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你肯定会说有56个,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融汇了56个民族的大国家,一首歌唱的: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中华各族人民就在中华大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为建立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但其实在中国还有第57个民族叫做“穿青人”。这个民族不在这56个民族里面,被定义为是“未识别民族”,在身份证上他们的民族这一栏中写的是穿青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信仰还有自己的礼仪。他们一般集中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因为过于偏僻所以在当时民族统计的时候遗漏了穿青人这个民族。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由众多的少数民族兄弟一起组成的大家庭。因为文化服饰,还有生活习俗的差异,其实在中华大地上,远远不止56个民族。而很多的族群只能称为“人”,如云南的摩梭人等,而下面这个族群被称为穿青人,人口总数有67万之多,其一直的愿望就是能获得承认,为第57个民族。
穿青族不在56个民族中,主要有两种说法:
1、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由于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集团。持这种观点的为以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见1955年费孝通《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
2、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 (见2006年《穿青人问题研究》)
穿青族不在56个少数民族里,但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
中国第57个民族是穿青族
在1986年《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重新考察报告》认为“穿青”是一个单一民族。
中国第57个民族:穿青人
因此,中国第57个民族是:穿青族。
这个“未识别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以织金县,纳雍县最多。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候称为“里民子”,有时也称“大脚板的”。他们表面看起来与汉族人无异,由于其传统服饰为青色,为了区别于“穿蓝”的汉族人,才有了“穿青人”的称呼。因此,在1981年,贵州省政府将其列为穿青人。并且在民族这一栏改为了穿青人,而且享受其他少数民族享受的特殊优待。现在穿青人口有67万,全部分布在贵州,以织金县,纳雍县最多。
到目前为止,穿青人依然以一个“未识别民族”的身份分布在贵州各地,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服装虽然已经接近于消失,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依然明显可见。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崇拜的图腾为山魈,“猴子”之类的语言在族内属于禁语,他们认为随便说猴子是对祖先和神灵的大不敬。
而之所以他们称为穿青人,最主要的是这里的人喜欢穿青色的衣服,这是其民族服装。少女结婚的时候也会穿青色的传统服饰,显得十分好看。而且,穿青人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如其独特的穿青民居,无论建造,取材,样式完全跟汉人的不一样。而且其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如“跳菩萨”,主要是其民族故事的串联和演绎。
除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服饰,还有独特的傩戏,这是他们在“庆赛五显坛”的祭祀仪式中表演的傩仪戏剧和舞蹈,一般由掌坛法师和傩坛班子艺人穿插。这种戏,被外国戏剧专家称为“戏剧活化石”。在穿青人的诸多习俗当中最血腥就要数穿青人的女孩了,她们都留着长长的指甲,遇上了自己喜欢的人就会用指甲掐进对方的皮肤里,让他的血液留在自己的指甲上,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肉疼。
一起来看看这个民族的一些礼仪和习俗,他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兄终弟及、姑舅表婚这样的习俗他们至今还继承着。他们的婚丧礼仪是穿青人有人死去之后又草鞋荐亡、竹棍报丧、买水浴尸、垫鸡鸣枕、火把送葬、鹊窝掩井、拔牙等七种习俗。他们还有用着自己的语言,他们把这种语言称作是“老辈子话”。
从衣着上来看穿青人的衣着也是有着很明显的特点。他们并且在历史上是从不缠足的。
很多穿青人都觉得自己是汉族,因为自己古老的祖先就是汉族人是明朝的部队在这里驻扎一下来的,但是目前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的是穿青人,在这里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习俗,所以说这些人对于汉族还是有很大的好感的。虽然历史上没有人认可穿青人这个特殊的团体,但是现在的国家认可他们并且让他们得到了一些回归感和尊重感。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被称为“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由于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人。
因而自认和本地的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族人都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1949年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见一九七八年九月,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工作组天《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穿青族人主要分布地区是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祖籍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 。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6个市(州)所属的20多个县(市、区)。
此外云南镇雄附近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然而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
穿青人的主要聚居区处于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地区,乌江上游的六冲、三岔和鸭池河三条河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度,年平均降雨量852.1毫米,日照1224.6小时,无霜期273天。
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米,为全省最高点,境内山青水秀,平畴谷幽,风光秀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
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总数有67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2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20万。
现在穿青人最大的希望仍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中华第57个民族。民族的划分来说,一般如果特定的种族有着其特定的生活风俗和穿着,民族风情,就可以看作为一个民族。
穿青人语言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
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可能与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方言有渊源关系。如今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
穿青人历史
穿青人来自哪里?到现在依然存在众多争议,最常见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穿青人和历史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第二种说法称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认为他们是明初的汉人移民而来,但是,他们表面上虽然看起来与汉人无异,但是他们“穿青”与当地汉人“穿蓝”相矛盾,于是穿青人属于汉人这一结论被全盘推翻。第三种说法就是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人互通婚姻融合而成的一个种族。
早在明朝年间,朱元璋与西南梁王一直不对付,朱元璋曾经派人到西南权梁王归顺明朝,但梁王也是倔脾气,直接就拒绝了,朱元璋一看他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挥兵30万南下争夺梁王的地盘,经过两年的时间最终拿下梁王,这场战争叫做平滇战争。而30万军队中有少数士兵留在了西南,与这里的人共结连理组建家庭,当然他们也一直帮助朝廷守护国土,这一待就是600年。部分人来到了现在的贵州一代之后就在这里一边开垦土地一边就住了下来。后来因为位置过于偏远了,这群一支又一支的部队开始了抱团,他们自己之间经常沟通但是和明朝政府是很难取得联系的。再后来到清朝的时候由于时间过得太久了,他们自己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开始维护自己的利益。后来穿青人这个特殊的部落就慢慢的形成了,直到现在,他们不算做一个民族只算作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这600年间,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哪个国家的民众,发展到现在经过历史的变更,他们还依然保留着明朝的服饰,而这些人就叫做穿青族,因为在这里的人衣服都是青色的所以叫做穿青族。
法律法规
2003年5月,公安部在针对穿青人民族成分的填法时提出填“汉族”的意见,并命令各级公安派出机构具体执行,这一命令在穿青人当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穿青代表通过织金县民委向贵州省民委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贵州省民委联合省公安厅将问题反映到国家民委乃至国务院。
2003年8月28日,公安部发出118号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
意见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你省革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
2015年《贵州省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22条、2015年《中国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第19条、2003年公安部118号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及1986年《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办公室会议纪要》等文件作为政策依据,今后仍然继续作为独立的“穿青人”来对待 。
中国民族划分不足百年历史
严格意义上,中国没有第五十七民族。
从小学到大学,中国的脑子里就已经定型了中国有56个民族的事实,很多人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然而民国时期五族共和,只承认有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至于壮族这类根本不承认。西方人目前也是以族群概念进行划分,这55个少数民族划分的方法是从苏联学来的,事实上1979年以后停止甄别新民族。造成目前有很多未识别民族存在,将来都可能成为第57民族。
其实,当前划分也有时代局限,比如个人认为,既然中国的俄罗斯移民后裔可以独立划分为俄罗斯族这个少数民族,土生葡人也可以划分为葡萄牙族。
中国未识别民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统计里,是指所有因人数太少或者是已被汉族或其他族群同化而还未被正式确认的民族或族群,也可能是民族问题未明而未被中国政府所承认的少数民族。现时,在全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人口大约有73万人。
艾努人 Aynu 归为维吾尔族 说艾努语(印欧语系伊朗语族)。
八甲人 Bajia 未识别民族
毕苏人 Bisu 澜沧县等地毕苏人归入拉祜族;勐海毕苏人未识别 6000人
菜族人(自称) 未识别民族 计32户,170人。
穿青人 Chuanqing 归为汉族 中国西南地区60多万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僜人 Deng 未识别民族 僜人现多住在西藏自治区南部近麦克马洪线边界附近,人口大约2000人。他们积极向中国政府申请重新识别,成为独立民族,但因为中国结束民族识别政策以及该人群人数过少,计划最终告吹。
革家人 Gejia 归为苗族,黄平县称之为未识别民族 约五、六万人。人群民族问题未明,他们仍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格鲁人 归为藏族 说嘉绒语,分布在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黑水、理县、汶川、金、川、小金等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甘孜州的丹巴县。使用嘉绒语的人口约11.69万人。
顾羌人 归为藏族 说贵琼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舍联、时济、前溪、麦笨、三合等乡,泸定县的长征、烹坝、泸桥乡以及雅安地区宝兴县硗碛乡的部分村寨,人口约6千人。
克木人 Khmu 未确定族称 现有二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
苦聪人 Kucong 归为拉祜族
土生葡人 Macanese 归为葡萄牙后裔居民(《澳门基本法》第42条) 是一个由多种族群混合而成的群体,难以分类。土生葡人在中国澳门特区通常为葡萄牙人或其人于东南亚各地的后裔与澳门当地的汉人结婚后生下来的人群。现时大多数人只在澳门及东南亚生活。中国澳门特区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确定为澳门少数族群,享有法律认证的政治权利;中国大陆把土生葡人定为未识别民族。土生葡人主要说葡萄牙语,一些人说中文;他们曾经创造过土生葡文,作为自己的语言。
莽人 Mang 未确定族系 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县,1985年统计有82户,568人。
摩梭人 Mosuo 云南归纳为纳西族,四川归纳为蒙古族 中国唯一一个母系社会为主的人群,人口约数万人,民族识别问题未明。部分摩梭人实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经被“强迫”一夫一妻。
茂族人 归为藏族 说扎坝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的亚卓乡、红顶乡、仲尼乡、扎拖乡、下拖乡和雅江县的瓦多乡、木绒乡,人口约8千人。
掸族 Shan 部分人被归纳为布依族或壮族,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与壮族及布依族同源,语言可互相沟通。人群分布在中缅边境附近,通用缅甸语。缅甸的掸族为独立民族。
夏尔巴人 Sherpa 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部分散居在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山上,民族问题未明。人口大约二千人,通常以登山向导为生。
图瓦人 Tuvans 归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喀纳斯湖附近。图瓦人现为蒙古族的分支。
布里亚特人 Buryat 归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和内蒙古附近。布里亚特人定为蒙古族。虽然他们认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们的文化与一般蒙古文化极为不同
占族 Utsul 归为回族
西家人 Xijia 归为苗族
羿人 Yi 未识别民族 有人口约300余人。
犹太 Youtai/Jews 有部份被划为回族,有部份被划为未识别民族 传统上被称为“蓝帽回回”,所以被划为回族的一部份;但实际上,其民族组成与回族无关,尽管犹太人跟回族的组成部份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中国的犹太人散居于中国大陆各处,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连接的中俄边境附近。
者来寨人 归为汉族 居住在甘肃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有人口200-400余人。
阿尔巴津人 Albazinians 归为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