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朝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朝代以来,中国大一统的朝代在持续时间上鲜有超过三百年的,即使是像宋朝这样的合起来319年的,中间也经历的北宋和南宋的变动,强大的唐朝,也只有289年,这是有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朝代大多持续两百多年?不会超过三百年?
当然夏商周可是远远超过三百年的,现在人不愿意承认,秦朝以前是王道政治,圣人立国,超过三百年定数是正常的,秦朝以后是霸道政治,像汉朝数次中兴才达到四百年,其余的根本破不了“事不过”三这个定律。
秦帝国消灭了贵族制度,建立了唯我独尊的皇帝制度,皇帝不会担心被贵族推翻,却需要直接面对平民和异族,矛盾集中在皇帝身上,如果社会不稳,覆灭了皇帝一家就是亡国。
秦末汉初开始,几种文化观念深入人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唯有德者居之。阴阳五行,天命转移。这些观念再加上后来的宗教工具,使得王朝出现了“其兴也勃,其亡也乎”的历史周期律。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中国大一统趋势也是王朝寿命有限的原因。中华大地一旦出现割据政权,那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北方平原多,南方水路多,方便的交通,一体化的经济,使得中央力量容易整合,进而扩张到边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皇帝都是打出来的,所以前几代励精图治打江山,也比较开明,大概四代以后,因为皇帝拥有绝对权力,人的惰性就体现出来了,开始偷懒,也听不进良言,甚至开始宠信一些佞臣,社会开始混乱,到200年后,往往开始民不聊生,这时候一旦有导火索,就会终结一个王朝。
由于皇帝的后世子孙们都是处于位高权重,养尊处优,逐渐没有了危机感,传位又是家族制,有的根本就不具备驾驭,治理全国的能力。
所以按照概率论, 能够撑300年已经是天大的奇迹了,当然还要归根于中国老百姓出奇能忍。
王朝灭亡的原因
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可耕种土地几乎是定值,人口越多,人均得地越少,肯定爆发矛盾。朝代初期,刚打完仗,人口较少,矛盾最下。朝代后期,人口众多,就会有很多人没有土地,他怎么活?起义吧。当然远古夏商周,因为人实在太少可开发的太多,所以存在时间长。
王朝最终灭亡这个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是封建的土地导致土地兼并,引发农民起义。但原因又不止这个,还有君主制的继承人素质一般来说逐代下降,再加上外患,权臣,阉官乱政等因素。
下面我们历朝历代看一下灭亡愿意,一下小朝代就不分析了,主要分析秦、汉、晋、唐、宋、元、明、清。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却二世而亡,这个灭亡主要是继承人的问题,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没有完全确定好继承人,让投机的赵高钻了空子,最终亡于昏君。故贾谊在说道:“秦亡于证而非亡于制。”
汉朝存在的算是长久,我们汉族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灭亡是连续几个小皇帝,权力逐渐掌握到外戚手中,最后王莽篡汉。归根到底是继承人出了问题。王莽一心恢复周朝的制度,结果搞得乱七八糟。民心思汉,刘秀一方面借势,一方面凭借自己的才能,开创东汉。东汉初期,豪强已经展露头角,后来越来越严重,世家逐渐控制朝廷,皇帝为了制衡,开始重用宦官和外戚,最终失控,大权旁落。同时由于黄巾起义又加速了东汉的灭亡。东汉的灭亡是由于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导致的,随着发展必定会崩溃,重新划分土地。这也是封建王朝的宿命。
魏蜀吴都没完成大一统,不谈。晋朝主要是立了个傻瓜皇帝司马衷,然后皇后乱政,导致了八王之乱,最坑的是有人向少数民族借兵,暴露了实力,导致了五胡乱华,从此中原大地三百余年不得太平。直到隋文帝一统天下。
这几个例子揭示了王朝灭亡最多的还是继承人问题,过了几代后,忘了先祖创业之难,只知享乐,无视百姓疾苦最终灭亡。从根本上说是土地制度的问题,但许多王朝都撑不到这个问题爆发出来就灭亡了。
由盛而衰也是一种必然 300年是个大限之期
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角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国的农业技术从汉代普及铁器技术后,其实农业生产技术就没有获得过大发展,也就是一亩田的产量并没有获得显著提高,而耕地也没有超出汉代所辖的农耕范围。后面各朝各代只有宋朝引进占城稻,让南方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以及明朝末年与清朝才全面普及的美洲高产耐旱农作物扩大了产量和耕种范围算是亮点,总体来看,农业技术进步不大。
而我国的大一统王朝基本都是以小农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支柱的。在没有战乱的和平时期,每一个王朝的开端基本都是大规模战乱后,人口稀少、田地荒芜然后开始由自耕农恢复生产。然后随着时间的推演,自耕农经济慢慢开始变成由地主和佃户为主的经济模式,贫富差距极大的拉大,佃户基本处于温饱边缘。最后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正常的农业收成也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佃户无路可走,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然后新王朝诞生,人口稀少田地荒芜重新又大量自耕农开始恢复生产死循环。
这个循环里面,其实一般100多年就已经演进至土地兼并严重,拥有极大的贫富差距,比如明朝时,到了嘉靖年间,明明常年的和平发展,人口激增,每年的财政收入却反倒不如永乐洪武年间,辛亏每个王朝都有一定的纠错机制,比如处决一些高官和藩王重新获得了大量土地等等,或是如王安石、张居正一样的改革,所以或多或少继续苟延残喘一定时间,所以停留在了300年左右。
这里两汉共计400年,但中间由于爆发了大规模战乱而分割了,战争等于就是暴力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同理还有两晋、两宋等等。如果没有大规模战乱,基本都是如此循环没有例外。
就好比自由贸易主义的市场经济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大垄断集团垄断公司是一个道理,世界各国也无法避免,但中国为什么偏偏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暴力形式变成了循环才是最有意思的课题。
比如大家都知道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也是大规模土地兼并,造成了大批流民,但最终却成就了工业革命,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起义。我国的宋朝并不抑制土地兼并,大批流民被招募进禁军当兵,结果宋朝是农民起义规模最小的朝代,但是瞧瞧宋朝军队数量巅峰上百万,可见该有多少流民失去土地。因为哪怕土地被兼并了,那些地并没有荒芜,而是返聘人去耕种,所以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是完全能养活全部人口的。所以归根结底,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出路的问题。这个就是我国特殊的症结所在了。
以距离我们相对最近史料相对较多的宋、明、清三朝来看。比如明清两朝就是我国历朝历代最重视农业、有最严格的户籍制度,百姓除了种地,基本只有做官这一条路,哪怕经商,在中国,哪怕富有如沈万三,胡雪岩,没有谁落得好下场。因为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相反,商人由于没有权力,都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所以大多选择和政界勾结来保全自己,而和政界勾结,则是授人把柄,更容易被清算。
另外我国的文化传统也是极度歧视农民和官吏以外的人的,没有地位。尽管我国有影响世界的底层人民的上升通道-科举制度,但同时也束缚了我国除了读四书五经以外的人们获得政治权利的途径。科举本来还有不少科,最后到明朝也变成了八股取士这一条路了。而欧洲比如英国,则在封爵士这种荣誉时,获得的有做学问的如牛顿、海盗如德雷克等等五花八门。
所以英国流民失去土地,他可以选择远走美洲殖民,可以选择去工厂做工人,可以选择做海盗,可以选择写作、可以选择做学问、可以经商,无论哪一条路都有相对完善的法制能保证他们的私有财产、著作权、知识产权,这也导致了工业革命为什么偏偏诞生在英国。
宋朝是人身最自由的王朝,可以做佃户、可以经商、可以海外贸易,没有户籍制度,没有宵禁,但官府与民争利严重,百姓权益又无法保证,所以宋朝虽没有大规模起义,小规模起义还是挺多的。而明朝早期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海禁,使得人多地少的东南沿海百姓没有出路,只有做倭寇就是典型案例了,而开关以后,由于大规模对外贸易,大量流民进入纺织作坊所以隐约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态势。当然,一方面是没有政治权力和财产安全的商人阶级,另一方面是没有工商业税收的国库和穷的响叮当的地主阶级代表-皇权,这个萌芽能真的长成怕也是奇迹了。清朝有美洲的农作物,在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上比明朝更庞大,但一样财政吃紧,直到二次鸦片战争后有了海关财政才大幅度增长,但毕竟体制走的和明朝差不多的路子甚至更加变本加厉,所以一样走不出这个循环。
每个封建王朝到后期都会出现一个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财富分部不均。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是直接或间接亡于农民之手,农民不可怕可怕的是饥饿的农民,连人都敢吃你说这皇帝在他们眼里算什么。
李自成起义时的口号就是迎闯王贺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每一个农民起义者都是先给大家划个饼告诉你跟我混赢了就有地。而这恰恰抓住了中国人的小农心理,只要有地种有饭吃我管你是谁。儒家的那堆腐儒文化老农门是不会去信奉的,那堆腐儒没饿过整天讲狗屁的道义最后把王朝给讲死了。
我们拿明朝举个例子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上讲,明朝的灭亡更多地被看作是中国传统王朝发展到后期的结果。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社之争使得明朝的统治秩序混乱,最终导致了灭亡。许多学者还从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层面认识明朝的灭亡,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囤积居奇、占地夺田)而广大中下层人民所承受的赋役和税收却不断加重,结果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在论证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导致明朝灭亡时人们往往从正德、嘉靖的怠政、荒淫(很明显的一个事例是嘉靖皇帝在八年间未上过一次朝)讲到万历的敛财以及天启对朝政的荒废。在这些论证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对国家灭亡的责任,而忽视了整个官僚集团腐化以及吏治混乱对国家灭亡所产生的影响。
在论证宦官专权时,多数人认为宦官是造成明代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因而把宦官集团对明朝灭亡的影响进行了各种分析。但事实上,在明代也有一些好太监,比如:冯铨、王安等,他们对士大夫的主张还是支持的。因此,在分析宦官专权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时是应该有针对性和具体所指的。从明初开始宦官便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是明代的特殊性。党社之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是有目共识的。明末党社之间出于集团利益或政见上的差异而大肆争斗从而使统治集团的力量分散,影响和延误了政府的正常运作。由于党争明朝对辽东的政策多行不利,袁崇焕也因此被处死。也正由于党争从而使北京政权在面临南迁的选择时不能决断。所以党社之争的弊端以及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
从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角度上讲,豪强地主阶级的势强与广大中下层平民所受赋役、剥削的加强可以用来解释农民起义的发生,但关键在于要有对比性,要将明末老百姓所承受的负担和此前的进行对比,从数字上说明明朝末年赋役和税收确实加重了;而不能以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作为唯一的标志,从而习惯性地认为明朝末年和任何传统王朝末期一样赋役十分沉重、剥削亦很严重,以至矛盾四起,最终爆发起义。事实上,在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应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最多的河南、安徽、陕西、四川等地,一方面政府对老百姓征收的赋役和剥削加重了,而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等因素,从而使农民的生存竞争和压力增大,产生了许多无业流民,最终爆发起义。对此进行反正的实例便是:东南江浙地区为何长期以来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所以不能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赋役和剥削加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农民只有造反,在考虑这一因素时要看到地区间的差异性,即各地对赋税和剥削的承受力。
古代各王朝的更迭可以看做是帝国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王朝每至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逃窜,吏治臃肿。土地兼并越严重从事生产者越困苦、流民越众多,流民越逃窜治理官员越庞杂,吏治越臃肿政令传达越不畅、改革越难进行。东汉一朝仕宦之族出身人员从初期27.7%一直上升到顺帝时期80%!明初宗室人口仅58人,而明末已达20万之多!宗室人口所享赋税从洪武年间不足3.8%一跃到明末255.79%!也就是说明朝末期全国赋税连养活皇子皇孙都不够!(宗室人口即为皇子皇孙等按规不得从事四民之业人员)巨大的不从事社会生产的社会管理(及特权)阶层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数据来源:《兴盛与危机》)
以上所说的这些看法散见于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明朝的灭亡。但是,正如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与税收》一书中所指:“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总是愿意用道德来解释历史,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当德才兼备之人掌握政权时,政府的资金自然殷实充足。与此相反,腐败总是与领导者无能相伴而生”,以上这些政治经济角度的认识也似乎陷入了用道德解释历史的囹圄,他们过多地强调当权者所具有的德行和才智。因此,一些国外的学者试图从制度上来解释明朝灭亡。黄仁宇就指出明朝的灭亡是僵化和收敛的财政体制所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恶果,即:皇权的高度集中及其脆弱性的矛盾、宦官专权、党社之争等等。总之,明朝的灭亡是早期历史因素发展的必然。
除了以上这些分析外,也可以从官僚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关系上来解释明朝的灭亡。由于明末统治者疏于朝政、宦官专权,因而使许多愿为国家尽忠的知识分子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人阶层对国家的信任。再加上党社之争愈演愈烈,从而使士人在维护正义和保全自身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结果有识之士要么居庙堂之外,要么纷纷投靠后金。按照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的看法:清朝是依靠辽东武人和士人两股势力实现了混一中国的战争的。因此,明末官僚知识分子与王朝的离心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的迅速崛起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虽然史学界对清朝入关的必然性尚持怀疑态度。但是女真人在关外的迅速崛起,使得明朝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辽东,从而忽视了内地的起义,而且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清朝在与明朝的不断争战中既消耗了明的国力,也加速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一些国外学者还指出,明朝的灭亡是与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商业衰退密切相关的。他们首先论证了从明朝前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密切相关性。而且指出,在17世纪的前三十年中,中国从世界贸易中获利甚厚,世界各地的白银经马六甲、马尼拉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而供应了中国东南地区商业经济的货币需求。但是在1620年到1660年间,欧洲发生了贸易危机,在加上世界范围内产银量的锐减,从而使输入中国的白银量减少,最终导致了东南地区商业经济的衰退,加剧了明朝经济的崩溃。这种认识能够解释明代后期江南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衰落,但不能说明全国都因普遍的商业危机而终至灭亡。当然在解释明朝灭亡的原因时,这种认识也是有其新意的。
此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迁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17世纪中叶,中国与北半球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地质史上的一个寒冷期(见《剑桥明代中国史》P633引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动的初步研究》),伴随这个寒冷期所产生的是一系列旱灾、洪灾、蝗灾以及瘟疫。特别是在1637年—1644年间,全国范围内灾害频仍,鼠疫从山西开始传遍河南、河北、北京以及周边许多地区。这些因素使得明朝的人口大量减少、农业歉收。基于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曹树基通过分析各种数据资料提出明朝是灭亡于生态环境恶化的。所谓生态环境的恶化事实上正是由于地质史上的寒冷期所引起的。很显然,不能将明朝的灭亡统归咎于气候因素,但事实上17世纪气候变迁的影响是显见于明史中的。这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总的说来,明朝的灭亡并非出于某一单一的因素,一方面,明代仍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环,因而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建国初期社会结构的重构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以保持中央集权下二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经历近三百年的发展,又迫切需要重新平衡社会结构和分配,所以明的灭亡是对此前传统王朝历史的重现;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明代所具有的特殊时代性,因而使后人能够从另一些特殊的角度来分析明的灭亡。
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每个王朝的阶级矛盾有一个从缓和到激化的周期,通常 这个周期大约是7-13代人,或者加减两代人。按照中国古代一代人需要20年的规律,差不多就是300年的期限。
中央集权制国家,既需要中央统治的绝对实力,也需要百姓生活的相对稳定。
一般国家创业初期,中央的军事实力强大,而土地经过重新分配,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或由于抵御外族入侵使得地方实力强于中央,导致动乱,或由于地方实力受中央钳制导致外族入侵。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注定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难以在对外抗争中得以平衡。
一方面统治集团逐渐吞食自耕农土地,对外战争导致赋税增加,使得国家的根基——百姓的生存状况日趋恶化,最终导致内乱。国家的封建体制注定使得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所以由盛而衰也是一种必然。300年是个大限之期啊!
300年是中国王朝周期的最大值
中华帝国,自秦以降,就有个宏愿:将权力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网络,从中央层层下达,直至每个末梢,也就是每家每户。秦确实做到了,它以极为超前的思维,以郡县制为基础,以发达的交通和文书网络为技术支持,建立了一套臻于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按黄仁宇的说法,中国是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由中央政府直接向每个农民征税的国家。
这种集权方式有极大的好处,一是可以确保稳定的税收,二是可以确保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应付战争和大型工程的需要。因此能牢牢掌握这两大优势的王朝,都是历史上闻名的大盛世(即便是秦和隋,不可谓不盛,只是过度透支了动员力,劳民伤财,随即暴亡)。
那么,大盛世为什么不能持久呢?因为经济发展是波动的、弹性的,靠一时丈量土地、审查户籍所建立起来的刚性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不符合现状,从而失去效率。根据封建经济规律,我们知道土地产权会逐渐向少数人手中转移,这也就是我们历史课本上津津乐道的土地兼并问题。土地产权发生了变化,则意味着人身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自给自足的自耕农,越来越多人失去了土地,成为了依附于一方地主的佃农。每当一个自耕农成了佃农,就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了一分。朝廷无法从他身上收到一毛税,也无法直接征调他扩充国家的兵力和劳力。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则有足够的利益动机,瞒报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这里还要尤其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人口激增的问题),在其自身势力扩充的同时,削弱了中央的势力,成为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的离心力。
而缺少了税收和人力的中央政权,在抵御外部侵略和赈灾等问题上,会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新的动乱因素。那么,若中央以强硬态度,重新丈量和划分土地,清查人口,夺回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权,是否可行呢?王莽会哭着告诉你万万不可行。乱世之末,大多数人口失去了土地和产业,沦为饥饿的流民,新王朝均田安民是众望所归。但是政局稳定之后,再设法破坏既有的产权关系,阻挠土地和农奴的贩卖,势必损害地主集团,甚至一部分自耕农的利益,从而遭致激烈的抵制。所以大家只能坐等一场毁灭一切的乱世,重新洗牌。自秦以降及至近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强集团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过程,是小农经济vs庄园经济的过程,如天平般左右摇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封建小农经济从繁荣到凋敝的周期。而300年,基本就是这一周期的最大值。
国祚 [guó zuò]解释
[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
1.国运。《陈书·吴兴王胤传》:“皇孙初诞,国祚方熙。” 宋 陈亮 《箴铭赞》:“国祚若旒,谁任其责。”
2.皇位。《汉书·刘向传》:“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皁隶。”《后汉书·李固传》:“频年之间,国祚三绝。”《新唐书·蒋乂传》:“ 中宗 即位,春秋已壮,而母后篡夺以移神器,赖 张柬之 等国祚再复。”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保洪图社稷,巩国祚延绵。”
国祚指王朝理论上应该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时间有区别。国祚有一套严格的计算公式,创自北宋邵雍。王朝的国祚数有的时候与实际值一致,有时候大于实际值,但是不会小于实际值。
中国朝代持续时间,中国持续时间朝代排行,中国各朝代持续时间
按正统朝代存续时间(秦以后)
第1名、宋朝 (960-1276年)316年国祚
第2名、唐朝 (618-907年)289年国祚(含武周690-705)
第3名、明朝(1368-1644年)276年国祚
第4名、清朝(1644-1912年)268年国祚
第5名、西汉(前202-公元8年)209年国祚
第5名、辽朝(916-1125年)209年国祚
第7名、东汉(25-220年)195年国祚
第8名、晋朝(265-420年)155年国祚
第9名、金朝(1115-1234年)119年国祚
第10名、元朝(1271-1368年)97年国祚
第11名、隋朝(581-618年)37年国祚
第12名、秦朝 (前221-前206年)15年国祚
第13名、新朝 (8-23年)15年国祚
按政权存续时间(秦以后)
第1名、宋朝(960-1279年)319年国祚
第2名、辽朝(916-1218年)302年国祚(含西辽1124-1218)
第3名、明朝(1364-1661年)297年国祚(含西吴1364-1368、南明1644-1661)
第4名、清朝 (1616-1912年)296年国祚(含后金1616-1636,如果不含应为276年)
第5名、唐朝 (618-907年)289年国祚(含武周690-705)
第6名、西汉(前206-公元8年)213年国祚
第7名、元朝 (1206-1402年)196年国祚(含蒙古1206-1271、北元1368-1402)
第8名、东汉(25-220年)195年国祚
第9名、晋朝 (265-420年)155年国祚
第10名、金朝 (1115-1234年)119年国祚
第11名、隋朝 (581-619年)38年国祚
第12名、秦朝 (前221-前206年)15年国祚
第13名、新 (8-23年)15年国祚
中华王朝之五路:1、休养生息;2、XX之治;3、XX盛世;4、XX之乱;5、灭亡;一个政权就像一个生命一样终归要灭亡,由生至灭的过程,一般可分为生、兴、盛、衰、危、亡六个阶段,五千年来中华还没有脱离轮回。在远为封闭而大有利于专制政权长存的古代,都没有“万年王朝”:历史上国运长的国家,莫过于东罗马帝国,绵延了近一千年之久;而最长久的政权莫过于中国的周朝,存在了八百多年。政权寿数的一个规律是:越近现代,政权寿数越短。其中稳定统一期: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元明清;割据不稳定期:东周(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王朝之灭亡:两汉均亡于体制内势力的恶性膨胀,类似死于肿瘤;秦、唐、明亡于民变,说明王朝末年社会层面已溃败,相当于器官衰竭;南北朝、五代亡于习惯性兵变,是习惯性流产;两宋均亡于外患,说明其军事力量不如人与地缘政治恶劣,类似乱世被杀;清亡于立宪派、革命党对清廷的失望与绝望,相当于放弃治疗。研究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学史可以使人明智。
中国王朝的覆灭基本上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可称作“制度崩溃”,就是体制内的人叛乱或者相互冲突导致国家灭亡。比如西汉的汉元帝声色犬马,整个统治系统失能,最后被王家篡权。分到这个类别的有,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隋、唐。
第二种可称作“寿终正寝”,王朝延续到一定时期,民乱四起,军队四处奔袭。虽然国家制度本身没有致命缺陷,最后却因为长期镇压而耗尽军力,国家覆亡。
与制度崩溃相比,寿终正寝模式的主要作乱者是体制外的人员。明朝基本就是这种模式(如果不是民乱四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和军队,满清也没什么希望)。
第三种可称作“外敌入侵”,时运不济,被人灭掉了。这基本就是南宋和北宋。
元朝有点第一种和第二种综合的意味,但我觉得基本可以归咎于其制度实在太差。清朝灭亡的原因太特殊,不在此处讲解。
所以,其实可以看出来,中国主要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压倒性多数的,是制度本身的崩溃。体制内人员站出来谋权篡位,或者由于体制人员的武力冲突而导致国力衰微,最终灭亡。
各朝代都是怎么灭亡的?
秦朝灭亡时,人口并未到达土地承载极限。正是由于胡亥、赵高自己胡整,把王朝早早断送了。
东汉,外戚与宦官相争,最后军头趁机篡权,最后各地军阀割据,打来打去,汉朝灭亡。
隋,隋炀帝翻下很多巨大政治错误,杨玄感与权贵子弟纷纷叛乱,宇文化及等兵变,国灭。
唐,节度使制度失去控制,自安禄山起,整个体制走向崩溃已不可避免。
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大家可以看出来,这里面王朝灭亡主要可以细分为三种原因。
第一种是皇帝自己胡整,国家完蛋了。第二种是权力制衡失败,各方文斗变武斗,国家崩溃。第三种是军力制衡失败,军头叛乱,国家崩溃。
实际上在古代,每个朝代在前一代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改良。两汉以后,官员选拔从随意性比较大的察举制改为九品中正制,然后再进化到领先世界的科举制度。政府结构,从秦朝脆弱的专权结构演化到后来分权制衡的三省六部制。
宋朝时,文官政府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已经超过了唐朝。此后的明朝和清朝基本都没有发生过过去那种体制内重要将领带兵叛乱的问题。
对皇帝权力的制约,也一直在向前发展。在西汉时期,皇帝不理朝政可以导致天下大乱。到明朝时,文官已经开始不欢迎皇帝打理朝政了。皇帝自己玩自己的,玩一辈子,对朝政都没有太大影响。皇帝的意志,已经越来越难以对抗文官政府的意志了。可以说当时已经逐步在向“虚君共和制”方向发展。
所以,从这一路看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寻求诸多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两汉都是200年就灭亡,两晋和隋处在激变之中,几十年就完蛋了。唐坚持了三百来年才完蛋。宋朝是被外敌干掉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极度罕见。
而明朝已经明显解决了唐代的制度问题,国防也做得不错,只是运气实在太差,碰上小冰川期,连年灾荒,民乱四起,这才提前寿终正寝。如果不是小冰川期,明朝寿命超过唐朝实在不成问题。
尤其是在明末,土豆和玉米已经在中国开始种植,这两种作物大大提高了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极限。如果没有小冰川期,恐怕明朝再延续一两百年都不是问题,说不定直接推动中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了。
各个皇朝的终结原因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总的来说,由于制度的演进,他们的生命力都是逐渐增长的。宋朝、明朝没能比唐朝更长寿,其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制度或者经济,而是一些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看待中国皇朝的寿命,不能简单归结到一两个要素。
关于王朝周期的原因,笔者比较推崇吴思《血酬定律》的说法,王朝开始之初,对老百姓的负担比较少,随时间推移,地方官僚豪强对百姓的盘剥加重以及土地兼并,当老百姓难以承受,达到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的地步,王朝就到了灭亡之期。
而官僚对百姓的盘剥加重,本身伴随着的就是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这种情况其实一般在建国达到百年以上就很明显了,往往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中兴之臣或中兴之君,削藩,整顿吏治,改革税收政策,帝国的寿命就能够进一步延长。
故而问题可能不该是中国王朝不能坚持到300年,而是去探讨它为什么能保持100年以上,因为从世界角度来看,100多年不溃已经很难得了,这方面的具体讨论,可以看《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王朝的崩溃,基本都是有内忧而起,而非外患,汉唐皆如此,只有宋完全限制了地方,于是败于少数民族,明若不是农民起义,满人也是进不来的。
草原帝国少有延续过百年的,但元、清却打破了这一魔咒?
原因只有一个,元、清已不是单纯的草原帝国,而是多元的草原、农耕帝国!
草原帝国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过着四处游牧的生活,领导权的维持只能靠领袖的能征善战、个人威望和部落联盟的稳定,领导权不能顺利传给下一代(特别是下一代还未成年时),只能采取弟承兄的模式,但是到了开国领袖最后一个弟弟也去世之后,接下来该由谁来继承就会引起争议,最后导致帝国分崩离析。这就是草原帝国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古语云“胡虏无百年之运”,这是由于开国大汗的兄弟一代的“自然寿命”所限。
而元、清却结合了农耕帝国的优点,采用了官僚体制(因农耕收入稳定,加上土地肥沃,能积聚起强大的中央财政,因而可以供养强大的官僚集团,而草原帝国却不行),帝国的维系也主要靠官僚机构的运作,皇帝个人作用相对较小(普通中等智力足矣),因而可以采取子承父业模式,即使是小孩也没有关系。元、清都采用了这种继承模式,所以都能延续百年以上。
相比之下,日本天皇不过是顶着王冠的穷村夫,战果纷纷还是幕藩体制和他什么关系也没有。
李氏朝鲜时间较长,这是异数。一是明清没打他,二是明清都帮他度过了灭亡危机。三是国土狭小且山水纵横不利于反政府势力割据崛起。
细说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
细数中国历史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夏朝灭亡原因: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商王朝灭亡原因:
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徵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4、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周朝灭亡原因: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魏、韩、赵、秦)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约为791年。
灭亡原因:
1、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也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厉王横徵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传至週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并“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与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权力架空,加之周平王东迁后更加沦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发展自己势力。
秦朝灭亡原因:
1、统一后,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
2、政策律法没有做及时调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残酷;
3、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陈胜吴广这样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泽乡;
4、原六国贵族后裔复辟势力过于强大,秦二世个人能力素质有限;
5、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斗争;最终导致秦朝内部统治四分五裂,完全丧失平叛的主动权。
汉朝灭亡原因:
1、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
3、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5、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晋朝灭亡原因
1、新魏主更换太快,后期太小,难以驾驭士族权臣;
2、宗室权力被过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将领独大,夺权时曹魏皇室没有外援;
3、司马懿太长寿,强大的司马氏家族兴起无人制衡。
晋朝灭亡原因:
1、统治集团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权力分散;
2、白痴晋惠帝无力控制全局,导致宫廷实权派内斗,以及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3、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导致小数民族入侵(五胡乱华)。
南北朝灭亡原因:
(南朝)
1、门阀势力各自为政,门阀与皇权摩??擦争斗不断;
2、受外来势力经常侵扰,经济受创,政权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残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将领叛乱;
(北朝)
1、六镇(北魏贵族将领)之乱,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争;
2、土地兼并严重引发社会矛盾,动摇国家(东魏、北齐)根基;
3、权臣势力过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难以驾驭。
隋朝灭亡原因:
1、大一统表面下的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2、门阀对科举制度不满,与敌恶势力勾结,对抗皇权;
3、隋炀帝个人因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与滥用民力;但是,像搞科举、建东都、修驰道、凿运河、征高丽,都是苦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唐朝灭亡原因:
1、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灭亡原因:
1、藩镇势力依然强大,新生政权也无法控制,以致内乱战争不断;
2、不少君主昏庸淫乱、残暴蛮横,军务鬆弛,贪官暴吏欺压百姓;
3、权臣勾结外族作乱,以及外族反扑中原掳掠杀伐;
4、政权太多,赋敛苛重,战事频繁,社会秩序、经济基础破坏严重。
宋朝灭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针,造成了军队内相互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
2、后晋石敬唐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使汉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无法抵御外族骑兵;
3、联金抗辽、联蒙抗金决策失误,只看到了辽(金)的强大,没看到金(蒙)的危胁;
4、统治阶层对军事的无知、无能、不作为,导致了开封防御战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政治内斗严重,以及军费开支较大,百姓负担过重。
元朝灭亡原因
1、贵族生活糜烂,吏治腐败,政府信用破产,土地兼并严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制度,以及对人民压迫欺凌严重;
3、财政赤字高居不下,赋税过重,外加自然灾害严重;
4、蒙古统治者不注重学习汉文化,只会用武力打江山。
明朝灭亡原因:
1、文官集团膨胀,权力过大,以及后期阉党专政危害统治;
2、外敌袭扰不断,政府添兵设饷,军费较大,造成财政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业发展,大大限製商品货币的流通;
4、天灾人祸相继发生,造成流民数量大增,农民起义不断影响稳定;
5、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毁长城,帮助满清捡现成江山。
清朝灭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者本身腐化(慈喜)、无能(皇帝);
2、闭关锁国政策下,导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后;
3、清政府弱软无能,面对列强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赔款;
4、军队的失控(陆军新军在国内的变乱中倒戈相向),及其职能的倒转(军队的职能只能对外而不是对内);
5、财政赤字下,“永不加赋”的朝训被一破再破,各项加徵摊派有增无减;
6、清末铁路的“国进民退”,进一步激起了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