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很小,走仕途之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办法之一。对于走仕途的古人来讲,位列三公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在古人,三公到底指什么职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指代。
所谓“三公”,其实指的就是朝廷百官中最为尊贵的三个。位列三公,在古代可以形容一个人很有能力,在朝堂上前途无量,同时也昭示着此人是朝廷重臣。中国古代封建史漫长而悠久,“三公”这个称呼,也在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几乎在每个朝代,“三公”所指代的官职都各有不同。那么,“三公”在不同朝代具体是指的哪三个职位呢?
位列三公的三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代。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据史类作品记载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经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或许一提到“三公”,我们会首先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三公九卿。继而会想到首创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从制度层面来讲,的确是是秦朝开了先河,但是追溯“三公九卿”的根源,从夏朝也能看到痕迹。
《礼记》记载:“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可见,从夏朝开始,已经诞生了三公九卿的概念,甚至这一概念也被放到朝堂官职中,且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
到了商周时期,“三公”也同样被重视和提起。根据《史记·殷本纪》所记载:“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这里的西伯昌,就是西周的创始人西伯侯姬昌,包括后面他有雄厚的实力讨伐商纣,也离不开他本身位于“三公”的地位。
周朝建立之后,除了周天子之外,朝堂设“三公六卿”。《尚书·周官》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为三公。”到了这里,“三公”所指代的就是太师、太傅和太保。除了保障“三公”处理朝廷政务最高官职的权力外,还下设“六卿”,负责帮助“三公”打下手。
到了春秋战国,“三公”不管是职位还是实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春秋时期,由于各诸侯国自发改革,之前“三公”的职权不再依旧沿用,“太保”被摒除于三公“行列”之外,而太师、太傅仍然存在,却不如同以往掌控实权,对于掌权这块来说,含金量委实有些缩水了。
而到了战国时期,“三公”所指代的职位有了新一番的改头换面。原来的太师、太傅、太保全都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司空、司徒。这时候的“三公”,貌似也并不能拥有最高的权势和地位,如《通考》所记载:“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不同的职责,掌管着各自不同的领域,“三公”也有各自的专责。
然后就到了秦朝。秦朝时的“三公”,就是指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个官职可以说是朝廷权力的中枢,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西汉是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西汉从公元前119年开始正式设立大司马,一般大司马这个官职兼挂大将军的名号,例如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他们本来是大将军,后特加号“大司马”;还有历经汉昭帝、汉宣帝多朝官拜大司马的霍光,人们提起他都尊称一声“大司马大将军”。汉代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职务权力是什么?
对于这“三公”的权力谁最大而言,汉朝是不稳定、且时常转移的。汉初当然是丞相权力较大,到了汉武帝时,他由于宠信外戚和近臣,丞相的实权向大司马职权上过渡和转移。汉成帝时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丞相、大司马并列为“三公”。
到了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随着统治者的权力下放倾斜度不同,导致“三公”手中的职权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毋庸置疑的共同点是:他们哪怕手里没权,也享受着十分优厚的待遇。
譬如东汉末的袁绍,他是有名的家底厚,为啥家底那么厚呢?别忘了他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号,他袁家“四世三公”,有四代人都做过“三公”,这是怎样荣耀和有权势的家族?所以家底厚也情有可原了。
东汉末年,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爆发,朝廷为了平息各地叛乱下令允许地方官员自行招募士兵,这为日后的群雄割据提供了条件。汉末群雄当中,袁绍、袁术兄弟的存在感相当强,他们一个雄踞河北,与曹操分庭抗礼,一个割据淮南,让刘备、吕布难以与之争锋。而这对兄弟之所以能在乱世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其背后的家族——汝南袁氏。
提到汝南袁氏,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当初董卓打算除掉袁绍时,周珌、伍琼劝说他的那番话:“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另外,《三国志》也评价汝南袁氏道:“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那么,具体来说袁氏家族四世到底出了哪些位居“三公”之位的大人物呢?
我们看看带领汝南袁氏崛起,也是家族中最早担任“三公”之职的袁安。袁安生于汝南郡汝阳县,也就是今河南商水县西南一带。据《后汉书》记载,袁安出身不凡,其祖父袁良曾担任太子舍人、成武县令,他的父亲袁昌则是汝南袁氏这一支的始祖。得益于祖父的教育,袁安少年时期就学识渊博,且为人庄重有威信,因而受到了州里人的敬重。
后来,袁安举孝廉入仕,先后担任阴平长、任城令,所在之处属下官吏对他无不敬畏而爱戴。永平十三年(71)楚王刘英谋反被诛,由于其生前广交天下名士,朝廷一口气处决相关联者数千人,又关押了数千人在狱中。第二年,性格正直的袁安得到了朝中三公的推荐,被任命为楚郡太守,负责处理此事。
来到楚郡后,袁安没有先前往自己的府衙,而是直接到了监狱中,将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一番审问后直接释放。在袁安的努力下,四百多户人免于牢狱之灾,楚王谋反一事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因为办事得力,袁安随即被任命为河南尹,他在职期间政绩斐然,终于在元和三年(86)升任司空,次年又担任了司徒。
袁安生有三个儿子,其中三子袁敞先是在父亲的恩荫下出任太子舍人,又在历任侍中、东郡太守、太仆、光禄勋等职后于元初三年(116)出任了司空。不过,仅仅一年后袁敞便受到儿子泄露机密的牵连而被免职,随后更是因不愿遵从邓太后的旨意而选择了自杀。
袁安的次子,也就是袁敞的二哥袁京尽管只官至蜀郡太守,但其子袁汤却很有出息。袁汤举孝廉入仕,后来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大要职,把“三公”当了个遍。值得一提的是,袁汤活到了八十六岁,且共有十二个儿子,可谓实实在在的“人生赢家”。
或许是因为基数较大,袁汤诸子当中位居三公之列的有两人,也就是袁逢和袁隗。袁逢曾历任太仆卿、司空、执金吾,而袁隗则先后担任过太尉、太傅。从时间角度来说,袁逢不但晚于弟弟袁隗担任三公,还先于其去世,不过,相比于弟弟袁隗,或许他更加幸运。
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袁逢有两个著名的儿子——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汉末两大诸侯袁绍、袁术;二是因为董卓掌权之后,为了发泄对袁绍的怒火而处死了尚存于世的袁隗。当然,袁逢的嫡长子袁基也惨遭董卓杀害,所以袁逢只能说是比起袁隗幸运了那么一丝。
综上所述,汝南袁氏自官至司徒的第一世袁安起,第二世袁敞、第三世袁汤、第四世袁逢、袁隗都位列三公,可见其家族在东汉王朝中后期有多么显赫。当然,袁氏之所以如此成功,靠的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在朝堂之上出了几位位高权重之人,而是在于得势后大力培养和提拔天下人才。
靠着对许多名士贤才的帮助,汝南袁氏才能够真正做到“门生故吏遍于天下”,也正是因为这些“耕耘”,东汉末年许多人才都投入到了袁绍、袁术的麾下。可惜的是,随着袁术、袁绍先后败亡,汝南袁氏也走向了衰落,此后尽管又出了一个官居宰相的袁恕己,但已然不复当年的兴旺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轮廓,这一阶段虽然朝廷仍然设置“三公”,实权却已经逐步实现向三省的转移,所以这时候的“三公”,一般都是闲职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地位级别和待遇变化都不大,只是实权变得少之又少。
到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诞生与完善,逐渐取代了三公九卿制,但是“三公”依然存在。隋朝虽然还设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却参与朝政的比例并不大,多限于礼乐之事。因为实际上参与朝政事务的大权,还是集中在尚书令及其相关职务之上。以及后来的宋元明清中,“三公”也依旧存在,仍然多为名誉上的“虚衔”。宋徽宗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此后一直沿用。
即便是后期制度经过多重演变,“三公”仍然贯彻封建社会发展的始终,其中种种演变,也多能窥见历代朝政官职的更改与完善。
现在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称,用来泛指三原则。
有时也指国家政府的公务的考察支出,公车的支出,以及公款的招待支出。
上海的三公是哪三公学校?三公指上海地区内3所顶级的公立学校,上实(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上实(上海市实验学校)、浦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这三所上海优秀的公办学校,俗称“三公”,不会对公办学校产生影响,因此被称为“零志愿”。
下面就专门说一下西汉时期的三公,看看位列三公到底有多难。
刘邦建立大汉天下之后,行政机构的设置沿用秦朝制度。刘邦把朝堂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外朝,由丞相负责。其二是内朝,包括大司马、将军、侍中等官员。第三是宫廷,以内侍为主。在古代,皇帝的宫廷事务也算国家大事,所以被列入朝堂政务之中。
在这三个部分中,丞相的权力很大,大到了丞相提出的意见皇帝也不能随便驳斥。这样的情况让汉初的几位皇帝感到极其不爽。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把丞相的一部分权力分散给尚书,缩小了丞相的职务范围。比如汉武帝时期共有13位丞相,尚书是大将军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彻任用霍光之后,丞相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西汉的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是皇帝以下权力最大的官员。这三个职务的品级虽然高低有别,但权力相差无几。丞相和太尉一个月的俸禄是六万钱,御史大夫一个月的俸禄是四万钱。通过俸禄就能看出来,在三公之中御史大夫的品级略低一些。
丞相就是天子之丞,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刘邦时期,丞相由一人担任。刘邦的儿子刘盈登基后,设立左右丞相。到了汉文帝时期,又变成一人担任丞相。到了西汉末年干脆取消了丞相这个官职,改称大司马。汉初的丞相是萧何,从这就能看出来,要想当上丞相不仅要才华过人,还要功勋出众。一般人是无论如何也走不上这个岗位的。
太尉是掌管武将的职务,在西汉时期不是每个皇帝都设立这个职务。在西汉初期,太尉受丞相管理。到了汉武帝时期,卫青攻打匈奴,屡次大获全胜,被封为大司马。他就相当于武帝一朝的太尉。想想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再想想卫青的功劳,太尉这个职位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坐上去的。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汉成帝时期改称大司空。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御史大夫是晁错,他提出了削藩的主张,获得了汉景帝的赏识。不过晁错这个人死于削藩过程中,没有看到皇帝大权在握的那一天。想当御史大夫就要有胆有识,关键时刻能够不要命。看来,位列三公只能是绝大多数古人的梦想了。古人一旦能够走上这三个位置,那都是人才中的“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