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司马炎是如何逼迫曹奂让出帝位的?

news.xixik.com   2020-3-10 19:18:41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达成了“熬死司马昭”的成就后,新一代晋王司马炎终于忍不住了,而已经“累觉不爱”的曹奂也终于“解脱”了,因为他把帝位禅让给了司马炎,结束了魏国的社稷。

魏陈流亡曹奂:先是被司马炎迎立,后又被司马炎逼的禅让

常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历史故事一幕幕,又何其相似。

中国历史朝代表

东汉末年,曹操将颠沛流离中的汉献帝刘协迎接到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北方。汉献帝名为汉朝皇帝,实为曹操的傀儡,被困居深宫,毫无实权,直至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即魏王位后,干脆直接逼迫汉献帝让位(美其名曰“禅让”),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魏,至此汉朝灭亡。

可惜,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于是,从曹芳开始,此后的魏国皇帝,就像当年曹操手里的汉献帝一样,也成了司马氏手里的牵线木偶。曹芳、曹髦、曹奂依次被玩弄于鼓掌之间,想废就废,想立就立。直到司马昭的儿子,也就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掌权时,干脆从幕后走向台前,废了曹奂,建立晋朝,魏国灭亡。

曹丕以臣子的身份,通过实力窃取汉室皇位,本身就缺乏足够说服力,更缺乏政治神圣性。曹丕威逼汉献帝篡位升坛之后,曾叹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皇帝的权力已经失去了汉代以来的神圣光泽,变成了有任何实力者可以攫取的寻常之物。因此,曹魏的皇权从一开始就缺乏周朝的天子权、汉朝所具有的神性道义,它只是一个建立在实力之上的王朝——这也表明,任何有实力的政客,都可以觊觎最高皇权。因此,曹魏的皇权,从一开始就缺乏观念的保障。

同时,曹丕吸取汉朝的弊病,为了防止宦官、外戚和宗王败坏朝政,威胁皇帝权力,下令严禁皇帝身边的宦官、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皇帝近亲涉足权力——这使得曹魏皇帝陷入了孤危之境。

为了避免宦官干政,曹丕要求“ 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三国志 · 魏志 · 文帝纪》),不准皇帝身边的宦官参与国事,这固然杜绝了宦官干政,但也实际上剥夺了后代皇帝,通过任命身边可信之宦官巩固皇权的可能;

为了避免皇帝母族、妻族干政,曹丕要求(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三国志 · 魏志 · 文帝纪》)。这固然杜绝了外戚掌权,但也使得后代皇帝无法任用自己相对可靠的母族、妻族,来夯实自己的权力;

为了避免皇帝近亲威胁皇权,曹丕不但削弱了诸王封国的治权(寄地空名,而无其实)和兵权(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而且限制王室成员出行(邻国无会同之志。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这使得曹魏皇家最重要的政治根基诸侯王,处于完全无权、无兵的尴尬处境。一旦皇权有难,曹魏诸王就只能俯首待死了。

因此,曹丕的政策,实际上将曹魏皇帝变成了近侍不可用,母族、亲族不可用,兄弟无所依托的真正孤家寡人。以魏帝曹芳为例,他的岳父张缉虽有才干非常,却因为女儿嫁给皇帝而被免去了实权,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婿被司马师架空而无能为力,最后被迫发动政变,试图挽救曹芳,但也终因实力悬殊而一败涂地:至于高贵乡公曹髦,则因为其身边的近侍无法参与政事而耳目全无,最后变成了被司马家掌控在鸟笼里面的金丝雀;而王室诸侯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平常富家翁,完全无法与世家大族相匹敌,魏明帝曹叡曾经想召叔父燕王曹宇辅政,最后也因曹丕遗照“藩王不得辅政”而被迫作罢。

更为糟糕的是,东汉末年以来的举荐成风,以及曹丕推动的“九品中正”制,更让使得世家大族们可以轻松通过门阀相互举荐亲信,获得远超过皇帝亲族的政治能量。譬如司马家族兄弟八人,各个精明强干,在当时有“八达”之称,其中司马朗、司马孚、司马懿位高权重,身居要冲,其政治基础并不逊于孤弱无助的曹魏皇帝。

因此,当司马懿通过一场不流血政变控制朝政之后,无论是曹魏合法的皇帝曹芳(被废时22岁),还是合法的皇太后郭氏(司马师要求废掉曹芳,郭太后不悦,但无力阻止),都没有能力做出一丝一毫的反抗。

就在魏国建立三十年之后,毕竟自从魏明帝曹叡死后,当曹魏政权传到第三代皇帝曹芳的手里时,当时仍然健在的托孤老臣司马懿伺机发动“高平陵之变”,诛尽了当时曹氏权臣曹爽一族,从而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曹家的大权已经旁落了。可是,仔细读一读《三国志》的陈留王奂“本纪”的话,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这曹奂和司马炎还真是有缘啊!虽然最后曹奂被晋武帝司马炎逼得退位了,但最开始的时候,迎立曹奂的可也是司马炎呢!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这还真是与皇位有关的孽缘呢,如果换一个作家的话,说不定都可以写出一段“魏陈留王曹奂与晋武帝司马炎不得不说的故事”呢。

曹家那个文比曹植、武比曹操的高贵乡公曹髦在说出流传千年的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便莽撞地带着几百乌合之众——童仆——冲向了司马昭的大军。最后,勇则勇矣也莽则莽矣的曹髦不出意外地“卒”了。不过曹髦的死也不是没有价值的,至少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曹魏天下名义上的延续。

杀掉了曹髦之后,司马昭总得要脸吧,于是,即使他不想做曹操,他也只能做曹操了。而选择做曹操而不是王莽后,司马昭就不能再对皇位表示觊觎之心了。因此,安葬完了高贵乡公后,司马昭便与当时的曹魏太后以及魏国大臣们商议着拥立一个新皇帝。最后,他们选择了常道乡公曹璜,也就是后来的曹奂。

而既然朝堂钦点常道乡公曹璜做皇帝了,总得有个人去迎立吧。最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司马昭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自己那个看似聪明,实则草包的儿子——未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对于这段历史,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是:“使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乡公曹璜嗣明帝后。”

把这个傀儡皇帝迎来了之后,皇帝还没登基呢,司马昭就想先来个下马威。于是,他居然睁着眼睛说瞎话,说什么曹璜的“璜”字,别人用的多,皇帝登基了吧,他们都要避讳,作为圣天子,还是自己改个名字吧,不如改成曹奂吧。想必当时被强行改名了的曹奂一定是脸上笑嘻嘻,但心里就想吐槽了吧。“奂”字比“璜”字更普遍好吧!

不过形势比人强,曹璜也只能改名为曹奂,登上那个傀儡之位,开始成为司马家的提线木偶。之后,曹奂干的事情就是加封司马昭,说什么都要加封司马昭为“相国、晋公”,同时呢,他还要被迫增加司马昭的封地,从八郡增加到十郡。而特别特别虚伪的司马昭呢,则一个劲地推辞。就这样,在《三国志》的陈留王奂本纪里,曹奂加封司马昭的戏就演了四次。

至于为什么没有第五次了呢,因此到了第五次,曹奂已经被逼着把司马昭的晋公升级成晋王了。还有就是,这个时候蜀国已经被灭了,钟会邓艾也已经死了。封司马昭为晋王之后,或许是被逼的,又或许是念着司马懿迎立的“功劳”,曹奂还顺便把司马炎弄成了司马昭这个晋王的世子。

干完了这之后,想必曹奂已经上市心累到心塞了吧,可是在没退位之前,他还得陪着司马家演戏。最后,虽然司马昭要脸,但在他去世前,他还是逼着曹奂和他一起演了一出禅让的把戏。虽然司马昭“固辞”,但他却得到了“乐舞八ji”的特权。要知道,孔夫子那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背景就是季孙氏的“舞于庭”,这司马昭干的事情也已经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不过兵权在司马家,曹奂也只能忍着,不忍的话,曹髦就是前车之鉴。

最后,达成了“熬死司马昭”的成就后,新一代晋王司马炎终于忍不住了,而已经“累觉不爱”的曹奂也终于“解脱”了,因为他把帝位禅让给了司马炎,结束了魏国的社稷。

其实曹奂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其实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上根本没有丝毫的权力,在朝廷和军队都没有自己的势力,只能受司马氏摆布。在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之后,他的爵位和势力都由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司马炎是个野心家,于是篡改政权,想要自己登基为帝。在他当上晋武帝的时候,虽然他废弃了原有的魏帝,但是并没有将其杀害,而是封他为陈留王,让他在自己封地内,过着原有魏国的制度。可以说作为末代皇帝,曹奂过的是最好的。

司马家重复了曹家的故事

咸熙二年(265)四月,司马昭中风而亡,他的儿子,三十一岁的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丞相职位和晋王的封号,同时还获得了司马家族对曹魏朝廷的控制权。这时曹氏家族创建的魏国,已经完全被司马家族掌握,就像当年曹操掌控汉室江山一样。

据说司马炎的头发长得垂到地上,而普通人能留到腰际也就很不错了;而且他站立的时候,不用弯腰两只手垂下来就能摸到膝盖以下,因此当时人们认为司马炎有异相,必为帝王。

司马炎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他继晋王位后没几天,便催着魏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曹奂让位。群臣中绝大部分人都站在司马炎这边,一致要求曹奂禅位,剩下的一小部分大臣则沉默不语,他们虽然良心受到谴责,但还是认为性命和官禄更加要紧。

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十九岁的曹奂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这情形竟然和当年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逼汉献帝让位时差不多。只不过司马炎比当年的曹丕表现得更加露骨,他直接指着曹奂的鼻子说:“你是个无能之辈,应当把江山让给有德有才的人,那个人就是我。”

不怕死的人还是有的。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是满朝文武中唯一一个肯替也敢替曹奂说话的人,这注定了他将在三国历史的最后一页留下浓重的一笔。此人叫作张节,官居黄门侍郎。黄门侍郎的工作是为皇帝传达诏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如果皇帝能够执掌政权的话,黄门侍郎当然是一个很有权威的职位。但现在的皇帝曹奂如同寄人篱下之狗,张节的这个官位自然也就算不了什么。

虽然人微言轻,并且人单势孤,但张节仍然毫不畏惧地朝着司马炎厉声喝道:“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要让与他人?”

司马炎认为自己能够以理服人,而且他确实相信自己占着天大的理。他把这两个天大理由向张节摆了出来。

第一,此社稷本来是汉朝的社稷。既然曹操和曹丕父子两个能篡夺汉室正统,我为什么不能再从曹家手中接过来?

第二,现在曹魏的天下是靠我司马家族三世经营得来的。如果没有我们,曹魏可能已经让吴国和蜀国瓜分了。现在曹魏国这么强大,那是我司马家族的功劳,我当然有权利拿来享受。

张节冷笑:“不是你司马家的人为曹魏打下了天下,而是曹魏养活了你司马家的人,给了你们建功立业的机会,给了你们荣华富贵。现在你却要逼皇上禅位,你就是篡国之贼!”

司马炎当时被骂得哑口无言。文斗不行那就武斗,司马炎立刻叫来士兵,就在大殿之上,当着曹奂的面乱棍打死张节,然后扬长而去。

张节的鲜血,迸溅在陛台和殿柱之下,曹奂被眼前的惨象吓得浑身发抖。但张节的死多少让他有了一点点的胆气。在司马炎走出大殿之后,曹奂仗着胆子请求群臣的支持:“你们吃的是我曹家的饭,领的是我曹家的工资,你们的祖辈也曾是我曹家的功臣,难道你们真的愿意江山改姓,成为贰臣吗?”

大臣们都低下了头,大殿里一片安静。曹奂这时才感觉到什么是众叛亲离,但更狠的还在后头。

司马炎的心腹贾充“呛”的一声拔出剑来,指着曹奂喝道:“你难道想学曹髦吗?”

贾充这个人在三国的历史里太有名了。他因两次在平息曹氏旧臣的反叛中战功卓著而被三世专权的司马家族重用,而他做过的最出名的事就是弑杀魏帝曹髦。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嚷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著名口号之后,带着宫中的童仆、太监鼓噪而出,欲凭这几百乌合之众,发动政变,重夺皇权。

曹髦这一举动还真吓住了不少人,司马昭派弟弟司马伷带兵入宫,立刻被曹髦赶走;屯骑校尉司马宙带兵阻拦,但在曹帝左右的人齐声吆喝下,也被吓退。眼看曹髦已经带着人出了皇宫南大门,贾充急忙亲自带着兵士数千人前来迎战。

曹髦坐在马车上挥动着宝剑厉声喝喊:“我是天子,你们跟我打仗是要谋反吗?”贾充手下众人听到皇帝怒喝,哪个敢有胆子跟皇上开打,也准备拔腿逃跑。贾充急了,大声喊道:“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等什么?”这句话立刻稳住了军心。

太子舍人成济深受激励,一马当先,上前一枪刺死曹髦。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傀儡皇帝。至此,曹魏政权及其支持者们再也无力也无胆反抗司马家族了。

贾充曾劝司马昭不要违反礼制而废长立少,立挺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太子。所以司马炎继位做了晋王以后由衷地感激贾充,任命贾充为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奂当然知道贾充是个什么人物,杀皇帝的事他已经做过一次了,再做一次大概也不会介意,所以当贾充的利剑指向自己的咽喉时,他崩溃了,用颤抖的声音命令太常院立刻去南郊筑受禅坛,坛成后禅让皇位。

司马昭之心终实现,魏元帝曹奂下禅让诏书,司马炎再三推辞终登基

原文【1】:武皇帝讳炎,字安世,文帝长子也。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迎常道乡公于东武阳,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及晋国建,立为世子,拜抚军大将军,开府、副贰相国。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何曾等固争曰:“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遂定。

魏武帝司马炎,字安世,他是晋文帝司马昭的长子。为人宽厚慈惠仁爱厚重,性格深沉有度量。

魏嘉平(魏国曹芳使用的第二个年号,从公元249年四月-254年十月,共计使用六年)年间,司马炎被封为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后来又加为散骑常侍,累迁为中护军、假节。再后来司马炎因为去到东武阳去迎接常道乡公曹奂即皇帝位而有功,被升为中抚军,封为新昌乡侯。

晋国建立的时候,司马炎被立为世子,拜为抚军大将军,并且从这时候开始设立自己的府衙,又被任命为副贰相国。

当初,晋文帝司马昭因为晋景帝司马师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嫡长子,但是过早的去世却没有留下后代,于是就让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作为司马师的嗣子,以延续香火。并且司马昭对司马攸特别的宠爱,跟对其他人不同,并且认为自己虽然暂时占据着相国的位置,但是在自己百年去世时候,这一番大业应该归给司马攸。司马昭常常说道:“这天下乃是景王的天下,我怎么能给别人呢!”

后来到了商议设立世子的时候,司马昭的意思还是想要立司马攸。可是何曾等人固执的与司马昭争论说道:“中抚军司马炎既聪明又有着神一样的武力,有着超越世界的才华。他的头发可以委蛇在地上,他的手臂很长已经过了膝盖,这绝对不是人臣的相貌。”于是决定立司马炎为晋国世子。

原文【2】:咸熙二年五月,立为晋王太子。八月辛卯,文帝崩,太子嗣相国、晋王位。下令宽刑宥罪,抚众息役,国内行服三日。是月,长人见于襄武,长三丈,告县人王始曰:“今当太平。”九月戊午,以魏司徒何曾为丞相,镇南将军王沈为御史大夫,中护军贾充为卫将军,议郎裴秀为尚书令、光禄大夫,皆开府。十一月,初置四护军,以统城外诸军。乙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魏咸熙(魏元帝曹奂的第二个年号,历时两年,从公元264年到265年,也是曹魏的最后一个年号)二年五月份,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八月份的辛卯日,司马昭驾崩,太子继承相国和晋王的位置。于是司马炎下令放宽刑罚赦免罪人,安抚百姓减轻徭役,全国上下服丧三日。

就是在这个月,有一个长人出现在襄武,身长足有三丈多高,他告诉县人王始说道:“现在就是太平盛世了。”

到九月份的戊午日,任命司徒何曾担任了丞相,镇南将军王沈为御史大夫,中护军贾充为卫将军,议郎裴秀为尚书令、光禄大夫,都允许他们开府。

到十一月份,开始设立四护军,以他们来统帅城外所有的军队。

乙未日,司马炎下令所有的郡里面的中正官,都按照六条标准来选拔埋没在民间的人才,分别是:第一条是忠诚恭谨又奋不顾身;第二条是孝顺父母尽心礼数;第三条是兄弟之间友好相处;第四条是洁身自好勤劳而谦虚;第五条是严守信义说道做到;第六条是刻苦学习严于律己。

原文【3】:是时晋德既洽,四海宅心。于是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曰:“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当时晋国的德行已经广布于天下,达到四海归心的程度。天子曹奂也已经知道天道循环已经到了晋国,于是就派遣太保郑冲奉读策命的诏书说道:“你要知道啊晋王:我的祖先有虞氏(舜帝)依靠着运气好,接受了陶唐(尧帝)的禅让,而后来又同样禅让给了有夏(大禹)。在这之后只有三代君主能够配得上天子的称号,因为只有他们能够广布圣明的德行。此后上天又将天命归于了大汉朝。汉朝的火德运数衰落之后,上天才眷顾我的高祖曹丕,将天下交给了我们家。我们家治理的天下有没有像虞朝到夏朝这四代那样的明德显绩,我不敢说。但是晋王司马炎你的祖父和父亲,始终忠心而又明智睿哲的辅佐光耀我们皇家,功勋和德行光照着四海,就连上下的神祗也全都知道,没有你们不能够克平降服的敌人,一切都被你们安排妥当,天下的万邦全都服从你们的治理。所以你们应该接受上帝的命令,共同进入到皇帝名分当中来。我现在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我决定谨受天命,恭敬的把皇帝的位置传授给你,代替上天管理百姓的顺序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一定要公允的秉执中正,国运才能够长久。啊!晋王你一定要敬重顺应天命。带头遵循古训圣典,安抚平定你四方的国家,以此保持上天的福禄,不要废弃了我两位皇祖的弘烈的大业。”

原文【4】:帝初以礼让,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

司马炎最初的时候认为不合礼数,就谦让推辞,但是魏朝的公卿何曾、王沈等人固执的请求他接受,于是就接受了禅让的诏命。

司马炎如愿以偿,于咸熙二年(266)十二月,继帝位,建晋朝。魏帝曹奂跪于坛下,接受了司马炎的封号陈留王,于司马炎称帝的当日便起程离开洛阳,以后非宣诏不许入京。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地肃杀一片。曹奂走出洛阳的城门之后,回首凝望,泪眼蒙蒙。

曹操太庙中的大臣们:一眼看尽曹魏皇权的强弱变迁

配享太庙是大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耀之一,因为太庙是皇帝的家庙,最初只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后来条件放宽,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也可在皇帝的批准下被供奉在太庙,这就是配享太庙,对外姓臣子而言,这是无与伦比的荣耀。

我国古代对祭祀是非常看重的,上升到国家层面,也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对于皇帝而言,更要以身作则,做好祭祀相关事宜,其中也包括对配享太庙大臣的选定。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太祖,在曹魏太庙中居于正中,虽然曹丕才是曹魏的建立者,可基础都是曹操打下的,尊其为太祖很正常。

据《三国志》记载,配享太祖庙的大臣一共有五批26人。

第一批: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夏五月壬申,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于太祖庙庭。

第二批:魏齐王正始四年(243年)秋七月,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于太祖庙庭。

第三批:魏齐王正始五年(244年)冬十一月癸卯,诏祀故尚书令荀攸于太祖庙庭。

第四批,魏齐王嘉平三年(251年)十一月,有司奏诸功臣应飨食于太祖庙者,更以官为次,太傅司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

第五批,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是岁,诏祀故军祭酒郭嘉于太祖庙庭。

第一批是魏明帝曹叡做的决定,作为曹魏的二代皇帝,他牢牢把控着政权,玩弄群臣于股掌之间,选中配享太庙的也都是曹操起家的原始班底,为曹魏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第一批可以说是毫无问题。

不过曹叡有一点比他父亲曹丕还菜,那就是生育能力,而且曹家跟有夭折诅咒似的,从曹操开始就是一大堆夭折,曹操25子活到成年的只有13个,曹叡更是生一个夭折一个,就连养子都夭折了,最后新收了养子曹芳,才算后继有人。

偏偏曹叡又是英年早逝,曹芳继位时不过八岁,政权交由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主持,之后十年,曹爽一直打压司马懿,几乎要掌控曹魏中央,第二批大臣配享太庙,也就是在此时发生。

这一批大臣名单基本都是曹爽的意思,一下子搞出二十几个人,有点鱼龙混杂的味道,倒也符合曹爽的性格。

第三批大臣是个独苗,他配享太庙属于司马懿跟曹爽争权斗争中的短暂反击,原因是曹爽征伐蜀汉失败,司马懿声势上涨,将荀攸配享太庙,同时获取颍川荀氏的支持。

从这点可以看出,曹爽对司马懿的打压仅仅只是看上去有效果,实际上未必,所以在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拜时,一朝暴动,发动政变控制了都城。

曹爽本来有机会反击,却因贪生怕死把自己的性命交到了司马懿手中,被诛杀全族,司马懿掌控了曹魏政权。

嘉平三年八月司马懿去世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权位,同年年末,司马懿就进了曹操的太庙,原因不必说,司马师的意思。

司马懿临终前辞去了曹芳要给他的丞相之位,不过司马炎下葬时又追封了,这明显是司马师的意思,他想要老爹风光一点,对于一个逝去大臣而言,有什么比配享太庙更风光的呢?

不过司马懿这个曹操时期的后起之秀被摆在了太祖庙诸功臣的第一位,摆明不合理,在曹操时期他不过是崭露头角,他绝大部分功绩都是在曹丕时期和曹叡时期完成的,就算要入,也是入曹丕和曹叡的庙堂。

说来曹芳也是可怜,从小继位,却一直没尝过权力的滋味,先后经历曹爽、司马懿和司马师的专权,最后还被司马师废了,或许为王才是最让他感觉到轻松的吧。

到魏元帝曹奂时期,司马氏掌权多年,曹魏江山已是日薄西山,司马昭之心,已经是路人皆知了,偏偏这时候,还有人想起给太祖庙加上功臣神位,似乎有点蹊跷,其实这也很合理,因为郭嘉的儿子郭奕跟司马昭亲信王昶是好友,经王昶推荐一番,郭嘉配享太庙也是很正常的。

司马炎篡位后厚待曹奂,为什么对司马家族斩草除根呢?

公元265年,司马炎从司马昭手中继承了晋王的爵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在登基称帝后,司马炎对于曹奂可谓厚待。魏国灭亡后,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不仅没有被杀,还在西晋王朝继续保持较高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司马炎篡位后厚待曹奂,刘裕篡位后是怎么对待司马家族的?

首先,在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由此,对于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曹奂,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当然,就司马炎来说,之所以厚待曹奂,也是受到了魏文帝曹丕厚待汉献帝刘协的影响。在汉末三国时期,亡国之君的待遇超过了古代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比如蜀汉后主刘禅、东吴皇帝孙皓也获得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不过,就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在被刘裕篡位后,后者却对司马家族斩草除根。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公元419年,东晋权臣刘裕指派王韶之缢杀晋安帝,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东晋灭亡。他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后,司马德文被刘裕废为零陵王,同年九月,刘裕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36岁,死后葬于冲平陵。在这之后,刘裕继续对司马家族斩草除根。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宋武帝刘裕,已经夺取了东晋王朝的江山,为什么不愿意放过司马懿的后人呢?换而言之,刘裕为什么不像司马炎一样厚待曹奂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宋武帝刘裕之所以杀了司马德文等司马家族的人,主要原因还是确保自己和后代可以坐稳江山。一方面,对于东晋王朝来说,大权基本上掌握王谢袁萧等世家大族手中,而对于刘裕本人来说,则出生于草根。在此基础上,王谢袁萧等世家大族比较支持司马氏,而刘裕的推行的策略,很多还和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相冲突。所以,因为担心这些世家大族可能之后帮助司马氏的后人复国,刘裕决定司马家族斩草除根,断了这些人想要复国的念想。

最后,对于文治武功的刘裕,不是非常害怕司马氏的残余势力。但是,刘裕在登基称帝时,已经57岁左右。即便是在古代历史上的皇帝中,57岁已经是高龄了。但是,非常不巧的是,刘裕在40多岁后才有了儿子。在此基础上,因为儿子的年龄较小,若干年很难完全掌控朝廷的局势。为了避免之后的隐患,宋武帝刘裕才对司马炎的后人如此残忍。值得注意的是,宋武帝刘裕没有后代东晋王朝的末代皇帝,对于宋武帝刘裕所建立的南朝宋,其末代皇帝也篡位大臣的杀害。根据史料记载,公元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被杀于丹阳宫,终年十三岁。


投诉/举报
搜索 司马炎 曹奂 禅让 曹魏 晋朝 在百度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