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正统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标志。历朝历代多以皇朝名称之,为何这一历史阶段称为“南北朝”?关于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到底谁是正统的争议。其实,从南北朝这称谓上,就已经表明南北朝都获得了后世的肯定。作为被承认的正统政权,后世通常称其为“朝”或“代”。而没有获得“正统”认可的政权,后世通常称其为“国”。如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被公认为正统王朝,而十六国被认为同期并存的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梁唐晋汉周)被认为是正统,南唐、吴越等同期并存的势力则被视为割据政权。
按理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某时期内的“正统”政权也应只能有一个。谁拥有无可辩驳的正统,即意味着谁掌握了政治的号召力,就更容易获得百姓的支持,从而拥有政治优势。说白了,这正统的价值,就是曹操手中的汉献帝。而“汉献帝”(正统)却只能有一个,故这才引起了双方对“正统”的争夺。
引发我国史上第一次正统之争,是关于蜀汉与曹魏的正统争议,虽当事都双方各执一词。但后世基本上都是肯定曹魏为正统,而认为蜀汉为割据政权。陈寿在编修《三国志》时,也是以曹魏为正统,故记曹操、曹丕等为《武帝纪》、《文帝纪》等。而记刘备、刘禅、孙权等则为《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自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后世各朝的史书亦大体采取“纪传体”,将正统皇帝传记的称为《某帝纪》,而非正统皇帝的皇帝则记为《某主传》。
其次,谈及正统,还是考虑到“正统”的延续性。王朝的更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禅让传承(如汉魏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北周-隋唐-梁唐晋汉周-宋);另一是通过革命取代(如汉、明等)。而从魏晋到宋齐梁陈,都是有明确的禅让程序,否定了曹魏的正统性,也就从根源上否定了两晋到宋齐梁陈的正统性。
故而,蜀汉与曹魏正统之争,可以说基本上是曹魏一方胜出。
那为何南北朝双方,为了正统之争,而打了一百多年的口水仗(南朝称北朝为索虏,北朝称南朝为岛夷),却不能判出胜负结果呢?
站在华夏民族的角度上,首先得肯定南朝为正统,这不但是华夏民族自我肯定,就连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也得从心理承认南朝是正统(虽表面上不愿承认)。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王猛与符坚之弟--符融,都劝谏苻坚勿征伐东晋,“东晋虽地处僻陋的吴、越之地,却是正朔所在。亲仁善邻,是治国之宝。臣死以后,希望陛下不要有讨伐东晋的想法。鲜卑、羌虏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他们最终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应该逐步地消灭他们的势力,以安定社稷。”其反对的理由就是:东晋虽僻处江南,但是为华夏正统,人心向晋,不宜征讨。
但是,最终实现大一统的,却是源出北朝的隋。隋唐的正统性都无可置疑,而隋唐的江山在名义上又是从北朝这一支系禅让而来。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也都是有明确的禅让程序,既然肯定了隋唐的正统性,也就很难从根源上否定了北朝的正统性。
南北朝前的正统传承为夏商周秦汉魏晋,其后的正统传承为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但问题来了:被视为正统的东晋被南朝宋替代,同样被视为正统的隋朝却来自北周。换句话说,南朝和北朝的传承是两条平行线:若以南朝为正统,那么继承北朝的隋朝及之后各代的正统性就站不住脚;若以北朝为正统,那么晋朝之前历代的正统性也出现问题。因此,后世史家便通过模糊具体朝代名的办法,来回避难以解决的“正统之争”,用“南北朝”命名这一朝代。
而从唐朝的编修史书,即可得出唐人的这种态度。在唐朝房玄龄主修的《晋书》中,并没有把同期并存的十六国政权归入《某主传》,而是称为《载记》。唐·李延寿对南北朝时期这段历史,分别修了《南史》与《北史》。此外,唐·李百药编修《北齐书》,唐·令狐德棻主撰《周书》也都肯定了北齐、北周(北朝)的正统地位。
可见,“南北朝”之名,是史家“一碗水端平”的产物。:关于“南朝”“北朝”“南北朝”这几个名称,在唐、五代时的典籍中逐步出现。
当然,也有人否定北朝的正统性,其中的代表就是宋朝的司马光。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纪年体史书。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此十六纪,即宋人(司马光)肯定的十六个正统朝代,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司马光认为隋唐的正统性并不来源于北朝,而是隋兼并了南朝陈,承继了南朝陈的正统。但是,司马温公的观点,并没有彻底扭转后人对北朝正统性的看法,也许是其理由并没有那么说服力(按司马光的观点,隋唐两朝的先祖都是干伪军的,隋唐两朝肯定不会同意)。而从后人将这段时期并称为南北朝,表明了南北朝都获得了后世的充分肯定。
南北朝的正统性之争为何历时千年而无果?谁的正统性更强?
正统与否,在中国历史上,一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前朝禅让
一统天下,占据中原和关中
有断代史,并进入二十五史
南北朝进入《二十五史》的史书有《晋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史》、《南史》。
根据这个条件,刘渊的赵汉、石勒的后赵、苻坚的前秦、姚苌姚兴的后秦自然都没有资格争夺正统,排除。汉赵、后赵、前秦、后秦地盘比五代大部分朝代都大,五代有资格争夺正统,是因为他们有五代史;而这几个没有独立的断代史,可怜兮兮的只能在《晋书》中弄个载记,憋屈死了。
而宋齐梁陈为什么能争正统?因为它们满足第一个条件:前朝禅让。不管你如何诟病,东晋而宋齐梁陈 哪一朝都正儿八经的搞了禅让手续的,虽然对方不情不愿战战兢兢,但手续是走完了的。至于禅让完后,是否把前朝屠得干干净净,这个它们管不着。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南朝士子,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一直以南朝也就是宋齐梁陈为正统,纪年都是宋武帝某某年诸如此类的。
但争议就在这里。
南朝虽然有禅让,但北朝占了中原和关中。
今天河南污名化,但历朝历代,不据有中原和关中之地,敢称正统,大耳刮子抽你。从这个角度南宋正统不如金国了。
这是第一个争议的地方。
第二个争议的地方,也是双方较劲的关键,那就是南朝的禅让是否有效!
两汉四百年,大一统,文有儒家意识形态,武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这个正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汉献帝与曹丕,司马炎与曹奂,手续很完整。
争议的地方首先在于:东晋有没有资格继承西晋的正统?
按理来说,司马睿作为晋宗室,又有西晋末帝晋愍帝的诏书背书,正统性问题不大:
“遭运迍否,皇纲不振。朕以寡德,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至使凶胡敢帅犬羊,逼迫京辇。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卿指诏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
但问题出在晋元帝司马睿的出身上。
司马睿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其祖父琅琊王司马岫是司马懿三子,司马师司马昭的弟弟。所以严格来说,司马睿只是旁支宗室,继承帝位应该说确实是没有资格的。
而且司马睿虽然在王导等人的扶持下登基,但除了偏安一隅,他手中还少一样东西:传国玉玺。
这个尴尬的问题一直到东晋第五代皇帝晋穆帝司马聃时期才最终解决。
当时冉魏末帝冉智被前燕慕容氏围攻,为求活命,以传国玉玺为条件,向东晋求救。但东晋枋头太守戴施却坑了冉智一把。拿了玉玺送回东晋,去救冉智的却只有百十来个兵。
可怜的冉智就只有等死了。
当然,戴施这件事虽然不厚道,但自己却亲入邺城,给冉智陪葬。
这个脑回路我还真搞不懂。你说他坑吧,他是真坑,冉智需要的救兵那是镜花水月;你说他不厚道,他却把自己赔上。
回过头来,东晋的正统性不足。北朝却在积极构筑自己的正统。
北魏前身为代国,拓跋猗卢曾被晋愍帝封为代王,可拓跋珪为什么会在击败慕容氏的后燕之后,北方依然四分五裂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将传承近百年的代国改为魏国?其实就是为了争夺正统性。
我们知道,“当涂高”是曹魏代汉的主要证据之一:
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於许。’
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这句话才是南北朝正统之争的根源。
拓跋圭这一招还是挺狠的。他的办法是,既然你东晋本就合法的继承了西晋,现在戴施又从冉魏那里获得了传国玉玺,正统性可以说是无可撼动;而你的正统性来自于魏晋禅代,而曹魏的正统性又来自汉的禅让,那我直接否定你的根,否定曹魏。
拓跋圭这一招叫做釜底抽薪,应当代汉的魏不是曹魏,而是我的拓跋魏,北魏。去掉晋封的代王,与晋一刀两断;改名魏,我的正统性就还在你晋之上。
这嘴仗,打得精彩。
但文字游戏始终是文字游戏,所以北魏东西魏乃至北周隋的正统性总有那么点不足。在这之前,苻坚之所以急于攻东晋,为的是通过一统完善正统,可惜淝水之战,功败垂成,一代圣君苻坚只落得个隘死佛寺的下场。
最终这个任务一直到隋代北周,杨广统兵消灭南陈之后,两朝正统才得以最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