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杭大运河由北往南,缓缓而来,到了拱宸桥,便是真正进入杭州城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起于北京,止于拱宸桥。
横跨运河的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南端著名的桥梁。“拱”是拱手接驾的意思,“宸”指帝王,在古代就是迎接帝王的地方。
这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桥梁,藏着运河百年的历史,也见证着杭州百年的沉浮。
拱宸桥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这是一座非常有底蕴的桥梁,站在桥上仿佛可感受历史如河水滚滚而来;同时这里也是京杭大运河南段的起点。
风雨百年,坍塌重修,“拱宸桥”这个名字从未变过。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桥西直街,博物馆群,老字号……贯穿其间,而拱宸桥两侧众多的老街小巷,藏在历史的故纸堆里,藏在文人的诗情画意里,藏在老百姓悠闲的小日子里。
拱宸桥古时是杭州的北大门,据说当年康熙、乾隆南巡都是从拱宸桥进入杭州的。
《论语·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通“共”,“宸”通“辰”,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寓意百姓拥戴德政。民间也相传,“拱”意为拱手接驾,“宸”指北方,寓意帝王,“拱宸”也就是迎接(拥戴)帝王。
拱宸桥最初是座木桥,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的举人祝华封为解两岸船渡之苦,募集资金造桥。
清代初年,木桥倾塌后,改建为石桥,后几经毁坏重建,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建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拱宸桥,全长92.1米,桥身高约16米,是杭城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初秋时节,信步拱宸桥。桥下清波微澜,桥面人流如织。桥西直街,博物馆群,“老字号”……桥两侧众多的老街小巷,藏在历史的故纸堆里,藏在文人的诗情画意里,也藏在老百姓悠闲的小日子里。
在杭州,如果你想找一个连接历史缩影和现代繁华的地方,那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比拱宸桥更合适。
桥的左边是白墙黑瓦的古建筑,
右边却是高楼耸立的现代城市,
一切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1908年以前,拱宸桥是在杭州人经运河北上沪、苏、宁、津、京等地的必经之路,也是自北入杭,过钱塘江到浙南、浙西乃至闽、赣的要隘。正如《清季外交史料》所言:“船由沪来,先经拱宸,过省城,乃达江干,深入内地。”
开埠通商后,拱宸桥更是繁华异常——
杭州最早的日报《日商杭报》,创刊地是拱宸桥;
杭州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在桥东里马路街头放映的;
杭州的第一家戏院——丹桂园和后来的荣华戏院,在二马路,名角谭鑫培、刘鸿声来把过场子;
另外,还有国内少见的邮便所、西药房等等。
拱宸桥上还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
鲁迅兄弟第一次离开浙江外出求学的起点是它,郁达夫人生经历的重要主场之一也是它,教育家陈鹤琴生活过以及接受新学教育的始发地还是它。
于杭州人而言,“拱宸桥”已不仅仅是一座桥,不仅仅是一个繁荣市镇的名称,更是浮沉在他们心底的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红色中国成立后,浙江麻纺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等相继在拱宸桥附近成立,成为杭州经济重要支撑。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郎旭峰儿时曾住在那儿,“那时候大家住在桥东,每天早上,推着自行车翻过拱宸桥去上班。到了傍晚下班,大家又说说笑笑,从桥西回到桥东。”
那时候的拱宸桥,桥面上浇筑着水泥,还有粗大的自来水管道,桥下两岸则都是船上人家。“那时候不喜欢,总觉得破败,算是城郊接合部。”朗旭峰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杭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外迁,这些老厂区逐步走向衰落,拱宸桥地区一时更沦为杭州破落的棚户区。1997年4月,在杭州市九届一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成为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改造工程启动,拆迁总量涉及近万户住户以及400多家单位。
这一改,便是15年,这一改,又改出了一片新天地。
旧厂房转身为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历史在这里沉淀、延续,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曾经的重工业园区,蜕变成文创基地,用另一种方式焕发生命力。
如今的拱宸桥地区,已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产业、生活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范本地。“如果有人来杭州考察运河文化带建设,拱宸桥是必去的一站。”郎旭峰说。
在拱宸桥附近,清末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联排式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筒子楼”都一一保存着,修缮一新。吉祥寺弄、同和里、吉祥弄、通源里等地,居住着近600户居民,他们大多数几代人生于斯,长于斯,建筑要保,通过改造回迁,活的民俗文化也保住了。
年近60岁的王永德是拱宸桥一带有名的手艺人,最擅长的是制作小钵头甜酒酿,常年在拱宸桥西骑车售卖甜酒酿。他的手艺传承自爷爷,早在民国时期,爷爷便在拱宸桥边开了家小店,叫润和祥,专卖甜酒酿和生面。尽管已是金秋时节,仍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寻找这一美味。路过的街坊笑着指指路:“喏——就是河边小木屋的一间。”
2017年,桥西直街的18间小木屋开门营业,王永德租下一间。门口挂上人们熟悉的招牌“润和祥”。据说在承租这些小木屋的人中,王永德是难得的原住民,老宅位置如今已是文艺青年热衷“打卡”的舒羽咖啡馆。
城市在发展,距离这座古桥不足百米之处,地铁五号线将穿河而过,为河两岸的通行再添新方式。而沿拱宸桥再往北,一座崭新的大运河新城正在崛起,杭钢新城、运河新城牵手,在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的基础上,通过运河两岸5.8公里文化景观带建设,形成南北向的城市景观带,承载未来希望。
百年歌曲未歇,兴之所至轻吟浅唱。桥西侧的一个小凉亭里,一段《记得那年乔装扮》的越剧经典唱段缠绵在大运河畔,演唱者余玉珠是雅乐业余越剧团队领队。“我就住在这边上,每个礼拜六下午来唱一段,这么好的环境,大家开心开心,都成习惯了!”
拱宸桥的一点点变化,都会牵动杭城百姓的心。2005年,拱宸桥主桥墩两侧修建了四个防撞水泥墩,以防桥墩受过往船只直接撞击而损伤,并在每个水泥墩上放置了古代传说中能镇河妖防洪水的石雕“趴蝮”与古桥相配。此后每有货船与防撞水泥墩刮擦,大家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桥没事吧?”
“到如今,拱宸桥已不仅仅是运河文明的一处重要节点,更成了一个美好象征,成为人们生活情感和文化追忆的寄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斌说,“文物或许不会永远留存,但它所蕴含的文化与情感却永久流传。”
拱宸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横跨京杭大运河,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大运河南端的标志建筑。拱宸桥所处的特殊空间位置,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座连系交通的桥梁,还承载了数百年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记忆。
悠悠运河
拱宸桥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最初开掘于春秋时期,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公元前486年,吴王欲北上攻齐称霸中原,下令挖通全长150公里的邗沟,这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工河道。隋朝统一天下后,为了沟通南北经济、加强对南方的管理,十分重视运河的开凿与利用,对运河大幅扩修,形成了以洛阳为起点,以杭州和北京为南北终点,全长2700公里的南北运河。运河的主要目的转为以经济、政治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大运河是在元朝形成的,元朝整修运河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公元1293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94公里,史称京杭大运河。北方端点在元大都(今北京)积水潭码头,南方端点就是杭州拱宸桥,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北京。明、清两代的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我国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建都在北方的中央政府都需要江南地区的漕粮供应,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对中央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京杭大运河南端”石碑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沿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记载了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的见闻,运河沿岸诸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价值无法估量。
京杭大运河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的高超技术与卓越成就,孕育了众多繁华璀璨的古镇名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之一。
古桥沧桑
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初为木桩基础的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由当时的举人祝华封募资建造。“拱”本义为两手在胸前相合,有恭敬、环绕之意;“宸”指北辰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之。”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寓意百姓拥戴实行德政的皇帝。
清顺治八年(1651年),该桥曾一度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修桥,云林寺僧慧辂募助,历时三年,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竣工,桥长三十四丈,高四丈八尺。清代文人章藻功在《拱宸桥记》中阐明了修建拱宸桥的重要意义:“漕艘之所出入,百货有贾民船之所来往,风起冲击,势之险也。术家又言,省会地气,向东南而趋西北,直泻不留,不可不由以所镇之相。厥地形为扼要处所,则拱宸桥以宜亟建也。”
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伟率属捐俸重修,将桥加厚二尺,加宽二尺,并作《重建拱宸桥碑记》。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桥心筑堡垒驻扎。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兵攻垒,战火洗劫后,桥梁损毁严重,后于光绪年间坍毁。光绪十一年(1885年),杭州人丁丙主持重建三孔石桥,即今见之拱宸桥。此次重建竣工之际,王麟书作《重建拱宸桥记》,细载此桥“桥长二十一丈四尺,广一丈三尺,桥下三洞,中洞广四丈六尺,左右洞广二丈六尺。”
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杭州被列为通商口岸,拱宸桥地区沦为日租借,并在拱宸桥头航运之口设立海关,称为“洋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日军在桥面中间铺筑2.5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直至抗战胜利后,洋关废除。
清末拱宸桥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拱宸桥对于杭州不仅仅是一座连系交通的石桥,还承载着特别的记忆与情感。作为杭州水路的“北大门”,当年康熙、乾隆南巡就是从拱宸桥进入杭州;这里曾是漕运往来的交通要道和繁华商埠,络绎不绝的商船满载着江南的富庶,从这里一路北上;这里是杭州人情感的重要坐标,桥的里面是家和根,外面则是一片闯荡的天地,石桥承载了多少离乡闯荡的踌躇与离别,和归来游子的兴奋与辛酸;这里曾是杭州茶楼最为云集之处,沿运河往来的三教九流多在此停留歇息;这里是杭州戏院最集中的地方,杭州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在桥边的茶楼里放映的;这里浓缩了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史,麻纺印染业、仓储运输业、造船业等,在这里萌生和发展,杭州的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邮局、第一家报社,都开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对拱宸桥的保护。1986年,拱宸桥被确定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进而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杭州市政府对拱宸桥进行全面修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拱宸桥巍峨雄伟、古朴沧桑的历史景观。此次修缮拆除了后期铺设桥面的各类管线;去掉原桥面上2米多宽的混凝土桥坡,改设1米宽的石板坡;修复栏板和48根望柱,柱头重置仰莲、俯莲等雕饰,并在拱壁顶部重塑双龙戏珠浮雕;于主孔墩侧设置四个防撞墩以护桥;2006年建碑亭。修缮后的拱宸桥,以更加坚强的身躯雄卧运河。
桥面
技术特色
现存拱宸桥是一座三孔薄墩联拱石桥,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2米,中孔跨径16.5米,边孔跨径11.9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墩自下至上逐级收分,中墩厚约1m;拱券石厚30厘米,用条石纵联并列,分节砌筑,眉石厚20厘米;桥面外缘的水平投影呈柔和弧形,中段略窄,宽有5.9米,桥堍处宽12.2米;桥面两侧以素面石栏围护,中刻“拱宸桥”三字;栏板间立48根望柱,柱头多饰仰莲。
栏板及望柱
由于桥下运河航运繁忙,为避免船撞,于主孔上、下游共设置四个防撞墩,每个防撞墩上均雕有避水神兽,名为蚣蝮——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之一。所雕神兽形态慵懒,生动可爱。
防撞墩及蚣蝮
桥东端北侧建有八角重檐桥亭一座,内立八角形石碑,碑面刻有《拱宸桥修建记》。
桥碑
桥头碑亭
拱宸桥不仅造型巍峨雄浑、古朴优美,而且展现出中国古代高超的造桥技术。
我国古代南方石桥很多为薄墩薄拱式石拱桥,一则由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基础不易坚实,要求拱桥轻巧,减轻自重,降低基础负担;二则桥址往往距离石场较远,采用薄墩薄拱式拱桥可节约材料;三则薄墩薄拱具有一定柔度,能适应少量的不均匀沉陷,对松软土质适应性较好;此外由于江南水网贯通,航运发达,桥下净空要求较高,驼峰高耸的拱桥有利于通航。我国薄墩薄拱技术起始较早,国外一直到18世纪才有薄墩拱桥的建造。
拱券
拱宸桥所采用的多孔薄墩联拱结构,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又一成就。这种拱桥当一孔的拱券上承受载荷,就会牵动两边桥墩产生变形,从而把力和变形传到相邻拱,各拱之间相互的推力可以平衡,以节约材料。
清末杭州藏书家丁丙曾有诗云:“卅丈环桥首拱宸,追怀摸石动酸呻。叮咛去楫来桡客,慎守金缄效吉人。”表达了古桥追怀的文人情愫。杭州还有句老话:“城隍山上看火烧,拱宸桥头乘风凉”,道出了老百姓对拱宸桥的喜爱。当我漫步在拱宸桥上,身旁的往来行人或是安步以渡,或是驻足赏景;桥下的悠悠运河,波澜不惊,直通浩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拱宸桥在灯光的映射下玲珑剔透,韵味尽显。此情此景,未免令人生出许多感怀。
拱宸桥夜色
拱宸桥经风历雨数百年,阅尽沧桑,有运河商贸交通的繁华,有太平天国的战火,有民族工商的萌发,有离客归人的悲欢,有恭迎御架的荣光,也有日据时期的屈辱。如今的拱宸桥,铅华洗尽,雄风依旧,以坦荡坚实的身躯,继续造福于当地百姓。
游人如织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拱宸桥……
如果要说杭州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我想应该是拱宸桥,始建于1631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距今已有387年的历史。可如今,拱宸桥“正在渐渐逝去”
杭州拱宸桥下-桥西历史街区,藏着运河的百年。
这里见证了昔日运河的繁华和没落的无奈。
这是杭州百年的遗产,
如今时代的变迁让昔日的拱宸桥正在一点点的改变。
昔日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
杭州桥西直街历史街区
运河边的杭州近代历史博物馆
如今,它以杭州老底子文化留住了这条历史街区的灵魂。如果想看看杭州近代历史的足迹,这里是不错的选择。
它见证了昔日运河沿岸的繁华风光,也看尽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没落的无奈,浓缩了从晚清以来,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
站在保存完好的实木门前拉着青铜门把手,仿佛还原了杭州老底子们曾经在这里串家走户的情景。
虽说大部分的原住民都已经搬迁,只留有少数的几家,但是走在这里依旧能感受到那份曾经的老杭州味道。
走近错落的小巷,从这个角度仰望天空,视线范围内的时间似乎穿回到杭州的公元1920年。
老底子杭州人们
如今的杭州,他们才是历史的见证
依着拱宸桥,这里有着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痕迹,大量保留着历史肌理的街巷里弄、传统合院,还有住了一辈子的原住民。
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的他们经历了这条老街50年来的变化,如今走路都需要拄着双拐的爷爷说“从小玩到大的“小旁友”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已经搬家,老兄弟碰上一次很难,杭州的发展太快,他们还没来得及用心去感受这个美好的时代,自己就老了”。
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基本都是老人,基本都是像这样一对一对午后出来散步晒太阳的。
在拱宸桥上,老两口趴在桥扶栏上望着运河上来往的船只、又望了望运河两岸,彼此至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的看着……也许这里是他们爱情的开始,充满了回忆和期盼。
住在这里的阿姨正在处理家里“积攒”已久的纸箱、塑料瓶;阿姨说“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我们也不能忘了祖辈们勤劳节俭的美得”,我们新一辈的年轻人似乎都不知道废品该去哪里找人来收吧?
杭州人喜欢吃面,老街里有各种各样的“便民”面馆,基本都是这里的原住民自己开的,就是拿自家厨房和客厅稍作调整就可以当做面馆的基础配置,外加门口自行添加的桌椅,街坊邻居就可以来吃面啦。
中午在这里晒个太阳吃个面也是不错的选择,片儿川加油渣,老杭州最爱的搭配。
这是其中一家原住民,除了门被换成了防盗的,像窗子之类的大多数还是被保留下来了,好多“老物件”也告诉我们这是不能遗忘的历史。
这两天阳光正好,饭后老人们会聚到一起打打牌,惬意的聊聊天,熙熙攘攘打发一整个下午的时间。
再或者到运河边的亭子里小聚,喝喝茶下下棋,这是老杭州人的日常。
在桥西直街的这一天也采访了一些住这里的杭州老人,他们说的最多的还是感慨发展太快,来不及回味美好的这一切,自己就老了~他们很怕人们会渐渐忘了杭州的历史。
历史 · 新旧交替
杭州飞速发展,老街经历着改变
目前,桥西直街正在逐步进行提升改造,100年来杭州飞速发展,虽然老街最原始的面貌已经不在,但老街的灵魂依存,那是一种杭州独特的味道。
看着一块块被整齐码放着的“老瓦片”,工人师傅正在施工。
一次又一次的翻新、一次又一次的重建才让老街被保存至今。
回到这一家的门前,往右上方向看就便一座高楼,现代化住宅和老底子住宅有什么差别呢?我觉得后者会更接地气……
断裂的黄土围墙保存完好,一墙之隔就是现代化都市,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什么。杭州又经历了什么?
站在拱宸桥上,老街已经被高楼包围,吊机还在正常施工,工人师傅嬉笑攀谈走在桥上。这座南宋古都总能将历史与发展融合的恰到好处,这就是杭州的魅力。
巷内一处工地的师傅正在将破损的门窗装车运走,看他的表情有点不舍,也许他知道翻新就意味着老物件失去本色……
成长注定需要历经风雨
拱宸桥亦是如此,400年只为换一明天
梦幻之都飞速发展,拱宸桥也是如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座老桥的改变,就像是人生的成长总需要伴随着风雨,今天的拱宸桥也会是100年后杭州的近代历史。
正是因为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元素丰富了这条百年历史老街,也有越来越多的新杭州人愿意来走走逛逛,所以它才更需要我们去好好的呵护。
也更需要去将它传承~
爸爸带着宝宝来认识他们眼中“没看见”的杭州,大手拉着小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宝宝努力的去跨越还有点费劲的台阶爸爸低头看着…….
宝宝可能还不知道这是爸爸的爸爸儿时走过的路。
拱宸桥下的老房子的味道是一点都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也许就是几只空调外机和超市门口的引导牌而已……
很多老屋内的实木楼梯也都被保留了下来,走起来“嘎吱嘎吱”的~
青石板路也原封不动的被保存了下来,那些不太被人踩到的角落还有岁月积起的青苔。
拱宸桥·正在走向明天
创造未来从改变开始
历史中,拱宸桥一带被称为“北关夜市”,因为运河便利的交通,六行(米行、鱼行、纸行、酒行、柴行、洋行)、六馆(烟馆、茶馆、戏馆、菜馆、赌馆、妓馆)都沿河筑店,号称“小上海”,吸引各种人群。
杭州民国时期是有妓馆的?天哪
虽然说整个历史街区都被翻新,但难得的是,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的那些旧产房,因为这里的工美博物馆群,让“遗产”散发着新的魅力。
在免费开放的“手工艺活态馆”里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纺纱机,追根溯源与杭州丝绸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手工艺活态馆里,除了纺织机还有各种手工艺品出售和展示,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用泥塑还原的3D老街小场景展示,所有人物的都被赋予了性格和表情,非常的真实。
这个是百年前的杭州人正在拱宸桥上指着运河里的船只。除此之外还有手工风筝展区,油纸天堂伞展区、竹制品展区等等。
张小泉(创始于1628年)剪刀打造体验区,原来一把小小的剪刀从拔坯(pī)开始到成型需要经历15个复杂的工序,在这里你可以花25元体验一下这个杭州本地百年剪刀品牌的制作工艺。
走在老街随处可见的“老物”让老街的年代感一下就被炸出来了。
杭州“方回春堂”创始于1649年超过300年的历史
仁德堂药铺始建于1956年
杭儿风小书摊也是很有感觉,5元、10元一本可以自己选择。
麦芽糖画、手拿小风车,就算是我看到也会有想买的冲动,因为那是我儿时的回忆。
运河边的兰芳园也“古巷古色”调调十足,非常应景。
晓风书屋也是杭州非常有名的一家小书店啦~
在这里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店、小店,吃的玩的;老街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血液。
当然,在这里远不止这些,还有拱宸书院和舒羽咖啡馆,以及大仙庙等等都可以走走逛逛,老街位于运河边所以如果走累了还可以随便找个“石坎”坐坐,运河的风拂面而来会有种春天的幸福感。
拱宸桥·情怀
假如它不在了,你会想念吗?
历经百年风雨的拱宸桥承载着杭州人对京杭大运河的情怀,对老杭州的回忆。更是老一辈杭州人归宿感的象征。
拱宸桥对于杭州的意义不一般。听说很久以前,远游返乡的杭州人只要看到这座古桥,就会不由自主地坦然和兴奋。
这座桥,是古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
桥下老街盛开的梅花好美~
桥边老旧墙体上的枯藤蔓好有年代感~
杭州正在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杭州人选择落地杭州生根发芽,新的杭州故事正在被酝酿……
小贴士
桥西直街地址:杭州市小河路407号
公交直达路线:58路、77路、36路、63路、79路
东西方向可以从桥弄街进入桥西直街
南北方向可以从小河路进入桥西直街
我们的今天也会是未来的昨天
请记住今天光芒异彩的杭州
因为我们就是杭州未来的历史见证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终将被改变
拱宸桥也即将消失
而910万杭州人的故事却一直在延续……
再见了 拱宸桥!