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灞陵”这个词,想必爱好古诗词的朋友都不会陌生。它和“琴瑟”、“长亭”、“梧桐”、“羌笛”、“杨柳”等词一样,广泛地运用于古诗词之中,久而久之,成为了古诗词的标志性词语。
不难看出“灞陵”这个词的文学性是很强的,众所周知,文学代表历史,也可以代表地域,甚至可以代表一个未解之谜。“灞陵”一词最早出自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汉文帝死后所葬的陵墓就叫作“灞陵”。
“灞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与白鹿原相邻(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电视剧《白鹿原》所在地)。“灞陵”位于灞原之上,且葬着西汉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汉文帝),所以取名叫“灞陵”,又叫“霸陵”,一语双关,既交代了埋葬的地点,又蕴含了帝王的王霸之气。
诸如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皇帝也没有取如此大气的名字。所以,无数网友们开始忍不住猜测,汉文帝是不是有那种“霸道总裁”的感觉呢?
事实上,汉文帝一点都不霸道,他对大臣、对老百姓都非常好,所以才有了历史上真正的“文景之治”这一说。相反,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就显得比较暴躁了,像李陵、司马迁等曾经的朝中忠臣都遭到了他的迫害,当然也不能因此否定他是一位好皇帝。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汉文帝霸陵所在地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而非史料记载的“凤凰嘴”下,两地相距2100米。
此次发现推翻了延续千年的对霸陵位置的错误记载,并在周边的陪葬墓和陪葬坑中出土大量陶俑、金银器等珍贵文物。
△“江村大墓”与西安市区相对位置
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之为“江村大墓”。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的霸陵。
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霸陵所在“凤凰嘴”地点。
霸陵陵区航拍全景。
航拍西安汉文帝霸陵墓葬坑。
西安汉文帝霸陵考古发掘现场。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文物。
江村大墓出土一组印章。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文物。
江村大墓马骨出土情况。
江村大墓外藏坑内藏有大量陶俑。
江村大墓出土的部分彩绘着衣式陶俑。
西安汉文帝霸陵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
江村大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分布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基本确认江村大墓为西汉早期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自从刘邦建造长陵以来,除了汉宣帝的杜陵(位于凤栖原东北鸿固原上),西汉的皇帝陵墓都在西安北边的咸阳原,自西向东依次为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成帝延陵、汉平帝康陵、汉元帝渭陵、汉哀帝义陵、汉惠帝安陵、汉高祖长陵和汉景帝阳陵,东西绵延近百里。霸陵选址在白鹿原,到底是什么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西汉帝陵按昭穆排列,文帝继兄而立,其陵位与惠帝安陵均为穆位,无法安排,故只能另辟新址。其二,西汉帝陵无昭穆制度,文帝霸陵选址白鹿原主要是个人原因。
所谓的“昭穆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很重要的宗庙制度。一个王朝的历代君主,在宗庙里面必须严格排位,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亲居左为昭,儿子居右为穆。在汉文帝时,为规划祖先陵园寝庙,丞相韦玄成提出按照“昭穆”规划宗庙:“臣愚以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为帝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承后属尽者宜毁。今宗庙异处,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庙而序昭穆如礼。”这里说的是宗庙,而且韦玄成明言当时即便宗庙也是“昭穆不序”,更遑论陵墓。因此,西汉帝陵很可能没有昭穆制度,汉文帝霸陵选址应当有其他原因。
一方面,与古代昭穆制度密不可分。
汉代人认为:" 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 "。
西汉皇帝属于昭位者有高祖、景帝、昭帝、宣帝、成帝;属于穆位者有惠帝、文帝、武帝、元帝、哀帝和平帝。从西汉帝陵分布中可以看出,辈分相同者,因其昭穆序位相同,帝位相连,死后不能葬在同一陵区。如惠帝和文帝皆为高祖之子,均属于穆位。惠帝安陵在长陵之旁,文帝只能另辟陵区于渭河之南。
而辈分不同,属于隔辈者继位,由于其昭穆序位相同,帝位相连,死后也不可能葬在同一陵区。如宣帝为昭帝堂孙,二帝均为昭位,宣帝刘询继昭帝刘弗陵而为皇帝,因此宣帝不能葬在咸阳原陵区,而选到了鸿固原上。
另一方面,由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
汉文帝即位时,其父兄以陵墓的形式已经在京城北侧建起了一个缓冲地带,但长安以东除了关中东部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之外,却再无屏障。一旦关隘陷落,京城即危在旦夕。
而白鹿原居高临下,又有灞、浐两河护卫,如果在此营建陵墓,设置陵邑,迁居大量民众,扼守东西交通要道,势必在京城长安以东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西汉帝陵分布
据记载,公元前196年汉文帝八岁时便被封为代王,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远离政治中心长安。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选择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刘恒即位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有效巩固了皇位。
汉文帝之所以离开咸阳原祖陵区别葬他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应当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刘邦已和吕后葬于一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自然就难以以吕后墓相同的规格下葬,只能降低身份,作为陪衬墓葬,这是文帝不能接受的。
此外还有其他说法,比如文帝不愿葬在父亲刘邦身边、对代国的眷念之情等,这也是基于史料的合理推测,毕竟文帝从小就在代地就藩,与家族中人感情淡漠,所以才远离祖陵区。
元代以来,史料记载,文帝霸陵位于凤凰嘴下,这一错距今竟已近千年。
2001年,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流出不少“非法”出土文物,经过考古学家的认真勘查,确定周边存在着一座巨大古墓,至于古墓的主人是谁,尚未确定。
出土文物
江村的这座古墓呈现为“亞”字形,地面没有封土,这和《史记·孝文本纪》记载的“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坟”十分吻合。
“亞”字形是汉代顶级配置陵墓格局,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使用的墓葬形制。其他人,不管是臣民还是诸侯王都不能逾制。
“亞”字形
所以,这个大墓基本可以确定为皇家陵墓!
2001 年,霸陵陵区连续发生多起重大盗墓事件,窦皇后陵以及霸陵区的陪葬墓先后被盗," 江村大墓 " 就是这个时候被发现的。
当年 10 月 16 日晚,张小彦和黄世民组织的盗墓团伙摸到了狄寨塬附近的一片高粱地里,顺着以前的盗洞,他们很快就挖到了墓室。但他们并未找到想要的金银器,而是顺手摸了几个黑色的陶俑带出来倒卖。
一开始这些陶俑仅卖 300 元一个,后来加价到 800 元一个,文物贩子也要。之后他们多次钻进墓室,前后盗出了 180 多件陶俑。
几经倒手,有些陶俑流落海外。2002 年,6 件从这里被盗出境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即将被拍卖。我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及时进行了交涉。
经过多方努力,这 6 件陶俑于 2003 年回到西安。随后,相关部门对这 6 件陶俑的来历展开了调查,最终确定是盗墓分子从江村大墓盗掘的。
【注:江村大墓的命名是按照考古学的规范,对无主遗址和墓葬等,根据当地最小地名的名字来命名。这处大墓位于江村东侧,就叫做江村大墓。】
与此同时,江村大墓也开始了漫长的考古发掘历程。
霸凌一度被怀疑是公主墓,至2001年,江村大墓多次被盗,盗墓者当时共盗出300件文物,当时就有专家推测,被盗墓葬可能是馆陶公主(汉文帝的女儿)墓。不过曹龙和杨武站指出,汉代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的墓葬皆类比诸侯王,但目前已发现诸侯墓的规模,与江村大墓相比都小了许多。两人均推测,江村大墓的真实身份为霸陵。
* 亞 " 字形大墓的出现
2006 年,考古人员对江村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结果让大家大吃一惊,这里竟然隐藏着一座有着四条墓道的 " 亞 " 字形大墓。
" 亞 " 字形大墓是一种大型墓葬,墓室为方形或亚字形,带四条长墓道,全形如古文字中的亚字,或称十字形墓。西汉帝陵中,从开国之君汉高祖到末代皇帝汉平帝的陵墓均为 " 亞 " 字形。
诸侯王一般使用中字形的墓葬方式,这种墓葬一般有两个墓道,比如秦景公的秦公一号墓就是这样。除此之外,还有较中字形墓更小的甲字形墓,通常是墓室南侧一端延伸出一条墓道。
而 100 多个环绕江村大墓,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中,清理出了 " 中司空印 "" 中司空丞 "" 山官 "" 仓印 "" 厩廥 " 等多枚明器官印,这些都在进一步佐证墓主身份不一般。
* 同茔异穴
2016 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的分布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 " 凤凰嘴 " 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
2017年至今,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勘探,发现江村大墓是一座深达30多米的巨型墓葬,在江村大墓周边外藏坑及陪葬墓也进行了部分发掘,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几枚印章,成为揭示陵墓主人身份的关键证据。印章刻有“中司空印”“车府”,是明器官印的象征。外藏坑围着大墓一圈,相当于一百多个官署机构围绕墓葬分布,进一步说明大墓是这些官署的领导人。
同时在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外围发现陵园园墙遗存,推测共处同一座大陵园内,大陵园东西长约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在周边外藏坑及陪葬墓中发现的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加之其周边分布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专家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江村大墓墓室四周向心式分布外藏坑百余座,再向外探寻,东、西、南方向还有多组外藏坑及40多处陶窑遗址。不仅如此,江村大墓西、北3000—4000米的区域内分布有数十座“甲”字形大型汉墓,这些墓葬应为霸陵陪葬墓。
西汉每座帝陵旁都有衬葬的皇后陵。像汉高祖和吕后,他们的墓地不过只有280米的间隔;汉惠帝和张皇后的墓地更是只有260米的间隔……后陵多位于帝陵之东,如果有两位皇后共同祔葬的,则一东一西相峙而列,如元帝渭陵,东西两侧即为后陵。后陵规模略小于帝陵,但陵寝形制和建筑布局与帝陵相同。有的皇后在位时间较长,并临朝执政,其陵墓规模亦可与帝陵相同,如吕后陵与高祖长陵规模相当。
窦皇后陵位于江村大墓东北 700 米,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墓葬也是呈 " 亞 " 字形竖穴土扩木椁墓。
而“凤凰嘴”这个地方距离窦皇后的墓地足足有着2400米的距离,如此远的一个距离,实在难以想象是一对恩爱和睦的皇帝皇后的陵墓。最后,在距离窦皇后墓地800米的地方找到了“江村大墓”,这是一个很大的墓地群,不过一开始的时候,考古工作人员们还不能完全确定是灞陵。
史料记载,窦皇后与汉文帝的女儿窦太主陪葬霸陵。之前有不少人认为江村大墓是窦太主的墓葬。
但随着考古发掘进一步深入,一圈围墙定了乾坤。江村大墓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名 " 石围界 "),边长 390 多米,宽 1.5 米,石围界外侧四面正中有门址。位东的窦皇后陵也有自己的夯土园墙。
但通过勘探、试掘,在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外围还发现了一道东西残长 1200 余米,南北宽 863 米的夯墙遗址。
这意味着,两座大墓在同一个陵园,但一人一穴。《史记 · 外戚世家》载 " 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 "。
12 月 14 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最新考古成果,基本确认陕西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这里距离 " 凤凰嘴 " 只有 2.1 公里。
千年谬误就此纠正。
出土的铜印章
考古学家把目光锁定大墓东北方向的另一座“亞”字形大墓,也就是汉武帝奶奶窦皇后的陵墓。
考古学发现这两座大墓同处一个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个墓穴的称为异穴。这就是汉代帝后合葬的“同茔异穴”。
种种迹象表明,江村大墓就是汉武帝爷爷汉文帝真正的霸陵!
乾隆时期陕西巡抚毕沅在凤凰嘴立的霸陵碑,毕沅在陕西到处立碑,错误不少……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王,其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的“文景之治”使中国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汉书》载:汉文帝后 " 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 …… 乙巳,葬霸陵。"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七岁,死前下令简葬,据《汉书·文帝纪》记载: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早在秦汉时代就有 " 事死如事生 " 的观念,坟墓是墓主留在世间的最后遗迹,象征着墓主的终极地位和荣耀。
然而,对于象征身份权力的封土,汉文帝是拒绝的。
一是节约。西汉帝陵封土高一般都在 30 多米,据考古学家测算,封土需要动用 30 多万劳动力,汉文帝考虑到节俭民力,临终遗诏 " 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 "。
二是防盗。汉文帝曾很担心身后陵墓被盗,中郎将张释之对他说:如果陵墓中有吸引盗墓贼的东西,就算把整个南山全部用铁铸起来,也还是有人去挖的;如果陵墓中没有吸引盗墓贼的东西,虽然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听完张释之的话," 孝文悟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汉书 • 文帝纪》也有 " 因其山,不起坟 " 的记载,这一点表明了霸陵没有封土。
但也正是因为不起坟丘,以山为陵的表述,相当长时间里误导了人们对于霸陵位置的判断。
因此霸陵和其他陵墓不同,没有留下封土,年深日久,人们逐渐失去了对霸陵位置的准确记载。《三辅黄图》中记载的霸陵只是说 " 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 ";北魏时期郦道元所注的《水经注》提及汉文帝陵在白鹿原上——不过白鹿原绵延30多公里,没人知道确切的位置;到了北宋,《长安志》对于霸陵位置也做了同样的记载,这就为霸陵的位置提供了一个范围——白鹿原。但从蓝田一直到浐河边,30 公里的范围都算白鹿原,再精准的位置就无人知晓了。
汉文帝的陵墓位置被搞错了上千年。因为皇帝的下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陵墓的规模自然而然也建得非常大,占地面积很大,几十、几百平方公里都是十分常见的。不过大多数皇帝的陵墓都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物,如“神道”、“钟铭”、“翁仲”等,只要这些标志性建筑不被破坏,大多数陵墓还是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的。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文帝在晚年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就说了,不要采用金银铜等贵重的饰品来作下葬物,也不想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于是就采用了一些瓦器。总之一个概念:力求节约、节俭,甚至连最基本的封土堆都没有。
从古至今,皇家的陵墓发生过无数次被盗的现象,当年西汉末年的赤眉军火烧长安,把西安的皇宫陵墓给挖了个遍;后来的东汉三国,生逢战乱,皇宫的陵墓更是遭到了无数次的洗劫,因此到目前为止,已经很难再找到它正确的位置了。
之所以一直以为灞陵位于灞原也是因为晋代史书的缘故,迄今为止能够找到最近的关于汉文帝陵墓的记载就是晋代的史书了。考古学家们查阅了众多的历史资料文献,根据史书上描写的位置划定了一个范围,大概就是位于灞原的“凤凰嘴”一带。
最早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是元朝。方志学家骆天骧青少年时期,从游故旧硕儒,遍览关中胜迹,稔熟于当地风貌与掌故,一时成为颇有名望的儒士。晚年的骆氏,致力于《类编长安志》的编纂,该书中有 " 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 " 的记载。这是考古专家能查到的关于汉文帝霸陵具体位置最早的记录,人们关于霸陵的错误认识也由此形成。
从元代以来后人都在凤凰嘴下立碑祭奠汉文帝。霸陵是因为建在灞河附近而得名,有时也写作灞陵,史料文献对霸陵的记载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据仅有的记载来推测霸陵的具体位置和内部结构。霸陵陵园史称“盛德园”,内建寝殿、便殿等。但也没有发现陵园的遗迹。
由于凤凰嘴的整个山形很像帝陵封土,在地势加持以及史书 " 因山为墓 " 记载的多重影响下,山前立满碑石。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 康熙二十七年御制碑 "" 雍正元年祭祀碑 "" 嘉庆二十四年御祭碑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立碑也在此处,因此,百年以来人们认为汉文帝霸陵就在凤凰嘴。
20 世纪上半叶,多名中外学者先后到凤凰嘴考察,都认为凤凰嘴就是霸陵。
1966 年和 1975 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王学理会同吴镇烽,两次对霸陵、南陵的从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庆柱和李毓芳,对霸陵、南陵进行考古调查与测量。
中国传统墓葬多有封土,即有一个大坟包,或者“因山为陵”,在山体上挖出墓室,葬于其中,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便是这种形制。既然霸陵没有封土可循,那十有八九就是“因山为陵”,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就认为附近的一座山丘“凤凰嘴”就是霸陵的藏身地,而且离汉文帝儿媳窦皇后的陵墓也不远,看起来非常合理,到了清代,陕西巡抚毕沅“考证”出霸陵就在凤凰嘴,并立了一块碑。
但是,从元代就记载汉文帝的霸陵在白鹿原凤凰嘴下,那如果真正的霸陵在江村,这凤凰嘴下底下又埋葬着谁?
2011年,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工作中,考古专家对凤凰嘴进行检查。半年后,发现凤凰嘴并没有任何墓葬。当时我还想,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漏掉了什么线索,一时还不敢轻易下结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嬴回忆道。
哪怕是后来用上地磁雷达、高密度电阻法、测氡法等现代化的手段,对凤凰嘴进行勘测。除凤凰嘴下的 10 余通明、清碑石外,凤凰嘴山体并无空洞,因此其山体内部也就不可能存在一座大型墓葬。
学者还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推测排除。有学者表示,据西汉帝陵传统,陵园一般建于黄土台塬的边部,除帝陵陵园较为高隆外,整个陵园内较为平整,高差不大。但凤凰嘴与陵园内最低处高差达 230 米,在建陵过程中难以建设外藏坑、礼制建筑等设施,且凤凰嘴与窦皇后陵封土相距 2100 米,比西汉国力最强的武帝茂陵帝后陵墓之间的距离还大,凤凰嘴显然不可能是霸陵。
凤凰嘴真的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土原。
那元朝这样一位有名的方志学家为何如此信誓旦旦地认为凤凰嘴就是霸陵?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有专家推测,汉朝之后的学者很可能受到史书中关于霸陵 " 因山为藏、不复起坟 " 记述的影响。而且对于元朝的学者来说,他们很容易受到距离他们更近的唐朝陵墓形式的影响——相比于汉朝通常采用的垒土为陵的方式,唐朝帝王陵墓最突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
唐代的 " 因山为陵 " 起始于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据文献记载,贞观十年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李世民遵照其 " 请因山而葬 "" 俭薄送终 " 的遗嘱,汲取 "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掘之墓 " 的古训,亲自选定孤耸回绝的九崚山主峰为陵址,营建昭陵玄宫。
此举既实现了文德皇后 " 俭葬 " 的遗愿,又能使 " 奸盗息心 ",开创了唐朝帝王死后 " 因山为陵 " 埋葬的先例,此后,子孙后代 " 奉以为法 "。这一埋葬形式到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乾陵时成为定制——整个山头作为陵冢,开山凿洞营造寝宫,墓道全部用石条填封。
也许,骆天骧刚好探寻至白鹿原凤凰嘴,看到一座俊秀的小山峰,而且从灞河位置往这边看的话,确实也是气势俊秀,最终误认为是霸陵所在地。
然而在现代考古工作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在“凤凰嘴”附近区域开展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除发现在“凤凰嘴”顶部西南大约600米有多处不同时期盗墓者留下的盗洞,未发现任何人工修建或开凿的遗迹。
后来考古人员与地质工作者合作,采用地波探测法、高密度电阻法、测氡法等科技手段,再次对“凤凰嘴”进行复探,仍然没有发展任何和霸陵相关的线索。
历经十几年探索,考古界终于确定江村大墓才是真正的汉文帝霸陵。汉文帝霸陵在白鹿原凤凰嘴的说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而就在距离“凤凰嘴”约2公里的地方,一座 “亞”字形大墓的发现,为寻找霸陵提供了新的可能。这座新发现的大墓因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江村而被称为江村大墓,江村大墓距离窦皇后陵仅800米,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
江村大墓
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凤凰嘴”附近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2017年至今,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勘探,发现江村大墓是一座深达30多米的巨型墓葬,在江村大墓周边外藏坑及陪葬墓也进行了部分发掘,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
同时在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外围发现陵园园墙遗存,推测共处同一座大陵园内,大陵园东西长约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在周边外藏坑及陪葬墓中发现的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加之其周边分布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专家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如何确定今天发现的墓就是汉文帝墓
理论上来说,如果要完全确认该墓就是汉文帝墓,需要找到汉文帝的尸骸。但是从现在出土的情况看,还没有发现汉文帝的尸骸。
考古工作者主要是根据以下四点进行确认
这次考古专家采用四步交叉印证,一步一步解开谜团。首先,「亚」字形在汉代是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的墓葬形制,确认江村大墓规格为皇家陵墓;其次,依据「中司空印」、「车府」等出土印章,表明外藏坑具有象征官署机构的性质,佐证墓主人一定是领导这些官署的人。
一是该墓紧邻已经确认的窦皇后墓,通常只有皇帝与皇后的墓葬在一起。
二是该墓结构为“亚”字型,在汉代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这样的规制修建陵墓。
三是发现了上百枚官印围绕着中间的墓穴,象征处在中央的墓穴代表最高权力的皇权。
四是根据墓中出土的其他文物上的文字,确认墓穴的建造时间为西汉早期。
再者,由于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合围,证实墓主人身份应为「帝王级」;最后,考古勘探确认「凤凰嘴」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其为霸凌的可能。
综上基本可以判断:墓穴的主人为汉文帝。
如何评价汉文帝的一生?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三位皇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史料记载,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公元前157年的夏天,六月初一日,在执政二十三年之后,汉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临终之际,他留下遗诏说:
死亡是万物必有的结局,所以大家不必悲伤。我执政能力不行,没办成什么大事,能够善终,已是最大的福分,所以也不用大张旗鼓地办丧事。
要是办哀悼活动,三天就行了,在此期间,人家结婚的结婚,聚餐的聚餐,官府不许阻拦。至于我的葬礼,埋在霸陵就好,不用改变那一带的山川外貌。我也不喜欢在陵墓里面放大量的随葬品,劳民伤财,用瓦器就好。
在这封遗诏中,汉文帝将他一生的质朴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对死亡看得也很淡。他不想让自己的死亡,去打搅别人的正常生活,也不需要什么陪葬品。
因此,在西汉末年的兵荒马乱中,汉朝各个皇陵都被盗掘,但起义军放过了霸陵:里面都没什么可挖的,干嘛要挖?
不过,到了西晋末年,兵痞子们还是盗掘了霸陵,偷走了大量的随葬品。有人因此讥讽汉文帝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不过,汉文帝是去世后安葬的,有人不执行他的遗诏,也很正常。
但甭管怎么样,能主动提出薄葬的帝王,确实是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是秦始皇那样的,恨不得把整个国家都给装到地下去。比如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位于西安西北80公里乾县的唐乾陵闻名遐迩。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世时,正处于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的1/3。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全国1/3的金银珠宝又被带进了乾陵。耗资之巨、陪葬之丰可想而知。况且史书上还明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还特意留下遗言,要将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全部陪葬。很多专家还推测顶级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很有可能就藏在乾陵。文物工作者推算,乾陵里面的各种珍贵文物最少有500吨!
汉文帝刘恒自述
既然天意如此,我就给你们讲讲朕的故事吧……
我叫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众所周知,父亲共有八个儿子,被吕阿姨害死四个,最后只剩下我和刘长。
本来皇帝大位跟我没啥关系,因为朕并非长子,也非嫡出,朕的母亲薄氏甚至还是战俘出身,偶尔跟父亲共度一晚,就有了我。
公元前196年,也就是在我八岁的时候做了代王,在所有受封的人里,我是最低调的。
父亲死后,吕阿姨开始专权,外戚的势力很大,我们紧张压抑得透不过气来。
王爷们的结局都不好, 刘肥很聪明,但有一次失礼,差点被吕阿姨搞死,后来他拿出自己大部分封地,送给吕阿姨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才躲过一劫。
特别是看到戚阿姨和如意哥哥死得那么惨,我更加低调了。
公元前180年,经常让人做恶梦的吕阿姨终于死了,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紧急行动起来,很快收拾了吕氏外戚。
周勃与陈平觉得我的口碑比较好,是一个纯洁的大男孩,决定迎我入京为帝。我开始还有些将信将疑,因为见过太多明箭暗箭。
后来几经试探,占卜发现是”大吉“,我才搬进未央宫,在这地方一呆就是23年,直到46岁的时候在这座宫殿驾崩。
作为大汉朝第3任皇帝,受母亲薄太后影响,我一直推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后来,有个叫贾谊的年轻人写了篇文章给我,叫《过秦论》,写得真是好啊,文章提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爱惜民力终于有了理论支撑。
登基为帝以后,我仍然低调,平日总是穿着粗布衣服。那时候刚经过秦末的大乱,国力正在恢复期。
更何况,北方还有凶猛的匈奴人。
有次我很想在长安搞房地产开发,但是觉得财力耗费巨大而作罢。
特别要告诉大家的是,在位23年,我没换过马车,也没修过新的楼堂馆舍,还多次拒绝各郡国贡献的奇珍异宝。
经过我的努力,吕后时期的恐怖被一扫而清,整个国家的调性都被扭转过来。
有人说我是开启“文景之治”的人,谢谢啊,这盛世应该主要来源于我的性情平和、以德服人。
但也有遗憾的事。
我十分欣赏贾谊的另一篇论文《治安策》,当皇权与王权发生矛盾时,我总是和稀泥。
等到我儿子上台的时候,那些王爷都坐大了,结果发生了惨无人道的“七国之乱”。
我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大孝子,是真的孝顺,不像一些人“孝里藏刀”。
我曾经亲自为母亲尝汤药,因此入选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
我老婆窦漪房也是一个好心大嫂,她被册封的那天,既没找我要新衣服,也没要珠宝首饰。
她居然提议,宴请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分别赐给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
要说,我为什么一辈子最喜欢她呢?芸芸众生中,我们是最为相似的人。
记得有一次漪房过生日,花了五个多小时来精心化妆,等她花枝招展地进入大礼堂时, 事先准备好的儿子刘启,忽然启动,把大蛋糕扣在她脸上……
她瞬间破防,忍不住哭了,而我们无耻地笑了。
多么温馨的一幕,几千年后我还记得。
感谢慎夫人、尹姬、张夫人,其他后宫女子,都不怎么记得名字了。
(注:在我们那个时代,车马很慢,一生只能爱一个,不像你们现在,地铁那么快,两站就能爱上十个八个)
感谢我可爱的儿子刘启、刘武、刘参、刘揖,以及我的女儿刘嫖。
还有一个家伙,不是朕的家人,却也令人想念。
他叫邓通,曾有术士断言,“邓通以后会因贫困而饿死”。
我安慰邓通说,“朕要想让你富,有何难哉?”把整个蜀郡严道县的铜山都送给他,还允许他造币铸钱。
从此,他成了首富。
有一天,我的毒疮突然发作,红肿流脓,溃烂不堪。实在太疼了,太医都成了哑巴,我死的心都有。
这时邓通居然趴到我身上,完全不管污秽腥臭,张开嘴巴就吸,令我疼痛全消。
我曾经考验太子刘启,对他说,“来,吸两口!”这小子一恶心,居然当场呕吐!
再后来,太子上位,第一时间将邓通革职,追夺铜山,没收所有家产。
邓通最后真的应了那个术士的话,饿死街头。
请接受我深深的道歉,邓爱卿!
我是汉代第一个推行薄葬的皇帝,朕觉得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躬俭省约,惠休百姓”,一切尽留人心。
我亲自交待那些办后事的人,要“因山为陵,不复起坟”,不知道后来他们做到没有。
真的,人死了,坟再大又有什么用?
在此之前,帝王们都修建了高大宏伟的墓葬,以彰显自己的功绩。
规模巨大的秦始皇陵,花了39年时间,征调了七十多万刑徒劳工。建成后,“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可是但是你们都知道,秦朝只传了两代,可怜的15年,呵呵。
我睡了两千多年,在群山环抱之中,睡得很好。
窦皇后长眠的地方,离我不到1公里;在西南方向,还有母亲薄太后的墓。
在我们汉代,丧葬观念是“事死如事生”,即死后在墓葬中模仿生前居住宅院,有机会欢迎你们来玩。
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金缕玉衣、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陶器、漆木器,还有车马库、汉代豪华厕所等等。
足以亮瞎你的眼!
好了,我在霸陵等你们!
这个地方位于西安东南的白鹿原,风景很好。
你们来的时候,虽然我见不到你们,但可以感觉到你们的脚步声。
咔嚓,咔嚓,这声音真是好听!
最后给你们提一个建议,希望不要叫江村大墓,叫小墓吧。
我的陵墓,在西汉十一座帝陵中,确实是最小的。
有人说我被历史低估了。非也,我一生没做什么大事, 既没有开国之功,也没有雄才大略。
比不我父亲刘邦,也比不上我孙子刘彻。
听说有个叫曾国藩的湖南人曾评价我,“ 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
过誉了,过誉了!
我不喜欢装成功人士,给大家灌鸡汤。知道为什么他们喜欢给大家灌鸡汤吗?因为他们已经把鸡肉吃完了。
朕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过完了普通的一生,而已!
如果你们有机会看到现在的我,不要害怕。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你我相隔千年,当刮骨相看!!!
霸陵,为何重要?
霸陵的确认,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曾经说过,判断考古的价值,有这样两个标准:一是采用什么方法去发掘,二是考古发现是否能对现代已有认知进行改变和补充。
首先,霸陵的确认解决了名位问题。1933 年,日本考古学家足立喜六将其在长安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结集成册,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历史遗迹的研究》一书,此书第五章 " 汉代的陵墓 " 或可视为西汉十一陵考古研究的开山之作。
80 年代以来,我国考古研究者对西汉帝陵做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对西汉帝陵的名位及排列顺序进行了修正,大致掌握和了解了西汉帝陵的形制结构和布局特点。此次发现否定了 " 凤凰嘴 " 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陵墓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
其次,霸陵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在此之前,在高祖长陵、惠帝安陵中,帝、后陵均位于同一陵园之中,没有为后陵修建单独的陵园。这种制度可能沿袭的是战国以来如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王陵区、河北平山中山国王陵区内将王陵和哀后同置一个陵区的传统。
而在汉文帝之后,从景帝阳陵开始全面实施三重陵园制度。据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平帝康陵的考古调查资料,茂陵、平陵、渭陵、康陵也均施行三重陵园制度。
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它带字文物等,证实了 " 陵墓若都邑 "、帝陵 " 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 " 的建设理念。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则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 " 多元 " 到 " 一体 " 的历史发展趋势。
“有观赏价值的文物都找不到”
霸陵目前的发掘出土的文物,与史料有关汉文帝的记载形成了印证。
《史记·孝文帝本纪》中还记载,汉文帝曾说,当时天下“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不同意奢靡浪费的风俗,讲求实用主义。这与他对自己陵墓的不以金银等装饰,也是吻合的。
专家提到,墓中发现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被确认为汉文帝陵墓的江村大墓,地表确实无封土,没有明显帝王陵墓特征,也印证了史料记载的“治霸陵……因其山,不起坟”说法。
“我想找几件能代表霸陵的、有观赏价值的文物我都找不到。”马永嬴无奈“吐槽”。马永嬴介绍说,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除此之外就是陶器,还有铜器、铁器小件。马永嬴甚至直白地表示:“江村大墓出土的文物都不怎么样,体现了汉文帝节葬的这个要求。”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座汉墓——海昏侯墓。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的墓葬中,共计出土了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玉器,以及让人叹为观止的几百枚金器,包括麟趾金、金板、马蹄金、金饼等,创汉代墓葬之最。与崇尚节俭的汉文帝霸陵对比鲜明。
关于节俭的形象,史料对汉文帝的记载颇多。有一次,他要造一个露台,但工程人员告知,费用是十个家庭的家产,汉文帝作罢。唐太宗执政早期曾说“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
此外,汉文帝还是“二十四孝”主人公中唯一的皇帝。登基后,母亲薄太后因病卧床三年,刘恒每天都去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护。因此,相较霸陵出土的多是陶俑、青铜器和铁器,薄太后南陵中发现如梅花鹿、金丝猴、巨型龟等珍奇异兽的骨骼与大量金银器。
“不会再继续发掘”
国家文物局专家表示,霸陵双重陵园、帝陵居中、外藏坑环绕的结构布局,与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奠定了西汉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永嬴表示,历经将近20年的付出,找到了真正的汉文帝霸陵。汉文帝所在的文景之治时期,是西汉社会转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帝陵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演变。霸陵的确定,弥补了这个时间段的空缺。
同时,由于汉文帝霸陵的位置确定,解决了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名位问题。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负责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文表示。
据悉,在霸陵不远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出土了上百件带有异域装饰风格的金、银饰品,薄太后陪葬大量罕见金器有草原风格。
考古专家通过对金器的工艺以及外形特征分析推测可能汉文帝早年“代王”出身有关。该批金器来自与草原接壤的代国,可以推测证明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草原已建立交流。“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前述考古研究院表示。
在宣布霸陵被发现的同时,考古人员明确表示,此次发掘只是针对霸陵周围的外葬坑。马永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目前汉文帝陵墓不会进行发掘工作,将以保护为主。
“我们会把这笔文化遗产留下来,留给后世子孙。等到他们有办法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再去发掘会更好。如今已经确认了墓主,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护。”马永嬴说。
谈到目前的发掘工作,马永嬴表示,现在发掘了几座外藏坑,一是因为陵墓区域被盗墓贼盗扰,需要对个别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确认墓主。这个发掘工作是非常慎重的,已经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对于外藏坑来说,因为其数量非常大,进行全部发掘旷日持久,没有太大意义。“发掘几个,了解到它的内涵就行了,现在外藏坑的发掘已经够了,不会再继续发掘。”马永嬴解释。
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发掘了明定陵。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精致的随葬品。
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地宫刚一打开就有大批织物因为环境骤变而损坏,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甚至被当作废品丢弃。明定陵的发掘,使考古学界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行规。
受制于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对一些脆弱的文物保护目前有很大难度,因此保护性发掘是目前的惯例,如秦始皇陵就是以保护为主。这意味着,汉文帝霸陵里的秘密,如秦始皇陵一样,留待后人来破解了。
如何评价汉文帝呢?
汉文帝为母亲品尝药汤
在正史之中,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好皇帝:论孝顺,他亲自为母亲品尝药汤;论俭朴,他穿的龙袍是缝缝补补又三年;论仁慈,他废除了严苛的肉刑,影响深远;论治国,他的免税政策、货币改革造福于民;论威严,他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南越国心悦诚服。因此《汉书》才说他“仁哉”。《史记》则赞叹道:“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不过,汉文帝并非一个完美的人:他的很多政策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货币政策的成功,多少有些运气问题。司法改革不够彻底,留下很多后遗症。百姓也没有真正富裕起来,比如史学大师吕思勉就认为,当时的百姓不过是温饱而已。在面对匈奴时,穷于应付,被动挨打,损失惨重。而核心的诸侯王问题,也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刘恒的四个嫡子为什么会在刘恒继位后相继病死?
而汉文帝的帝王心术可谓是相当腹黑:逼迫周勃、骄纵刘长、拿邓通当工具人。特别是让贾谊背锅,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议论纷纷的重大冤案。可见,他这个人并非完美。他的时代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
不过,我们还是要说,在那个年代,在那些帝王中,汉文帝还是个难得的好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是一个让后世怀念的好人。
好了,随着汉文帝的死,一个时代落幕,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大汉王朝在平静之后,终于要掀起大规模的波澜。
不该挖汉文帝陵,应该让其因历史记载中的“混淆性”继续“躺平”!不搞旅游开发避免打扰先祖!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诞生过无数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这里有着无数帝王的陵墓,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五陵”,“五陵”分别指的是汉高祖、吕后、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的陵墓。
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唐伯虎曾写诗感叹:“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世人总觉得当皇帝好、当皇帝清闲,可那些为国为民的好皇帝辛苦一生,为国为民,到头来却总被人误以为是在享受,这才是最可叹的,诸如汉文帝等等。
如今,西汉十余位帝王陵分布均清晰展现在从渭水到灞河的关中平原上,我们既对地下埋藏的大量稀世文物而惊叹,又为一个封建时代帝王透过千年迷雾,与我们相会而激动!
中国帝陵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