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排长队的场面,是不是让你很震惊?这样的排队场面,中国人现在是很难看到了。排这么长的队,是干嘛呢?这一切都是因为麦当劳,也就是现在的金拱门。
1990年1月31日,莫斯科第一家麦当劳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广场上开业(1987年11月12日,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北京前门餐厅、1990年10月8日,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深圳光华餐厅)。这也是当时麦当劳在全球最大的一家连锁餐厅。这一历史性事件,在当时正处于激烈社会变革之中的苏联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开业当天,首都民众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感受了下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原本能容纳近千人的麦当劳餐厅,先后涌入了3万名顾客,创下了麦当劳品牌创建以来的世界记录。 那么,一个资本主义品牌,是如何进入当时还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的?它凭什么能够一炮而红?可以说,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苏联的第一家麦当劳营业额超过15万卢布(那时候1美元兑1.80卢布,兑5元人民币),创造了麦当劳的历史纪录,也是当时世界上生意最好的麦当劳。
麦当劳有900个是内座位,还有200个夏天露天座位。当天,开业那天是大冬天,外面可坐不了。
1990年一个汉堡1.5卢布,一个巨无霸3.75卢布,当时人均工资150卢布,公交月票30卢布。吃顿饱的麦当劳,一个星期伙食费没了。
其实麦当劳能够进入苏联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时候:冷战,铁幕,对抗,使得很多事情变成不寻常,
连快餐店也成了你胜我负的象征。
天时:苏联领导人决意改革
麦当劳进入苏联,是一场十四年的等待。等待的尽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
为了能进入苏联市场,其实早在1976年开始,麦当劳加拿大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治·科汉就和苏联方面谈判,直到1989年4月29日才达成协议。社会主义强国这个效率也是醉了…… 苏联不灭真的是天地不容~
众所周知,麦当劳是一家美国品牌,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麦当劳进入苏联,却是由它在加拿大的分公司和苏联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麦当劳加拿大分公司的创始人是乔治·科汉,正是他历经14年的艰苦努力,才将麦当劳的金黄色拱门标识,带到了莫斯科的市中心。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乔治·科汉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他很早就看到了苏联个人消费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1976年,第21届夏季奥运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科汉找机会拜会了苏联代表团的官员,提出了让麦当劳成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的想法。但是这一提议在苏联政府最高层之间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最终提议被否绝。因为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普遍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让一个资本主义快餐连锁品牌出现在自家举办的奥运会上,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质疑,那将是一场“国家的尴尬”。
但乔治·科恩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目光更加长远,他想让麦当劳的店铺直接在苏联的国土上落地生根。于是,科恩和苏联政府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这一谈,就是一十二年,中间谈判曾几度濒临破裂。但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了1988年,他终于等来了合作的机会。
整个八十年代,苏联都处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1987年,在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发展商品经济受到鼓励。到了1988年,苏联通过了允许私人投资办厂的法令。与此同时,也为外资企业进入苏联打开了一扇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拿大麦当劳和莫斯科市议会终于在1988年4月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同创办一个合资企业。
可以说,这是一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姻,麦当劳在苏联开了一家店,而苏联则向西方打开了一扇门。
地利:本地供应商鼎力支持
麦当劳入驻莫斯科之后,积极实行本地化政策,在当地农业和畜牧业中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极大地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当时,苏联政府在合作协议中规定,作为合作条件,麦当劳必须和当地供应商合作,使用他们提供的食材。为了保证食材的品质,麦当劳特别从荷兰进口了土豆和黄瓜的种子,把他们提供给当地的农民,然后教会他们如何种植。他们还要求当地的牛肉供应商,特供麦当劳的肉牛,应当晚一个月阉割,早一个月宰杀,以便提高瘦肉比例。
由于苏联对进口的限制,麦当劳还特别投资4000万美元,在莫斯科郊区新建了一个巨大的食品加工厂,为其第一家苏联分店生产食材。里面包括其标准的烘培区、乳制品和肉类处理区,甚至还包括一个小型实验室。在创建之初,该工厂并没有连接到电网,苏联当局也没有迅速安装必要的电力电缆。结果,科恩直接向苏联驻加拿大大使抱怨启动缓慢,大使立即召集了数百名苏联士兵开始挖掘战壕(免费劳力就是好,还可以免费为美帝总统扫雪 饿死事小面子事大 你不知道的万邦来朝黑色幽默),并为工厂铺设电线。
麦当劳之所以能够在莫斯科站稳脚跟,飞速发展,与这些合作企业的无间配合紧密相关。在物资经常紧缺的社会背景下,火爆的麦当劳却从未出现过食材供应不足的情况,这正是这些合作企业鼎力支持的结果。而反过来,在麦当劳的带动下,这些合作企业也纷纷尝到了“资本主义”的甜头。它们中的许多企业,后来都成了行业内的巨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乳品公司Wimm-Bill-Dann。2002年,它成为了首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俄罗斯食品企业。
人和:年轻服务员微笑服务
如今,热情洋溢的微笑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行业标准。但在当时,它就像一缕久违的春风,吹在每一位麦当劳顾客的脸上,温暖了他们的心。
麦当劳服务人员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也成为了行业的标准
在1988年,莫斯科麦当劳餐厅项目正式启动之后,乔治·科恩就率领运营团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准备。一方面,他们抓紧进行餐厅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对服务人员的招聘、选拔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也随之开展起来。
他们在莫斯科的报纸上刊登了招聘服务人员的广告。招募要求是性格开朗,聪明能干,会说外语的人优先录用。当然薪酬也十分诱人。当时的标准是每小时2卢布。这意味着,包括奖金在内,服务人员每个月可以获得大约300卢布,这比当时的社会平均工资还要高出许多。结果立即引起了轰动,应聘人数达到了27000人,这又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经过面试选拔之后,最终有630人被录用,其中许多人是在校的大学生。
麦当劳的服务人员大多数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
对于这些服务人员的培训,乔治·科恩表现得信心十足,他表示:“苏联的年轻人能在奥运会上拿金牌,我当然能教会他们如何在麦当劳工作。”那时候,麦当劳已经拥有了一套自己的标准化服务流程,成熟完善,在全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都在有效地推行。乔治·科恩把它照搬到了莫斯科。
在这套服务规范中,除了对食物烹饪、点餐收银有着严格的要求之外,另一大独具特色的要求就是——要 礼貌用语,微笑服务。早在当初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应聘者就都被问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 你能在一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里,都始终保持微笑进行服务吗?”当然,所有参加面试的人几乎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开业庆典中的娱乐节目
“您好,欢迎光临!谢谢!请慢走!”这几句在现代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招待用语,配上服务员们热情洋溢的微笑,一度让第一天前来就餐的广大市民很不适应。他们既开心,又奇怪,还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平时光顾的商店都是国营单位,物资紧缺,货不愁卖,迎接他们的往往是售货员的冷眼和粗暴对待。服务员的微笑服务成了麦当劳的金字招牌,俘获了一大批顾客的心。
顾客:想尝一尝“自由”的味道
夸张一点儿说,麦当劳影响了一代莫斯科人。那里不仅有美味,还有无尽的快乐,和他们难忘的童年。
手拿汉堡,难掩笑容的小朋友:麦当劳是他难忘的童年记忆
苏联是世界上麦当劳成功“入侵”的第52个国家。作为在苏联的第一家“旗舰店”,麦当劳把首家餐厅的地址选在了莫斯科市中心的普希金广场。有人说,如果说红场是莫斯科的心脏,那么普希金广场就是莫斯科的灵魂。苏联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的雕像,就矗立在麦当劳餐厅的对面。1990年1月31日那一天,这位一生崇尚并歌颂自由的诗人,“亲眼目睹”了首都民众为了品尝一块儿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汉堡,所表现出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疯狂。
莫斯科的麦当劳餐厅设有27个点餐台,内部有700个座位,在餐厅外的夏季露台上,还有200个座位。开业那天,自凌晨四点半起,麦当劳餐厅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那阵势,恐怕让如今彻夜排队购买iPhone的苹果铁粉们都相形见绌。最终,当天前来就餐的首都民众达到了惊人的3万人,一举打破了之前由布达佩斯麦当劳店所保持的9000人的世界记录。
平心而论,莫斯科麦当劳店里所卖的东西,对于当地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便宜。其价格差不多是当时莫斯科其他快餐店的两倍。一个普通汉堡要1.6卢布,一份鱼片要3.25卢布,而一个“巨无霸”汉堡的售价则要3.75卢布。作为对照,当时莫斯科公共汽车的月票价格是3卢布,在食堂吃一顿套餐只要1卢布。而当时苏联人民的月平均工资大约230卢布,也就是说,买一个汉堡,就要花掉一个普通人半天的工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莫斯科人民对于麦当劳还能有如此巨大的热情呢?
首先,当然是难以抗拒的“新奇”。之前,麦当劳开业的消息已经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他们都知道,“美帝国主义”的著名快餐品牌就要来了。许多人都想要看看它卖的汉堡到底长成什么样子,吃起来又是什么味道。有些人并不知道麦当劳品牌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以为它就是美国高雅餐厅的代表。还也有人将其视为是西方文化和精神的一种象征。当时,苏联人出国都需要进行审批,对很多人来说,走进麦当劳的大门就像迈出了国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有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我就是想尝一尝’自由’的味道”。
其次,是因为当时物资的”匮乏”。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社会经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直接的表现就是物资十分短缺。即便是有钱也买不到商品,而且好多商品还要凭借单位发放的购物票进行购买。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是常见的现象,哪怕只是想买一瓶牛奶。更糟糕的是,排队的人在经历了几个小时的等待之后,好不容易轮到了自己,才发现商店里的货柜上已经空空如也。麦当劳的到来,让他们宁愿多花点儿钱去犒劳一下自己,过一把当“吃货”的瘾。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次尝试,就是一辈子的追随。许多当时的小朋友,长大之后都能够回忆起当年的盛况,称那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为美好回忆。在当年,麦当劳在莫斯科的地位,甚至能够和莫斯科广场相提并论。远方的亲戚朋友来了,他们会先被带着去参观莫斯科广场,然后再被领着去体验这家麦当劳。有人称自己已经有了“麦当劳情结”,即对麦当劳这个品牌有着挥之不去的依赖和爱恋。
正是由于苏联政府的改革雄心,合作伙伴的鼎力相助,以及自身的优质服务,才使麦当劳在苏联一炮打响,收获了一众铁杆粉丝,成就了麦当劳在莫斯科的立地生根,乃至此后在俄罗斯的遍地开花,茁壮成长。
莫斯科麦当劳开业纪念徽章:一个时代的记忆
时至今日,一晃三十年过去了,麦当劳已经在俄罗斯各地开了700多家连锁店,98%的食材都来自于本地供应商。虽然当年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绝无再现的可能,但是值此麦当劳进入苏联三十年之际,回顾起当年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依然让人感动。
开业前,苏共官员与西方代表签定了协议,咦?为什么用加拿大国旗,星条旗呢?加拿大和美国是好盟友也不至于这样吧?
哦,原来莫斯科的麦当劳餐厅是麦当劳加拿大分公司和莫斯科市立法机关的合资企业。
既然是加拿大和莫斯科的合资企业,红顶企业啊,市领导自然要赶来参加新闻发布会啦。
可这象征的政治意味太浓了啊……说这话的肯定是2000后小年轻啊,90年代中国肯德基、麦当劳开业也很隆重啊,开业请个市长市委书记不要太容易哦,那现在呢?年轻人,要理解历史,了解历史背景……当然也靠考虑历史进程……
图为麦当劳店铺外部正在装修,将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麦当劳店铺。
正在装修的麦当劳的内部,分为上下两层楼,中间有旋转的楼梯连接。
但民众显然对麦当劳有巨大的兴趣,店铺还在装修的时候,就不断有人来看,图中的这两个人指着正在装修的店铺一脸兴奋。
苏联建筑工人,他们要保质保量完成这一项建设任务,盖地好能带孩子来吃麦当劳不排队不?
店铺在施工期间,就已经开始对外做宣传广告,当时的苏联是没有失业人员的,但是依然有35000人申请了麦当劳的工作岗位,最终只有600人被录用。他们要经过一系列的培训,然后为公众服务。
美国来的讲师,在为当地招收的服务员授课。我们不仅仅是卖汉堡的,要优质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而不再是冷冰冰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在看来很简单的商业之道,美国人民早已熟谙的事儿,当年的莫斯科人民和某小弟国的人民可不一定了解,那年代商店售货员可是有权力,有颐指气使的特权。
莫斯科分店老总与员工合影留念,小伙儿是帅帅的,妹子是美美的。其实……这个当年中国肯德基,还有漂亮的肯德基姐姐,麦当劳也是……现在呢?哎,不说了都是泪……
好了,麦当劳门店于1989年5月3日开始建设,到1989年12月16日金色的麦当劳招牌(金拱门)在冰雪中被竖立起来,为1月底的开张做准备。
都是红色的,麦当劳血液里分明流着社会主义的血嘛,干嘛不让早点进来呢?
1989年1月31日,开业当天,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与刻板,单调,还有欠缺的国营商店,食品供应相比。麦当劳确实给莫斯科注入了活力。
还特意弄了个牌子,上面写着“莫斯科的公民,这是第一家苏联麦当劳餐厅”,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
此时此刻,麦当劳外面排着长长的队,这对于物资供应都需要排队的莫斯科人民来说,这没什么…… 终于能吃顿好的了。
成千上万的莫斯科人蜂拥到莫斯科麦当劳,在普什金斯卡亚广场的莫斯科中心形成了几公里长的长队,拥挤的人群如此之大,以至于数十名警察被派去控制骚乱,就像在吵闹的足球比赛中的保安一样。
麦当劳的开业实在太轰动了,一个巨无霸的价格相当于莫斯科一个月的公共汽车/地铁通行证,但依然有大量的人前来排队品尝。这家餐厅在开业第一天预计将提供1000人左右的服务,但在开业前,超过5000名俄罗斯人在普什金斯卡亚广场排队。
从开业起,每天来麦当劳的人都排起长队,只为吃一个汉堡,其他城市的市民也赶到莫斯科来排队,导致为了吃汉堡要排上七八个小时的队伍。但排队对莫斯科人来说已经习惯了,因为他们每月都要排队领糖和茶的配给。
长队但井然有序,那个年代的莫斯科人民穿着品味未必比21世纪第18个年头的某些地方差。
长龙,还是长龙……
还是长龙……但是带着喜悦……带着欣喜,即将排到大门口了……这是午饭还是晚饭啊?
莫斯科麦当劳在开业的第一天服务的顾客数创造了纪录,大概有3万多名顾客走进麦当劳享用汉堡及其他事物。而此前是布达佩斯麦当劳保持了这一记录,第一天有9100名客户。
迪士尼的角色来也到麦当劳进行宣传,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角色,唐老鸭,坏皇后等,为这些排队的人增添一些乐趣。看,这就叫整合营销啊。
麦当劳公司计划开业当天就是上千人来就餐,结果这排队场面让人大吃一惊,也引发了媒体们的关注。
餐厅服务人员在给排队的顾客分发麦当劳小广告旗,当时的人们哪知道这是免费替人做广告了。:)
麦当劳的服务员有出色的客户服务技能,这一新的形象与典型的苏联服务业形成鲜明对比。苏联的服务业(某主义的服务业都如此)都不屑一顾,冷冰冰的对客户,苏联人民对粗鲁、粗俗的服务习以为常,当他们面对礼貌的举止和笑容满面的服务员时,他们都完全震惊了。
虽然只是一间麦当劳店铺开业了,但更像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照片为俄罗斯官员和店铺的员工合影。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哇塞,终于等到进入了麦当劳餐厅的惊喜时刻了,来品尝下传说中的美式快餐,来试试这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最先在莫斯科品尝到麦当劳的客人中的一位,在被麦当劳加拿大董事长采访时,竖起了大拇指。
那时候,能吃上麦当劳,不管是孩子们……
还是年轻人……
还是大叔……
还是老妪……
还是时髦的贵妇,毕竟吃完了,回家还可以跟邻居同事得瑟,这一切多么美妙,我吃过麦当劳了哈!
已经在餐厅里面的在大快朵颐,外面的人望眼欲穿,这场面,哈哈。里面人假装淡定的吃着。外面人看得眼热,能不能快点哈,哥也带钱了。到那天凌晨,这里还是爆满。
顾客不少,来此报道的记者也蛮多,这场面真的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还以为是来了什么大明星物了呢。也是,麦当劳蜀黍嘛。
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排队的顾客。这历史性的一刻,还是很有新闻价值的,没错,直到现在也还是有价值的。要不然本文的图片哪来的?:)感谢众多的TV……
前莫斯科市市委书记,时任苏联人民代表鲍里斯·叶利钦也前来捧场,那时他是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当然小编觉得他现在也是,他毕竟改变了一个时代。
1993年,当第二家麦当劳开业的时候,叶利钦再次参加了开业,此时他已经是俄罗斯总统了。可惜他选择了普京……让俄罗斯人民再次排队~
人实在太多了,不得不出动了好多警察蜀黍来维持秩序。
经过一番艰辛的排队,终于进入餐厅的幸运儿。这位漂亮的微笑妹子,这里的暖气有这么暖和么?别人都大衣,就你光着个腿。
生意实在是太火爆了,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馆子确实挺大的。
当年的苏联号称世界强国,其实物质匮乏得很,买什么都要排队。排队对于苏联老百姓来说,那是司空见惯的,只是今天排队稍微长了一点。
麦当劳可以算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麦当劳进入苏联市场,曾让苏联的某些人大为紧张。这怎么得了,这可是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啊,这可是美国文化入侵啊。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就是“你们每吃一次麦当劳,就等于为美军贡献了一颗射向苏联的子弹!” 其实文宣部门这个说法蠢透了,麦当劳是加拿大麦当劳和莫斯科当局的合资企业,有钱一起赚,还给自己挖坑招黑,是傻么?
而对于苏联老百姓来说,那又是另外一种感受。走进麦当劳的大门就像迈出了国门,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苏联老百姓,从普通小市民到大学教授,严冬中排队数小时,就为了品尝这美味和自由的滋味。
从1990年到1992年,麦当劳排队的盛况一直持续,直到后来陆续开了很多麦当劳,这一现象才消失
为了拉近距离,麦当劳莫斯科店的标识下面,加上了苏联的国旗
麦当劳在莫斯科开业的第二年,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苏联正式解体。
美国的子弹还没打过来,曾经的苏联帝国就彻底完蛋了,真的是莫斯科人民吃麦当劳造成的吗?
好了,而今要吃麦当劳,还可以使用优惠券的,当然是麦当劳电子优惠券。
打开微信扫扫如下二维码,麦当劳手机优惠券尽在手中。
收藏麦当劳手机优惠券,点餐时出示麦当劳优惠券,无需打印即可享受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