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让我们了解了波澜壮阔的三国纷争,带我们品味了战争变幻下的人生百态,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那些占据三国C位的风云人物吸引了大家太多眼球,可那些失败者又有谁关注呢?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随着蜀亡、魏灭、东吴嗝屁,三国的历史走到了尽头。三分归晋,天下一统,魏蜀吴的皇族,曹操、刘备、孙权后人们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他们是如何湮没在历史风云中的呢?
三国后人,下场最凄惨的,是孙权之后。
活得最长久最滋润的,却不是你可能会猜的刘备、刘禅之后,而是曹操之后。
刘备的后人,比老孙家要强,但没有老曹家在历史舞台上存在的时间长。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后,司马炎掌握全国军政大权,他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接受魏帝曹奂禅让,代魏称帝,司马炎就是晋武帝。此时,蜀汉的刘禅、魏国的曹奂以及吴国的孙皓,命运掌握在司马炎手中。那么,司马炎是如何对待这三国的末代皇帝的呢?
司马炎这建立晋朝后,前期可谓一代明君,他厉行节俭,用人唯贤,为当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在对待末代皇帝上,司马炎也特别仁慈,他赐予此前投降的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并在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用四个多月灭吴,统一了全国。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投降后,司马炎赐其为归命侯,之后,孙皓便在洛阳居住。
对于魏国的末代皇帝曹奂,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的同时,给予他一系列优待条件,包括食邑万户,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优厚待遇。
司马炎为何采取怀柔政策,善待这些末代皇帝呢?这与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有关。这样做能消除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安定蜀汉和吴人的人心。此外,司马炎也是在效仿曹丕。当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司马炎学习了曹丕的做法,而且做得更好,曹奂从天子之位变成一个藩王,在陈留国,其亡国的日子比在位还滋润。由此可见,曹奂的待遇、地位、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血性十足的孙权后人
先说孙权之后,孙吴末代皇帝孙皓应该是三国亡国之君中最有骨气的,面对司马炎那气势,不知甩出刘禅几条大街。
受降仪式上,司马炎指着大殿之中优待俘虏的座位对孙皓说:这个位子朕给你准备很久了,“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
孙皓毫不客气的把司马炎给噎了回去:我在南方也给陛下准备了一个这样的座位,“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司马炎的宠臣贾充一看主子被孙皓戏弄,立马狂吠:听说你在南方,挖人眼珠,活剥人皮,怎么这么没人性?
孙皓微微一笑:这种刑罚,我是用来对付那些乱臣贼子,尤其是以下犯上谋杀皇帝的奸臣。
贾充立马败下阵来,因为贾充的旧主人,曹魏第四个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就是被贾充、成济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干掉的(详见“大鹏说《通鉴》”之《三国时代哪个皇帝的武略堪比曹操,文采胜过曹植,却被人一枪毙命》)。
孙皓把西晋君臣当宝耍,司马炎当然不忿,只给了他“归命侯”的名号,连封地都没有,是三国后人混得最惨的一个。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他的桀骜不驯也遗传到了孙家后人身上,但给后人带来的却是灭顶之灾。
孙皓的儿子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主要有两个,孙充和孙璠。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二三月间,就在西晋王朝快翘辫子之际,建威将军钱?谋反,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可能是觉得这个名号还不够吸粉,钱?就把孙充拉过来点缀门面,奉孙充为吴王,打出孙吴的大旗对抗西晋。不久钱?嫌孙充碍事绊脚,又把孙充给干掉。
孙充是被人赶鸭子上架谋反的,孙璠则是直接自己扯开袖子上。晋元帝司马睿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十一月,孙璠估计是想趁司马睿在江南立足未稳,趁乱恢复祖宗基业,就举兵谋反,结果不久被消灭。
孙权后人中,举兵反晋的不止孙充、孙璠。还有孙弼在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4年底,在广德即今天安徽省广德县起兵反晋,第二年正月就战败身亡。
子孙绝灭的刘备后人
蜀汉后主刘禅亡国后,虽然在洛阳上演了“乐不思蜀”的闹剧,但在郤正的辅佐下,过得倒也平平安安(详见“大鹏说《通鉴》”之“蜀汉后主刘禅亡国之后,才对此人相见恨晚”)。不但有安乐公的封号,还有食邑万户的安乐公国封地。国都在安乐县,就是今天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的衙门村(旧名安乐村),从北京市东直门长途汽车站坐916慢车就能到。
魏晋禅代后,刘禅继续当安乐公,直到晋武帝泰始七年,即公元271年去世,谥号“思公”。第六子刘恂继承安乐公爵位。
到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时,刘禅、刘恂的子孙几乎被屠灭殆尽,“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只有刘禅的弟弟刘永之孙,也就是刘备的玄孙刘玄,带领一帮族人逃回成都老家,投奔当时在成都建立成汉国的李雄。
李雄也乐得刘玄过来撑门面,毕竟刘备、刘禅在蜀地的人望还是可以的,就封刘玄为安乐公,延续刘禅的香火。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也就是王羲之写出《兰亭集序》的前六年,即公元347年,东晋攻灭成汉,乱军之中刘玄生死不明。安乐公国这才灭亡,刘备的后人再也没在历史上留下一丝线索。
禅让专业户曹操后人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其一生雄才大略,好用权谋,是魏国的创业者。曹操是三国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饱受争议,他文治武功,统一北方,抵御外族,延续顷颓的汉室;另一方面,他杀伐过重,权倾朝野,架空汉室,被称为“国贼”。虽说在演义中一直以篡位形象存在,但他承汉启晋,雄踞中原,历史贡献不可谓不大。
其子曹丕称帝后,曹魏实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并立的时代。
纵观曹操的一生,却和一个地方产生了奇妙的缘分:曹操不仅在这里起兵,走上了霸业之路,甚至在曹魏灭亡后,曹操的后代还因为这个地方称为“一国之主”,做了200多年的国王。这个地方就是陈留。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265年司马炎篡魏,曹魏历经五帝,分别是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曹魏作为正统王朝结束。
可能大部分人对于曹魏的认知仅限于此,但曹魏宗庙仍然以天子规制存在了二百一十四年(265年—479年)。礼制上来说,曹魏并没有灭亡,只是没有了国家权力。
陈留王国见证了西晋、东晋和刘宋三朝的兴亡,享国214年。在历史上,亡国之君不是被杀便是受辱,能以体面的方式谢幕的人极少。能有如此的待遇,曹操的后代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结局最好的了。陈留王国能存在200多年,算得上是一个神奇的记录了。
二百五十八年,活活,曹阿瞒若知道后代子孙做了如许长时间的“禅让”专业户,天晓得他会是什么感想?
历史真有趣,读史的一大妙处就是经常会让人有新鲜感,尤其是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极为有趣的事情。
陈留起兵,走上霸业之路
陈留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陈留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成为一方都市。东汉时在这里建立封国,即陈留国。曹操与陈留的缘分就此开始。
董卓乱政,时在洛阳为官的曹操不齿于和董卓为伍,于是改易姓名逃出洛阳,在陈留落脚。到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士兵,打出了讨伐国贼董卓的旗号。曹操的行为得到了关东各路诸侯的响应,合兵一处“讨伐董卓”。曹操在陈留起兵,就此走上霸业之路,而东汉历史也就此改写,开启了军阀割据的序幕。
挟“陈留王”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天子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汉灵帝死后,他的异母哥哥刘辩被何进拥立为帝,刘协先被封为渤海王,不久又改封陈留王。刘协改封陈留王后,何进诛杀宦官身死,董卓入京乱政,引发战乱。陈留王在战乱中举止得体,聪慧过人,深得董卓赏识,于是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被立为皇帝的刘协命运多舛,先后被董卓、李傕等人控制,被迫从洛阳迁都至长安,又无奈从长安还都洛阳,虽说是汉朝皇帝,但根本没有皇帝的威严。在这期间,刘协饱经风霜,196年回到残破的洛阳后,甚至连落脚地都没有,生活十分凄惨。这时,从陈留起兵的曹操已经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向没人疼没人爱的刘协伸出了橄榄枝。
刘协接受了曹操的帮助,因为洛阳残破,曹操把刘协迁移至自己的势力范围——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此,从陈留起兵的曹操和从陈留王变成汉朝皇帝的刘协开始了一段复杂的君臣关系。
220年曹操病逝,但这不代表他和陈留的缘分就此中断。
266年,曹魏的最后一任皇帝,曹操的孙子魏元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曹魏被西晋取代。司马炎仿照曹魏故事,将曹奂改封为陈留王。曹操的后人转了一个大圈子,最终又回到了曹操起兵的地方——陈留。曹奂的待遇和刘协差不多。曹奂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
未几多年,西晋内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氏在南方重建政权,是为东晋。奇怪的是,东晋仍然承认“陈留王国”,继续封曹操玄孙曹励为陈留王,以绍魏祀。之后陈留王国就在南方扎根了,甚至晋朝、刘宋都灭亡了,这个祭祀曹魏政权的“陈留王国”仍然存在!
陈留王国共有九位陈留王,如下表(嘻嘻网历史制表)。
魏后—陈留国(265年—479年)
|
|||||
传位
|
称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备注
|
第1代
|
陈留王
|
曹奂
|
38年
|
265年—302年
|
曹宇子
|
第2代
|
陈留王
|
曹过
|
24年 |
302年——325年
|
曹奂子 |
第3代
|
陈留王
|
曹励
|
33年
|
326年—358年
|
曹操玄孙
|
第4代
|
陈留王
|
曹恢
|
16年
|
363年—378年
|
曹励子
|
第5代
|
陈留王
|
曹灵诞
|
26年
|
383年—408年
|
曹恢子
|
第6代
|
陈留王
|
曹虔嗣
|
12年
|
409年—420年
|
曹灵诞子
|
第7代
|
陈留王
|
曹虔秀
|
42年
|
421年—462年
|
曹虔嗣弟
|
第8代
|
陈留王
|
曹铣
|
11年
|
463年—473年
|
曹虔秀子
|
第9代
|
陈留王
|
曹粲
|
6年
|
474年—479年
|
|
齐建元元年八月癸巳,省陈留国
|
经过司马家三代权臣努力之下,终于将曹家苦心经营多年的基业,尽纳入自家手中。曹魏帝国最后的皇帝曹髦,亲率卫队抗击司马昭,结果于甘露五年死在魏都洛阳之内。司马昭终于将曹氏最后的希望,彻底从皇宫之内抹除。
《魏世谱》曰:封帝为陈留王。年五十八,太安元年崩,谥曰元皇帝。
不过虽说大权在手,但是皇权的更替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司马氏找来曹奂立为新皇,在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之后,曹家的好日子到头了。
公元266年冬十二月丙寅,,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后,被封为陈留王,邑万户,即宫于邺(魏国故都,今河北临漳县,老曹家的发祥地邺城。)。己巳,又授予陈留王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由于曹魏是司马家的老东家,司马炎给曹奂的政治待遇,对于曹魏宗室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了充分礼仪地位,是三国末代之君中最好的:可以建天子旌旗,摆天子出行的排场;曹魏时期的政治制度继续保留,不但一百年不变,而且一百年之后也没有必要变(当然前提是他司马晋得混上几百年);允许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皇帝的从车,可以理解为备用车辆,这也就是备胎的最初来历),仍然行魏国正朔,祭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就是城内魏国旧制一律沿用之,给皇帝写信不必称臣,接晋朝的诏书也不必下跪。做完这些,司马炎才心安理得坐上皇帝的宝座。
通俗的说,司马炎和曹奂非君非臣,更像主客:曹奂作为一国之君来晋国做客了,晋国给曹奂天子待遇。当然前题是必须客随主便,不能僭越。
陈留王曾经是汉献帝刘协的封号,曹丕篡汉,封了刘协为山阳公。同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也是曹操起兵发迹的地方。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不知是让他追思先祖还是对曹魏的嘲讽?
二王三恪,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对于前朝政权一项优雅的对待方式。历朝历代都会找寻昔日皇族故人,设立相应的小王国彰显自己的仁慈。司马炎手中遵奉二王三恪制度的小王国,下设保留有汉献帝的山阳公、蜀汉的安乐公、曹魏的陈留王、孙家的归命侯。
不过由于西晋永嘉之乱,四个从前的小王国都被战火侵扰,最后直接连皇族带头领直接死于战争之中。不过相较于封地偏远的山阳公、安乐公来说,曹家的属地邺城本身实力雄厚,又更为便捷南渡。
晋朝统一全国之后,开始了作死的花样表演。晋朝大量分封诸侯王,招来祸患。这期间陈留王曹奂一直安安静静,做好自己客人的本分。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晋武帝司马炎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亲手封的陈留王爵位,竟然两度见证了晋朝的灭亡。
五胡之乱,衣冠南渡,陈留王国也随晋朝司马王室衣冠南渡,这才没有像老刘家一样被屠戮殆尽。
陈留王国随大流衣冠南渡,东晋又继续延续旧时的制度,给予他应有的封地和爵位。两晋之所以会对陈留国始终不离不弃,不仅仅只是因为尊崇旧时礼法二王三恪,更求彰显晋国自身的正统性。以其合法性,证明北朝政权的不合理性。、
之后世代相传,历经东晋、刘宋,直至南齐。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陈留王国国祚二百一十四年,比任何一个朝代都长寿。 看来曹丕厚待汉宗室,福荫子孙,也算有了回报。
东晋成帝太宁四年,公元326年十月,司马衍再次册封曹操的玄孙曹励为陈留王,国祚不绝。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年司马家逼迫老曹家禅让,却没想到最后老曹家也用这招灭了司马晋朝。毕竟人家才是禅让这门帝王创业绝学的正宗传人。
陈留王既然是客人,存在感肯定不会很高,所以当司马氏式微之时,曹家自己找些事出来刷刷存在感,比如劝进。
那是在公元420年,东晋王朝行将灭亡之际,当时的陈留王曹虔领衔群臣上表劝进,要求东晋末帝司马德文将皇位禅让给刘裕,也算报了祖上被逼逊位的一箭之仇。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可以说是老曹家接生的。曹家毕竟是禅让专业户,专业的事情必须专业的人来干。
老曹家可能是禅让上瘾了,不论是逼别人将皇位禅让给自己,还是将皇位禅让给别人,抑或是逼别人将皇位禅让给别人,非要上演禅让球场上的帽子戏法。
59年后,公元479年,刘宋病入膏肓,当时的陈留王曹粲又率领群臣劝进,辅佐萧道成接受刘宋的禅让,建立南齐。
这简直成了劝进专业户,不过这一次陈留王失策了。正所谓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这次劝进,老曹家没有落到好果子吃。萧道成因为手上小钱钱紧张,要搞精简分流,省一些办公经费,就把陈留国给废了。
毕竟陈留王国对于萧道成来说,属于前朝的前朝的前朝(的前朝,加括号是因为西晋东晋)了。虽说二王三恪,但是世道那么乱,谁还讲究这些繁文缛礼呢,陈留王国也没必要做那块遮羞布了。南齐建元元年八月(公元479年),萧道成废陈留国。
刘宋灭亡,南齐建立。南齐皇帝萧道成认为,从曹魏到南齐,已经相隔三个朝代,时间已经遥远,我也没有义务去养活曹操后人去祭祀曹魏政权。于是479年,南齐废除了陈留王国。从266年至479年,陈留王国在曹魏灭亡后,在官方允许下,又将曹魏香火延续了219年,传了9任国王,这种情况历史少有!
另:二王三恪,始于三皇五帝时期的一种政治礼制。历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所谓“恪”,即表尊敬之意。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不过后面的王朝对于前朝也不是那么讲究,意思一下然后斩草除根的大有人在。"二王三恪"是曹家救命的稻草。
不过从方方面面来说,这种依靠礼法和利用关系维持的国家,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由于不处在权力的中心,除非经历大时代的变动,基本上难以被轻易颠覆。不过南朝本身权臣众多,政权更替反复无常,陈留国想要保全自己的位置并不容易。东晋被刘宋代替之后,陈留王曹虔曾借机上书求刘裕上位。取悦的行为得以在刘宋时代继续延续下去,但是南齐萧氏时期陈留国无法继续用旧俗维持下去。在机上二王三恪时间已到,陈留王国两百多年的历程至此烟消云散。
曹魏宗庙完。
至此,魏蜀吴三国中,国运最为长久的曹魏王室走到了历史的终点。虽然国灭,但曹操的DNA却传了下去,人丁兴旺,绵延不绝。曹魏灭国后子孙世袭陈留王国,见证了仇家两次亡国。对于曹魏后人陈留王来说,没有什么比见证仇人两度失国更快意恩仇了。
司马炎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下放曹家人设立的陈留国,将会成为一家寿命远超于自己的王国。任凭时代风云变幻,陈留国内却始终一片祥和。眼见司马家自相残杀、胡人闯入关中之地,唯有曹魏后人的陈留国,成为屹立在中华大地的长命王国。曹魏因司马家阴谋诡计夺走皇位,却意外得以让曹家后人延续下去。历史的玩笑,让曹家人成为最为特别的看客。
陈留王国的奇幻历史,扛过中国两百年动乱,曹家历史最大赢家。曹操估计做梦都想不到,他和陈留的缘分如此奇妙。现在曹操后人如此众多,估计也和延续200余年的陈留王国不无关系。刘备和孙权的后人,就没有这种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