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朱厚熜为何不选绍治,选择了嘉靖这个年号

news.xixik.com   2020-12-8 19:05:4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嘉靖为什么要改内阁拟定的年号绍治,年号有什么特殊寓意吗?朱厚熜成为了“大礼仪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在与大臣们的斗争中,他不仅为自己的父母争得了名分,还在争斗中学会了如何利用手中的皇权来对付与他意见相左的大臣。明朝权力制衡被打破……

明清时期,年号已经成了一个皇帝的代名词,比如清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明朝的崇祯皇帝、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明朝的嘉靖皇帝是一个比较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他在明朝皇帝之中在位时间仅次于他的孙子万历皇帝,他数十年不上朝,却也能将朝政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从嘉靖朝开始,明朝已经渐渐地有了灭亡的迹象,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变大,百姓们家贫如洗,以致民间流传顺口溜“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可见百姓们对嘉靖皇帝是不满意的,至少对后期嘉靖皇帝的统治不甚满意。

嘉靖这个年号被百姓们编排了顺口溜,但是他的年号原本可能不叫嘉靖,而是另外一个,但是却被嘉靖皇帝本人给否掉了,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507年湖北,兴献王府。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王爷朱祐杬在书房看书,忽然一阵睡意袭来,兴献王伏案小憩。恍惚间,一位道士飘然而至,直奔内堂王妃寝室,一怒之下,兴献王拍案而起,方知为黄粱一梦。恰在此时,王妃侍女来报小王子降生,这位小王子就是十几年后的的明世宗朱厚熜。

中国历史朝代表

朱厚熜原本只是一个藩王的儿子,之前他的伯父和堂兄都已经继位为皇帝了,分别是明孝宗朱佑樘和明武宗朱厚照,通常情况下,身为兴王世子的朱厚熜(后来的嘉靖皇帝)也只能做一个藩王,安心守在他的封地湖北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了。但是,命运往往就是这么神奇,原本根本无缘皇位的朱厚熜居然成了皇位继承人。

嘉靖皇帝世系表

明武宗朱厚照在历史上是一个任性、贪玩、专门热衷于破坏礼制的皇帝,甚至被后世很多人指责为荒淫,他在位十六年,驾崩时三十一岁,却没能留下一个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朱厚照死了谁该继位呢?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曾经留下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如今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子嗣,那么只能兄终弟及,选择兄弟继承皇位了。按照伦理,明武宗的堂弟、叔父兴王朱祐杬的长子朱厚熜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于是,三月十六日,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安排下,朝廷派出大员——司礼监太监谷大用,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礼部尚书毛澄前往安陆迎立朱厚熜来京城继承皇位。四月,时年十五岁的朱厚熜泪别母亲以及安陆父老乡亲,临行前母亲嘱咐:“吾儿此行,荷负重任,慎无轻言”四月二十一日,在北京奉天殿登基。

朱厚熜虽然年轻,但是却是一个十分聪明而又敏感的少年,这一点从他在入城时的选择就可以看出。原本朝廷拟定的礼仪是让其从崇文门入东华门,居于文华殿,然后再继承皇位,这是皇太子的礼仪,但是朱厚熜却不认同这个做法,他坚决要求从正阳门中门入城,经大明门入宫,这样才是一个皇帝该有的礼仪。

而之后绵延数年的“大礼议”(为生父朱祐杬争取皇帝的名分),更是将朱厚熜的敏感和偏执展现得一览无余,而这个性格在他即位之初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那就是年号的选择。

当时,首辅杨廷和已经为新皇帝拟定了一个年号,叫做“绍治”,“绍”有一个意思是“继承”,所以这个年号可以解释为将治世发扬光大,寓意十分美好,但是朱厚熜却不这么认为,他否决了这个年号。在他的心目中十分排斥“继承”一类的字眼,因为他继承了皇兄的皇位,原本不属于他,所以他总是要回避这样的字眼,以免触动他内心最敏感的部分。

嘉靖皇帝朱厚熜画像

之后,朱厚熜自己拟定了一个新的年号——嘉靖,出自《尚书》“嘉靖殷邦”,意为“美好的政治,富足的国度”,而之后这个年号就成了朱厚熜的代名词。如果嘉靖皇帝不是这么敏感的话,也许世界上就少了一个嘉靖皇帝,多了一个绍治皇帝。年号虽美好,现实却差劲。

嘉靖皇帝继承皇位,首辅给他起了个年号,朱厚熜说:这个不行

明朝嘉靖帝很有主见,不愿接受归宗行为来“换爹”

明武宗没有亲兄弟,只能在堂兄弟中找。此时,兴献王朱祐杬已经薨逝两年,按规定世子朱厚熜必须守孝三年后,才能继承兴献王爵位。兴献王世子在堂兄弟中和朱厚照是关系最近的,所以在内阁议定下,经过皇太后同意,派遣了定国公徐光祚等人去湖北迎接兴献王世子进京,继承大位。

经过二十天的长途跋涉,朱厚熜一行来到京郊,大臣们都在郊外迎接新皇。杨廷和他们提出新皇帝要从东安门进入文华殿,择日再登基。看似轻描淡写的一个程序,实际上是太子身份继位的一个流程。

朱厚熜可不是杨廷和等人能左右的,他一听这个流程就火了。说好的兄终弟及怎么变成了以太子身份继位了?双方僵持不下,朱厚熜一气之下就要罢工,我回湖北继续当我的逍遥王爷,不和你们玩了。此时恰好太后来到,经过一番议定,太后和大臣们同意了朱厚熜的要求,从大明门入宫,进奉先殿,即皇帝位。

正德十六年( 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居住在湖广安陆州(钟祥)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从大明门进人紫禁城,按太祖“兄终弟及”之训到北京顺利登基正式坐上了龙椅,成为大明王朝第十一位皇帝,大明王朝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大明门,这个皇帝专用门,第一次对一个尚未穿上龙袍的人开启,走进这扇门,就等于走进了他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

经过系列繁琐的劝进、告祭礼仪后,朝廷在拟写登基文告时,大臣们商议,将年号拟定为“绍治”,“绍”为继续、继承之意,是要让新皇继弘治皇帝朱祐樘之嗣,承先朝帝系之统。主张继统不继嗣的朱厚熜反感将自己列为弘治皇帝的嗣子,尽管他此时还是一位少年天子,但他感觉到这是对其帝王权威的极大冒犯,因此愤怒的反问:“父母名称可以这般互易么”?当内官前来催要新皇签发的登基文告时,心思缜密的朱厚熜并没有对些等闲视之,在良久思量之后,第一次拿起御笔将诏书上“绍治”抹去,改成自己心中早已经想好的“嘉靖”二字。“嘉”为美好,“靖”为平安,“嘉靖”取义于商高宗嘉靖殷邦之意。况且朱厚熜为安陆州(钟祥)人,当地方言将智力低下者称为“绍”,“绍治”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巫治、乱治,朝廷大臣们不可能知道这些情况,因而他们商议的年号遭到新皇的否定就不足为怪了。

嘉靖通宝

古代帝王的年号不仅用来纪年,也是一个政权的象征,甚至是正统王朝的象征。可能内阁朝臣考虑了新皇帝既然不愿意当已故皇帝的太子,那就顺应“天意”当已故皇帝父亲的儿子吧。但这在朱厚熜看来无疑是对皇帝权威的极大冒犯。如此看来,就能理解为何少年天子朱厚熜面对这样的一封走过场似的诏书需要较长时间的思量,以至到内官太监来催要诏书才能落笔。朱厚熜将年号改为自己中意的“嘉靖”, “嘉”寓意美好,“靖” 为太平的意思,“嘉靖” 取义于商代的高宗喜靖殷邦。

两天后召开了一次君臣大会,主要内容是讨论正德皇帝的谥号,最后决定为“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

这无疑没什么需要争论的,臣下拟定好皇帝直接拍板就行。为了避免这样尴尬的事情再次出现,皇帝本人跟臣子都认为这一问题亟得解决。大学士杨廷和是官场老人,熟谙史籍,对礼部尚书毛澄说:“此事以汉代定陶王、 宋代濮王二事为依据,政有异议者皆为谀奸小人,依法当诛!”

这两个例子分别是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故事。汉成帝一直都没有儿子,于是他在宗亲中选择了共王的儿子定陶王立为皇太子,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儿子养在身边一直到其继位成为汉哀帝。为了延续共王的子时,又从楚孝王那里选择了一个孙子以作为共王的子嗣。宋代的来仁宗也没有儿子,于是从濮王那里找了个孩子养在官中,改名后变成自己的孩子以备维承皇位,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宋英宗。

嘉靖帝不同意大臣制定的归总行为,不愿意更换父母。

四朝老臣杨延和的话说得极端坚决,“敢有异议者, 当诛”。而首先有“异议”的正是品靖皇帝本人。尤其是杨廷和拟定的武宗遗语已经清楚明白地说过,是“兄终弟及”,这种匪夷所思的归宗行为让他大怒,不禁大呼:“父母可更若是耶! ”但是新皇即位,初来乍到,他强压着怒火,无奈地在奏疏做批复:驳回,再议。之后又加了一句,“请博考前代典礼”。

皇帝婉转地表达了希望能找到不同案例的希望,但一切当然尽在那群政治老手的掌握之中,毛澄装顿作样等待了几天,表示自己确实是在礼部召集了群臣议论之后,再一次把几乎相同的奏疏送到了皇帝面前,并大加描述这样一个决定如何符合古礼,如何最能体现兼顾,如何最能体现对兴献王的尊敬来。

杨廷和等大臣六十多人上疏力谏,希望新帝以大局出发,兼顾“天理”与“人情”。

此时的皇帝,不仅放下了帝王的架子,甚至转变了对大臣们的进攻态度, 他开始用优渥的待遇拉拢杨廷和。太师这样文官的最高职位,只有三个人享有过,嘉靖曾经试图给杨廷和加过太师的衔,不料杨大人将臣子的礼节尽数做到,赏赐固辞不受,原则问题则没得商量。

杨廷和这个人,四朝的老臣,嘉靖即位,杨廷和对他抱有很大希望,“自信可辅太平”,重振大明王朝。

按说这样的人输佐嘉靖本应谱写君臣佳话,但是他办事勇于负责,敢于坚持己见,对待嘉靖这样一位主见颇多的帝王,却“事事有所持净”。他多次上疏,劝世宗“务民义,勤学间,慎命令,明赏罚,专委任,纳谏诤,亲善人,节财用。语多剀切”。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的争论却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他的宏伟抱负也顿时化为泡影,但在当年的杨首辅眼中,皇帝归宗,乃是一国之本的大事。

而新皇帝嘉靖,尽管只有十五岁,却是一个对于原则问题极端固执的人。这个强行摊派的爹, 真的不认不行了么?然而在嘉靖统治下的明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三个独一无二的年号 为何选择了嘉靖

此次内阁拟定了三个年号:其一“明良”、次“绍治”、次“嘉靖”。(此为《列朝年号辨误》的记载,若按《万历野获编》所载则“绍治”、“嘉靖”同,无“明良”。)“绍治”的寓意十分明显,在世人心目中先皇孝宗乃明中叶唯一一位值得称道的皇帝,那是一个君臣和谐天下治平的时代。孝宗年号“弘治”,“绍治”即表达了对弘治中兴的继承。与“绍治”表达对弘治时代的怀念相对应,“嘉靖”在一定意义上则是对正德时代的清算。“嘉靖”典出《尚书.无逸》:“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从字面上看“嘉靖”即有清算过去拨乱反正之意,含蓄的表达了文臣集团对过去正德时代的不满。同时这句话原本是对商高宗武丁的称颂,武丁长期生活在民间后入继王位,这一境遇与朱厚熜相似,群臣特地以武丁比喻朱厚熜希望他成为像武丁那样贤明、长朔的君主。

据说王守仁曾预言“嘉靖”二字将作为年号出现,而朱厚熜确实也选择了“嘉靖”作为年号。之所以不选群臣们普遍看好的“绍治” 朱厚熜有他自己的看法,“绍治”暗含歧义,“治”既可以理解为对“弘治之治”——即弘治皇帝事业的继承;又可以理解为对“弘治”——即弘治皇帝本人血脉的继承。朱厚熜刻意回避“绍治”其继统不继嗣的用心极为明显,日后血雨腥风的大礼议之争早在朱厚熜选择年号的这一刻起便已初显端倪。

当时即有传言,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朱厚熜喜欢的,却成了百姓愤怒的——赵匡胤用了二手货——乾德,但他统治的时代,老百姓的幸福感却更高一些。

可见,年号啥的,是否原创,是否独家,都不是关键。关键是,那个皇帝,是否把百姓当回事。

坚决不换爹

正德十六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这么个荒唐皇帝死也就死了,可是他没有儿子,皇位就空了下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内阁首辅杨廷和已经代理了一个多月的皇位,他虽然还没过够瘾,但也不能太过分了。他想,以前的王朝遇到这类情况都是“兄终弟及”,既然皇帝无子,应找皇帝的弟弟即位,可武宗的兄弟早就死了,再追溯到武宗的父辈,去找孝宗皇帝的兄弟来即位,不巧的是孝宗的兄弟们也死绝了。在这山穷水尽的情形下,杨廷和想到了一个人,孝宗的四弟兴献王朱祐杬留下了一个儿子。从血统上讲,这孩子算是最纯正的了,而且恰好只有十几岁,也好控制。于是皇帝的宝座就这么“顺理成章”地落到了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嘉靖)头上。

不久,内阁派了几个重量级官员前往湖北迎接朱厚熜来北京当皇帝,朱厚熜清楚地听到了遗诏中的这四个字:“兄终弟及”。这时候,朱厚熜的父亲已经死了,母亲还活着。他拜别父亲的陵墓,辞别母亲后便启程了。

走了二十多天,到了北京郊外。可是,这时候朱厚熜突然不走了。按理说,朱厚熜这次能当上皇帝真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可是,他居然还淡定了。

因为他突然接到通知,要他从东安门进,然后住到文华殿里等待登基。朱厚熜一听就把脸拉长了,他虽然才十五岁,可是他的智商很高,他知道这是皇太子即位的仪式。武宗皇帝本来是他的哥哥,这下子突然变成了他爹。

换作一般人,捡了这么个大便宜,装孙子都行,何况给人当儿子。可是,朱厚熜就是过不去这道坎。更何况,杨廷和这老贼当初说得好好的,兄终弟及,现在临时变卦明摆着就是看自己年纪小,又没势力,给自己一个下马威。朱厚熜想,还没当上皇帝,他们俩的较量就开始了。很好,我不走了。朱厚熜摆出一副绝不妥协的样子。

双方陷入僵局的时候,太后沉不住气了,天平一下子倒向了朱厚熜,最终他如愿从大明门进了宫。

杨廷和没想到,他苦心选择的黄口小儿竟然不是省油的灯。不过更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切才只是开始。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劝进、告祭礼仪后,首辅杨廷和给朱厚熜送上了即位诏书。这本是一道程序性的事情,随便签个同意之类的就完事了,可没想到朱厚熜却在思考了很久后答复他们,他的年号不要用诏书上拟定的“绍治”,要用自己定的“嘉靖”。

“绍治”的意思是让新皇帝继承弘治皇帝的正统,放弃自己本来兴献王后嗣的背景,而弘治皇帝正是朱厚熜堂兄正德皇帝的父亲。字面的意思不难理解,新皇帝首先是作为弘治皇帝的后嗣来治理国家的,可能内阁朝臣考虑了新皇帝既然不愿意当已故皇帝的太子,那就顺应天意,当已故皇帝父亲的儿子吧。但这在朱厚熜看来无疑是对皇帝权威的极大冒犯。既然内阁想要他吃哑巴亏,他就改年号,不让他们得逞。

几天之后,矛盾终于爆发了。杨廷和根据前代藩王入继大统的事例,认为嘉靖皇帝应该以明武宗为皇兄,以明武宗之父明孝宗(嘉靖的伯父)为皇父,这样一来,就只能让新皇帝以其生父生母为皇叔、皇叔母。另外,为了弥补兴献王的损失,杨廷和决定让益王的儿子朱崇仁过继过去。为了给嘉靖施压,杨廷和还联合了一百九十多个大臣先后抗旨上奏,要求嘉靖皇帝接受他的安排,朝廷里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

这时,嘉靖转变了策略,他开始用优渥的待遇拉拢几个带头的大臣。首先是杨廷和,嘉靖派人送给杨廷和爱吃却不容易吃到的荔枝,不料这位杨大人只收礼不办事。接着嘉靖又让太监给礼部尚书毛澄送去黄金,这位毛大人更狠,摆出一副臭脸连收都不收。嘉靖这时候肯定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很窝囊。

这时,礼部有个叫张璁的小官跳出来帮了嘉靖一把,张观政上了一份《正典疏》,阐述了嘉靖目前情况与定陶王和濮王的区别,定陶王和濮王是先王在世时就被过继为子,而嘉靖根本没有进行过继给皇伯父的程序。他提醒嘉靖作为一个皇帝应该乾纲独断,否则天下人会批评他为了利益链父母都不认了。嘉靖一下子豁然开朗,对啊,我是皇帝,跟那些大臣没什么好商量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果然,不久之后,他不顾杨廷和等人的强烈反对,声称要封亲爹兴献王为兴献帝,生母为兴献后。杨廷和把满腔愤怒一下子发泄到张璁身上,把他外放到南京去了。可是,嘉靖皇帝还是不甘心,他又想为父亲加称一个“皇”字,这下杨廷和彻底不干了,使出了最厉害的一招——“自请罢黜”。此招一出,一时上疏请杨廷和留下的人竟然多达一百多人,搞得嘉靖只有妥协的份。

不久,礼部尚书毛澄因病辞官。嘉靖便联合一大批官员向内阁发难,再次要求讨论皇帝归宗的大礼,重申“继统不继嗣”的主张。这时,朝堂上也开始不断出现弹劾杨廷和的奏疏。杨廷和处在风口浪尖。

可能人老了就想安度晚年,这时的杨廷和没了斗志,1523年,他决定辞职了。嘉靖巴不得这样呢,于是欣然批准了。

可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还是不放过嘉靖。

杨慎,是名远近闻名的神童。就是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位。

嘉靖三年,上朝结束,皇帝和大臣们依旧对这个问题没有讨论出结果。一群官员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在下朝的路上和同僚们互相发泄自己的不满,大家对保住孝宗皇考之名越来越绝望。吏部的一个侍郎何孟春在宫门口拦住百官,大声说:“想当年宪宗朝的时候,百官在文化门哭求,要为慈懿皇太后争葬礼,宪宗皇帝不是从了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效仿这个故事呢?”旁边的杨慎一听,立即站出来,撩起朝服,慷慨激昂地说:“国家养士,仗义死节,正在今日。”另一位大臣王正元也哀号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其他官员无不被振奋,立即跑到皇宫的各个地方,把另外的大臣召集过来,带头的几个就地做了一番振奋人心的演说,把所有在场官员的情绪都搅动起来,并且说:“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

于是大小官员220多人来到左顺门外广场,齐刷刷地跪在门前大哭,呼喊孝宗皇帝和太祖皇帝,要求嘉靖改变决定。如果朱厚熜不改称父亲为叔父,就一直哭。

双方僵持了三个多时辰后,嘉靖的怒火再也压制不住。他命令锦衣卫去抓了八个级别较低的官员,以示惩戒。这一做法,让群臣更加激动,哭声更响。杨慎和另一个官员甚至站起来冲到左顺门使劲拍打。愤怒的嘉靖将五品以下的134名官员全部抓起来,下狱,其他人待罪。

第二天,在朝臣与皇帝的对立中,嘉靖举行了为自己母亲加封皇太后的典礼,有一半以上的尚书拒绝参加。嘉靖愈加恼怒臣子们对自己藐视的行为,下令再次逮捕90人,四品以上停发工资,五品以下廷杖,趴下打屁股,有16人被打死。

之后,嘉靖又将带头的杨慎等七人抓起来廷杖,然后全部贬为平民。

杨慎,被嘉靖打得体无完肤,发配云南,在嘉靖当政的四十五年中,六次大赦都没有被赦免,71岁按惯例可以回家,还被再次遣返云南,第二年,杨慎病死于云南。

就这样,几年之后,嘉靖为讨要名分引发的这场争斗才正式结束。嘉靖终于如愿以偿!兴献王成功晋级兴献皇帝!

嘉靖成为了“大礼仪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在与大臣们的斗争中,他不仅为自己的父母争得了名分,还在争斗中学会了如何利用手中的皇权来对付与他意见相左的大臣。

也正是因为“大礼仪之争”,嘉靖在后世留下了骂名。

受大礼仪之争伤害最深的当属杨慎,本来是名神童,作为状元,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臣,可是一个弯没拐过来,连受两次梃杖被发配到边疆一辈子。可怜之人!

嘉靖大礼议纪事本末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于豹房驾崩,年三十一。武宗未留遗诏,驾崩前一日谕司礼监曰:

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明史 武宗本纪》

在商议继位之人时,杨廷和拿出《皇明祖训》说: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明史 杨廷和传》

得到张太后和群臣支持后,慈宁宫联合内阁一起颁布了杨廷和拟定的武宗遗旨: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尊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圣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明武宗实录》卷197

张太后另外下了懿旨:“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杨廷和迅速确定了奉迎新君的主要官员:予遂言内阁遣官蒋(冕),魏(彬)云:“谷哥(谷大用)你去。”又云:“韦家(韦霦)你也去,驸马命崔元。”予言:“见任大臣中武臣须皇亲定国公徐光祚,文臣须礼部毛澄。”尚书诸公皆应曰:“诺。”谷(大用)之遣,予不欲,危疑之时,恐拂其意,遂不敢更。——《杨文忠三录》卷四

此外,张太后安排了自己的弟弟张鹤龄加入豪华奉迎团,想让他有一个迎立之功。

三月十五,司礼监太监谷大用、韦霦、张锦、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寿宁侯张鹤龄、礼部尚书毛澄奉遗诏、金符前往安陆藩府迎接朱厚熜入京继位。

三月十六,正式对天下颁遗诏曰:“朕以菲薄,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矣。图治虽勤,化理未洽。深惟先帝付托,今忽遘疾弥留,殆弗能兴。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辞,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三月二十六,奉迎团至安陆驿馆。谷大用悄悄溜到兴王府,请求私下谒见朱厚熜,被朱厚熜以不宜私见拒绝,同时给他留了颜面,令长史袁宗皋代为款待。

三月二十七,奉迎团至安陆兴王府,宣读遗诏,朱厚熜接了金符,受百官朝贺,为“小登基”。

进京继位前,朱厚熜确定了行期,拟定好王府随侍名单,为尽孝道,为母妃安排好了照顾事宜。

四月初一,朱厚熜祭奠兴献王。

上辞兴献王墓,伏地恸哭,左右扶而起,从官莫不感泣。——《明世宗实录》卷一

四月初二,朱厚熜辞别母亲蒋王妃。母亲嘱咐他:“吾儿此行,荷负重任,毋轻言。”朱厚熜答复:“谨受教。”于是车驾从安陆出发,一路上拒绝收礼,吃住简朴。

根据《明世宗实录》记载:(朱厚熜)戒扈从、诸臣沿途务安静毋扰,经诸王府设供馈,悉谢不受。敕有司膳羞,廪饩止用,常品他珍异皆却之。行殿惟取朴质,有过侈者輙去,视诸治道,仓卒不及备,亦弗问。

四月二十一,至良乡。礼部员外郎杨应奎呈上拟定好的礼部仪注: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上笺,劝进择日登极。对此,朱厚熜极为不满:他自幼熟知礼仪,知道这是皇太子登基礼。

于是他对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袁宗皋附和说:殿下聪明仁孝,天实启之。于是朱厚熜拒绝以皇太子礼继位。

四月二十二日,至京城外驻跸行殿。杨廷和请朱厚熜按照礼部的继位礼走,再次被拒绝。双方僵持不下。

慈寿皇太后出来打圆场,有旨曰:“天位不可久虚,嗣君已至行殿,内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笺劝进。”于是朱厚熜在郊外受笺,经过了三让三辞,中午从大明门入,经过一番仪式后,登基称帝。

上由大明门入,遣武定侯郭勋告天地,建昌侯张延龄告宗庙、社稷。上亲告大行皇帝几筵,谒见慈寿皇太后、武庙皇后、宪庙皇妃。毕,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明世宗实录》卷一

这天非常值得玩味。小插曲很多。

举行登基大典之前,朱厚熜查看杨廷和拟定的登基诏书,当看到“入奉宗祧”之时,朱厚熜有些不悦,认为这还是把他当成了皇太子。沉吟许久后,始报可。在御览正德朝弊政的时候,朱厚熜十分细致。杨廷和、蒋冕、毛纪在直阁等待。突然,文书房内侍到来,提出无理要求:删去和宦官有关的几条弊政,被拒绝。

以下是杨廷和的回忆:至日向辰,文书房官忽来言,欲去三二条,皆关切时忌者。予扬言曰:“数年以来,事有龃龃者皆曰:‘朝廷不从。’今日朝廷到,便有此等事,乃知前日亏了朝廷多少。即此一事,廷和便当出去,不可在此地,但未拜新天子。今日拜贺后,明日跪于奉天门前,乞休且奏。陛下初到,如何便更改诏书。务见明白,虽死亦甘心也。”蒋、毛 二公皆力言之,予又言:“果欲去某条,便须在本条下注云,臣某去此乃可耳。”

文书房内官只好悻悻离去。

报时的鼓声已经响了,御批还没下来。杨廷和、蒋冕、毛纪急往华盖殿询问,不见一人。于是趋往奉天殿寻找。

复趋奉天殿觅直殿者,要 文书房官来相见,且语之云:“亟去,万一误事,我辈有说话也。”厚斋 云:“批红若不下,明日开读也罢。”予与二公言:“自古人君即位,虽草昧中,亦须下诏,改元以新天下之耳目。今日之事,若无诏书,不知所改者是何年号,人心惶惑,恐有他虞,谁任其咎。”

杨廷和指出了年号的重要性。于是司礼监太监再去催促朱厚熜。

朱厚熜犹豫不定,最终决定挥笔的时候,他的目光停留在了新年号上:绍治。心知这是继承弘治的意思,于是用御笔轻轻点去,改年号“绍治”为“嘉靖”。嘉者,美也。靖者,安也。王府左长史张景明的诗里,曾有一句“尔来疆域已嘉靖”。嘉靖,极有可能是朱厚熜早已确定的年号

当杨廷和等大臣看到新年号嘉靖的时候,不由赞叹。

登基诏书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诏书开篇很有意思:

朕承皇天之眷命,赖列圣之洪休,奉慈寿皇太后之懿旨,皇兄大行皇帝之遗诏,属以伦序,入奉宗祧。内外文武群臣及耆老军民,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谨于四月二十二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禝,即皇帝位,深思付托之重,实切兢业之怀。惟我皇兄大行皇帝,运抚盈成,业承熙洽,励精虽切,化理未孚,中道权奸,曲为蒙蔽,潜弄政柄,大播凶威。朕昔在藩邸之时,已知非皇兄之意。兹欲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事皆率由乎旧章,亦以敬承夫先志。自惟凉德,方在冲年,尚赖亲贤,共图新治。其以明年为嘉靖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明世宗登极诏》

宣读诏书的同时,登极大典开始了。朱厚熜穿的衮冕不太合身,面露不快。杨廷和进言:陛下真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啊。说得朱厚熜转怒为喜。

从这一天开始,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成了明代第十一代天子,成了执掌天下四十五年的嘉靖皇帝,驾崩后庙号世宗,谥号简称肃皇帝。

继位第三天,朱厚熜下旨迎母妃来京奉养:“朕继入大统,虽未敢顾私恩,然母妃远在藩府,朕心实在恋慕,可即写敕遣官奉迎,并宫眷内外员役咸取来京。”派遣司礼监太监捧笺前往安陆奉迎圣母。圣母笺曰:“大统既承,义贵致专于所后,至情攸系,恩当兼尽于本生。爰展孝怀,庸伸至养。恭惟母妃殿下,钟祥茂族,媲美先王,性每笃于仁慈,化素彰于俭约。仰惟圣德,诞育眇躬,属缘伦序之宜,入嗣基图之重。恭承九庙,日理万几。虽允慰乎众心,实仰成于慈训。顾瞻左右,念省问之音疎,徙倚晨昏,眷睽违之地远。劬劳罔极,慕恋弥深。特遣近臣,往迎旧邸,共享昇平之福,永膺寿考之休初。”

继位第六天,世宗下诏:定议皇兄尊谥、命礼部会官议兴献王主祀及封号以闻。议正德皇帝庙谥,官样文章耳。议兴献王主祀及封号,才是世宗关切之事。

大礼议的序幕就此缓缓拉开。

嘉靖皇帝轶事

巧改元夕诗

嘉靖皇帝朱厚熜不仅是一位高高在上倍受敬仰的帝王,还是一位能书会诗儒雅闲情的文人。古代帝王除了宋高宗署其室为“损斋”,可能为其别号外,大多不闻别号。而朱厚熜却一人拥有三个别号即:“尧斋”、“雷轩”、“天池钓叟”,这些名号大多见于他的书法和诗赋的落款上。嘉靖二十三年内廷施药于外,在发布的文告上就是用的“雷轩之印”。朱厚熜对诗的喜爱主要是受其父亲兴献王朱祐杬的影响,兴献王在世时,喜欢以文事自娱,有《恩纪诗集》《含春堂稿》两部诗集。朱厚熜治国初期,尽管日理万机,但闲暇爱好还是以诗为伴,多与大学士费弘、杨一清等辅臣在一起交流切磋。有时朱厚熜写成一诗,或请辅臣帮忙更定,或令他们唱和以进,一时传为佳话,据说礼部尚书李春芳有 “拱极众星为玉饵,悬空新月作银钩”的诗句颇得朱厚熜赏识。有一次朱厚熜要杨一清拟赋一首上元诗拿给他看,上面有“爱看冰轮清似镜”之句,朱厚熜认为象写中秋,于是提笔改为“爱看金莲明似月”,好一幅曲尽情景,不问便知为元宵佳节。可见朱厚熜是圣智超悟非一般人所及。后来议礼大用者张璁等自愧不能写诗,就上章攻击费弘以小技希恩,朱厚熜虽然没有诘责张璁辈,但所写出来的诗作比以前少了,以至于今人仍为之惋惜。如果当时不是张璁的干扰,朱厚熜写诗的兴趣也许不会转移到痴迷斋醮之务上。“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造嘉靖皇帝,万寿无疆”。朱厚熜就是在这些青词颂扬声中告别人世的。

过分的孝心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孝心是有目共睹的,除了我们知道的尊亲以外,在其他方面也多有表现,有些做法甚至非常过分。嘉靖二十五年,在外负责纠察的言官上了一道拾遗疏,将贵州寻甸知府汪登为事不谨列为罢免的对象,吏部尚书廖纪通过调查认为,汪登因为要带上年老的母亲赴任才耽误了时间,应该受到降级处分。朱厚熜虽然同意降职三级,但将汪登由外任改为京职,以方便赡养母亲,在京城做官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显然汪登改任是明降暗升。后来又有陕西参议于湛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改任南方职务,言官纠其诡避,要求严惩。朱厚熜没有采纳从严惩处的意见,为便宜他迎养母亲,就顺了这位孝子的意而改任江西。吏部侍郎董玘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没有及时回去奔丧,朱厚熜知道后十分气愤,当即撤消了他的职务。新城知县吴瑗误听一后妈说子不孝,就命把这个儿子乱刀残害致死,这件事被都御史金清调查得知并非不孝,当即上报朝廷。朱厚熜得知情况后,只是将这个知县廷杖一百发配边邑充军。连当时的文人就疑问:“寸磔(zhe)无罪人,竟不偿死,此是何法?”还有一个叫张福的京师人想诬陷邻居张柱,就把自己的母亲杀害了,栽脏说是张柱所杀。刑官破案认定是张福所杀,并有张福的姐姐出面作证。朱厚熜得知报告摇头不信,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要求再查清楚。刑部再三研审,结果仍是张福所杀。朱厚熜始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还说“世间岂有弑母之人”?最后只有让张柱蒙冤偿命,才满足了朱厚熜心存的那片孝心。

伴君如伴虎

嘉靖皇帝朱厚熜还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尽管后来移居西苑不理朝政,但还是大权在握,没有人敢动摇他的地位。他的权威首先是从即位仪式开始的,最先拟定的即位仪注是按皇太子即位礼,从东安门入皇宫,遭到了朱厚熜的坚决拒绝,最后自定从大明门入宫,从此让人刮目相看。那天朱厚熜身穿为他特别制作的衮服,戴上皇帝专用的十二旒的皇冠,显得很是威风。随着礼官的赞礼声行礼时,那身新制的衮服显得长了些,每当行五拜三叩头之礼的时候,十分不便。朱厚熜面露不悦之色,眉头也皱了起来。首揆杨廷和见状,乘着行礼的间歇,对朱厚熜说:“陛下真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啊”!一句话说得朱厚熜心情顿时开朗起来。龙袍不合身,不知又该谁倒霉,幸好杨新都一句话就化解了这场危机,也保证了即位仪式的顺利进行。朱厚熜晚年居西苑,有一次召太医院使徐伟前去为他看病察脉,当时朱厚熜坐在小榻上,宽大的衮衣龙袍撒落在地,徐伟见了踌躇不前,朱厚熜感到奇怪,就问徐太医是怎么回事,徐伟回答说: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臣不敢靠近。朱厚熜问清原因后,就把龙袍向上收了收,然后伸出手腕让徐太医诊脉。事完之后,朱厚熜对在身边的阁臣说:刚才徐伟说我的衣服在地上,足见他对我的忠爱,在地上说明我是人,若说在地下那我就是鬼了。徐太医到这个时候才醒悟过来,庆幸自己没有说错话,不然做鬼的就该是自己了。朱厚熜晚年信奉道教,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因为道教而认识尚美人就鲜为人知了。有一天,朱厚熜一边念经,一边运手击磬,因为念经太专心,所以击磬有时误槌他处,没能击到正位。在他身边的许多侍女都低着头不敢看,只有一个小侍女失声大笑,朱厚熜看了她一眼,又继续念他的经文,周围的人都为小侍女捏了一把汗,连小侍女自己也认为此命休在顷刻矣。没想到朱厚熜念完经以后,那位仅有13岁的小侍女却因祸得福,遂承更衣之宠。这个小侍女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尚美人,从此尚美人贵宠震天下,并册封为寿妃。封后百余日,朱厚熜寿终正寝,朝野都说是寿妃的罪过。尽管寿妃承受着人们对她的指责,因为她心情开朗,所以还是活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才谢世。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 选择了端王之子而不是兴王之子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就是将自己的儿子封为藩王,藩王的享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势,后来在明成祖朱棣以及后代皇帝的整顿之下,藩王的势力已经很弱了,可是到了明武宗执政的时候,又发生了几起藩王叛乱的事故,因此藩王们的权力又被进一步制约,最后几乎再也没有什么势力了,只是被朝廷供养着而已。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益王朱祐槟是明宪宗的第六子,未满十岁的时候就被父亲朱见深封为了益王,封地为建昌府,就是现在的江西南城。朱祐槟长到十六岁的时候,被下令离开京城去往的自己的封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只带着一些随从就此离开熟悉的故乡,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此后骨肉分离,兄弟也再难相见,别提对可怜了。那时候主要有皇子就藩,场面一定是母子哭着分离,因为这一走,可能此生就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朱祐槟崇尚节俭,喜欢读书,对待封地的百姓也很好,而且他比较幸运,活的时间很长,直到嘉靖坐了十几年皇位后,他才离世,谥号端王。第一代益王朱祐槟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亲叔叔,也是明武宗朱厚照的亲叔叔,因此益王的家族在这段时期的还是很有威望的。

当年朱厚照做了皇帝之后,一直没有子嗣,他应该是不能生育,因此皇位后继无人。按照祖宗规矩,假如朱厚照没有指定让谁继承皇位,那么皇位就应该是兴王家的,但是兴王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而益王却有很多儿子,因此朝中大臣就建议皇帝在益王的后代中挑选一个,过继到朱厚照的名下,接进皇宫抚养,这样一来朱厚照不就有了后代了吗?。可是朱厚照生性贪玩,一直没有专门讨论过这件事情。谁能想到朱厚照三十岁那年突然离世了,可是皇位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呢,这下该怎么办?朝中大臣一下子就傻了眼。最后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没有办法,为了不使朝中发生混乱,他们就匆忙的把兴王的儿子朱厚熜立为了大明的新君,因此朱厚熜就成了嘉靖皇帝。

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本来皇位与他是毫无关系的,只是由于明武宗没有孩子,所以他才坐上了龙椅。为了让自己的皇位合乎正统,嘉靖帝就引发了大礼仪之争。那时候,嘉靖帝和张太后以及内阁首辅大臣之间的关系闹得非常僵,以致明朝开始动荡。大家都说明朝最终会灭亡,起因在万历朝的,其实祸根早在嘉靖时期就埋下了。

如果当初大臣们的意见能够被采纳,是从益王的孙子辈中挑选一个男孩,成为明武宗的继子,那么皇位的继承或许就不会发生任何问题,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礼仪之争,明朝的政局或许就不会发生混乱。


投诉/举报
搜索 绍治 嘉靖 年号 朱厚熜 在百度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