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寨了唐朝的“天皇”
众所周知,东洋日本人那边的扛把子叫天皇。
如中国人一提起就咬牙切齿的明治天皇、昭和天皇,等等。
殊不知,“天皇”这个名号,是日本人从中国大唐抄袭过来的。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个朝代之一,在这个时代出现了灿烂的文化,其开放的心态使四海臣服,唐太宗被少数民族成为天可汗,他也开创了贞观之治。
当年日本人派“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模仿中国的政治制度,构建起日本的政治架构,连带着把皇帝的名号“天皇”也偷学了去。
李治实在无愧于“天皇”
史上第一个称“天皇”的,是大唐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唐高宗李治。
李治之所以称“天皇”,又和武则天有密切的关系。
之所以郁闷、尴尬,是因为在常人心中的存在感太弱。
在李治前面,有千古一帝、万世帝王的楷模老爹唐太宗李世民。
前后有父皇和老婆两座高山,唐高宗的心理阴影面积可想而知。
所以相比之前之后李治给后世形象是唯唯诺诺,碌碌无为之辈。
在当时,李治的阴影主要来自父皇李世民这座高山,毕竟他不可能预料到武则天会走上革唐命、称帝建周的人生巅峰。
所以李治心中有个大目标,就是要超越父皇。
父皇在位的时候,灭了东突厥,搬掉了大唐王朝背上的一块石头。
李治就继续搬掉另一块石头西突厥,一直打到金牙山即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稳定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
李世民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把高句丽掀翻在地,收复朝鲜半岛,恢复汉朝旧疆。
李治继承父皇的遗志,继续如打了鸡血一般打朝鲜,终于把高句丽干趴下,控制了朝鲜半岛,彻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高句丽是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没有征服过的,而李治却做到了,这完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
除了时机恰当,李治本人的能力也不容小觑。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李治做的很不错。
经过数次对外战争,唐朝的版图在李治手中达到幅员最大。据统计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理。
周边的小国都来上贡,可以说是四海臣服,远超李世民在位的情景。
而在李治死后,他的乾陵有着几十座西域胡人的守墓人雕像,而这些都是当时细雨各国的国王级别的人物,可见李治的影响力。
在之后,唐朝再也没有能力维持如此庞大的疆域,最后亡于藩镇割据。
唐高宗李治——最被低估的皇帝
除了元、清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朝代以外,汉族王朝之中,哪个皇帝在位时疆域面积最大?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吧。其实,秦代和宋代的疆域面积并不大,汉武帝时期驱逐匈奴,的确开辟了不少疆土,但面积也不算最大。唐太宗李世民平灭了突厥,成为西域各国公认的“天可汗”,然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才将疆域更进一步扩大,达到汉族王朝中的之最。
这不是吹牛皮,在李治时代,唐朝才真正征服了高句丽,完成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三代帝王的梦想。他的帝国,西过沙漠和高山,占有半个中亚,抵达阿拉伯;东过渤海和黄海,占有半个朝鲜,抵达日本海;北过贝加尔湖,占有整个蒙古,抵达极寒之地;南过北部湾,占有半个越南,抵达中南半岛,面积一共在1200万平方公里以上。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是靠李世民奠定的基础,那是当然,秦始皇也是在秦国几代奋发有为国君基础上才统一六国;汉武帝也是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才能打败匈奴。李治站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能将唐朝进一步推向盛世,这也是一个本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治的存在感极低,这并不怪他,因为他的前后左右都是太耀眼太有特色的皇帝。他的父亲天可汗李世民,成为历朝历代所敬仰的明君,他的儿子们虽然不抢镜,但他的孙子却是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更为要命的是,他的妻子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些光环之下,李治的存在感低就不足为奇了。
在各种影视剧中,李治仿佛是一个前期与世无争,后期有心无力的废柴皇帝,仿佛享受的都是父皇的恩德,占有的都是老婆的功德。事实果然如此吗?
首先,他继位的时候,形势是非常凶险的,当年推他上台的长孙无忌,不可避免的成为他的政敌。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影视作品中,长孙无忌一副道貌岸然的君子形象,其实这个人心机极其深。在唐太宗时期,他处处顺从,在高宗朝,原来的忠臣其实换了一个模样。
长孙无忌控制了几个元老重臣,他们联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李治的话几乎完全没有作用。同时,他权力鼎盛,不断打击异己,甚至还要干涉李治立储之事。在巅峰时期,长孙无忌甚至在宴会中公然问大臣们:“我比当年隋朝的杨素怎么样?”
别说他是李治的舅舅,外戚干政甚至篡权的事情还少吗。远的王莽不说,近的隋文帝杨坚就是从外戚篡夺了天下的,这离李治不超过一百年事件,殷鉴不远。面对这样棘手的难题,李治硬是一点点打压长孙无忌的权威,一个个争取朝廷的大臣,最终将长孙无极连根拔除。从此以后,有唐一朝,再也没有哪位宰相能将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了。
至于说为什么能够开疆扩土,取得这么辽阔的版图,这还是来源于李治的慧眼识人。他提拔的将领,有的是在太宗时期不得志的老将,有的出身寒微名气不大的小兵。
这些人的名字如雷贯耳,有的甚至比李治本人还要出名,他们是裴行俭、苏定方、刘仁轨、薛仁贵、娄师德、王方翼、黑齿常之。就是拥有了他们,李治才能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取得这么大的武功。
他扩大科举考试范围,让更多的寒门学子能进入官场,颁布了《禁婚诏》,禁止五姓七望自行婚假,从根本上让士族门阀走向了末路。这一些都是一个巧字,解决了困扰很多朝代,很多皇帝的顽疾。
更令人惊奇的是,做出这么多文治武功的皇帝,竟然是位身体虚弱的病人。他在盛年时就染上了风疾、肺病和疟疾,即使时现代,这三种疾病还挺棘手,他甚至一度他还得过眼病。
不健康的他,要在病榻之上处理各项政务,能依赖的能有谁?宰相、宦官、宗室,个个都在瞄准自己的位置,儿子们又怯懦不争气。他只能托付于自己的皇后,并且他也不断的敲打这位皇后。
他的想法,皇后再专权,再贪婪,好歹还得让自己儿子来坐天下,总比别人弄过去了好得多。只不过他身边的皇后,是三千年未有的奇葩。中国历史中无数皇后,也有很多曾经手握大权,但能君临天下,唯有李治的老婆。这种比中彩高不了多少的概率,让李治赶上了,实在是不能怨他。
他的被低估,来自于身边皇后的强势,但他却是不是一个应该被低估的皇帝。
“大唐梦”在李治手里实现
李世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泰山封禅,昭告上天,大唐已经建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人间乐土。
可每次不是因为对外打仗,或是国内经济下行、灾害连连,不得不停止封禅活动。
李治要完成父皇的愿望,于麟德二年即公元665年十月,带着文武百官、各国首脑,顺顺利利的去泰山封禅,告诉父皇,您提出的“大唐梦”的伟大梦想,已经被儿子我创造成幸福现实了。
灭西突厥、高句丽,封禅泰山,李治感觉超越父皇已经板上钉钉了。
但在名号即“皇帝”称号上还和父皇,以及秦始皇以来的皇帝们平起平坐,这就有点不合时宜了。毕竟朕在文治武功上都超过了父皇这个千古一帝,在名号上还可以更进一步。
知夫莫如妻。
皇后武则天适时的给老公李治提了个建议,咱们给列祖列宗都加个尊号吧,也表达一下咱们做子孙的孝敬之情。
公元674年八月十五,唐高宗李治给皇爷爷李渊加尊号为“神尧皇帝”,给父皇李世民加尊号“太宗文武圣皇帝”。
既然要显示对列祖列宗的尊崇,那名号也不能和皇爷爷父皇一样了,做子孙的,哪有和祖先平起平坐的道理。
于是唐高宗也不再称皇帝了,而是“天皇”;武则天也不再称皇后,而是“天后”。
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明面上的理由,是“以避先帝、先后之称”,表示对列祖列宗的恭敬之意。
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实欲自尊”,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却拿孝敬祖先说事。
这样一来,李治的名号就与包括皇爷爷父皇在内的所有皇帝都与众不同,凸显身份,里子有了。
而明面上又是自谦之词,不敢和列祖列宗平起平坐,彰显自己的孝道,面子也有了。
面子里子都有了,李治何乐而不为呢!
乾陵前面的——无字碑
可李治没想到,“天皇”“天后”这两个称号,抬高的不仅是他作为皇帝的地位,还有武则天作为皇后的身价。
从此武则天成为升级版的皇后“天后”,梦想更大,想要更进一步。
只是她的梦想,已经不是“大唐梦”,而是自成一派的“武周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