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当了20年太子10个月的皇帝 却改变了大明走向

news.xixik.com   2017/8/24 13:36:46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朱高炽在位期间虽然很短,当时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大赦天下,废除旧制。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征兵,让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对读书人也开始重视,文化得到了复兴。后人将他的儿子和他并称为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他做了20年的太子(含9年世子),皇帝只做了不到一年。

1、肥胖且残疾

朱高炽做了20年的太子(含9年世子),皇帝只做了一年。在明成祖起兵靖难时,朱高炽由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被命留守北京。父亲和兄弟俩在前线战场厮杀,而在北京城的朱高炽也成功以万人之军阻挡了建文帝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守住了北京城。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了皇位,而朱高炽的人生开始转变。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等人的催促下,明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

中国历史朝代表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他不仅长得很胖,而且还瘸。这样的皇帝历史上不好找,上位也很难的,幸亏不是参加选美。所以朱棣很不喜欢他,一直想把皇位传给另一个儿子——朱高煦。

朱高炽凭着自己的隐忍,及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大臣的支持,还有儿子朱瞻基,而恰巧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孙子,所以朱高炽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插曲:汉王造反

朱高煦是朱棣几个儿子里面比价像朱棣的,朱棣在北京起兵造反,然后把自己的侄子的皇位给夺了,一直陪在他身边陪着他南征北战的人是朱高煦,而不是坚守大后方的朱高炽。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可是他有肥胖病,走路都需要人扶着才能走。沙场出身的朱棣觉得朱高炽身体孱弱,根本就不适合当一个皇帝。反观朱高煦则不然,这家伙活蹦乱跳的,当了皇帝之后应该能够很好的把控朝局。而且在大战的时候朱棣曾经许诺说等那些南京之后就让朱高煦当皇储,这就让朱高煦心思变得活泛起来。在立储的问题上,朱棣是犹豫了很久的。一边是得文臣心的皇长子朱高炽,占据了立嫡立长的说法,另一方面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次子朱高煦。在很难取舍的时候,解缙站出来说了一句好圣孙,结果还让朱高煦给害死了。

最终确定下来的位置是朱高炽当太子,朱高煦为汉王,这让朱高煦心里很不是滋味,凭什么你答应过我让我当太子却立了大哥那个窝囊废?凭什么我在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却不能留在京城繁华富庶之地跑到封地区?凭什么不让我当皇帝而让大哥那个病秧子当皇帝?这种想法日积月累之下,就让朱高煦有了反叛之心,当然,他老爹朱棣还在的时候他只是做准备,并不敢真的造反。要知道永乐大帝可是一个掌控力十分强悍的皇帝,朱高煦如果真的在朱棣在世的时候造反,估摸着朱棣会狠狠的收拾他一顿。在这方面来说,朱高煦的某些想法并没有错,皇帝之位,有能者居之。人之常情,在外面辛辛苦苦拼命,结果该拿的好处却被那个病秧子大哥给拿了,心里也不会高兴到哪里去。只是朱高煦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主政方面的才能,并没有他哥哥高。别看朱高炽是个病秧子,可是他主政的才能是十分强悍的,他能够很好的任用手底下的臣子,做到知人善任,这一点,是朱高煦拍马难及的。在老爹死了之后,朱高煦就造反了,可是他遇到的是朱高炽这个仁厚之君,明知弟弟的想法,明仁宗却一点都没有怪罪朱高煦的意思。到了他儿子朱瞻基那里,同样对朱高煦十分温和宽厚,那为什么朱高煦还要想着造反呢?

朱高煦之所以在连续遇到几个不计较他那些罪状的明君之后还想着要造反,归根结底是皇帝这个位置实在太让他心动了。而且他老爹不该在高兴的时候给了他一个不切实际的希望,以至于朱高煦在自己老爹死了之后都执拗的认为那个皇位应该是自己坐的。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觉得不尽然,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不尽然是看明仁宗朱高炽的所为,他对弟弟还是有很深的兄弟情的,有道理是因为朱高煦的作为,完全没有把那个病恹恹的大哥放在眼里。最后朱高煦的下场也是十分凄惨的,几次三番撩拨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朱瞻基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最终还是没有忍住,把朱高煦给杀了。而且朱高煦的死法,是十分凄惨的,他是被烈火活活烧死的。落得如此下场,也算是朱高煦咎由自取吧

2、平反冤狱

朱高炽在做了二十年太子后,终于登基做上了皇帝。仁慈性善的他,即位之后,禀纯明,从善改过,恭俭爱民,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以及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他两次恕免诸如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这些官员因忠于建文帝被处死。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

这样一来,朱高炽的开明宽仁作风便深得民心,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美传。

3、还都南京

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打算把京师迁回南京。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

此外,他的继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4、死于儿子之手?

朱高炽长子明宣宗朱瞻基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高炽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昉称他“实无疾骤崩”。

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便“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朱高炽之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仁宗看了奏折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

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当时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但也有学者通过对蛛丝马迹的考察,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即继他之后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炽生性温厚仁慈,嗜欲享乐,为此曾引起朱棣的不满。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却与其父相反,他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朱棣在世时,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已察觉他非安分之辈,故屡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基筹谋,为此不顾亲情。

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4月14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的亲信,他按预先密谋,5月13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也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

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诏而来的海涛,于6月3日抵达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当然,两种看法孰是孰非,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今后,随着人们掌握的史料不断增多,相信最终会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

死于非命还是暴毙?

明仁宗的死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暴弊说、纵欲说、谋杀说。这几种说法似乎也只有几本记载的史书上找到些蛛丝马迹。都不可全信,史学家的推测而已。我的看法是“暴弊说”。

理由之一,遗传病。永乐之后,皇帝多早丧。明仁宗外,四十岁前死的还有宣宗、英宗、代宗、孝宗、武宗、穆宗、光宗和熹宗。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家是不是在心血管方面有啥遗传性疾病。尤其是仁、宣、穆宗均为暴毙,所以有了以上推测。而穆宗确系中风。

理由之二,据《明史》载朱棣当年曾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自勉之”的话。可以知道仁宗身体很不好。而史料也显示出仁宗体甚肥,有足疾。试想一个场景,一个先天不足的中年人,每天忙于国事,还要时不时纵欲后宫。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重工作量。明初的皇帝都是工作狂,因为是君主专制,在没有丞相的情况下虽能独拦大权却无暇其他。据史学家吴晗说朱元璋每天要处理百于件各地政务。可想而知朱高炽的工作压力了。而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内阁真正掌权和司礼监分“票拟”、“批红”的时代是宣德年间。大概也是朱瞻基深切体会到了祖、父辈的辛苦才会下决心进行的改革吧。

通过上述三理由,我认为仁宗确实是暴毙。究竟是中风、工作压力还是纵欲过度,真不得而知了。我觉得都有原因吧!但绝不存在朱瞻基谋害的理由。因为朱詹基当年才二十七岁,不存在等不急的情况。切乃父体弱为天下所共知,不需要搞这么一出的。我的想法是,当仁宗不行的时候,密秘通知了南京的朱瞻基,他快马加鞭在几天内赶到了京师即位。别忘了当年仁宗也是通过密报登极的。所以,还原仁宗的死因现场,是这样的。大胖子朱高炽本来身体就不好,每天被国事家事弄得不胜其烦,又有点贪色纵欲,被大臣骂了两句心情不好,最终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他的暴死。

5、嫔妃殉葬

朱高炽的葬礼极为简略,但是也有七个妃嫔为他殉葬。

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除了平反先帝所造的冤情,缓和了皇室矛盾之外。善于儒术的朱高炽还十分善于用人,他在位期间,许多贤能之士被重用。例如军事才干出众的杨荣、直言上谏的杨士奇等人。

而这样一位好皇帝在即位十个月之后却猝死在宫中,令人扼腕叹息。而即便如此,历史也盛赞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为人宽厚,恭检爱民,废除苛政,为明朝的兴盛“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他的义举将会被世人所赞誉。

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嫡子,为何偏偏选最不像自己的朱高炽当太子?

在古装剧《大明风华》中,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大腹便便,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见到他爹朱棣就跟老鼠见到猫似的。

朱高炽,即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年号洪熙。他一生之中做了20年的皇太子,可是登基之后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其实明成祖朱棣一直不喜欢这个嫡长子,他更中意的是次子朱高煦,但是最终朱高炽还是有惊无险的继承了皇位。

那么,不讨喜的朱高炽为何会成为朱棣的继承人?通过《明史·本纪第八·仁宗》和《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等一些史料,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嫡长子继承制

《皇明祖训》:“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同时规定如果皇帝没有子嗣,皇位便由嫡母所生的次子继承。

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朱标死后他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标的嫡长子是朱雄英,其母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女。后来常氏23岁早亡,朱雄英8岁夭折,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成为继任太子妃,朱元璋便将朱允炆视为嫡长孙。

明成祖朱棣以靖难的名义推翻建文帝,他称帝后将自己美化为马皇后的第四子,在朱标、朱樉和朱棡都英年早逝的情况下,朱棣当皇帝就变成了名正言顺。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又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所以朱高炽做太子既合理又合法,那些深谙圣贤之道的朝臣们自然会维护和拥戴这位储君。

而朱高煦虽也是徐皇后所生,但终归是次子,即便他再骁勇善战,跟年轻时的朱棣再像,也只能做藩王。如果朱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会引来天下文人的口诛笔伐,甚至会造成朝堂动荡。

二、生性仁厚儒雅

如果说嫡长子的身份是朱高炽成为太子的硬实力,那么他的性格就是可以加分的软实力。

可能是自幼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朱高炽养成了仁厚的品格。清晨天寒他会等到士兵吃过早饭再检阅军队,阅读奏章他只关心百姓疾苦而忽略文中错字,所以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

而朱高煦却不是个善类,建文帝即位时他曾与朱高炽到南京,在这里他偷走了舅舅徐辉祖的爱马。回北平途中,他又屡屡犯下凶案,为此朝臣们纷纷指责朱棣教子无方。

但是朱棣举兵靖难之时,勇猛善战的朱高煦一下子成了有功之臣。有一次朱棣对他说:“勉之!世子多疾。”这是这句话日后让朱高煦对太子之位产生了非分之想。

朱棣登基后,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自恃有功的他不满足只做一个藩王,于是计划谋夺储君之位。

事发后,朱棣有意将朱高煦贬为庶人。太子朱高炽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以德报怨为朱高煦求情。最终朱棣削去朱高煦的两个护卫营诛杀了他的亲信,并将他的封地由云南改为山东的乐安州。

明成祖朱棣驾崩的前一年,护卫指挥孟贤和钦天监王射成等人试图谋反拥立朱高燧为帝,结果被告发。朱高炽又站出来为三弟开脱,说这是底下人瞒着朱高燧做的,朱棣于是不再深究。

三、深受文臣拥戴

明成祖即位之初,在选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朝臣们也分为两派,武将大多认为朱高煦屡建战功应立为太子,而解缙、黄淮、尹昌隆等一批文臣则推崇嫡长子继承制支持朱高炽。

不过在武将之中有一人例外,那就是金忠,他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朱高炽。后来朱高炽遭到朱高煦陷害,金钟还跪在朱棣跟前嚎啕大哭,称赞太子忠孝仁义,万不会行不轨之事。

永乐九年,朱棣向杨士奇询问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情况,杨士奇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归来,朱高炽接驾来迟,杨士奇为太子开脱:“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朱高炽做了9年的燕王世子,又做了20年的皇太子,每当朱棣外出征战的时候,都由朱高炽监国理政。所以朝中的文臣早已习惯了与太子打交道,对于他们来说儒雅仁厚的朱高炽是最好的储君人选。

或许早在朱棣举兵靖难,朱高炽带领一万老弱病残拼死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守住北平城的时候,他就已经赢得了文臣的认可。所以每当朱棣有意废长立幼时,他们总会不顾个人安危站出来维护朱高炽。

四、沾了儿子的光

当初内阁首辅解缙推荐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时,便提到了“好圣孙(朱瞻基)”,这也是明成祖朱棣下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明史记载,有一天晚上朱棣梦见明太祖朱元璋赐给他一个大圭,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结果醒来之后便得知嫡长孙降生的好消息,当他看到一脸英气的朱瞻基时,对这个梦开始深信不疑。

朱瞻基也很争气,长大以后能文能武,于永乐九年被册立为皇太孙。从此明成祖朱棣不管是巡视各地还是北征,都会将朱瞻基带在身边。

朱棣曾不止一次对太子朱高炽说:“朱瞻基以后会是个太平天子”。言外之意,朱高炽能当上储君还是沾了儿子的光。

不管怎么说,明成祖朱棣选择朱高炽做继承人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虽然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但是他赦免建文帝旧臣,为冤狱平反,停止大规模用兵,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干了二十年常务副皇帝明仁宗自述

本胖朱高炽,祖籍安徽凤阳,洪武十一年我出生在凤阳府,上学在南京,成长在北平,曾战斗在从北平到南京的路上。

我有点胖,行动也有点迟缓,可我并不缺心眼儿,在不注重颜值只看能力的大明朝,我生下来就是燕王家的二代目,朱高煦只能一边凉快去。

作为燕王世子,不!应该是永乐朝的太子,其实我的地位比外边传说的要稳固的多。因为我的爷爷喜欢我!

哈哈,对,就是洪武皇帝在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钦点我为燕王世子的,还让我和大伯家的允文哥一起读书玩耍呢。这不就是最好的加持和最硬的后台吗?

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胖乎乎,憨态可掬,温文尔雅的状态。江湖人称“洪熙官”的顶头上司--洪熙帝。我更愿意后人叫我“仁宗昭皇帝”,因为1600多年来,庙号为“仁宗”者不超过三位,此处应有掌声响起来。

要说我爹和我爷爷,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洪武、永乐二朝,征战杀伐,超越了前朝。已经日薄西山的残元余部从燕京一路北撤,到了永乐二十年以后,基本上在漠南难觅踪影了。

我爹五次北征,都可以与我外公徐达大将军的北伐相提并论了,故国大元,今朝有明,岭北、辽阳皆为我土,500年来只有我爹做到了。

跟我爹的风格不同,我并不喜欢打打杀杀。在南京我喜欢一头扎进档案馆查阅各类存档文书。在北平,故元内府各类藏书就是我的最爱,但我不是书呆子。

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我被立为皇太子,开始以太子身份监国。在永乐前后时期,我更多时间都用在了观察社会经济和地方行政上。由此积累的经验在二十年的监国工作中确实帮了我大忙。

比起父亲与两个弟弟整天东征西讨北伐的,我更喜欢“南宁”--南京的安宁氛围,让我可以和朝野上下的文官士人保持有效的互动。

大明已立国超过四十年,我相信,自洪武以来对文官阶层的严酷压制已经跟不上当前帝国治理的需要了。

永乐初年的清算和血腥促使了我爹以征伐漠北、巡航西洋和修《永乐大典》等政策来化解靖难之变带来的影响。可我觉得要消除影响还是要对承担帝国日常管理的文官阶层给予政治上的重新认可和地位提升。

我爹肯定是不会认同我的见解。谁让咱家是通过造反抢了我大伯家的皇位呢? 你能马上打天下,还能马上治天下吗?大元马上打天下,不过89年就玩完了。

而永乐二十年来,你们还在马不停蹄的征伐着。看看我这个体形和吨位,我肯定不能与爹和爷爷一样啊,虽然我胖可我不黑,脑子好使着呢。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终于轮到我掌握大明朝的遥控器了。那应该算是大明开国以来,文官士人阶层的春天来了。之前类似情形只在建文时期曾短暂出现过一次。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内阁汇聚了“三杨”、黄淮、金幼孜等各路才俊。并着手改革行政机构,全面恢复经济和平反前朝积弊,赦免历次事件中的受害人。

我这皇帝忙忙碌碌的,勤于给我爹留下的烂摊子擦屁股,修修补补然后重塑大明。可惜我的身体确实不好,北京又苦寒,本来南京气候宜人住的不错,可我那不省心的老爹又非要迁都,说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太不吉利了。

当初起兵造反那会儿,我就守过一次“国门”北平,1万人愣是扛住了建文50万大军。说我不知兵估计都没人信。可那并不是美好的经历,杀戮与流血,我再也不想见到了。所以,我甚至都想把京师再迁回南京去,如果老天爷给我多点时间的话。

很抱歉,大明朝近三百年国祚,在皇帝序列中我只占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短是短了点,但却留下了不俗的成绩,也留下了误会传言。

实际上我从永乐二年就接手了全套的皇帝业务,虽然皇帝还是我爹,但日理万机实操政务的都是我。而我那牛哄哄的永乐老爹只对北征等大事感兴趣。当然,他还是非常信任我的。

要说永乐一朝取得的伟大成就,一大半都必须署上我朱高炽的名字,我就是永乐朝的常务“副皇帝”(随时主持工作)。

我这副皇帝的差事一干就是二十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我终于可以转正了,可我的身体却只坚持了不到一年就挂了,这特么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因公殉职吗?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运气如此之糟糕!我只能说,要怪还是怪老朱家的基因不好,意外的基因、奇葩的基因太多,说断就断,至于是猝死还是作死,又或是倒霉死?都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宫闱密辛。

不过,能像于谦小朋友一样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喜闻乐见的开心果级别的皇帝,朕心甚慰啊。更难得的是,历史上关于我的故事流传,还是以褒奖居多,民意可还行。

这得感谢那些文官士人,因为我的厚道,他们投桃报李,这如铁史笔总算是对我温和许多了。不过因为我开启文官理政,也导致他们约束皇权进而试图驾驭皇帝,形成结党之势。

每每想到我爹的孙子,我当然的会心一笑,再转而想到我的孙子,却不禁心头一痛: 哎呦喂,快给朕拿速效救心丸,这孙子破坏性太强!

大家都是孙子,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明仁宗 朱高炽 明朝皇帝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