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历史上有哪些太上皇,他们如何度过余生的?

news.xixik.com   2022/4/27 19:47:50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一般太上皇都是指皇帝还在世的老爹,都知道皇帝继位的前提是他的老爹去世后才能继位,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那么极个别的特殊情况,这也就使得太上皇出现了。纵观中国古代史,儿子靠老子当上皇帝的人数不胜数,可这老子靠儿子当上太上皇,却寥寥无几。

都知道皇帝这个名词是秦始皇发明的,在秦始皇之前,有“皇”也有“帝”,但是从来没有“皇帝”,李斯等秦朝大臣建议秦始皇称“泰皇”,但被秦始皇否决,之后,秦始皇发明了皇帝这个称呼,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史记 秦始皇本纪》: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在确定了“皇帝”的称呼之后,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子楚为太上皇,所以太上皇这个称呼也是秦始皇发明的。太在古文中是表示身份更高或者辈份更高的人,太上皇的意思就是比皇帝的身份更高或者辈份更高的皇,一般是指皇帝的父亲,当然也有例外,后面会讲到。

中国历史朝代表

都知道皇帝继位的前提是他的老爹去世后才能继位,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那么极个别的特殊情况,这也就使得太上皇出现了。太上皇,也称太上皇帝,主要是给予历史上那些退位、禅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称号。

太上皇们的余生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极少数是养尊处优,甚至掌握大权,但大多数的结局,却一个比一个凄凉。当皇帝的人很少有愿意主动放弃权力的,所以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太上皇退位之后都是十分郁闷,就像现代的退休干部一样,在职时可能前呼后拥,受人追捧,一旦退休就是人走茶凉,整个人都会很落寞,心理上落差极大。因此像乾隆这样让位不让权的太上皇才是最幸福的太上皇。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太上皇有:先秦时期的秦庄襄王嬴子楚(追封)、汉代刘太公(追封)、唐代唐高祖李渊(内在因素)、北宋宋徽宗赵佶(外在因素)、南宋宋高宗赵构、清代乾隆帝(自愿)。

如果不算不被正史承认的,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大约23位太上皇,但是各种太上皇的成色差别有点大,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没当过皇帝的太上皇3人:秦庄襄王嬴楚、刘太公、老子之父李敬;

2、主动内禅但继续掌权的太上皇5人:后凉太祖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北周宣帝宇文赟、清乾隆帝弘历;

3、被夺权而禅位的太上皇10人: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宋光宗赵惇、西夏神宗李遵顼、明英宗朱祁镇、西辽耶律直鲁古;

4、厌倦政务主动内禅的太上皇2人: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

5、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太上皇3人:后主高纬、北齐幼主高恒、宋徽宗赵佶。

第一种太上皇中,嬴楚和李敬都是追封的,刘邦他爹刘太公成为太上皇时也没几天日子了,他们唯一的厉害之处是生了个牛逼的接班人,其他没太多故事。

而第二种虽然名曰太上皇,但实际上跟皇帝也没啥区别,他们所立的皇帝不过是橡皮图章而已,所以他们做太上皇时依旧威风八面,得以善终。

值得一提的是,高湛、宇文赟都属于那种享乐型的,当上太上皇没多久就沉湎酒色而死;

而拓跋弘做太上皇时,还有位太皇太后,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冯太后,没多久他就被冯太后毒死了。

因此,这里面最有故事的,是后面三种太上皇。

被夺权的太上皇们

总共23位太上皇,被夺权而禅位的就有10位,占了差不多有一半;而这10位之中,唐朝的有5位,也占了一半。

这说明,唐朝皇室其实内部夺权现象非常严重。

李渊晚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架空老爹,李渊于是被太上皇了;武则天晚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李显上位,于是武则天被太上皇了。

李旦晚年,太子李隆基已经事实上掌握了政权,而太平公主等人还想从李旦那里薅点羊毛,没想到李旦干脆退位,让李隆基名正言顺登上皇位。

李隆基晚年,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直接另立中央,利用手中的军队直接把李隆基架空在成都,李隆基也被迫太上皇了。

真是环环相报何时了,这四人,最终结局都是默默无闻的老死在深宫之中。

而李诵是被宦官们赶下台的,宦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拥立了李诵之子唐宪宗李纯,而此时李诵已经中风,不久就死了。这说明唐中后期加入权力游戏的不仅是皇室,还有宦官们。

而除了唐朝皇帝们,杨广、耶律直鲁古则是被篡权。

李渊入长安,而杨广还没有死,于是李渊就立代王杨侑为帝,而江都的隋炀帝便被太上皇了;耶律直鲁古则是被女婿屈出律篡了权,然后屈出律把岳父大人幽禁深宫,美其名曰奉养。

然而,王朝末世,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最终都被新政权所杀。

赵惇和李遵顼则是被朝野逼迫而禅位的。

李遵顼同样处于西夏末年,其时,西夏已经衰弱不堪,被北面的成吉思汗打得跪地求饶,而李遵顼外交政策又左右摇摆,毫无信义,这惹怒了朝野还有铁木真爸爸。于是李遵顼只好让位给儿子李德旺,数年后,李遵顼病死深宫。

宋光宗赵惇大约有精神病,又因为皇后李风娘与父亲赵昚公媳关系,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连父亲的葬礼也不参加。于是太皇太后吴氏做主,将嘉王赵扩扶上了皇位,赵惇则在疯疯癫癫的无人问津之中默默死去。

还有一位朱祁镇,我们后面再说,赵构和赵昚父子已经等不及了。

不想当皇帝的太上皇

皇帝贵为九五之尊,虽然都短命,但历来都不缺乏想做皇帝的人,但有一个时代例外-南宋。

南宋大约是历代王朝中,政治环境最差的了。

外部被金国欺虐得体无完肤,屡屡签订不平等条约;内部全靠军阀支撑,屡屡发生军变和政变。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了两位主动内禅当太上皇的人,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昚。

虽然都是主动让位,但他们不同于乾隆、高湛等人。

因为这些人虽然名义上退位了,但实际上仍然掌控着帝国的权力,而赵构和赵昚,是真的不想做这个皇帝。

退位以后,除非必要的时候,赵构和赵昚一般都不管事了,只在宫里养老。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皇帝实在没什么意思。

这件事的起源在绍兴和议,宋高宗为了急于让金国承认,不仅接受了苛刻的条件,还在金使面前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谦恭。

这将南宋的政治地位降得很低,甚至可以说,南宋前期是一个非完全主权国,而是金国的半附庸国家。

这也就使得南宋皇帝在面对金国的时候,总是很没有面子。于是赵构首先厌倦了,把皇位让给养子赵昚,自己退居深宫享福去了,把尴尬留给儿子吧。

而宋孝宗赵昚在面对这种尴尬时,选择了北伐。然而,军事失败狠狠的打了赵昚的脸,没办法,宋金之间重新建立了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虽然让南宋的局面稍微有所改观,但内外交困,无力改变局面的宋孝宗赵昚还是心灰意冷了。

于是,他也做了和宋高宗一样的选择。

然而,宋高宗得以安享晚年,因为赵昚孝顺;而赵昚退位后却饱受委屈,被儿媳李风娘欺辱挑拨,晚年郁郁而终。

不想做亡国之君?早干嘛去了

在所有太上皇中,有一类属于特别无耻的,在位时不励精图治,眼看要亡国了,无力挽回了。

于是,很聪明的他们选择了自己当太上皇,把皇位传给儿子,让儿子来当背锅侠。

首先这么做的是北齐后主高纬。

经过他爹武成帝高湛以及他自己的瞎折腾,北齐扛不住北周的攻击了,眼看国家将亡,高纬把皇位禅让给儿子高恒,自己退居幕后遥控指挥。

然后?然后高纬就跑路了,不仅如此,高纬或许是传位上了瘾,不久又命令儿子再次传位。此时,高恒年仅7岁。

高纬或许是希望把锅彻底甩掉,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但这次,还没能来得及发出诏令,高纬父子就被北周军队俘虏了。不久,已经投降的高纬、高恒父子,两位年轻的太上皇,就被诬告谋反,身死国灭。

宋徽宗赵佶也是这样一位滑稽的皇帝。他在位数十年,不好好治国,听闻金军已经快要打到开封城下,连忙传位给儿子宋钦宗赵恒,自己躲到陈州继续享乐。

不久,金军被开封军民打退。于是,太上皇赵姬又屁颠颠屁颠地回到了开封。

然而,金军杀了一个回马枪。而昏庸的宋钦宗赵恒驱散了勤王军队,罢黜了主战的大臣,终于把自己和父皇一起送给了金军。

于是,太上皇赵佶和宋钦宗父子,随金军到了北方的五国城,“享受”了数十年的俘虏生活,终于死在了异国他乡。

奇葩的太上皇高纬和赵佶,事到临头想甩锅,然而历史却没有忘记,他们亡国之君的身份。

最有故事的太上皇

但如果要说最有故事的太上皇,上面这些统统比不上这位-明英宗朱祁镇。

作为明朝唯一的太上皇,朱祁镇上演了一幕历史剧本中从未有过的精彩一幕-太上皇重新登上了皇位,再次君临天下。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俘虏。不久,他的弟弟朱祁钰和于谦领导了北京保卫战,大明帝国得以续命。

为防止皇帝在敌人手里的尴尬局面,明帝国拥立了朱祁钰为皇帝,而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后来历经坎坷,朱祁镇回到了北京,但却被安排住在南宫。在这里,朱祁镇度过了8年的太上皇时光。

然而,朱祁钰的无嗣病重,让大臣徐有贞等人看到了阴谋的曙光。他们蓄意策划了一场惊心的政变-夺门之变。

太上皇复位了?这样惊奇的剧情,就发生在公元1457年的明帝国。

而朱祁镇,也就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复位的太上皇。又过了八年,38岁的朱祁镇才缓缓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并不漫长但十分丰富的人生。

不过能成为太上皇的人原因也大不相同,有的是自愿成为太上皇,有的则是被迫,因此太上皇们的结局也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正统王朝中最具代表性的太上皇是如何度过余生的。

一、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

历史上第一位死后被追封的太上皇:秦庄襄王

嬴异人:秦始皇嬴政追尊

秦始皇是一个使用太上皇这个称呼来追封自己父亲的皇帝,但是他的父亲秦庄襄王早在公元前247年就去世了,所以秦庄襄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也是第一个被追封为太上皇的人,秦庄襄王活着的时候只是个秦王,当时正处于战国的晚期。

在没有皇帝称号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太上皇”的真实例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便是实例,只不过当时处于是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在这个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王”。赵武灵王继位后,因赵国处于衰落处境,赵武灵王为了强大赵国,开始富国强兵,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赵国随着新式骑兵成型,开始不断扩张,成为战国中后期的超级强国。赵武灵王为了专注于军国大事,便将王位禅让给了自己的次子,而自己则成为“主父”(犹如后来的太上皇),全身心投入到军事中,但之后因对长子愧疚,导致赵国内乱,而赵武灵王也在沙丘之变中被堵在主父宫,最终被活活饿死。

嬴异人也称嬴子楚(另作嬴楚),乃战国末期秦昭襄王嬴稷之孙、秦孝文王嬴柱之子,早年曾在赵国为质,于邯郸娶赵姬生下嬴政。其父秦孝文王去世后,嬴异人即秦王之位,但在位仅三年便去世,王位传于其子嬴政。秦王嬴政在位期间,攻灭六国、一统天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取“皇帝”尊号,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同时,则将父亲嬴异人追尊为太上皇,嬴异人便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二、中国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刘邦父亲刘太公刘煓——避免父亲下跪

秦朝灭亡后,汉朝崛起,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是从秦朝底层小吏泗水亭长起兵,而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刘邦称帝之后,他的父亲刘太公还活着,开国皇帝的父亲还活着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另无他例。

两汉以孝立国,所有汉朝皇帝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刘邦对自己的父亲也算孝顺,当了皇帝之后,刘邦每五天来见一次刘太公,因为刘邦是皇帝,见父亲怎么行礼就是个问题,要是一般人家的儿子见父亲,那是要跪拜的,刘邦是皇帝,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当然不能向自己的父亲跪拜。

后来大臣们想了个办法,就让刘太公拿着扫帚在大门口恭敬地迎侯刘邦,刘邦则效仿秦始皇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的典故,也称刘太公为太上皇,不同的是:秦庄襄王是死去的太上皇,而刘太公是活着的太上皇。

刘太公成为太上皇的唯一原因就是:他是刘邦的父亲,虽然只是个平民,但是他儿子刘邦创立的一个新王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第一个没当过皇帝的太上皇:刘邦父亲刘太公

中国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刘邦父亲刘太公刘煓

刘邦是在公元前202年称帝的,刘太公是在公元前197年去世的,按时间算,刘太公当了5年太上皇,那么他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刘太公原本就是个农民,早年一直居住在丰邑,前大半辈子都是在乡下种田,刘太公曾经对年轻时候的刘邦非常不满,因为刘邦不种地,不能算家里的一个劳动力。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于丰沛起兵反秦,刘邦获封汉王后,曾派人迎接刘太公,但却被项羽派兵所阻。

“彭城之战”后,刘煓与吕雉被楚军擒获,落入项羽手中沦为人质,直到两年之后,刘邦与项羽“鸿沟议和”,议和的条款之一是放了刘太公和吕雉,所以刘太公就回到刘邦这边,这个时候刘邦还是汉王。

刘邦攻灭项羽,建立西汉称帝之后,刘邦称帝时就是55岁了,刘太公至少也是70岁了。刘邦仍然每五天前往拜见刘太公一次,并始终执人子之礼,后管家告诉刘太公,“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不能让皇帝对他拜见”。于是,此后刘邦再来,刘太公便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也认为是个问题,于是,他就回去找大臣商量,如何给父亲一个身份。

后来,大臣们翻遍史书,借鉴了当年秦始皇追尊其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的案例,建议刘邦封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帝。遂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刘煓便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者。

因此,刘太公就这样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却被封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独自居住在皇宫非常寂寞,没事就喜欢种菜,而且是在皇宫的后花园种菜,七十多岁的人了,也做不了其他事,晚年就是养老、种菜,别的也干不了,晋代小说《西京杂记》中说刘邦为了排解刘太公的寂寞孤单之情,专门给刘太公兴建了一座城,叫新丰城,刘邦把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移民过来居住,并开设市场,弄得就像真的市场一样,他每天生活在这里,酤酒卖余,斗鸡蹴踘,可谓是不亦乐乎。不过这个说法出自小说,多半不可信。

刘太公的一生,虽说不像别的太上皇一样有什么明显的功绩,但却也充满传奇,中年之前的平凡,晚年之后的富贵,最主要是他没有当过皇帝,却被尊为太上皇,并且还落了个善终的结局,单是这份际遇,就足以让很多人羡慕无比了。就这样,刘太公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97年方才去世,死后葬在了万年(今陕西富平县)。

三、历史上第三个太上皇是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中被迫禅位

被“何不食肉糜”误解的西晋惠帝 其实也不是白痴

司马衷成为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衷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活着的长子,九岁就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司马炎的继承人,但是,司马衷的智商有些问题,不能处理朝政,但仍然被拥立为太子。

司马衷即位后,是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干涉朝政,先是联合宗室诛杀了权臣杨骏,又杀死太宰司马亮,紧接着又谋害太子司马遹,结果引发“八王之乱”。太子被杀后,赵王司马伦又废杀贾南风,自领相国掌握朝中大权,在击败前来讨伐自己的淮南王司马允之后,司马伦于永宁元年(301年)自立为帝,司马衷被奉为太上皇。爷爷继承了孙子的皇位?他还尊称孙子为太上皇。不过,司马衷的太上皇只做了几个月,司马伦便被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击败被杀,司马衷重新复位。后来司马衷还是被参与八王之乱的诸王劫持。最终在公元307年去世,时年48年,有传言说司马衷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的。

司马衷没有能力当皇帝治理国家,但偏偏被推上这个位置,这是他的悲剧,他被人强行作为太上皇,像木偶一样在八王之乱中被劫持来支持去,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被利用完后被杀。

四、后凉太祖吕光——为免诸子夺嫡晚年禅位

吕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开国之君。吕光于前秦时期通过“举贤良”入仕,后屡立战功,为前秦天王苻坚所器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迅速崩溃,吕光于是率兵攻灭凉州刺史梁熙,进而一统凉州,并在苻坚去世之后,于龙飞元年(396年)自称天王,国号“大凉”,史称后凉。虽然吕光称帝之时,便将儿子嫡子吕绍立为了太子,但太子的地位其实并不稳固,于是当吕光在龙飞四年(399年)十二月身患重病之时,便提前禅位给了太子吕绍,自己则号称太上皇帝。可惜的是,吕绍的皇位还是未能坐稳,吕光去世后不久,其另外两个儿子吕篡和吕弘便发动了叛乱,吕绍被迫自尽,吕篡即天王位。吕光只当了几天的太上皇就去世了。

卓岩明:儿子称帝被尊为太上皇。卓岩明本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僧人,极受百姓尊敬。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三月,闽国发生内乱,李仁达杀死王延正之子王继昌后,因担心民心不服,于是拥立卓岩明为帝。卓岩明则派人将父亲接来,尊其为太上皇。

五、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不满冯太后摄政禅位

拓跋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13岁时就登基为帝,16岁时就立年幼的长子拓跋宏为皇太子,因为不满冯太后干涉朝政,18岁时就把皇帝之位传给了年仅5岁的儿子,然后自己称太上皇,拓跋弘这属于赌气性质的禅让,因为身为皇帝,而朝政大权却在冯太后之手,没有实权。

皇兴五年(471年)八月,拓跋弘把皇帝之位禅让给自己长子拓跋宏后,仍然是名义上的执政皇帝,他儿子只有5岁,他自己才18岁,所以群臣给拓跋弘建议称“太上皇帝”,与太上皇相比多了一个字,实际上他只是玩文字游戏了,拓跋弘由于没有实权,当了太上皇帝之后,就专心修佛,这也算皇帝中的奇葩了,最后,拓跋弘在23岁的时候突然就去世了,传言说是冯太后毒杀了拓跋弘。北魏孝文帝改革自掘坟墓?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

六、北齐武成帝高湛——受太史官怂恿禅位

高湛是北齐第四位皇帝,是北齐开国君主神武帝高欢的第九子,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弟弟,25岁时继承皇帝之位,当了四年皇帝,导致朝政混乱,因为天降异象,清河四年(565年)三月,因有彗星出,太史官表示这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新皇帝出现。又在手下大臣的怂恿之下,29岁的高湛把皇帝之位禅让给自己年仅9岁的儿子高纬,群公上武成帝高湛尊号为太上皇帝。

因为儿子高纬才9岁,无法管理朝政,因此仍然是高湛掌握军国大事,不过高湛不管是当皇帝,还是当太上皇,都是沉迷酒色,4年后就去世了,年仅32岁。

七、北齐后主高纬——推卸亡国责任禅位

高纬就是上面讲到的北齐武帝高湛的儿子,9岁时就当了皇帝。高玮在位期间,荒淫无道,任用奸佞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宠幸冯小怜,杀害博陵王高济、琅琊王高俨、兰陵王高长恭、丞相斛律光等人,导致自掘坟墓,导致北齐国势日衰,面对北周的进攻节节败退。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初一,眼看就要亡国,高玮为推卸亡国责任,匆忙传位于儿子高恒,自己则为太上皇帝。不久,高玮、高恒被北周军队俘获,北齐灭亡,一年之后被赐死。

八、北周宣帝宇文赟——为安心享乐禅位

周宣帝宇文赟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第四位皇帝,20岁时即位为帝,即位之后的宇文赟,便开始沉湎酒色,甚至在后宫出现了五位皇后并立的局面,同时大肆装饰宫殿、滥施刑罚。当了一年皇帝之后,为了安心享乐,大成元年(579年),就把皇帝之位禅位给7岁的长子宇文衍,宇文赟自称天元皇帝,虽然名称上不是太上皇,但实际上因为儿子年幼,宇文赟仍然掌管朝政。

宇文赟在位期间,沉迷酒色、荒淫无道,于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就病死了,总共当了2年皇帝,没多久,杨坚就废除了他儿子宇文衍的皇帝之位,建立隋朝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似乎很喜欢禅让帝位,自己当个太上皇,一边能掌控朝政,一边能纵情享乐,但大多死得都很早。

九、隋炀帝杨广——李渊拥立杨侑后遥尊

杨广是大一统朝代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位期间,大肆发动对外战争,三征高句丽,同时还沉迷出游,跟秦始皇有点像,但他没有秦始皇的能力,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天下大乱。而杨广却在这种情况下从洛阳跑到了江都,反而让年仅十一岁的杨侑坐镇都城大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隋都大兴,拥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杨广被迫成为太上皇。杨广的太上皇也仅仅做了八个月,次年三月,后来宇文化及联合元礼、裴虔通发动“江都兵变”,杀死了隋炀帝杨广,杨广只当了几个月的太上皇就被害。

十、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之变”后被迫禅位

历史上唯一的开国太上皇、唐朝第一任太上皇、开国皇帝李渊郁闷到只能造人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也是所有太上皇之中,唯一一个以开国皇帝身份成为太上皇的人。他这个开国皇帝,应该算是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当得最憋屈的一个。

李渊在公元618年称帝建立唐朝。李渊虽然建立了大唐,却没能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在位期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矛盾极为尖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渊的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控制了朝政,李渊则被迫让出军政大权,并于数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三个月后同年八月九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这个时候李渊61岁。

李渊成为太上皇是因为儿子之间相互争斗导致,他是被迫的,如果有可能,不会让出皇帝位的,之后李渊还活了8年,这8年中,李渊基本上没有作为,就是喝酒享乐、纳妾生子,李渊成为太上皇之后,李渊也没清闲给李世民生了30个弟妹,最终因为生病而死,享年69岁。

唐高祖李渊:尉迟敬德,你拿着刀来,是想杀我吗?!

玄武门之变那天,李渊几乎已经是待宰的小羔羊:

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李元吉身首异处后,李世民立刻下达了一个命令给尉迟敬德:

让他马上入宫,去“保护”皇帝李渊。要知道,李世民这种“保护”也就是个场面话,其中之深意很值得我们来思考一下。

大家试着想一下,当时的尉迟敬德的形象:武将,刚刚割掉了太子和齐王的首级,那么他肯定是身披铠甲,满身是血的站在那。李世民让这么一个人去李渊那,是保护还是威胁还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在唐朝你拿着武器见皇上那是要丢命的!

按照《唐律疏议》规定,未经允许,拿着武器面见皇帝,那是要判死罪的。不仅如此,还要诛杀一系列相关人员的。

根据《资治通鉴》《旧唐书》记载,看到这么一个满腹武装的尉迟敬德后,李渊确实吓了一大跳。

他颤巍巍地问道:“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一听这话,尉迟敬德毫不畏惧地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你这是哄谁呢?

第一,太子是储君,国家迟早是他的,齐王是李渊最宠爱的儿子,这俩是傻了还是疯了,跑来造反?

第二,即使他们真的反了,你不是应该在前面护驾吗?提个大刀跑我这里来干嘛?

很快,我们就知道尉迟敬德为何而来了。

一个时辰后,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申时(下午四点),以李渊的名义颁布了《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伏诛大赦》诏书,宣布李建成、李元吉意图谋反,李世民救驾有功。

三天后,李世民正式成为太子。

九天后,李渊表示“朕当加尊号太上皇”。

同年7月,秦王府人员全面接管国家重要岗位,在这种背景下,李渊正式宣布退位,苟且偷生去了。8月初九甲子日,李世民改年号“贞观”,正式登基称帝,史称“唐太宗”。

好在李世民虽然杀了自己的兄弟,但毕竟不敢屠了自己爹,李渊被迫退位后,日子也不算难过。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农历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日常生活很简单:吃饭、养花、生孩子、顺带再腹诽李世民。

而在大安宫里,李渊日常的生活起居,基本上都是在这座宫殿中进行的,几乎很少有出门的机会,倒不是他不愿意出门,而是李世民根本就不让。

最多也就是在朝廷举行什么大型的典礼时,李渊才能得以出来透透风见见人。

这样的生活,自然让李渊相当憋闷,但却又无力改变,而无处发泄且心情郁闷的他,则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生孩子上。

根据记载,李渊一生共生有二十二个儿子和十九个女儿,这其中,至少有七个儿子都是在他成为太上皇之后出生的,而女儿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甚至更多。

也就是说,李渊自打当上太上皇到他去世,短短十二年的时间里,前后就生了至少有十几个孩子,有野史记载,他在此期间出生的儿女,甚至有接近三十个。

这就造成了同为李渊儿子的李世民,在他去世时,年龄最小的兄弟才刚满十岁。

之所以李渊会拼命的生孩子,其实也是他无奈之举,毕竟他曾经是开国皇帝,但却在晚年之际,被迫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这种大权旁落的郁闷,恐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为了发泄这种郁闷,他只能是不停造人了。

公元635年,李渊病逝于大安宫,享年七十岁,这才算是彻底结束了他十二年的太上皇生涯。

十一、武则天——“神龙政变”后被迫禅位

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承认的女皇帝,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建立了武周王朝。武则天从唐高宗李治在位时便开始参与朝政,并先后废掉了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最终于载初元年(690年)九月即位称帝。武则天在位晚期,极为宠幸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然而“二张”的所作所为,却惹怒了李唐宗室和武周宗室。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朝中大臣崔玄暐、张柬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袁恕己五人联合太子李显一起发动了神龙政变,“二张”及其党羽被杀,武则天被迫下诏由太子李显代理国政。同年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禅位于太子李显,李显则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这也是武则天之名的由来,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 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就这样武则天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但是李显恢复了唐朝的国号,而不是武周王朝。

余生类似于软禁中度过几个月,不久后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这个年龄非常高了。不过武则天在临死前主动削去了帝号,以皇后身份与唐高宗李治一起合葬在乾陵。

十二、唐睿宗李旦——未免姑侄残杀而禅位

李旦也是武则天的儿子,同时是李显的弟弟,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驾崩(另说被韦皇后、安乐公主毒杀),韦皇后准备趁机效仿武则天称帝,李隆基则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氏及其党羽,并拥立李旦为帝,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因先后参与“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而权力大涨,继而与太子李隆基矛盾日益激化,李旦为免姑侄两人互相残杀,于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则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不过,太平公主并不甘心失败,又密谋颠覆李隆基,次年七月,李隆基抢先发动“先天政变”,太平公主势力被瓦解,太平公主被赐死,李旦得知政变后,正式归政于李隆基。李旦当了三年太上皇之外,就病逝了,时年55年。

十三、唐玄宗李隆基——李亨自立为帝遥尊

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4年。他在位前期,任用贤才,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他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并且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还重用安禄山、史思明等塞外民族,由此引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克洛阳后,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又克潼关,在长安无险可守的情况下,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皇子、皇妃、公主和亲信宦官等人逃往蜀地,却在马嵬驿遭遇兵变,杨贵妃、杨国忠身死,李隆基的威信已经一落千丈。后唐玄宗继续入蜀,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并于同年七月十二日在灵武自立为帝,并架空了李隆基的皇帝权力,李亨还专门弄了一个名号给李隆基,就是上皇太帝,与太上皇没啥区别。

在安禄山死后,长安被唐军收复,李隆基也回到长安,不过这时他已经是太上皇的身份了。李隆基回来后,李亨曾象征性的要退位,李隆基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同意儿子的推让。但是坐惯了皇帝的李隆基没有李渊那么高的觉悟,做事非常张扬。李亨当太子时就不好过,现在当了皇帝李隆基还是这么张扬,自然引起了李亨的不满。太子的心腹在他的默许下,调走他宫殿的马匹,李隆基的心腹高力士、陈玄礼也被调走,李隆基之后开始郁郁寡欢地生活了四年去世了,时年78岁。

玄宗李隆基:哎算了,我活该!

想当年,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逃难到四川,正打算颐养天年的时候,接到儿子的旨意:爹!快回来当太上皇吧,我会孝顺您的。

然而,唐玄宗一行一到凤翔,唐肃宗就给他爹来了一个下马威。他直接命令三千羽林军接驾,直接就地遣散了唐玄宗的六百禁军护卫。可见,这哪里是接驾,明摆着是武装押运啊!至此,唐玄宗彻底失去了人权。

回宫后,李隆基大概是还没适应自己的新身份,糊涂事干一堆:

1、要求厚葬杨贵妃。

2、与剑南来的官员打交道。

3、与羽林军首领相交甚密。

4、没事就宴请长安百姓。

这无疑是触犯了儿子的逆鳞!

公元760年7月,没过几天好日子的太上皇被儿子以“兴庆宫湫隘、低洼狭小、迎上皇迁居大内”为由,接到太极宫,并遣散身边一切侍从,包括年老的高力士。

在这空无一人,满目凄凉的太极宫内,唐玄宗食量一天比一天差,直到最后,他什么东西都不吃了。

公元762年四月初五,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在儿子的软禁之下终于走完了他人生最后一程,饿死了。

李敬:唐玄宗李隆基追尊。李敬是老子李耳之父,天宝二年(743年)三月,唐玄宗为祭祀玄元庙(老子之庙),下诏:追尊李敬为“大唐先天太上皇帝”,追尊其妻寿氏为先天太后。

安禄山:儿子弑父篡权后尊称。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后,于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安庆绪虽然是安禄山的次子,却因喜欢骑射而不得安禄山偏爱,因此当大臣严庄遭到安禄山鞭打,一怒之下打算干掉安禄山之时,安庆绪便与其成为了同谋,两人连同阉人李猪儿杀死安禄山后,便在其床下挖了个洞穴草草埋了。之后,严庄对外宣称,安禄山已经传位于安庆绪,安庆绪则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实际上安禄山已死)。

十四、唐顺宗李诵——因中风在宦官迫使下禅位

唐顺宗李诵是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的第十位皇帝。他当了25年的太子之位,45岁时即皇帝位。早在唐德宗在位期间,李诵便于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突然身患中风,失去了语言功能,虽然唐德宗遍访名医为其诊治,但始终未能痊愈。已到暮年的唐德宗因忧心儿子病情,最终于次年正月驾崩,遗诏传位太子李诵。李诵即位之后,便开始重用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积极推动朝政改革,宦官俱文珍等人因权力遭受威胁,遂于同年七月以唐顺宗名义下诏,由太子主持国政,又于次月拥立太子李纯即位,唐顺宗则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一年后就因病去世了。

十五、唐昭宗李晔——宦官拥立太子被迫退位

唐昭宗李晔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22岁时即位为帝,在位16年,在位前期励精图治,虽然一定程度瓦解了周边藩镇,但也导致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李晔在位的时候,已经是晚唐了,此时藩镇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唐昭宗两次攻打藩镇都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受制藩镇和宦官朱温、李茂贞等人。

光化三年(900年)九月,由于宦官与官僚之间矛盾爆发,宰相崔胤与唐昭宗图谋诛杀宦官,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人垂死挣扎,于同年十一月率禁军攻破宫门,将唐昭宗囚禁,在拿到传国玺后,随即拥立太子李裕入宫即位,以唐昭宗为太上皇。仅仅当了两个月太上皇,后来李晔被朱温手下人所杀,死时年仅38岁。

十六、宋徽宗赵佶——金兵兵临城下被迫禅位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8位皇帝,精通书法绘画,却不是一个好皇帝。赵佶在位期间,北宋统治江河日下,北宋内部民变四起,爆发宋江、方腊起义,其后更是金军大兵压境。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灭辽后南侵北宋,在兵临城下之际,宋徽宗为了让金国退兵,下诏传位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并自称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五日后再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1127年,北宋战败,皇室尽被金兵俘虏,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都被金国人掳到北方,这在历史上被为靖康之变,1135年,宋徽宗赵佶不堪折磨而死。宋徽宗赵佶的太上皇只当了两年,之后又当了八年的俘虏,死的时候54岁。直到宋金和议,才算魂归故里。

李遵顼:在蒙古威逼下退位。夏神宗李遵顼是西夏第八位皇帝,乃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在位期间,依附于蒙古帝国,屡次与金国交战,在不断战败的情况下,反而持续发动战争,结果导致民怨四起,国力直线下降。1223年12月,蒙古着手准备攻灭西夏,于是迫使李遵顼退位,再加上国内反对声音极高,李遵顼不得不禅位于太子李德旺,自称太上皇。

十七、宋高宗赵构——厌倦政事禅位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康王,南宋开国皇帝,北宋灭亡后,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他的父亲和兄长被金兵俘虏了,他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在南方一带苟延残喘,赵构文武双全本是一条好汉 怎么成了逃跑皇帝?在位期间,一直奉行与金和谈的原则,在位早期,迫于民心启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后又重用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等。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在位三十六年的宋高宗,以“倦勤”想要多休息为由,禅位于养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帝。

赵构没有亲生儿子,赵昚是他的养子,之后赵构还当了25年的太子皇,仍然时不时插手朝廷中的政事,天无二日当两代君主同堂时 赵构条件最高的太上皇。赵构当太上皇做了什么,并没有什么记载,以赵构的性格来看,多半是在吟诗作对、练习书法,赵构可是有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这是他的爱好,他之所以让位,一方面是在政治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应该是他酷爱书法、字画、诗词的原因吧。

十八、宋孝宗赵昚

宋孝宗赵昚乃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南宋的第二任皇帝,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改变了宋高宗和谈的政策,再度启用张浚等主战派,为岳飞平冤昭雪,意图重新恢复河山,于是发动了“隆兴北伐”,但却遭遇失败,只得与金国议和。北伐失败后,赵昚转而治理内政,使得南宋一片升平景象。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赵构驾崩,赵昚表示要服丧三年不理政事,于是让太子赵惇参与政事。两年后,即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赵昚正式禅位于赵惇,赵昚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群臣为其上尊号为寿皇圣帝。赵昚总共当了5年太上皇,就因病去世了,他算得上一个孝子。

十九、宋光宗赵惇

宋光宗赵惇是宋孝宗赵昚第三子,赵惇在位期间,听信谗言并在立储之事上与宋孝宗赵昚不和,同时光宗的皇后也掺与进来,导致朝政混乱,南宋也开始走下坡路,宋光宗还一直生病,似乎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之后朝臣拥立赵扩登基为帝,奉宋光宗为太上皇,他是被动成为太上皇的,一共当了6年的太上皇,54岁时病死。

二十、明英宗朱祁镇

唯一一重新登基的太上皇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九岁就登基为帝,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复位后为第八位)。在位早期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在位中期宠信宦官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线犯边。在太监的忽悠下,22岁的朱祁镇以皇帝身份率军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遭遇“土木堡之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危急存亡时刻,兵部侍郎于谦等人议立新君,经孙太后同意后,拥立朱祁钰即位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镇在瓦剌待了一年,也先从他身上也得不到好处,就要把他放回。朱祁钰当了皇帝后,却不愿意他的哥哥回来了,但是幸运的是朱祁镇依然被使者机智的接回了。

在朱祁镇被俘虏期间,明朝已经立了他的弟弟为皇帝,这就是景泰帝,朱祁镇回到明朝之后,日子过得也不好,虽然是太上皇,就被景泰帝当成了太上皇软禁在南宫,天天过的胆战心惊。

景泰帝晚年生病期间,朝臣石亨、张辄、许彬、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了朱祁镇为帝,之后朱祁镇又重新成为明朝皇帝,一直到驾崩,这一经历真算是传奇了。景泰帝都当了八年皇帝了 囚禁南宫的朱祁镇为何能复辟?

被敌人囚禁得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

众所周知,大部分太上皇虽说没什么权力,但至少生活还是养尊处优的,但有这么一位太上皇,却活在了敌人的囚禁之中。

他就是号称“大明战神”的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公元1435年,明宣宗去世后,9岁的朱祁镇尊遗诏继位,是为明英宗。

在朱祁镇继位后,因其年幼,国事均由太皇太后(明仁宗朱高炽之妻)张氏操持,不过,张氏虽说管理朝政,但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这就让当时的大明朝的朝堂上出现了一片清明的现象。

同时,当时还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贤臣负责料理,这就更让朝堂上下欣欣向荣。

但好景不长,随着张氏以及三杨的去世,少年的明英宗得以亲政,而在他亲政之后,对宦官王振大加宠信,这就为不久之后的混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元1449年,在王振的撺掇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犯边的瓦剌,在临行之前,他特意将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又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一切安排妥当后,朱祁镇信心满满的带着五十万大军出发。

可惜的是,虽说明军这次出征浩浩荡荡,但朱祁镇却把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王振,而在王振的胡乱指挥下,明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被瓦剌包围在土木堡,期间几十位明朝的权贵战死,几十万大军几乎是全军覆没,而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生擒。

至于王振,则是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樊忠在战场上杀掉。

皇帝被敌人生擒,这是明朝开国以来闻所未闻的事情,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加上当时瓦剌虎视眈眈,随时都有进犯京城的危险,情急之下,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以及众多大臣,开始考虑再立新皇的想法。

兵部侍郎于谦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保住了大明江山,史称“北京保卫战”,于谦做的第一步便是: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另立朱祁钰皇帝。很显然,皇帝如果还在别人手上,这仗没法打!

最终,原本只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明景泰帝。

既然有了新皇帝,那么朱祁镇的皇帝也就作废了,而在当时,经过群臣商议,并由孙太后恩准,遥尊被瓦剌生擒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帝。

这么一来,朱祁镇就成了大明朝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在此之后,朱祁钰力挽狂澜,启用于谦等一批主战派武将,最终将来犯的瓦剌击退,成功守卫了京城,避免了明朝灭亡的危险。

后来,瓦剌人也先眼见养着朱祁镇就是白费粮食,便把他老人家还回去了。但他一回来,就出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

什么尴尬局面呢?很简单,就是朱祁钰担心哥哥朱祁镇会威胁到他的皇位,因此,在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将其幽禁在皇宫的南苑,并派了重兵把守,而这一幽禁,就足足幽禁了七年。

在这七年中,朱祁镇过得十分艰苦,除了不能出去之外,就连和外人接触都不可以,吃饭时的饭菜,都是朱祁钰安排人通过小孔递进来的,到了后来,为了补贴家用,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靠着做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可谓是凄惨至极。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太上皇普遍日子都不好过,但像朱祁镇这样的确实不多,他时时刻刻都处在担惊受怕之中,没办法,他活着本身就是对朱祁钰的一种威胁。

不过,在被幽禁了七年后,朱祁镇迎来了生命的转机,公元1457年,趁着朱祁钰病重的时机,武将石亨联合宦官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将被幽禁在南苑的朱祁镇迎回重新登基。

“夺门之变”很成功,由于朱祁钰当时已经病重到无法下床,因此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哥哥复位,而朱祁镇复位后,第一时间就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将其贬为郕王,同时又诛杀了拥立朱祁钰的于谦等人。

在此之后,朱祁镇恢复了英宗的年号,又做了十几年的皇帝后,最终在公元1464年去世。

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当的时候是属于被迫性质,但最终又幸运的重新复位,这是历史上的太上皇均没有做到的,虽说是他一手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但在他临终之际,废除了嫔妃殉葬的陋习,也算是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功德。

二十一、清高宗弘历

清高宗弘历就乾隆皇帝了,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后第四位),是清朝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位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闭关锁国则加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乾隆一生活了89岁,在位时间61年,还当了4年的太上皇。“太上皇”大多下场凄惨 乾隆为何还主动禅让退位?他当太上皇的原因是在位时间不愿意超过爷爷康熙皇帝(俩王八: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和最长寿的乾隆),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自称太上皇,将帝位禅让于嘉庆皇帝(爱新觉罗·永琰),乾隆皇帝退位后,仍然居住在养心殿训政,控制着朝政大权,乾隆皇帝是太上皇之中权力最大的一位。4年后因病去世,一生活了89岁,这个寿命都超过了绝大多数现代人。

乾隆皇帝弘历:儿子,皇位暂时先给你,皇权晚几年啊……

对于乾隆来说,禅让皇位可以,但为了保证自己当上太上皇后不落入囚徒的境地,乾隆搞的禅让水分很大。

在举办禅位仪式之前,乾隆下旨:新皇帝只负责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

啥意思呢?就是小事他可以自行处理,国家大事必须按我的意见处理,这也是为他好!

“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而且乾隆退位后,还称“朕”,文武大臣进京陛见以及高级官员赴任前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由此可见,乾隆虽然禅让当了太上皇,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依旧牢牢地握着皇权,依旧是一国之主,而嘉庆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就是乾隆身边的高级秘书。

对比那些多数受逼迫让位的太上皇,乾隆帝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帝,既有尊位又有权势。

乾隆帝虽然退位,但是将权力牢牢地把握在心中,仍然居住养心殿训政,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权力还在乾隆帝手中,宫中还在继续使用乾隆年号,乾隆帝虽然退位成为太上皇,但实际上还在使用皇帝才具备的权力。直到在养心殿逝世,算是太上皇中结局最好的。

一个依旧掌握国家大权的太上皇能过得差吗?苦的是嘉庆皇帝吧……自打嘉庆当上皇帝开始,就没有一天不提心吊胆的,倒不是他想这样,因为他也知道,如果自己哪一点忤了父亲的意,那么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换掉。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所以,他才会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夹着尾巴做皇帝,虽说难受,但也无可奈何。

好在这个时间并不是太长,公元1799年,当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终于去世,而他一死,就代表着嘉庆终于可以亲政了。

且不说嘉庆亲政后是什么感受,单说乾隆,他这一生真可谓是太值了,尤其是他做太上皇这三年,更是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还能稳稳的把持朝政的局面,所以说他的这个太上皇当得,就是一个“大一号”的皇帝。

从秦庄襄王被秦始皇追封为太上皇算起,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20多位太上皇。被迫退位或晚年郁闷的太上皇占了一大半,毕竟当皇帝当久了,谁愿意主动放弃权力。大多结局比较一般,甚至是凄惨,如宋徽宗。被追封为太上皇的,其结局还算不错,像刘邦的老爹刘太公那样靠着儿子白捡了一个太上皇称号。只有自愿禅为给儿子的乾隆帝,结局算是最好的,直到故去前,依然手握皇帝才有的大权。总而言之,历史上这些太上皇,除了乾隆和刘太公之外,其他的人余生普遍都过得不是很好,要么是被幽禁,要么是不明不白地死掉,也正是因为太上皇的结局大多不好,所以乾隆才会干出“退位却不还政”的事儿来。

最是无情帝王家,如果你有幸生在皇家,要想日子好过,有且唯一的路径是手中有权,不然一切都是浮云,即使你是皇帝他爹!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太上皇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