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乞丐出身,穷怕了,就不希望后代再过苦日子,所以他为后代指定客极为优厚的生活待遇制度,朱元璋对自家的子孙十分优待,这也是前朝历代无法相比的。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历代皇帝所生之子无论贤愚一率封为亲王。皇帝别子封亲王,亲王往下,封爵和待遇逐渐递减,依次是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亲王别子封郡王,郡王别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后每代递降直至奉国中尉。
明制藩国岁俸,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按朱元璋所制定的祖制规定:亲王万石大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除俸禄中的禄米,亲王这一级别的,朝廷还会支付给予大量银两、锦衣绸缎,还拥有自己的王府封地,几万顷的不须纳税的田地。和官员功臣俸禄相比,自己的子孙的待遇不可谓不丰厚。
宗室如此高俸,但正一品官员月俸才87石,可见朱元璋对外人之刻薄。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即使是奉国中尉依然有二百石的岁禄,只比当年开国勋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少了四十石。所以什么高官,不过是给朱家打工的而已,而且还不高级。
至于到了九品官员那里,月俸米只有五石,简直就是臭乞丐了。这样的俸禄朱元璋时期还能糊口,但到了后期就不行了。后期官员们无法领到相应的米粮,朝廷会将米折成纸币以及胡椒等调味品。纸币在明朝后期贬值的一塌糊涂,非必需品调味品也很难换取必需品。明朝是反腐最严重的朝代 也是贪腐最严重的朝代。
以九品官的俸禄来计算,考虑通货膨胀等各种因素,明朝县令的一年收入是17160元、每月工资1430元。和最富有的宋朝官员相比,两者的俸禄相差了几十倍之多。
洪武年间,宏文馆学士罗复仁过得很清廉,没钱买不起房子,只能住在郊外一座破房子里;朱元璋有次到他家里去看,看见两间破瓦房外一个民工正在提着桶刷墙,他就问罗复仁在哪里?没想到刷墙的民工见到皇帝,跪下来说道:“臣就是罗复仁!” 这令朱元璋感觉十分的尴尬和惊讶。
虽然工资低,但是官员们还是有很多办法获取其它灰色收入。官员会有比如免除徭役、税收等特殊优待。还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兼并百姓土地产业,成为不用交税的大地主。如曾经的内阁首辅徐阶,就是个大地主,家族田产就有二十多万亩,还有其他行贿索贿、人情往来的收入。
那些清廉的官员日子就很苦了,比如有名的海瑞,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天天吃自己种的白菜萝卜,偶尔为了母亲过生日,去买了两斤肉,成为轰动朝中的大新闻。在他死后其遗产更是只有8两银子和一些早已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许多清贫的官员,到去世之后,连丧葬费用也无法承担的。时代决定官运:中国历史上两大清官的仕途比较
而亲王之子除一子继承亲王位以外亦一率封为郡王,然其所封郡王均冠以地名,诸如汝南郡王、高阳郡王等,但只有一个郡王例外,这个郡王就是晋藩的庆成王世系。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二月二十五是个吉日,朱元璋在南郊祭祀天地礼成回宫,然后皇帝召集诸大臣要行庆成礼,礼毕皇帝还要赐庆成宴(指古代皇帝祭祀礼毕时庆贺成功的筵宴)。就在朱元璋赐宴之际,他与马皇后所生皇三子晋王朱棡向他报喜,奏报皇帝又添一孙。朱元璋闻报大喜,当即为孙子命名济炫(第19个孙子),并以庆成做为孙子的封号。
庆成王济炫,晋恭王子。其生也,太祖方御庆成宴,因以为封。(《明史卷一百十六》)
但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庆成郡王世系会在日后打破了藩王的生育子女的记录,成为他们这个家族中繁殖能力最强的藩王。第三和第四代庆成王,这对凭实力逼迫明朝政府修改规则的郡王父子。
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十一月,二十一岁的朱济炫正式受封庆成王,建王府于潞州(今属山西省长治市)。由于朱棣本身就是篡逆者,所以他对三哥一家很是忌惮,因为朱棡的长子朱济熺系朱元璋的长孙,即使废掉建文帝按规矩该立朱济熺为帝。因为这样的原因,篡位成功的朱棣对晋藩一家多次做了全方位的打压。为此庆成王朱济炫的王府曾多次做了迁徙,先后由潞州(山西长治)迁至蒲州(山西永济)最后迁至汾州(山西汾阳)。
经过成祖、仁宗、宣宗三代皇帝的打压,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亲王再也没有当年上马统军、下马管民的威风了,他们个个都被严格的限制在封地之内,每日的工作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生育子女。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二月,庆阳庄惠王朱济炫薨了,享年46岁,谥庄惠。(公元1432年)七月,其王位由庶长子朱美埥承继,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49岁的谥号恭僖王的朱美埥去世,享年49岁,谥恭僖。他的王位由他的庶长子朱钟镒承嗣。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七月,守制日满的朱钟镒正式承继庆成郡王位。
庆成王府也就此开始了父子两代接力生育的步伐。根据对《明实录》的梳理,对朱钟镒子嗣的记录最早出现在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最晚则出现在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期间朱钟镒本人的耕耘努力长达30年。
(成化元年五月)甲子,赐晋府庆成王第二子名曰奇涧。(《明宪宗实录卷十七》)
(弘治七年二月)辛巳,赐晋庆成王第四十二子曰奇浇、四十三子曰奇汛。(《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五》)
从天顺二年起到弘治七年(公元1496年)朱钟镒死止,他整整为他这个家族生育了四十四个儿子,这让一生只育有二子的明孝宗朱佑樘都为之称奇。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乙丑,晋府庆成王钟镒薨。王,恭僖王庶子,母王氏。宣德九年生,正统十二年封镇国将军,天顺二年进封庆成王。至是薨,年六十三,有子四十四人。讣闻,辍朝一日。赐祭葬如制,谥曰温穆。”
由于封建时代重男轻女,孝宗实录没有纪录朱钟镒生育的女儿数,但地方政府有记录,他一育有女儿五十三人。
子嗣众多所带来的恶果
无节制增长的宗室人口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
事实上还没等到明朝末年,仅在孝宗朝各地呈量级增长的宗室数量就已经给朝廷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弘治八年,巡抚山西都御史顾佐指出山西一省宗室人口上千,每年岁禄高达七十七万石。礼部尚书倪岳对此提出自己的担忧:
“天下地土有定所,租赋有定额,而宗室之费日盛,诚不知所以善后之计。”
弘治九年朱钟镒去世,《明孝宗实录》在记录此事的时候史无前例的加上了他的子嗣数量,说明如此众多的子嗣也着实震惊了明朝的史官。
(弘治九年十一月)乙丑,晋府庆城王钟镒薨。王,恭僖王庶子,母王氏。宣德九年生,正统十二年封镇国将军,天顺二年进封庆城王。 至是薨,年六十三,有子四十四人。讣闻,辍朝一日。赐祭葬如制,谥曰温穆。(《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十九》)
其实早在弘治五年的时候,巡抚山西都御史杨澄就已经向朝廷谈到了庆成王子女人数过多的问题。杨澄当时谈到了两点,第一庆成王子女合计九十四人,担心里面有在外面收养的异性子女。第二是朱钟镒本人谎报子女年龄,希望能提早拿到禄米。这两点归根到底,都是担心钱粮。按照洪武二十八年重新更定的宗室岁禄,镇国将军年禄一千石,县主(郡王之女)年禄六百石。这样粗略计算,光庆成王的这些子女,朝廷每年就要付出七万多石的禄米,占到山西总宗室禄米的10%,确实是太可怕了。
礼部经过调查以后,确认了这九十四人都是朱钟镒的亲生子女,但是随即提出希望朝廷能够对郡王以下妾媵的数量问题,做出进一步规定,以避免宗室人口无节制增长。
(弘治五年八月)癸卯,礼部复会议覆奏,谓郡王自正妃外妾媵不得过四人,各将军不得过三人,中尉不得过二人。 从之,著为令。(《明孝宗实录卷六十六》)
基数越大,不良品越多
子嗣越多,出现品性问题的概率就高。在明宪宗成化十六年,朱钟镒的儿子们朱奇涧、朱奇潡、朱钟錎三人就有“奸占乐妇,夺人财产”的恶行。朱钟鈌等八人又有“侵害夫役,邀夺粮马”的过错。最后朱奇涧等三人革官职禄米,朱钟鈌等八人革禄米一年,朱钟镒本人革禄米三之二。成化十七年,庆成王府仪宾饶辉又以奸淫坐罪,革去冠带,戴平巾闲住。弘治四年,朱钟镒长子朱奇浈在代理府事的时候又棰死无辜七人,被孝宗下旨革去冠带,令带头巾读书,不许理府事。可见整个庆成王一脉从上到下,几乎是烂到了根上,因此子嗣众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朱钟镒的生育记录很快就被他的儿子继任庆成王朱奇浈打破。这朱奇浈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其父在世时他就因为人暴戾,擅杀无辜下人七个,因为此事孝宗皇帝曾经剥夺了他的冠服,并不允许他管理庆成府事。
朱钟镒生前曾经多次为儿子向孝宗取情,但一直都没有得到皇帝的恩准,据说他死的时候连眼睛都遗传的无法闭上。
朱钟镒死后,由于庆成王的爵位下传的问题,经朱奇浈的母妃陈氏泣血向皇帝陈诉,孝宗皇帝念及亲情,方才勉强允许了陈氏的请求,同时下旨告诫朱奇浈,继王位以后倘再有罪当一并处罚绝不留情。
这下子朱奇浈被限制的除了吃就是睡,然后就是生育子女。就这样,终其一生他整整生了100个儿子。
关于这一点,明人王世贞在其所著《皇明盛世述—庆成王百子》曾说:“庆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长,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俱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
到朱奇浈晚年,其孙辈竟然有500多人,整个王府光正牌的主子就达千人以上,其人数之多位于诸藩之冠。
结语:虽然朝廷因为庆成王朱钟镒的超强能力,对郡王的妻妾数量做了特别规定,但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朱钟镒死后,长子朱奇浈袭封庆成王。这位王爷比起他父亲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端顺王奇浈,正德中以贤孝闻,赐敕褒奖。生子七十人,嘉靖初,尚书王琼闻于朝。(《明史卷一百十六》)
从笔者上文给出的材料,相信读者们都不会相信《明史》对于朱奇浈“以贤孝闻”的评价。但他七十的个儿子记录,实在是有一次刷新了明朝宗室的生育记录。
正因为这样,后世史家论及明王朝灭亡其厚待宗室无视庶民亦是它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朝为何灭亡 跟朱元璋子孙数量太大有直接关系
大明帝国厚养皇室子孙,养了几百年,到了明末时期就有了上百万人,可是明末乱世,却没有一个朱家子孙能担当大任,都被农民起义军各种诛杀,成为了别人屠刀下的猪羊。朱元璋百万子孙大结局: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汉光武帝刘秀是落寞的宗室子弟,还曾经亲自种过地,在西汉灭亡挺身而出,复兴汉室,成就一番伟业。至于三国时期的刘备,身为汉室宗亲,沦落到卖草鞋,却也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西蜀。
同样是皇室宗亲、后裔,差距就是这样大,厚养的子孙真是应了姓氏。
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各藩禄岁至八百五十三万石,山西、河南存留米二百三十六万三千石,而宗室禄米五百四万石。即无灾伤镯免,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年复一年,愈加繁衍,势穷弊极,将何以支?
各个藩王宗室就像寄生虫一样,不断地吸干大明朝的血,宗室还毫无节制地繁衍后代,吸得更加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占据了大量国家资源,整个国家都难以供养。明朝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同时,藩王宗亲手中还有特权,土地兼并、商业垄断,扩充自己的财源。崇祯打仗缺钱,却不向宗室要钱,反而去加重百姓的负担,造成百姓更深的怨恨。
农民饿肚子没办法活下去,所以起义不断,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起义军借此杀了很多藩王宗亲。闯王不纳粮,粮食从哪来,当然是这些藩王,因为他们富有而有很多粮食,所以直接杀了就抢。李自成光在山西杀掉的藩王宗亲就有一万多人,张献忠就更残暴了,只要是朱姓子孙,无论投降与否,全部杀掉、一个不留。满清入主中原后,对朱姓子孙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能放走一个。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