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和首尔,都是韩国首都的名称
朝鲜半岛深受汉文化影响,汉字长期作为当地的书写文字,因此绝大多数地方都有汉字名。然而,现在的韩国首都“首尔”的名字,却是音译而来的,并非本身就有的汉字名。
▲韩国的部分路牌会加注汉字
“首尔”曾经是有过“汉城”这个非音译名字的。朝鲜王朝在1396年就将首都的汉字名确定为“汉城”。20世纪初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汉城”又被日本改为“京城”。随着二战后半岛光复和韩国成立,“京城”和“汉城”的名字都没有继续使用,而是改为没有汉字名的谚文(韩国称“韩字”)“??”。
由于中日韩都属汉字文化圈,一般情况下,中文里的日韩地名,不会根据当地发音而进行音译,而是沿用汉字。因此,由于“??”没有汉字名,中文继续使用了5个世纪的“汉城”来表示韩国首都。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然而,2005年,汉城宣布“首尔”是韩国首都的唯一中文名。很多人认为这是“去汉化”的结果。有什么因素导致汉城要专门修改中文名呢?
一、定都汉城
历史上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汉字书写系统,然而当时周边的其他民族大多还处于一种只有口头语言而无书面文字的状态。这些民族在与华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断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文化和制度,随着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渐开化之后就需要用文字对日常的生产生活进行记录。历史上越南、朝鲜等国都曾使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现在已没人能说清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确切时间,但可以确定至少是在公元583年以前:这年半岛上的新罗王朝仿照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颁布律令。
朝鲜半岛虽然和中国隔鸭绿江相望,但两地语言却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多数专家把朝鲜语(下文或称韩语)划归为阿尔泰语系。
两者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差异极大。汉语句型大体上是主谓宾,谓语动词在中间;朝鲜语句型大多是主宾谓,谓语动词往往放在最后。
▲朝鲜语(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朝鲜语一开始只有口语,没有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汉字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等割据政权都将汉字作为书面文字。
▲公元5世纪后期的朝鲜半岛
不过,汉字难以准确记录朝鲜人的一些表达习惯。到了公元7世纪初,新罗创制了“吏读”,即借用汉字来标记朝鲜固有语。这些固有词实际上并没有对应的汉字词。
7世纪后期,新罗实现了半岛统一,并将吏读推广。到了唐末,高丽又取代新罗,定都开城,成为半岛的新统治者。元末明初之际,高丽大臣李成桂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李成桂夺取政权时,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李成桂为了得到支持,选择向明朝称臣。
新朝初立,李成桂认为高丽的都城“开京”(今朝鲜开城)王气薄弱,不适合担任新朝的都城。李成桂派大臣在全国进行考察,寻找风水宝地,另立新都。当时新都的选址主要有朝鲜半岛西南的公州鸡笼山和汉江北岸的汉阳。
▲首都选址的位置图
李成桂认为鸡笼山地区太靠南,多山而少大面积的平原,并且漕运不便,不具备营建大型都城的条件。汉阳位于半岛中部,依山傍水,南靠汉江,北侧有北汉山等山脉,易守难攻,地势平坦,是建都佳地。
1394年,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迁移到了陪都,位于如今韩国的汉江岸边,所以当时的高丽王朝就将其命名为汉阳。由于高丽王朝有语言没文字,所以“汉阳”这个名称是借用汉字书写记载的。中国湖北武汉的汉阳区是由于位于汉水得名的,高丽王朝的汉阳城在命名上其实与此异曲同工。
1396年,朝鲜将新都的名称改为“汉城”。这座城市由此开始了其作为首都的600多年历史。汉城三面环山,一面有汉江环抱,秉承着”王城居中,左祖右社“的理念——李氏朝鲜王朝的王宫”景福宫“就坐落在风水穴上。朝鲜王朝延续了五个多世纪,都城一直是汉城。朝鲜王朝时期,将全国分为8个道,汉城府属于京畿道。
李氏朝鲜王朝与中国明朝确立了宗藩朝贡关系:李成桂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国号请身为宗主国皇帝的朱元璋选择,最终朱元璋经过慎重考虑后取"朝日鲜明"之意为李成桂开创的这个新王朝命名为“朝鲜”。李成桂确定的“汉城”这一首都名称也在与中国明、清两朝的交流中传入了中国。“汉城”本来就是用汉字书写记载的名称,所以中国的汉文典籍就直接把这一名称拿过来使用了。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在朝鲜半岛确立起自己的殖民统治。
▲汉城的地貌
朝鲜王朝等级森严,只有贵族才有学习的权利,掌握汉字成为官方和贵族垄断的特权。而下层的老百姓基本上不会写汉字。明显不利于政令的传达。
由于汉字难以完全解释朝鲜语含义,朝鲜王朝的国王世宗组织多人,想要创制适合于记载朝鲜语的拼音文字。1443年,能够记载朝鲜语的拼音文字产生,朝鲜国王将新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正式名称为"谚文"。
▲《训民正音》的四种书写方式
谚文属于拼音文字,拼写简单且通俗易懂。但推广谚文运动并没有获得整个统治集团的支持。书写汉字当时是贵族的特权,因此谚文未能在朝鲜上层得到广泛推广,这也就导致了向社会推进的力度不强。
不过,谚文发明后,改变了完全用汉字记载朝鲜固有语的传统。一些朝鲜方言里传下来的固有词开始专门用谚文来记载。
▲谚文是表音文字
由于汉字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社会上的民众会把都城称为“嗦乌(中文普通话发音)”。谚文产生后,对应的谚文则为“??”。
当然,由于没有对应的汉字,“??”也就没有具体特指哪一座城市,首都迁到哪里,哪里就是“??”。由于朝鲜王朝延续的5个里,首都均没有变迁,所以汉城也就是朝鲜民众默认的“??”。
二、谚文兴起
随着清朝自顾不暇,无力再去维持宗藩体系,西方国家的扩张带来了民族主义思潮。朝鲜半岛民族主义兴起。民族主义者掀起“文明开化运动”,主张利用朝鲜民族自己的文字——谚文,作为本民族的书写文字。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强国,将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放在朝鲜半岛。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清朝,清朝失去在朝鲜半岛的宗主权。
▲1900年左右的报纸,汉字和谚文并行,汉字占比减少
随着清朝衰落和半岛民族主义意识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谚文。人们难以一下子改变书写习惯,朝鲜社会的知识分子先是推行“汉字混书”,即汉字词语依然用汉字书写,而朝鲜语固有词则用谚文书写。
有着“韩国严复”美誉的俞吉浚撰写了《西游见闻》一书,书中就采用了“韩汉混用文”。19世纪末,朝鲜王朝进行了改革,颁布“使用国汉文混合体”的法令。
▲俞吉浚与《西游见闻》
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彻底吞并朝鲜。日本要求朝鲜学校必须教授日文。日本的奴役政策引发朝鲜民众的激烈反抗。朝鲜民众将推广民族文字谚文作为反抗入侵的武器。
日本吞并朝鲜后,将首都“汉城”的名字改为“京城”。但国际上没有广泛承认“京城”这个名字。
▲《日韩合并条约》
日本殖民时期“汉城”被改名为“京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一度计划将天皇和政府的驻地由位于日本本土的东京迁往位于朝鲜半岛的“京城”。随后日本在“京城”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1925年新建的京城火车站落成。这是一座红色砖墙配以灰白色条饰、绿色拱顶的建筑。在这个既古老又新兴的城市里这是最“现代”的一道风景。李氏朝鲜王朝时代的宫殿有的被拆除、有的被迁移。包括总督府、银行、百货大楼、饭店、医院、公园等在内的欧式建筑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有轨电车逐渐取代马车成为“京城”主要的交通工具,东亚最早的路灯系统点亮了城市的夜晚。“京城”还诞生了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京城帝国大学(首尔大学的前身)。“京城”已发展成为日本占领下的朝鲜半岛的交通、文化和资本中心,同时也是朝鲜半岛的工业中心:不仅日本财阀热衷于在此开设企业,韩国民族实业家金性洙也在这里创办了“京城纺织”。京纺借助殖民者的资本、技术和新涌入的城市劳动者逐渐崛起,成为日后韩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起源之一。
“京城”是日本人起的名字,而半岛人自己则称其为“首尔”。“首尔”一词是朝鲜语中的固有词汇——指的就是首都、首府之意。历史上“汉城”、“京城”等名称其实都是比较官方的称呼,而那时一般没念过书的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一般不会使用这样文绉绉的称呼——他们一般就直接用朝鲜语中的“首尔”一词称呼自己的首都。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这座城市已是朝鲜半岛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城市,是朝鲜半岛的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同时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三、“汉城”被废止
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半岛获得解放。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依靠美国的扶植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建立了大韩民国政府。韩国在确定首都时选择了已建都600多年的最大城市,然而放弃了李氏朝鲜王朝时期的“汉城”、日据时期的“京城”等名称。这些名称都是典型的汉字名称,然而当时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是不认识汉字的。尽管古代朝鲜半岛在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中把汉字作为一种官方文字使用,然而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还真就近限于官方层面。
李承晚认为首都“京城”的名字充满殖民色彩,不适合再用。汉阳、汉城这些已经用过的名字,也不足以代表新形象。
朝鲜人民共和国将“京城”改为了朝鲜语固有名词“??”,拉丁化后为“Seoul”。??这个词在朝鲜语中是“首都”的意思,例如新罗的“??”是庆州,高丽的“??”是开城,朝鲜王朝的“??”是汉城。因为朝鲜王朝存在了五个多世纪,所以在大家眼中“??”一般指的是汉城。
▲20世纪初的德国卡片,首都用“Soul”表示
由于美苏对抗,半岛南部很快被美国控制。美国军政厅不承认朝鲜人民共和国,根据美苏达成协议,半岛南部在美国监管下重新组织选举。1946年,美国军政厅颁布法令,将“??”从京畿道中分离,改为特别市。
1948年,大韩民国(韩国)建立。韩国将“??”作为首都,世界各国根据自身语言情况,通过“??”的音译进行命名,例如英语、法语和德语的“Seoul”,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Seul”。由于??没有对应的汉字,韩国首都成为朝鲜半岛唯一一个没有汉字名的主要城市。
日本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也不再使用“汉城”“京城”等汉字来表示韩国首都,而是将“??”音译后,使用假名“ソウル”表示。韩国首都的中文名则继续沿用已使用了500多年的汉字名“汉城”。
▲日语版的韩国地图,韩国首都“ソウル”是图里唯一不用汉字标注的城市
古代朝鲜半岛的普通百姓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没念过书的。这些人只会说本民族的朝鲜语,而并不认识从中国传入的汉字。汉字在朝鲜半岛长期属于知识文化阶层的占有物,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底层民众学习汉字却感到相当困难。
“汉城”、“京城”这样的汉式名称始终只停留在官方层面使用,而普通百姓一般都按口语习惯称这座城市为“首尔”。李承晚政府把以前民间口语中所用的“首尔”一词确定为首都的正式名称。从1948年起“首尔”实际上就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正式官方名称。
“汉城”、“京城”这些名称是汉字名称,然而“首尔”一词却出自朝鲜语。因此“首尔”一词在当时是没有对应的汉字翻译的。韩文作为一种拼音文字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表达意思不精确、同音字难以区分。比如当我们看到ma这个汉语拼音时就可能会想到马、妈、玛、吗、嘛、骂。韩国总统文在寅的名字用谚文写作???,然而???所对应的只是wen zai yin这三个读音,那么我看到这三个音也可以理解为是文再银。同音字在拼音文字中是很难被区分的。
出自朝鲜语的“首尔”一词在汉语中该如何翻译呢?是不是也可以音译为手耳、守儿?这种尴尬现象不仅存在于地名的翻译中,其实也同样存在于人名的翻译中。韩国人之所以在身份上备注汉字就是为避免因为同音字造成重名。然而在冷战的特殊背景下韩国与中国几乎没什么交流,而韩国方面也从未说明过“首尔”一词该怎么翻译,所以中国方面就一直沿用古籍中的“汉城”这个名称来称呼首尔。这其实是汉字文化圈所特有的现象,因为韩国首都的英文名从1948年起就已确定为“Seoul”。
韩国建立后,选择推广简单易懂的民族文字谚文。1948年,韩国颁布了《谚文专属用途法》,明确要求韩国的公文使用谚文书写。韩国还规定每年10月9日为“谚文节”,全国放假一天。
由于谚文为表音文字,一个字常常对应不同的意思,比如?,就对应了韩、汉、寒等意思,需要在不同语境下解读。在一开始,为了让民众便于理解公文内容,谚文会使用汉字与表音字备注。到了最近几十年,汉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谚文已经完全主导了韩国社会。
▲韩国的报纸已经完全用谚文
四、中文改名首尔
“汉城”是中国人几百年前至今一直习惯称谓的名字。但韩国人总觉得这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更何况自古以来,汉城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因此,一些韩国人对这一名称有不良的心理情结,有意更改译名。
从1948年起英语国家已开始用“Seoul”称呼韩国首都,然而这个单词翻译成汉字该怎么写呢?冷战时期中韩之间几乎没任何往来,所以韩国方面对中国怎么称呼自己的首都也没表示任何意见。从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汉城也成为一个人口达千万的国际大都市。1970年韩国发表了汉字废止宣言。从20世纪80年代起汉字在韩国的报纸、杂志中的使用频率日渐降低。由于韩国人已越来越少使用汉字,所以对首都名称用汉字怎么写也不大在意。1992年中韩建交时韩国方面也没提出“Seoul”的汉字规范写法,所以中国方面仍按习惯称韩国首都为“汉城”。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都熟知了韩国的首都。在此之前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遭到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又反过来遭到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1988年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已接近尾声:来自两大阵营国家的运动员们齐聚韩国这个当时的“亚洲四小龙”国家的首都。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歌《手拉手》也成为了经典的奥运会主题曲。
韩国经济腾飞,与中国经贸交往越来越密切。
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首都“??”的中文译名规范化,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韩国方面认为,汉城已更名为韩语固有词“??”,“汉城”已停止使用,韩国和国际上对“汉城”这座城市的称呼,与中文世界的称呼对比起来,发音差别过大,不符合命名标准化。
中文世界继续使用“汉城”,会导致人们对这座城市及相关机构出现认识误解。比如,“??大學校”与“漢城大學校”(均为韩国汉字写法),其实是两所不同的学校,但在中文里都被看作是“汉城大学”。
2004年,汉城市长李明博成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汉城中文标识改善委员会”,来讨论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
▲时任市长李明博
委员会针对在韩的中国外交官、留学生等进行过民意调查,在1440名受访者中,对汉城更名44%表示反对,32%表示赞成,24%表示无所谓。虽有近半的调查者反对更名,但更名仍在有条不紊进行。
韩国先后提出首尔、首午尔、中京、首沃等中文名。根据方位,东亚有了东京、北京、南京等“京”字城市,韩国首都也可以命名为“中京”。
委员会认为按照“Seoul”的音译更符合国际的标准。受访者中65%选“首尔”,12%选“首午尔”,9%“首沃”,也有14%表示应该使用“中京”。
委员会在广泛收集了各界的意见后,确定了与Seoul发音相近的“首尔”为首都的中文名字。“首”有第一、首要的意思,首尔意思是“首善之都”,既符合音译的要求,又达到了意译的效果。
2005年1月,汉城市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使用“首尔”作为唯一中文名。汉城市议会要求韩国政府的公文、网站、机场等中文版本都使用汉字“首尔”。随后李明博向中国方面提出协助改名的正式要求,要求中方将“Seoul”的中文译名定为“首尔”。
中国坚持客随主便的原则,官方媒体开始使用“首尔”。大多数机构为了让人们适应名称的变化,在前期会采用“首尔(汉城)”这样两种名称同时使用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这个城市在2005年之前发生的事件,依旧沿用“汉城”,或“汉城(今首尔)”的这样的表述。
从1948年起“首尔”这个出自朝鲜口语的名称就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正式官方名称,然而这个出自朝鲜语的词汇一直没规范的汉字写法,直到2005年以后韩国首都才有了正式的中文译名。从1948年到2005年“汉城”这个名字始终都是个非正式的通俗称呼而已,韩国的首都在这段时间里其实压根儿就没正式的中文译名。这次改名完全是对中文界的要求,其他国家则并不受任何影响。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韩国将汉城改名为首尔,是为了摆脱汉字文化对韩国深厚影响的一种尝试。 韩国大力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加强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地位,努力摆脱外来文化影响等措施,这无可厚非。
李明博2002年任汉城特别市市长;在任汉城市市长期间,李明博就开始为争夺2007年总统宝座积极备战。而将汉城更名为首尔,是充分的把握了韩国民众的民族情绪,也为其积累了足够的人气。2007年8月20号,李明博以约8.1万票击败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朴槿。代表大国家党参加2007年12月举行的总统选举。2007年12月19日当选为第17届韩国总统。
▲1988年夏季奥运会依旧称呼为“汉城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