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为了皇位不乏亲兄弟相残者,即使是同父同母所生也并不例外,比如杨广和杨勇,雍正和胤禵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
在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被弟弟亲手射穿了喉咙,首级被割了下来,五个孩子也都被杀,可谓非常凄惨。假如历史有如果,李建成听了李元吉的话,没有倔强地要去皇宫找李渊证明清白,证明自己和后宫没有那些不干不净的关联,他就不会在六月四日的那个早晨在路上埋伏。
玄武门是唐朝长安城太极宫和大明宫的北门,整个唐朝历史上总共发生过四次玄武门之变,一次在太极宫玄武门,三次在大明宫玄武门,其中最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太极宫的北门。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雄才大略,却留下了手足相残、软禁君父的骂名(杀兄夺妻囚父,唐太宗李世民您还真是天选之子)。玄武门政变,夺取皇权之后,李世民竟然还收编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而后来杨氏竟然又给李元吉生了个儿子……
李元吉为何支持李建成?
李元吉出生于公元603年,比李世民小四岁,比李建成小十四岁。
在演义小说当中,李元吉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叫李元霸,赫赫有名的隋末第一好汉。但是在正史当中,李元霸其实叫李玄霸,而且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李元吉才是老四。
而且,李玄霸和李世民的生年比较接近,甚至有专家推断,说李世民和李玄霸极有可能是双胞胎。只可惜的是,李玄霸早夭,大业十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年仅十六岁。
而李元吉的生母窦氏,是李渊的原配正室夫人。窦氏和李渊一共育有四子一女,长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再加上一个女儿平阳公主。
齐王李元吉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一件蠢事就是倒向了太子李建成一边,企图与东宫太子联手除掉秦王李世民,没想到最后却落个与李建成一起被杀死的命运。那么李元吉为什么要支持李建成而不是当时最有实力,功劳最大的秦王李世民呢。
原来李元吉曾经与李建成有过患难真情,在讨伐军阀刘黑闼的过程中,他们遭遇到敌人的埋伏,兄弟两人被困在山谷里一起打野味、啃树皮才熬过来的,所以李元吉心里非常感激李建成,心里自然就对他很亲近。
相反,李元吉一心想建立军功,他的父亲李渊把他安排到李世民的军队中,但是李元吉基本上是在监视李世民,没有打过几次仗,而且李世民治军严明,李元吉也感到很不自在,两人矛盾渐渐加深。
李元吉虽没有多大能耐,却也想着做皇帝的美梦,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李建成是太子,将来登上皇位的机会大一些,所以就选择投靠李建成,期望将来李建成做皇帝后能封他做太子,他根本没想到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实际上李世民的实力、声望、手段都远远高于李建成。
而且李元吉心中没有半点谋略,他只会看到眼前利益,根本做不出先帮李世民除掉李建成,然后发展自己的势力去对付李世民这样的曲线上位的策略,他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其实这场皇位争夺战的主角是李建成与李世民,李元吉顶多只算是个配角,李世民也没有把他看做眼中钉,在玄武门之变中,本来也没有想杀死李元吉,只是他倒霉了,做了他两个哥哥斗争的牺牲品。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说白了就是一场权力争夺战,一方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另一方是以太子为首的李建成集团。
曾有评价李世民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唐朝自所以能从隋末天下大乱,内忧外患,关中百姓十不存一,突厥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迅速扫平天下,一统河山,并且能够威慑四方,成就历史上最强盛的大一统王朝,李世民功不可没。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自武德元年起,他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盘踞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扫平王世充军事集团和窦建德军事集团,经此一役,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
虎牢关一战,李世民亲率数千骑兵带头突阵,大破窦建德数十万大军,在军中已经是战神一样的传说。秦王李世民自此就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长安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可见其是得民心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武德四年冬十月,高祖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后来,唐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就是自己设置官衙,任免官吏),可见其权势之盛。俨然是另外一个中央政府机构。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李建成在名望、功勋、才能上,都无法与“天策上将”、尚书令、秦王李世民相提并论,不是说李建成没能力,而是因为他有个太可怕太强大的弟弟,古人云:“功高震主”,此时的唐高祖李渊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然立了太子,却又给了李世民太大的地位和威望,李世民到了这个位置,无论是交出兵权还是甘居人下都是不可能的,他不灭太子,太子也会除掉他,玄武门之变看上去残酷,但也已经是最合理最高效的选择,社稷之重,本来就是有能有德者据之。天可汗不出,奈苍生何?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的清晨,在刚刚建国九年的李唐王朝皇宫的玄武门外,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来临。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齐王李元吉正准备从长安城北门玄武门进宫朝见高祖李渊。
不料二皇子秦王李世民带领人马赶来,射死李建成,杀死李元吉,并诛杀两家老小,进而带兵进宫朝见李渊说二人谋反。
李渊随即下诏改李世民为太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相残的惨剧,牵连人命高大数百人,甚至动摇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
但是这一血腥事实的真相却一直扑朔迷离,学者们也一直争论不休,一时间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方法是自为之说。
秦王李世民是被逼无奈,不得已才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史书记载,李世民在灭隋兴唐的大业中功高劳苦,显露出雄才伟略。
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不可能感觉不到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威胁,面对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可能有失去的危险,李建成当然不甘心,于是一场你死我活、手足相残的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爆发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暗中蓄意谋害李世民。就在玄武门之变前不久,李世民到李元吉家喝酒,才喝几杯酒便腹痛不止,回府之后吐血数升,差点死去。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次进宫也正是为了向李渊参劾李世民。故李世民为了自卫,被迫先发制人,不得已发动政变。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齐王李元吉在玄武门当场被杀,李世民成了胜利者。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
政变后的李世民对李建成,李元吉的女眷,家人,亲信做了不同的安排。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他们的妻子最终结局如何?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仅杀死亲哥李建成(隐太子)、亲弟李元吉(本封齐王,死后被追谥为巢刺王),还在事后把他们各自的5个儿子全部杀死,只饶过两人的妻子和女儿。由于身份的特殊,李建成之妻郑观音、李元吉之妻杨氏都无法改嫁,那么问题来了,她们在丧夫后的表现如何?最终都得到怎样的结局?
郑观音出身于北朝望族荥阳郑氏,其父郑继伯曾在北齐、隋两朝为官,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括州刺史,依据史料推测,跟李渊家族的关系很不错。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年仅16岁的郑观音嫁给唐国公世子李建成为妻,彼时后者已经26岁,之前是否曾结过婚,已经史无可考。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先前已攻占关中、控制隋恭帝的李渊,在得知隋炀帝已在江都遇弑的消息后,便逼迫隋恭帝“禅位”,随即建立起大唐帝国。王朝肇建后,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被册立为太子,而郑观音则被立为太子妃,距母仪天下的皇后之位仅有一步之遥。
虽然史书中对郑观音的记载极为简略,但从其后来的遭遇可以推测,她跟李建成之间的感情很好,至少从郑观音的方面来看,她对丈夫应当是非常爱恋。李建成共有6子5女,其中有哪些是郑观音所生,史书当中并没有说明,但从《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中可以看出,生性温良贤淑的郑观音对嫡、庶子女都关怀备至,堪称贤妻良母。
对后宫女眷全部没入宫中,最有名的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很受宠爱,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唯一一位给李世民生过孩子的嫔妃就是这位杨氏。同时,从后来李世民一度试图立杨氏为皇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杨氏是一个很会奉迎李世民的人,她一定会把李世民服侍得很周到。
要知道,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虽然说他并没有三千佳丽。但是,有历史记载的嫔妃,也有近20个。既然李世民有近20个嫔妃,为什么却要娶自己的弟媳妇为妻呢?当初李世民是如何想的,为什么那么多后宫嫔妃还不够,还要娶自己的兄弟媳妇儿呢?
李世民为什么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是因为这层关系
李世民杀了兄弟李建成与李元吉后,后宫女眷全部没入宫中,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这绝不是郑观音年老色衰,也不是李世民不垂涎郑观音的美色;而是李世民权衡利弊后故意不纳郑观音的,他要充分利用郑观音以便利益最大化。李世民的母亲死的很早,虽然父亲妻妾成群,但真正关心李世民者寥寥无几。李渊没有起兵前,三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兄弟,一定是相依为命。郑观音嫁给李建成后,作为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郑观音少不了关心这两个打小没有母亲的兄弟。
李元吉能够忠心耿耿跟着李建成,可以说和郑观音的关爱密不可分。而李世民也从郑观音的体贴呵护中感受到母爱,感受到幸福,从内心对郑观音存有敬仰之情。这种情感使李世民不能也不愿,把曾经视作母亲的郑观音占为己有。郑观音是山东贵族中荥阳郑氏的嫡女,李渊之所以让太子李建成娶了郑观音,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李氏皇权能够得到山东贵族势力的支持,以保证皇权不会再一次被关陇门阀中的其他势力夺取。李渊想要平衡朝局的想法被他的儿子李世民所打破,在山东门阀支持李建成之后,关陇门阀自然不甘打压,于是便开始支持李渊次子李世民争夺皇位,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李建成的妻子影响力远不如杨氏,况且当时李建成是太子的身份,李世民自然不会做出纳嫂的举动,如果做了,那就是让天下人都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并且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大开杀戒,将李建成的儿子全部处死了,如此情况之下,郑氏怎么可能愿意嫁给这个深仇大恨者。齐王妃杨氏为何被李世民纳入宫中,且倍受宠幸,为其生下一子,还险些被封皇后?史载杨氏“玉貌雪肤,眉目如画”,是个绝代丽人,天生尤物,所以才能嫁给齐王李元吉当了王妃。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年轻女眷大多被李世民纳入后宫,最美的杨氏更不可能放过。野史传说李元吉在世时,李世民便已觊觎杨氏,甚至有两人私下偷情,早已劈腿的说法。
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主要是考虑到郑观音太子妃的名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十个侄子,也就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儿子们。之后,逼迫李渊让位给自己。按照成王败寇理论,李世民可以收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留下来的女人。这也是为了安抚这些女人身后代表的家族势力。但是,李世民唯独没有收郑观音。因为,郑观音有一个身份“太子妃”。太子妃就是未来的皇后,要母仪天下的人。有这个政治身份在,李世民是不敢娶的。
李建成被杀后,郑观音每日悼念亡夫
“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而后者为了消除隐患,还在事后诛杀兄长的5个儿子(长子李承宗此前早夭),只饶过郑观音和李建成的女儿们。李建成被杀后,郑观音并没有改嫁,而是终日里悼念亡夫、抚育幼孤,生活过得是相当凄苦、孤寂。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正月,郑观音因病离世,终年78岁,死后与李建成合葬。就这样,在阴阳相隔半个世纪后,郑观音终于实现与夫君“再相聚”的夙愿。
李建成被官方史书认定为“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显然,史官们为迎合李世民,李建成自然被抹黑,比如《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这样描述,“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当然,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字上的抹黑。事实上,李建成的墓地也极其寒酸,跟太子身份无法匹配。
李建成墓志,盖为盝顶形,阳文篆书“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銘”。志为方形,边长52厘米,高11厘米,四侧无纹饰。
李建成墓碑设计上,也很简单。古代对于一般人来说,墓志铭上除了要记载这个人的生卒年,还要记载对其的功绩,评价。而李世民给李建成的墓志上面只有姓名,生卒年,没有其他的,总共刻了55个字解决问题,堪称实在的侮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建成去世以后被埋葬在长安区郭杜镇一带,专家打开李建成的墓葬时,在里面并没有发现什么金银珠宝等陪葬品。很有可能被后代的盗墓贼盗去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一个墓志铭了。可是专家清理墓志铭的时候却发现上面只有五十五个字。这五十五个字是“大唐故息隱王墓志,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不难发现这些墓志铭写的非常简单,但是李建成的名字,死亡时间,谥号,下葬时间和地点都写的非常清楚。
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长伏海翔与西安博物院馆员李超一起对该墓志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该墓志显著特征为志文“隱”(谥号)字为重刻,证明“隱”字之前为另外一字。
伏海翔和李超参照《唐会要》对李建成所上谥号争议一事的记载,结合墓志磨损后残留笔画推断,修改前谥号为“靈”字,改为“隐”谥,既没有贬低建成政变失败者的命运,又有一种对建成结局的怜悯,没有步入失败者必然被抹黑的必然结局,脱离了世人的惯性思维,唐太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一个“隱”字包含唐太宗对政变有隐蔽的心态,他对政变的定性,除了体现出宽广的仁君胸怀之外,更希望臣下和民众隐讳的谈及以至于不谈,从民众的心中彻底根除,这应该是太宗将谥号改“靈”为“隱”的根本态度。除此心理需求以外,唐太宗不想因为李建成和玄武门事件而影响深远,在政治上“隱”表明态度,凡事归隐、蔽去,既往不咎,以江山社稷为重,以民众福祉为重。这也是其苦心踟蹰后藉李建成谥号向民众表达的政治主张。
学者们认为,李建成墓志的出土,将唐太宗对政变后建成的评价体现出的进退两难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出来,其同意谥为“靈”字后觉不妥的心态,虽然史书不载,却以墓志的真实存在保留了下来,反映出太宗对玄武门事件后的恻隐之心和政治立场,可弥补史料之不足。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他在去世之后所被封的谥号中窥探出二、三分当年帝王所怀有的真正心思,李建成的谥号为“灵”,而“灵”却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灵活、灵气之类的正面褒义表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恶谥。而他本人在后来被弟弟重新葬到了隐陵,更是李世民作为帝王给予朝臣老百姓还有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一方面是在严重的杀戮之后被亲情所再次勾起的恻隐之心,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朝臣们对于当年的这场政变避而不谈,一切以现在的江山社稷为重,既然自己已经当上了这个帝王,曾经的事情便不该旧事重提。
跟晚景凄凉的郑观音不同,齐王妃杨氏的境遇,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杨氏出身显贵,是隋朝观德王杨雄(隋文帝族子)的侄孙女,唐初宰相杨恭仁、杨师道兄弟的从侄女,跟隋朝皇室的关系很亲近。杨氏的生年不详,何时嫁给李元吉也史无可考,但根据古代男子15岁左右便可以结婚的制度来推测,杨氏应该是在唐朝建立的当年(618年)嫁给李元吉。
这个杨氏本名杨珪媚,一看多么妩媚的名字啊,杨氏长得好看,史料记载,杨氏长得非常白,而且性格非常温柔。她本是名动全城的著名歌妓,被齐王李元吉这个老色鬼看上了,纳为齐王妃。据史书记载这个杨珪媚也是隋朝宗室,因为战乱才沦为歌妓,色艺双全,她一共为李元吉生下一儿一女,但是很快李元吉就厌倦了她,渐渐冷落她。唐太宗的杨妃 一个是杨广之女另一是杀弟夺妻之果
这杨氏很有远见,她一看齐王李元吉在朝中没有势力,又不受父母宠爱,周围也都是一些没有头脑的庸才,更重要的是,他和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水火不容,杨氏觉得齐王很难成就大事,况且现在又冷落自己,她要为以后做打算啊。于是就利用自己的美色,打动了李世民,李世民也喜欢上这个美貌的弟媳。杨氏既然长得好看,又乖巧讨人喜爱,李世民怎么会不喜欢他呢?应该在杨氏还是李元吉老婆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有所感受了。也许从那时候开始,他心中就对杨氏有些想入非非。只是毕竟那时候,杨氏是自己的兄弟媳妇。他虽然有非分之想,但是不敢有非分的行为罢了。
李元吉虽然只活了24岁,但一生子女众多,仅见诸于史册的,便包括5子6女,但究竟有哪些是杨氏所生,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不仅如此,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无法断定杨氏与李元吉之间的婚姻是否和睦,但从以后的史实来反推,她对丈夫的爱恋,绝对赶不上郑观音之于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被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射杀,而李世民为了消除隐患,还在事后将弟弟的5个儿子全部杀死,只饶过杨氏和李元吉的女儿们。李元吉遇难后,杨氏在内宫深居简出,每日里抚养李元吉的女儿们,并没有改嫁的打算。然而没过多久,杨氏却被已登基为帝的李世民“接收”,并成了后者极为宠幸的女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唐太宗顶着天下的骂名,把弟妹纳入宫中变成自己的侧妃呢?
杨氏改嫁李世民,一度将要被立为皇后
虽然正史本着“为尊者讳”的态度,并没有说明其原因,但根据合理的推测,笔者认为原因极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杨氏美艳绝伦(据《控鹤监秘记》记载,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其风采绝类巢刺王妃”,由此可以反推杨氏的美貌),让唐太宗早就垂涎三尺;二,杨氏出身显贵、背景过于强大,唐太宗将其纳为妃嫔,可以起到笼络前朝宗室、巩固皇位的作用。
按家族辈份来说,杨氏是齐王李元吉的宠妃,也就是李世民的弟媳妇,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竟然干出纳娶弟媳妇的丑事!!!实在让人不堪入目,但这只是宋明程朱理学占据伦理道德主流后的观念。在五胡乱华以后,南北朝乱世胡汉杂处300余年,匈奴、鲜卑等少数名族的胡人血统、婚姻风俗习惯早已充斥到汉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隋唐两朝,不要说李世民娶弟媳妇,李治娶后妈武媚娘、李隆基娶儿媳妇杨贵妃、武则天养男宠等等“爱情自由”的情况也是层出不穷,完全不需要有心理障碍。
况且杨妃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弘农杨氏,整个家族的政治影响力举足轻重。从李世民积极吸纳前太子部属魏征、诚心宣布天下和解的举动来看,纳娶杨妃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为了拉拢杨家支持贞观政权。
不管具体原因为何,总之杨氏改嫁唐太宗后备受宠幸,和李世民的感情生活颇为甜蜜融洽,不仅为他诞下幼子李明(曹恭王),甚至在长孙皇后薨逝后,一度将要被册立为后,但因宰相魏征的强烈谏阻才没有付诸实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乃止。”见《新唐书·卷八十》)。
如果不是中意宠爱杨氏,怎么会想立她当皇后?谁能想到,这段起初充满了政治考量、混杂征服者心态、被后世指责无耻乱伦的婚姻,却是两情相悦、相敬如宾的真爱!虽然杨氏最终没有成为皇后,但并没有影响她在此后继续获得恩宠。据《归仁县主墓志铭》记载(归仁县主是李元吉之女),杨氏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去世,享寿不详。杨氏死后,唐太宗哀伤不已,下诏举哀并为其举行厚葬。至此,在李元吉遇难21年后,身份尴尬的杨氏完成人生的谢幕,只是史料没有记载,她究竟是跟谁葬在一起。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 《归仁县主墓志铭》、《控鹤监秘记》。
李世民娶自己的弟媳妇,显然是一种不合人伦的行为。他也因此给此后的唐王室开了一个坏头。这样不合人伦的事情,后来的太平公主、武则天的母亲、李治等人都跟着学。唐玄宗甚至用偷天换日的办法,娶了他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
唐朝皇室做的这些事情,也给了后人一个“脏唐”的诨号。
其二,胜利者的得意。
古代统治者,当他们在打败敌人以后,都会占有敌人的财产。而妇女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她们也被当成是私人财产。所以占有敌人财产的同时,肯定也会占有敌人的老婆。
当然了,我们说占有敌人的老婆,其实也并不是都会娶为妻子。那些年纪大的,又不漂亮的,则会让她们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繁重的杂活。
李世民因为和李元吉是政敌,因此,当他打败李元吉以后,娶李元吉的妻子为自己的老婆,也就是占有政敌财产的一种表现。
其三,胜利者的快感。
我们这里要说到的是李世民的心理。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前,他确实是受了不少委屈的,这些委屈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带给他的。他们甚至一度在他的酒里面下毒,试图把他毒死。
而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中,李元吉又是最凶狠的,是最想把李世民给搞死掉的。
那时候,李世民非常隐忍。他之所以要隐忍,其实是想引起李渊的注意,让李渊废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立他为太子。
只是后来,他发现李渊这个人摇摆不定,靠他实在是不靠谱的,只能自己动手,所以,他才发动了“玄武门政变”。
总之,李世民对李元吉是非常憎恨的。由于他非常憎恨李元吉,因此,当他把李元吉杀死以后,便霸占了他的老婆。他心里一定有一种胜利者的快感,他要体验这种快感,享受这种快感。
也有一说李世民将杨氏纳入后宫不是出于觊觎其美貌。李世民是基于统治的需求,才“被动”地收编了杨氏!杨氏出身名门大族,他的叔祖名为杨雄,杨雄是隋文帝杨坚的侄子。在唐朝建立之初,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依然盛行,韦、柳、杨、杜乃是关中大族。隋朝灭亡之后,杨雄在杨氏家族中占据着“大族长”一样的显赫地位,他的两个儿子都娶了李渊的女儿,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李世民和李元吉,他们之间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所以李世民一次性娶了她们姐妹俩这件事,在权力游戏中是不违规的。
李建成和李元吉儿子全部杀光
李世民接手大唐江山,李渊把权力交给李世民的时候,有个附加条件:
李渊希望李世民不要杀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河东王李承德钜、鹿王李承义和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
李世民还算是善良的,本想答应这事。然而,这时候李世民的谋士说了一句话:“殿下岂不闻淮南王刘安故事乎?”
汉初的时候,刘邦有个儿子叫刘长,他的哥哥是汉文帝。刘长为人嚣张跋扈,他把自己命令叫“制”,那个时候“制”是皇帝才能用的。汉文帝对这个亲弟弟一再忍让,没想到刘长居然谋反。
文帝不忍心杀弟弟,将他流放四川。刘长在流放路上绝食而死。文帝觉得自己对不起弟弟,就封他八岁的儿子刘安为淮南王。刘安长大后,一直处心积虑想谋反报父仇,事发后被汉武帝赐死。
李世民想到刘安的故事,心里马上变得很复杂,开始顾忌很多东西,他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当年一个刘安就差点拱翻汉武帝。如今有十个侄子与我有杀父之仇,我要是留着他们,等他们长大了,就是十个刘安,他们只要一个谋反成功,我和我的子孙就要死无葬身之地啊。
李世民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杀了10个侄子(另说13个)。他不顾李渊苦苦哀求,下令把十个侄子全杀了。通鉴记载:李渊平时最疼爱的小孙子拉着他坚决不放手,李渊抹了抹眼泪、挥了挥衣袖,坚决地送去上路了。是年,李建成36岁,李元吉24岁,他们的儿子都不大,多是儿童。最小的义阳王李承度还在襁褓之中,还把他们的名字从宗族上除掉。眼看自己的十个亲孙子被杀,李渊十分悲痛,气急之下说了一句话:“汝杀吾子孙,日后汝子孙亦复如是!”这句话说得很毒,意思是今天你李世民把我的儿子和孙子都杀了,将来你会遭到报应的。
李承道 李建成的第二个儿子,620被封安陆郡王,626年被杀,并被开除宗籍。临时前说,父亲被杀了,做儿子的哪能逃跑,只求放过自己的母亲,说完就自杀了。真是个孝顺的儿子。
李承德 李建成第三子,620年李渊分封子孙为王的时候没有他,但是有刚出世的李泰,所以很多人推算他应该是620年之后出世的。如果这样推算的话,那李建成的其他儿子应该更小了。
往后的依次是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兄弟五人当天全部被杀,而且全部开除宗籍。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据野史说,李建成一妾怀着身孕,玄武门之变后被死士护送出城,逃至西域,后产子,孙辈回到四川江油。这个孙辈就是李白他爹。李白真的是外国人 不是韩国的是哈萨克斯坦的
李白为李建成玄孙说:
朱秋德《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内思路学刊》1997年第四期)容
黄士吉 《诗中之龙——李太白》(大连大学学报 1998年 第03期)
徐本立《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一文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韩维禄《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一文认为,李白乃唐宗室,其关系为李渊──李建成──李承宗──承宗之子──李客──李白。李白不公开自己的家世,乃因唐初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李建成及五子、李元吉及其六子,并除其属籍于宗室。
蒹葭《李白身世之谜》(《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介绍台湾学者罗香林关于李白身世的说法:武德末年,玄武门兵变,李建成兵败身亡,妃子托孤于宫女,随商人入西域。这个遗孤乃李白的高祖或曾祖。到李白这一代,他父亲因故国之思而迁入蜀中彰明,李白则入中原寻根。
褚问娟《李白身世的研究》(《艺文志》第196期)一文,亦持相类说法。
李元吉被杀死时二十四岁,同时也有五个儿子。
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五个儿子同一天被杀。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善终
《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儿子,前后一共十人。但关于两人的女儿下场究竟如何?是否也像哥哥弟弟一样,被李世民所杀,史书中却没有记载。
不过随着陕西省考古队数十年发掘唐朝墓葬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正慢慢的浮出水面。其中有三块出土于西安附近的唐朝墓志铭,向世人证实了一点,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女儿,而是对他们另有安排。
在一块名为《大唐刘应道妻故闻喜县主墓志》的墓志中,记载了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的生平事迹。上面写道:“主讳婉顺,高祖武皇帝之孙,隐太子第二女也,年十七而封,龙朔元年夏遘疾数旬,六月六日薨于长安居德坊第。”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墓主人名叫李婉顺,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太子李建成的第二个女儿。玄武门之变后,她并没有被杀,反而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一直活到了唐高宗龙朔年间,才因病死于长安城的家中。
李建成的女儿没有被杀,那李元吉的女儿下场如何呢?考古队在西安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两块墓志铭,分别是:《大唐新野县主李氏墓志铭》和《唐文安县主墓志铭》。
第一块墓志的主人是李元吉第六个女儿李令,她在玄武门之变后同样没有被杀,而且被李世民收为养女,带到宫中生活。“县主讳令,高祖太武皇帝之孙,巢剌王元吉第六女也……以龙朔二年三月廿三日,遘疾终于京师胜业之里。”根据墓志记载,她同样死于唐高宗龙朔年间。
第二块墓志的主人是李元吉另一个女儿文安县主,“主讳某某,父巢刺王(李元吉)……封文安县主。以贞观廿二年,卒於长安颁政里之第,年二十六。
这三块墓志铭出土之后,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三位公主有很多相同点,第一,作为皇权竞争失败者李建成、李元吉的女儿,并没有被李世民所杀,全部活到成年才去世。第二,三人全部被李世民册封,但封号不是公主、郡主,而是低下的县主。第三、三人全部嫁给了开国功臣或朝廷重臣的子孙。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李世民不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女儿,一方面是女人在古代没有威胁,另一方面三位公主长大之后,分别嫁给了唐朝开国重臣刘林甫的儿子、河东的裴重晖、工部尚书驸马都尉的世子段俨,成为皇室拉拢朝廷大臣的工具,这也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
亲信不追究,愿意归顺的一律加以任用
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亲信,李世民展示了自己大度的一面,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二天就停止了追杀,只把罪定在李建成,李元吉身上,其他的人一概不追究,愿意归顺的一律加以任用,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魏征了,魏征原来是李建成的亲信,李建成被杀后归顺李世民,成就了一番纳谏传奇。
在杀掉自己的亲侄儿后,李世民已经开始变得残暴,还准备将李建成跟李元吉的一百多亲信全部杀掉,幸好这个时候尉迟敬德站了出来,他劝谏李世民说:李建成跟李元吉都已经伏法,这场政变应该结束了,不能一味的杀戮,这样会激起民变,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李世民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宣布大赦天下,只把罪名加给了李建成跟李元吉,对于他们的党羽既往不咎,这才控制住了李世民的杀欲。
李世民启用原来的太子谋士魏征,让他去安抚太子和齐王余部。李世民一手拿着胡萝卜,另一手则拿着大棒,把庐江王李瑷以谋反罪杀了。李世民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告诉太子党和齐王党,听话的像魏征一样有肉吃。不听话的,就我堂哥李瑷一样,死啦死啦地干活。
李世民即位后,赐民众80岁以上者米谷二斗外加绢帛,100岁以上者赐米谷三斗外加版授。他放三千宫女回家,免除一些受灾州郡两年的租税。老百姓男丁二十岁以上没钱娶老婆的,由国家出钱聘妻。在新君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恩赐之下,老百姓山呼万岁,没人去关心高级囚徒李渊病好了没有。李世民这个屠夫确实用贞观之治的光芒抹去了玄武门之变的不光彩的地方,不然也必然是后世唾骂的对象。
有人认为:李世民是天下的雄主,而不是项羽式的妇人之仁。为天下百姓计,必须斩草除根,将此事的后患完全消除。否则十余年后这些儿童成长,很可能天下再起战乱,百姓再遭流离之苦。作为老牌的政治家李渊,他明白这个道理。不是说这些儿童就一定会作乱,而是很可能会有人打着这些儿童长大成人的旗号发动叛乱。
古人的忠、孝观念害死人!古人讲,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所以,李世民必须下手把侄子们都杀死,否则,这些侄子长大之后,他们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父报仇,因为为父报仇是他们的义务。古代为什么动辄斩草除根诛九族?原因就在这里。这是中国文化让人不忍直视的一面,但是事实。
当然也有人反驳:杀侄子与“为天下百姓计”不搭界,纯粹为权力而已。至于后来李世民所作所为,也不是玄武门政变的动机。此一时彼一时,此一事彼一事。
传说有些兽群,新王上台一定先把前王的幼崽杀尽,目的一是去掉未来可能的挑战者,二来是让群里的母兽赶快发情好让自己发泄。最毒帝王家,还研究什么亲情?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讲究个斩草除根,又厚又黑。
其实李世民娶李元吉的老婆,从政治上来考虑,则是一种宽宏大量的表现。实际上,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以后,他所打击的对象是比较少的。基本上就只是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他的儿子们。对于其他人,包括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那些党羽们,他则采用宽恕他们的办法。
李世民这样做,也让他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大家都觉得李世民宽宏大量,能够容纳天下。而正是因为李世民宽宏大量,因此他获得了善于纳谏的好名声,创造了“贞观之治”这样开明的政治图景,同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皇帝的儿子也很可怜
李世民继位之后,追封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以皇家葬礼安葬,这其实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到了贞观十三年,李世民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李建成为嗣。
一直到了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才恢复了李建成的太子封号,改李元吉为巢王,但是给他定的谥号没有变,依然是差评。到了唐高宗时期,唐高宗把直接的小弟弟过继给了李元吉,算是让李元吉也有了香火。
<旧唐书>记载,李建成长子李承宗早死,承道、承德、承训、承义四字被杀,绝后。李世民后来把赵王李福过继给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承业、承鸾、承奖、承度、承裕被杀,绝后,后来李世民把自己和齐王妃生的曹王李明过继给他。但是终归是没有血缘。
李建成如果战胜李世民,成了唐朝皇帝,他会是一位什么样的君王?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如果李建成能够侥幸在这次事件中获胜,并且成功当上了皇帝,他会是一位怎么样的皇帝呢?答案很简单,他虽然不太可能塑造一个超过贞观之治的盛世,但是他也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
我们知道,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历史做了很多不少的删改,在新旧唐书中,关于李建成的记载都非常少,很多可能属于李建成的功劳都被抹杀了,李渊起兵建唐的功劳几乎都是李世民的,就连晋阳起兵也是20岁的李世民最先提出并且谋划。
我们只能从另外一些记载中去了解李建成,比如《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上》,武德4年,大臣傅奕上书要求灭佛,李建成认为不可,他说佛教自有其精妙之处,现在的出家人中确实有不少行为不端者,也有假装向佛来逃税的,但是也不乏一些严守戒律,澄明高洁之辈,如果不分贤愚一概处理,可能会玉石同烬,兰艾俱摧。
陈寅恪先生认为,当初李渊起兵,实际上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各率一支军队,后来李建成成了太子,他手下所用的那些大臣比如魏征、王珪都是治世之能臣,李建成为何能聚集这么多的人才?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才智之人”。
温大雅也曾夸过李建成笼络人才的能力: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建成如果成了皇帝,至少不会是位庸主,甚至还可能会有不小的成就。
李建成麾下有三位大将,如果这三位大将在长安,李建成未必会失败
李世民一生戎马,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开疆扩土平定突厥,让百姓安居乐业,建立大唐盛世,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玄武门事件”为起点的,李世民除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争夺王位,那么问题来了,李建成为什么会被李世民轻而易举拿下,他当了多年太子,难道身边一个大将都没有?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大唐成立初期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分工相当明确,李建成负责安内,抓国家的制度与管理,李世民负责攘外,打击各路反王,开疆扩土,当然他们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拉拢朝臣、大将为自己所用。当然李世民一派多为武官、将军,李建成一派则是以文臣谋士组成,但是也并不缺乏大将。史书记载,李建成的麾下曾有三位大将,若他们都在长安,李建成未败给李世民。
大将之一:罗艺,《旧唐书》中是这样描写罗艺的: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罗艺性格桀骜不驯,勇猛,善于攻城之战,骑射技巧非常厉害,镇守北方边界多年,令敌人闻风丧胆。罗艺在协助唐军攻打刘黑闼的时候与李建成相识,李建成见他英勇善战且兵力雄厚,日后必能为自己所用,便使出浑身解数拉拢罗艺,从此结为党羽。
但是罗艺居功自傲,仗着自己有些功劳便随意殴打李世民亲信,李渊看他有功在身并无重罚,但实际上两人已经有了间隙。不久后突厥侵犯大唐边境,考虑到罗艺曾是北方战将,李渊便派他率领军队镇守边疆,便无力辅佐太子李建成。
大将之二:王珪,王珪曾在隋朝当差,为人不重名利,但是颇有才华,深谋远虑,李渊起兵以后便投身大唐,担任太子参军一职,深受李建成器重。李世民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撼动了太子地位,王珪第一个站出来帮助太子拉拢朝中大臣,增强太子力量,为太子出谋划策对抗李世民,其谋略不在魏征之下。
后来李建成手下将领杨文干叛变,李渊把责任推到了王珪身上,罪名是误导太子,将其流放。如果王珪能够一直呆在太子身边,局面也许就会不一样了。李世民登基以后,王珪被召回,与魏征一起担任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得善终。
大将之三:李瑗,李瑗这个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朝臣,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皇族中人,深受李渊的喜爱,但这个人并无大才,怯懦无能,多次跟随唐朝战将李靖出征,却从来没有建立过功勋。只能说他运气比较好,深受李渊信任,官位步步高升,拥兵十万,曾与太子李建成达成合作关系,图谋除掉李世民,后被调离长安。
玄武门事变的时候,除了魏征与李元吉,太子建成身边的心腹之人并不多,而李世民却恰恰相反,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都在李世民身边,从战斗力上李建成就已经输了一半,如果太子建成的这三位心腹之人在在长安,他未必会失败。
罗艺乃是一方霸主,武艺高强无人能挡,王珪身为谋臣出谋划策,让太子避免进入陷阱,李瑗手握重兵又是皇族中人,这几个人加起来不管是军事力量,还是谋略都不在李世民之下,双方势均力敌,胜败真的很难预料,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如果这三人在长安的话,李世民根本不敢发动玄武门事件。
正是应了那句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李建成本以为自己在长安势力根深蒂固,又有高祖李渊撑腰,李世民不敢胡来,殊不知他早已经成为了光杆司令,除了魏征与李元吉之外,并没有多少可用可信之人,能用的人都被李渊调走了,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