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专修”“进修”民办高校隐名忽悠招生
河南民办高校自称国际型学校 官网无具体地址
“幸亏打听了他们招生中存在的猫儿腻,不然就被骗了!”
又是一年招生季。近期,本报记者接到多起考生和家长的投诉,称郑州部分以自考助学为主要办学形式的民办高等非学历教育机构擅自去掉校名中的“专修”、“进修”字样,或号称自己是全日制高校,能够进行3年制大专、5年制本科等统招学历教育,有的还大肆宣传自己的“国际”合作背景,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名,虚假宣传违规招生。
连日来,记者对郑州多家涉嫌虚假宣传违规招生的民办高等培训机构进行了调查。
隐去“专修”“进修” 忽悠考生
2009年,王斌(化名)高考仅考了200多分,由于分数较低,就没有填报高考志愿。本不打算继续上学的他,却意外地接到一份“河南新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刚开始,王斌以为该校是公办学校。交了7000多元学费后,王斌才知道这所学校是民办性质,且只是培训机构,“提出要退钱时,学校不给退,只好无奈就读”。
“报名交费的时候是在中州大学,然后坐着学校租的面包车到了郑州信息工程学校上学,后来才知道这些地方都是学校租的。”王斌说,到2010年6月,他们再次“搬家”到须水镇,此后才终于安定下来。
记者登录郑州市民办学校查询系统,查询得知并无“河南新闻学院”,登记注册的是“河南新闻进修学院”,该校的类型为民办高等培训机构,办学内容是高等非学历教育。
随后,记者登录该校官网,在学校简介中没有找到“民办”、“非学历”等字眼儿,“学院领导”一栏宣称学院原名誉院长为穆青,学院简介称:“河南新闻进修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一所院校,创办于1989年,社会上又称河南新闻学院。”网站的稿件上也显示为“河南新闻学院”。
8月15日下午,记者在郑州市中原西路与西四环路交叉口,远远看到“河南新闻学院”的大招牌。走近后才看到,该大招牌上还有竖着写的“进修”两个小字,校园内摆放的5块大宣传展板上都带有很醒目的“河南新闻学院”标志。
在该校招生办,记者以高三毕业生亲属的身份进行咨询,招生办高主任向记者提供的“2012年招生简章”上也是“河南新闻学院”。
“学校名字到底是‘河南新闻学院’还是‘河南新闻专修学院’?”记者问。
“都一样,都是我们学校。以前都叫‘新闻学院’,只不过有些媒体非得揪着咱这一点。”高主任坦言,“老实说,带不带‘进修’很关键,因为它决定着办学的性质。”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了河南新闻进修学院,郑州还有多家民办学校在招生宣传时校名“缩水”。位于郑州市京广南路的“郑州中原理工专修学院”对外宣传为“中原理工学院”;“郑州美术进修学院”则简称为“郑州美术学院”等。
混淆办学性质,编织统招陷阱
19岁的谢松(化名)今年的高考成绩为420分,在河南统招专科分数线之上。8月初,谢松接到一名招生人员的电话,称他被录取为郑州文理专修学院联办本科新生。
“幸亏我到网上查了,这个学校只是一个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拿到的是自考文凭。”谢松暗自庆幸没有上当。
8月16日,记者在郑州市嵩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找到了郑州文理专修学院。在教学楼一楼,两位负责招生接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有专本套读,也有联办本科,只要有高考成绩,多少分都能上,都是统招的。”
该校工作人员还宣称,“我们这些统招的名额是从其他学校‘协调’过来的,名额非常少,要是再晚两天估计就招满了。”
在与郑州文理专修学院仅一河之隔的河南工业大学嵩山路校区内,郑州医药专修学院也进行着类似宣传。
记者通过多方打听,才在校园内一五层教学楼的四楼找到该学校。整个校园内,除了教学楼四楼的窗户外悬挂了一个写着“河南医药专修学院”字样的条幅外,再无该校的任何标志。
在四楼,一名招生人员提供给记者的招生简章中,称该校是“以高等教育为主的全日制医药高等院校”。招生人员再三向记者强调,“我们的专科、本科毕业证都是国家承认的,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都能查到。”
在郑州经济专修学院招生办,记者在该校招生简章“办学优势”一栏中看到,“全国首创,三年本科。”
招生人员介绍说,三年本科即是三年专本套读,毕业之后可以拿到统招专科毕业证和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
“咱们学校可以招收统招大专生?”记者问。
一位王老师回答:“可以啊,不过发的是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统招文凭,咱郑州经济专修学院是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郑州校区,我们和它是联合办学。位于登封市的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招收普通专科,咱郑州经济专修学院这边接收‘特色本科’,统招专科拿的是一个专科二批毕业证。”
最后,“王老师”强调说,“毕业证可是不显示专科的批次,专科毕业证是长得一模一样的。”
以国际合作办学为名虚假招生
“我毕业3年了,到现在还不知道拿的毕业证是真的假的。”丁南(化名)说。
2005年7月,20岁的丁南高中毕业,在参加一次招生宣传活动后,一所名字颇具吸引力的学校——“郑州国际工商学院”,进入丁南的视野。
经过两周的咨询和考察,丁南成了该校学生,学的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学费每年12000元。
4年中,丁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搬家”。入学前学校在桐柏路,2006年搬到工人路与互助路交叉口的一所职工大学校内,2007年暑假又搬到了郑州大学老校区。
转眼到了毕业,丁南和同学们却没拿到学校之前承诺的毕业证书。校方的说法是,国外大学办证的程序和国内不一样,耗时相对较长,让大家耐心等待。
2010年年初,在当地媒体介入后,丁南才拿到了“美国西部国际大学”的“毕业证”。
丁南说,拿到证书后,他的几个同学去找工作,招聘单位一看“毕业证”,主考官不是连连摇头就是面面相觑——大家谁也不知道他们拿的证书是真是假。
记者查询得知,“郑州国际工商学院”的全称为“郑州国际工商专修学院”,属于民办高等培训机构,只能从事非学历教育。
该校的招生宣传视频宣称,该校是“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从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中外合作高等院校,是河南省目前最具规模的国际型院校……”对学校自身民办高等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性质,却只字未提。
该校官方网站宣称学校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法国ESHOTEL大学都有合作专业。可是,该校在官网上竟没有介绍学校的具体地址。
8月17日,记者到该校登记备案的郑州市桐柏南路未能找到该校,到郑州大学老校区打听,门卫告诉记者,该校早已搬走了。
阅读延伸:部分民办高校假录取通知书骗生源成风
高考招录工作已结束,但却有不少考生收到不止一份录取通知书。原来部分不具备统招资格的民办高校,将招生广告伪装成录取通知书,诱使考生上当以牟利。
“这次没发挥好,已经准备复读。”家住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的卢姓高中毕业生告诉记者。令他大惑不解的是,他接连收到了好几封印有知名大学名字的录取通知书。“我根本就没报这个学校,怎么会被录取?”小卢说,“我的同学也收到了同样的通知书,有的考分比我低一两百分的也收到了。”
记者在周口市一些高中发现,校门两侧摆放着很多桌子,悬挂印有各地知名大学名字的条幅,但这些招生单位往往是大学下属的“某某学院”。在网上输入这些学院名称时发现,各地有很多考生都在网上反映遇到类似情况。记者登陆大学官网,发现这些学院多半属于二级学院或民办学院,还有一些只能开展非学历培训,并不具备本科招生资质。
教育部一再表示,对于违规招生的单位,其所招学生的学籍、发放的毕业证书国家均不予承认。这些学生不能注册高等教育学籍,更不要说拿到毕业证书了。
和小卢不同,李杨的父母不想让其复读,根据爱好,李杨选择了某民办大学的软件开发专业。网络报名后他先后收到7份录取通知书,均为民办学校,都非他当初所报,实质是变相的“招生广告”。
在西安某民办高校就读的邝姓同学,今年不仅代理了本校招生,还代理了其他几所民办高校的招生。他坦言,“每招一个学生,就能拿到一定的提成。”他就是被上一届的师兄“招”去的。“只有广泛撒网,才能招到更多人。多抢一个学生就多一份收入。我们其实是自考班,但一些学生不想受复读之苦,急于上大学,就上当了。”他表示自己也是报到后才发现真实情况,虽有受骗感觉,但也别无选择。今年他和另一个搭档已发放了3000多份录取通知书,据他们所言,这种做法在业内非常普遍,会给学校带来不少生源。
据记者了解,这种学校每逢高考前都会到一些二级城市做宣传,向考生散发资料,考生一旦填写,就会泄露个人信息。“这种录取通知书多不可信。按正常招生程序,考生可通过省考试院网站查询自己的录取情况,与网站上不一致的录取通知书一律是假的。”周口市一些毕业班班主任反映。
相关专家建议,部分独立学院为扩大招生不择手段,考生一定要看所读学校是否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办学资格的审批文件。如果学生和家长(微博)实在拿不准,可以到相关部门进行咨询,以保证学校信息的准确性,不能轻易相信从招生方推荐的学生那里打听的情况。作者:赵剑影
入学新生成易骗人群 下了火车提防诈骗
每年大一新生开学,在火车站,发现许多高校都将新生接待点设在广场上,几十名学生模样的男子拿着学校的宣传单,举着“某大学新生接待”、“某学院新生接待”牌子在广场上来回走动。他们身穿统一服装,一看到有提行李的学生出站,就会上前推销。这些名工作人员号称:“我们学校师资雄厚,专业可以随便选择,毕业以后还会有工作单位到学校来招人,所以不用担心工作问题。”这些知名度不高的学校多是民办高校,每年都会在火车站设新生接待处。
对此,招生部门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不要轻易相信招生广告,选择民办高校时,一定要谨慎、仔细,不要轻信学校招生人员的宣传,一定要看所要读的学校是否有学校所在地教育机构对其办学资格的审批文件,还可到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进行咨询。有条件的家长最好能够亲自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
“新生报到后,凡是校园或寝室里遇到陌生人,以各种理由来收钱,都要留一个心眼。”复旦大学辅导员赵强表示,近两年来,复旦每年新生报到时,都会通过辅导员或迎新志愿者提醒新生,报到当天,学校所有部门都不会向学生收取费用,“入学后要缴的费用,学校将会在学生安顿下来后另行收取,这也是从防止诈骗,安全防范角度考虑”。“初入大学时,可能对于大学生活有很多向往和规划,同时不是很了解情况,也很容易成为各类‘推销’的目标”,对此,赵强也建议,新生入学后不用急着参加各种培训,应该先了解清楚,再慎重选择,以免给人以可趁之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大二学生闵屹彬也建议,新生如果要购买入学所需物品,一定要到校园内外正规的商店购买,如果想要订英语、学习类的报纸,也可以去学校附近的邮局。遇到可疑的推销,不妨先电话咨询一下辅导员,或问问迎新志愿者的意见。
越来越少的报纸
有些人自称学生会干部,以老师推荐、上课要用等名义,推销订阅英语报纸。刚开始两个月送得比较勤,到后面就很久才送一次,到第二学期就一份报纸也看不到了。
“免费”职业课程培训费
一名曾经险些上当的学生回忆说:“这个自称老师的人,先是热心地跟我聊大学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后说她那里有个免费的职业规划课,并且一再强调是免费的。等我真的去了,却发现根本就没有免费课程,只有一个销售人员。销售人员会表扬和批评并用,你如果不报,他就说你没有上进心,其他很多新生都报名了,说得你很惭愧,而且不好意思拒绝,只能莫名其妙地付了几千元钱。但是,课程却永远没有开课的那一天。”
“低价”长途电话卡、上网卡
看看面值50元、100元的电话卡才卖30元、40元,你可能会觉得很便宜,其实,201电话卡长期打折出售,折扣甚至比这还低。此外,还有人会到新生寝室内向新生推销上网卡,号称入学后必须凭借上网卡才能使用校园网络,或者学校机房内上网也必须使用。其实,现在沪上多数高校校园网络都向校内学生免费开放,即使到学校机房上机都是直接刷校园卡,根本不需要上网卡。
“老师”、“同学家长“来借钱
记住,老师是不可能上门收费的。此外,骗子也会通过某种途径,知道你的名字和你室友的名字,然后冒充你室友的家长,问你借钱应急。看似低级的骗术,但有时候往往很奏效。
假职业介绍所骗取中介费
有的不法分子会抓住新生急于找兼职、实习的心态,骗取所谓“职业介绍费用”。他们通常先电话通知去面试,宣称交了费用后就可以推荐兼职机会,但是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凡是还未上岗就以各种理由要求交钱的,比如中介费、培训费、押金等,新生都要留一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