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这里是美国 > 正文

长达200多年的美国国情咨文传统是怎样炼成的?

news.xixik.com   2015/1/25 19:05:14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每年年初,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讲,阐述政府施政方针,这份年度报告主要向美国民众说明国家面临的情况和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个传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口头报告转变成为书面报告,但辗转一百年后又重新回到口头演说上来。

美国联邦政府的三个分支——总统代表行政分支,众议院参议院议员代表立法分支,最高法院大法官代表司法分支每年一月或二月齐聚美国国会(U.S. Capitol),聆听总统发表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讲话。这个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的讲话让总统有机会阐明新一年的施政纲领。这个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的演讲为总统提供了一个回顾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并展望他在新一年的施政计划的机会。而这个每年一月或二月在美国国会山发表的演讲还展现了美国民主的实际状况。除了就职典礼和国家葬礼之外,这是唯一一个联邦政府的所有分支聚集一堂的时刻。

自1790年1月8日,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其“年度信息”中首次进行了这样的讲演,直到20世纪。该演说从1942年到1946年被非正式地称为“国情咨文”,并且自1947年以来就被正式命名为“国情咨文”。至今(截至2022年)这份备受世人瞩目的演讲稿已经走过了222年的历程。这篇演讲稿从空洞的政治演说,演变成阐述“美国梦”的重要载体。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是履行宪法规定的责任,并遵循历届美国总统的悠久传统。

美国宪法要求总统“应不时向国会提供一些有关国家现状的信息,并向国会提出那些他认为是必要和迫切措施的建议,以供国会考虑”。宪法的这项要求已演变为总统一年一度地发表国情咨文,以达到多方面的目的。国情咨文通报美国国内外面临的情况,建议今后一年的立法议程,并使总统有机会阐述个人对国家前景的设想。

中国历史朝代表

因为众议院是按州的人口比例选出代表组成的,所以众议院代表美国人民,算是向人民汇报,人民就有权对这份执政宣传广告进行批评。

2022年3月1日晚上21:00,拜登国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这是拜登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指定幸存者”是总统在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期间故意安排的一名缺席内阁成员,此举是为了防止演讲期间国会山遭遇突发性灾难事件,导致总统、副总统、国会领袖及内阁成员全体丧生,政权陷入瘫痪,因此必须有一名部长级官员缺席。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故意缺席者 等待继任的接班人

2016年1月13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任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

美国总统可选择在任何地点或以书面形式发表国情咨文。不过,依照美国政治传统,国情咨文演讲是一种“庄严”仪式,通常会经由电视直播传达给民众。在美国历史上,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在1986年的国情咨文演讲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而推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56年通过电视台播出的演讲系7分钟的视频录播。艾森豪威尔与哈里·杜鲁门和吉米·卡特等总统一样,任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以书面形式完成;理查德·尼克松1973年国情咨文也以书面形式发表,原因是与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时间相隔太近。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1月因为政府关门,推迟发表国情咨文。

国情咨文的沿革

发表国情咨文的传统可被追溯到1790年。那一年,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按宪法要求,在当时美国的临时首都纽约向国会发表了当时被称作“年度咨文”(Annual Message)的报告。宪法第二条第三节规定,总统“应不时向国会报告国情,并将他认为必要和适宜的方案提交国会审议”。注意,是“不时”,不是“每年”,但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从1790年开始就年年都发表国情咨文,于是年度国情咨文便成了一项美国传统。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在他的《总统的国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 Messages of the Presidents)一书中写道,这段“针对美国总统的平常的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变成总统驾驭与国会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发挥国家领导作用的有力方式”。

华盛顿及其继任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是按照独立前在英国国王统治时期的方式,通过盛大隆重的礼仪亲自发表国情咨文演说的。但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感到这种过份的排场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极不相称。他讥讽地称这种做法为“御座上的演说”(来自皇帝宝座的演讲),并以呈送书面咨文的形式取代亲自演说。杰斐逊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此后100多年期间,年度咨文都以书面形式送交国会,而不是由总统宣读。

在美国建国之初的几十年里,,国情咨文大多是总统想要国会通过的长串议案清单,通常反映出时代的主旋律和建设年轻共和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演说也涉及到国际形势和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直到内战(1861-1865年)之前,国情咨文往往涉及来自内部的对联邦的威胁,即建国先辈们的一个主要担忧。韦恩·菲尔茨(Wayne Fields)在他富有影响力的《妙语相连:总统雄辩史》(Union of Words: A History of Presidential Eloquence)一书中写道,在这一时期,年度报告“当然主要都是关注联邦关系如何脆弱的问题”。

此外,年度报告也涉及国际局势和美国在世界上,尤其是在西半球的地位。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詹姆斯·门罗总统1823年送交国会的反对欧洲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年度咨文。门罗在其咨文中直接针对当年欧洲列强写道:“因此,出于诚恳和本着美国与列强之间业已存在的和睦关系,我们必须宣布我们将把列强将其制度延及本半球任何地区的任何企图视为对我们的安宁与安全的威胁。”在此后几十年中,

在大动荡时期,有些总统借助国情咨文阐述自己对当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问题的看法和未来前进的方向。他们的演说所针对的不仅是国会议员,而且也是全体国民,是整个世界,有时甚至是历史时代。在内战这个对国家本身的生死存亡构成前所未有的最大威胁的时刻,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写下了也许是冠所有总统咨文之首的最雄辩、最令人难忘的年度咨文。

林肯总统于1862年12月1日发表咨文时,国情显然不佳,内战仍然胜负难卜,南方邦联反叛势力的失败还远未成为定局。但是,林肯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他以自己典型的风格直切正席卷整个国家的这场斗争的核心,向全体美国人民和全世界阐明了人们所必须做出的根本抉择。他写道:

“平静的旧日的信条已不适用于天翻地覆的今天。今天的局势危难重重,而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局势,我们必须有新思维、新行动。我们必须解放自己,而后解救国家。同胞们,我们不能逃避历史。我们,本届国会和本届政府,将不可避免地被载入史册。”他接着写道:“给奴隶自由就是保障自由人的自由——我们所给予和保留的同样光明磊落。我们将要么高尚地挽救、要么卑鄙地丧失人间最后一丝最美好的希望。其它的手段也许会取得成功。但是这一手段不会失败。这条道路是明了、和平、宽大和正义的,遵循它,必将获得世界永久的赞赏和上帝永恒的祝福。”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写道,这是“所有最雄辩的年度咨文之巅……深刻而灿烂"。

1913年,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恢复了100多年前由华盛顿和亚当斯率先开始的总统亲自发表国情咨文的做法。他俏皮地说,“由总统宣读自己的咨文很可能要比由一名办事员读得好得多”。这位以倡导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组织——著称的双任总统利用这一机会发表了主要集中讨论国内政策的议题广泛的演说。威尔逊亲自宣读国情咨文的决定具有先见之明。当时,美国正处于电子大众媒体革命前夕,很快,广播和二战后出现的电视就将总统带入了美国百姓之家。虽然多数美国人没有听到威尔逊的声音,但是他的形象通过无声新闻片变得家喻户晓。

当时民众对这一做法存在一些争议,但大多数总统还是按时到国会发表演讲。也有一些在例外,20世纪后半期的一些总统仍会将写好的年度报告送往国会,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成为1981年最后一位这么做的总统。

随着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932年当选总统,美国人也将习惯于从广播里听到总统的声音,在新闻片中看到——此时也能听到——总统。罗斯福在1941年发表的年度咨文是他最经久不衰的演说之一。面对欧洲熊熊战火,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他说:“我们追求安全的未来,在那时我们期待有一个建立在四项基本自由基础上的世界。第一是普天下言论和表达自由。第二是普天下每个人都有按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是普天下……不虞匮乏的自由。第四项是普天下……没有恐惧的自由。”在同年12月7日突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在国会两院特别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向日本宣战。

1945年,年度咨文开始被正式称为国情咨文。随着二战结束后(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和收音机销售量的激增,国情咨文即将成为不仅广播而且电视的一个固定内容。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认识到电视向广大民众传递总统信息的巨大效力,因此把历来在午间发表的国情咨文改为在晚间电视高收视时段发表。

约翰逊在当年首次发表国情咨文时说:“现在,1965年,我们的国家开始一项新探索。”他详细全面阐述了被称为“伟大社会”的国内改革纲领,即一个消除贫困和使所有美国人的民权都得到保护的社会。虽然多数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他的报告言辞雄辩,但报告反映出约翰逊的全面构想及主导当时美国社会的自由化气息。他的演说继承了美国一代人的进步主张——从30年代初的罗斯福“新政”到60年代初约翰·F·肯尼迪的“新边疆”。

反对党对总统国情咨文发表回应的传统始于1966年。当年,在约翰逊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后,两位共和党国会议员通过电视发表了共和党对国情咨文的回应,其中一位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

罗纳德·里根于1982年首次发表的国情咨文则指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方向。里根在这个演说中详细阐述了勿庸置疑的保守派施政方针,不仅使之指导内政,而且主导外交。他说:“在州和地方社区选民的权力被剥夺长达总共50年后的今天,我们开始把这些权力和资源交还给他们。”里根对联邦政府在美国政体中的有限权力做出新的诠释,这一诠释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连观点与里根大相径庭的比尔·克林顿总统在他的一篇国情咨文中也曾发出过如下名言:“大政府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虽然里根在1982年国情咨文中以大部份篇幅阐述的是国内政策,但他并没有忽视对外关系,特别是美苏关系。他说:“在过去10年中,虽然我们力求通过克制和通融政策调和苏联的力量,但苏联人却毫不松懈地增强军力。为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必须展开一项重大计划以增强我们的军事力量。”他接着说,“认清苏维埃帝国的本质是一个出发点”。

政治观察人士认为,国情咨文的电视转播,特别是移到晚间黄金时间转播,改变了国情咨文的根本性质。布鲁金斯学会的著名政治学家保罗.C·莱特(Paul C. Light)说:“随着听众范围从华盛顿环城公路内扩展到环城公路外,国情咨文已从时常是空洞的政策演说演变成一项重大的游说宣传,可以这么说,国情咨文的主要听众如今是美国选民和更广泛的海外听众,而不是美国的国会议员。”

由于“挑战者”航天飞机于1986年爆炸,国情咨文讲演首次被推迟。

在有关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被披露数天后,克林顿总统向国会发表了他1998年的国情咨文。在接下来的一年,他成为首位向正在考虑是否弹劾他总统职务的国会发表国情咨文的总统。

也正因如此,历届美国总统对国情咨文的起草都十分重视,从招募精英撰稿人团队到广泛征求民意,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做好这篇文章。这篇“千锤百炼”的文章究竟是如何炼成的?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精品稿件靠千锤百炼

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演讲的日期通常是1月最后一个星期二晚上。如遇总统交接,则于2月份由新总统发表。演讲时长为1小时左右。

每逢这一天,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政府内阁(Cabinet)部长、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法官、军方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以及特邀来宾和外交使节等聚集一堂,听取总统的重要讲话。同时演讲通过各类媒体转播给普通民众,收视率非常高。

很讲究营造会场气氛

这个场合的仪式感非常强烈,办得非常隆重、正式、讲究。总统进入会场时,热烈的鼓掌欢呼声把气氛推向高潮,从而拉开演讲的序幕。在总统演讲时,常有观众起立鼓掌欢呼,这些是同党派成员;而一些反对党议员则面无表情甚至发出嘘声反对。国情咨文演说已经成为一桩极具感情色彩的政治事件,总统本党的议员们会一次次起立鼓掌,而在野党议员们则安坐一旁,常常阴沉着脸盯住总统演说稿中引起喝彩的那些话。

如此重要的场合,安全也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因素。每次国情咨文演讲,都会有一位重要内阁成员怀揣咨文副本在一个秘密地点待命,以防不测事件或灾难的发生。在9·11事件发生之后,这一安排更是显得尤为必要,人们此时不得不佩服美国前辈政治家们在治国之道上的高瞻远瞩。

咨文演讲稿的撰写过程复杂、曲折、烦琐,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写作、征求意见和润色定稿。这些阶段可谓是经过千锤百炼,呈现出了精品。

一整年的酝酿时间

撰稿人需要花费一整年时间,把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梳理清楚,确定重点,找出解决方案。同时还需要充分地了解总统本人的想法,在撰稿小组内部充分讨论。正式写作之前要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进行数据核实。

进入写作过程后,要随时保持与总统沟通,请教各领域专家,把抽象的想法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写稿阶段,首席撰稿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20小时,耗时一个月之久,写成之后还需进行5至6次修改调整,甚至重写。之后还有一个征求意见的阶段,要把所写的初稿拿给专家审阅,这时政府内阁成员、政策推动者及其他一些高官都会找理由,想方设法把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塞进这篇国情咨文中。最后,稿件交由总统本人进行逐行修改,润色定稿。

撰稿团队有9名精英

当美国总统口若悬河地演讲时,有多少人知道演讲稿出自何人之手呢?“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他们是文字工作的精英团队,在总统对民众发表讲话前,他们会为总统打造正确的语句、口吻和抑扬顿挫的腔调”。媒体是这样描写白宫的撰稿团队的。

国情咨文的写作由总统讲话撰稿室负责。撰稿室主任,也就是首席撰稿人是由总统直接任命并主持这项工作的。撰写小组成员既有撰稿室主任、副主任、助理演讲撰稿人,也有总统高级顾问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目前奥巴马的撰稿团队共有9人,当中多人也为第一夫人米歇尔与其他官员及行政机关执笔。

撰稿团队的成员都是美国的顶级精英,他们知识面广、思维缜密、擅长言辞。他们不必拥有特别精深的专业知识,却必须对基础经济学和政治学知识了然于胸。大学里,“培养”这种人才的专业集中在政治学、哲学、法律和文学系。他们懂得沟通,并非把总统的话简单地拷贝到稿纸上,而需把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能听懂,能理解。

新媒体运营拓展人气

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国情咨文除了文字稿之外,还要由新媒体专家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演讲网络版,目的是让演讲中涉及的各项政策建议具有真实感和人情味,使演讲能够和社会具体联系起来。

2015年,白宫为网民和移动设备用户推出了一个“增强版”的国情咨文,并通过“领英”、“脸谱”、“Youtube”、“推特”等活跃度非常高的社交媒体大量宣传,对于那些什么都不看的用户,白宫将演说素材重新打包,然后发到他们的邮箱。

据统计,奥巴马的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在脸谱网站吸引了大约150万次点击。白宫称,在推特网站上,发表了150多万份与国情咨文有关的贴文或转发,比去年大幅增加了25%。白宫称,半数以上用户在白宫网站观看了演讲直播,比去年大幅增加50%。

白宫笔杆子不好当

不管是在白宫、“空军一号”上或不同的旅馆之间,这些撰稿人的生活都必须顺应总统繁忙行程的步调。

无论面对突发新闻,还是在国情咨文等至关重要的正式场合,总统都必须发表谈话,因此撰稿人的工作向来务求慎重,且要求严格。

小布什时期的撰稿人把撰稿的最后阶段形容成“七日死亡行军”,这个过程曲折、复杂而且并不一定能让总统满意。曾经领军奥巴马演讲撰稿团队超过4年的法夫罗更直言不讳地说:“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整体过程并不美好和舒畅。”

撰稿人会被工作忙到翻,但他们明白,在白宫的资历对他们未来在政界或民间部门的职场生涯,是很有用的跳板。

第一个在白宫组建撰稿团队的美国总统,是1921年就任的沃伦·G·哈定。从那以后,职业撰稿人正式进入白宫,他们隶属白宫办公厅,除去主笔各类演讲,还要代笔总统各种信件、公告、致辞、声明。形势所迫,是总统聘请代笔的直接理由。随着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需要总统抛头露面、张嘴讲话的场合越来越多。

1953年就任的艾森·豪威尔,8年任期内一共留下6618页演讲稿。而到了克林顿,已经激增到15669页。总统的曝光率越高,躲在后面提供服务的人也越多。美国总统的写作团队,也就应运而生。

“没人想当第7年的总统”

同2008年小布什发表国情咨文时几乎“没有人表示期待和关注”一样,进入总统任期最后一年的奥巴马,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也被各种分析描述成“必将前所未有地空洞无物”。

毫无争议的是,历史显示,民间对任期最后一年总统的国情咨文关注度都会大幅下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Nielsen)的调查显示,1993年克林顿刚当选总统时有4580万人收看他的国情咨文讲话,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3150万人。而2001年有5180万人收看的小布什国情咨文讲话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3750万人。

同2008年小布什总统所面临的情形类似的是,大选年国情咨文发表的时候也是党内大佬出来表态党内初选中“支持谁”的时候,比如当时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表示对奥巴马的支持就被认为是“抢了小布什总统国情咨文”的头条。

“没人想当第7年的总统。”里根总统1988年国情咨文的撰写者查治(ClarkJudge)指出,“总统进入第8年就会挣扎度日,不论你是谁。”

撰稿人的鲜活人生

科迪·基南:最懂奥巴马的宅男

科迪·基南今年33岁,这个80后年轻人是奥巴马第二任任期的首席撰稿人。他身材微胖,一头浓密的卷发。从外表看只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宅男。

基南的高中时代,在学校橄榄球队里担任四分卫,一次打橄榄球时膝盖严重受伤,这使他对医学产生了兴趣。高中毕业后,他读过医学预科,随后兴趣又转向了国际政治,还学过中文。尝试过这几个专业后,他突然迷上了当时走红的电视剧《白宫群英》,最终选择了政治学。

基南在哈佛大学研究生一年级时,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了奥巴马的竞选写作团队,并被当时奥巴马的首席撰稿人法夫罗所赏识,毕业后担任其副手。2012年3月,法夫罗决定离职,基南升任为白宫头号主笔。

法夫罗:卸任后成电视编剧

奥巴马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讲言犹在耳,许多人都知道,为这篇演讲代笔的是当时年仅31岁的乔恩·法夫罗,2012年,经过8年为奥巴马效力的时光,法夫罗提出告别,转而从事剧作事业。奥巴马的顾问普劳夫认为,法夫罗具有当编剧的才能,因为他多才多艺,“喜剧、历史剧、正剧、悬疑剧都不在话下”。

法夫罗2003年就为现任国务卿克里的总统竞选撰写讲稿,次年在奥巴马演讲时,他打断并指出其演讲中的错误,引起奥巴马团队兴趣。2005年,奥巴马的助手、后来出任白宫新闻秘书的罗伯特吉布斯正式向奥巴马举荐法夫罗。之后奥巴马当选参议员,法夫罗成为他的演讲总撰稿人;2009年奥巴马就任总统,法夫罗进入白宫,成为“第一笔杆子”。

施九如:首位华人总统撰稿人

施九如,这位华裔女孩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佛罗里达做记者。工作一年后,她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首席撰稿人,申请到白宫工作。优秀的施九如很顺利地得到了一份工作——帮当时还是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写专栏文章,后来她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在1995年至2000年这五年中给克林顿和希拉里撰写演讲词,是10人撰稿团队中唯一一位华裔。

随媒介变化与时俱进

每年年初,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讲,阐述政府施政方针,这份年度报告主要向美国民众说明国家面临的情况和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这个传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口头报告转变成为书面报告,但辗转一百年后又重新回到口头演说上来。

曾在百年间只发书面稿

1790年1月8日,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按宪法要求,亲自到国会发表了当时被称作“年度咨文”的报告,这便是现在的国情咨文的最初形式。从1801年托马斯·杰斐逊拒绝口头发表国情咨文算起,在此后100多年时间里,总统们并没有亲自发表演说,而是对外发布书面报告。这些书面报告通常沉闷乏味,但有时候仍能创造历史。詹姆斯·门罗在1823年利用国情咨文提出“门罗主义”,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林肯则在1862年南北战争期间告诉美国民众,奴隶制必须废除。至进入20世纪,伍德罗·威尔逊在1913年才又重新确立了亲自发表国情咨文演说的做法。

通过无线电波面向大众

1895年无线电波诞生,1920年第一条广播新闻在美国播出。新技术与媒体的出现,使当时已逾百年历史的国情咨文焕发了新生,真正开始面向所有民众。1923年,柯立芝首次通过电台发表国情咨文演说。20年后,新兴的电视媒体崭露新角,哈里·杜鲁门总统于1947后首次经电视台直播国情咨文。

进入千禧年,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4个月后,小布什在国情咨文中介绍了“反恐战争”计划,这也是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国情咨文演说。

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国情咨文演说的收视率变得惨淡。数十年来,国情咨文演说的收视率一直在下降,2014年创下自2000年克林顿总统以来的最低点。2015年,奥巴马团队认为只在黄金时间做个电视演说远远不够,现在的平台还包括推特以及Youtube等。

回顾历史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于1941年1月6日阐述了他提出的“四项自由” ——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免于恐惧的自由——以说明美国应当进一步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由。

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在2002年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了“邪恶轴心”的说法,将伊朗、伊拉克和北韩认定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这也是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国情咨文演说。

国情咨文之最

最短的国情咨文: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088 个字

最长的国情咨文:吉米·卡特(Jimmy Carter),33667 个字

首次电视直播: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1947年

首次网上直播: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2002年

七份国情咨文影响美国历史

1790年1月8日,华盛顿发表了第一份“年度咨文”。

1823年12月2日,门罗提出“门罗主义”。

1913年4月8日,威尔逊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通过电视发表国情咨文。

1986年,里根国情咨文推迟了一周。

1998年,克林顿发表国情咨文。

2002年1月29日,小布什提出“邪恶轴心”说。

盘点了美国历史上最值得铭记的“七大国情咨文时刻”,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历史时刻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华盛顿>>第一份“国情咨文”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总统应该“不时向国会提供有关国家情况的信息,并提出他认为必要和迫切的措施,以供国会考虑”。据此,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于1790年1月8日在纽约市向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年度咨文”,即美国国情咨文的前身。华盛顿在年度咨文中说:“最近,重要的北卡罗来纳州加入了美利坚联邦,我们国家的声誉不断提升……但还有一些充满敌意的印第安人部落……我们需要统一货币和重量单位。”这篇200多年前的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精神现在看来依旧没有过时,比如华盛顿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它全篇只有不到1100字,是美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份国情咨文。

门罗>>“门罗主义”起源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反对欧洲殖民主义、“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的观点,被视为美国外交关系的里程碑。门罗总统在咨文中指出:“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殖民的对象。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份咨文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冷战期间,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框架,用于防止苏联等国在拉丁美洲发展势力。

威尔逊>>从书面提交到口头演讲

1801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废除了向国会发表讲演的安排。他认为面对满堂听众发表演讲的形势酷似英国王室每年的“宝座上的讲话”,便决定改用书面方式向国会传达信息,这一做法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913年4月8日,威尔逊总统重新开始采用由总统本人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讲演的做法,希望借此增加总统与议员之间的交流。在为时9分钟的讲话中,威尔逊说他希望给美国人民留下“美国总统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部门”的印象。

杜鲁门>>发表冷战宣言

与詹姆斯·门罗相似,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抛出了对美国二战后外交产生重要影响的“杜鲁门主义”。杜鲁门在这份国情咨文中攻击共产主义是对世界的“威胁”,鼓吹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此番演讲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一同被后人视为冷战的宣言书,标志着西方“遏制”政策的开始,也是西方“和平演变”政策最初的文本。此外,杜鲁门的这次演讲是首次通过电视转播的国情咨文演说。分析人士认为,国情咨文的电视转播,特别是移到晚间黄金时间转播,改变了国情咨文的根本性质,收看国情咨文的群体已不再是美国的国会议员,而主要是美国选民和外国听众,国情咨文也因此从乏味无聊的工作报告变为一场大型游说宣传。

里根>>因航天飞机推迟演讲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罗纳德·里根总统是美国第一位,也是近代唯一一位推迟发表国情咨文的总统。他本计划于1986年1月28日发表国情咨文,但在当天上午得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他将发表咨文的时间推迟了一周。当晚,里根总统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发表了一篇悼念挑战者号遇难者的演说。这份演说饱含深情,并以一首诗作为结尾,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克林顿>>借机提升支持率

在有关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被披露数天后,克林顿总统向国会发表了他1998年的国情咨文,他也成为首位向正在考虑是否弹劾他总统职务的国会发表国情咨文的美国总统。在弹劾审判的阴影下,克林顿以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改善老年人生活、要求烟草业补偿对社会造成的损害等内容为演讲主题,受到普遍欢迎。美国广播公司的民意测验显示,收看他演说的人当中,2/3的人表示赞成克林顿大部分的观点,50%的人对克林顿治国表示信任,66%的人对克林顿的政绩满意。媒体认为克林顿借演讲提高了自己的支持率。

小布什>>抛出“邪恶轴心”

2002年1月29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小布什)在上任后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创造了一个在国际社会引发巨大争议的概念———“邪恶轴心”。布什说,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除了阿富汗塔利班势力,还有像伊朗、伊拉克和朝鲜这样的国家,一直致力于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三个国家和它们的恐怖盟友组成了“邪恶轴心”,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这篇咨文发表后立即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抨击,舆论谴责这番言论令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暴露无遗。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美国国情咨文 国情咨文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