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的第二任皇后,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穆皇后曹节(196年―260年)在历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非常有意思。至今我们尚不能判断哪一个才是曹节的真实面目。
曹节嫁给汉献帝,一年后封为皇后
曹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还要从著名的“衣带诏”事件说起。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了许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路。过了三四年,汉献帝不满曹操掌权,写了一份血诏给董承,让他联络相关人等,意图除去曹操。
董承为啥要冒这么大风险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女儿董氏是汉献帝的贵人,非常受宠,而且已经怀了身孕。所以,董承得了血诏之后,就联系了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马腾、吉平以及刘备等人,开始谋划。不料事情败露,除了刘备和马腾之外,其余人都被曹操所杀,甚至包括董贵人也被杀死在汉献帝面前。
这件事给曹操提了一个醒,看来“外戚”这个身份很重要啊!但这时候曹操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他的长女已经出嫁,而其他的女儿年龄还很小,曹节只有五岁,出嫁显得太早了。
建安十八年(213年),女儿们已经长大,曹操一次性将自己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嫁给了汉献帝。以束帛玄纁五万匹为订婚的聘礼,年幼的女儿暂且留在封国,待年龄长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送进宫。从史书记载来看,曹宪应该是曹操的次女,曹节是三女儿,曹华是四女儿。曹宪和曹华的资料很少,但此时曹节已经十八岁了,到了出嫁的年龄。但是曹操的几个女儿也都非常优秀,堪称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虽然身为曹操的女儿,难免会被利用通过政治联姻,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者,曹节三姊妹本来是父亲安插在汉献帝身边的监视者,但是她们仍然不甘埋没,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曹操的次女曹节就是其中的一位。
公元212年,曹操如同昔日的萧何,被准许穿鞋带剑上殿;
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公爵,封国封号“魏”,加九锡,建都邺城。七月,曹操开始营建“魏社稷宗庙”。
公元216年五月,汉献帝进曹操的公爵为魏王;
由于曹操此时已经官居丞相,爵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地位之高,至此,曹操已是封无可封,达到了顶端。若在进一步,便是皇帝。历史上唯有王莽能与之相比了。其间,曹操在封魏公后,做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嫁女。把三女嫁给汉献帝之后,立即被封为贵人,地位仅次于伏寿伏皇后。
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一次性嫁了三个女儿?嫁一个女儿不行么?
注意!嫁三个女儿是合乎情理的。这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媵娣婚俗,又是媵制婚姻,简称媵婚。这在春秋战国时,十分的盛行。什么个情况呢?嫁一送多。嫁个女儿,送几个陪嫁女。陪嫁女就是媵。媵,送也,一般送的是妹妹。《史记》中说:"尧乃以二女妻舜"。
而曹操这样,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颇有礼节回报的意味。汉献帝许曹操以魏公,曹操回报以三个女儿,礼节是媵婚,礼节十足;
第二,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皇帝来说,手上利用的资源,要么是宦官,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大臣。若是开国皇帝,外加个功臣。朱元璋谁都瞧不起……但,被强制待在许昌的汉献帝,他所利用的资源就只有外戚。曹操嫁女嘛,便是进一步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后,曹操就顺利成了汉献帝的外戚。曹操为外戚后,更加的强大了。既然安抚汉献帝,又让自己有安全感。何况,外戚历来是汉朝权臣掌权的标配!曹操进一步控制朝政,是不是更有理由了?有理由了,曹操更加挺直腰板,舆论压力就小了。毕竟,外戚掌权,似乎是潜规矩(传统)吧?
第四,三个女儿入宫,以上两个计划(瓦解和增强自己的外戚势力)是不是更加稳固?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嘛!所以,趁着礼节回报,多送几个,假如送一个,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找什么借口嫁女?干脆一口气嫁三女,备胎多,外戚势力稳固;
第五,加强对汉献帝的监视和牵制。防止汉献帝整出些幺蛾子来,对曹操不利;
第六,可能曹操是借此保护汉献帝吧。毕竟自己已是魏公,而且到死也不可能代汉,但下一代曹丕不可能不篡汉……看在兄妹身份上,或许汉献帝能逃过一劫吧。
曹操三个女儿入宫第二年,升为贵人。这年,伏皇后死。第三年,曹节晋升为皇后。外戚曹操的势力更加稳固。
当年衣带诏事件时,曹操曾当着汉献帝的面杀死了董贵人,这让伏皇后大受刺激,于是偷偷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他想办法除去曹操。可伏完只是一个学者,哪有什么办法杀曹操?只好置之不理。可谁也没想到,伏完死了四年之后,十几年前伏皇后写信给他的事竟然暴露了,曹操大怒,当即派人入宫逮捕了伏皇后,并幽禁至死。伏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被毒杀,伏氏宗族有百多人被处死。
伏皇后被废之后,曹操奏请汉献帝重新立皇后,汉献帝无可奈何,建安二十年(215年),只好立曹节为皇后。虽然曹节与汉献帝是政治婚姻,但是二人感情很好。自从曹节嫁给汉献帝,并成为皇后之后,曹节似乎就将自己等同于汉室的一员了,更因为曹节忠于汉室却不忠于曹魏,因此与曹家的隔阂越来越深。成为历史上以深明大义、贤惠得体著称,是著名的一代贤后。至于为什么是曹节,而不是曹宪、曹华,史书中并未提及,猜想极有可能是曹节有了身孕。
曹节的两种形象截然相反
曹操死后,曹节面临着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是自己的丈夫汉献帝懦弱无能,皇位岌岌可危,另一方面,自己的哥哥曹丕几次前来索要国玺,阴谋篡位。面对这个局面,曹节始终以大局为重,几次都把曹丕派来的使者呵斥而归。
曹丕派人到宫中要传国玉玺。身为皇后的曹节非常生气,怒骂使者。因为她是曹丕的妹妹,所以使者也不敢强行抢夺,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曹丕也很很无奈,就一次次的派使者来索要,曹节看到自己无法保住玉玺,就把玉玺掷在地上,哭着说道,“天不祚尔!”就是上天不会保佑你的!使者们不敢看她,将玉玺捡起来掸掸灰尘,拿着跑了。这一幕,让人想到了当年的王政君。那时候王政君是太后,自己的侄子王莽篡夺西汉天下,建立新朝的时候,也是派人向王太后索取传国玉玺。王太后同样没有办法挽回,同样是将玉玺砸在地上,还碰坏了一角。“天不祚尔!”而这句诅咒最终竟真的在曹丕身上应验,曹丕仅在位六年,就因为肺结核不治身亡,可谓一语成谶。12位靠禅让上位的开国皇帝,大部分不得善终。
直到曹丕恼羞成怒,打算撕破脸皮,要杀掉汉献帝时,曹节才无奈交出玉玺。可是,汉朝气数已尽,区区一个象征物品,是无法阻挡大局的。玉玺终究还是要交出来,玉玺只是一样东西,而且是早已失去法力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左右局势。
有趣的是,《三国演义》也记载了这个细节,但是毛氏父子改版的《三国演义(毛本)》上,写的是曹节对使者破口大骂,“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
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罗本)》上则是对汉献帝破口大骂,“汝言吾兄为篡国之贼,汝高祖只是丰沛一嗜酒匹夫,无籍小辈,尚且劫夺秦朝天下。吾父扫清海内,吾兄累有大功,有何不可为帝?汝即位三十余年,若不得吾父兄,汝为韲粉矣!”
这两种形象,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曹节,从情理上无法推断,因为两种形象似乎都是合理的。古代女子讲究出嫁从夫,曹节此时已经嫁给汉献帝六年了,足以产生深厚的夫妻感情,曹丕篡位时,曹节向着丈夫也是合情合理的。如今很多女人出嫁后,就从娘家往自己家里搬东西,也是这种心理。
但如果曹节从嫁给汉献帝开始,就背负了监视汉献帝的使命,那么两人虽为夫妻,但实际上貌合神离,六年的婚姻,也只不过令两人相互更加憎恨而已。况且曹操位高权重,朝堂上压着汉献帝,那么曹节在后宫也压汉献帝一头是有可能的。当曹丕欲篡位时,曹节当然是帮着娘家人了。
既然从情理、逻辑上无法推断,那么我们就只能以史料的记载为准,如果史料之间相互有冲突,那么就以权威性更高的史料为准。
曹节怒骂曹丕使者的做法,《后汉书》中有记载,
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而《三国演义》乃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的,其中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和艺术加工,属于小说而非史料。与《后汉书》相比,当然是《后汉书》的可信度更高。所以,我们虽然不能分辨真相,但目前还是以第一种说法为主流。
黄初元年(220年),后来,汉献帝禅位(飘薄万里不负苍生之千古诏书《汉献帝退位诏》),曹丕称帝(曹丕代汉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千古话禅让),将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封给汉献帝,食邑万户,并封为山阳公,而曹节则被称为山阳公夫人,其治内实行汉朝正朔,用天子的礼仪进行郊祭,上书言事不称臣。曹节始终陪伴左右,在山阳国行医,救死扶伤,还出资兴建学舍,山阳国的百姓们十分感激汉献帝和曹节夫妇,非常爱戴他们。
在山阳国,曹丕鼓励丈夫深入民间,悬壶济世,他们远离政治,做一对平凡的夫妻。由于他们在皇宫中学会了精湛的技艺,救治了很多百姓,受到百姓的称赞,人们纷纷为他们立碑,宣传他们的善举。
曹节还大力扶持当地的教育,她看到学校年久失修,学生没有地方上学,就慷慨拿出自己的积蓄,变卖自己的首饰,重新修建了新校舍,还聘请了老师,让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也能上的起学,接受教育。
后来曹节还不计前嫌,经常怀念父亲曹操的好处,并且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保护汉献帝一家,让汉献帝得以平安终老,还以皇帝的身份下葬。景元元年(260年),曹节病逝,终年65岁,此时汉献帝刘协已经去世26年了。曹节死后也以皇后的身份与丈夫合葬,谥号为穆,史称献穆皇后。亡国之君中,汉献帝的下场最好,亡国皇后中,曹节的结局也是最好的。
曹节的深明大义和贤惠大方受到后人的称赞,人们都说,要不是因为曹节,汉献帝恐怕早就死于非命了,他的命运恐怕就没有这么好了,还能平安终老,曹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是个值得记入史册的女中豪杰。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