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二十四史”中为什么会有两部“唐书”两部“五代史”

news.xixik.com   2020-7-2 19:23:23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编撰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这二十四部史书的时间起止为:黄帝(约公元前2550年)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其中描述唐朝历史的却有《旧唐书》和《新唐书》两个版本,五代史有《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两部。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编撰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这二十四部史书的时间起止为:黄帝(约公元前2550年)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十四史的说法起源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它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官方的史学资料了。

“二十四史”是我国各唐朝历史的却有《旧唐书》和《新唐书》两个版本,这是为何呢?

这二十四部史书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中国历史朝代表

上图_ 《史记》

“二十四史”中为何会有《旧唐书》和《新唐书》两个版本的唐书?

除了《史记》之外,全部为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但是唯独只有记载唐朝历史的史书有两部(《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记载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五代十国并不是一个

《旧唐书》虽然署名为后晋刘昫等人编撰,但实际上是后晋赵莹主持,在开运二年(945年)编修完成。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由宋祁、欧阳修、曾公亮、吕夏卿等人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合撰完成。

上图_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那么,究竟为何会有两部“唐书”呢?

一、《旧唐书》受制于编撰年代,存在许多瑕疵。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所以在唐朝灭亡后修撰唐史便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唐朝灭亡后立即陷入分裂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如走马灯式更替,并不具备修撰唐史的条件。

《旧唐书》的编修概况:《旧唐书》编撰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仅仅经历两帝,前后只有十二年。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旧唐书》的编撰工作较为仓促,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开始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国家形势暂为稳定。为了凸显后晋的正统性,石敬瑭便组织人力修撰唐史。941年,石敬瑭任命宰相赵莹为监修(赵莹被罢官后由宰相刘昫代替),统领唐书的修撰工作。不过赵莹和刘昫只是挂名,真正出力修撰之人为张昭远。在历时四年多后,《旧唐书》(原名《唐书》,为与北宋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区别,遂被称为《旧唐书》)于945年修成,《旧唐书》遂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史籍。

《旧唐书》记事起于唐高宗武德元年(618年),终于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记载了唐朝290年的历史。现存《旧唐书》共二百卷,有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其多参考唐朝官修的本朝实录,甚至是直接抄写,这是其短时间内能够修撰成书的重要原因。

而且《旧唐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其体例、剪裁、文采不够完善,《新唐书》编修者之一的曾公亮就曾在《进新唐书表》中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例如,由于大量转抄《唐实录》和唐朝国史的原文,导致《旧唐书》中存在着许多诸如“大唐”、“本朝”、“今上”等在后人看有些不伦不类的字样。

《新唐书》的编修概况: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在仁宗时期国力日益强盛,有了编撰前代史书的充分条件。鉴于《旧唐书》成书时间过短,内容“言浅意陋“,起不到“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的作用,于是重修唐史为朝臣热议的话题。

而宋仁宗又有标榜功绩之心,遂于1044年命宋祁主持编修唐史。1054年,又任命欧阳修负责主修工作。1060年,全书修撰完毕,共历时17年之久,远远超过了《旧唐书》所用时间。其中宋祁亲自撰写了列传部分,欧阳修则亲自撰写了本纪、志、表的一部分,两人可谓出力颇多。《新唐书》共二百二十五卷,有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事时间与《旧唐书》相同。

上图_ 唐末藩镇图

此外,由于唐朝中后期陷入长期的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农民起义的局面之中,导致《武宗实录》大部分丢失,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宗五代皇帝更是直接没有留下实录,故不得不参考《唐年补录》、《唐末三朝闻见录》等书才勉强修成,而这几部作品实际上是通过见闻和小说写出来。可想而知,《旧唐书》中关于唐武宗以后的晚唐历史记载可谓是相当粗糙。

出于纠正《旧唐书》缺点的考虑,宋仁宗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上图_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

二、北宋朝廷借助“易代修史”证明其正统性、标榜自己的盛世。

中国古代一直有“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所谓“易代修史”,即新兴王朝为已灭亡的前朝纂修史书;“盛世修书”则是指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情况下,能够组织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书(修史也算是修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传统最早应该是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太史公司马迁编修《史记》开始,秦朝迅速灭亡的谜团激发了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潮,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便在这种思潮下应运而生。虽然《史记》以及之后的《汉书》的编纂只是个人行为,但却给后世留下了“易代修史”的传统。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易代修史”之所以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除了总结前代经验教训、寻找治乱兴衰的方法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借修史来说明新王朝继承的合法性,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从此之后,易代修史便成为了封建王朝官方的一项固定制度。

北宋在时间上其实是承接五代十国而来,而五代十国中由于改朝换代、战乱分裂太过频繁,故究竟谁是正统一直得不到定论,北宋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然不愿意认定自己是继承五代,而是宣称自己是继承唐朝而来。如果将《旧唐书》视为官方史书,那就相当于默认了后晋是唐朝以后的正统继承者,这很明显是北宋统治者不愿看到的,因此《旧唐书》必须加以否定,再加上,当时的北宋正处于极盛的庆历年间,为了标榜自己的盛世,也需要重修前朝史书。

上图_ 《新唐书》

三、《新唐书》和《旧唐书》各有优缺点,二者结合才能保证唐朝历史完整。

《新唐书》颁布以后,《旧唐书》便遭到厄运,被史学界抛弃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南宋初年刻印一版之后便无人问津。直到四百多年后的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浙江人闻人诠在苏州征借藏书的时候请人重新对《旧唐书》的书稿进行校对,并开版印刷,《旧唐书》才重见天日。

《新唐书》和《旧唐书》能共同被列入“二十四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两部著作均有优缺点,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唐朝历史记载的完整性。

上图_ 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新唐书》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开始至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历经十七年的时间,远超《旧唐书》的四年修撰时间。参与编纂的人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主编欧阳修更是被后世文学界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北宋承平日久且文治兴盛,很多战乱时期难以收集保存的史料都能够得到改善,《新唐书》史料来源比《旧唐书》要广泛的多。这些都促使《新唐书》相比较于《旧唐书》,有很多优点。

一是,文采、纪次、剪裁比较完善;

二是,在体例上作出重大创新,增加了之前正史中没有的《兵志》、《选举志》,从而详细完备的论述了唐朝的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一创新也被后世所沿用;

三是,补充增加了《旧唐书》中缺少的资料,例如,《食货志》增加为5卷,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唐朝社会经济史资料;列传增加数十篇,晚唐历史得到有效补充。

不过,凡事矫枉过正。《新唐书》站在北宋人的主观角度,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缺点:

其一,为改正《旧唐书》中文采繁琐的问题,过于苛求文字精炼,不惜删去许多重要情节,例如,本纪几乎被减去60%至70%(《旧唐书》中本纪有30多万字,《新唐书》仅仅只有9万多字)。

其二,严重鄙视农民起义,例如,隋末在河北颇得民心,政绩卓著的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被用了极“猬毛而奋”、“磨牙摇毒”、“孽气腥焰”等恶毒词汇。

上图_ 唐朝疆域图

至于《旧唐书》,虽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但还远远达不到应该弃之不用的地步。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旧唐书》的闪光点反而不少。

其一,为唐朝一手史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贡献。《旧唐书》编撰的后晋距离唐朝灭亡仅仅三十多年,《旧唐书》的很多资料其实就是来自于唐人。虽然《旧唐书》大量照抄《唐实录》、唐朝国史的行为导致宋人读起来文采不伦不类,但由于后世唐朝的一手资料大量遗失,《旧唐书》的照抄行为则很幸运的将其保存了下来;

其二,《旧唐书》里面记述唐朝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内容十分详细,很好的反映保存了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

总而言之,若要完整的研究唐朝历史,《新唐书》和《旧唐书》是缺一不可的,二者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二十四史”中为什么会有两部“唐书”,唐书岂不是重复了?

唐书分为两部,即《旧唐书》和《新唐书》。原本唐书只有《旧唐书》一本,但是北宋年间,宋仁宗觉得后晋编撰的唐书质量太差,就自己找人又重新编了一本唐书。新的唐书编出来之后,之前的唐书就改称《旧唐书》,并且不再刊行,天下只能看新编的《新唐书》。

虽然《旧唐书》有些许不足之处,但是也没有到不能看的地步,宋仁宗估计是觉得人家

《旧唐书》编纂之时,唐朝刚刚灭亡不久,有很多新鲜的一手资料,所以书中许多记载是相当可信的。当时主持修书的赵莹也曾重金求购史料,加上唐朝有每代皇帝都搞个《实录》的习惯,所以《旧唐书》很快就编撰完成。后来少数民族入侵中原,长安遭到洗劫,很多史料被毁,幸而《旧唐书》已经完成,保存下来了当时很多的史料,为后人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当然由于《旧唐书》编撰时间短,里面未免有些考据不实,文学性也不够强,比较单调,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的缺失。所以到了宋仁宗一朝,宋仁宗看了《旧唐书》就觉得里面问题太多,不适合作为正史流传,加上宋朝建立后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于是就让大臣重新为唐朝立史。但是宋仁宗新编的《新唐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虽然在体系上比《新唐书》更加完善,文字更加简练,但是在内容上也更具有倾向性。

《新唐书》大力抨击了武则天的武周一朝,以及唐末诸多起义军领袖和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史书,未免有失公允。所以现在研究唐史,是将《旧唐书》和《新唐书》互相对照来研究的。

《旧唐书》与《新唐书》之优劣对比

一般来讲,两本所记时间完全相同的史书,后人往往会则其优秀者作为正史之一。比如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当时尚有多人同时在编写三国史书,但最终只有陈寿所作被列为正史,其他则散佚不见。而后人在《新唐书》修成后,依然把《旧唐书》列为正史之一,可见两者各有优点,亦各有不足,舍弃谁都为不妥。

《旧唐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史料价值要高于《新唐书》。众所周知,史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录帝王事迹的本纪。《旧唐书》本纪有二十卷,而《新唐书》仅有十卷,从中可见《新唐书》在本纪上的简略。《旧唐书》的本纪部分取自于唐朝官修的实录,编修时没有大规模的删减改写,基本保存了唐朝历代实录的真实性,让人读起来可以很直接的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委。

而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本纪时,对其进行过多的删减合并,最明显的就是省去了春夏秋冬四季表述,而对同一年所发生的事情,如多次改元,只写最早或最具代表性的年号。又如对时期的描述,喜欢用”初“、“末”、“中叶”等字词,这就让读者在读了本纪后理不清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产生混乱。

同时,《旧唐书》对于有价值的帝王诏书、大臣奏章都不分文体而尽数抄写。而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对骈文持否定态度,所以他在编修时将骈文类的诏书、奏章等进行大规模的删减和改写,甚至全部删去,这是很不可取的行为。另外,欧阳修不喜欢佛教是出了名的,所以他在编撰《新唐书》没有提到佛教半字,而佛教在唐朝历史中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也是《新唐书》的缺点。

《新唐书》最大的优点就是体例完备及史料丰富程度要高于《旧唐书》。《新唐书》编修了17年之久,其精力基本集中在了志书、表和列传之中。从体例上来说,《旧唐书》有志三十卷,而《新唐书》则有五十卷,其中不仅内容翔实于前者,如《地理志》、《食货志》、《天文志》等,而且首创了《仪卫志》、《选举志》与《兵志》,能够较为完整的体现有唐一代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变化,而且为我们了解唐朝科举制度、兵制的变化提供了系统资料。

其次,《旧唐书》无表,而《新唐书》则有表十五卷,分为《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四类。众所周知,藩镇割据在唐朝中后期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多如牛毛的藩镇发展情况甚为复杂繁琐,读者很难弄清其脉络。而《方镇表》则为读者详细梳理了唐朝中后期各个藩镇的建制沿革、分割变迁历史,让我们了解藩镇割据情况“一目了然”。其余各表的价值也很高。

另外,由于欧阳修等人接触的史料远比赵莹、刘昫等人丰富,所以《新唐书》在列传方面较《旧唐书》增加了三百余传(九成以上人物为合传),还首创了奸臣、叛臣、藩镇、蕃将、公主等类传,史料丰富程度大大优于《旧唐书》,诸如将《黄巢传》的篇幅增加了一倍以上,为我们了解唐末农民战争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资料。不过宋祁在编修列传、欧阳修在编写志书时对《旧唐书》原有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不少删减,也有其不妥之处。

所以《新唐书》在成书后,仍然无法完全替代《旧唐书》的地位。宋朝人吴缜在读罢《新唐书》后甚至写下了《新唐书纠谬》对其剪材不当、编纂失例等缺点进行了批驳,后人也对《新唐书》也有不少意见,官方也将其作为正史收录。

但是自《新唐书》成书后,《旧唐书》就受到了官方的冷落,保存不周,多有散佚,到明朝时,官方收录内容已经不全。嘉靖年间,文人士子经过多方努力在民间找到了其大部散佚缺失部分,经整理校对进行重新刻印,得以再度刊行。

《二十四史》为何会有《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两部五代史

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了历代二十四史,为古代正史做了大汇总。二十四史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两部“五代史”。

这两部五代史有何异同之处呢?为什么二十四史会收录两部五代史?

上图_ 《旧五代史》成书于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

一、《旧五代史》

编写时间

《旧五代史》是一部官修史书。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诏令文臣修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五代史,名为《梁唐晋汉周书》,后世称《旧五代史》。

中书门下平章事薛居正负责监修,卢多逊、扈蒙、李穆等人负责整合主要内容。

开宝六年,《旧五代史》出世。修史班子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任务,可谓神速。这部史书的质量也不错,宋太祖很满意,还给参与修史的大臣“赐器帛”。

上图_ 宋太祖(927年-976年),即赵匡胤

编写内容和体例

由于北宋五代十国时期不远,所以一手史料丰富,这就给修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修史人员编写《旧五代史》时,就充分利用了完备的史料,把皇帝生平列入本纪条目,把后妃、大臣、宗亲列入列传条目。

虽说《旧五代史》原题为《梁唐晋汉周书》,可书中的内容也不仅限于这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书中也有姓名。“僭伪列传”、“世袭列传”、“外国列传”等条目,就是专门讲述这些国家的兴衰的。修史人还关注到了五代十国的典章制度,专门设“志”来阐述。

《旧五代史》共有六十一篇纪,十二篇志,七十七篇传,共一百五十卷,内容可以说是很丰富了。

上图_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

二、《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来也不叫《新五代史》,而是叫《五代史记》。后人为区别于薛居正等的《旧五代史》,称其为《新五代史》。

编写时间

《新五代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编撰的,是一部私修正史。?该书最早在景祐二年(1035年)就已经开始编写。欧阳修《答李淑内翰书》言“问及《五代》纪传……辄欲妄作,幸因余论,发于教诱,假以文字,力欲奖成。”也就是说,欧阳修在这时就已经根据五代史书编写个性化的五代史了。皇佑五年(1053年),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中称自己已经初步将《五代史》整合成了七十四卷。治平四年(1067年),《新五代史》终于定稿。

编写内容和体例

《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其在编写上很有特色,按照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梁唐晋汉周五代帝王本纪,12卷。欧阳修在这部分编写上打破了

第二部分主要是列传四十五卷。五代的宗亲、臣子列传篇幅共十九卷,是较为传统的列传。其他二十六卷列传按照人物的经历和道德状况编写,具有一定创新性。如《宦者传》警惕皇帝慎用宦官,《死节传》表彰死于气节的忠臣等。

第三部分是典章制度三卷。

上图_ 后晋、后蜀、南唐、南楚、南汉、吴越

第四部分是记载“后蜀”、“闽”、“楚”、“南汉”、“荆南”等十国历史《十国世家》。欧阳修还附上了《年谱》,让十国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明了。整个部分共十一卷。

第五部分,有《四夷附录》3卷。记载了记契丹、奚、高丽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契丹着墨较多。

《新五代史》还有很多创新之处,比如说写法上采用“春秋笔法”,在内容上引用《五代会要》等史书。

由上可见,《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整体内容虽然都是关于五代的,但两本书在编修时间,编修性质,编修体例,内容侧重方面都有所不同。

上图_ 五代十国版图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两部《五代史》共同被列入二十四史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可以互相补充。

(一)在内容上相对补充

1.《新五代史》对《旧五代史》的内容编写、评价的完善

在前文已经提到过,《旧五代史》的编写时间由于接近五代十国,所以史料比较丰富。可是《旧五代史》并没有好好地组织这些丰富的史料。

举两个例子。

首先,记录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比如说后梁部分的段深,“不知何许人”,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功绩,就是因为帮后梁太祖治病而被列入列传。欧阳修《新五代史》则是记录了五代十国各自的重要大臣,在内容上简要很多。

其次,对于历事数朝的大臣没有特殊处理。比如说侍奉过后唐、后晋、契丹等国的冯道,在后唐、后晋等都是宰相。对于这种经历复杂的人物,《旧五代史》的编者没有过多的点评。而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将冯道列入《杂传》,并点评到:“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 其可谓无廉耻者矣”,讽刺了冯道的不知廉耻,明确了批判冯道行为的态度。这无疑是含有利于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思想倾向的。

除此之外,现存的《旧五代史》是四库馆臣邵晋涵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录出来的。可《永乐大典》等书籍的原文在内容、顺序等部分都有混乱的地方,这就导致《旧五代史》的原貌不能得到充分复原。而《新五代史》有不少参考《旧五代史》的地方,两书可以互相参考。

上图_ 冯道(882年-954年)

2.《旧五代史》对《新五代史》内容的丰富

《旧五代史》在内容上当然有比《新五代史》强的地方,那就是前者比后者内容丰富。举个最明显的例子。《旧五代史》有记载五代十国的天文、五行、礼、食货、刑法等典章制度的“志”20卷,《新五代史》却把典章制度压缩到3卷,只有《司天考》2卷、《职方考》1卷,内容远不及《旧五代史》丰富。这种“20:3”的差距还存在在两部书的本纪、列传等方面。

上图_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二)兼取历史实录和优美文笔

《旧五代史》有一点明显不如《新五代史》,那就是文笔。《四库全书总目》言:“虽(《旧五代史》)其文体平弱,不免叙次烦冗之病”。也就是说,四库全书的编撰者认为薛居正等人编写的《旧五代史》平淡冗长,叙事条理不够清晰。

唐朝刘知幾《史通通释》言:“夫国史之美者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简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就是这么注重叙事,详略得当,文约义丰。比如说欧阳修写后唐庄宗,就写其“二月己巳,聚鞠于新场。乙亥,射雁于王莽河……十二月己卯,吹于白沙。”时间不同,玩乐之心却一致,后唐庄宗不成霸业,似乎也不奇怪了。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上图_ 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综上,《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同被列入《二十四史》是有原因的。两者在内容、文笔等方面可以互为补充,所以可以为读者展现一副更加真切的五代历史画卷。

参考资料:

【1】《〈新五代史〉文史研究》 谭磊

【2】《〈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研究史论》 徐美珍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