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改革开放,我们绕不开深圳,但当我们谈到深圳,就一定要提到蛇口。假如你年轻时,来过蛇口,那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先有蛇口,后有深圳
1979年, 蛇口打响了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 第二年,深圳经济特区 才正式建立。
蛇口工业区的年纪,比深圳经济特区还要大一点,也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先有蛇口,后有深圳。
-蛇口有一种“ 神奇魔力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 成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深圳精神的发源地,从这里开始。一代又一代来深圳闯荡的年轻人,浸染蛇口的“神奇魔力”,做事异常重视时间效率。
在“神奇魔力”的冲击下,这里诞生了无数杰出企业家,王石、马明哲、任正非等等,深受其思想影响。
拼搏进取的“ 大厂人”
随着蛇口知名度提升,这里也成了众多国内国外的企业与人才的聚集地。
凯达厂、三洋厂、华园等实力雄厚的企业,让蛇口成了经济中心,一点不输那时“亚洲四小龙”。
三洋厂旧址
-无比优秀的“ 大厂人 ”-
有了实力雄厚的企业,当然少不了优秀的“ 大厂人”。
“凯达妹”、 “三洋妹”、 “康元妹”等,都是当时优秀的“ 大厂人”。
当年凯达厂在广东某镇里招收一百多人工人,就有上千人去报名,报完名还要考试,求职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如今。
还有上进心极强的大厂人,宁可牺牲业余时间,也要报名 成人夜校学习。 周三、周五夜校的学习,自然是帮助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学习财务知识,第一次认识“股票”,到成为当年的“万元户”。每一次机会的来临,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 别人家的大厂 -
当时蛇口“ 大厂人”的福利,也是赶在全国前列,放在现在来看,那就是 “别人家的大厂”。
图片拍摄于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
每个大厂人,每月800元人民币,还提供假期、宿舍和食堂;
8人一间的“顶配”宿舍,食堂餐餐有鸡腿吃;
大厂里的香港便利店,还能买到午餐肉、公仔面、力士香皂……这是当时很多深圳人都没见过的“高级货”。
隔壁三洋大厂为了吸引人才,更是过分,愣是发了 凤凰牌自行车的“豪华福利”。自行车在当年,那可是奢侈品。
-那时的国民女神-
那时的国民女神,不是明星,更胜过明星。
工作在蛇口工厂的凯达妹,就是深圳人心中的国民女神。
图片拍摄于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
穿着 时髦的牛仔裤和泡泡袖衬衣,“ 国民女神”凯达妹,那就是 电影里走出来的 “ 李焕英” 。
那时不少人深圳年轻人,跟人抬杠抬不过,一句 “有本事娶个凯达妹”,让不少人直呼不易。
“ 大厂人”业余生活很丰富
当然,蛇口“ 大厂人”除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般高效工作,业余生活自然也不落下。
-蛇口影剧院-
蛇口影剧院,如今深圳老牌影院之一,虽然不大,却承载了几代蛇口人的回忆。
约会就去蛇口影剧院,是当年最流行的娱乐文化生活。附近开店的老伯伯,还笑盈盈地告诉南瓜, “ 以前跟老伴约会,看了不少电影”。
如今,这里开始全新的升级改造,期待它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明华轮-
明华轮,当时中国最大的海上游乐船。船上游乐设施,包括电影院、舞厅、酒吧、游泳池、娱乐场、健身房、台球室、图书馆、餐厅等等。
在那个年代,能约上心仪的女孩子,明华轮玩一趟,绝对是最新潮的事。
如今,这搜船靠岸了,“海上世界”不再只是一搜船,而是无数蛇口人的青春记忆。
-后来,“ 蛇二代 ”出生了-
“ 大厂人”在 蛇口挥洒奋斗汗水,留下青春的足迹,最后也在这里买房结婚生子。
蛇口人的后代,俗称“ 蛇二代”,他们 大概率在蛇口医院出生。
在蛇口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再去深大或者深职度过学生时代。
-四海公园-
在那个年代,城市市政公园不多,四海公园就是蛇口最早建设的公园。当年不仅“大厂人”爱逛,就连“蛇二代”们也经常跟小伙伴来玩。深圳人爱逛公园的基因,可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座近30米高的盖世金牛,前不久翻新,更添一丝“牛气”, 牛年一定要打卡“ 盖世金牛” 。
-蛇口慢下来了-
不知何时开始,蛇口逐渐慢下来了。
可能是从那次旧工厂搬迁或者改造,又或者是蛇口大厂人生活逐渐富足了。
从工业一路到工业九路,寻着蛇口工业区旧迹,这里似乎没有了快节奏的生活痕迹。
一排排充满年代的居民楼,阳台挂满晾晒的衣物,非常有生活的气息。
街道的商铺,还保存着80、90年的痕迹,时光在这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蛇口市场,倒是迎来了从“老市场”到“现代化市场”的转变,更加得整齐干净。
好像只有渔二村的村民,还有保留着出海捕捞的传统习作。
年纪不大的渔民,继承着老一辈渔民的生活方式,每天凌晨3点出海,工作到上午9、10点收工,一天差不多能捕捞200多斤。
蛇口人,舌尖上的味道
说了那么多,自然少不了蛇口当地人的美食。这里的都是老蛇口人,吃了半辈子的美食,很有家的感觉。
-祖传老字号“ 百草堂 ”-
开了十六年的祖传老字号,不仅在蛇口,在整个深圳都很出名。喝上一碗新鲜糖水,高峰期时,你可能要等上半小时。
- 儿时记忆 “ 沁心饼屋 ”-
海滨东路街角,90年代初就开在这里的面包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蛇口人。南瓜来时,老板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忙着给店铺更换灯泡,可谓幸福又忙碌~
这里菠萝包只要2.5元一个,没有 精致的卖相,有的只是儿时记忆的味道。
-“ 粽子出圈”的嘉华小吃-
单凭粽子就出圈的嘉华小吃,店门口就摆满了现做的粽子,每一个粽子都口感扎实。 来吃的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或是南瓜这样慕名而来的食客,可以堂食也可以打包
-25岁的德记烧腊饭店-
开在蛇口市场附近的德记烧腊饭店,南瓜来时它刚赶巧迎来25周岁,不少街坊和食客纷纷前来捧场,不可谓不热闹。
还有很多陪伴蛇口人多年的老店,鱼仔档、烧鹅店、肠粉王、牛肉面、港式餐厅等等,南瓜就不多说了。
蛇口大厂,不是如今互联网大厂那个“厂”,却同样记录着蛇口人在此奋斗的青春和精彩的业余生活,也赋予了后继深圳人,分秒必争、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我们拥有了更高的学历、更舒适的办公环境、更丰富的业余生活,当然也有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但是每一个深圳人却从未忘记 初心,“没有梦想何必深圳”、“不搞钱,我来深圳干嘛”……(你的初心又是什么呢?)
就如袁庚老先生所说:“ 向前走,莫回头!”
向前走, 莫回头! 只有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敢闯敢拼!
加油,乘风破浪的深圳人!我们期待这片土地,续写更多的深圳传奇!
你的蛇口记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