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暴动”,主要指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zhì),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在那里。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国人”指的是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朝的城邑一般有两道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称“野人”或者“鄙人”。周朝后期,由于贵族内部分化严重,很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不过,当时这些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也拥有权利,当然也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此次事件反映出西周中期王室与诸侯、民众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实际上,西周统治阶级对最高权力争夺的公开化,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礼制规范遭到破坏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如周懿王死后,其叔叔辟即王位,这就是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在诸侯们的帮助下,重新登上王位,即夷王。
这个周夷王也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君主。当时诸侯朝见周夷王时,他经常从王位上走下来迎接,并随意地与诸侯们交流。很多读者可能会说,这不是很好吗,说明夷王体恤下属,可是在等级森严的周朝,这些举动让人觉得是有失天子的威严。不久,这些话被周夷王听到,受到极大刺激。
为了让众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趁着各国诸侯云集镐京时,夷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一直看不顺眼的齐哀公活活地烹死。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那些诸侯暂时被吓住了。不过,此后随着王权专制暴虐,诸侯们也开始践踏礼法。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登基。为了增加王室经济收入,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邵公进谏:“民不堪命矣!”周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西周镐京的“国人”因不堪厉王的暴政,发动暴动,厉王被逐于彘,王权由旁人代行使,直至共和十四年宣王立。
那么,“共和”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现在很多史书都是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因为这种说法也符合当时周朝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国人”暴动,仅仅是因为厉王过度的暴政,并非真正要推翻周王朝,之后希望有一位能实施仁政的诸侯王出来代替厉王。而周公是周王室的第一家贵族,召公是第二家贵族,且两人都曾谏阻厉王勿以暴虐弭谤。国人拥戴周、召二公代行王政,符合当时的情形。
但是,又有人说这个“共和”说的是共伯和,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说法出自《竹书纪年》:“共伯和干(夺)王位”。正因为共伯和其人代行王政,所以才称之为“共和”。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釐侯卒,长子共伯余即位,其弟伯和袭杀其兄,夺得卫主之位,此即为卫武公。不过,根据史书记载,这种说法有牵强之意。
我们知道,共伯和是卫釐侯之子,据《史记》年表,卫釐侯十三年,厉王出奔。釐侯二十八年(前827 年),周宣王立。
也就是说,厉王出逃时,釐侯还在位,共伯和只不过是侯国的一个世子,年纪轻轻。要知道,在嫡长继承制非常严格的西周,侯国的一个小小世子共伯和,哪里就能一步登天,成为周天子?
“国人暴动”其实是场贵族的政变
翻开历史长卷,谈到西周时期的一件重要事件“国人暴动”是这样描述的,周厉王当政时期,他荒淫无道,贪婪成性,霸占了百姓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残酷剥削百姓,残暴对待人民,以至民不聊生。公元前841年,国都镐京内的平民百姓发动起义暴动,赶走了周厉王。这次事件被称之为“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难道真是一场平民百姓发动的正义暴动吗?暴动的目的就是因为压迫而推翻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吗?历史如同一位小姑娘,被人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打扮。后世历史典籍中充满了“春秋笔法”将这段历史的真相隐藏在迷雾之中。
参加这次暴动的主体是“国人”,顾名思义,“国人”就是生活在国都城市里的人民,自然就是平民百姓了。这样的认识对于西周时代来说是不准确的。西周时期,普通民众才是居住在城外、郊野,被称为“野人”。对应在生活在城中的人,称为“国人”。我们形容政治大人物的退位叫“下野”本身就是有引申义,引申为退出领导层回到平民中间,变成普通人。由此可见,“野人”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那么居住在城邦中的“国人”都是些什么人呢?居住在城邦中的人主要是贵族、统治阶层以及各级贵族的远近宗族成员、以及部分与统治阶层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其中,数量最大的是各级贵族的远近亲族,他们拥有自由的身份,但在经济资源上依赖贵族。在城邦中居住的人,无论生活条件、安全舒适程度都较“野人”好很多。
我们分析“国人暴动”这一事件,不仅要看发动暴动的人是谁,处于哪个阶层,另外还要看事后,谁是受益方。史料中记载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此时宗周无主,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并改称年号为“共和”。根据这段史料,我们知道“国人暴动”之后,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当周厉王想要调兵请将镇压暴动时候,臣下的回答兵即国人。西周时代护卫周天子的都是贵族的后裔,同时臣下的态度也说明对这次暴动,臣下也在虚与委蛇地不和天子站在同一阵营,天子失去了军队的统治权,军队已然不听从天子的命令了。
国人暴动后,谁是最大受益者?自然是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高级贵族。在西周初年,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也叫姬叔旦。他曾助武王灭商,同样,西周内初年的召公姓姬名奭(shì),助武王灭商,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爵位为“公”,所以称“召公”。
由于周,召两家的历史功绩,周公,召公两家“世为卿士”成为惯例。是周朝最显赫、最重要的家族。可是,周厉王即位后,开始打压冷落周召两家,并没有遵循惯例任命周公,召公为卿士,而是启用了在经济管理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在军事上有专长的虢公长父为卿士。分别负责经济与军事。
《史记·十二诸侯表》中用“公卿惧诛而祸作”来记录了这次暴动。当周厉王逃到彘后,周召共和执政,西周的实际统治权落到了周公,召公手中。同时,我们可以推断,如果“国人”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是不会轻易让周厉王逃到彘,并且周厉王在彘生活了14年,这更像是贵族之间的流放。对暴动的结果有了充分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周公,召公的共同执政,是最大的利益受益者,代表了整个贵族集团的利益。
下面的问题是,周厉王做了什么触动了贵族们的奶酪?
一、清算、收归“国有财产”
原来,周朝实行分封制,各级贵族在自己的封地内行使朝贡、保护周天子的义务。在贡品中,主要是田地中的粮食及山林湖泽中出的物品。由于耕地便于统计上供的粮食数量可以计算量化,但山林湖泽就不同了,由于不好统计,在实际执行中就比较随意。周厉王当政后,加强了对山,泽,林,牧等管理,明确要求按照比例交纳贡品,这其实是对原先的政策严格执行了。这就导致原来可以被贵族们偷逃过去的纳贡不得不缴纳了。伤害了贵族们的利益。
二、在政治上启用新人,打压旧势力
贵族中以周公,召公为首的势力在新一轮的人事安排中被冷落。启用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打破了世袭制,也就打破了西周时期的“礼制”。这就等于损害了一个阶层的利益。另外,周厉王开始对各个封国派驻代表“中央”的“干部”,官员名称为“牧”,直接受周厉王领导,由“牧”来管理各个封国的诸侯,起到管理,监视的作用。制定诸侯应该行使的职责和义务。监视纳贡的数量。
三,在军事上打击削弱尾大不掉的诸侯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对不来朝贡的诸侯国进行打击。在周夷王时期楚国就乘机不来纳贡,楚国国君熊渠借机称王。到周厉王时期,周厉王东征西讨,击退犬戎、平叛淮夷、收拾了宿夷。威震了有异心的诸侯。此时熊渠主动撤销了王的称号。如果不是周厉王军事上的强大,熊渠是不会撤销王的称号的。
四,淡化礼制,强化法治。
由于周厉王没有执行传统惯例任命周公,召公为卿士。这首先就破坏了“礼”制。同时,加强了统治手段,但做法粗暴。任命以卫巫为首的执行机构,监视在公共场合批评时政的“国人”。由于国都里的人和贵族有太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做法明显触及了贵族利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何况是有着强大势力的贵族阶层呢?
以上几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在公元前841年,在首都镐京发生了被称为“国人暴动”的历史事件。周厉王最终被流放。而周召共和执政开始代行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