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多省响应纷纷独立,支持革命,拥护共和,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但是广袤的北方大地还处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清政府拥有大量军队,足可以和南方的革命党一战,最终鹿死谁手,此时犹未可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清廷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摄政王载沣启用了袁世凯来主持当前的乱局。
袁世凯出山后,开始和南方议和,南北双方讨价还价无非是在争夺日后中国的最终领导权。1911年12月,议和进入了关键阶段,就在袁世凯以为胜券在握时,一个消息传到了北京。南方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当选了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看到消息后,怒火万丈,马上指使手下的段祺瑞、冯国璋等四十八为北洋将领发出了联名通电。他们表示要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体制,如有敢妄用共和体制者,必将以死对抗。
“复杂的中国问题趋于简单化”,变成了如何处理好孙中山、掌握着清朝兵权的袁世凯和清政府的三角关系;如果清政府誓不和平退位,中国就将立即陷入南北对峙之中,而当时袁世凯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非常微妙的环节中”。鉴于袁世凯强大的军事实力,孙中山不得不妥协,且遵守黎元洪、黄兴等人的承诺,假如袁世凯如约逼退清政府,他就如约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
南北之间的问题由此转换成了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问题,清政府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用孙中山的话说,南北之间继续谈判,已非议和,只是一种善后安排,因为清政府必须完全服从革命党人,服从南京临时政府。
袁世凯顺利而不受伤地逼退清政府,这就是政治智慧。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与内阁大臣联衔向朝廷上了一个密折,分析当前形势,建议朝廷尽快召开皇族会议,讨论究竟是否能够接受南方革命党人提出的共和方案,如果不能接受,那么应该怎么办。
在这份密折中,袁世凯详细回顾了南北议和的全过程,强调现在是海军尽叛,军饷无着,强邻虎视辽东,库伦不稳,人心涣散,继续僵持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为朝廷计,为皇太后和皇上计,袁世凯态度明确,建议接受南方革命党人提出的优待皇室条件,这样不仅能保证皇室的尊严和体面,也为大清国历来宣扬的爱民如子树立一个典范,提供一个证据。
袁世凯说,我朝继承历代帝系,师法孔孟,以为百王之则,是民重君轻,圣贤业垂法守。根据现在与南方革命党人谈妥的条件,革命党人表示他们会尊重历史,尊重皇室,尊重大清国的过去。现在南北战争已经僵持数月,东西友邦均因战祸而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列强现在还乐于调停者,是因为他们看到南北纷争说到底只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改变和改善,所以他们还能坚守中立不介入不干预。但是如果这种僵局不被打破而持续下去,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列强不出手,因为他们毕竟在这里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到那时,列强和南方革命党人都会将朝廷视为乱源,视为罪恶之首。感情既恶,谁又能保证朝廷未来还会享有什么样的优待条件,谁又有办法去约束去规范南方革命党人的行动呢?
袁世凯继续不露声色地警告道:读法兰西革命史,假如法王路易十六能够早点顺应舆情,接受妥协之策,何至于让其子孙后代一起受戮。现在南方革命党人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袁世凯给隆裕皇太后戴上了一顶高帽,就看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如何回应了。
隆裕皇太后听了之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据说只能默默垂泪,不知如何是好。不过,皇太后答应按照袁世凯的建议尽早召开御前会议以决定大清国的未来和命运,她同时也请求袁世凯在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不能撂挑子,不能放下他们孤儿寡母不管。隆裕皇太后把他们母子的未来和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她相信只要袁世凯想办法,一定能让他们母子保有体面、保有尊严。
根据袁世凯的建议,隆裕皇太后于1月17日召开宗室王公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同意南方的共和,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早已被南方革命党人深刻影响的庆亲王奕劻和贝勒溥伦在会议上主张朝廷主动退位,颁布共和,化被动为主动,一定会为朝廷为皇室赢得体面、尊严和实在的利益。此后几天的会议虽然争论得很激烈,但都拿不出实在的办法。
1月23日,署湖广总督段祺瑞致内阁军咨府陆军部电,报告前线军心不稳,请求朝廷就战和问题、君主还是民主问题尽快做出决策。可能还不只是湖北前线军心不稳,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于第二天(24日)发布一个通告,告诫全国军民不要轻信浮言,更不能转相煽惑,以维持秩序。
秩序的混乱,京城的恐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更严重的是,革命党人彭家珍竟然于1月25日堂而皇之潜至良弼寓所,以锄奸的名义将这个顽固的宗社党头目炸成重伤,致其两天后死亡。
彭家珍自杀性攻击引起京城的一片混乱,宗社党的主要骨干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寒而栗,纷纷作鸟兽散。至于那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更是闻风丧胆,纷纷出京,潜赴青岛、天津、大连等地。朝廷里留下的忠臣、重臣越来越少。
大清王朝至此已经毫无办法了,但让朝廷主动考虑怎样结束朝政,怎样停止政治运行,也确实是大难题,因为历史上还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所以不管朝廷如何恐慌,其实都在等待着偶然的突发的致命一击。1月26日,大清国会办剿抚事宜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率清军将领姜桂题、张勋、何宗莲、段芝贵、倪嗣冲、王占元、曹锟等四十六人联名致电内阁代奏,痛陈利害,恳请朝廷立定共和政体,以巩皇位而奠大局,明降谕旨,宣誓中外。这致命一击对于清政府来说虽然太过沉重,但实际上还真的让清政府解了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室的尊严体面和这些北洋将领所说的“巩皇位而奠大局”。
不久之后,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廷接受了优待条件,同意退位归政。袁世凯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深感轻松,马上命人开始了退位诏书的起草工作。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溥仪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
连发三道诏书:一为清帝退位诏,二为公布优待条例诏,三是劝谕臣民诏。至此,清朝268年的国祚划上了句号。作大清统治中国之最后结束。标志着清朝的灭亡,我国封建社会的终结。至此,我国进入到共和时期。堪称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功成 文史公曰: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亚洲第一共和国,没有兵祸连结,血流成河,不响枪、不响炮,城门楼上换旗号。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也。头功当记隆裕皇太后,二功袁项城,三功辛亥诸义士,四功孙大炮。
《清帝逊位诏书》虽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宪法文本,但它总结了晚清以来若干次改良立宪运动,是清末立宪进程的一个漂亮结点。《清帝逊位诏书》更像是一份契约型的文件,是清帝逊位给“共和立宪国体”的契约,它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法理传承。至此,袁世凯从清政府手里获得了法律上的授权,大清国的主权、领土,都因这个授权转至袁世凯全权组织的临时政府手里。
清帝逊位的意义在于,他不是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让路,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之前中国封建王朝政权更替的最大不同之处。历史学这甚至称清帝和平逊位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正本清源:《清帝逊位诏书》一直被传由满清最后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起草的,事实上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南北双方的隆裕皇太后、袁世凯、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汪精卫、梁士诒、阮忠枢、张元奇、汪荣宝、徐世昌、朱芾煌、李石曾等人反复协商修改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张謇日记中的相关记录足以证明,他既不是《清帝逊位诏书》最初草稿的撰稿人,也不是最终定稿的撰稿人。
《清帝退位诏书》,很多中国人没见过。全文为: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朝退位诏书字数并不多,只有319字。不过这短短的三百多字里,每一句都至关影响,对当时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先看一下清帝退位诏书的原文,以及这里面每一句话的含义。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这句话只是开篇,没什么意义,不过这里面也说明一件事,皇帝说得不算,是皇太后决定的。所以才叫奉皇太后懿旨。当然,清朝末期时,皇太后说的也并不算。最初是摄政王说的算,清朝灭亡前是袁世凯说的算。皇帝和皇太后母子俩差不多是傀儡。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这是诏书的第一句,说得非常有意思。里面说是因为起义导致华夏生灵涂炭,完全不说是自己导致民不聊生的。所以让袁世凯和起义军协商,大家一起决定国家的未来。这句话明显说是你们起义导致民不聊生的,完全推卸了自己的责任。而且我们也愿意和起义军协商,所以派袁世凯和起义军协商。给人的感觉是清朝主动协商。
之所以专门提袁世凯,是因为清朝被袁世凯掌控了。而清朝的灭亡前确切地说是和袁世凯商谈的,并不是和革命党商谈。这里面袁世凯才是主角,说白了清朝是支持袁世凯的。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这一句和上一句一样,都在推卸责任。说南北双方在一起协商了两个多月,还没有协商好,这又导致了民不聊生。感觉清朝这时明显转移矛盾。总之一句话,就是因为袁世凯和起义军,才造成我们民不聊生的现状。之所以说这些,主要是为下面做铺垫。既然你们都错了,肯定要我出面来解决了。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里面说得很直接,大家都认可共和。先是南方起义各省认可共和,后世北方的很多将领也认可共和。因此我们清朝也不能因为我们一家人当皇帝,享受荣华富贵,违反全国人民的意愿。可以说这句话里的含义还是非常多的。
首先是“多倾向共和”里的“多”,据说这个字是袁世凯特意加进去的。多倾向共和意思是,多数人都倾向共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认可共和。说白了,还是有很多人不支持共和的。如果真的是袁世凯特意加“多”字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想表明自己不支持共和,还是支持清朝的,算是向全天下人表自己对清朝的忠心。
其次“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这里面有种明褒实贬的意思了。南方先倡议共和,说的是南方各省先起义,反对我们统治。北方诸将也认可,这个说得特别直白。意思就是袁世凯手下在北京逼迫清朝的事。可见用字非常精确,人家并没说北方各省认可,只是说北方将领认可,有种指桑骂槐的感觉。不知道袁世凯怎么想的,还认可这个诏书。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这句话是接着上句的,正因为这么多人都认可共和,再加上这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也认可共和制度。这样也符合圣人说的公天下。“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个人觉得这句话有种说明清朝信奉儒家思想的感觉。要知道,古人说的公天下和现代共和制根本不是一回事。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个人觉得这句话是全篇的重点,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首先,这里面让袁世凯全权组建共和政府。而且这里面特意说明袁世凯之前是总理大事,所以应该让他组建政府。这不仅是承认袁世凯的地位,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是我授命袁世凯组建共和政府的。无形之中表明清朝是在共和政府之上的。
其次,“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句对维护领土完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有认可五族共和的意思。要知道自古以来,我国古代王朝领土都不相同,尤其是汉人建立的王朝,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并不是其领土。清朝建立之后,东北地区最初是满族人为主体的、北方是蒙古人为主体的、西北新疆是维吾尔族为主体的(维吾尔族是上面说的回族)、西南青藏高原是藏族为主体的,这些可以说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是汉人居住的地。而且这些都是清朝自己打下来的,他们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清帝退位,后果真的不敢想象。所以清朝才说大家都是一家人,是一个国家,这样说直接杜绝边境地区独立的可能性。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是五族共和。之所以特意提到这五个民族,是因为革命党当时提倡五族共和,意思是五族平等。清朝之所以认可这样,就是怕自己退位后,满族受其他满族破坏。毕竟这些人统治我国几百年,一旦退位,肯定会有人迫害他们。事实上,在诏书颁布之前,很多地方都存在迫害满族人的现象。这句话也算是清朝给自己一个保命符。
第三,“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说得很直接,意思我退位之后,你们优待我的事。这里面主要说的是《优待皇室条件》,这个文件里对清帝退位后的待遇说得非常详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的,皇帝还是皇帝,只不过只能在皇宫里是皇帝,我们给你们钱养着你们,保护你们的财产。
这就是清帝退位诏书白话文就是说因为身处战争中,为避免生灵涂炭,就派遣袁世凯和民君商讨大局,这件事十分的紧急,因为人们都希望共和,所以在之中情况之下就成立了共和立宪的国体,然后让袁世凯进行组建临时政府,皇帝就从此退出宽闲了。
其实,看完能发现,这里面只字不提自己的过错,就是民不聊生,所以我认可共和。然后让袁世凯处理后事,皇帝退位。看起来诏书没什么意义,实际上意义还是很大的。要知道,当时确实有很多人不支持共和,支持清朝。如果没有这个诏书的话,这些人极有可能会继续和共和政府抵抗,但有了退位诏书之后,这些人就没有抵抗的依据了。这样看来,诏书对维护国家安定,保护领土统一作用还是很大的。
之后就是各位大臣的签名了,表示他们认可了溥仪的退位诏书,而右数第一个大家可以看到是袁世凯的签名,虽然在大殿之上表现的十分悲伤,但是皇上可以看到他的签名十分的潇洒。因为他马上就可以当总统了。
诏书里一句话“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这句的意思就是说临时政府的一切权利并不是由革命党让出的,而是由清帝让给袁世凯的。当年孙中山答应让位给袁世凯时还留了一个后手,即大总统之位由南京参议院选举产生,所以大总统要对南京临时政府负责。在诏书上添了这句话之后,南方的临时政府便失去了制约袁世凯的理由,袁世凯在法理上摆脱了革命党的束缚。孙中山看到诏书后非常愤怒,马上给袁世凯发了电报,抗议说:“共和政府怎能由清帝委任,这难道是君主立宪吗?这非常可笑。”但是木已成舟,无论怎么抗议,袁世凯还是摆脱了革命党的束缚,坐稳了大总统的宝座。
孝定景皇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喜子,满洲镶黄旗人,是当时的八旗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慈禧太后侄女,光绪帝的表姐。后称为宣统帝的兼祧母后,尊为隆裕皇太后。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她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就立为了皇后。但是她和光绪皇帝的婚姻并不和谐,可以说是有名无实的,她本人长的普通,甚至连普通也算不上,身材瘦小,性格内向,沉稳寡言,不喜欢权谋,光绪帝和她结婚完全就是因为慈禧钦点的缘故,对她并无一丝好感,至始至终也没有碰过她。
隆裕皇太后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结束了清廷在中国的统治,最终把政权交给民国政府,避免了一场中华大地的血腥战争。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清廷仍然有一定的武装力量能够和革命军对抗,如果真的双方拼下去那么死伤情况将是非常惨烈的,有鉴于此,再加上被个大臣和皇亲们的劝说,最终考虑再三,隆裕皇太后决定颁布懿旨,宣布皇帝推诿还政于民国政府,要求就是要优待清廷皇室,每年政府要划拨相应款项给住在紫禁城的皇室。她的这一行动避免了中华民族内部分裂和战争,无论如何确实是有功于当代的。另一方面这也和隆裕皇太后的性格有关,其本人就是一个安分守己不懂权谋的秉性柔懦女人,且性格软弱不善言辞,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却是清王朝末日的当家人,实在是无奈。在面临皇帝退位这样重大事件上最终听从了袁世凯等人的劝说。当时的朝政,完全是袁世凯一人把持。南方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为了与孙中山争夺总统位置,袁世凯的条件之一就是:劝清帝退位。
公元1908年,光绪帝驾崩,后由年幼的宣统帝即位。而她则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上徽号“隆裕”,所以又称隆裕皇太后。因为宣统帝才三岁,因而由其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皇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当时的钦命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胞弟) 共同执掌朝廷,实际大权控制在载沣手中,直到武昌起义的爆发。
隆裕皇太后同意皇帝退位的原因?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宣布独立,清廷所控制的区域只有北方数省和东北,实力大大削弱,但是革命派力量也非常有限,无法单独控制政权,只能通过谈判来解决南北问题,最终袁世凯通过这次谈判获得最后的胜利果实。同年袁世凯纠集了内阁的成员和外省的主要将领向清廷统治者隆裕皇太后逼宫要求其退位。
1911年12月6日,隆裕皇太后迫于当时的情况不得不同意袁世凯等人的请求,自己亲手结束了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次年2月12日隆裕签下了《清帝逊位诏书》,正式将自己手中的权力还政于民国政府,也是因为如此她成为了爱新觉罗家的罪人,1913年就郁郁寡欢的去世了。综上所述,隆裕皇太后之所以愿意宣布退位,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形式所迫,再加上自己的性格原因,袁世凯又同意给予退位的清皇室优待条件,所以才同意退位的,不管如何其所作所为避免了一场残酷的战争,是功在当代的行为,因而为人所悼念。
袁世凯是怎么“劝”的呢?
年幼的溥仪,在那场最后的博弈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后来回忆道:有一天在养心殿东暖阁里,隆裕皇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着眼。她面前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殿里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抽缩着鼻子,声响很大,一边说着话。
后来溥仪才知道,胖老头就是袁世凯。
哭鼻子,只是袁世凯的第一招。
第二招,死亡威胁。
袁世凯在一封给隆裕皇太后的密奏中写:“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劫遗也。”他这是恐吓: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若不退位,清皇室的子孙也将不保。
第三招,优待条件。
袁世凯向隆裕皇太后开出了优待皇室条件:尊号仍存不废,岁用四百万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皇族私产受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等等。一个清宫侍卫回忆道,隆裕皇太后有一次回到寝宫,对近侍说:“袁世凯真是忠臣。你看他哭的那样,又给我们争优待费。”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一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 四百万两 ,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 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 “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 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 “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 “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吴瀛《故宫博物院前后五年经过记》中记称:袁在清皇室优待条件之末有一个亲批,「先朝政权未能保全,仅留尊号,至今耿耿,所有优待各节,无论何时,断乎不许变更,容当列入宪法。」
第四招,武力逼迫。
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清廷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王公官员纷纷转移财产,人人思危。隆裕更是胆战心惊,哭着对袁世凯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手中。
四招软硬兼施,清帝退位水到渠成。
由于惊吓过度,隆裕皇太后宣布退位之后郁郁寡欢,只过了一年就病死。死前,她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话:“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为什么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文武官员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祭陵时合影。照片居中者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其左陆军总长黄兴,其右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瑛。黄兴左侧为南京卫戍总督徐紹桢,前排右八为教育总长蔡元培。
1913年十月十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1年12月25日,流亡海外十六载的孙中山自美归国,取道上海抵达南京。12月29日,十七个省的代表投票(与会共计四十五人,每省一票),十六票赞成,一票反对(投反对票者为湖南代表同盟会元老谭人凤,他把票投给了黄兴),孙文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共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政体制度,在此际的中国初露端倪。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列强诸国拒绝认可,一再声明只有让袁世凯做总统才予以承认)。内阁仿照美国政府制不设总理,由临时大总统组织并提出内阁成员名单。
与此同时,问鼎总统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软硬兼施意欲使南京临时政府妥协让出政权,另一方面又策动军队和官僚强迫清帝退位。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代年幼的清帝发布退位上谕,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终结。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4日,在严重财政危机的困扰和诸列强的干涉下,孙中山决定“让位”于袁世凯,遂至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职。15日,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意味着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均将政权移交给了袁世凯。终帝制,起共和,大局初定。
2月15日,孙中山出席南京庆祝民国统一共和成立大会之后,率临时政府二百余人谒钟山明孝陵行祭告礼,以清帝退位昭告推翻蒙古统治、光复大汉政权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坦露其“驱除鞑虏”之民族主义精神至死不渝的心迹。正如他在4月1日的解职辞中所言:“今日解职,并非功成身退,实欲以中华民国国民地位,与四万万国民协力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以上据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民国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