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正是源于这样一份如此熟悉的漫不经心,很少有人费心的去深究一所学校其分校和分校区之间的差异。惊弓之鸟者,一提到分校,不管三七二十一,思绪无边蔓延,就往民办、三本、高价等等上靠,不问青红皂白统统拒之千里;粗枝大叶者,无论你分校、分校区还是总校,只要能沾着总校的光环,就是这个学校;而只有那些真正理智型的家长,才会静下心来,仔细挑选、逐一筛查,去甄别这大学名称里一字一句之区别。
重点大学有许多眼花缭乱的分校区、分校、独立学院,从这大学“分校”和“分校区”一字之差之中,去看看其中蕴藏的玄机和差异。其实,到如今说起各类分校,可谓种类繁多。
比如“为何中国地质大学同时存在于北京和武汉?到底哪一家属‘正宗’?”“电子科大与电子科大沙河校区是什么关系?”“山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毕业证有何区别吗?”“北邮世纪学院与北邮是什么关系?”“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发的什么学历?” 当然最关键的,这些分校拿的学历和本校一样吗?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有同存于北京和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同存于北京和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同存于北京和华东的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北京和保定校区。这些学校不管身在何处,都是货真价实的并列关系,而非谁是谁的分校,只是每个地方所放置开设专业的不同。
“分校”
一说起分校,一些家长可能会马上想起“三本”、“民办”等概念,进而就与“高价生”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目前,人们在称谓上习惯把“分校”和“分校区”统称为“分校”,其实二者有显著差别。
在人们一般的称呼习惯中,常常把“分校”和“分校区”合二为一,统称为“分校”,而在实际当中,两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分校:大多是与“本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相独立的办学机构;
分校区:大多是指与“本校”除地理区位不同外其余方面皆保持一致的“本校分部”,在各方面都直接受“本部”领导。
分校VS分校区:是接受本部统一领导还是独立于外
严格意义上讲,“分校”大多是与“本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相独立的办学机构,而“分校区”大多是指与“本校”除地理区位不同外其余方面皆保持一致的“本校分部”,在各方面都直接受“本部”领导。这两者前者更强调组织机构关系的“分立”,后者则强调组织关系的统一。而“分校”更是种类繁多,不同“分校”的含金量也明显不同。
建立“分校区”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经过大规模扩招后原有校区缺乏足够空间对新增生源进行培养,因此新建校区将一些专业或新生转入新校区内可以保证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分校区的建设和教学由校本部统一规划和管理,所开设或者转入的专业多是校本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名牌专业,教风、学风也是移植校本部模式。学生在奖贷评优、考研保研、出国就业等方面与校本部享有同等待遇。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京主要分为仙林校区、随园校区、紫金校区,三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外其余待遇基本一致;复旦大学在上海主要分为邯郸路校区(主校区)、枫林校区(医学院)、张江校区(微电、软件、药学)、新江湾城新校区(法学),四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外其余待遇皆一致;郑州大学分为南校区(大学路)、北校区(文化路)、新校区(科学大道),三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就读专业外,其余待遇皆一致。
分校VS分校区:本部统一招生还是独立招生
另一个对于“分校”和“分校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分校区”一般没有独立招生的权力,其生源主要依靠校本部统招,再根据专业和年级分配到各个校区,因而生源质量有极好的保证。与此不同的是,分校的招生工作基本独立于校本部,通常在招录分数线上要低于本部。
分校VS分校区:毕业证可能一致也有可能备注
在“分校”与“分校区”的大区别中,不得不提及的就是所颁发的毕业证书,但毕业证书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唯一的鉴别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是“分校”还是“分校区”毕业生的本科毕业证书由校本部统一颁发,证书的封皮样式和文字与校本部毫无差别,证书内芯同样加盖本部公章和本部校长印。只是,对于分校的证书内芯的文字表述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分校与校本部完全一致,如山东大学的威海分校,成功转化为山东大学“分校区”,在各类学历学位证书方面实现了完全一致;
第二种,分校表述与校本部稍有不同,文字上会注明“某某校区”或“某某分校”,如秦皇岛分校是东北大学的组成部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毕业后由东北大学统一颁发证书,盖东北大学公章,但是专业前面会写秦皇岛分校几个字。
因而,面对“分校”所颁发的毕业证内芯中,不做任何标记和文字描述的学校,这样对考生来说,能以较低的分数读“分校”而能获得和总校相同的文凭,毕业后找工作,对用人单位门槛一致,这且不是好事。
根据形成过程来进行划分,“分校”一共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大学合并潮的产物
产生于“大学合并潮”并隶属于“本校”,实际上基本保持独立运行的“分校”。
本世纪初的大学合并,主要是将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向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合并,进行合并的学校在合并前地理位置并不重叠或临近,合并后就转化为了实际上的“类分校区”。
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了合并,前者如今成为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医学部独立于北京大学进行招生,学生需于大一、大二进入北京大学本部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之后,方能转入北大医学部进行专业深造,然而在学制、学位的转化方面都应按照医学部的要求执行。
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更名为复旦大学医学院。目前医学院有11个学院(部)、8个本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4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东南大学医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35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其后又历经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重要时期。
第二类、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
由学校本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隶属于“本校”却基本独立运行的“分校”。此类“分校”由于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在性质认定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与珠海市政府合作建立,教学方面长期引进本部教师进行合作,分校党委书记由本部党委副书记兼任。
类似的还有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关系。虽然北工大实验学院可以在北京一本招生,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上还仍然摆脱不了实验学院的所属。
在同样属于校本部与地方政府共建高等教育机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却成功转化为山东大学“分校区”,在各类学历学位证书方面实现了完全一致,并且不属于“独立学院”之列。
第三类、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办
由学校本部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办、完全独立自主运行的“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的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即基本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学校。
例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均低于本部150分以上,主要招收本科第二批次和本科第三批次考生。同时,其毕业生毕业后也将获得的学院独立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
重点提示
第一类和第二类“分校”毕业生的本科毕业证书由校本部统一颁发,证书的封皮样式和文字与校本部毫无差别,证书内芯同样加盖本部公章和本部校长印。证书内芯的文字表述有两种方式:
与校本部完全一致,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等。
表述与校本部稍有不同,文字上会注明“某某校区”或“某某分校”,如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颁发的本科毕(结)业证书,内芯上将注明“在我校实验学院某某专业学习”。
第三类“分校”除在学历学位颁发方面与前两类“分校”差别较大之外,凭借强大的民间资本的介入,其在校园硬件建设、教学管理、学生服务等方面通常并不落后甚至还要优于前两类“分校”。
明显区别于“分校”的是,“分校区”大多指“本校分部”,即“分部不分校”,“分校区”在各方面都直接受“本部”领导,不存在独立运行的状况。
例如,复旦大学在上海主要分为邯郸路校区(主校区)、枫林校区(医学院)、张江校区(微电、软件、药学)、新江湾城新校区(法学),四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外其余待遇皆一致。
郑州大学分为南校区(大学路)、北校区(文化路)、新校区(科学大道),三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就读专业外,其余待遇皆一致。
建立“分校区”也可能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出于自身教学建设的需要,将研究生与本科生分在不同校区培养,像南方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校区毕业生与本部毕业生在各方面也享受同等待遇。
常见的校区分类
1、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主要是安排国际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国际学院设有三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物联网工程。
三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用“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的名称在本科一批招生,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毕业证该校其他普通本科专业一样,由北京邮电大学颁发,没有不同。同时还可获得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证书。该校其他专业用“北京邮电大学”的名称在本科一批招生。
2、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具有较完整办学功能的组成部分。发的是河海大学的毕业证,没有常州校区字样。
3、山东大学(八个校区)
山东大学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 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八个校园(济南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兴隆山校区及青岛校区、威海校区)的办学格局。
山东大学在济南、威海、青岛设有8个校区,分别是: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邮编250100
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邮编250100
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邮编250012
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邮编250061
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邮编250002
山东大学软件园校区:山东省济南市舜华路1500号,邮编250101
山东大学(威海)(内部称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原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邮编264209
山东大学(青岛)(内部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滨海路72号,邮编266237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大学(青岛)与山东大学各个校区级别相同。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山东大学颁发统一的毕业证书。
4、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秦皇岛分校是东北大学的组成部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毕业后由东北大学统一颁发证书,盖东北大学公章,但是专业前面会写秦皇岛分校几个字。
5、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大连理工大学两个校区分别有独立的招生院校代码,招生时分别录取,考生填报志愿时应分别填报。大连校区注册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凌工路2号,院校代码为 10141;盘锦校区注册地址为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新区大工路2号,院校代码为19141。两个校区颁发相同的大连理工大学文凭。
6、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苏州校区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苏州校区的总体战略规划、重大事项决策和学校对苏州校区相关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协调。统招的全日制学生毕业证和本部的没有区别,不会特别标明苏州校区。
7、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本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别有独立的本科招生院校代码,考生填报志愿时分别填报,分别录取,毕业生均颁发相同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8、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和主体学校的关系: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是西南交通大学“一校两地三校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校部署,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6年起将只在重点本科批次招生。毕业文凭和本部是一样的,不会注明峨眉校区。
9、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是电子科大三个校区之一,位于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不会注明沙河校区。
10、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按两个代码,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学生毕业是统一颁发合肥工业大学毕业证书。
11、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四个校区(西区、南区,东区,山东荣成校区)之一,在招生、教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干部任用、师资、毕业、就业等各方面接受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毕业证不会注明荣成校区。
12、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与华北电力大学本校北京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毕业证书一样。
13、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威海校区在北京交通大学本科计划内招生中国学生,考生须参加高考,且达到一本院校录取分数线;同时根据国际学生录取标准,招收本科层次的国际学生。因为属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合作院校为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学生将在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就读,但学籍和户籍均在北京,达到学校及合作高校要求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双方学位证书。
有一种上大学,叫做读分校
“买好回去的票了吗?”
“买好了,过几天到珠海。”
“诶?你不是就读吉林大学吗?怎么去另一个城市读书?”
“emmmm,阿姨我读的是分校。”
“哦这样啊(若有所思脸)”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类似的对话一定不少见。很多在分校、分校区里读书的大学生,不得不一次次向好奇的亲戚解释,自己就读的学校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有时说得多了,连自己也不由得疑惑起来:
当初干嘛来分校呢?
学历含金量真的很低吗?
应聘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误会?
就在关于分校,有人坚定,有人困惑,有人观望,有人嘲笑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异地办学、合作办学正从我们身边冒出来。
当在深圳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盘锦读大连理工大学、在内地读香港中文大学、在上海读纽约大学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选择后,站在选择路口的人们,都有必要了解,在分校就读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1、 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大多数分校和本部之间,都存在着一段不近的距离,哈工大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校本部位于北方冰城哈尔滨,哈工大(威海)则坐落在山东半岛的海滨城市威海,距离哈尔滨车程近2000公里。继续往南上千公里,在创新之城深圳,还有一所哈工大(深圳)。这所国内的顶尖名校,开枝散叶,从北向南横跨中国,而如此之远的地理距离,也难免拉开三地师生的心理距离。
一个不可否然的事实是:学者教授在各地间奔波的确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而彻底独立的分校又难免削弱学校的综合实力。比如,在威海和深圳求学多年的学生,看到学位证上遥远的“哈尔滨”字样,会不会觉得有些出戏呢?
事实上,换个角度看:围绕着分校的设置,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一般来说,开设分校心情比较复杂的,往往是在本部读书的学生。很多本部学生纠结的,就是自己和分校学生学位证、毕业证的差异。至于在分校求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冲着本部的名声而来。
对那所遥远的“母校”充满憧憬,但很可能四年时间都没有亲身去过一次,毕业后还要接受许多陌生人的盘问。大多数分校学生,既不愿、也不能完全割舍下与本部的心理联系。
稍稍盘点就不难发现,开设分校的城市,大多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所名校在发达地区的盛情邀请下,开设分校,既填补了当地没有优秀高校的遗憾,也收获了土地、经费等资源,可以说是双赢的选择。
深圳、珠海、青岛等分校和校区扎堆的城市,都对名校入驻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
2、 心态决定分校就读体验
每一年填报志愿的时候,总有很多家庭面对形形色色的分校、校区、合作办学一筹莫展: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和中山大学的其他学院一样吗?”
“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什么关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位证上带不带括号?”
其实,这些分校的办学性质也不尽相同。有的有独立的招生代码,有的则只是远离本部的一个校区。当然,也有一些除了名字压根和本部没有半毛钱关系。选择了不同的分校,也就会拥有截然不同的就读体验。
比如位于深圳的一大票分校和校区,每年都随着深圳亮眼的发展而分数看涨。目前看来,在深圳读分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用相对较低的分数,得以享受一线大都市的各种资源。
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分校,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国内的发达城市,就可以体验国际氛围,在其中就读,之后出国继续深造也相对容易。
而对更多在普通分校中度过四年的学生来说,母校留给他们的记忆则往往包括偏僻的位置、与市区之间不便的交通、周边零星的商业和时常出毛病的基础设施等等。
网络上对于分校的就读体验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说到底,这段经历究竟如何,除了和当初的选择有关,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
如果一开始就抱着别扭的心态跨入校门,那么校名后面的那个括号就会在心里挥之不去,整个四年都在纠结中徘徊。
而如果最初就抱定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这四年,那么分校的体验也一定不会太差。无论是世界名校还是家门口的普通大学,大多数人一生中只有一次读大学的机会,这段经历对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是能够把它过得精彩非凡,是本部还是分校又有什么所谓呢?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走入社会之后,把自家母校的名字读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样的感觉——虽然有10所分校的加州大学并没有所谓校本部。
3、 分校大学生物语
我们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不存在能代表全部的样本,然而通过每个群体中的个体,我们总是能看到构成全部事实的一个又一个的切面。读分校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读过的同学都有发言权。听听大家的感受吧~
@winter刘(H大隔壁城市分校区学生):
感觉这个211读得都不理直气壮。如果能重新选一次,我宁愿读一间在市中心的普通一本大学。
@鱼总(某著名中外合办大学学生):
学校的硬件一级棒,有很多项目,本科后两年就能出国。合作办学嘛你知道的,毕业可以拿两种毕业证,不过学费是挺贵的。感谢爸妈,谁让我高考没考好呢?
@Bear(J大珠海学院学生):
我觉得我们和本部没啥关系,我也不会非要去假装攀关系。我们学校就是我们学校,一所独立的大学,挺好的。身边总有人盼着去掉毕业证上的括号,其实想那么多干嘛,明明就是二本的分数,提升自己最要紧啦。
@尼古拉斯(S大校本部学生):
我是本部的哈哈哈,记得有个学长说,招聘会的时候遇到一个二本分校的,直接自我介绍来自S大,还是会感觉不太舒服。
就读分校,有时候很像是一场在考生学习成绩容许范围内的家庭条件资源配置,不同的人各取所需。
不过,只有那些在四年青春里“不努力”的“少壮”,才会过度夸大学历的作用,一直活在名校光环的阴影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