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秦始皇:一边焚书坑儒苛政,一边车同轨书同文

news.xixik.com   2022/1/22 19:49:09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天下统一后,秦王嬴政改称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故而也称为“始皇帝”。

中国历史朝代表

除此之外,秦国在统一之后,也陆续颁布了多条律法,以稳固国家的统治,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改币制”等;

一、书同文

我们知道,在秦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都使用自己的文字,这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文化的交流。

因此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便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

为了推行这一书体,秦始皇还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体编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以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其意义无疑是非常深远的!这不仅是对此前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所做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大变革,对后世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车同轨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马车的大小不一,车道也有宽有窄,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便下令将车辆的轮距一律改为六尺,即我们所说的“车同轨”,这样的车辆在全国范围内就方便通行了。

除此之外,在交通上,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原来各诸侯割据势力在各地修筑的关塞堡垒,严重影响了诸侯国之间的往来。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下令拆除了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的同时,还修筑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直向北延伸、全长约九百千米的直道,以此来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这些驰道、直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

三、度同制(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度量衡制度。秦统一后,不同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并在商鞅曾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统一诏书,制成统一后的标准器发布全国,而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则一律被禁止使用。

四、改币制

在币制上面,秦始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统一货币

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将通行货币统一为两种,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

同时,改黄金的单位为“镒”,一镒为20两;改铜钱的单位为“半两”,并明确铸明“半两”二字。

铜钱的造型为圆型方孔,俗称“秦半两”。这种钱币的形式,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很多封建王朝的铜钱形式,跟秦半两极为相似。

不过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黄金主要供皇帝赏赐群臣使用,铜钱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原来六国所通行的各种货币,均不得再充当货币使用。

五、统一思想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等人反对实行郡县制,要求依据古制来分封子弟。但此举却遭到了丞相李斯的强烈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精明智慧的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并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焚烧。这便是所谓的“焚书”。

除此之外,对应的便是“坑儒”。不过这并不是坑杀所有的“儒生”,而是以卢生、侯生等为首的方士。

因为卢生、侯生等人替秦始皇求仙失败之后,便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和当下的时政,还携带求仙用的巨额经费出逃。

秦始皇因此迁怒于其他方士,于是便下令全城搜捕方士,并将抓获的460人全部活埋。这便是我们熟悉的“坑儒”。

“焚书坑儒”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强化统治、统一思想的作用,但这也成为了加速秦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具体是怎么实施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具体是怎么实施的?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之后,实行了书同文和车同轨的政策,书同文的原因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原本六国的文字都不一样,相互之间想要交流自然困难,但现如今已经是同一个国家了,自然应该使用统一的标准,但另一个车同轨,就是要求车子的轮子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这一点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呢?

书同文是什么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

殷商以后,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这里的“一”和“同 ”同义,就是“统一”。 

此语的最早出处是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为什么要车同轨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开始着手改革旧制,开始秦帝国的新气象。其中除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之外,最重要的三条改革内容就是“书同文 车同轨 行同伦”。就是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的轨距,统一道德规范。统一文字和道德规范都很好理解。都是为了维护统一在政治文化上的举措。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统一车轨的轨距呢?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秦始皇之所以统一车轨的轨距,是为了形成一个统一的车辙,增加道路的硬度。可以行走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其实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古人所乘的马车,即便是统一了轨距,也很难保证马车能够行驶在同一个车辙之内。何况,马车轨距的宽窄实际上也不会影响到道路硬度。一旦雨季来临,无论是泥土路面还是夯土路面,都会被雨水浸泡,变得泥泞不堪。统一轨距根本起不到增加道路硬度的作用。

也有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统一马车的轨距是恢复“周礼”之举。儒家经典《中庸》中有载“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后世很多儒家传人都以此为据,认为秦始皇此举实则是改变自春秋战国以来“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所谓的周礼。这其实更像是儒家学派的牵强附会。

秦始皇本人根本就不欣赏儒家学说,更不可能去恢复所谓的周礼。否则,“焚书坑儒”就无法解释了。他更倾心的,是崇尚改革的法家思想。因此,虽然在《中庸》中也有“车同轨”的说法。但实则与秦始皇要求的“车同轨”相比,两者根本就是南辕北辙。

秦始皇之所以要求“车同轨”实际上是跟秦朝一项规模宏伟的建设工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就是秦驰道(直道、栈道)。正因为有了秦驰道的建设,才有“车同轨”这样的要求。

车同轨是怎么实施的

驰道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国道”。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四周呈散射形状分布。但实际上,这些驰道并非我们理解的跟现在的公路一样,而是跟现在的铁路有几分相似,是一种轨道交通。所以,秦始皇要求“车同轨”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个要求就是要把马车变成古代的火车,只不过动力不是现代化的电气或机械动力,而是马匹之类的畜力。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轨(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这些“轨(铁)路”就是秦驰道的一部分。也只有轨道交通才能最大幅度改善道路状况,这也是在没有现代化的发明之前,最有效的解决陆地交通困难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

轨道交通式的马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马车的行进速度,而且也能够节省畜力并且提高载重能力。沿途设置的驿站可以很快地更换马匹。因此,“车同轨”本质上就是为了驰道这一轨道交通服务的。所有的马车都可以行走在驰道上,有了这样高效的行动能力,秦始皇也就用不着分封诸侯了,郡县制就能让他有效地管理整个庞大帝国了。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绝非是毫无章法的单一零散的改革,而是一个系统的改革方案。“车同轨”只是这个改革中的一环而已。实际上是为道路改革而做出的交通工具改革,而道路的改革又是为郡县制的政治结构改革服务的。所以,真的不得不佩服秦始皇,他的高瞻远瞩,远远超越了其同时代的人。

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全传》、《汉书》等;

战国时代法家思想是主流主流,儒家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在法家看来,社会就是应当只有法制存在。再加上战国时期本来就是连年灾祸,基本上没有礼义廉耻的教化,从现在的角度看就是野人,国家社会的合并发展就是屠谬。

大泽乡起义也只是懵懵懂懂的第一次民间起义,象征意义很足,表明了被剥削始终会反抗。起义的时候也是装神弄鬼,自己给自己壮胆,其实就是一群已经没了生路的劳工为了生存不得不反。

01

每个朝代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起义,能够喊出名号的就不下百起。封建时代只要有水灾旱灾,本来落后的水平就算是励精图治也可能造成灾情严重,灾民灾情严重活不下去自然就会起义,更何况本来就不可能都是能吏清官,一般有灾情就会有起义,只是起义一般都被安抚或者消灭了,基本对朝政没有很大波及而已,大泽乡起义也不外乎于此。

陈胜吴广首次起义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义而已,在每一个封建王朝起义兵乱基本上都是必然的(秦朝只是恰好是第一个封建王朝罢了),只是可大可小,也不是每一个起义都撼动了朝廷统治而已。当然,这个第一次对王朝政权的起义,从后世我们读过了解过的历史整个来看,是具有开端意义的。与之对立的秦始皇或者秦二世,则自然而然地被定义为暴君。

战国时代乃至秦朝本来就没有严格成型的暴君说法和思想,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秦朝这个说法都是新的,语言,文字,制度都是新的。

02

战国时期基本就是杀来杀去,连年征战,礼义廉耻那是春秋时期的事情,所以我们看战国时代的做法基本都感觉到粗暴的隔阂,燕刺秦之前的史书中有这么一段说法,荆轲说喜欢马,马就杀了送过去,荆轲说喜欢美人的手,手就给砍了给送过去,燕想避免灭亡,也不是想合纵连横,励精图治或者苟延残喘十年报仇,而是在现在乃至后世看来都难以接受的方式,刺杀一国元首。

换个说法或许更容易理解秦朝秦朝短短十余年间可以理解为后战国时期。秦朝虽然是作为一个崭新的王朝,但并没能够完全脱离战国时代的影响。

战国和秦朝都不是后世观点的“文明人”,非要以现在的思想来说当时本来就是野蛮思想占据主流的秦代古人是暴君,多多少少是不够公正的。

战国时代的秦国更加注重法家思想,其余各国各有各的想法。焚书坑儒就是典型的缩影,可以说基本上断绝了其他思想,但不是说就没有其他思想的人,不是去咬文嚼字,斤斤计较,是看大势。

秦朝是什么,是得益于法家思想盛行的秦国的改革后国力逐渐强盛而用暴力打败其余国家,从而形成政治权力中心。

03

秦始皇有功有过,他的功远远大于他的过。郑国渠至今还在使用,这不是他的功劳吗?

修筑万里长城,虽然耗尽人力,但为后世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这是一件大功。

废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使得华夏统一,在精神层面上,这奠定了持续至今的民族认同感。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从苛政和焚书坑儒来讲,基本上都是每个封建皇朝都有类似的行为,秦朝相对于后面的封建皇朝,法家的思想更多一点,比如剥削劳动人民,什么让劳动人民经常打仗,不给劳工钱延误了。

从焚书坑儒的角度上来说,秦始皇是暴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在放在历史时代背景中来看,非要用对手思想来认定一个在特定环境中做出了符合自己身份的的事的人为暴君,实在有失偏颇。

秦是因为法家强大进而统一,奠定秦统一基础的是法家。秦朝的灭亡正是因为法家不能管束约束帝王的行为而崩溃,儒家对治理社会其实没什么实际价值,建立的社会伦理当处于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时,几乎丝毫不能阻止乱世的到来。完善法家使帝王,当权者受到约束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结语: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刚刚建立时必定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即使后续会逐渐弱化。强有力的重要政权则意味着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权,在此条件下极其容易形成苛政,而秦朝正处于这个阶段。因此从功过想比较而言,嬴政更像是一位明君。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秦始皇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