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在魏王曹丕和文武百官的逼迫下,年仅四十岁的汉献帝将汉朝的皇位禅让给了曹丕,正式宣告了传承四百年之久的汉朝终结。曹丕还是个讲理的人,将汉献帝刘协的爵位降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还娶了刘协的两位女儿进入宫中。禅位后的汉献帝,在封地中生活了约十四年,为何不投奔蜀地的刘备,延续汉朝的正统呢?难道他不想光复汉室了么?
老规矩,先上答案:曹氏家族不会让刘协离开,刘协离不开封地,刘备不想要刘协。这是一个非常多重因素综合的结果。
1)老曹家不让刘协走人
曹操的称王史可是非常的励志,作为宦官之后,其实曹操一开始就不受人待见。在士族和门阀盛行的东汉,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是很难的,首先就是那一帮上层社会的人不愿意,即使像曹操父亲已经位列三公了也没用,其爷爷曹嵩还是当朝著名的太监,即使有这个背景,曹操的身世还一直被袁绍他们鄙视,甚至连和皇室宗亲隔了N代的刘备都不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终于三分天下。拿到了天子的曹氏家族他们才不会将天子放出去,要知道他们就是因为有天子在手,天下的人才才会不断地向许昌靠拢,聚拢在曹操身边,谋得大业。尤其是在创业前期,只有他打其他诸侯的份,其他诸侯即使知道天子已经被挟持也不敢轻易跟曹操相抗衡。
占尽了天时的曹操才有后面霸权的存在。虽然天子已经没用了,曹丕也称帝了,但是天子依然很有威胁力,曹操在世的时候一直不敢称帝,就是因为害怕他一称帝,天下会有很多人反抗他,他看的很清楚,自己其实没有很受当时社会上层的拥戴。汉献帝可以说还是很有威胁,万一出去了,再来个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又要重新分裂。
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后,并没有杀汉献帝,而是取消汉献帝皇帝称号,降级为山阳公,刘协享受山阳县所有俸禄,在山阳县刘协能乘天子座驾,行天子礼仪,可以祭拜汉朝皇帝神位,入朝不拜,受诏不跪,可以说在山阳县刘协除了没有军权和皇帝称号,皇帝能享受的待遇他都享受了,而且爵位还可以世袭,基本可以说刘协子孙后代衣食无忧了。相比历代亡国之君他算是最幸运的了,刘协也深为感动,终于离开囚禁自己几十年的牢笼,开始新的生活了。刘协最终也在山阳县安度晚年。
但是以当时曹丕的实力想杀死刘协是很轻松的事,刘协之所以不杀刘协是为了笼络天下人心,而且如果自己杀了刘协那么刘备和孙权就有了讨伐自己的理由了。
汉献帝作为一个延续了四百年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即使是被逼迫禅位了,无疑仍然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曹丕在刘协的封地周围驻扎了一支军队,具体的数量不得而知,但是一定是对曹魏忠诚度极高的一批将士。这支军队一直持续到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的第二年才被撤销,还顺带废除了当年曹丕对刘协及其后代定下的禁令。
由此看来,曹丕虽然在表面上给了汉献帝很高的地位和荣誉,但是与当年曹操架空汉献帝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依然对汉献帝刘协和他的后代一直以来严加看管。再加上刘协受封的山阳郡在今天靠近徐州的山东境内,地处魏国的腹地,离着蜀汉和孙吴几千里远,因此刘协想要投奔蜀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刘协想逃跑肯定会被曹魏发现,因为山阳县兖州,在当时曹魏帝国内部,离许都和洛阳都很近,如果刘协想逃跑估计没走多远就会被抓,如果被抓,轻则终生软禁,重则直接被杀,因此冒如此大风险还不如乖乖在山阳县享受生活。
2)刘备不可能也不会接受刘协
刘备在前半生总是把仁义道德匡护汉室挂在嘴边,所以汉献帝对刘备抱有很大希望。
但是刘备在夺取益州后野心就逐渐暴露,刘备在汉中之战后自封汉中王,汉献帝知道后苦笑三声,他已经明白刘备不过是跟曹操、袁绍等人一样,只是刘备却打着匡扶汉室名义来扩充自己实力,他心里没有半点汉室江山。
另一个原因就是刘备及其臣属不欢迎汉献帝的到来。刘备一直顶着汉室宗亲的头衔,就是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在诸侯之间依附游荡,好不容易在益州立下了一番基业。因此当魏国传来曹丕登基称帝的消息后,有人就报告刘备说汉献帝被杀了,刘备及其臣属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直接为汉献帝发丧,追谥为“孝愍皇帝”,一个大活人竟然被刘备办死了,不知道刘协知道后心里有何感想。事实上刘协一直活到了曹睿时期,和诸葛亮同一年死的。所以汉愍帝并不符合实情,汉献帝确实更为贴切。然后臣属劝进自立为皇帝,接过了复兴汉室的重任。其实当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朝和刘备自立为皇帝后,汉献帝刘协已经失去了价值,是生是死都不那么重要了。
很多人无论是看了电视剧还是看了历史书,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刘备很虚,觉得他成功前和成功后具有巨大的反差。比如说,成功前,刘备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处处留有仁义的道德,令人敬佩。但是一旦成功了,自己坐稳了,自己野心也渐渐地涌现出来,以前想着要除掉曹操,解救天子的口号也可以抛弃掉,宁愿为了兄弟攻打东吴也不打魏国;刘备的第一个儿子是认的,叫做刘封,第二个儿子叫做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古代来说,谁能封禅?当然是帝王!这就是后世为什么说刘备的虚伪的原因。
刘备想称霸一方是真心实意的,曹丕一称帝,刘备后脚就直接称帝,他完全没有顾忌天子还在世的情况,说明天子在他心中也不是那么重要吧,相反,倒是东吴是晚了好多年才称帝。有土地、有军队之后的刘备早已经不是从前那个颠沛流离的人,对他来说,天子在不在已经没有什么关系,自己的政治野心能否实现才是最重要的。
假设天子来到了蜀地,那么刘备会退让自己的位置给汉献帝吗?显然不可能,对于刘备来说,“扶天子”已经没有必要了,自己就能“振汉室”。
刘备给未死的刘协办完丧事后就假惺惺自立为帝,名为继承汉室血脉,实则是为了自己当皇帝。
因此此时刘协已经心知肚明了,即便投奔了刘备,刘协也摆脱不了成为傀儡皇帝的命运,投奔刘备只不过是从一个贼窝跑到另外一个贼窝,何必自取其辱呢!
已经看透权力,不愿卷入权力漩涡,只想安度晚年。投奔刘备不过是从一个贼窝跑到另一个贼窝。
汉献帝刘协8岁被董卓立为傀儡皇帝,董卓被杀后,又被郭汜李傕掳走再次成为傀儡皇帝,李傕郭汜兵败后,曹操迎接汉献帝东归许都,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汉献帝再次成为傀儡皇帝。
汉献帝刘协放弃了抗争。汉献帝刘协本是一名皇子,是被董卓强行立为皇帝的,在被曹操接到许昌作为傀儡后,也曾用衣带诏策动过外戚董成反抗曹操,但是迎接他的是董成等人全部被杀,当时怀有身孕的董贵人被当场处死。随后还有伏皇后鼓动父亲伏完效仿董成,可惜的是密谋败露,导致伏皇后及其与刘协所生的两位皇子全部被杀。经历过两场政变失败的刘协,显然已经放弃了抗争,此后一直与曹操的女儿安静的生活在皇宫中。
对于汉献帝的一生他已经厌倦了,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后,并没有为难刘协,而是封刘协为山阳公,且终生衣食无忧,刘协也非常感动,自己前半生被各种权力挟持,没有半点人生自由,而曹丕把山阳县给自己,也有让自己安度晚年的意思,因此刘协自然不会有别的想法。
刘协去了山阳县确实很安分守已,刘协学做医生为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医治身心,对于他来说,远离权力中心,远离尔虞我诈,平平淡淡做回自己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了。
汉献帝自己心里也明白,大汉的历史已经过去了,无论自己怎么挣扎。也是不可能在重来,自己能活着就已经很好,没有必要再去趟这浑水。
刘备匡扶汉室是假 就是自己想当皇帝
刘备似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并非是为了得到天下而起兵,而是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为了汉室江山不落入奸臣之手更是为了自身血统上的责任而战。但事实上,刘备其实是一个野心十足的人,他不甘人下,不甘落魄,是一心想要天下的人。这一点从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可以看出来。
“隆中对”中有刘备的政治阴谋。诸葛亮在和刘备畅谈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中提出了“天下三分”的观点,这个观点虽然是由诸葛亮提出的,却是刘备一直希望做的。
关于三分天下的论点,本是由刘备引出的,他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告诉他,现在天下的形势——曹操兵强马壮,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不可能与之直接抗衡了,而孙权已经在江东盘根错节,也是不能轻易铲除之。诸葛亮告诉刘备现在他们应该立足于巴蜀,安抚百姓,和孙权结盟,这样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光复汉室。
然而,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观点只是简单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政策方针,但是就是这样的一段话却深得刘备的认同,让后者十分满意。究其原因,三分天下本就是刘备的想法。
原本刘备只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人生的前半段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山穷水尽的生活,十分不如意。当诸葛亮和他谈论天下时,刘备已是年近50的人了。他的人生经历早就告诉了他现在天下的形势,他是无法和曹操、孙权相抗衡的。所以在刘备心里最理想的状态不是相争而是共存,所以诸葛亮的分析可以说深得他心。
经历过黄巾军起义,做过地方官吏,几次历经生死一线的刘备,在政治上已经日渐成熟了,城府也已越来越深。他想要借诸葛亮之口说出他心里的策略。
刘备有野心,想要称雄,他的“兴复汉室”本就是一个幌子,当时汉室未亡,天子还在,而刘备的复兴汉室只是等于自己掌权罢了。然而虽有野心但是当时的天下并没有刘备的立足之地。虽然荆州和益州是十分理想的落脚之地但是一向标榜仁义的刘备不能主动做出这不仁不义之事。
而诸葛亮正在这时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借口:那些地方的主人并不是明君,而那里的百姓渴望的是像刘备这样的君王。这下刘备有了足够的理由,因为他所做的事都是符合“天意” 的。所以,刘备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政治策略的发言人,由他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既让自己得到了舆论支持,又避免了同室操戈的罪名。
所以刘备不顾关羽和张飞的不悦,而和诸葛亮日益亲密了起来,因为,有些话只能从诸葛亮口中说出来,而不能从刘备口中说出,有些事虽然是刘备想做的,但是表面上却全都是诸葛亮的意思。其实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一点从刘备临死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话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刘备来说做皇帝一直是他的梦想,所以在他得知曹丕称帝之后,也迫不及待地称帝了,这也是理所当然,毕竟比起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人愿意辈子编草鞋。要刘协这个傀儡皇帝干嘛?
曹丕篡汉后,汉献帝被逐出许昌,为什么不借机投靠刘备?
魏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嗣子曹丕即魏王、丞相、益州牧之位。史载,当年7月,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上表,称“魏当代汉,见于图纬,其事甚众”。群臣纷纷上表附和,劝曹丕顺应天人之望,禅代刘氏。10月,早已沦为傀儡的汉献帝刘协被迫遣御史大夫张者奉皇帝玺绶诏册,禅位与曹丕。曹丕依惯例假意推让一番,乃下令在洛阳筑坛。坛筑好后,曹丕登坛,由公卿、列侯、文武百官、匈奴单于、四夷来使数万人陪同,接受皇帝玺绶,正式即皇帝位,是为魏文帝,改元黄初。11月,魏文帝曹丕下诏,徙封(贬谪)献帝刘协为山阳县公,追谥亡父曹操为魏武帝,正式建立了曹氏政权——魏国。至此,东汉王朝名实俱亡,中国历史随之进入了三国时期。
曹丕篡汉称帝的消息传至成都,当时纷传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等人信以为真,无不悲愤填膺。刘备乃“发丧制服,谥(汉献帝)曰孝愍皇帝”。随后,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傅许靖、阳泉亭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殷纯、安汉将军糜竺、前部司马费诗、劝学从事谯周等人不断劝进,希望刘备能乘为汉献帝发丧的机会,传檄天下,讨伐曹丕,同时劝刘备正式登基即皇帝位,恢复刘汉。
虽然群臣不断上书,纷纷劝进,但刘备对称帝之事不置可否,态度模棱。诸葛亮从彼时的形势出发,引古证今,用“正统”的观点,把刘备应该名正言顺当皇帝的道理说通透了。刘备心里本来就像猫爪子挠一样,心痒难耐,听诸葛亮说的有理有据,也就不再装逼推辞了。
大约就在此时,传来汉献帝未死、只是被曹丕逐出洛京、贬为山阳县公的消息。原来,曹丕杀汉献帝篡位不过是谬传。曹氏父子虽然玩弄献帝于股掌间,但还算善待他。曹操将3个女儿都嫁给献帝为妻,曹丕是献帝的大舅哥,他虽将献帝贬为山阳县公,但之前的一切待遇、享受均被保留,比当那个傀儡皇帝还自在些。
以匡扶汉室为幌子的刘皇叔虽知献帝仍然健在,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就在曹丕篡汉称帝的第二年(221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根据诸葛亮等人的建议,认为“汉”是“高祖(刘邦)起定天下之国号”,刘备乃(自诩)高祖21世孙,“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因此仍应定国号“汉”(史称蜀汉),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许靖为司徒;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立吴氏(吴懿妹)为皇后,刘禅为太子,并娶张飞女为太子妃,立另两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其余文武大臣各有封赏。
随后,刘备以曹丕刚即位称帝不久,正忙于稳定内部,诸事繁杂,无暇他顾且自己已在军事上完成了伐吴的准备为由,于221年7月,命诸葛亮辅佐太子留守成都,自己亲率5、6万大军,东征孙吴,企图复夺荆州,同时为关羽报仇。
问题来了:曹丕篡汉后,汉献帝被逐出洛阳贬为山阳县公,他为何不借机西去投奔皇叔刘备呢?刘备素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为何在明知汉献帝仍在世的情况下,还执意要登基称帝?岂不是暴露了他拉(汉室)大旗作虎皮、其实自己要当皇帝的野心吗?鲁迅读“三国”后曾评价“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当然,此说或许不是揶揄刘备貌似忠厚,实则虚伪,其实是说他野心勃勃,竖起“匡扶汉室”这面大旗招徕天下仁人志士,最终助他实现自己王霸天下的个人野心。刘备是有做皇帝之野心的,从他为两个儿子取的名字就可看出:一曰刘封,一曰刘禅,“封禅,封禅”,其内心对皇位的极度渴望已经昭然若揭了。
当年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了汉献帝,但他始终恪守臣节,不肯篡汉自立,不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曹丕篡汉自立后,将“主动禅让”的献帝贬为山阳县公,但保留其一切尊贵待遇,如此善待废帝,也算不错了。汉献帝起初虽然恼恨曹操诛杀董承、伏完、伏皇后而秘密与刘备结盟,想借皇叔刘备之手除掉擅权跋扈的曹操,但都是一时权宜之计。不要说刘备没那实力,即便刘备有此能力和胆魄,谁又敢保证事成后他不会成为第二个曹操呢?况且刘备在得知汉献帝被逐出京师贬为山阳县公的情况下,仍然在成都登基称帝,货真价实的东汉皇帝刘协还活着,他却在西南一隅另立江山,创立了另一个“汉”,可见其心不诚。如此一来,诸如“恢复中原,匡扶汉室”之类冠冕堂皇的说辞鬼才信!假如汉献帝被废黜并徙往山阳做县公后,乘机翻越秦岭来到成都依附刘备,刘备会扶植他建汉复国吗?肯定不会!如果真是那样,他就不会在明知献帝仍然活着时还要即皇帝位了。假如献帝到西川投奔刘备,下场无非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因为刘备是决不会容忍“二圣”并立的。所以,他还不如安逸地当他的山阳县公,至少曹丕不会要他的命,决不会傻到去千里送死的。
汉献帝被曹丕篡位逐出许昌,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光复汉朝?
按历史记载汉献帝在公元220年禅让给曹丕后,并没有沉湖,而是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封邑一万户,在诸侯王上,向魏帝奏事的时候不用称臣,接到朝廷诏书的时候也不用下拜,汉献帝的几个儿子也被封了侯。
曹丕还对汉献帝说:天下有什么好东西,我都可以跟你分享。总的来说,曹丕对汉献帝还是比较优待的,正如魏元帝曹奂公元265年,禅让给晋朝的司马炎,也被封为陈留王,一直活到了公元302年。
汉献帝在自己的封地十四年后,也就是公元234年病逝,当时的魏明帝曹叡还带群臣去哭祭,汉献帝以汉天子的礼仪安葬,谥号为孝献皇帝,史称“汉献帝”。“献”为平谥,不能望文生义——我把江山献给你的意思,而是“聪明睿智”,刘协一生确实当得起这四个字。当初他被董卓相中,拥立为皇帝的原因就是临危不乱,有天子风度,被曹操迎到许昌后,刘协时刻不忘匡扶汉室,坚持不懈的与曹操斗智,总想搞个大新闻,硬是把魏武的大后方折腾成了大前方。即便如此,他最后竟还能寿终正寝,末代皇帝能有此礼遇,确实不愧为聪明睿智。
而据一些民间传说,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之后,就专门修习医术,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者,治过很多老百姓的病呢。
那我们来说说,为什么汉献帝被禅让后,不找刘备呢?有几个原因。
第一,汉献帝自从建安元年被曹操迎至许昌后,就实际是个傀儡皇帝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做过反抗,比如董承的衣带诏,还有伏后与伏完,都告失败,我相信,建安二十五年,汉献帝禅让给曹丕后,他应该是松了一口气。
而曹丕封他为山阳公,已经是善待于他了,其实这个山阳公比汉献帝还要好,不用整天担心受怕。
第二,刘备不见得欢迎汉献帝,虽然蜀汉说,他们是听说汉献帝遇害了,所以刘备为了让大汉的祭祀不断,就称帝了,但显然,这是一种借口,这样刘备就可以安心称帝了,而如果汉献帝跑到了刘备面前,那刘备应该怎么做?把皇帝位让给汉献帝吗?因为刘备也不是光复汉朝的主,他从一开始就是为自己称帝而奋斗的。
第三,汉献帝的封地就在山阳城(今河南焦作),河南到成都,还是比较远的,而且曹丕也不容许汉献帝跑出自己的封地,更不用说跑到蜀汉那边去了。
汉献帝禅位后过得怎么样?看他死后曹魏给他下葬的规格就知道了
曹操死,其子曹丕称帝后,汉献帝便销声匿迹了。关于这位汉朝末代帝王的下落众说纷纭,他到底是被杀了,还是被软禁了?他死后葬在了哪里?陵墓是什么模样?这些疑问一直令世人困惑不已。不过近年来专家们的考古发现,使这些在人们脑海中萦绕了千百年的谜团,正在被一点一点解开。
汉朝末代帝王的行踪探寻
要探寻汉献帝的陵墓埋藏何处,首先要弄清他在历史上“失踪”的那段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据史料记载,在曹操死后,曹丕袭魏王和汉丞相职。一些大臣威逼汉献帝学习唐尧虞舜把皇帝位禅让给曹丕。220年10月,曹丕如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曹丕从魏王升到了皇帝,皇帝刘协降为了山阳公。这个山阳公还比较尊贵: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效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逐鹿城。据说,在汉献帝离开都城前去山阳的时候,曹丕还非常客气地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可是,史书上所载的山阳逐鹿城到底在哪呢?这究竟是一个虚构之乡还是一处真实存在呢?有人说这个“山阳城”就是当年秦始皇赐封长信侯嫪毐的封地。
这个嫪毐就是与秦始皇母亲赵太后私通而备受宠信的那个人,后被秦始皇车裂而死。即便真有这个地方,那么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后,如今它又在何处呢?
专家们对此进行了考证,了解到史书中提到的山阳县就在如今的河南焦作市区,而献帝居住的逐鹿城则在现在的修武县李固村。现存的山阳故城大部分高出地面,因为地下水位过高等原因,山阳城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
山阳城始建于战国初期的魏国,东汉中晚期和三国时期达到最繁荣,隋唐时逐渐沦为残垣废墟。之所以选择此地作为贬地,一则是因为此处离曹魏的首都不远,便于监视;二则是因为之前汉献帝的一个皇子曾被封为“山阳王”。按此推测,这个地址应该可信。
现在既然已经找到了汉献帝的贬居所在,那么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汉朝末代帝王被贬后的生活以及他的最终归属。后世流传说,献帝到了山阳后“不为良相却为良医”,成了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据说,汉献帝虽然是个窝囊皇帝,却是称职医生,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
焦作一带的民众为了纪念他,不仅盖了献帝庙,还口编了许多关于他行医救人的传说。人们把他和曹皇后称为“龙凤医家”。焦作老百姓出于对他俩的感激之情,对老中医格外敬重,尊之如君。
“百姓捧土”堆成的帝王陵墓
汉献帝刘协被贬山阳公后在民间行医救人,救济百姓,后病死于此,享年54岁。献帝死后,曹家朝廷还算厚道,仍旧以汉天子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他,谥号孝献皇帝,陵曰禅陵——意思是汉献帝“以汉禅魏”。
汉献帝禅陵位于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南距修武县城约23公里,北依太行山,其余三面皆为平原。陵东南400米处有一低矮山丘,因禅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汉山。
北约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静凹区,曰百家岩。内有一高约10米的高台。当地群众相传,汉献帝常来此避暑游玩,于是在高台上建有汉献帝庙。陵北500米处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汉村。
禅陵坐北朝南,陵内有两个陪葬墓。一座位于禅陵东北130米处。当地群众云,早年此冢封土略比禅陵小,现封土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径约2米,高约1米。另一座位于禅陵东南80米,封土呈半圆状,筑夯,现有高度约2.5米。
由于常年自然和人为破坏,禅陵现存封土呈不规则方形土冢,南侧和西侧均已呈直立状。现存每边长约20余米,周长100余米。
封土夯筑,但夯层不明显,夯土中包含有汉代筒瓦、板瓦和鹅卵石。据史料记载,曹魏时期提倡薄葬,陵墓都没有封土堆儿,那么,何以一代“废帝”的陵墓上反而有这么高的封土呢?
据说,献帝死后山阳百姓纷纷前去送葬,人们用帽子、衣服盛着黄土倒入墓穴,堆起了山一样的墓堆。当然,捧土为陵只是传说。可能当时就有封土,汉献帝虽然死在曹魏时期,但他是以汉礼下葬的。
此外,禅陵之上还立有汉献帝陵寝碑,碑为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55,宽0.585米。题首刻: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暮春秋旦;中刻大字:汉献帝陵寝;落款:河北镇总兵方城王普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