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奥运会开幕仪式上,最令你印象深刻的节目是哪一个?
我印象最深的,击缶排第一
第二是刘欢的脖子。
“击缶而歌”这个节目,气势磅礴的演绎形式,让年幼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那份感动与自豪。
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关于这个节目的故事。
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回忆起来这个节目,仍然是津津有味,
但是有一点疑点,是这么多年被我们忽略的事实。
那就是节目中,战士们整齐划一地拍打着的缶,并不是真正的缶,
严格来说,应该是冰鉴。
在我国历史中,“击缶”也被称作“击缻”,“缶”通常指的是瓦盆。也就是说,古人的击缶,就是有节奏的敲打瓦盆。
真正的缶,大概长这个样子:
这……。明显不如张艺谋导演的缶有气势。
张导用的“缶”是下图的造型。
很明显,这高级感,“挠”一下就上去了。
这个缶的造型,酷似我国一种名为“冰鉴”的古代器具。
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大墓,这可是我们的国之重宝。同期出土的还有著名的是侯乙编钟,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冰鉴,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冰镇一些果蔬酒水,其内部有夹层,可将食物放于内胆中,夹层中则放入冰块。
这个古代大冰箱,向世人展现了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祖先就已经掌握的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
正是因为,张艺谋导演将“冰鉴”当做了“缶”,08年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就有人发文谴责他工作不细致,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古代器具混为一谈,张冠李戴,荒谬至极。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是张导犯的错误。
首先,在如此高规格的盛大活动上,任何一个举动都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张导既然选择了能够代表我们华夏文明的“击缶而歌”这个节目,就不可能一点历史背景的调查都没有。
更何况,这场盛会不是张导自己一个人主导,还有庞大的团队在背后运作,说句最简单的道理,“奥运缶”的设计者,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缶”,什么是“冰鉴”?
如果连最简单的历史知识都不去了解,又是如何操刀设计呢?
也许,只有这一个原因,
如果“缶”的造型不另做设计,那么在全球的电视转播下,我们的一万名战士就要抱着“瓦罐”欢舞雀跃。这实在是有些不太美观。
我觉得,历史是需要尊重的,但历史也不是僵化的,因为我们就无时无刻不活在历史的进程当中。
也可以说,我们本身也是历史。
也许,千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也会有讲述这样一段故事:“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强大到可以在自己的祖国举办全世界最大的盛会,也是从那时起,我们中国的冰鉴造型被改造成为能够代表我们华夏文明的乐器。”
这又有何不可?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吧。
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击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缶
我在上边的“缶”字中,藏了一个“击”,你用多少秒能找到?
有人认为,在奥运开幕式上,张艺谋用击缶是个严重的错误
写下这样一个题目,是完全认真、客观并严肃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完全本诸一个中国公民爱护与保卫国家利益的义务与责任的。
张艺谋所犯下的这个政治错误,就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公然演出了击缶,而且是千人击缶,而且是将其作为开幕式从倒计时到正式开演的第一个节目、第一个所谓中国文化元素推出的,不但让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在各国来宾和全世界人民面前丢了大脸,而且污辱了中国的国格。
这并不是给张艺谋扣帽子。
先来说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什么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
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从第一个意思说,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击缶这种娱乐形式逐渐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饭时的特殊表演形式——敲钵,还能略见当年下层社会人民击缶之遗韵了。
从第二个意思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当时一个民间习俗: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顺风顺路。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走向丧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北齐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即今天许多农村的丧葬仪式中,那个孝子出殡时的摔瓦盆。
由于缶这个乐器具有上述两个特点,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很多政治角色,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因此而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战国时的“渑池会”: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个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以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相应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
经由这个著名的故事,缶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意味着什么,一目了然:它已经从最低级的乐器和丧葬仪式中的特殊礼节,演变为一个包涵政治上屈辱敌手和对方的、完全政治化的器具。
“渑池会”这个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长久以来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不但在民间广为传播,而且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中国人所应具备的一般文化常识。张艺谋即使不了解击缶的原本意义,但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故事,不可能不知道击缶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出现代表了什么政治意涵。
特别是,开幕式中的所谓击缶,那个道具并不是缶,如果要说更像什么,从形体和声音效果来看,说是鼓更合适一些。张艺谋完全可以用“击鼓而歌”来作为这个节目的名字,但他却独出心裁地非得将其命名为缶,可见是有意为之。
当年蔺相如为使秦王击缶,不惜血溅秦王,以死相逼,才达到一雪国耻的目的。今天,身为中国人的张艺谋,国家对其不薄,甚至将奥运会开幕式导演这一重任委托于他,他竟然趁此机会,上下其手,打着张扬中国文化元素的幌子,花着国家和人民的银子,将古人必须以死相拼的一雪国耻的行为,移花接木、堂而皇之地搬演到如此重要的场合,以自辱国家与国人,其心可诛,其过难恕。
负责开幕式审查的奥组委负责官员,对于这样一个严重但并不高深的常识性错误,他们竟然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予以放行,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