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生活提示 > 正文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民俗二十四节气

news.xixik.com   2022-8-13 6:45:1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之后的风已经有丝凉意了。立秋的风对传统农耕很重要,民间流传着“立秋怕无风”“立秋无风是灾年”的说法。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第一个节气。

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虽然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此时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还未到来。立秋节气通常在“三伏天”里的中伏期间到来,是仅次于小暑、大暑的第三热节气。

中国历史朝代表

立秋时节,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处夏季,天气依然很热。此时也是台风活跃时期,多发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立秋的“立”有开始之意,“揫敛”是收敛的意思,即此时农作物开始成熟。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清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是古人眼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化的时刻,历来颇受重视。

立秋预示着秋天的脚步已近,但此时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今年立秋节气,全国各地的天气情况如何?立秋对农事有何指导意义?来听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立为,从气象方面为您解读立秋

一叶知秋 图据新华网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是一年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从气候学的角度来说,立秋并非秋天的开始。按照现代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才是秋季的开始。

王立为介绍,我国很少有在 “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才入秋。一般年份里,北京9月初才开始有秋天的感觉。

2022年立秋节气前后,由于在强盛的副热带高压掌控下,我国高温暑热天气还将延续。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北抬,高温的重心将由江南、华南逐渐向北至长江中下游至华北一带,可能还会有阶段性高温热浪出现。高温向北方蔓延的同时,湿度也会增大,华北、黄淮等地将迎来闷热天气。四川地区立秋前后预计平均降水量仍会较常年同期偏少,平均气温也会较常年同期偏高一些。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立为为小学生做科普课程。受访者供图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之后的风已经有丝凉意了。立秋的风对传统农耕很重要,民间流传着“立秋怕无风”“立秋无风是灾年”的说法。这是因为立秋的风和雨往往结伴而来,而此时的秋雨对庄稼收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候白露生是说,因为昼夜温差大,在清晨的时候,会有白色的雾气产生,雾气腾腾。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关于立秋,还有很多有趣的农谚,比如“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的早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王立为介绍,它是指阴历的日期,而不是阳历的准确时间,正常来说,立秋时间一般会出现在农历六月和农历七月这两个时间段,在阴历六月它就是早,在阴历七月它就是晚。今年的立秋时间是阴历七月初十,就属于晚立秋

立秋农事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很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时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了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定、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棉花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若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则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立秋这天“晒秋”“咬秋”“贴秋膘”等习俗。

“晒秋”指的是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利用自家窗台、屋顶等晾晒农作物以便贮藏的一种传统农俗。

立秋农谚

农谚“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是说当立秋在六月时,意味着天气转凉的时间大大提前,人们在农作上也会较为忙碌,会出现抢种抢收赶时间的现象。而立秋在农历七月,这就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因为立秋较晚,热量比较充足,这就比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炎热的天气对于农民来说,干起农活来身体冒汗像流油一样。不过,虽然累点苦点,但由于热量足会提高整体的产量和质量,看到丰收的希望,想必农民朋友们心情还是愉悦的。

立秋西南风,禾稻可倍收。

立秋前后刮北风,稻子收获定然丰。

立秋有雨丘丘有,立秋无雨甚忧忧。

立秋无雨最堪愁,大熟年成一半收。

立秋不出头,拔去喂老牛。

立秋到,一担挑,再过几天一把草。

插田插过立秋,有种也少收。

立秋后,满把凑,强如种绿豆。

立秋看庄稼,黑谷黄棉花。

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到,一年已过半。

春种秋收,应时而动,

愿夏天里所有的遗憾,

都是秋天惊喜的铺垫。

不时不食的智慧

《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究“章法”,不能乱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立秋之后,凉气至白露降秋蝉鸣,一早一晚人们都会感觉丝丝凉意,但“秋老虎”的威力依然不容小觑,暑热令人难耐。身体倦怠乏力之感不时袭来,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入秋时节,人们的“口腹之欲”便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夏季炎热,人们饭食清淡,几个月过后,体重便会下降不少。入秋后,人们将立秋“称人”与立夏“称人”结果两相对比,就会发现需要好好进补一番,此时,各种肉食无疑是最佳选择。胃口大开的人们,面对烤肉、炖肉和红烧肉等肉类食品的诱惑,大快朵颐,“以肉贴膘”,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贴秋膘”。但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贴秋膘”不一定非得吃肉,尤其不适合肥胖超重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建议多吃绿叶菜、薯类、馒头、酸奶等发酵类的食物,少吃肉类。普通人群“贴秋膘”也要适量,不宜暴饮暴食。

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闻名遐迩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目不暇接。“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立秋之后,陕西人秋冬季的进补食品中,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古称“羊羹”,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羊肉泡馍了。从鼓楼走下来,腹中饥饿的记者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咥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借助羊肉温脾健胃、滋阴活血的功效,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演变,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的秋令美食。

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构。

记者踱出鼓楼大街,仰望着鼓楼上巍然排列的二十四面节气鼓,思绪万千。硕大而彤红的节气鼓,仿佛在昭示着今天的我们:二十四节气文明构建的共同习俗、共同农事与共同文化,让我们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与文化根脉。也许,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赋予人们的一份心灵收获。

诗人和立秋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是唐朝诗人刘言史的《立秋》诗,也是我个人觉得写“立秋”写得最好的诗词之一。一叶惊秋,正是这首诗最好的表达。从此以后,暑气渐退,云天越加澄明美丽,木叶声中,又是一年秋来到。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如何才能知道秋天就要来了呢?宋代的人告诉我们,从一片梧桐叶中,你就能知道。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逢立秋这天,宫廷里的太史官就会守在梧桐树下,等待着风起,叶落。时辰至,太史官会高喊:“秋……来……”一人接着一人喊,秋来之声,响彻天下,是为“报秋”。古人对于季节的感知,显然要比我们更为敏锐。他们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微细的变化,从而知晓时节的变幻。一片落叶,一颗露珠,一丝蝉鸣,皆是他们感受生活的凭据。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日,是古人一年一度的丰收节。秋社日,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之后渐渐式微。宋朝诗人陆游曾经写过《秋社》一诗,其中有句曰:“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相比于春困夏燥冬寒,立秋后凉爽闲适的天气也是读书的好时光。陆游在《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说:“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与陆游同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爱看书,更爱藏书。有人用八个字形容他的这一爱好“嗜好既笃,网罗斯备”,翻译过来就是,什么书我都要的意思。尤袤四处搜集图书,读完一本之后要写读书笔记,然后判断是否应该收藏。如果决定收藏,能买则买,买不到就动手抄。由此可见,尤袤藏书不光是汗牛充栋,更是在积累知识,传承文化。

陆游曾经参观过尤袤的藏书楼,参观之后颇多感慨。他写有一首诗,题目很有意思,叫《尤延之侍郎屡求作遂初堂诗诗未成延之去国因以奉送》。尤袤多次让陆游去他的藏书楼参观并写观后感,陆游直到尤袤要外放才匆忙写了一首诗奉上。听听陆游怎么夸他家藏书楼的:“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遗书围”。藏书楼里简直就是书的海洋,身体被这海洋给包围了。

岁月变动不居,立秋,在现代还算不算一个重要日子呢?虽然我们不再从事农耕了,但依然能在清晨的微风里捕捉到秋的讯息。虽然我们不再过秋社节了,可遥远山村一年一度的晒秋节,依然在引诱着远方游子的心。也许,节气的本义会在时间里被渐渐淡忘,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一年一度的仪式感,喜欢这藏在诗书里延绵不绝的文化的味道。

刘言史与李贺同时期。孟郊赞誉他:“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皮日休评价他:“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刘言史还是个藏书家,他喜欢收藏书籍,藏书万余卷,但诸史中少有记载其藏书之事。据其《放萤怨》诗中称:“放萤去,不须留,聚时年少今白头。架中科斗万余卷,一字千回重照见。青云杳渺不可亲,开囊欲放增余怨。”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搜索 立秋 秋天 二十四节气 在百度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