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镇位于中国的长江、汉江交汇处,为武昌(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汉口(今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汉阳(今汉阳区)三座重镇的合称,范围即是今日武汉市的七个中心城区。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称“武汉三镇”。
武汉是在1926年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克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后合并成武汉市的,三镇被长江和汉江相隔,互相隔江相望,之前都是独立的市镇,合并后称为武汉市。
“武汉”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使用?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确定“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1927年4月16日,成立武汉市政委员会,这是统一建市的开始。随后分分合合,至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武汉市的名称至今保持不变。
先行的行政规划中已经用13个区取代了三镇,但是由于三镇分界线明显,加上历史上三镇一直是分立的,所以现在习惯上仍然用汉口指长江以西,汉江以北为汉口,长江以东为武昌,长江以西,汉江以南为汉阳。
建政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武汉三镇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与江北汉阳有“双城”之称。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
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盛况。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0多年。
武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为武汉的科教文化中心;汉阳兴起最早,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工业中心;汉口在明朝才开始强势崛起,20世纪初期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工商业基础较好的汉口发展为武汉市的经济、金融中心。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的武汉市人民政府,建筑颇具民国风情特色
汉口的责任主要在整个武汉市,武昌的责任要顾及到整个湖北省,甚至全国。
汉口=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武昌=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这样比。汉口强于武昌,但差距微乎其微。汉口的商业优势和底蕴,武昌压根就不懂,同样,武昌的教育氛围,汉口完全没有。
扩大范围比较:汉口=江汉+江岸+硚口+东西湖+黄陂+新洲。武昌=武昌+洪山+青山+东湖开发区+江夏区。则武略强于汉口,同样差距微乎其微。光谷别吹了。我更看好武汉经开带领大汉阳逆袭汉口武昌,完成三镇三城的格局。
目前的武昌有两重意义:一是沿袭以前的“大武昌”的说法,具体指长江以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和东湖开发区;二是目前的武昌区。
武汉包括大武昌/大汉口和汉阳以及郊区区。
大汉口包括现在的江汉区/硚口区/江岸区和东西湖区。
汉阳包括汉阳区和沌口经济开发区。
武汉站
武昌站
汉口站
武汉共有三个火车站,分别是武汉站、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在青山区,武昌站在武昌区,汉口站在江汉区。其中武汉站是高铁站,只停高铁列车。武昌站,汉口站有高铁线路停靠。
武汉站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杨春湖南侧
汉口站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金家墩特1号
武昌站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642号
历史越往前,武昌和汉口的区别越大。
首先口音就有区别。汉口居民黄陂来得多,所以口音上多鸟舌之语。
武昌就有点五湖四海了,久了口音上就比较杂。
武昌和汉口的开发时间是不一样的。
▲汉口租界地图,分别有英国(红),俄国(黄),法国(蓝),日本(绿)
汉口开埠很早,早在清代城市就已经扩张到今天的后湖一带。
而武昌直到60年代出了大东门基本上就是荒郊。后来的发展基本上是依托城外一座座政府学校大院发展起来的。武汉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武昌这边。
简单说,汉口属于武汉,是湖北中心一座独立的城市。
武昌属于湖北省会,从明清就是湖北的政治中心。
所以汉口人比较摩登,曾经也比较富裕。
武昌属于汉口人眼中的乡下人自己建设的另一个县城。
▲湖北军政府成立的场景
武昌起义的成功,使得全国各地先后响应革命党人推翻清朝统治的诉求,最终达到了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目标。各省纷纷独立,建立起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
▲如今的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在武汉市江汉区汉口中山大道708号
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三镇曾经历过短暂的分割时期。1945年9月,国民政府收复武汉,将武昌和汉阳组成新的武昌市,汉口则因为商业贸易的发达,作为直辖市而存在;直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入汉口市区、武昌及汉阳。
本着辐射于整个华中地区发展的要求,中央政府又重新将武汉三镇合并为武汉市,并作为中央直辖市、中南地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而存在。直到1954年6月,武汉才被并入湖北省,且被赋予湖北省省会城市的身份。
三镇的合并,武汉的诞生,依然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
▲1957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武汉三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现陆上连接,使得一个完整地武汉城区最终构成
随着人口地不断涌入,以及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原有的三镇行政划分,已经不能满足武汉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充分发挥职能的必要性。因此,在原来武昌、汉阳和汉口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更小范围内的辖区分割:形成武昌区、青山区及洪山区(原武昌);江汉区、江岸区、及硚口区(原汉口);汉阳区(原汉阳)。
除此之外,为了建立一个更大的都市圈,武汉城区还向周边地区不断延伸,通过兼并一些市县先后形成江夏区、蔡甸区以及新洲区等。一个全新的武汉城就这样诞生了。
汉口VS武昌
到底谁才是武汉中心?你来投一票!
都说武汉三镇是一家
但除了汉阳与世无争
汉口VS武昌从来都不和谐
武昌人鄙视汉口没有文化底蕴
汉口人瞧不起武昌人土里土气
汉口VS武昌 差别在哪
这种互相不顺眼就像在别的城市之间
成都人和重庆人
南京人和苏州人
济南人和青岛人
北京人和上海人
东京人和大阪人
……
从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之争
到吃喝玩乐的花样比试
汉口VS武昌 差别在哪
武汉一个城市里就有两个重镇之争
汉口人和武昌人的争吵从来没有停歇过:
到底谁才是武汉的中心?
可能好多人要说,汉口和武昌都是武汉
到底有个么司区别,有么司好比的?
吃货君想说,区别可能还是有点大
文化底蕴不同
虽然只有一江之隔,但汉口人和武昌人的性格脾气却有很大区别。
汉口
汉口多码头,从明清开始就是全国商业重镇,民国政府时期的第二大城市,直辖市,当时驾于津门,直追沪上。所以汉口商铺市井味浓,码头文化弥漫,这就导致汉口人脾气火爆,说话大大咧咧,心直口快。
武昌
武昌教育、文化、政治气质独特,是国民时期的湖北省会城市,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全中国从这里开始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到如今,政府机关和大批高校的扎驻,让武昌依旧保留着这种文化气韵,所以武昌人脾气要比汉口人平和,给人的感觉更斯文。
发展领域优势不同
文化底蕴的不同注定了汉口和武昌的发展不同,两地各有自己的优势。
汉口
汉口一直在商业发展上更有优势,汉口给人的映像更时尚洋气,早些年就连武昌人逛街买东西都必须经常来汉口。近年来,虽然武昌商圈发展起来,有了光谷、汉街、街道口、中南路等可以逛,但与汉口商业的成熟度还是有差距。
大型商场进武汉一般都选择先在汉口试水,武汉第一家宜家、永旺、家乐福、万达都在汉口,说明汉口的确有比武昌汉阳更好的商业基础和条件。而且武昌商圈虽然多起来,但是中高端奢侈品和国际品牌还是汉口更多。
武昌
武昌是武汉乃至中国的教育重地,书卷气息浓厚,大学一座连一座,校园与山相伴与湖相连一直延伸,这是汉口不能比的。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这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其实都在武昌。年轻的大学生就是最好的资源,智力密度大,让武昌有实力去发展东湖高新区。
语言不同
很多人肯定纳闷,就隔了一条江,都讲武汉话,语言怎么不同了?其实这中间还是有很大的细微区别。而且武昌高校大学生多,直接导致外来人口比汉口多。走在武昌街头听到的普通话会比武汉话多,但是走在汉口一听随处都是武汉话。
汉口
汉口武汉话更正宗一些,语句间夹杂了许多武汉本地俚语。比如普通话的“去哪里?”、“干什么?”、“吃了吗?”,汉口武汉话说出来就变成了汉腔浓郁的“克哪滴?”、“揍么斯?”、“七鸟冒?”。
对事物的称呼也和武昌有不同,普通话里的“馄饨”,在汉口是叫“水饺”,而北方人吃的水饺,汉口人直接说“下饺子七”。总体来说,在汉口说武汉话的人比武昌多。
武昌
武昌人说武汉话,更像是在用武汉话说普通话。举前面汉口武汉话的例子,普通话的“去哪里?”、“干什么?”、“吃了吗?”,武昌人用武汉话来说这三句话,依然还是“去哪里?”、“干什么?”、“七了吗?”,只是变成了武汉话的口音,也许会有少量的武汉俚语更替,但没有汉口人多。还有前面说汉口人把“馄饨”叫“水饺”,武昌人却依然叫“馄饨”。
美食差异
两地的美食发展,同样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汉口
汉口老底子美食多,很多武汉美食都是从这里火起来走向全国的,比如精武鸭脖子、小龙虾、蟹脚热干面……美食街就更不用说,多的不胜枚举,以前的吉庆街,如今的万松园,还有兰陵路、长堤街、台北路、渣家路、前进二路、仁寿路皮子街、北湖夜市……根本说不完,到处的老社区里都深藏了美食,在武汉稍微待久一点的外地大学生,都会忍不住经常从武昌跑来汉口解馋。
武昌
武昌在这种老底子汉味美食上,的确稍逊于汉口,没有那么多了。不过或许因为数量不多,所以一旦出色的就会特别出名。比如粮道街的过早也是鼎鼎大名,很多汉口人也会慕名过江而去尝尝。还有现在很火热的小民排挡,也是武昌美食的一大代表。另外名甲天下的户部巷也在武昌,虽然已经很少有本地人去吃了。
交通发展差异
如今武汉交通大趋势主要看地铁,武汉三镇地铁发展并不平衡,看地图就能知道。
汉口
武汉第一条地铁线路地铁1号线就在汉口,并且是武汉已经通车的地铁线路里,目前唯一一条不过江地铁,可以说是完全服务于汉口市民。而且目前开通的5条线路里,除了4号线,其余4条都经过汉口。从未来的地铁建设和规划来看,汉口也拥有地铁密度大设站多的优势。
武昌
武昌虽然在现有通车地铁线路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从未来规划上来说,并不输给汉口。今年年底8号线和11号线一旦通车,汉口在地铁上一家独大的局面便会被改变。而未来5号线通车后,武昌也拥有了媲美1号线的不过江的地铁,完全可以说和汉口打了个平手。
风景差异
汉口和武昌风光各异,各有各的独特魅力,平分秋色。
汉口
汉口有民国租界留下的洋房,汉口江滩充满了民国风韵。
汉口商业繁华,每当华灯初上,就是灯火辉煌的纸醉金迷。
武昌
武昌古韵厚重,岁月积淀了古城文化。
东湖、珞珈,映衬校园青青。
汉口很好,武昌也好
还有我们的汉阳以及武汉的每个角落
离开了谁,都不是现在的武汉
不管你是武汉哪儿的人
上了饭桌麻将桌
我们都是武汉人
一只安静的武汉伢,深爱着这片大地。
武汉版各个区域偏见地图
黄陂人民眼中的武汉
新洲人民眼中的武汉
江岸人民眼中的武汉
东西湖人民眼中的武汉
江汉人民眼中的武汉
蔡甸人民眼中的武汉
硚口人民眼中的武汉
武昌人民眼中的武汉
洪山人民眼中的武汉
青山人民眼中的武汉
江夏人民眼中的武汉
汉阳人民眼中的武汉
汉南人民眼中的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