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封土
秦始皇陵全景
人们对秦始皇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山一样高大雄伟的封土。
封土整体呈覆斗形,覆土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封土的北侧有287级台阶,人们可以拾级而上,登上冢顶,极目远跳,四野风光,尽收眼底。
在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商周时期的墓穴上“不树不封”,就是既不植树木,也不堆起封土。但是商代已经有在贵族在大墓上建享堂的例子,西周是否沿袭这种葬例,目前还没有获得佐证。但春秋战国时在墓上建享堂的例子却非常多了,如中山国王墓,辉县固围村的魏国等等。
与此同时,许多诸侯国相继采用了一种新的葬制一一冢墓,就是在墓穴上堆起高大的封土。如在河北易县、邯郸,山东临沂、苕南,安微的淮南,河南的固始,湖北的江陵,都发现了起封土的战国大墓。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是由享堂墓向冢墓演变的时期,又是冢与享堂并存的时期。
秦国直到春秋中晚期,仍然沿用享堂墓。如凤翔发现的秦景公大墓上,曾发现了一排柱洞以及建筑倒塌的“凹“字形板瓦互相衔接叠压的现象,说明墓穴上建有享堂。
秦国废除享堂墓,采用封土墓是在战国中期才开始的,《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载,“何为甸人?守孝公,献公家冢者也”,甸人就是守冢者。由此可见,秦国大墓上起封土始于秦献公。
据说最初在墓穴上起封土是为了加深墓的深度,因为根据《吕氏春秋•节丧》记载:“浅者狐狸拍之,深则及于水泉”,所以加高封土,既可防止狐狸掘进,又可避免水害。但后来起封土逐渐成为一种葬仪制度,变成了权力、财富、等级的象征。《吕氏春秋•安死》中说:“世之为丘陇,其高大若山,…以此示富则可。”
从现在发现秦国墓葬来看,秦国越强大,其国君大墓上的封土就越大,汉代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根据《汉书?楚元王传》记,“及惠文,式、昭、庄襄五王,皆大作丘陇。”
秦国在昭襄王时,曾称过“西帝”,但由于当时羽毛未丰,后来在诸侯压力下被迫取消了帝号,但秦王称帝的雄心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强。这个宿愿,终于在秦始皇时代实现了,因而,秦始皇陵的封土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了前代墓葬。它的确高大若山,给人一种宏伟的压迫感,形成了一种巍峨耸立、傲视一切的气势,象征着高于一切的皇权威严。
那么,秦始星的封土在当年落成时当年究意有多高多大呢?历史文献对此有多种记载,但其中有许多是互相矛盾的。
班固在《汉书·楚元王传》中引用西汉时期刘向的说法:“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西汉一丈折合如今2.3 米至2.36米不等,如果以2.3米为标准,高度以五十丈折算,可知度封土高度为150米。西汉每里折合今43.6米,周长按五里折算,则秦始皇陵封土底面周长为2107.8米。
曹魏时期王象等著的《皇览》中也说:“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这些数字与《汉书》完全一样,其材料应该就是取之《汉书》。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日:“陵高数十丈,周回五里余,“这个记载只是一个大概没有精确尺寸。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谓水注》中日:“坟可高五丈,周回五里余”。北魏一丈合今3.00米,折算后可知封土高度为16.45米,唐代人韦述在《两京道理记》中日:“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唐代一尺折合今29厘米至31 厘米不等,如果按9厘米计算,则封土的高度为359.6米
明代都穆在《骊山记》中记载:“陵可高四丈“明代一丈折合今2.45米至3.58米不等,今按3.58米计算,则封土的高度为14.32米。
近现代也有不少人对始皇陵封土的高低和大小做过一些测量。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曾测出秦陵的高度约为76米,中部平,且有阶段,顶上广阔平坦,陵基近似方形东西宽的488米,南北长约515米。
十一年后,又有三位法国人来到足始皇陵,其中一位叫维克多·萨加伦的写道,“在中国现存的古墓中,这是最突出的一座,它有150英尺高,底坐四边,每边有1000英尺长,设计良好,整座墓像三座小山重叠在一起。”经折算可知段封土的高度为45.72米,每边长304.8米。
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又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勘测,测得陵的封土高度为43米,封土底边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
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秦始皇陵封土的最初高度和大小,应该还是《汉书·楚元王传》中的记载较为可靠, 即高为115米,底边周长为216.78米。
秦始皇陵封土在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风雨剥蚀,己比原来的体积小多了。但是《水经注》、《两京道理记》、《骊山记》中的记载都不可靠,要么太大,要么太小。如按《两京道理记》记载折算封土高达359.6米,要挖掘和堆起如此规模的土方,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按《骊山记》,陵高仅14米,完全不能体现帝王威仪,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会接受这个高度。
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人所测的陵墓封土的高度又为何相差悬殊呢?现存封土的高度究竟应该以哪个数据为准呢?由于秦始皇陵封土周围的地势高低不一,当选取的测点不同时,就必然有不同的高度。
1982年,陕西省地质局测绘大队对秦始皇陵进行了航测,测量表明,秦始皇封土顶部正中的海拔高度为631,5米,陵墓正北靠近临马公路处的海拔高度为480米,由此推算,则秦始皇陵现今的高度仍有51,5米。
那么当年,秦始皇废的封上为什么要筑起五十余丈呢?有人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五十岁,按照每活一岁筑一丈封土,就筑起了五十余丈多。但这种观点只是一种推测,目前尚无确切旁证。
堆起秦始皇陵高大若山的封土需要大量土方,那么这些土方当年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呢?据民间传说,当时征发了几十万民夫从咸阳周边的原野上肩挑背扛来的。
这种传说,应该是不可靠的,因为从咸阳往临潼运土,两地相距百里之遥,当时靠人力运输需要很长时间。而当年“覆土骊山”任务重,时间紧迫,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长时间等待土方运来,并且秦陵附近土层很厚,泥土资源丰富,建墓者没有理由舍近求远。
骊道元在《水经》中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今之鱼池村位于秦始皇陵北侧2.5公里处,此处与吴家村之南的低洼地,应该就是秦始皇陵封土的来源地。
民间还有传说,秦始皇陵上的封土是经过火炒的,但考古查证实,秦始皇陵的封土是经过夯筑的。如果土经过火炒,其粘性就会被破坏,也就无法夯筑在一起。另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封土上当年“树草木以象山”,如果土壤经过火炒,草木就无法在这种土壤中成活。
古人为什么要在封土上树草木呢?除了“象山”之外,还有其他用途?也许最初树草木只是作为一种铭记标志,作用类似墓碑,使后人知道墓所在的位置,但后来就变成了一种身分等级的标志。
《商君书•境内》记载:“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秦始身份等级至高无上的。因此,在他墓上就树草木以象山,树之若林。
秦陵封土上当初究竟植的是什么草和树呢?在文献上没有明确记,但树种还是有有迹可循的。
根据《博物志志》中的记载,“秦穆公时,有人掘地得物,若羊,献之,首逢二子,谓曰:“此名为蝎,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插其首,是由墓皆植。墓植柏,自秦始也。”
蝎,就是穿甲,穿山甲掘土挖洞的能力非常强,坟墓经常被它掘穿。据说穿山甲又怕闻到柏木产生的道,所以人们就在墓地上植柏树,防止穿山甲来掘墓。现在关中地区农村的坟墓上仍有植柏的习惯,由此可见,当时秦陵封土上种植的很有可能就是柏树但这些树毁于何时,令已无从查考。现在的封土上的石榴树,是解放后才植的。
又据《山陵杂记》记载,秦陵封土上还有玉石刻的松柏。除此之外还有石刻的动物形象。如文献所记,“青梧观前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刻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墓上物也,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秦始皇陵封土为什么最初要筑成三级台阶式,它与汉代代帝王陵封土形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这些反映了什么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有待于更多史料的发现和考古成果的佐证。
秦陵封土里的九层之台之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个原话摘自《老子》一文,原文就是无论多大的成就就是通过点滴积累而成的。
可在百余年后,当始皇帝灭六国统一中国以后,他创建立统一强大的帝国。在他掌握皇权的同时,就开始为他的自己建造了神秘莫测的秦皇陵,恢弘的帝王陵静静的在骊山脚下,高大的封土,开阔的面积,彰显着这位千古一帝的生前的权力与尊贵。
在历史记载和人们的印象中,陵墓上的封土都是由一层层夯土夯实的巨大土堆,剥落一层层夯土,可以到达地下宫殿的最深处,可以把里面的阴森神秘幽静的景象一一探索。
然而,也许没人会想到,巨大的秦陵封土下面却不是人为夯实的层层封土,里面就有一个存在在古籍里面记载的"九层高台",那这个神秘的九层高台到底是做何用的呢?
作为最为神秘恢宏的千古一帝的陵墓,应该是从古至今都吸引着许多人去探索,厚厚的封土,除了彰显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尊荣之外,这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一层层堆积起来的封土,下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景象。
以前没有高科技的时候,靠人力去想探险的人,应该威慑于它的规模的巨大而无处入手吧!有关的考古学家通过40多年的考古发现,对于这个帝王的点点滴滴,也许有了更接近历史真相的一些认识,秦陵的封土从外观上看,大体上就是呈覆斗形,高50余米,底部长350米,宽345米,周长1390米,总面积相当于17个足球场大,面积是比较恢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面积很大的一个墓地,几乎在以前所有人的意识中,巨大的封土构造应该是很简单的,就是有土简单堆积夯实起来而已。
直到2002年,国家启动高科技的方法,主要的任务是用已有的物探,化探技术方法,探查验证地宫的位置,大小,结构,埋藏物以及建筑的相关问题,却无意发现了巨大的封土堆下不属于封土的巨大建筑。
通过勘探,发现现有的封土下面,出现了明显的高级建筑的痕迹,厚度在六,七厘左右的夯土,这种夯土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帝王的宫殿建筑,而这种夯土有别于从高大封土侧面所看到的六七十厘米夯土结构完全不一样,说明在结构粗糙的封土里面还有一组紧致的夯土建筑。
经过后来持续数年考古勘探,终于探明,在秦陵封土下面,存在着一组高出地面30米的建筑,这个建筑压在长方形墓框的周边,上窄下宽,外侧呈九级的台阶状,高度达到惊人的十层楼高,体量庞大,就是说,在秦陵的封土里面,掩埋着一座呈台阶状的九层高楼,并且这个九层楼的台阶上还有木结构的,屋面上覆盖着瓦的建筑,这是以前前所未见的考古发现。
那这么一个恢宏的建筑却淹没在封土之内,到底在王陵的系统工程里面有何用处的呢?
据以前的历史记载,有在王的坟墓上面的建筑物,是用来祭祀的场所,战国时期这些建筑被称为"享堂",相当于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难道这些九层高台是始皇帝的也用来祭祀自己灵魂的一个场所呢?
秦陵高大的封土下面就应该是埋葬秦始皇的尸体的地宫,设计墓葬时,会按照设计好的图纸来进行施工,地宫建好以后,回填墓室,然后才可能建造九层高台和封土,九层高台是祭祀皇帝的享堂的话,那祭祀皇帝一次,就要把封土挖开一次,每一次祭祀都要挖开封土,然后回填,那这是祭祀皇帝灵魂还是惊扰皇帝的安宁呢!这在情理上是说不通的。
而后在陵园一侧,发现了一处自北向南,左右对称的九进院落,这组建筑应该就是祭祀皇帝灵魂用的享堂的遗址,那这个高台不是用来祭祀,是用来做啥事情的呢?
《史记》里面记载,"始皇死葬乎骊山,隶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上林。"
这个里面就是说建造这个陵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秦汉开始已经有侍奉死者如生者的观念,穷奢极欲的用珠玉翡翠装饰陵寝,这个前面几句比较直白,应该是可以理解。
主要是后两句的意思,古代中国从周代以来,就规定了很多特别是王侯将相的墓葬礼制规格的记载,其中有记载,"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那"上成山林",应该就是秦陵上面封土高大,松木郁郁葱葱的意思吧。
"中成观游",又据古书巜释名》注释"观"字意思,观 ,观也,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姑为之观也……"那在古人定义里面,观就是一种高台建筑,它主要用来登高远眺,那中成观游,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地宫和封土的顶端的中间地带,里面的九层高台,应该就是始皇帝死后用作登高远眺的的一个建筑,里面暗藏一个九字,应该也是为了彰显始皇帝九五至尊的身份,九在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义,那人间数帝王最尊贵,故称为九五至尊,所以秦陵封土内的建筑也为九层,是为了与秦始皇这一千古一帝天下独尊的身份相匹配而建造的。
而作为一个原来帝国的最高权力的掌握者,这个自认为功高于三皇五帝的皇权控制者,生前建筑这个高台,为了让自己死后也可以登上这巍峨的高台,俯瞰曾经的自己亲手开创的帝国,就像他生前四处巡游一样吧。
揭秘秦始皇陵里到底有什么?封土究竟有多高 ?
秦始皇陵在1974年被发现以后,考古工作一直在不断的进行,但是由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到现在考古工作还是在帝陵的外围进行,真正的秦始皇陵地宫还没有被打开,这也造成了很多传说的形成。据说中的秦始皇驾崩以后,他被放在了由纯金打造的棺椁中,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形成河流,纯金棺椁就在上边流动。
传说秦始皇的肉身保存的非常好,至今还没有腐烂,他的灵魂也在地宫之中,统治着这里的一切。但是这仅仅是传说,至今考古学家还没有打开地宫就是因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完全保护古墓的地步。而对于帝陵的陪葬物品和陪葬坑现在的挖掘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也挖掘出了大量的珍奇异宝。
首先被我们知晓的就是秦陵兵马俑,在陪葬坑中有大量的陶制兵马俑,这些兵马俑数量极大,是秦始皇为了护卫自己而制作的。同时在外围还存在很多其他陶俑,比偶乐俑和陶制马厩等物品。而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青铜器,比如出土的铜鼎和樽等,这些青铜制品都非常精美,同时也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外围的殉葬坑中出现是很难以理解的。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的殉葬坑,这里有很多少女的遗骸,说明他们是为了秦始皇而殉葬的。秦始皇陵墓的考古工作还将继续,随着技术和科技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打开秦始皇的整个陵寝,那时必将会震惊世界。
封土是每座陵墓都必须有的,这是我们国家丧葬制度的传承,直到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实施土葬,还会有小的封土堆存在。秦始皇陵是中国现存帝王陵墓中最大的,他的封土堆非常大,大到了考古学家都难以准确说出的地步。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封土堆高达五十余仗,进行换算的话也就是现在我们的115米多,如此巨大的封土堆举世罕见。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监测发现秦始皇陵墓的封土堆远没有这么高。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测量,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数据,这些数据从35.5米到87米之间,而到目前为止,被多数人认可的数据是51.5米高。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数据和历史记载的数据出现了这么大的偏差?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时间的作用,封土堆被削低了。但是和秦始皇同时代的诸侯墓相比,秦始皇陵封土下降的太多,其他诸侯墓封土只有几米,而秦始皇陵封土却多达八十几米。有专家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原来设计陵的高度是古籍记载的115米,但实际上并没有修到这么高就被迫放弃了。原因就是后来的农民起义,秦帝国的国力迅速衰退,没有能力再进行这样大的工程。关于秦始皇陵封土的研究还在继续,相信这些谜团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被考古专家们一一破解,到时候我们就能了解其中的秘密了。
秦始皇陵是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关注的一个帝陵,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位皇帝的陵寝,还因为这座帝陵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有太多的发现让我们感觉到这座帝陵绝对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了解。秦始皇陵最为知名的发现可以说就是兵马俑了,这个由陶制形成的陶俑现在已经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不仅数量庞大,每个兵马俑还都是栩栩如生,让我们感叹。
除了兵马俑以外,秦陵还有很多东西。在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中发现了很多遗骸,这些遗骸经过研究断定是少女遗骸,数量很多,死状凄惨。可以证明的这些少女的遗骸是为了秦始皇陪葬而存在的,也说明当时的陪葬制度是非常残酷的。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珍奇异宝,其中以在陪葬的陶制乐俑坑中发现的大鼎最为出名,这个鼎是现在发觉出的秦始皇陵中最大的一个鼎,总重有两百多斤。鼎是秦代及以前的重要礼器,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在乐俑之中值得我们去探寻。
而据传在秦始皇陵中还有水银制作的江河湖海,这是为了满足秦始皇在死去以后还能俯瞰全国的愿望而建造的。同时秦始皇的陵墓中还有大量的珍奇异宝,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但是当前秦始皇的地宫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地宫中到底是怎样的情形,有哪些珍奇异宝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了。
金字塔和秦始皇陵,哪个建造难度大?
每每说到世界七大奇迹,心里都会默默鄙视一番,因为这世界公认的七大奇迹中,在我心里都不如咱们国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不是世界公认,但是在中国很多小伙伴心里,它的地位可堪称世界之最。如果非要找一个与其比较,那也只有现如今还存世的金字塔了。相信很多人都是从小就对这现存的两大奇迹充满兴趣,宏伟壮观的金字塔,神秘莫测的兵马俑,加上无数神秘的传说和电影拍摄,这两个地方都可以成为圣地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一定想过,那就是这两个奇迹哪个建造起来更难度更大呢?
国内很多人都去过兵马俑,其位于陕西省境内的骊山北麓,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兵马俑,只是陪葬坑中的少数几个,也是秦始皇陵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秦始皇陵有56.2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很多人没有概念,换个说法,其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是不是相当震撼呢?故宫是许多皇帝生前的住所,而秦始皇陵竟然有78个故宫大小,看来始皇帝真是出手阔绰。而金字塔的大小却不及秦始皇陵这么大,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只有0.052平方公里。众所周知,金字塔和秦始皇陵,都是用来埋死人的,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可谓是陵墓的两大之最了。那么该如何去比较这两座陵墓的建造难度呢?咱们且往下看。
从建造时间上来看,金字塔建造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而秦始皇陵则是在公元前208年建成。时间上差了两千多年,就代表着不同时代掌握的不同工艺水平。金字塔的建筑材料主要是重量平均2.5吨的大石块堆砌而成,其数量达到230万块,据传耗费了10万人之多,用了30多年才完成。恰巧的是,秦始皇陵也是历时39年,但是耗费的人力达到80万之多。这样的对比非常鲜明,在工艺水平高的秦朝,要耗费如此力气修建的陵墓,其难度想必也比金字塔修建的难度高了不止8倍。
从修建的面积上看,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也不够秦始皇陵的千分之一,就算加上全部90多个金字塔,也不过百分之一。很多人说金字塔巨大的石块运输以及摆放,都是秦始皇陵不能相比的。但是大家知道嘛?秦始皇陵的封土,高达115米,虽然不及金字塔那么高,但是如此高得封土,很多都是用了建造长城的工艺,用糯米水浇灌混合,制作成坚硬的封土,其工程量比起230万块2.5吨的石头要大得多。毕竟我国疆域辽阔,石头资源多,但是要将土做的比石头还硬,即使是现代的埃及人也未必掌握这样的技术。
从防盗上来讲,秦始皇陵从建成就被众人觊觎,可惜都没能成功。因为封土又厚又坚硬,根本没有工具能将盗洞打到100米以下。即使到了21世纪,以现在的科技也无法进入陵墓中。在陪葬坑以外的陵墓,是一座真正的地宫城池,其封土下流淌着一层水银,以秦始皇陵的面积来看,水银的毒气会让人分分钟致命,而且大面积的水银也无法处理,如果一个不谨慎,就会导致整座地宫被毁,水银成河,附近百十公里都会受到影响。而金字塔却不同,外部结构严重风化,考古学家已经找到进入的方法,并且对其内部结构一探究竟。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还是我们的老祖先智慧卓越。探究这几个方面,其实并不是贬低金字塔,而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秦始皇陵,了解我们深远的文化,保护这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