,后面更是迎来了惨烈的剃发易服,对华夏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历史上北京又称燕京、范阳,安史之乱就是这里的割据势力造成的,一直是一个比较动荡的地方。

不过北京的明朝毕竟有200多年,也不算是短命王朝;同时北京相对而言,既能照顾北方,又能照顾中原地区,离长江以南也不是特别的远,唯独距离西边太远了点儿。最为重要的是,北京是和平解放的,在抗日战争当中受到的损害也不是特别的大,城市设施完备,可以搬进去直接住,算是一个最实用的都城

而西安自从黄巢一把大火烧了之后,城市早已破败不堪,后来李自成虽然尝试在西安称帝,最终还是难免被灭亡了。一座千年帝都如何丢掉了王气?

这说明这个地方被毁坏得太严重了,想要重新建都长安,必须要对这里进行治理和休整,具备一定得条件之后,才能够恢复这里“帝王乡”的格局。

北京从地理而言不是最佳选择

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首都呢?虽然北京确实具有浓厚的底蕴,但是从地理位置来说是不是太靠北了?

北京并不在我国版图的几何中心,而是处于一个很偏东北的位置。即使考虑到我国的人口分布、胡焕庸线,北京也不是重心。

小伙伴们平时可能会注意到,在官方的说法中,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却没有说过北京是我国的交通中心。而我们看中国地图,也不免发现一个问题,北京的位置这么偏,为什么却成为了首都?

这里提出一个视角。

先说结论:从中原汉人文明的角度看,北京的地理位置很偏。但从中华民族多民族的角度看,北京处于内地农耕区、东北渔猎区、蒙古游牧区的结合部地带,是三者的交点。

从秦始皇统一开始,中原王朝与塞北游牧民族、东北渔猎民族的战战和和就是一条贯穿华夏历史的一条线索。汉唐时期,中原王朝是占据优势的,对游牧势力和渔猎势力主动出击,辟地万里。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也大都短促,未能建立起长达百年的有效统治。

从北京的地形来看,她北面就是燕山山脉,长城依山而建,翻过长城就是坝上草原,人口稀少。北京的西面是太行山脉,再往西就是内蒙古高原。北京往东,越过渤海沿岸的小块平原,就是山海关,那里是通往东北的辽西走廊的入口。只有南面,是广阔的华北平原,通往人口密集的中原腹地。可以看出,北京的西、北两个方向都人烟稀少,东面是关隘,自古以来,北京其实是一座实打实的边塞地区城市。

历史上的北京,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边关城市的角色。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就是因为他们要被派往渔阳戍边,而渔阳,就在如今的北京密云。汉朝以来,这里是最北边的幽州之地。到了唐朝,北京一带也是安史之乱的发源地,作为镇守边关的节度使,安禄山的防区就是北京及周围地区一带。

北京到底是何时发迹的呢?

这要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说起。

从辽朝开始,来自东北渔猎板块、塞北游牧板块的统治集团开始建立大型的、国祚长久的王朝,如何稳定地统治老家与汉人农业地带这些不同的板块,成为关系到这些王朝命运的大问题。

对于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相当于失去了北方的重要防线,中原无险可守,自然是重大损失。而对于辽朝来说,相对于长城以北的游牧和渔猎地区,燕云十六州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发,人口聚集,农业发达,是一块重要的精华之地。幽州(今北京)作为燕云十六州的首州,被辽朝提拔为京城——南京析津府(辽朝有五个京城)。

这也是北京首次成为大型王朝的首都。从辽金时期开始,北京便获得甚至逐步超越了传统中原都城(长安、洛阳等等)的地位。

金朝比辽朝多了中原地区,辽朝的南京变为了金朝的中都。从传统的中原视角来看,北京是北部的边关,而对于金朝这样一个结合了中原农耕区与东北渔猎区的王朝来说,北京正好处于两者的结合部地带。向北可以控制东北地区,向南可以控制中原,作为国家的统治核心再好不过。北京虽距长江遥远,但金朝未能消灭南宋,自然不用考虑对江南地区的掌控。

金朝以后的元明清,北京的首都地位一直延续了下来。明朝有所谓“天子守国门”的国防需要,而元、清都是少数民族入主建立的多民族王朝,北京作为中原农耕区、东北渔猎区、蒙古高原游牧区三者的结合地带,承担起了首都的重任,作为一项传统,一直到了今天。共和国定都北京,有中国是自北向南解放的因素、有考虑到当时工业分布的经济因素,而延续元明清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考虑。

北京的基础是朱棣奠定的,当时有国防的需求,就因为靠近边境才会重视国防,有"天子守国门一说",经过两代经营北京已经成为一座文化和经济都很发达的城市。

下面咱们说本朝。建国的时候曾经考虑过南京,武汉,和西安,但南京旧政权的影响仍在,西安又欠发达,武汉同理。而当时中国需要亲近苏联,于是选择了北京。

北京的地理位置在中苏交恶时期确实是添了不少麻烦,如果一旦开战苏联的机械化部队不出几天就能到北京城下,所以当时在四川等西南地区修建了不少设施,一旦形势恶化就可以迁过去。

不过在今天,领土纵深已经不重要了,不管首都在哪里,都逃不过敌国的打击,所以首都的经济因素更重要。

首都的选址在历史上一般都有某些目的性。比如北京是为了和蒙古人作战,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是为了争夺出海口和欧洲霸权,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是为了开发巴西高原,费城迁都华盛顿是为了平衡美国南北两方的政治势力等等。

理想的首都选址是一个交通方便,而且离全国各地的距离都比较平均的地方,而且能平衡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华盛顿,莫斯科,巴黎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只不过华盛顿莫斯科因为后来领土的扩张,变的不在处于国土中心了。不过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可以弥补这一点。华盛顿在美国东部,却并没有影响到联邦政府对西部的控制。也就是说,随着科技的进步,首都的地理位置越来越不重要了。首都是什么,也就是给政府一个地方办公。只要能保证政府对地方有足够的控制力,首都放在月球上都可以。当然,现实里的首都往往是一个行政成本最低的地方。

我认为中国目前的问题不在首都的位置上。如果现在把首都从北京迁到某个地方迁到一个新的都城,不出10年就又会多出来一个新的北京,一样的臃肿不堪。症结在哪里呢?对平民来说,北京的各种政策都优于其他省份,连高考都能比人低很多分,对商人来说,在北京容易见着官员,能拿更好的政策。又比如我是个电影导演,得求爷爷告奶奶的请一帮北京的老头子吃饭喝酒才不会让你的作品没出世就给咔咔喽。你说有这些条件,不想拿北京户口才奇怪了。就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全国的人往一个城市吸,当然臃肿了。说白了,政府的权力太大,依附权力生存的人只能选择待在皇城根下。

解决的例子当然摆着呢。美国三亿人,华盛顿却只是个四十万人的小城。为什么呢?人家不兴求官员办事这一套,实际上是求官员他也管不了商业上的事儿。而且住在华盛顿跟住在纽约,费城的体验基本差不多,你这儿有的福利我也有,除了政客华盛顿吸引不来别的人。所以最好的首都应该是这样的:不是经济中心,也不是文化中心,而是一个政客的动物园。只有当经济文化不受政治制约的时候,一切首都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现代就一个国家的选址而言,没有绝对的首要因素,因为从历史上和各国现状来看,其首都的定址没有特别绝对的某种因素,都是根据各国国情的折中之选,同时,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人们对于定都和迁都的选择参考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国防安全,经济基础,历史传统,甚至可能是领导人的喜恶等等。

北京作为今天的首都,自然有其合理性,但其实哪怕今天武汉是我们的首都,那也可以论证出一二三四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并非绝对,也并非必然,当时决策者是毛,所以考虑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个因素。毛有很深的传统文化的习气和底蕴,因此,我以为他对历史的认知,是中共定都北京的重要因素。

首先,明清两代乃至北洋政权都定都北京,数百年的积淀,使得北京城大气磅礴,风流鼎盛,最具“天子之气”,学而优则士,因此北京是传统读书人重要的精神归宿,这数百年来,以至清末民初的士人都有“北望”的传统,所以此时定都北京很符合人望。

其次,中国古代史上强盛的王朝,大多定都在北,南方富有但常常积弱,熟读传统史书的毛非常注重鉴古知今,也想携北地雄豪霸气,统摄全国,以成威势。这一点看起来很虚很玄,但却万万不能忽略。

第三,毛似乎也有一种黄巢情结,他早年在北京,很不得意,一腔抱负,屡屡受挫,在北大图书馆时,李大钊也未正眼瞧过他,如今却金戈铁马,气势如虹,来到北京正有种“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雄风。

至于北京其他的优势,就不做强调了…………

故弄玄虚,北京的风水?龙脉?

北京为何宜作帝都呢?风水堪舆学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首先,北京龙脉悠远,乃北干之龙正结之地。

宋人朱熹说: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之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

明人章潢所著的《图书编•论北龙帝都垣局》引杨筠松的话说:

“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平之正法,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经于阆,历瀚海,层曲又万余里,始至燕然山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以地理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干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扆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鍽其门,最合风水法度。”

其次,北京上应天坦紫微,乃众星环绕,向明而治之地。

紫微即北极星,根据中国古代星土分野理论,北京对应的是紫微垣。

孙承泽所著的《天府广记•形胜》说:

“直北之地,上应天坦之紫微,其直对面之案,以地势度之,则泰岱万山之宗,正当其前也。夫天之象,以北为极,则地之势,亦当以北为极。”

风水堪舆学认为,紫微是上天至尊之星,天之枢纽,受众星之所向,其对应的北京,也必然是万物所归,人心所向。而且,紫薇,是察明之光,帝王在北京也是面南而治,意味着政治清明。

再次,北京被重案山围绕,乃藏风聚气之地。

北京的案山,按朱熹的说法,有如下几重: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诸山为第三、四重案;五岭为第五重案。此外,北京西有华山为白虎,东有泰山为青龙。

明人丘清所著的《大学衍义补》也说北京是:

“重冈叠阜,驾风峙而蛟龙走,所以拥护而围绕之者,不知其几千万重也。形势全、风气密,堪舆家所谓藏风聚气者,兹地实有之。”

第四,北京前后皆有水环抱,乃千古帝王之家。

明人缪希雍所著的《葬经翼》说:

“燕都者,北陇之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会也。”

借用明朝名臣刘伯温在其所著《堪舆漫典》中的一首诗,来结尾。

北龙结地最为佳,万顷山峰入望赊。

鸭绿黄河前后抱,金台千古帝王家。

从军事角度看,马汉的海权论曾提过,中国的首都北京使得海上国家没有办法容易的侵略从而占领中国,从渤海防御和天津的屏障看,北京又有群山拱卫,不容易被海上强国直接占领。这使得原来的列强只能依靠中国人治理中国。如果中国首都设在武汉或者南京,19世纪的无畏舰和战列舰可以逆流直上,所以海上强国希望中国的经济都在长江流域包括首都。然而南京被断了龙气,武汉三镇分立寓意不好,所以中国人的风水学还是有作用的……

1,北京是耕地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是二元国家的理想位置

2,北京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界地,往东有天津卫守护,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拱卫的渤海湾易守难攻

3,解放战争时傅作义投诚,北京基础设施没有受到破坏,直接拿来就可以用

4,建国初期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都在东北,建都北京利于经济发展

5,纵观历史,建都北方的王朝国祚都较长(参考建都南京的民国)

叶剑英一语中的,北平将成为新中国首都

1948年11月,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平津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在这期间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逐个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国民党军。天津解放后,北平25万国民党守军如同瓮中之鳖,被我军重重包围。同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任命彭真为北平市书记,叶剑英为北平军官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

即使在战事激烈的当下,毛还是亲自对北平接管问题做出了指示。虽然当时中共中央还未确定要将首都设定在何处,但是彭真、叶剑英两人深感北平接管任务的重要性。叶剑英同志在北平市委第一次会议中提出,北平地理位置优越,并且是多朝古都,极有可能在之后成为新中国首都。所以要将这次的接管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不能出现任何纰漏。事实证明,他的看法极具前瞻性。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签订了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接受了MZD所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于同月31日,北平正式宣告解放。北平解放之后,接管工作在叶剑英的带领下有序进行。对于北平,首要关头是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叶剑英深知要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必须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所以他指出,北平需要大力发展生产,稳定金融,改进对公、私营企业的管理。除了经济发展,叶剑英也就文化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叶剑英对接管干部称:“只有继续提高我们的文化,新社会的建设才有保障。”

北平在叶剑英的带领下快速地恢复了生产发展建设,文化教育得到了改善,民生条件的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北平成为未来新中国的首都奠定了基础。当时有报刊报道称:

叶剑英领导的中共干部打稳了中共未来首都的基础。接管是审慎、周到、仔细、严密的。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王稼祥坚持北京的理由

好在第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一个人来到了MZD面前,并且给他带来了自己的看法,他就是王稼祥。王稼祥是东北城市工作部的部长,他深刻地了解中国各大城市的优缺点,对于首都的选址,他的意见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王稼祥在听了主席的想法后,给了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那就是选择北京。北京又称北平,燕京,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而“北京”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赫连勃勃传》:“东魏与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数百余里,若都长安,北京恐有不守之忧。”

在赫连勃勃打下西安后,许多大臣劝诫赫连勃勃定都于此,但是赫连勃勃却力排众议,选择了北方的“北京”,只不过这个“北京”指的是陕西省的榆林市,与现在的北京含义不同。

《说文解字》记载:“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 象高形。凡京之属皆从京”所谓的京,最早是瞭望台的意思,后来从“高”的含义,衍生成为首都。“北京”作为十大古都之一,既不是历史最久远的古都,也不是朝代最多的古都,但绝对是发展最快的古都。

王稼祥选择北京作为首都的原因,一方面距离苏联不远,又离海港近,同时也不像哈尔滨那样远离南方。最关键的是北京属于和平解放,没有被战火侵蚀,不仅许多建筑保存完好,还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明清两代的首都,老百姓们也能够接受北京。

随后他还介绍了其他几个城市落选的原因,比如南京,因为曾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刚刚解放就拿来用不太好。其次王稼祥认为,我们可以不迷信但是却不能一味地否认迷信,历史上建都南京的国家少有长寿的,由此可见南京虽好,但是绝对有一些原因,使得它不适合当首都,如果一味的选择定都南京,必然后受到反噬。

其次的热门城市就是西安,作为十六朝古都,西安不仅是历史最悠久的古都,也是最得人心的首都。从西周开始西安就作为首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镐京),强汉盛唐都选择长安作为国家中心,并不是毫无道理。在秦汉隋唐的时代,中国曾经为了防范北边游牧民族修建长城,那个时候长城就成为了中国北部边境线,在这种情况下,西安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位于版图腹地,影响辐射范围广。而随着中国版图扩张,中国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沿海地区,西安失去了中心位置的优越性,所以也不适合用来建都。新中国如果想要与世界接轨,大力发展经济,那么首都必然要选择离海近的地区。西安固然很好,但是离海太远,不适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

此时,MZD又提出洛阳、开封也做过多朝首都。王稼祥发表意见说,开封以及洛阳都坐落于黄河沿岸,有黄河水患威胁且交通不便,并且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在这两地建都也不妥当。

王稼祥最后认为,北平是最好的定都地点。首先北平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都将首都定在北平,曾经的历史建筑也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悠久绵长。并且在1919年,北京青年学生组织了一场著名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说明这北平有着极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北平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东北与中原的连接处,可以瞰制东北三省的同时又能够管理中原,还邻近苏联与蒙古,在有困难时可以即时得到苏联的帮助,与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国界长却无战争之忧。北平又位于沿海地带,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又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守护渤海,外敌一时难以入侵。

MZD听完王稼祥的意见之后十分满意,称“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就这样,在王稼祥的建议下,MZD决定在新周国成立之后定都于北平。

并且于1949年3月23日,中央从西柏坡迁到了北京,主席将这次行动比喻为“进京赶考”,这也意味着北京在将来会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在该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将北平设为新中国的首都,并将北平更名为北京。自此,北京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首都,登上了国际的舞台。

北京为什么会成为首都

中国的首都为什么是北京?那么为何要选在这样一个地方呢?北京这个地方真的是中国所有版图中最好的吗?

如果你仔细看地图,你会发现,实际上北京的这个地理位置是有问题的!那具体又是什么问题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各个朝代首都的选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所建立的都城都不太一样,不过基本上就是按照从“长安到洛阳”,“从南京到北京”这样的路线进行迁移(当然不是全部国家)。

北京被作为都城,实际上在“蓟”的时候就有了,明清两代就直接是沿用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之地,即便是现在,北京依然是我国的首都。但是,如果我们在地图上看北京的话,实际上北京的地理位置不算是最好的。

古代的国家建造都城,一般考虑两种因素,一种是经济因素,一种是军事因素。

纵观历史, 周、秦、汉、唐时代,中国的都城不是在长安就是在洛阳。我们就拿长安和洛阳来说。首先说长安,它位于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而洛阳呢?它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力资源丰富,其四周土地平坦,经济层面很占优势。于是就有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这两座城市,一东一西,一个占据军事优势,一个占据经济优势。但至于王朝本身要在哪一个地方建造都城,就得看这个王朝的领导人侧重于哪一方面。

当然了,也不能单单看这两种因素,还得从当时的主要政治矛盾中找寻答案。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开创必定要经历一场战争,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产生就得靠“军事集团”来实现。而这些军事集团一般都是围绕在开国君主身旁的那些老将或者他们的家族成员。开始的时候,这个领导总会给大家来一场荣耀的洗礼,答应他们事成之后就为其“封官许愿”,说白了就是“洗脑”。慢慢地,这些军事集团开始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力。举个例子,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这些人的势力集中在长安附近,所以在历史上我们会发现,周、秦、汉、唐一开始都会定都在长安。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般在王朝的中期,当经济问题开始比军事问题重要以后,东边的经济中心就开始起作用了,都城就会向洛阳迁移。典型的就是汉朝——西汉东汉的迁移,实际上就是因为经济问题已经大于军事问题。

再有,就是当“皇权巩固”以后,都城也会随之迁移。为何呢?因为当皇权巩固以后,换句话说是皇帝不再为了这些“军功集团”担惊受怕以后,皇帝就会跳出军功集团的包围圈,从而选择更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风水宝地”。于是,皇权的方向性的转移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就是都城的转移。例如隋炀帝和武则天,他们当上皇帝以后,坐拥天下,便立刻放弃关中,迁都洛阳,并且大力发展科举制甄选人才。当然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摆脱关中那些“军功集团”的束缚,从而培养自己的“人才集团”,即便是军功集团以后出现什么状况,也好应对。

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王朝都城的迁移,实际上就是东西方的迁移,这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东西方矛盾”,也即是“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矛盾”。长安和洛阳,这两地似乎就是王朝迁移的标志和证明。

但是,毕竟不是什么东西都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亦如此。这样的情况,在宋代时候,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朝建立以后,宋朝的中央集权开始有意识的加强,开国君主赵匡胤为了避免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政策,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著名的就有“杯酒释兵权”。

但在宋朝时期,平民子弟开始有机会上学读书,知识传播开始在宋朝蔓延起来,那么宋朝皇帝在民间选举官员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所以,上文我们说到的那些军功集团的制约作用也就随之减少了;再者,宋朝独特的治国策略——重文抑武,使得宋朝以后的明清两代都是文官政府,武将想要真正的进入中央集权进行决策,那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宋朝的都城就没必要建造在洛阳,而是建造在距离大运河更近的开封府。说到底这个位置的变化主要还是“政治矛盾演化的结果”。

而到了明清两代,中国的重心又发生了转移。

明清两代的都城都是定都于北京,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以中原为主的王朝,而是演化成了一个多元文明体系,此时的中国格局变得更大,更宽广了。

就拿清朝来说,首先清朝是满族,是从山海关一路打下来的,最后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版图,也就是疆土,它们都在扮演着这“体系”中一个个重要的角色。西藏雪域高原出产的藏传佛教,影响力不仅在西藏,而且还用精神控制了蒙古。

那么,清朝又为何要控制蒙古呢?很简单——军事制衡。蒙古草原上的军事力量是大清朝控制中原的支柱,而中原地区呢?就是为国家提供财政资源的“储备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蒙古是清朝的军队,中原是民众,军队作为一种暴力制衡使得中原地区能够稳定,而军队的给养就需要中原地区的民众来完成。而北京就作为一个调配资源的“枢纽”。再者来看,清朝的新疆地区,就是其缓冲地带,这些地区环环相扣,相互制衡,而北京作为都城就是为了调配这些资源,是这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枢纽”。

所以你觉得什么地方更适合作为王朝的都城?当然非北京莫属。

但是如果我们只站在地理格局这一块上来看的话,北京确实不是王朝都城的最佳选择,为何呢?

首先从地理角度来说,北京在长城边上,而长城是中原和北方的分界线,这个地方可不是个太平的地方。在秦汉时期的匈奴,后来的女真等少数民族十分“猖獗”。只要有一天,长城被突破以后,那么北京就会有被包围的危险,所以这样的地方怎能作为国家的都城呢?

其次,在经济层面上,北京也不适合作为王朝的首都,为何呢?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的来源也主要集中在这儿,当时没有现在这样的交通工具,运输路线就不用说了,除了一条大运河稍微有点用以外,其它的运输途径是非常困难和不划算的。所以漕运成为明清两代的重要“血脉”,于是明清两代的皇帝还为此弄了个“漕运总督”的封疆大吏官衔,无非也就是保护这条国家的“大动脉”。

但即便如此,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直接将首都定在南方不就更好了吗?定都南京也比在北京要好得多啊!

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地理上的小格局,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大格局来看。国家的首都建造地区并不是所谓地图上的几何位置的中心,而是这个国家的资源、人口、利益版图的重心。中国王朝的都城亦是如此。

英国有庞大的海外利益,所以伦敦就处在国家版图的边缘,因为伦敦是出海口。而法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那巴黎就不在出海口。而且法国北部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巴黎就在中线靠北的地方。——摘选

所以按照上文我们提到的大的历史格局来看,中国的首都建造在北京还是很有道理的!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首都 中国首都 北京 哈尔滨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